標籤:

詞 (十五)點與染 卜運算元

第十五講「點」與「染」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是:填詞的章法之一,「點」與「染」再介紹詞牌《卜運算元》

「點染」是唐宋詞創作中常見的技法之一,

點與染之間的關係,在詞人的筆下靈活多變。

包括1先點後染,2先染後點,3點少染多,4染少點多。 5開頭一點,通篇皆染,6通篇皆染,篇末一點.7點與染的穿插交織等等

我們先說,什麼是點、染呢?

一、何為「點」,何為「染」

所謂點染,原是繪畫的一種常用技法,後來被成功地移用到詞的創作里。中國畫,大家都知道的,陶爾夫、諸葛憶兵在其《北宋詞史》中,有一段話說:詞(主要是慢詞)中的所謂『點染』,就是根據主題與藝術表現的需要,有的地方應予點明,有的地方則需要加以渲染。

點,就是中鋒突破;染,就是側翼包抄;這二者相互配合,里呼外應,便造成強大攻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點染,又很像是議論文中的總說和分說,點,是總題;染,是分說。和前面說的一樣,點染之中,點,是點明題旨或詞意;染,就是側翼包抄。這二者相互配合,里呼外應,便造成強大攻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點染之中,點,是點明題旨或詞意;染,則緊承題旨、詞意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渲染。

點與染必須緊密配合,不可有他語相隔,否則意脈一斷,便無法發揮它們互相配合而產生的藝術功效。點染本是繪畫藝術,

為什麼引入填詞呢?這要追述到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我國的繪畫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之吳道子、閻立本、張璪zǎo、李思訓都是馳名當時的大畫家,詩畫雙絕的王維更被蘇軾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時期的君主多喜愛文藝,李璟、李煜父子在位時都優待畫家, 李煜本人亦兼工書畫,前蜀與後蜀的統治者,也都熱心繪事,後蜀後主孟昶chǎng還創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翰林圖畫院,宋朝的皇帝也喜愛並提倡繪畫,宋徽huī宗、趙佶ji也是著名的花鳥畫家,宋代文人,多才多藝,不少文壇大家兼擅shan書畫,文人畫由此大興,各種論畫之作,也就應運而生,

比如蘇軾集中,便有相當數量談書論畫的詩文。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宋一些詞人在創作時,有意無意地、將繪畫的某些技法,融入詞的寫景造境當中,點染手法,就是運用得非常成功的一例。

清代著名文學理論家劉熙載最早在詞論中提出點染技法,

他說「詞有點,有染」。

如:柳永《雨霖鈴》中有:『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字耆qi卿)

頭二句點出離別冷落,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二句就是上二句著意渲染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矣。」這就是劉熙載的論述。

對於劉熙載所論,江順詒yi深表稱賞。他說:「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聞者無不點首。得畫家三昧,亦得詞家三昧。點,點明。染,渲染

下面看例詞來領會: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這首詞是這樣的:

昨夜的夢裡存有多少恨意! 夢中的景象,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遊玩,

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 正是百花爛漫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這首詞,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入宋後寫的。他被曹雪芹稱為「千古之傷心人」,由堂堂的凌駕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淪落為任人凌辱的階下囚,經歷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這首詞就表達了他對現實處境的無限凄涼之情。「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開頭兩句比較直白,感情強烈。作者做了一場什麼樣的夢呢?為何引起許多恨呢?這就吸引人讀下去。

開始兩句為點,點明昨夜夢境勾起了內心的無限悲恨,

接下來三句是染,追溯夢中熱鬧美好的情境。

渲染昔時在故國宮殿里,盡情游賞、春風得意的歡樂繁華。

然而,夢境雖美,奈何已成煙雲。

醒來後對照當下處境,倍增凄涼悲恨。

此處的染,是以反筆出之,詞人,沒有正面的,渲染他的「恨」,而以夢中之樂,反襯現實之哀。

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全詞僅二十七字,卻有點有染,點得明晰,染得淋漓,讀後使人蕩氣迴腸。

再比如韋莊《菩薩蠻》: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

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上闋「如今」一句為點,是概說。

以下五句圍繞「江南樂」,一氣渲染,

極寫當年樂事,字句間浸染無限追懷感慨。

由此可見點染不僅僅適用慢曲長調,在短調小令中仍可以靈活用點染來寫景、敘事、抒情。

通常情況下,抒情、說理多用點筆,狀物、寫景多用染筆,敘事則既可點,亦可染

再看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開始兩句直敘昔日曾游江南,熟悉其風景。

「日出」、「春來」兩句生動具體地描繪江南風景之美。

以上是染,結句點出憶江南的主旨,是點。

大家再看賀鑄《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閶chāng)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曦,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這首詞是這樣的:

再經過蘇州城西門時,任何事都讓人感覺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來到這裡,為什麼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

你走了,如同秋霜過後半死的梧桐樹那般凄慘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侶的白頭鴛鴦那樣獨自孤飛。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經開始乾枯。

我遊走徘徊在我們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墳間難捨難棄。

這樣的深夜,我獨自躺在空床上,聽雨點敲打南面窗閣。

又有誰還會再來挑亮昏暗的燭燈,誰會來為我縫補破舊的衣裳。

上闋前兩句點明悼亡的題旨,抒發物是人非的深悲巨痛。

然後,又以半死梧桐、失伴鴛鴦這兩個具有象徵性的意象作烘染。

點筆抒情,染筆狀物,前後呼應。這就是詞中的「點」與「染」。

好,我們來互動一下,在唐宋詞的寫作中,有點染技巧,那麼,何為點?何為染?

所謂點染,原是繪畫的一種常用技法,後來被成功地移用到詞的創作里

點,是點明題旨或詞意;染,則緊承題旨、詞意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渲染。

二,靈活多變的「點染"關係

在唐宋詞人的筆下,點與染得到靈活多變的藝術處理。我們從作品中,概括出以下七種情形:

1.先點後染 2.先染後點3.點少染多4.染少點多5.開頭一點,通篇皆染

6.通篇皆染,篇末一點7.點與染的穿插交織

那麼,我們從第一個開始交流

1.先點後染

先點後染呢,就是先點名題旨,再加以渲染的筆法。

先點後染的情形在唐宋詞中較為常見。我們還是以例詞來理解。

看張孝祥《念奴嬌》的上闋:(這是上闋)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

明日重陽樽酒里,誰與黃花為主?

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

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據高人考證,這首詞所寫的是,作者送別李氏與其子的情景。作者與李氏年少相戀,後來同居,並生下兒子同之,可惜二人最終仍被迫分離。這一愴痛,在作者心中揮之不去,遂於詞中再三追懷。

在這首詞里,開篇「風帆」「秋色」、「離愁」三句以點出離別主題與別時季節,「明日」兩句分別就季節與離愁著意描寫渲染,「重陽」與「黃花」緊承著「秋」字,表現鮮明的季節特徵,又透露出,當此重陽佳節,卻無法與愛人共度的,悵惘意緒。而「別岸風煙」三句照應「風帆」,並緊扣「離愁」,設想別後,旅程中,愛人的孤獨凄涼,更深地傳達作者的無限憾恨。

這首詞先點出別愁,再以設想別後況味,加以渲染,寫得纏綿悱惻、感人肺腑。渲染的各句都是對離愁的描寫。

再看趙長卿的《臨江仙·暮春》上闋也是先點後染:

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誰憐? 懷家寒食夜,

中酒落花天。

見說江頭春浪渺,殷勤欲送歸船。

別來此處最縈牽。 短篷南浦雨,

疏柳斷橋煙。

這首詞是作者南渡後懷念家國所作。

前兩句點出思鄉情緒,兩個「盡」字,極寫其苦盼故園音訊,而不得的無奈與失落;

「一春」後的三句描繪飄零、悒鬱、憔悴的自我形象,渲染了悲苦落寞的心事。

「憔悴」與「中酒」呼應,「寒食夜」與「落花天」綰合,

無論寫情或繪景,都切中思鄉之旨,點與染配合得緊密而自然。再看

石孝友《眼兒媚》也是一首先點後染的佳作:

愁雲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銷。

小軒獨坐相思處,情緒好無聊。一叢萱草,數竿修竹,幾葉芭蕉。

一看就是寫戀人的思念,上闋寫景兼寫女主人公憔悴消瘦的狀態。

開篇的「愁」字與第三句的「別來」二字,已點出離愁主旨。這幾句都是景語。詞中上闕五句是點染融合。點染融合的詞很多。

下闋前二句直接點明「相思」,之後三句以「萱草」、「修竹」、「芭蕉」三種物象,來暗示內心,難以排遣的愁緒。萱草向來被視為,使人忘憂之物,在此,藉以反襯詞人的滿懷憂思;而修竹和芭蕉,在前人詩詞中也往往關合愁情,更何況它們在雨中似在滴淚!

「一叢」、「數竿」、「幾葉」這三個,著意表達稀少的,數量詞的巧妙搭配,也委婉地傳達出女主人公的,孤寂無聊。

大家說這應該是點還是染呢?這是染,用來烘托前面的「愁」。

這裡的染筆,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用法極相似,可見賀鑄的詞影響之深遠。

咱們再看

賀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年華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有些句子看似抒情,細細琢磨,實是寫景,景語不一定是寫風花雪月,也可能是當時的內心真實寫照,這在格律詩中也常遇到的。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那首送別就是很好的例子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2.先染後點

先染後點呢,就是把讀者先引入一個濃厚的景物氛圍中,深受感染,再以點筆把題旨點出來,

唐宋詞中先染後點的例子也不鮮見。

大家看蘇軾《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上闋「細雨」、「淡煙」二句是染,「入淮」句是點;

下闋「雪沫」、「蓼茸」二句為染,「人間」句是點。

那浮著細小泡沫的乳白色香茶與蓼芽蒿hāo筍羅列的碧綠春盤,都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由此引出末句飽含情味與人生哲理的感慨:「人間有味是清歡」。

再看柳永《滿江紅》上闋也是典型的先染後點:

暮雨初收,長川靜、征帆夜落。

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

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

遣行客,當此念回程,傷漂泊。

詞從渲染秋日雨後,黃昏的景色著筆,寫到夜色降臨,泊船江邊,所見是島嶼冷落,蓼煙疏淡,葦風蕭索,而夜幕下那些載著燈火、駛往村落的歸舟,越發觸動了詞人的羈旅行役之恨,由此引出結拍的嘆息,點明思念故園、自傷漂泊的主旨。

像這樣先染後點的手法,把讀者先引入一個濃厚的景物氛圍中,深受感染,作者再以點筆把題旨點出來,正好切合讀者的期待心理,從而引起心靈共鳴。

3.點少染多

前面說過,詞中的抒情、說理往往用點筆。

點是畫龍點睛之筆,點出題旨。

染則是圍繞點而作描繪、渲染、烘托。

點和染在詞中各佔比例的多少,會直接影響到詞情、詞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點筆多,詞意會顯得豁達;染筆多,詞情蘊藉、婉轉。

詞以幽微深隱,為其美感特質,因此,唐宋詞中點少染多的情況極為普遍。

再看賀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上下闋都有點染,而且都是點少染多。

上闋「錦瑟華年誰與度?」一句,揣測伊人,當此韶年妙齡,卻無人共度的境況,這是「點」;

隨後三句,極寫其居處的華美幽靜和獨處深閨的寂寞,為「染」。

下闋「試問閑愁都幾許?」句點出「閑愁」之多,接著,以一連三個精妙絕倫的比喻,將無形的愁思,生動地展現於讀者眼前。

煙草、風絮、梅雨三種意象,蘊含廣大、繁多、紛亂、纏綿等情意。

如同他心中的閑愁一樣,無處可避,無法擺脫,這一連串美妙的渲染,不僅深化了詞意,也使詞情更加蘊藉深婉。

4.染少點多

唐宋詞中染少點多的作品比較少,因為點得過多會造成抒情直露無餘,破壞含蓄蘊藉。

但如果點筆鮮明、警拔,染筆貼切、精彩,點和染配合的得當,一樣可以寫出動人心旌的佳作。大家看例詞:

戴復古《木蘭花慢》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

這一點閑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

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橋東。

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

念著破春衫,燈下裁縫。

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

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這首詞的意思是:讓黃鶯啼叫也叫不完,讓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訴說,也說不清。這一點孤獨愁苦,十年縈繞心頭從未間斷,這愁苦攪亂了春風。舊地重來的妻子卻再也看不見。但小樓東邊的楊柳,卻依然如舊。曾記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題詩,而今,牆壁殘破詩句無影無蹤。

長滿蘭草的沼澤地,新漲起一片碧綠溶溶,凋落的紅花含著遺恨翻騰。看身上已經穿得破舊的春衫,清楚地記得,這是當年送別時,你在燈下連夜剪裁製成。折磨我的,是無邊無際的思念之苦,算起來,往事像雲煙一樣,從眼前經過的一切,總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無邊際,只能靠著闌干,目送遠去的飛鴻。

這首詞是戴復古追憶他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而作,詞人故地重尋,懷念亡妻,濃烈的傷痛和愧悔的心情,從肺腑中傾瀉而出,所以詞中,除了開端、過片及結拍處為景語,其餘的全是抒情與敘事。很明顯地點多染少。

下闋「念著破春衫」五句,極寫追思哀痛之情。當初,訣別前,妻子強忍悲傷在燈下為他縫製春衫的一幕,仍歷歷猶如眼前。「相思」句道盡多少凄楚的沉痛!結尾才以「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的景語烘托、渲染。由於宣洩情緒的需要,用點筆較多,詞意稍欠蘊藉,但情意的激切與染筆的恰當補充,使得這首詞,仍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詞真是所謂的「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又如辛棄疾《臨江仙》:

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

只消閑處過平生。

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

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

問誰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

以上闋為例,前三句是點,後二句染

前三句點出寵辱不驚、逍遙度日的心境;

後二句緊承以秋日與冬夜飲酒賦詩的場景來烘染洒脫淡泊之情。

點多於染的特點,使詞情暢達,意旨鮮明,別有一種清勁疏宕的美感。

再看李清照的《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扃jiōng--關門)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mo陵樹,人老建康城。(秣陵---地名 指現在的南京)

感風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雕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詞的下闋前三句點,後二句染。

前三句「感風吟月」三句慨嘆往事如煙,抒發如今支離憔悴的感傷懷抱;

末二句中「試燈」、「踏雪」是就「感風吟月」而染的,但「無意思」、「沒心情」卻又點明心情意緒,

明顯是點多染少

好,互動一下,在詞的點染技巧中,點和染的多少是點、染在詞中各佔比例的多少。

那麼點少染多會使詞情如何?染筆多,詞情蘊藉、婉轉;

染少點多會使詞情如何?點筆多,詞意會顯得豁達。

5.開頭一點,通篇皆染

開頭便點名題旨,通篇加以渲染。

此種點染手法在令詞中更為常見,典型的比如歐陽修描寫潁州西湖之美的十首《採桑子》其三: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採桑子》其七: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幢chuang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卮 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

這組《採桑子》的詞從不同角度寫西湖之美。

前一首開端即點出「畫船載酒」,於西湖之上的閑適遊玩,

接下來圍繞此四字展開描摹渲染,「急管」三句承接「載酒」加以渲染,極寫飲酒湖上的酣暢愜意;

「行雲」四句則緊扣「畫船」繼續渲染,生動地表現出他在舟中俯仰留連的詩意感受。

後一首開始就點明「荷花開後」游賞西湖,

而以下七句,一氣鋪展烘染,「紅幢綠蓋」前後相隨的美景,畫船撐入荷花深處的逸興,以及繚繞於酒卮zhī煙雨間的荷香笙歌,把西湖的美景,渲染得淋漓盡致。

這組《採桑子》幾乎篇篇如此,一點而通染,難得的是染筆能夠緊接點筆層層揮灑,讀來清暢自然,絕無牽強之跡,而得情景交融之境,堪稱絕妙的構思。

這裡詳盡地介紹了,如何把點染用於填詞。

再看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這首詞是朱敦儒南渡前的代表作之一,是他早期自我形象的傳神寫照。詞的首句便點出其「疏狂」的個性特點,之後無論是「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的浪漫狂想,或是頭插梅花、縱情詩酒、糞土王侯的真實摹mo狀,都是為渲染這一特點而展開的。

正是這種疏狂之氣一點貫穿全篇,使這首詞凸顯出,通脫清勁的風格。這是5.開頭一點,通篇皆染

6.通篇皆染,篇末一點

與前者相反,此種點染先從各個角度「畫龍」,結句才出以「點睛」之筆。

大家看

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的盧: di lu--白色的馬 劉備坐騎)

這首詞大家都熟悉,辛棄疾在此詞中塑造了一個忠勇報國卻壯志難酬的自我形象,

「醉里挑燈看劍」的豪情,「沙場秋點兵」的威武,衝鋒陷陣的勇猛,以及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慷慨抱負,無不顯示出其激越的愛國情懷。

不料結句陡然一轉:「可憐白髮生」!詞情頓時由頂峰跌至谷底,前面所寫的豪邁之情、英武之氣,原來只是他的夢想,現實中的詞人卻是兩鬢秋霜、一事無成

前面渲染得格外激昂酣暢,結尾點睛一筆,便將失意的憤懣凸顯出來,令人觸目驚心!

辛棄疾的另一名作《青玉案》也是同樣手筆: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

這首詞先極寫元夕之夜的繁華熱鬧景象,從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描繪出濃郁的節日氣氛與種種歡樂場景,使人恍若身臨其境,

直到結尾才推出詞人苦苦尋覓的「她」,卻獨自佇立於「燈火闌珊處」,

幾乎通篇之熱烈與結尾之冷寂對照,鮮明地凸顯出詞人內心的孤寂寥落。

所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同時,也可理解為詞人超脫世俗的理想與追求。

真是出人意料、餘韻無窮的點睛妙筆!

這種通篇皆染,篇末一點的寫法,在生動活潑的形象描寫之後點出題旨或提升意境,多有畫龍點睛,使其破壁騰飛之妙。

好 互動一下,在詞的點染技巧中,

什麼是 開頭一點,通篇皆染

開頭點名題旨,通篇加以渲染。

什麼是 通篇皆染,篇末一點

先從各個角度「畫龍」,結句才出以「點睛」之筆。

7.點與染的穿插交織

唐宋有些詞人以敘事、抒情為點,以寫景為染,有意將兩者穿插、交織,織出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天章雲錦,

例如張孝祥《西江月·題溧 li,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這首也是大家熟悉的上闋「問訊」二句敘事兼抒情,是點;「東風」二句寫景,是染。

下闋「世路」二句抒情慨嘆,是點「寒光」二句寫景,是染。

點染穿插,情景交織,意象結合,使全篇忽顯忽隱,既開朗又含蓄。

再看一首,

蘇軾《浣溪沙》五首(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耦耕ǒu gēng--二人並耕。後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這首詞的意思是這樣的

柔軟的青草和長得齊刷刷的莎草經過雨洗後,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後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呢?

春日陽光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被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挾帶著蒿hāo草、艾草的熏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我雖身為使君,卻沒有忘記自己實是農夫出身。

下片的上句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儘力渲染,……淋漓盡致;

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hāo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

一『光』一『氣』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

王元明先生評析下片前二句說,「這兩句對仗工穩,且妙用點染之法」。

由此可見,唐宋詞人運用點染手法非常巧妙靈活,我們可以從全篇、一闋、數句乃至一聯一句中體察和賞析。

好,再互動一下,在詞的寫作技巧中,

什麼是點與染的穿插交織?

就是在詞作中,以敘事、抒情為點,以寫景為染,有意將兩者穿插、交織,織出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天章雲錦,

有關詞的點染之法,我們介紹了七種方式:1.先點後染 2.先染後點3.點少染多4.染少點多5.開頭一點,通篇皆染6.通篇皆染,篇末一點7.點與染的穿插交織,這些方式呢,我們在以後的寫作當中,慢慢去體會,去領悟,就會對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關於點、染,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下面 我們學習詞牌《卜運算元》,

一 詞牌

元高拭詞注「仙呂調」。蘇軾詞有「缺月掛疏桐」句,名《缺月掛疏桐》。秦湛詞有「極目煙中百尺樓」句,名《百尺樓》。僧皎詞有「目斷楚天遙」句,名《楚天遙》。無名氏詞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

二 格式

這首詞牌呢,蘇軾的《卜運算元》為正格

卜運算元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 蘇軾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中仄平平仄韻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中中中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中中中句仄仄平平仄韻

《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譜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中仄平平仄韻

中中中中平句 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平平中中中句 仄仄平平仄韻

三 例詞:

《卜運算元》【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卜運算元》宋 吳文英

涼掛曉雲輕,聲度西風小。

井上梧桐應未知,一葉雲鬟裊。

來雁帶書遲,別燕歸程早。

頻探秋香開未開,恰似春來了。

《卜運算元》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運算元·詠梅】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運算元》又一體 雙調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兩仄韻,

後段四句三仄韻 徐俯

胸中千種愁,掛在斜陽樹。

綠葉陰陰自得春,草滿鶯啼處。

不見淩波步。空想如簧語。

門外重重疊疊山,遮不斷、愁來路。

四 要點

我們來看陸遊的這首詞

【卜運算元·詠梅】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

判斷一首詞的聲情,

除了文字內容,還可以根據組成詞的句子的字數和句式來進行,

詞的句子,根據字數和句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詩句、賦句和口語。

詩句和賦句的區別有三個方面。

①是字數。

五言七言的句子多為詩句;四言六言的句子則為賦句。

但這也不全是這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本來就是詩,而不是賦。

但辭賦來自於詩,辭賦脫胎於詩的時候,在秦漢,戰國及以前的韻文、駢文都是詩的範疇,

詩三百(詩經)、楚辭,都是詩,

但它們同時也是辭賦的老祖宗。

從秦漢有賦以來,賦和詩就分道揚鑣了,而且愈行愈遠。所以賦的句式,更像戰國及以前詩的句子,而後來以近體詩,為代表的的詩,句式則越來越趨向於五言七言,而且句讀越來越齊整

②是句式。

根據組成詞的詩句 賦句的多少我們可以把詞分成三種情況:

1、以詩句為主。如這講的卜運算元。5575,5575

2、以賦句為主。如西江月等。6676,6676

3、詩句賦句較為均衡。如一剪梅。744744,744744

大家看卜運算元這個詞牌,是以詩句為主的,

《卜運算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上下闋各三個五言句,一個七言句,沒有四言六言

它的特點,就是景起多過情起。這點和律詩很相似。

既然是以詩句為主,我們在填的時候就偏於詩的特點多。詩的語言。

但是有一點要強調,詞不同於詩,詞是用來唱的,所對應的聽眾是平民,不是一色的文人墨客,所以不提倡用典,特別是生僻的典故。你想想古時候平常的百姓有幾人可以讀得起書的呢?所以你看古人的詞含典量就不高吧。

我們繼續看這首詞:

【卜運算元·詠梅】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上下闋共六個五言句,兩個七言句。

近體詩中,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他們四者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五言與七言更有所不同,五言相對於七言來說,略顯嚴肅些。語氣也相對略沉重些。

其實這也是我們在律詩階段就已經講過的,五言適合寫景,而七言則適合抒情。

所以卜運算元這個詞牌適合以景起—興起。

第一句就是「興起」。

③ 韻 看幾首例詞,大都是用的去聲韻,這樣能增加力度。也可以用上聲。但用去聲會好一些。

再說一下,在詞譜裡面中的地方,也就是可平可仄的字處,我們千萬不要隨意,不要坳句,或三平三仄,要是有坳句,詞牌自然是規定的,不是規定的,最好不要用。

④內容相對比較輕鬆,中性。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的頂級神運算元、袁天罡只能墊底
 運算元算官運,古人幾千年的啾啾教導,可不要不聽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原文、翻譯及賞析
第十二講 如何推運算元女?

TAG:運算 | 運算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