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精髓――混元運動

陳式太極拳在強調纏絲勁的基礎上,上肢運動有棚、捋、按、采、列、肘、靠八門勁別和通背勁、對稱勁,中間有「胸腰運化」,下肢有棚、捋、擠、靠、采及進、退、顧、盼、定五步和「襠走下弧」,這些合到一起產生的勁為「混元勁」。為了在太極拳技擊對抗中走出「混元勁」來,有以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朋必纏,               逢纏必轉,               逢轉必沉。  這些要求包括在每個動作中,而且是在瞬間同時完成的。細心的讀者可以對以上方寶劍16字訣認真揣摩體會。下邊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混元運動的規律。  一、六個方向的圓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弧是圓的一部分,可入圓中進行討論。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為「混元力」,也就是說,「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後、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勁別的範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在這個具有六個方向的勁力之中前後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奧妙。「前後」是人們的習慣,「左右」經過訓練可以掌握,「上下」則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們忽略。  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產生了頂勁是就一定是少了兩個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  凡是被對方衝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式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說,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是公轉。自轉相對於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於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裡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  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說,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說腰脊的轉運幅度大於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起的腿)與腰脊的關係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腿要承擔自身的重量,相對來說比手的運動範圍要小,所以儘管腳是膝關節的前邊一節,可它自轉的幅度並不大,而膝關節轉動的幅度更大一些,這是特殊情況。因為腳在抓地的時候要生根,要向下滲透,擰轉,所以腳不可能像手一樣轉那樣大的圈(用腿攻擊時除外)。                 公轉運若軸,                 自轉方圓生,                 相隨勿枉動,                 三節自分清。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說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  明白了公轉和自轉的規律,我們便可以做到以腰脊為軸,以手領勁,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將全身的勁力整合為一處,施加到我們想要達到的地方,這就叫「節節貫串」,因此公轉與自轉是「節節貫串」的外在運動形式。  人們常出現的毛病是靠後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這樣不可能有「節節分家」的效果。後關節運動大於前關節運動也是不對的,因為這裡缺少了稍節意識,不可能達到「空」、「靈」、「活」、「脆」的效果。  在對抗中,沒有自轉就不可能接收對方的力,就不可能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沒有公轉則自轉就失掉了軸心的根基,肢體運動就會顯得飄浮無力。  明確身體不同部分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避免枉動,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凡是不該動的、多餘的、不合理的動作可稱作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產生「渾元勁」,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勁力太硬和丟、頂的錯誤。  三、身的多元化旋轉  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運動,它要求周身一家,協調平衡,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也可稱為以腰為軸的周身多元化運動。周身運動的多元化的旋轉規律。換言之,在這種周身多元化旋轉的螺旋纏絲運動中,要有順逆、有開合、收放、有摺疊。             一順一逆走螺旋,             開合之處謂轉關,             收放吞吐太極勁,             摺疊往複生妙玄。  「順逆」是螺旋纏絲勁的運動形式。  纏絲勁是太極拳,尤其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大特色。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那麼如何來定義順逆纏呢?當代太極拳界有許多種定義法。比如:  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依據――掌心向內為順纏,掌心向外為逆纏;  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手的運動方向順時針為順纏,反之為逆纏。  但這些都有不甚嚴密之處。因為苦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順逆纏絲的依據,那麼在太極拳的招式中,有時兩手既不向內也不向外的情況該如何判定呢?比如兩手背在腹前相對,向下抖勁。  若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往往手在完成一個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圓弧運動中,可能前半部分是掌心向外,而後半部分是掌心向內,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勁力,又怎麼能定義同一種纏絲勁呢?  若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的話,往往在太極拳中,手的一個動作,一個纏勁,前半部分為向心力而言後半部分為離心力。所以這樣定義也不確切。  迄今為止,我認為近代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照奎先生對於順逆纏絲的定義是合理的。  上肢(起於稍節):  小指領勁,其他手指遞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大指合,為順纏。  大指領勁,其他手指逐個跟上,掌心空、虎口圓、小指合,為逆纏。  下肢(起於梢節):  小趾領勁,膝外展,為順纏。  大趾領勁,膝內扣,為逆纏。  而中節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運動。  「開合」是螺旋纏絲勁的轉開形式。  「太極拳,開合拳」。太極拳之精華用兩個字概括,叫「開合」;用四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用八個字概括,叫「虛實開合,起落旋轉」。  由此可見「開合」二字道出了太極拳的精髓所在。 「開合」是肢體運動的外在形式。開後是合,合後是開,一開一合,道法自然。以腰為軸,周身外朋內裹謂之合;以腰為軸,勁力四面放射謂之開。  就腰體運的外在形式而言,有雙開、雙合、左開右合、右開左合、上開下合、下開上合等。  「開合」又指關節的開合,這是肢體運動的內在形式。「襠開三尺不為開」是指要松胯,講胯關節的開合。「轉關之處須有開合」,這個開合是指關節的拉長。經過不斷的開合的訓練,我們的各部分關節才有可能放鬆、伸展,最終點站達到周身的鬆柔。  「誰能合,誰能贏」,這裡的「合」,不僅指形體的合、關節的合,還指通過「關節貫串」,將周身的力合於一點,有效地控制對方。  「引進落空合即出」,這裡的「合」,是指力點的發放,指打擊。  對上肢來說,順纏為合,逆纏為開。對全身來講,合時上肢順纏,下肢逆纏;開時上肢逆纏,下肢亦為逆纏。  「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講的是太極拳所特有的陰陽之道和辯證哲理。就是太極拳的形體語言來講,每一個運動中都開合存在,相互包容,互為其根。比如「六封四閉」中雙手處分置於耳後,這時,雙手為開,大小臂之間為合;前胸為開,後背為合;上肢為開,下肢為合……就太極拳的技擊功能而言,開為打擊,合為引化,這也只是一般而言。事實上,開也可能是引化,合也可能是打擊。可能一個開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引化,後半部分是打擊。也可能一個合的動作的前半部分是打擊,後半部分是引化。打即是化,化即是打,這是太極拳中開與合的更高層含意,需要認真揣摩。  「收放」是螺旋纏絲勁的攻防形式。  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其鮮明的技擊含義。威力巨大的太極拳需要有力源、路線、整合、力點。而且速度快、爆發力強,具有彈性、韌性、螺旋、穿透等特點,它是怎麼產生的呢?簡單而言就是「收放」二字。  「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這句話具體回答了上邊大部分的問題。那麼為什麼說腰為主宰呢?腰就是那個整合與分配的機關,人體各個部分關節都有自己旋轉的規律,但都要以腰為軸心使其他部位貫穿起來。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梢節領勁,兩頭捲曲,通過特有的螺旋纏絲運動向上分配六成,向下分配四層。向下分配的力回到腳上後五趾抓地,蹬地反彈,這就是爆發力。手指領勁的目的是向中間收,含胸塌腰的目的是向中間收,腳抓的目的也是向中間收。收了才能放。那麼這個收與放的時間差是多少呢?可以說沒有。收即是放,理論個有間隙,實際上可能就沒有。腰一收它就有了,爆發與收幾乎同時。但必須是收進來才能放,收的質量決定放的效果,就像爆竹卷得越緊崩得越響一樣,拳式也如此,捲曲越緊爆發力越強。  「摺疊」是螺旋纏絲勁的高級妙用。  摺疊使用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極拳中的摺疊就是用弧線螺旋運動改變對方勁力的方向。其法則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對方勁力到了,一個摺疊就是把其化掉了,毫不費勁。因為這些反方向運動容易給人以錯覺,尤其運用六個方向的混元力,對方就要不知你要往哪裡去,他無法應你的方向、角度、速度和時間。  陳式太極拳手的運動行特點是:起動、纏絲、運行、剛落點。運行為柔,落點為剛。剛就是方,方就是圓,出了圓會產生斷勁。勁斷了怎麼辦呢?應該用摺疊把它接上來。運行時要走大圈,速度慢。摺疊時走小圈,速度快。正因為有了摺疊和發勁,才有了往複,有了快慢。在陳式太極拳中,發勁和摺疊可以把運行襯托得更慢,運行可以把發勁和摺疊襯托得更快,有了一種節奏感。所以說摺疊是表現陳式磁棒太極拳快慢相間、輕沈兼備的主要形式。在使用摺疊時加上速度就是驚彈勁,可造成對方大腦判斷錯誤和短時間內的空白,或人為地造成對方受驚吸氣。往往在對方受驚、吸氣時給予一個打擊最易奏效,且容易折其關節、傷其筋骨,甚至損其五臟。摺疊是一種較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驚顫抖勁是摺疊之妙,這是螺旋纏絲的高級用法。

推薦閱讀:

全身拉伸運動 想瘦哪就瘦哪
美國人類學家告訴你,多運動能減肥這只是你的幻覺
久坐族自救清單,3招教你矯正身體形態
跟著MJ去跑步 – 無裝備不跑步
運動有風險,跑步需謹慎

TAG:運動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