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徹悟禪師語錄》之二 第1講 大安法師

《徹悟禪師語錄》

時間:2007年3月31日——4月1日

地點:寧波佛教居士林

主講:大安法師

第1講

南無阿彌陀佛!尊敬的徐文芳林長、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今天因緣殊勝,很高興來到寧波居士林,跟我們寧波的四眾弟子來共同討論《徹悟禪師語錄》。徹悟大師是我們中國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出生在1741年到1810年,是離我們比較近的一位祖師。徹悟大師在22歲出家,也是由於生重病的因緣,感悟到生命的無常。出家之後精進修學,在禪宗得以開悟,教下、性相二宗也極為通達。我們看徹悟祖師一生的德業,他智慧天分比較高,但是他有一個感覺很苦惱的事情,常常生病。他出家的因緣是由於生病。以後他從宗門教下導歸凈土,也是由於生病的因緣。他在36歲那一年,疾病纏身,諸方治療都不見效果,才想起多障眾生念佛觀,他就開始念阿彌陀佛。由於念名號的因緣,他的病也就痊癒了。這樁事情就使他有一種很大的警悟,他就想到像馬鳴、龍樹、天親,這些諸大菩薩,還有我們本土的像永明、楚石、蓮池、蕅益,這些諸大善知識,都皈心凈土。我都生在這個時代,還敢不依從念佛一法嗎?所以他就頓然地改變了他修行的法門,開始念佛。對他的門徒弟子說,你們想念佛的就留下來,想修禪的可以另請高明。這樣他就每天念十萬聲彌陀名號,至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為了表達自己一門深入的決心,把早年參禪感悟的那些記述、著述都焚燒掉。

這樣,他幾十年精修凈業,功不唐捐,臨終可是預知時至。當時他就告別所有的外護居士,對他們殷勤囑託,說,「我幻緣不久了,在這個世間虛幻的緣分已經很快就要結束了。人在世間是無常的,虛生可惜,就是虛度光陰太可惜了。你們應該要努力念佛,他年在凈土我們好相見。」他就把當時北京紅螺山資福寺,把住持的位置交給他的弟子松泉法師來安排。殷勤教導松泉法師,一定要住持念佛法門,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沒有什麼根機不收攝的。他說:「我這些年來與大眾苦心建這個凈土道場,就是為了接納十方來的信眾,同修念佛的凈業。所以凡我所建立的這種寺院的規模、規矩要永遠地遵守,不得改弦易轍,這樣才不會辜負老僧與大眾一起建立這個叢林的苦心。」是這樣的殷勤囑託。在大眾的念佛聲中,說了一句,「稱一聲佛名,見一分相好。」就往生了。當時在場的很多人聞到異香,見到佛光,瑞相昭著,停龕七日,頭髮都由白變黑。三七二十一日以後荼毗,留下一百多顆舍利子。現在還有部分舍利子供奉在紅螺山資福寺,大家有機會到北京可以去參拜。那麼徹悟大師在那個時代,以通宗通教的身份來一門心思精修凈業,在教內享有崇高的聲譽,紅螺山資福寺成為北方修行凈業的中心道場,乃至於在我們中國大陸,也是住持念佛法門的第一道場,這是由徹悟大師的德業、學問所感。

印光大師出家以後,在26歲那年,也慕名到資福寺去念佛三年,在那裡深刻地體會到徹悟禪師這種理論和行業的崇高。印祖在那三年當中,對《徹悟禪師語錄》就如同佛經一樣地讀誦,給予了高度的讚歎,說「《徹悟禪師語錄》,可以繼承天竺和震旦國往聖先賢的凈土法脈,可以開顯未來學者走向正知正見的光明道路,其文句義理真可以驚天地、動鬼神。凈業學人如果能依《徹悟禪師語錄》而修行,人人都可以俯謝娑婆,高登極樂,做阿彌陀佛的弟子,為蓮池海會的良朋。」被稱為凈宗最要的開示。徹悟祖師住世七十年,僧臘四十九年。以他通宗通教的學問,既具有宗門下的一針見血的銳利,又具有教下的那種義理的周密,尤其是具有著凈土宗本有的深信切願的宗教情懷,又有著他一生苦行的行持。真的,這個《語錄》值得我們拳拳服膺,是我們凈業行人的摩尼寶珠。這次在兩天的時間當中,就選擇其中幾段跟大家共享。

大家請看手頭上的文字材料。我們先從第三段看起,第三段:【凈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郁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狸,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狸,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

好,先看這一段。在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當中,是以信願行三資糧作為往生的條件,這三者是鉤鎖相連的關係,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持來落實信願,是一個互動的關係。在這三資糧里,尤其以發願為最要,是信願行的中樞。那麼凈土的願是由厭離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這兩個內容為核心。當我們發起這個願的時候,這裡面就包含著信在裡面。如果我們不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話,我們就發不起這個願。如果我們在觀念當中,認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不真實的,是幻想的產物,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那你這個願就發不起來。

那麼這個願一定要發得懇切,這個懇切的願在我們的生命的行為當中,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要知道我們世間的一切事情的成敗,乃至於我們感得的正報和依報的種種情況,都跟我們發願的心念有關係。阿彌陀佛是以他成就的四十八大願透過名號傳達給我們,由此也要引發我們願往生的志願。這個兩願,佛的願和我們的願才能相感、互動、互通,才能成辦不可思議的往生之大事。所以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凡是你發了願,最終必然滿你的願。那麼我們世間做某件事情,包括報考大學,為什麼首先要填志願?做某件事情為什麼要謀劃?這些都是由願力產生的結果,修行出世間法尤其是這樣。

好,下面用幾個例子來證明這個「凡有願者,終必能滿」。那麼願有它的邪正,戲發之願,真誠之願,正願,善願和惡願。無論什麼樣的願的範圍,它都能夠產生結果。首先提第一個公案,就是郁頭藍弗,郁頭藍弗是佛陀時代一位六師外道之一,非常有知名度,他是修非想非非想定,求非想非非想天。他修禪定,在水邊的樹林下打坐,打坐,每當他的定功快要成的時候,就被驚動。那水裡的魚,水裡魚在游,在擊水啊;還有樹林的鳥在那裡飛,在鳴叫啊。被驚動,就從他的定裡面出來,讓他禪定不能成就。所以他就生氣了,生瞋恨心,發了一個惡願,「我以後要做飛狸。」飛狸是一種什麼動物呢?它在樹林裡面可以捕捉鳥作為食物,它也可以在水裡面,潛到水裡面,捕魚來做食物。所以兩棲,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飛行,叫飛狸。他對魚和鳥產生了瞋恨心,要幹掉它們。就發了這麼一個惡願,這個惡願發了之後,他又平心靜氣,找了一個更安靜的地方,在那裡修習非想非非想定,最後這個定功成就了。

成就了以後,他就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這些外道,他是有邪見,認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涅槃的境界。而殊不知這樣的定,只是把那種我和我所暫時像石頭壓草一樣,像冰塊凍魚一樣凍住了而已。在那種痴定裡面能夠活八萬大劫的壽命,等到八萬大劫的壽命到末尾的時候,他就慢慢地從禪定中起來了,起來之後,他就會生起一個邪見,「哎,怎麼我還沒有得涅槃呢?涅槃是不是就不存在啊?」他就在這個邪見之下,又帶著他原來發的惡願之因,所以非想非非想天的天福報盡,就墮落到飛狸去了,作了這麼一個禽獸。墮落飛狸,他真的就落到樹林裡面去食鳥,捕鳥吃,落到水裡面,去捕魚。你看外道的修行,不能說他不苦行,不能說他不精進,但是在一種邪見的主導之下,由於他修禪定,雖然身心相當的柔軟,但是他的貪瞋痴還存在,他往往遇境不能生起大慈悲心,而發出傷害眾生的惡願。這種惡願帶有很強的心力,在阿賴耶識裡面一顆種子播下去了。等到天福享盡,這個惡的種子起現行,真的就成了飛狸了。

那麼這樣的一個例子,這是一個很惡的願。受瞋恨心的驅使,是傷害眾生的願,是與我們自性的大慈悲心相違背的,因為我們真如自性裡面是大悲心為體的。它被這個無明瞋恨所覆蓋,他就發了一個與大慈悲心的性體相違反的惡願,但是雖然與大悲心心性相違背,但他的惡願還有很大的力量,以至於他在八萬大劫以後,都能夠把這個惡願實現出來。與本性相違的惡願都能夠滿願,如果我們能夠從大悲心裏面,真誠心裏面,發出善的願呢?那就應該更有力量,更能實現啊!所以就是「況稱性之善願乎?」通過這,來作一個對比,說明願的力量是很大的,種子遲早是會現前的。那麼由於郁頭藍弗是帶有禪定的功夫,所以他發的願帶有他的定的力量,使他種子力量很大,所以八萬大劫以後馬上現前的就是他發的惡願,作飛狸去了。但我們稱乎本性的善願一旦發出來之後,它帶著自性實相的力量,如金剛種子進入我們阿賴耶識里,它所兌現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圓滿。它夾雜的力量不一樣,它有一點禪定的功夫,但是它是違背本性的,力量弱。稱合自性的,又帶著一種上能契理,下能契機的善願,它的力量就更大。

所以由此來看,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人不能隨便發脾氣,也不能隨便發什麼願。因為修行人有點修戒定的功夫,一旦他煩惱起來了,比不修行的人力量更大。於是佛教就有一句話:「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千江水決口,似乎力量很大,洪水猛獸。但是一個修道人的心,一旦他發起脾氣來,比千江水的力量還大。如果他一念瞋恨起,他變成蟒蛇,都會有好幾里長,不是小事。原來九江的鄱陽湖旁邊,安世高三藏法師,他有一個道友也很講修行,也很持戒、布施,但是就是有瞋恨心,脾氣大,最後呢,墮到這個鄱陽湖邊,做了一條大蟒蛇,那蟒蛇之大,長達幾里。安世高特意從安息國,從伊朗那裡來度他這個師兄。所以不能有瞋恨發惡願的心,那是非常危險的。

下面第二個公案是《神僧傳》裡面記載的。記載說,有一位鑒空法師,他曾經是講經說法的法師,一轉身,不僅沒有了生死,還變成了一個窮愁潦倒的秀才。秀才就是在縣舉裡面能考取,進一步考,考不上,考不上就不上不下,要麼做私塾的老師,要麼給那些縣衙們做個刀筆吏,做點幕僚什麼的,但是往往不得志。他就在江蘇、湖南一帶到處遊走,常常飯都吃不飽。有一天,冬天下雪的時候,他在雪地里奔波,幾天沒得飯吃,基本上處在昏迷狀態,餓昏了,恍恍惚惚,見到一個梵僧過來了。梵僧過來,就對他說,「空法師,你今生怎麼這個樣子啊?」這個鑒空,他這一世是秀才,他說,「我是這樣潦倒的一個人,你怎麼叫我法師啊?」那位梵僧說,「啊,你都忘記了。我這裡有一個棗,給你。」大概跟拳頭一樣的棗子,他說,「你來吃,如果是上根利器,吃了這個棗,能夠知道三世的事情;如果下根器吃了這個棗,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他就吃下去了,就枕著那個石頭好像在睡覺。睡覺,哎呀,從睡覺中好像做夢一樣的過來,痛苦呻吟,他做夢,在那夢裡一看,知道自己前生,真的是一個法師,而且有五個同參道友。這五個人裡面只有這個梵僧了生脫死了,另外四個人都在輪轉。這位鑒空法師就是在獅子座上講那些異端,講那些相似法,而且持戒也不是很嚴格,還吃葷,所以他不僅沒有度脫,還墮落到了這個地步。他在做夢的時候就問,他的同參道友還有一個叫悟法師,「悟法師現在到哪去了?」那個梵僧就對他說,「我們五個人一起做行腳同參的時候,你還記得在香山的時候,五個人在那個石像面前,就是石雕的佛像面前,悟法師對著那尊石佛像開玩笑的發了一個願,「哎呀,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脫死。如果萬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話,我願來生做一個大臣,雄赳赳的大將。」他發了這個願,要做威武大臣。唉!」這個梵僧說,「果然昨天他已經拜將了,作大將去了。」您看前生一個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開玩笑發的一個願,到後生後世,果然就實現了,做大將軍去了。由開玩笑發的一個願,尚且能夠在下一生滿願。如果我們是從至誠心發的願呢,它不是更能夠兌現,圓滿嗎?這是第二個例子。

好,請看下面:【後復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咨嗟嘆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蓄。曰,無他,僅餘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復教以發願。乃囑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囑,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少年,蓋皆受食之禽鳥昆蟲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

好,請看第三個公案。這也是記載在《神僧傳》裡面的。說有一位叫智辯法師的,他很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慧,非常努力勤學三藏,博通經論,註疏佛法,真是滿腹經綸啊!但是他遊行各大叢林,到處沒有人請他說法,非常孤單。有一次在衡岳寺,他一邊看註疏,一邊就在那裡懷疑:「哎呀,我所學習的佛法、研討理解的東西,是不是有錯誤啊?」旁邊有一位老僧,他就向那位老僧請問:「我學了很多佛法,我懂得很多,但是沒有人請我,是不是我學的佛法有差錯?」那老僧告訴他:「你學的東西是正確的,也是正知正見的。但是你不了解,大聖就是佛都不能度無緣之人哪。你不是學的佛法不對,是你跟眾生沒有緣。所以佛法為什麼說"未成佛前先結人緣』,你不結人緣,你就是懂得很多佛法,神通、智慧很高妙,你門前都是草如人深,門可羅雀啊。」所以佛能不能度眾生,眾生能不能得佛所度,完全是看這個緣。這位智辯法師跟眾生沒有結上緣,所以就沒人理睬他。

智辯法師聽了以後,「哎呀,那怎麼辦,我是不是終生就這麼孤單寂寞呢?」那老僧說,「不要緊,有辦法,我來代你把這個局面扭轉過來,給你結人緣。」怎麼扭轉呢?他就問智辯法師,「你有什麼積蓄的財物啊?」法師說:「我也沒什麼,只多餘一塊準備做袈裟的衣料。」老僧說:「好,也就足夠了。」就把那塊衣料變賣,賣了錢再買了些食物,做成那種餅、油麵之類的,把它搞好了。老僧就引智辯法師到樹林的最深處,禽鳥昆蟲很多的地方,把食物撒在草地上。撒在草地上就發願,是老僧代智辯法師發願,願吃了這些飲食的鳥獸、昆蟲來生轉為人身,給智辯法師做弟子。發了這個願之後,這位老僧就告訴他,「好,現在你也不要著急,二十年以後你再出來講經說法,這二十年你不要打妄想,好好鑽研你的,修行你的去。」

這位法師也很聽話,這二十年也不打妄想,也不怨天尤人,韜光斂跡。果然二十年以後,就有人請他來說法。他一說法,唉呀,馬上一千多人就到了,而且大多數都是二十歲左右的人。你看這些吃了他食物的昆蟲、鳥獸還真的來了,真的來做他的弟子了,這就是發願的力量很不可思議。這還是以他人的願,以那個老和尚發願來攝受這些鳥獸、昆蟲脫離異類,脫離它那一道來進入人道。進入人道又能跟他產生法緣關係,來做他的弟子,聽他講經說法。你看他人、別人發的願對自己都有這個利益。如果我們從真誠心裡自己發的願呢,那不是力量更大嗎?這個願,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常常要注意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有授過菩薩戒的,《菩薩戒本》裡面講,「我們到一些山川、樹林看到那些昆蟲、鳥獸,都要發個願,希望它發菩提心,三皈五戒,念佛求生凈土。」你常常心裡這樣念著,口裡發出這樣的願言,你就跟這些異類的眾生結上了緣分,結上緣分以後就會產生結果。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城裡的人,剛強難化,像舍利弗、富樓那這些傳播佛法的大將去都無濟於事,都不能攝化這些眾生。所以佛陀就派大目犍連去,目犍連一去果然很容易就把那個城裡的人教化過來了。其他弟子很奇怪:「為什麼其他的人去了都不行,大目犍連一去就可以了呢?」佛知道這裡的因果:在很多劫以前,大目犍連曾經有一世做過砍柴的人,樵夫,他有一天到深山裡面去,看到很多蜜蜂聚集在一起要蜇人,要攻擊他。大目犍連對這些蜜蜂很慈悲,他沒有發脾氣,也沒有去追趕它們,「哎呀,你們要發菩提心,要學佛啊。如果我修道成功了,我來度你們啊。」心念、口念,就僅僅發了這樣一個善願。這些蜜蜂以後轉世,就是這城裡的人。所以大目犍連一去,唉!馬上就容易攝受,宿世的善因啊。所以我們想到,你真的要弘法利生,不在於水平的高低。還首先要看有沒有人緣。有人緣,即使你講的水平低,那些有緣分的人就覺得:「哎呀,了不起啊,無與倫比啊!」你就是水平很高,你對他沒有緣,「哎呀,他講得太糟糕了!」聽不進去啊,是吧?所以這個緣分非常重要,要結善緣。

好,請看下面:【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凈土,承事諸聖。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又懷玉禪師,精修凈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銀台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好,請看這一段。在法界當中有一個瀰漫虛空的大願,我們要了知,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以大國王的資質出家修道。為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用五大劫的時間來思惟,稱性發起了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是法藏菩薩以八地菩薩的身份發出來的,是稱乎法性、實相、真性的大願。大願發起來之後,又動經無量劫以六度萬行圓滿這個大願。等到這四十八大願圓滿的時候,法藏菩薩也就法爾自然地成為了阿彌陀佛。

那麼四十八大願的核心是要把九法界眾生都攝受、安立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了解阿彌陀佛的願心,我們要隨順佛的願心,也要發起願往生的心。這種往生之願就正好符合了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眾生到凈土的願。這兩願的溝通、互動,彌陀的真實大願的力量就能把我們緊緊的攝受、攝取,不再讓我們漏網在三界六道裡面。剛才說過,我們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一定是包含著信在裡面的,有這個願,隨順佛願,我們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去執持名號。由此,願這個中樞的環節只要具備了,直接以發願就可以成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事。由此我們看《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宣說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以後,馬上就是勸願,勸我們發願求往生。而且這個勸願連續勸三次,真是苦口婆心,無微不至,就為讓我們把這個願發起來。這個願裡面包含著厭離,包含著欣求。我們無量劫以來在五欲六塵裡面,沒有發起過一次厭離五欲六塵的心,所以真的要把這個願從真心裏面發起來,它可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真心發出願往生極樂的心,真的就是在污泥、濁水、煩惱裡面生長出來的蓮華了。你有蓮華的資質才能感得蓮台接引,才能到凈土蓮華世界,蓮邦去。那麼我們在凡夫份上要發願,阿彌陀佛有大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來自於他的大慈大悲,不忍眾生苦,要拔濟一切眾生出離六道輪迴的悲心,要給予一切眾生究竟圓滿佛果的慈心。這種大慈悲心等到圓滿的時候,它就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就能拔濟於我,拔濟我們出離,無論我們的業障有多深。

好,下面就舉出幾個例子,比如宋代的瑩珂。瑩珂比丘,他出家,身為出家人,卻不守清凈戒律,喝酒吃肉,這樣一定要下三惡道了,「袈裟底下失人身」。幸好他還有點善根,還能信因果,覺得自己這樣不守戒律,一定要到三惡道里去,他害怕了。害怕了,後來他看《往生傳》。《往生傳》,是念佛求往生的傳記,每讀一篇《往生傳》的個案,他就非常有信心,非常仰慕。讀了之後,他也產生了信心,因為《往生傳》裡面,不僅有善人往生,也有惡人往生;不僅有人道往生,而且還有動物——飛禽走獸往生。他讀這些產生信心:「我雖然不持戒,造了惡,但看看這些往生的,這裡面有造惡比我造得更重的,他也往生了。我雖然沒有智慧,但比那些八哥、鸚鵡、雞、狗總要好些,它們都能往生,為什麼我不能往生?」所以他每讀一遍就首肯,「唉,我也有份啊!」不能自己把自己排除在外面,淘汰出局,我在局內啊。所以,他信心產生之後,就開始念佛,這一念佛他還特別精進,斷食,七天不吃不喝,他斷食念佛。說這些大家不要隨便學啊,學了,你斷食念佛,念佛出來「蹦登」一下死了就沒辦法。因為他這時候是以大慚愧心、大怖畏心來念佛,真的是至誠感得阿彌陀佛現前了。所以到第七天的時候,阿彌陀佛現身安慰他,「你不要害怕你的惡業重,你能往生,但你陽壽的壽命還有十年,你應當好好念佛,十年以後我會來接你。」給他吃一個寬心丸,實際上給他授往生之記啊。

一般的人得了往生之記,他就心安了,快樂了,「反正十年,我就在十年里,再好好繼續念佛,再為阿彌陀佛做點事情。」一般都是這樣。但瑩珂呢,他很特別,他知道自己造惡業,不守戒,煩惱太重。他害怕,就對阿彌陀佛說,「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太濁惡了。我這個人罪業、煩惱又重,如果讓我在這裡再待十年,就怕容易失去正念啊。現在我就發願,現在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十年的壽命我就不要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跟觀音、勢至這些諸大菩薩去承事、學習。」要知道,這是瑩珂比丘特別的發願,不是凈土宗的常願,凈土宗的常願還是不要輕易的舍壽,要隨順。但這裡也表明瑩珂比丘的厭離心急切,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恆順眾生,既然他有這麼大的願,就說:「你的志向既然如此,那好,我三天以後再來接你。」這樣,瑩珂比丘就很高興了,就出關,跟大家說:「我三天以後就要往生了。」但很多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覺得:「這個人這麼不守戒律,酒肉穿腸過的人,要去三惡道報到的人,哪能往生?」都看他笑話,以為他談笑話。但幸好這種檢驗時間不長,三天以後,既然瑩珂比丘要大家送一程,大家就看看他的笑話,看他能不能走了?三天以後,果然是在大家的念佛聲中往生了。

也許我們後來人看了這個例子,他容易去學,這個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有個成語叫「東施效顰」,她看到西施生病捧著心,皺皺眉頭很美,大家都覺得病西施很美。東施是個醜陋的女人,覺得大家都很喜愛西施,她就是捧著心,皺皺眉,這誰不會啊?我也希望大家注意我,眼光集中我,她也來捧著心皺著眉在這走。這就更讓人家害怕了,「你本來就醜陋不堪,又捧著心皺著眉頭!」這東施效顰是不行的。那麼我們也看到現在有些東施效顰似的東西,動不動就說,「啊,我念佛,我要表演給大家看,你看我哪年那月我要往生。」唉,搞得轟動,很多人都來,結果到了他指定的時間,走不了了,就不得下台了,這方面的例子還不是一個、兩個。甚至就由這個事情,搞得都精神錯亂了。不能隨便這樣的東施效顰,這是一個特例,我們還是老實念佛為好。這個念佛行人,要韜光斂跡,自己感通佛力,甚至得一些境界都不能隨便說。你有境界都不能說,更何況沒有境界,你說了真的就是大妄語了。而且搞得佛教形象很不好。你動不動就表演給別人看幹嘛呢?你是演員是不是啊?你是一個老實念佛求往生的人啊。我們聽到這些例子傳過來都覺得很沒有智慧,這是瑩珂的例子。

唐代還有位懷玉禪師,這位懷玉禪師修行非常精進,夜不倒單,日中一食,每天七萬聲佛號,發願要上品上生的。誦《阿彌陀經》都誦了三十萬遍,那真的是這個世間非常難見的一個苦行的念佛行者。唉!有一天,也就是他快臨命終的時候,見到西方凈土佛菩薩遍滿整個虛空,他在念佛,有一個人拿著銀台,這個銀台的表述方法也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的。一般我們說黃金是第一,白銀第二。大概他就屬於這種上品中生的一個表法。拿著銀台進入他的寮房,懷玉禪師一看就不滿意了,說「我一生精進念佛,志在金台,就是上品上生,現在怎麼出來的不是金台呢」,他就不願上去。不願上去,西方凈土佛菩薩也是恆順眾生,「那好啊。」就消失了,銀台就不見了。不見了,懷玉禪師心存感激,覺得自己的念頭,佛菩薩知道了,他就更加精進,就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樣念了三個七,二十一天。再見到佛菩薩,那是遍滿虛空啊!開始第一次拿的是銀台的蓮華過來的,這時候就轉換成金蓮台了。懷玉禪師這時候對弟子說了一個偈子,就往生了,含笑往生,非常寬慰的往生。這在凈土往生的公案裡面是絕無僅有的,是西方佛菩薩拿著蓮台兩次來的。也說明懷玉禪師一直是很有自信心,覺得自己一生真的是持戒精嚴、精進努力,志在金台,一定能實現,一旦沒有實現的話他都不上去。我們就不要隨便學了,末法眾生別說銀台來了,你就是再差的蓮台來了,你趕緊上去,不要再耽擱了。最後一班車的最後一個座位,能坐上都是很好的,邊地疑城也比三界六道輪迴好。我們跟懷玉禪師那種信心、那種苦行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這裡講懷玉禪師在這個公案中,他是這樣的願心,佛菩薩是這樣慈悲的滿一切眾生的願。其實按他自己的功夫,他只能是銀台往生,但是他還要更高的想跳一下,跳一下,佛菩薩就幫助他,銀台消隱,就給他傳遞信息,「你還要趕緊用功!」懷玉禪師再精進用功二十一天,真的就感得金台過來,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所得的結果是什麼呢?懷玉禪師臨終說的偈子,向我們傳達了什麼呢?他今生的這種苦行、修行、信心,他十劫以來都是修道的,修佛法的。但十劫以來都沒有解決生死問題。在今生他能投生在震旦國,投生在震旦國非常好的一段時間——唐代的時期,又聞到了難信的凈土法門。他這一生的苦行才頓然超過了十大劫的修行,他把這樁事情傳達給我們了。所以我們今生能聞到凈土法門,也是我們多生多劫跟佛有緣,也曾經修過佛法,但因種種因緣,沒有成功,是被淘汰的人。今生可不要再被淘汰了,一定要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我們要發起實事求是的願。

好,請看下面:【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嗚呼,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好,請看這一段。劉遺民是東晉時期,廬山東林寺白蓮社十八高賢之一。他是漢代楚王的後裔,也在柴桑縣,在九江柴桑作縣令,後來他感到那個時代戰亂頻發,朝不保夕,他就辭官不做。辭官不做,但是他的學問、道德和政績都很好,再加上是累世的貴族之家,所以朝廷常常徵召他出來做官,他都不出來,他的名字叫劉程之。當時東晉有個太尉叫劉裕,極力推薦,勸導他出來做官,他不為其所動。太尉劉裕呢,就以他這種做隱士修行的這種亮節,給他取了個名字叫「遺民」,來尊重他。劉遺民依慧遠大師專修念佛三昧,他也是深刻理解慧遠大師思想的一個重要人物,《蓮社發願文》就是劉遺民作的。他對於當時的般若系經典都有很好的理解,同鳩摩羅什、同僧肇之間都有討論般若空性的書信來往。他本人念佛也是一往情深,他念佛半年,就能見到佛光。念佛十五年的時候,他就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現前。東晉的時候,在公元402年左右,那時候距離凈土經典翻譯到中國大概二百多年的時間。凈土一法,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存在的真實性,在當時的中國還是有一定的懷疑的,誰能證明這樣遙遠的剎土有一個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呢?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聽到飛碟現象、地外文明,都會感到很驚詫,他會本能的認為只有地球有人類,會本能的以地球為核心來思考問題。那麼要把心量打開,要相信在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凈土,跟我們還有密切的關聯,那個凈土是我們的故鄉,這個世間倒是我們匆匆過客的地方。阿彌陀佛不是一般的佛,他是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凈土,要解決我們一切苦難,給我們究竟安樂的大慈悲父。要把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跟我們建立這樣一種密切的關係,很不容易啊。所以這個蓮社的一百二十三人,用他們精進修行感得的瑞相來證明這樁事情,在那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證明也包含著這些人有相當的信心,但也不是說有絕對的信心,總是內心深處還有一點懷疑的。就好像現在我們很多念佛的人,你讓他一天抽很多時間念佛,他內心總是覺得:「你讓我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世間的事業,如果真的是有,我放下還值得;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存在,我五欲六塵又沒享受到,我可不是吃了大虧么?」兩邊都得不到,他都有懷疑。

所以當阿彌陀佛現在劉遺民居士面前的時候,他要求證明:心念想著,「如果真的是阿彌陀如來的話,你能不能用手摩我的頭?」因為他會本能想著:「這是不是一種幻覺啊?夢中的事啊?」這念頭一動,馬上阿彌陀佛就用手,金色的手摩他的頭頂。這一摩,我們想像劉遺民居士肯定感覺到頭頂非常的溫暖。佛手一摩過來,佛的手是兜羅棉,非常柔軟,有光,真的是摩頂加持,真的給他灌了頂啊!這一灌頂身心愉悅。但是他還要求證明,「如果你真的是阿彌陀佛的話,你能不能用袈裟覆蓋我的身體?」哎呀,阿彌陀佛又用袈裟覆蓋他的身體。這劉遺民福報很大啊,佛的袈裟覆蓋他的身體,你看這有多大的福報!我們看到那個受三皈五戒的大龍王得一縷袈裟,大鵬金翅鳥都不敢吃它,吞不下去。這一覆蓋,劉遺民才產生絕對的信心。決定信心以後,他又第三次見到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他真的是神遊了。他到了八功德水,他也有貪心,「哎呀,這個水這麼好,八種功德,能夠治病,延年益壽,開發智慧,伏住煩惱啊!」這些功德他都了解,他就問:「能不能喝一杯,喝一碗?」凈土的菩薩都很慈悲,「你想喝,你就喝嘛。」反正這裡的水多得是,汪洋。他就喝了一碗,出定之後,他真是毛孔還放出香味。西方極樂世界的水不是簡單的氫二氧啊,這是我們這世間的水,凈土是七寶的水,七寶作為液態啊。這個水裡面有光,因為寶就有光,寶裡面又有百千萬種香摻和在裡面,那真的又有香又有光,所以他的毛孔里持續了半個月的香光。劉遺民居士臨命終時,往生是非常有瑞相的:預知時至,身無疾病。他第一支香,臨走的時候先頂禮、感恩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我聞不到這個凈土法門。」第二支香,頂禮、恭敬阿彌陀佛,「馬上要到阿彌陀佛那兒做弟子去了。」所以劉遺民在廬山東林寺也是居士的佼佼者,如果說我們要評居士的大德祖師的話,劉遺民可以稱為第一代祖師。那一般居士不評了,但是他是早期的大德居士的成就者,解行並進。

上面提到的這幾個公案,從中我們體會到什麼呢?「嗚呼!」徹悟大師非常感慨,透過這些從《神僧傳》到《凈土聖賢錄》到《十八高賢傳》所記載的公案來看,阿彌陀佛對我們這些苦惱的眾生,這種慈悲、這種關愛、這種加持、這種呵護,真是無所不至,曲盡人心啊!唯有大慈悲的父母才能做得到啊!像瑩珂這樣的造惡的眾生,他想馬上就走,馬上往生,就加持他,令他往生。這時候瑩珂比丘,他不能生起傲慢心,「看我功夫很大,我能夠生死自由,我三天以後就可以往生。」他沒有這種能力,他往生不了,一定是他懇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能力讓他三天以後往生。所以這個話都用「欲速生則即令速生」,瑩珂比丘想快速生到西方凈土,阿彌陀佛就能夠以威神力量加持令他快速生到西方凈土。懷玉禪師按他自己的自因自果能感得銀台,但是他想要金台,阿彌陀佛也滿眾生的願,他想要金台往生,二十一天以後給他金台,讓他往生。劉遺民居士想要阿彌陀佛手摩他的頭頂,佛實在太慈悲了,佛的手那麼珍貴、那麼柔軟、那麼清凈!我們這世間眾生的頭都很濁惡,但是佛都以平等心對待,都不嫌棄,就摩他的首。佛的袈裟那麼莊嚴,覆蓋我們這個世間凡夫眾生的身體,一般是不可以的,而且是一個居士啊。但是阿彌陀佛袈裟就覆蓋他的身體,這沒有大慈大悲是做不到的。實際上這些要求對於這法中之王、光中極尊的阿彌陀佛來說,提這要求都有點不大好,但阿彌陀佛都不計較這些。因為眾生都是這樣的,他滿眾生的願望,眾生歡喜,阿彌陀佛歡喜。給他信心,給他安慰,給他安樂,給他往生的保證,給他成佛的大利。阿彌陀佛只有一個念頭,這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佛心啊。

阿彌陀佛既然大慈大悲一切眾生,前面講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僅包括念佛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包括,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蜎飛蠕動的異類眾生,他也是大慈大悲,對九法界的眾生都是那麼的大慈大悲。既然他平等慈悲一切眾生,怎麼可能唯獨不慈悲我呢,「豈獨不慈悲我乎」?這意思是說,我也是在阿彌陀佛大慈悲心裏面,得到佛的慈悲攝受的一員,一份子。佛既然以他的大威神願力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那麼他也能滿我之願。這樣表述方法要注意,徹悟禪師把我們念佛行人一對一的親切關係,把它互動起來:阿彌陀佛就是慈悲我一個人,就是慈悲滿我的願,一對一的關係,所以能滿我的願。大慈悲心是大平等的,是不會有所選擇的,不會看到他跟我多點緣,他跟我少點緣;他長相漂亮一點、富貴一點;他貧賤一點、醜陋一點。就有所分別,有所揀擇,佛是沒有這些的。佛是大平等心,怨親平等,貧賤富貴平等。佛是從自性上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他是這樣去看,不看你業里所變現的這些虛幻的差別相,這些佛都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這樣的大慈悲心,我也能有份,雖然我業障深重,雖然我各方面不行,但阿彌陀佛一定以他的大平等心攝受我,滿我的願。既然在佛那邊已經解決問題了,已經圓滿了,那問題就在我這邊了,我們凡夫眾生這邊了。所以我們果真能從內心深處發出願往生這樣的志願,對凈土難信之法的信心也就在這願裡面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既然深信切願是從真誠心裡發出來的,執持名號的行持也就如決江河,沛然莫御,自然而然的就起來了。每當我們厭離娑婆心很切的時候,馬上怎麼表達我這個厭離心?你只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我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非常神往的時候,那種高山仰止,怎麼表達我這種羨慕之心,也只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它就不期然的自起了。所以這個信願行這種三種資糧在這裡面中樞的願就能夠上可以涵蓋信,下可以涵攝行,這指一願字就可以盡之矣。所以這就跟前面的話對應了,指我們凡夫眾生、凈業行人只要發願就可以往生,承上啟下,圓滿無礙。以我往生之願感通彌陀已經成就的攝受眾生的大悲願力,我們就能成辦往生之大事。無論是破戒的比丘,還是精進修行的比丘,還是在家的居士,一切人等,乃至蜎飛蠕動之類,只要發願,蒙佛願力加持,都能往生。所以這是一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大家珍重。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妙境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7
【轉載】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通解(6)釋照光法師 撰著
常敏法師親聞記(7)
凈空法師答問:什麼是菩提心?怎樣發菩提心?
廣行法師:放生的意義和功德

TAG:語錄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