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男」問題出在哪兒(深度好文)

來源:雲曉家庭教育(syxedu) 作者:孫雲曉

一個四年級女生對班上男生這樣評價:「我覺得我們學校有些男生很討厭,沒有男子漢氣概,在學校里總是裝出一副嬌弱的樣子,說話有那麼一點兒娘娘腔……也有些男生像我們女生一樣,嘴裡經常嚼著話梅,做起事情來扭扭捏捏,還不如我們女生……更讓人看不慣的是,他們還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撒嬌,比女生還女生。」

「男孩不男」似乎成了當下一個常見現象。發展到成人社會,就是多少有些女性化的「暖男」,代替了高倉健式的硬漢;無奈的姑娘們只好揭竿而起,紛紛升級成為「女漢子」。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認為:「男孩陽剛氣質的衰落與喪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教的缺失。父教缺失,會讓男孩終生『缺鈣』。」

父親帶大的孩子更獨立更勇敢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其中之一就是性別的社會化。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在發展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模仿父親的角色和行為,從而形成具有鮮明性別特徵的行為。

孫雲曉說:「男孩是逐漸認識到『我是男孩』、『我喜不喜歡做男孩』、『要做什麼樣的男孩』的。兒童的學習方式是觀察、模仿。所以毫無疑問,父親是男孩接觸時間最早、最長的同性榜樣,先入為主、無可替代。」

美國哈佛大學羅斯·派克博士在研究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時,發現孩子成長的過程有兩個方向:親密性、聯結性和獨立性、分離性。父親對後者有著特別大的作用。「我們主張男女平等,但要承認男女行為方式有差異。不是說女孩子不需要獨立,而是男孩這個性別意味著,他們應該比女孩表現出更加獨立的特質,所以父親對兒子的作用更為巨大。」

心理學家麥克·閔尼研究發現:與那些一星期內接觸父親不到6小時的男孩相比,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兩小時的男孩,更有男子漢氣概,所從事的活動更加開放,更有進取精神,更願意冒險。

「我到過幾十個國家,發現相似的情況。如果是媽媽帶孩子出去玩,活動半徑比較小,爸爸則會讓孩子跑得更遠。」孫雲曉說。所以,母親帶大的孩子,細膩、溫柔;父親帶大的孩子,獨立、勇敢。

如果因為離異等原因,父母不得以缺席,男孩怎麼辦?孫雲曉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不一定是問題兒童,這取決於撫養方式。「如果父親沒有責任心,就算他帶兒子,也不好;相反,如果有負責任的繼父、爺爺、外公來承擔父親的角色,男孩同樣能健康成長。」

看到父親,就像看到「警察在家」

不少人曾回憶,小時候回家看到父親,就像看到「警察在家」。孫雲曉解釋,這種感覺最初來源於身體。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爸爸媽媽抱他們的方式就不同。媽媽往往抱得很緊,讓孩子感到安全、溫暖;爸爸往往會把孩子舉起來、晃來晃去。就連穩重的英國首相卡梅倫,送女兒上幼兒園時,也把她扛在肩膀上。

心理學對家庭教育的研究發現:權威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所謂「權威民主型」,就是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嚴格要求。

「權威和民主,對應的家庭教育就是管教和關愛,兩者需要平衡。中國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兩者的失衡帶來的。而父親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上的作用比較突出。」孫雲曉說,「如果父親過於溺愛,孩子就會肆無忌憚;如果過於嚴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葯家鑫——孩子不敢犯錯誤,一犯就是大錯誤。」

有研究發現,嬰幼兒階段的教育主要由母親負責,小學則是父母各半,到了中學,父親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孫雲曉說:「因為在12歲之前,父母與孩子之間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親密的情感;12歲之後,孩子會開始想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此時,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就非常重要。」

北京昌平區有一個男生,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十分沮喪。父親就對他說:「這有什麼,為什麼一定要上重點高中,學習職業技術也很好。」在父親的指點下,男生學習了汽車修理專業,後來在央視「狀元360」職業比拼節目中,連續兩年蟬聯冠軍。

新疆一個長途車司機,因為常年出車不在家,就利用寒暑假帶著兒子一起出車。沿途非常辛苦,冬天翻越天山時,路滑難行,雪花都能飄到車裡,遇到車壞了,還得趴在地上修車。父親告訴孩子:「你記住,人生就是這樣。關鍵時候就得咬著牙往前沖,衝上去就能看到霞光萬丈。」這位父親只有小學文化,兒子後來考上了博士,在讀期間沒向家裡要生活費。

在青春期之前,父親是兒子心目中的英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到了青春期之後,父親的英雄形象會逐漸消減;而當兒子也終於成為父親時,新的交替又開始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寫道:「14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父親如此無知,以至於我很難和他相處,可是,等我長到21歲,我吃驚地發現,老爸居然知道那麼多東西。」

現代家庭的成員是相互欣賞的

父親是男孩通往「男子漢」的橋樑。「男孩往往把父親看作未來發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親。研究證實:如果父親在家中是果斷的、具有支配性的,男孩往往表現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親在家裡是軟弱的,而母親具有支配性,男孩會表現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徵。」

很多人把21世紀稱為「她」世紀——女性的學歷越來越高、經濟地位越來越高。在家庭中,父親的權威性大大降低。孫雲曉發現,一方面,母親獨自帶孩子的現象特別多,「每次來聽我講課的,三分之二是母親;我的讀者絕大多數也是母親」。另一方面,母親有時候會在孩子面前貶低父親,諸如「沒出息、懶、沒有責任心」等。

「幼兒出於對母親的天然依賴,這時往往會站在母親一邊,排斥父親。這樣的男孩就會產生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性無助』。父親給了一個非常糟糕的榜樣,男孩會自慚形穢,覺得男人怎麼做都不行。父親打碎了他成為『男子漢』的夢想。」

孫有一次他和一個小夥子一起做電視節目。「小夥子虎背熊腰,卻比綿羊還弱。」在上小學中學時,他就經常被欺負,女孩都能欺負他,他也不敢還手,總是默默忍著。工作之後,他的疑心很重,看到別人說悄悄話,都覺得是在議論自己,心神不寧。結果不斷失業,到了二十七八歲,還沒有固定工作。在節目中交流時,孫雲曉發現,小夥子的媽媽非常強勢,爸爸則顯得「窩囊」——當爸爸想開口說什麼話時,往往被媽媽打斷,甚至能「掄起胳膊把他打到一邊」。

「現代家庭一定是相互欣賞、相互尊重的。明智的母親會發現老公的優點。有些父親能力差一點,但一定有優點,比如有責任心、低調、誠實……」

做男人已屬不易,做父親似乎更難,做男孩子的父親更是責任重大。不過,孫雲曉建議,別把做個好父親當成沉重的負擔。「做個好父親是男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做父親給了男人前所未有的機會。一旦做了父親,不管你過去有什麼經歷,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作者簡介: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微信公眾號:雲曉家庭教育(syxedu),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父母們答疑解惑,提供專業諮詢和幫助


推薦閱讀:

趣談八字規則包含的深度哲理(三)
成熟的人,三句話少說,三件事多做(深度好文)
張兵:如何寫出深度文章?這五個錦囊送給你
深度:從殲
深度觀察:日本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

TAG:男孩 | 深度 | 問題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