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八)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八
目 錄
怎麼才算落因果
傳法傳給誰
以智慧力護持正法
使心不散亂的第一步
如何選擇了義經典
學佛怎麼求福報
依佛教誡
真正的無量壽
哪些是偽經不能讀
阿難尊者滅度的因緣
你的業障消了嗎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怎麼才算落因果
佛教道場里有很多的規矩,跟世間一般的公司行號不相同,乃至跟法律也不相同。世間它所在意的是事相,意思是說它所訂的規矩,事相上你有沒有違犯。但是在佛門裡,是講求「起心動念」。即使在事相上,做得看起來很如法,可是你的存心不善,或是刻意的去規避規矩,就是世間常講的「投機取巧」。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這樣統統算是犯戒了。所以在道場里,每位同修必須端肅身心。能做得好,這一天就有「戒行」,也就是持戒的意思。這行為裡面有「德」,所以稱之為「德行」。如果沒有做好,或是找很多理由、借口違背規矩,即使理由再正當,在道場里有護法善神,你雖看不到他,他卻可以看到你,他會把你的行為記下來,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他會找你算賬,所以大家都要注意。
在道場,東西屬於齋堂的,就不能隨意拿到大殿來使用。屬於大殿的,也不能拿到念佛堂去使用。這些都是較微細且需要注意的地方,不然,都算是偷盜。佛門的「盜戒」是講到這麼仔細。甚至,某樣東西原來擺放的位置是在哪裡或如何,你一旦借用,再放回去時,都應當放回原位。絕不能認為沒有關係,有放就好、有收就好。萬一執事的人沒有找到,那過失就算是你的,所以跟世間的單位不一樣。在世間,你跟同事在工作上,借個筆、借個紙,也許忘記還,那你是欠他個人的,他如果不計較,你就沒事了。可是在佛門裡,東西都是十方的,你一旦弄壞了,或弄丟了,那麼你要還給眾生。這道理大家要清楚,在佛門裡面結罪是十方。現在世間的教育,其實連父母都不曉得自己在犯偷盜。譬如:有個小孩去書店偷文具,回家後,他父親看到小孩多了新東西,一問之下就罵小孩,他說:「你怎麼可以去書店裡面偷東西呢?你要筆、要橡皮擦,你跟爸爸講,爸爸從公司抓一把回來給你。」大家要知道,這樣也算是偷盜。因為東西是屬於公司的,不是屬於他個人的,即使你是公司的老闆,老闆也要對股東有所交代,所以由此可知,「盜戒」相當的微細,而且佛門裡的規矩,不光只是「盜戒」是如此,所有的律儀、所有的戒行都是如此,都非常的微細。所看的是你的「起心動念」,而不只在於事相,事相上你做得再好也沒有用。
如果是刻意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借口,來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道場和諧,那麼這果報自然結罪在你心中。所以,因果是在你心裡結算。不在於事相上,也不在閻羅王那邊,所以,每個學佛人都相信因果,可是卻不曉得因果就在你心中。世間人不懂這道理,因為他沒有學佛,不知道「一切法唯心所現」,而佛弟子曉得。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所有的因果、所有的現象,都是從心所展現的。你的心如果清凈,所現的就是佛法界的因果。
如果諂曲、虛偽,到處想別人的不好,那所現的就是六道輪迴,甚至是三惡道的因果,因果皆從心所現。道場的規矩、禮儀、戒律,不只要求表相,更是從你的心念判定,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清楚,也要去遵守。調伏自己的心,藉由外面的事相約束,約束到自己心裡去,那你就能像優婆離尊者一樣得「三摩地」,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先「執身」,就是讓身能夠合於律儀,再來「執心」,之後才身心一切通利。如果只是執身的話,就不是大乘佛法,很多小乘佛法是在事相上打轉。這裡所講的執「身」,不是單指身體,而是事相的意思。大乘講的是身心一切通利。有些人說:大乘是論心不論事。其實這話不圓滿。在講經時也常常講到,大乘佛法論事也論心。由心清凈所展現出來的行為都清凈,都是「正等正覺」。只要是心清凈,所展現出來的,無論是貪、瞋、痴,殺、盜、淫,你用在幫助眾生的時候,因為你的心是清凈,行為就是清凈的。但如果心是不清凈的,那所展現的就是六道輪迴的行為,就是凡夫的貪瞋痴,而不是佛的貪瞋痴。不要奇怪,想:怎麼佛也有貪瞋痴?不是佛有貪瞋痴,而是佛會善用貪瞋痴。凡夫是被貪瞋痴拖著跑、拖著走,做不了主。這是佛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
傳法傳給誰
釋迦牟尼佛滅度,經過三千年,從印度傳法到中國來,也有兩千年,歷代祖師所講求的傳承,是在於佛法的傳承,所以傳法這件事情就非常地重要。有關佛教傳法的內容,這裡說明一下。
講到傳法,法是什麼?基本上在經典里把法分成兩種,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現在的佛教僧團里,夾雜太多的世間法,真正講大乘佛法,教眾生了生死、破無明的,少之又少,甚至聽到要了生死,說要破無明,許多人都非常的害怕,所以佛說現在是末法,沒有人有成就的志氣,那都是因為沒有修學大乘的關係,要是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就能夠知道,自己跟佛完全一樣,這是大乘佛法教我們最重要的觀念,佛法的傳承,是在於能夠「明心見性」,見性了,才有資格得法,不見性,都不算真得法。
現在傳法叫做「法卷傳法」,講通俗一點,「法卷傳法」就是:你跟我出家,我們算是有緣,我是某某宗第幾代傳人,那你就是下一代了,就送他一張法脈傳承,就算是下一代。佛法非常的衰敗,現代沒有所謂的祖師,都是「法卷傳法」,有些同修來問:「你們師父要傳法給誰?」這問題很敏感,大家都在猜測,實際上不用猜測,更不必打妄想,師父是出家人,所傳的必是佛法,他把法傳給所有想學佛的人。學佛法重點在於能夠受持、能夠落實,不是在於跟誰出家,你能夠受持正法,你能夠落實佛法,你就是佛法的傳承,這才叫做傳承佛法。不是搞子孫廟,子孫廟是子子復孫孫,都是世間意,都是搞輪迴。所以佛法講的傳法,是這個人真正有修行,真正能夠落實佛法,那他就有能力來承接這修行的法脈,這叫傳法。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一個人身兼禪宗五個宗派的祖師,就是因為他明心見性,虛雲老和尚在用功的時候打開本來,確實有大成就。他開悟時說的那首偈非常好聽,他說:「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這是他開悟見性以後,作的一首偈頌,要像虛雲老和尚這樣,你才有資格說你是哪一宗派的傳承,你是得法弟子,不然都是「法卷傳法」,沒有真正的功夫,沒有用,所以佛法是傳向大家去,根本不用去猜測,去妄想:「師父後面有沒有人承接?」這都是世間人的想法,這種想法在佛門裡面最好不要有,有了這種念頭,你就是世間人,表示你學佛還帶著世間意。
印光大師的道場就是有修行、有德行的人,來接住持,他沒有收徒弟,所以就沒有這些問題。自己既然已經在學佛,世間意要放下,能夠真落實佛法,那你就是佛法的正傳。無論是傳哪一間道場、哪一位法師,這些都不重要,這都是形式,佛法著重的是實質不是形式,這點大家要清楚。
佛法傳承的道理,大致上是如此,在這裡面不要帶著世間意,當年五祖傳法給六祖,是六祖開悟了,所以他得法,能夠承接禪宗的法脈,是真正有功夫的祖師,六祖以後衣缽就沒有再繼續傳下去。如果按照禪宗的傳承來算,荷澤神會禪師算是七祖,再下去就沒有特別去研究了,由此可知,都是傳給真正有開悟、真正有功夫的,不是傳給喜歡出頭,或喜歡搞名聞利養的,或希望大家擁護他的人。
以智慧力護持正法
在佛門裡,在家居士會發心護持佛法,在護持的時候,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保持正知正見。護持正法不是護持哪位法師的理念或是看法,這觀念很重要。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出家的比丘或是比丘尼,都應該奉行佛陀的教誨,說法利益眾生。在家居士在護持的時候,觀念要清楚,不能用感情的方式來護持,認為自己跟哪位法師交情比較好,或是某法師的理念我很能認同,就用情感的方式在護持,這都是不對,更是不清凈的。
要發心護持佛法,必須這間道場所講的是正法,如果是講大乘佛法,就要依「一實相印」而說,也就是所講的必須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告訴大家:即心是佛,煩惱即菩提。這是大乘。若是宣講小乘,就要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他講經的內容跟「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相應,你才能去護持。不然這道場有世間意,宣揚的是世間法或是把佛法給變質了,你去幫助他,你是在幫助佛教衰敗、幫助佛教加速滅亡,非但沒有功德還有罪過。因為你用的是情識,而不是用智慧,你的情識會讓你覺得講世間法也很好,你的世間意會讓你將世間法看成佛法。如果你用的是智慧,你就能夠判別什麼是該護持的,什麼是不該護持的。絕不是聽一個人開始講了幾句正法,他以後講的就全部都一定正確,用這種方式去認定,是沒有智能的。更不能看他表面講的是正法,其中有一點點錯,你心裏面就隨意的放過。從本來發心要護持佛法,後來變成用世間財在落實一些個人的妄想上,落實這破壞佛法的行為,那是絕對不可以的。所以每位同修都要有正知正見,如果遇到這種法師,就依照佛門裡面講的「默擯」,「擯」是擯除他,就是離開他,不要再跟他學,因為他不能教授你正法。「默」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是「不要說」,這解得太膚淺了。「默」就是你心裏面不要跟著他的邪知邪見轉,你的行為、身口意要跟正法運轉。一旦你跟正法轉,那麼邪師自然就被擯出了,你也就能夠看得清楚了,不會被他所影響、所干擾,這才是在佛門裡面講的「默擯」。
如果有因緣,還要勸導已經受影響的同修,不要再繼續下去,這都是包含在佛教「默擯」的意思中。如果只有不說話,也不發慈悲心告訴其他人,這是小乘,不是大乘。大乘的菩薩知見非常正確,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他很清楚,不該說的時候他就不會再說,這是學大乘佛法所能得到的智慧,不是著在「默擯」這兩個字上,或是著在第一個字,只是語默而已。如果只是語默的話,那釋迦牟尼佛不用說法破六師外道,也不用喝斥六群比丘。所以要清楚,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來解佛法。要發大乘心、要為正法久住、要為法輪常轉而發心、去落實、去照做。遇到有些知見不正的道場或是法師,也不要心裏面情感放不下,想說:「我已經在這裡這麼久了,就繼續錯下去吧!」這樣的想法就是沒有正念。
所以弘揚佛法,並不是在落實哪個出家人的理念,或是看法或是想法,而是要他所說的、所做的,都能夠與經典相應,無論他修學大乘或是小乘,必須要相應你才能護持。有相應,你護持了才有功德,不然會有罪業。看到很多人想要修福,到佛門裡面來沒有修到福,反而增添了罪業,那真是很冤枉的事情。你進佛門沒有幫助佛法流通、沒有幫助佛法弘揚,反而使佛法變質,讓人家誤以為佛法就是「孝順父母」而已,就只是搞世間法,這樣是不對的。這也是蓮池大師所喝斥的,當時有人請問蓮池大師,他說有些世間經典,雖然它不是佛經,但也提倡孝道、也提倡世間的善法,那他們應不應該印送、流通?蓮池大師喝斥他說:你看到的利益非常小,印送這些世間典籍,混濫在佛門裡面,對於佛教的傷害非常大,是沒有辦法計算出來的,因為第一個,你會讓世間沒有學佛的人,認為佛法也就是講孝道而已,講世間善而已。所以才會有人誤會所有宗教都一樣,這是第一個不可。那第二個,會讓這些初學,還沒有深入經藏的人,認為學佛法就只是要做到這樣而已,而沒有辦法繼續向上提升。蓮池大師說這兩個損害比什麼都大,會使佛法變質、會使佛法衰敗。所以蓮池大師極力反對,蓮池大師是凈土宗的祖師,所以這是凈宗祖師的開示。學佛人要有智慧,要能夠明辨,不能看到偽經裡面有「孝順父母」這幾個字,就以為所說的大概沒有錯,就隨意的印送,這是不對的行為。希望每位同修都要清楚,並記住蓮池大師的開示,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不是一般凡夫。等於佛親自來跟我們講,所以要深信不疑,蕅益大師也是依蓮池大師學習的,甚至後面的凈宗祖師都是奉持蓮池大師的教誨,大家一定要聽、一定要能夠接受,即使你現在轉不過來,你也要盡量設法轉過來,因為這是祖師大德親自為我們說出真相,讓後面的學人,不致於在佛門裡想要修福,反造了地獄的罪業,想要成佛卻適得其反。如果本來是要護持三寶卻變成去護持哪位法師的理念,或是他個人的看法或是想法,或是他想要做的,那這不算是護持佛法,而是護持這世間的妄想,護持妄想是不會有功德的。
使心不散亂的第一步
前幾天發給義工們一首四威儀偈,四威儀偈是古來祖師大德所傳下來的。內容是:「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在初學佛就要求做到有威儀,雖然佛門威儀細講起來非常地多,但歸納起來無外乎是行、住、坐、卧這四種威儀。
第一句是:「舉佛音聲慢水流」,也就是在誦經唱梵唄的時候,起腔念誦時,不可以音聲過高或是過低,要讓大家都能唱。速度也不能過快或是過慢,過快會急躁,過慢會昏沉。所以舉佛音聲要如水潺潺的流動一樣,不疾不緩,起腔起得好,起一個字就能讓大眾浮動的心迅速靜下來,產生靜定的效果,所以說:「舉佛音聲慢水流」。下一句是:「誦經行道雁行游。」梵唄唱完後會接著誦經,誦經要如同雁子一樣,一個字接一個字念清楚、聽明白,不跳行、不漏字,這是訓練你的攝心、增長專註力,所以要做到「誦經行道雁行游」。那在生活上如何落實這兩句呢?就是當在跟人家講話的時候,字句要清楚,不要過於激動,不要像世間人一樣,說話特別急又快,更不要胡言亂語或講是非,這都涵蓋在舉佛音聲跟誦經行道這兩句話裡面。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場合都要少講世間話,說話要輕聲細語,在佛門裡禁語的地方就不能說話,可以講話的地方也不要閑聊,就算真有事情,輕聲細語互相溝通一下就可以。這包含在家、在公司、在學校、在餐廳的時候,這就是學佛人的氣質。這都是祖師大德教的。下一句:「合掌當胸如捧水」,「放掌」應該將手掌平放在心窩的位置,不是放在肚臍部位。這裡講「合掌」,合掌當胸如捧水一樣,就像捧著一碗滿滿的水在胸前,所以手千萬不要鬆掉,一鬆掉水就灑出來了。合掌要當胸,放掌也是當胸,如同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在站立的時候,要好像頭頂上頂了一碗油,頭一歪,油就灑在身上。這是教大家站要站好。無論操手或合掌,操手就是放掌,都要做好,這是真正學佛人的威儀,不是只有出家人如此,所以說合掌當胸要如同捧水,立身如同頂上安油。在走路的時候,要做到「瞻前顧後輕移步。」走路要瞻前顧後,要注意前方有沒有動物,有沒有小蟲子,不要看到有蟲在那裡爬,還照樣從牠身上踩過去,那就造業了,這是講「瞻前」。那「顧後」,當在退後的時候,除注意蟲蟻外,還要考慮到會不會撞到人、影響到人,或是後面有坑洞?除了顧慮其他人的安全外,也是保護自身安全,這是「瞻前顧後」。至於「輕移步」,是走路的步伐要輕,不要走起路來人家一聽腳步聲,馬上知道是誰過來,這樣就不好了。腳步一定要輕。要如同貓在走路,非常輕,沒有音聲。學佛人走路要「輕移步」,在道場絕對不要影響大眾用功,在家裡、在學校、或在公司、餐廳統統都一樣,動作不要影響到別人,「瞻前顧後輕移步。」展開來非常廣,在所有的場合都能用得到。所以叫八萬四千威儀,八萬四千就是指各種不同的場合。學了佛,在不同的狀況下所表現出來的威儀都要如法,都要能令大眾生歡喜心。下一句「左右回視半展眸。」這情況在佛門裡就能看到,有學過威儀的人在看東西不會東張西望,只是眼睛有看到就好,不會像從來沒看過一樣,眼睛東張西望四處攀緣。平常的時候就是要攝心,眼睛開三分目,合掌的時候,眼睛的目光看你合掌的中指,注意到中指以外的就算是攀緣了,不是看前面人的後腦袋,而是看中指,這樣自然就是開三分目。所以在佛門學威儀,心自然會定下來,不會攀緣,這都是戒,做得好就能得定。很多人很愛打坐,或是持咒念佛,但是並沒有定力,就是因為威儀沒有學好。威儀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不是只有在禪堂、佛堂或是在講堂用得上。所以威儀一定要學得好,這是講:「左右回視半展眸」。眼睛看到就好,不要東張西望到處攀緣,耳根也是,鼻根也是,乃至六根都如此,這都是由外而內漸次深入的威儀。接著後面是總結,「威儀動靜常如此。」平常生活就注意這些威儀,常常這樣警惕,常常這樣收攝,念佛一定可以得念佛三昧,這是講:「威儀動靜常如此。」能做到像上面所說的,那就「不枉空門做比丘。」那你來佛門裡,就真正有學到,因為威儀做好,氣質轉變了,從世間人轉變成學佛人,從凡夫轉變成學人,持續再慢慢的轉變,確實的去學習,就能從學人進而超凡入聖,那就「不枉空門做比丘。」所以威儀對學佛人來說非常的重要。這裡雖然只講「比丘」,卻是包含了佛門的七眾弟子,不光是指出家人,所以要懂得這首偈頌引申的意思。
現在很多學佛人,學佛不得力,仔細觀察,是他的威儀沒有學好,他到處都在散亂,只有打板念佛的時候好像很精進,一旦出佛堂或是佛七結束,他就開始散亂。一年到頭能打幾次佛七,所以散亂的時間多,放逸的時間多。所以後來就沒有辦法在凈宗法門或在佛門裡,得到佛法的利益,之後就退心。他就想是不是自己沒有基礎?再聽到人家說要學《弟子規》做基礎,他就去學了。實際上,就是威儀出問題,不管哪個宗派,祖師大德在學人一入門就教威儀,因為威儀是最根本的,之後才來談經教,才來談修行的方法。
所以這是依照古德的方式教大家,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背誦這偈頌,要信受奉行,那就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能背就能提醒自己,就能夠在生活當中用得上,不然在生活上只會說:要注意威儀。可是卻不曉得威儀是什麼,所以把這偈子背起來,就能夠得到無比的受用。
如何選擇了義經典
講座常講到:學佛要依「四依法」而學,其中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門藏經包含五乘佛法,在這麼多經典當中,要怎麼選擇,哪部經是了義?哪部經是不了義?這對學佛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能力判別,可能就會選到不了義的經典,如果會選擇的話,那在修行的路上,可以少走很多的冤枉路。
依清涼國師所說的,祖師告訴我們什麼叫「了義」,了義第一個就是多說心性少說名相。裡面講很多佛學名相,包括世間名相,這都是不了義法,也就是說:經典里的內容不能幫助你見性,這都稱之為不了義。常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是了義法。所以我們依祖師大德教的來判斷,就知道什麼法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這樣遇到經典的時候,就會選擇了。即使遇到外道經典,也不會被它迷惑。清涼國師不是普通人物,九歲出家,十歲學經教,學了一年,十一歲就對佛法《三藏》完全通達,十一歲就能升大座講經了,《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涅盤經》、《圓覺經》,也能講《寶性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等大經大論。他有四十顆牙齒、手長過膝,這都是瑞相、都是相好,人稱他「華嚴菩薩」,所以依他所教的標準,來選擇經典沒有問題,就能夠知道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依此來看,能夠幫助你見性、幫助你脫離生死的叫了義。「了」是了脫生死,了脫生死的義趣就稱之為了義,不能了脫生死的就稱之為不了義,判別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的容易。再講得更貼切些,能夠幫助你改正你習氣、毛病的叫了義。隨順你煩惱習氣的說法、講法都算不了義。《大集經》里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能夠幫助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才稱為方便法。
如果你很貪著世間,有些人講法就會為你開方便,他的方便就是講你愛聽的,這方便就不叫正方便,是邪方便,是不正確的,是屬於邪法。所以,能夠幫助你改過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能夠幫助你斷除貪瞋痴、除我相、除人相、除眾生相、除壽者相,能幫你破無明的,這些都稱之為了義。之前講到「苦行」,什麼叫苦行?對於愛修苦行的這行人來說,這些苦行不算苦行,算樂行,有人喜歡日中一食、喜歡樹下一宿,重點在好樂心沒有除,所以這不叫苦行。但是日中一食對世間人來說,那就是苦行,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就是樂行,因為他很好樂,他在裡面感受到很快樂,所以稱之為樂行。所以修行要會修,修行要除的是你的好樂心,《維摩詰經》講:「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是要除掉病,去掉好樂心、攀緣心,這些是修行要除斷的。了義法與不了義法的選擇也是如此。能夠幫助你了脫生死,生死就是自己的貪瞋痴、我見、我執、我慢,能讓自己在一切境界當中回頭,時時刻刻覺察,那就是在在處處受持了義佛法。這是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而不是只在經典的選擇上。這樣子運用,同時是依智不依識,那這四依法你都會依了。佛法講的是修證,不在名相,尤其是大乘法,「乘」是運行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能夠用究竟的方法修行,才稱之為大乘,「大」就是究竟。大家要能揀別了義法與不了義法。
很多人很貪愛這世間,所以跟他講《弟子規》、《三字經》,他就覺得這很好,可是這對他來說是不了義,因為不能解決他的生死問題。但是相反的,對於惡人、不善的人,《弟子規》、《三字經》對他來說是需要的,因為他不具足,他的行為不善、心行不善。可是若你好樂這個世間,想要修行、要出三界,那你就要學佛法,佛法對你來說才是了義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你能夠學、能夠修,才是真實的了義,最上了義,沒有比佛法更殊勝的了。所以每位同修都要能夠揀擇,什麼樣的方法對自己修行是能夠增進的,學了佛,在道場聽經,聽了要會用,聽經就是在養成你的擇法眼、養成你的慧眼。學佛不是跟著流行,現在佛門很流行學世間法,你如果跟著去學,那叫跟流行,是你沒有擇法眼。如果一窩蜂跑去學世間法,到最後一無所得,連佛法跟世間法都沒有辦法判別,那你聽經並沒有認真聽,即使學佛再久也都是空過,因為你沒有能力去揀別,你只是人云亦云,不斷的盲從而已。佛是覺悟的意思,那你不是學佛而是學迷,因為學到後來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算學佛,不算真正的如來弟子。學佛人是很有智慧的,因為學了經典、聽了講經、聽了開示可以得到智慧,得到了別善法與惡法的能力,了別正法與邪法的能力,了別了義法與不了義法的能力。這能力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自作主張,它是有憑有據的。能夠依經典判斷、依自己的問題來選擇,那就真正會選擇佛法,就真正有學佛。
學佛怎麼求福報
在講經及開示里常常講:既然學佛就不要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以及世間種種的欲樂。世間人對這些看得非常重要。那學佛人到底能不能求呢?講到要修行,這個道理大家都曉得;可是心裏面總是放不下,總是還有貪心,還有欲求心。其實在佛門裡面是可以求的,只是在求的時候,要「如理如法」求。
什麼叫「如理如法」?第一,對於佛法要先了解,「佛法的道理」是指佛講這世間真相的道理,以及出世間修行的道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間虛妄、不可執著、不要在意,你要了解「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的道理,你能夠領會得到,這叫「如理」。「如法」的「法」就是方法,如法的去求。「法」是依理而生,「理」是實相的道理,由此而產生的,所以叫「如法」。
法與理相如,所以稱為「如法」。了解實相的道理,從這裡知道求的方法,在求的當中,心裡就很自在了。達摩大師在「二入四行觀」里講到「隨緣行」、「無所求行」。求得到、心也隨緣,求不到、心也不罣礙,這樣子向佛菩薩祈求,心裏面就真正安心。求的方法有很多,或是念「准提神咒」,或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各種方法都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態,要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這心態要先建立起來。
其實,真對於佛法了解了,活在這世間就不會多求了。那在還沒了解透徹前,還是有些生活上的需求,就跟佛菩薩祈求。有時候滿你的願,有時候不滿你的願。因為,諸佛如來有智慧,他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方式,對你是最好的。無論他滿你的願,或是違背你的願,那都是在幫助眾生,這點你要能夠體會得到。並不是說滿你的願,這間道場就很靈,就可以多來拜拜、多來供養。不滿你的願,就怪佛菩薩不靈,沒有隨順你的慾望,反而起瞋恨心、起毀謗的心,甚至還叫人家不要學。那這所求就「不如理、不如法」。因為你根本對佛教的道理不了解,對於佛教所教你修行的方法,你也沒有認識清楚。甚至連怎麼求世間財富名位的方法,也不是了解得很透徹。所以你才會有錯誤的觀念,生毀謗的心。
在佛門裡面不是不能求,但是雖求,自己心裏面要放得下。在求的同時,要注意觀照,反觀自己有沒有起「貪瞋痴」。其實最好就是求「無上佛道」。既然發心修行,那這世間的一切都可有、可無。「有」,心裏面不起歡喜心,「沒有」,也不要罣礙。人家看不起你也沒關係。「我相」不要這麼大,那人家說你好,說你壞,你自然就不會罣礙了。佛教化眾生,不從慾望下手,也不從物質上的滿足去引導你。他是教你心裡轉念頭,把心放空,把執著放下,把你的「我」給舍掉。一個人要是「無我」了,那你就沒有世間的想法,也不會在意人家是怎麼看你的,無論有錢、沒錢,有名、沒有名……都好,自然你生活就很自在了。
最後還是希望同修求「無上佛道」,這是絕對得得到的。求世間的,不一定得得到。心裏面放下了,遇到什麼樣境界來,都會很自在。即使是你的冤家對頭,或是你的競爭者,你也會很自在,這是佛教真正可以給眾生的利益,而不是只滿足你的慾望。
有些地方,它會滿足你的慾望,反而讓你的「貪瞋痴」更為熾盛,慾望更為增長,這就不是佛菩薩。也許你有一點現前感應,嘗到一些甜頭,但是後面的損失卻非常巨大。相信每位同修都有這樣的認知,也聽過很多這類消息,或是詐財的,或是其他的損失的。
為什麼他會受騙上當?重點在於自己有貪心,才被人利用。實際上他真正損失的是「道業」,因為他的心從來沒有清凈過。今天這樣東西求到了,明天他又想要別樣東西,天天都在向外攀緣。天天都在求,看哪一尊佛可以保佑他,哪一尊菩薩可以滿足他,他的心總是向外求,時時心外取法。這就叫「外道」。他雖然拜佛,也恭敬三寶形象,但他還是個外道,因為他是心外求法。所以想要求,不要向「心外求」,向心外就是自己貪心沒有死盡!所以佛教講,想要有願求是可以的,但是要如理如法去求,才是真正的隨順佛性。
依佛教誡
在整個佛教團體里,有個重要觀念要跟學佛的四眾弟子說明,因為佛告訴後世弟子要「依法不依人」,就是不要提倡個人色彩。「個人色彩」是很現代化的用詞。大家都是跟著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來修學,而不是跟著哪一位法師在學。有些同修很發心,願意流通精舍的法寶,但是正確的觀念先要清楚。流通佛法,你是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在流通,不是依精舍的規矩,也不是依我「悟顯」個人訂的規矩,這觀念很重要。
清涼國師講:「當取信於佛。毋取信於人。」所以,學佛是要依著佛陀的教義,不是跟哪一個人學,或跟哪一個道場學,依人不依法那就錯誤了。這間道場、這位法師,講的是正法,是教你了生死、出三界,教你成佛道,教你明心見性的,那就隨著你的根器,你可以去選擇道場。有的道場是學禪的,有的道場是學密的,有的道場是學凈土的,無論怎麼選,都要依於法。但是這觀念在現代,很多人都非常的缺乏。要是一般人聽到有人要來依止,心裡一定非常歡喜,那他自己的「我相」又增長而不自知。好像有人來依附他,顯得他很能講經,很有功德,或是很有智慧。但是,我並不這麼看,因為佛法會衰敗,就是因為大家崇尚個人色彩。你把法師當明星一樣來看,這就失去了智慧,這叫「情生則理喪」。「情」就是情見,你的情見生出來,那你的理智就喪失掉了。這種做法叫做感情用事,不是真正在流通佛法。相反地,還會對佛陀的教育給予最嚴重的傷害。所以這觀念每位學佛的同修都要清楚,不是依止某一位法師,或是依哪一間道場。學佛要是用世間人的看法、想法來學,那是絕對錯誤的。所以佛講的是「依法」,重點在於四眾同修都能夠依止佛法,佛法講的是「心性」。現代有人說:見性很困難。實際上,一點都不困難。因為「佛性」你天天都在用,你現在在聽的,就是佛性在起作用。我現在站在這裡說,也是佛性在作用。如果離開了佛性,就好像電燈泡沒有電一樣,不會亮了,也就沒有作用了。人要是離開了真如本性,那就不算是有情眾生,也不能成佛了;無情眾生,要是離開了佛性,它也就不能顯現了。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所現」。這是佛教最核心的義理,是最重要的觀念。你依著這道理去修行,稱之為「從體起修」,也就是「全性起修」,那你就不會走錯路了。不管你是讀一部經,還是讀多部經,都不會走錯。有些人他認為自己「讀一部經」才叫專修,你們讀其他的經典,叫夾雜,理由是「怕你走錯路」。讀其他經典怎麼會走錯?你要是認為讀其他經典會走錯路,那你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難道釋迦牟尼佛經講錯?所以你讀了經才走錯路。每部經都是佛說的,開出來的藥方,對治不同的習氣毛病。一旦有這樣的毛病問題,就要接受這一帖藥方,才能夠改正你的問題,把你的病給除掉。並不是說只讀某一部經,叫做專修,讀其他的經典就叫夾雜,這個觀念是不對的。所以,修學佛法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一實相」的道理,所有的經典不會離開「諸法實相」。這原則掌握到了,無論看什麼經典,都能貫通。即使是學「唯識宗」,或是學「三論宗」,都能夠有大成就,所以不是在法門的問題。
世尊說契合現代大眾根器的是「凈土法門」,所以我們依凈土法門來修。但是絕對不能排斥其他的宗派,包括佛教以外的宗教。這樣心才真正跟佛心相印,才是隨順真如本性。這樣做就是落實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佛講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只要真修,都能成佛。不能說就用一種方式,要來解決全部的問題,這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單一種葯,沒有辦法治全部的病。一種建築材料,也沒辦法蓋好一整棟的房子。這跟世間的道理,有很多雷同之處。修學佛法,能夠一心一意念佛,就一心一意念。但是如果自己有貪財的毛病,就要學布施;如果自己心常散亂、常犯戒,那就要持戒;如果懈怠,就要學精進。所以,不是一種葯就可治全部的問題。
要常提醒自己,心不要亂。不要總想是不是再學點其他的法門,那就又夾雜了。學佛要抓得到重點,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問題,目標要確定,就是要「明心見性」。這目標先認知清楚,然後再來修學,再來念佛、持咒,再來行六度萬行,那就不會盲修瞎練了。如果佛教核心宗旨抓不到,即使讀一部經也沒用,讀多部經,那更是夾雜,統統都沒有辦法成就。現在有人提倡,學佛要學最原始的。我們講的原始佛教,就是要明心、要見性。必須從心性上下手,從實相上去了解,那你對佛教就能夠通達,你修學佛法就有基礎了。
佛法真正的基礎,是建立在「心性」,而不是建立在世間法上。如果說佛法是建立在世間五戒十善上,那五戒十善的根基在哪?它下面是三惡道,難道要先造個十惡業,受了果報才來覺悟?佛法講的是頓超,尤其是大乘佛法,那是真真實實的頓超方式,這核心要能抓到。佛教里絕對不要有個人色彩,或是崇尚哪位法師或是道場,這點很重要。不然佛教它會衰敗下去。因為大家的觀念錯誤、方法錯誤、學習的目標錯誤,所以現在佛教就只剩下做法會、求平安,或是初一、十五去寺院做場法會,供養佛菩薩一點香花、水果,他就說他有信佛了。其實這叫「民間信仰」,還不是真正的學佛。學佛是要知道佛法的道理,真正了解佛法,這才是真學佛。
真正的無量壽
佛在《維摩詰經》上說:這色身是無常的,因為它是會敗壞的,是「速朽之法。明智者所不怙。」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認為它能長久。所以學佛的四眾弟子就應該知道,佛法里重點不是在講強身。因為有些同修,學佛的因緣是因為想要養生,吃素為了養生,放生還是為了長壽。所以自私自利沒有放下,縱然再長壽,你還是輪迴。世間人最長壽的,壽命可以到八萬大劫,但就算你活到八萬大劫,終究還是落空亡。如果想要長壽,那要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教怎麼達到真正的無量壽。來佛門不是天天在這色身上面著眼,看看哪種飲食可以使它健康一點,可以保持青春、可以更加美麗?這種想法不要常掛在心上,這就是世間心、世間意。這世間沒有人是永遠不死的,也沒有永遠的健康長壽,每位學佛的同修都要認清楚這點。
《維摩詰經》教我們要看清這色身的真相,要放下它。佛把學佛的目標清楚地說出來,就是要我們證得法身。這色身會壞,法身才是真常,《涅盤經》上說這色身就如同逆子!「逆子」就是指孩子,從他小時候起,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對他好,用盡心力照顧他、教育他,給他最好的飲食、衣服、教育等等,最後他終究是離開你、背叛你,甚至反過來殺你。這色身就是如此,每天給它三餐,冬天冷了給它加衣服,夏天熱了開冷氣吹,為它去工作賺很多的錢,目的就是在養這色身,可是一旦時間到了,它不會感謝你,它還會反過來給你極大的痛苦,或是生病或是感冒或是絕症……等,讓你身心非常的難受,所以《維摩詰經》上說:「明智者所不怙。」有智慧的人絕對看得清楚這真相,不會拿色身來作依止,也不會妄想要跟它長長久久。所以佛的比喻真是相當有智慧,對它照顧得再好、再圓滿,它終究不懂得知恩報恩。所以大家現在就要一點一點的放下對色身的執著。有些剛入佛門的同修智慧不夠,他發心吃素以後,一生病他就開始懷疑:是不是吃素造成的?還是念佛修行引起的?還說學佛、念佛、修行會有業障現前,所以他不要學。這種人就是愚痴,自己有業反倒責怪是學佛的關係,這就是善根不夠。他也沒有真正在學佛,心裏面就是希望活久一點,看能不能健康、長壽?但這些統統都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再長的壽命都會有死亡的一天,即使釋迦牟尼佛有能力住世一劫,終究也是會滅度。所以每位學佛的人都要看清楚,千萬不能認為身體不好是因為學佛的關係,這看法是不對的。
世間人一旦身體出了毛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素引起,這是離譜的錯誤觀念,都不會想到是自己的業障。其實生病也是在消業障,因為生病很不舒服、很麻煩,必須去看醫生,必須吃藥,葯也不好吃,還要固定時間服藥,又很不自在,這種種都是在消業障。
學了佛要有這樣的正知正見,不能一生病,第一個放棄的就是學佛、是共修、是吃素,認為共修好辛苦,大概是共修讓自己累倒了。那麼你的善根就不夠,應當提起勇猛心、精進心,這才能消業,業障自然不會再增長。所以不要來佛門搞養生、練氣功,或練其他功法,雖然佛門沒有禁止你練功,但是心態要正確,功練得再好也只能維持一下子,不會讓你的生命永遠延續下去,要利用這短暫的時間多熏習正法,多讓自己的身心跟佛菩薩相應,讓自己的業障消,讓自己的行為轉變過來,那這一生才有價值。
人一生沒有什麼價值,天天就是在自私自利,造作往三惡道的惡業,沒學佛的人多是如此,幾乎都是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才需要佛陀的教化,知道了這個道理,你就會認真努力的去修。同修們要知道,用你這一生虛幻的色身,換取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意義,而不是把「我」展現出來,總是想顯示「我」的能力、「我」的智慧、財富、勢力,這些全都是「我相」,不是真正學佛人的好樣子。
哪些是偽經不能讀
在佛教里有套經典叫《大藏經》,很多同修對於這三個字不是很了解,《大藏經》顧名思義,「大」就是廣大,「藏」就是寶藏,它是所有佛教經典的總合,包括經、律、論三藏,加起來稱之為《大藏經》。
從佛教傳到中國以來,在中國有十幾次的彙編,這十幾次是可以考據到的,第一次是東漢的朱士行大師所彙編的,叫做《漢錄》。再來是東晉道安大師的《眾經目錄》。這兩套《藏經》在當時算是比較完整的,可是經過戰亂以及北魏太武帝的滅佛,所以都已經失傳。《藏經》從漢朝一直到宋朝,都是用手寫傳抄的方式在流通,始終沒有一次正式的彙編。到底佛經有多少、註疏有多少?不得而知。所以在宋朝開寶年間,皇帝敕令在益州彙集《藏經》,「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這套藏經稱之為《開寶藏》。《開寶藏》是中國第一套官版《大藏經》。之後元朝也有兩次,在唐朝到宋朝之間,在漢朝到宋朝之間,總共有八次比較正式的。元朝兩次,明朝總共有四次彙集,就是《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清朝有三次,其中比較具權威的,就是《乾隆大藏經》,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這部《乾隆藏》,它是中國佛教較為完整的漢文《大藏經》。一般看到的《高麗藏》是高麗的,也就是韓國的,《高麗藏》是以《開寶藏》作為底本。日本的《藏經》也是以中國的《藏經》做為根本的。一直到清朝《乾隆大藏經》才算是非常的完整、圓滿。這是《大藏經》在中國的歷史以及經過。
現在有佛教單位,拿著 凈空法師的名義,在偽造這部《大藏經》,這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些人不懂佛法,不了解《藏經》的珍貴。像《房山石經》,是由智者大師的師兄弟靜琬大師發心開鑿的,靜琬大師也就南嶽慧思大師的弟子,《石經》造好後,他就把整個石室封起來,任何人都不能打開,為的就是要保存、要使正法久住。世間人不懂,愚痴無智,居然偽造《大藏經》,在《藏經》自行加入現代人的句讀,這是不對的,是完全的錯誤,是絕對不可以的。中國歷代的《藏經》都沒有句讀。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站在學術的角度上,站在尊重文化的角度上,都不可以任意去更動。再從修行人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是沒有在修行的人才會這樣做。因為一旦你去標了句讀,這藏經就是你的程度。從前各宗各派的道場有個執事,就是管理一宗祖師大德的著作。祖師給經典標上句讀,用來教他的學生。祖師大德可以標,因為祖師大德有功夫、有修證,一般人望塵莫及。但是,如果是由世間沒有修行的人來標,那你就是跟那個目標人學,而不是跟祖師學了。也許大家會想:「我又不可能去閱藏」。這話倒講得輕鬆,但是你沒有想過,外面流通本經典是怎麼印的?印經的參考就是《大藏經》。這《大藏經》一旦被破壞、偽造,加入現代人的邪知邪見,那佛教就完蛋了。所以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站在自己的觀點去看,這心量都太小、太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是損害自己、損害眾生的法身慧命,這點大家要清楚。不能認為自己沒有要看,所以沒有關係,後面的人可是會受到污染的。你自己看的經沒有問題,因為是祖師大德目標,但是當後面的人印經,他不曉得,就用了這版偽造的《大藏經》,那後果不堪設想。這些人現在敢偽造整套《藏經》,將來他就敢偽造經典了,因為現在有標句讀的《大藏經》,將來就有白話的《大藏經》,那就等於自己寫經典了。「自己寫經」這事情不能縱容,你是佛弟子,就應該要跟你認識的人說、跟所有的人說,這種事情不能做。無論是去標句讀,或去助印這套偽造的《藏經》,你所造的業,佛菩薩也不能救你。因為大家修學凈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都能夠往生西方,都曉得慈雲灌頂大師講的:所有法門消不了的重罪,凈土法門可以消。但是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所謂「毀謗」,毀就是毀壞,謗就是罵謗。毀壞正法,罵謗正法,就是不信正法的人。那佛不能救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也免不了你的罪業!所以如果你去助印這套偽《藏經》,依經典來看,是佛不能救。如果連凈土法門都救不了,還有什麼法門可以幫助你!找不到了,再也沒有了!那你的果報肯定在三塗。那在三塗的時間有多久呢?就看你助印的這套偽《藏經》有沒有消滅,如果沒有消滅,那你就待在阿鼻地獄裡永遠不能出來,這個果報太嚴重了。
大家懂因果,也看過地獄變相圖。做這種布施,不但沒有修到福,還修到罪業。所以每位同修頭腦要非常地清醒,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只依自己的想法去做。後面還有很多人要學佛,甚至將來你的小孩都有學佛的因緣,你的家親眷屬都能學佛、都有成佛的因緣,你要替他們想想,絕不能自私自利,心想自己沒要看就沒有關係,那這是小乘心不是大乘心。真正修學大乘的人一定要護持正法,要懂得凡事為正法久住而著想。
大家要學「有德國王」,《涅盤經》中的有德國王就是為護持正法而戰。在當時,有惡比丘破壞佛法、毀謗講經法師,有德國王親自帶兵把他們給剿滅。有德國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他就是這樣護持正法,所以他這一生不會遇到邪見,這一生能夠成佛,這當中都是有因果的。你往後想要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看你現在要怎麼做,應該現在就要開始修。如果你想要到阿鼻地獄去,那你可以去隨喜他們助印。如果你想往生西方凈土,想要成就無量光壽,那就不能再跟那些人一起共業。《大藏經》對所有學佛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從東漢以來,經歷清朝,到現在已經幾千年,這世間非常的濁惡,什麼想法都有,什麼看法都有,尤其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特別多。而且是鋪天蓋地的散播,明目張胆的宣傳,邪知邪見的聲音越來越大,具有正見的人越來越少,這世間的眾生怎能不受污染?將來連想到佛門裡要求得清凈、求得解脫的人,看到的經典都是錯誤的,還能解脫嗎?既不能解脫,也不能成就。因為那些去標句讀的人自己都沒解脫,更沒有修證。從前彙集《藏經》的人都是有修有證的大德,像朱士行大師是高僧,他是中國第一位比丘。道安大師,是慧遠大師的師父,人稱彌天釋道安,經開三分就是他提出來的。歷代在做的祖師大德,都是真正有功夫的。連明朝彙編《徑山藏》的紫柏大師,雖然後來招了罪,他也都是相當有修行。連相當有修行的人去彙編《徑山藏》,都還被關起來。可見以前在編修《大藏經》是非常慎重的,國家不允許個人去做,也不讓哪個團體去做,而是用皇家的力量去做,表示國家極度重視這件事,所以用國家的財力,由國家來號召,請高僧大德以及能工巧匠,把佛經完整地彙編起來,傳給後世。
由此大家就曉得,《大藏經》的編修,不是隨隨便便哪個單位,認為自己可以,就私自成立個編修小組,去修改《藏經》,這行為是錯誤的。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看得遠,要有聰明善巧,能夠護持正法,使佛法常住在這世間。相信這樣講解過後,大家對於《大藏經》就有基本的了解。不然很多同修在問,到底什麼是《大藏經》?他也搞不清,還說是不是一本經?還是很多本?不是,它是全部佛法的彙集,裡面包含許多祖師大德的著作以及開示語錄,佛講的經典、菩薩造的論都在裡面,對學佛人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絕對不能讓任何人去破壞。
阿難尊者滅度的因緣
「故事」在佛門裡叫「公案」,「公案」就是真實的事情。今天講一則真實的公案。在佛陀時代,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法傳至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得到釋迦牟尼佛的衣缽。有一天,阿難尊者到外面托缽,回來的路上,他看到樹林間有位年輕的沙門,在背誦:「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他一聽,不對啊!他走上前去告訴他說:我是阿難,你背錯了。阿難告訴他,這段經原文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解了知。」你要趕快改正過來!這位年輕的沙門聽了阿難的教誨,他就改口了。隔天阿難托缽回來又經過這樹林,又聽到那沙門在背那錯誤的經典:「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見了之。」「水潦鶴」就是一種非常稀奇的鳥,大家都想見到。阿難就上前去問他:「我昨天不是告訴你了,你背的是錯誤的,錯誤的經典不能再背誦」。沙門說:「尊者,我昨天把你的話回去跟我師父講,我師父很不高興,他說:『阿難尊者老了,頭昏眼花,經典記錯了』,所以叫我還是照他教的去背誦」。
這公案表法的意思大家先搞懂。阿難代表的就是正確的經典,那位老比丘就代表錯誤的經典。你們就是那位背誦經典的年輕沙門。
阿難聽了就很難過,他說:佛法傳到我也才幾十年,佛法就變質成這樣子,聖人沒有辦法再住世了。所以阿難尊者回去跟他的弟子講:「我明天要入涅盤」,尊者說要在恆河中央入滅。隔天時間到了,阿難尊者說:我要入滅了。阿難尊者就上升空中,現阿羅漢的十八種神變,上身出火,下身出水……等等,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火化,之後舍利分為四分,分別在忉利天釋提桓因處、大海娑伽龍王處、毘舍離國處及阿闍世王處。
大家就像之前那公案中的年輕沙門。當你們遇到錯誤的經典,絕不能輕忽!所以那套偽版《乾隆大藏經》的問題非常嚴重,一群不如法的人把原版的《龍藏》私自標上句讀,如果這樣也能接受,那偽版的《龍藏》之後就會變成正版,因為他們正大量往外送,之後錯誤的多,積非成是,倒過來說正法是錯的,就像那老比丘質疑阿難尊者。
將來外道拿了偽《龍藏》來質疑佛法,來質疑古大德,來質疑講正法的法師、大德居士,那佛教豈不是完了?肯定被滅掉!因為他們以偽經破真經。這事情不能讓它持續擴大下去。阿難尊者那時代,世尊滅度才沒多久,老比丘自己記錯還說是阿難尊者記錯。而現代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有三千年,如果佛法再被標上句讀造假,以現在的科技信息及印刷術傳播的速度,破壞力之強,不用幾十年,只要三年、五年大家就會看到假《龍藏》取代真正的《龍藏》,後面的人就會把假的當作真的,這件事沒有智慧的人是看不到的。那些造假的人沒有遠見,完全依人不依法,根本就不是佛弟子。大家都受過三皈,有的同修還受過五戒,有的受過菩薩戒,學密的同修還學過金剛乘戒,都應該曉得要怎樣護持正法。
《乾隆大藏經》絕對不能被破壞,不能假藉任何理由去為它標句讀,原版的《藏經》是沒有句讀的,私標上去就是百分之百的偽造。一旦偽造,後面的人全部學錯,就會發生像阿難尊者當時的狀況。時間越久,錯得越嚴重、越離譜,所以會有滅法。私自為《藏經》標句讀的行為是在毀滅佛法。況且那些去標句讀的人並沒有修證功夫,即使有功夫也不能去標。因為《藏經》所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也不是祖師大德的境界,是「如來的境界」。一個凡夫要為「如來境界」標句讀,那根本是在毀壞佛法。禪宗講:印心靠經典。早期禪宗用《楞伽經》印心,六祖以後就用《金剛經》。如果由這些沒有見性、沒有修證的人來給《龍藏》標句讀,那以後的人要印心,那就沒辦法藉經典來印證有沒有開悟了。所以他們這行為,對於各宗派都有嚴重的損害。
大家到精舍來聽經、聽開示,精舍不塑造個人形象,讓大家變成這種「法師迷」、「師父迷」,這行為我們絕不贊同。來佛門裡面學的是智慧,大家要把佛法的智慧、正知正見學回去,要懂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不是說:「是某某人說要做」,大家就不分皂白地一窩蜂去做,這種行為是根本沒有學到佛法!如果講經多年後,他的聽眾無法辨別邪正是非,只是一窩蜂的跟著起舞、盲從,那這種講經是失敗的。即使講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都是失敗的,因為他的弟子以及徒眾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大家來精舍聽經,起碼要學到一件事:「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要有智慧去判斷,不是人云亦云。絕對要依照釋迦牟尼佛臨終交代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如果懂得,就要依法把《龍藏》保存下來,不然根本無法可依,如任由他們造假,將來大家依的就會是錯誤的法,依的是偽造的《龍藏》,正版《龍藏》湮沒,那就沒有法可以依止了。如果連佛法都無法依止,那後面的要「依了義」以及「依智不依識」,眾生就更不能了解了。所以這部《龍藏》的保存,非常重要,無論是誰都不能造假。以世間法來說,這是現代做人最起碼的文化道德標準,因為《龍藏》是很重要的「參考文獻」,把它造假破壞了,那後面人類的子子孫孫,全部看不到正確的經典,那些人所造的業真是非常大,他們這一生造業,來生絕對遇不到佛陀正法,這是有經典依據的。而且這些人死後會先下地獄,下地獄所受果報什麼時候結束呢?那要你目標或你去助印的假《龍藏》,只要還有一本還存在這世界上,你就在地獄出不來。那按照比例去算,造業墮地獄的時間非常地長。往後佛法還有九千年的法運,人間的一天,相對於是地獄的很多年。自己去換算一下,看看自己該下什麼地獄?什麼時候會出來?那此生還夾雜其他的罪業;搞不好到彌勒菩薩成佛後又滅度,你都出不來,龍華三會是沒辦法參加了,因為你還在輪迴,錯過時間。這其中的利害得失,要先校量清楚,不要以為無所謂,反正方便大家讀誦。這種妄想、這種邪見,在佛門正法中是不允許的。真正會發心讀《藏經》的人,能看《藏經》的人,都是非常有學問、有修行的,這些人不用凡夫幫他標句讀,你們目標他也不想看。
每位同修都要清楚,凡是標上句讀的《乾隆藏》就是假的,因為原版沒有,標上去就是偽造。它也不是新編的,那就是偽造的,這點要清楚。不管是誰都不可以去標,不然造成佛法毀滅的業障你就有一份,將來死後墮三塗的果報是絕對沒辦法避免的。還沒有去隨喜助印的同修,自己要考慮清楚,千萬不要跟著去造業,你造這業佛菩薩不能救你。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毀壞、毀謗正法。毀壞正法,佛不能救。
希望同修記住阿難尊者的這則公案。阿難尊者是為什麼滅度?他就是看到佛法變質了。阿難在佛陀的僧團當中是多聞第一,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他全部都記得,都能夠背誦,阿難就像一部活《藏經》,沒有絲毫的差錯。後面的人還質疑他,這是相當不對的。阿難尊者集結的經典流傳到中國翻譯成中文,目前只剩這部《乾隆大藏經》,它是最完整的,雖然有其他版本的《藏經》,但都有缺漏,所以一定要好好保存這套《龍藏》,大家絕不可以去參與任何偽造的行為及贊助。
你的業障消了嗎
假期當中,身雖在休息,但心不能放逸。身體的休息可以調身,讓身體的體力狀態恢復,可是心要是懈怠了、懶散了,那就算是一種退轉了。所以學佛,應想的是怎麼樣消業障、怎麼樣增福慧?
自己覺得業障消了嗎?業障該怎麼消,怎樣才叫「消」,這都是學佛很關鍵的問題。是不是念了阿彌陀佛名號,業障就消了?還是一天念佛八個小時、二十四小時?還是從早上讀經讀到晚上?或是參加幾天共修都沒有間斷,也沒有懈怠?這算不算業障消?只能說你的作息有轉變,做的事情是佛事,讀經、念佛、禮懺都是佛事。但是真正要消業障,必須要把「虛妄的我」給放下。有些同修以為自己受人家辱罵、毀謗,就是一種消業障,實際上不一定是,而是在於你遇到這些境界時,你的「我」放不放得下?你在念佛時,有沒有還存這念「我」在念,或是「我」很清凈、「我」很用功;讀經、拜懺時也是這樣。所以業障消,就在於這念「我」要放得下。
那就要先識得什麼是「我」,才能夠把它給舍掉,所謂「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比如說:你現在要抓賊,要先知道什麼是賊?誰是賊?大家現在知道這念「我」是業障,那就要曉得什麼是「我」,它又在哪裡?在佛經里有這答案。
什麼是眾生誤認的「我」?《圓覺經》上講:「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就是一般大眾認為的「我」,凡夫認為這四大(地、水、火、風)所假合的色身是我,又認為自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攀緣接觸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環境,所落下來的印象、所感到的覺受,當作是我的心、我的想法。可是實際上,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些都不是,那都是虛妄會變化的,不切實際。「不切實際」是佛教的話,意思是說這類覺受或印象,與「真如實際」不相契合,不能契入佛性,所以不切實際。這虛妄的「我」不是我,眾生把它當作是「我」,所以就有六道輪迴。
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這色身是四大假合,要看破、看透它。所以不要認此身為我,它是因緣和合是虛妄的。地大就是你身上堅固的物質,包括牙齒、骨頭……這類都屬於地大。身中血液、尿液、唾液……這類就是水大。火大就是身上的暖氣,有感覺到溫暖的感覺。至於呼吸、運行流動,乃至於身體變化的現象,這都屬於風大。這四大虛妄組合在一起,再夾雜我們的妄心,眾生就認為有個「我」,有我這「色身」,再透過這虛妄的六根,這六根也是四大所成,中外合成,由內向外攀緣,將「六塵緣影」當作自心相,就是每個眾生虛妄心的感受。經典上講:「中外合成。故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緣氣就是「妄想攀緣」的氣氛,這「妄想緣氣。於中積聚。」是說:在這虛妄的色身當中聚合一起,凡夫認為這是自己的心。簡單說就是:你把六根攀緣六塵所謝落的影像,當作是你的心。
那現在再把它分解掉,你的「見聞覺知」既然從六塵來,再都個個歸還給它,就知道這心只是虛妄和合暫時而有,這暫時非常的短暫,一下子就變化了。現在感覺痛,等一下它就不痛了,現在感覺舒服,等一下這舒服的感覺又過去了,這就是虛妄的變異相。從這點就能看得透,不能把生滅變化的當作是「我」,知道什麼是「我」,才能夠看得破它,看破以後,還要認得法性真我,不然只是破掉了妄我,但是不知道「真我」,所以你不知道色身以及身外面的山河虛空大地,都是自己的心所現,就是《楞嚴經》所說:「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為什麼大家都不能了解?因為沒有做到第一個:把這「虛妄的我」給看破,真正看透。那這靈明覺知,在塵不染,在聖不增的這個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不用向外求,也不用問釋迦牟尼佛,就問你自己就知道,更不用向祖師詢問,也不用向大德求教,就是這麼簡單容易的。但問題在於你這妄取心難除,眾生認取的心天天都在認取、天天都在執著。因此佛在經上教大家,用這方法把自己的業障給除掉。所以不是人家毀謗你、傷害你,你就能消業障,那只是還一點小業,但是根本的業能不能轉,就要看你自己懂不懂得怎麼轉。人家冤枉你、人家毀謗你,你的「我」如果沒有放下,即使毀謗你幾千年,你一樣都沒有辦法轉,還是業障,而且業障還越來越重,因為現在的學佛人或是一般人,做錯事情,就拿很多的理由來搪塞、來狡辯,一直坦護自己的過失,甚至不認為這是一種過失,那他在佛門裡就是個沒有懺悔心的人、沒有慚愧心的人。到臨終的時候,他的果報就是在三惡道。眾生死後墮在地獄的業報都很久,因為他不懂得要懺悔,心越是堅固、越是執著,不懺悔自己的過錯,他的業障就越來越深重。只要讓他一念轉過來,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觀念不對,就能超脫了。
所以要知道,不是被人家毀謗,表面一直忍耐,就是有修行,如果這念「我」沒有放下,那都沒有用。人家讚歎你,你外表雖然保持謙虛樣子,心裏面卻很高興,這仍舊是「我相」不除。所以佛法所說的修行是在於內學,在於你心念的轉變,對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或是毀謗你的、或是讚歎你的,你在這當中要知道怎麼用功。不要去認取人家毀謗你,那就有我相、就有人相,或是認取人家讚歎你,那一樣不離我相。一旦有我相,就會導致四相具足,接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出現了,那你就是個十足的眾生,就在當處輪迴。生死凡夫只要離開了四相,就稱為菩薩,當下就證果了。大乘佛法講的是頓超,是圓頓的方法,就是指修行的方式很巧妙,念頭轉過來,不再認色身是我,不再認妄心是我,了達一切法從心所生,那就把「人我執」跟「法我執」都破了,那你起碼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大乘頓超的方法。
現在要叫人修行不簡單,所以只有自己修、自己用功。要時時想到普賢菩薩所說:「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自己能夠好好認真努力精進用功一天是一天。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成佛?
※第五章 佛教修行的共通核心――――四聖諦
※行者,行者。
※一日禪:修行就是修心
※怎麼勸媽媽不要誤入歧途,去相信她所謂的高僧?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