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外科臨床秘方第一至十二
一、治多發性癤腫秘方(6首)
1.1歸芍地甲湯
【來源】張懷亮,《國醫論壇》(4)1987年
【組成】當歸15克,赤芍12克,熟地20克,山甲、連翹各12克,絲瓜絡、生黃芪各30克,皂刺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養血活血,透膿通絡。
【方解】方中熟地、當歸滋養陰血;赤芍、絲瓜絡活血通絡;連翹清熱解毒;生黃芪、山甲、皂刺托里消腫、透膿生肌;且黃芪固護衛表而抗禦外邪;山甲性善走竄,專於行散,長於通達經絡;皂刺辛散通經,具有很強的溫通散結作用,對於瘡癤具有迅速消散之功。合而用之,可清熱解毒,透膿外出,養血活血,通達經絡,頗切病機,故不失為治療多發性癤腫的一張良方。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大便燥結者,加大黃9~25克;小便赤澀者,加木通15克;心煩急躁者,加焦梔子30克;舌紅者,加丹皮10克;苔黃口苦者,減黃芪,加黃連10克;苔白膩者,加生苡仁30克。
【療效】治療9例,用藥平均8劑,均獲痊癒。
【附記】治療期間,停用一切抗生素及外用藥。忌食辛辣魚腥之物。
1.2仙遺地黃湯
【來源】曹恩溥,《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仙遺糧15克,生地、紫花地丁各12克,白鮮皮、苦參各10克,紫草、白芷、丹皮各6克,板藍根、金銀花、連翹各12克,黃芩8克,澤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排膿內托,透邪解毒。
【方解】方中仙遺糧甘淡平,清熱利濕、解毒祛風,經臨床實踐,治療反覆發作之瘡瘍濕毒有效;生地黃甘寒苦,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與仙遺糧同為方中主葯;配連翹、金銀花、紫花地丁、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丹皮、紫草涼血散血;白鮮皮、苦參、黃芩、黃柏祛風清熱燥濕;澤瀉甘淡,專功利濕行水、導熱下行;白芷輕宣發表、祛風散邪,全方共奏清熱涼血、祛風利濕之效。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風熱上犯,熱癤多在頭面者,加山梔、防風、野菊花;濕熱下注,癤多在身體下部,加敗醬草、黃柏、蒼朮;熱毒內盛,加生甘草、大青葉、生石膏;陰虛內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知母、石斛;氣血虛,加黃芪、當歸、熟地、甘草;皮膚並發濕疹,加地膚子、車前子、六一散。
【療效】治療多發性癤腫200例,全部治癒(服中藥期間一概不用西藥)。服藥最少6例見效,最多46劑始瘥,平均服藥17劑。
1.3消癤湯
【來源】姚慶雲,《浙江中醫雜誌》(8)1985年
【組成】昆布、海藻各9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各15克,赤芍、黃芪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解肌膚熱毒,行瘀散結消腫。
【方解】祖國醫學認為癤腫的形成系濕熱火毒蘊結於肌膚,痰氣瘀血凝集而成。方中昆布、海藻咸寒軟堅、泄熱行水;赤芍行氣散結;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解肌膚熱毒;白茅根清熱祛濕,且赤芍、茅根還有涼血行瘀之功;黃芪益氣托毒固表,諸葯合用,治療小兒多發性癤腫,療效頗佳。
【主治】小兒多發性癤腫。
【療效】治療41例,服藥3~9劑,平均4.6劑,結果痊癒(癤腫消失,3個月無複發)29例,顯效(癤腫消失,3個月內有少量複發)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68%。
1.4解毒消腫湯
【來源】張生華,《兒科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彙編·1988年》
【組成】甘草、紫花地丁各30克,金銀花、連翹、皂角刺、丹皮、黃芪、生地、赤芍、白芷各10克,大黃3~5克(後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此方7~10歲小兒劑量。可視年齡大小進行適當增減。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益氣涼血、托毒拔膿。
【方解】方中重用甘草、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輔以金銀花、連翹以增解毒消腫之功;丹皮、赤芍、大黃涼血解毒;黃芪、皂角刺、白芷益氣托毒拔膿。諸葯合用,攻補兼施而以攻邪為主,經臨床證實,本方對多發性癤腫有較好療效。對反覆發病者,應堅持服用,可收全功;大便溏瀉者,一般不必停葯。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發熱者,加生石膏;經久不愈、氣陰兩傷者,重用黃芪,並加石斛、玄參、白朮、茯苓;挾暑濕者,加香薷、六一散、車前子。
【療效】治療49例,同時配合局部切開,引流等外治法。結果痊癒41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達100%。
1.5癤腫湯
【來源】李林,《兒科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彙編·1988年》
【組成】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紫花地丁、連翹、石斛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數次頻服。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方解】方中以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佐以石斛滋養胃陰,以防苦寒葯敗胃之弊。再結合臨床辨證,適當配合仙方活命飲,四妙湯等成方,並輔以外治,切合病機,配伍恰當,可適用於各期多發性癤腫的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清熱解毒藥不僅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還對機體的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而諸如穿山甲、皂角刺的消腫排膿作用,生黃芪的托毒排膿、益氣收斂作用以及外用法的拔毒生肌作用等,更是單用西藥抗生素所難以實現的。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紅腫,加皂刺、花粉、浙貝母;有膿,加當歸、山甲;膿稀,加黃芪;痛甚,加乳香、沒藥;便溏,加山楂;便秘,加大黃、瓜蔞仁;硬結經久不破潰者,合用仙方活命飲;經久不愈,體虛毒甚,續發不斷,膿稀不稠者,合用四妙湯;癤腫初起,局部外用三黃膏;膿已成或已破潰,外用青銀膏或九一丹;潰後流水,則用九華膏。
【療效】治療85例小兒多發性癤腫,用藥2~3天即明顯好轉,療程平均為1~3周,結果治癒率為87.5%,有效率為91%。
1.6托補消炎湯
【來源】湯琢成,《四川中醫》(6)1986年
【組成】金銀花、紫花地丁、魚腥草、千里光各30克,黃芪、党參、連翹各20克,川連10克,甘草6克(兒童用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口服2次。
【功用】托補消炎。
【方解】多發性癤腫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化膿性疾病,多纏綿難愈。本病的發生,多因外受風熱,濕熱,暑熱之邪,繼而化火化毒,熱毒壅聚或兼有內郁濕熱,營衛不和所致。方中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魚腥草、甘草清熱解毒;川連、千里光解毒燥濕;黃芪、党參益氣托毒,共奏托補消炎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方中金銀花、紫花地丁、連翹、魚腥草、白頭翁、川連、黃芩、黃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殺滅的功用。加丹參以活血祛瘀,配甘草以增強藥力,重用黃芪、党參及白朮,大補正氣,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使「氣血旺而外邪不能感」,有經治癒後不再複發之功。
【主治】多發性癤腫。
【加減】凡內郁濕熱較重者,酌加黃芩、黃柏各15克;對治療過程中仍有新發者,酌加白頭翁、丹參各20克;有氣血兩虛者,加白朮20克,並加大黃芪劑量至30克。局部外治,可加用三黃洗劑及芙蓉膏。治療中一律停用西藥。
【療效】湯一鵬報道,用本方治療多發性癤腫60例,病程均在3個月左右,最長1例達5年。結果治癒48例(佔80%),有效10例(佔16.7%)。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7%。治癒者中,最多服藥35劑,最少7劑,平均服藥20劑。
二、治癰疽秘方(11首)
2.1加味三星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元參15克,焦山梔9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
【方解】發疽,以陽實證居多,方中以金銀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熱解毒;配以元參、焦山梔瀉火清熱,以增清熱解毒之功,且無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藥專效宏,奏效頗佳。
【主治】發疽(腦疽),證見初起紅腫焮痛,根盤堅硬高突,形寒身熱,或高熱不解,脈弦或洪數,苔白膩或黃膩。
【加減】便秘熱結,加生首烏9克,以清熱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堅腫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腫透膿;濕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濕滲濕。
【療效】臨床多年使用,效果頗著。
2.2鹿角托里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鹿角膠(或鹿角片)9克,生黃芪、白茯苓各12克,當歸、白芍各9克,金銀花15克,遠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溫扶督陽,托里排膿。
【方解】方中以鹿角膠(或鹿角片)溫陽而解陰寒鬱結之滯;芪、歸、芍、草相伍以益氣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膿之功;並以金銀花解毒清熱;遠志溫行散結,使之陰寒漸解而膿毒得以透達。陽復、毒清則瘡自愈。
【主治】發疽(腦疽),症見瘡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熱,神疲納呆,脈沉細無力,屬正虛陰涸之證。
【加減】如陰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並倍用生芪。
【療效】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2.3黃芪托毒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生黃芪23克,當歸身、陳皮、澤瀉各6克,生白芍、廣鬱金各5克,懷山藥、金銀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益氣托毒,排膿去腐。
【方解】癰疽成膿腐潰,正虛不能托毒,根盤散漫不收,膿稀而腐肉不脫,治宜益氣托毒、排膿去腐。方中生芪補氣,配以歸芍具有排膿托毒之功;合山藥健脾,能助新肉生長;鬱金理氣與當歸併用,有行血消腫之效;配以金銀花解毒;茯苓、澤瀉利濕,故能托毒消腫,去腐生新,符合瘡瘍潰後病機。本方用於統治一切潰瘍的托毒排膿之用,施之臨床,均有確效。陰疽則膿出清稀,腐肉不脫,本人每在溫陽托毒湯及黃芪托毒湯的基礎上,根據辨證情況而加減施治,每收良效。
【主治】陰疽膿出清稀,正虛不能托毒,根盤散漫不收,腐肉不脫。
【加減】如食欲不振,加焦六曲12克,炒蔻仁、枳殼各3克;睡眠差,加炒棗仁12克;血虛,加制首烏9克。
【療效】臨床屢用,均獲佳效。
2.4舒筋活血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川楝子9克,炒元胡、當歸尾、陳皮各6克,川連1克,赤芍4.5克,制乳沒9克,生甘草2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活血,舒筋通絡。
【方解】髂凹流注,兒童及婦女罹患居多。多因外感濕熱或感染所致。終成邪毒鬱結、氣血凝滯之證,故方用川楝子瀉濕熱,而入肝舒筋;配元胡活血行氣,通滯止痛,同為主葯;少佐川連清火解毒;輔以當歸、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而定痛;忍冬藤、甘草解毒通絡,合用共奏理氣活血、舒筋通絡之功。本方用藥,量輕而效佳,一般服藥後,痛止而攣急之筋漸弛,然後隨症理氣化瘀適當施治,每多得消散之效。
【主治】髂凹流注、每伴大腿攣縮現象。
【加減】若氣滯甚,加木香3克,青皮6克,制香附9克;堅結瘀阻,加桃仁9克,紅花3克,皂角刺4.5克;熱重,加天花粉9克,川連倍用;濕重,加赤苓、生苡仁各12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2.5歸芪解毒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當歸、丹參、黃芩、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生黃芪15克,赤芍、金銀花、連翹各9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消腫,托里解毒。
【方解】癰疽(有頭疽)熱毒型多見於中壯年正實邪盛。方用當歸、丹參、赤芍和營活血;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黃芩清熱解毒;生芪益氣托毒,與活血葯同用,其托里解毒之功尤著;穿山甲、皂角刺攻堅消腫。諸葯合用,共奏清熱消腫,托里解毒之功。本方重在解毒消腫,以托里為輔,用於熱毒型癰疽之症,每收良效。
【主治】熱毒型癰疽(有頭疽)。
【療效】治療32例,均獲痊癒。療程最短15天,最長60天。
2.6扶正解毒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党參12克,白朮9克,雲苓12克,生甘草3克,當歸12克,生地15克,川芎、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各9克,黃連6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養榮,清熱托毒。
【方解】年邁體虛,氣血不足之正虛型癰疽(有頭疽),多見於年邁或久病體虛之人。治宜益氣養血,清熱托毒。本方系由八珍湯加味而成。方用四君(參、術、苓、草)補氣,四物(歸、地、芍、芎)補血,合之為八珍湯氣血雙補以扶正;加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清熱解毒瀉火;皂角刺、穿山甲攻堅消腫。諸葯合用,共奏益氣養榮、清熱托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正虛型有頭疽(癰)。
【療效】治療52例,結果痊癒51例。1例因年老體虛並發紫癜性腎炎而死於腎功能衰竭。
2.7養陰清托湯
【來源】唐漢鈞,《名醫方錄》
【組成】生地15克,麥冬、白芍、天花粉各12克,玄參9克,黃芪18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養陰生津,清熱托毒。
【方解】陰虛型有頭疽(癰)多見於糖尿病患者。治宜養陰生津,清熱托毒。方中以生地、麥冬、白芍、天花粉、玄參養陰清熱;黃芪益氣托毒;皂角刺、穿山甲攻堅消腫,合黃芪以托毒外出。故用之臨床,每收良效。
【療效】治療45例,結果痊癒44例,1例死於敗血症。
2.8雙活祛寒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羌獨活各3克,防風3克,大秦艽、當歸各9克,赤芍5克,制半夏6克,白芷3克,細辛1克,忍冬藤、炙僵蠶各12克,白茯苓、川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解表祛寒,活血消腫。
【方解】陰疽之成,多因素稟體虛,抵抗力低下,外受風寒濕邪侵襲,蘊結在里,致使氣血凝滯,不得宣散而發,或因情感內傷,肝氣鬱結而致。故方用羌獨活、防風、細辛、白芷以解表祛風寒,用量宜輕,其旨不在於發汗,而在開腠宣通;佐以當歸、白芍活血;僵蠶散結,秦艽祛風濕,合之以達祛邪消腫之效。為外邪所致本證的內消方。
【主治】陰疽初起(深部膿腫早期),局部色白堅硬、不痛或似有酸痛、形寒、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屬半陰半陽之證。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效果甚佳。
2.9和營托毒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生西芪9克,川桂枝4克,炒當歸9克,赤白芍9克,炙甘草6克,忍冬藤12克,陳皮6克,白茯苓9克,炙僵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和營,托里消腫。
【方解】深部膿腫,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結。方中以生西芪益氣;當歸、赤白芍養血活血;配以桂枝、甘草調和營衛;忍冬藤解毒通絡;陳皮理氣;僵蠶散結;茯苓利濕,從益氣和營而達到溫經通絡、解凝散結之功,寓扶正祛邪,以使內消或移深居淺為目的。此方並可用於潰後的堅腫不消,亦能取得消腫托毒之效。
【主治】深部膿腫。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結,根盤散漫,尚未成膿的。脈弦細或沉細有力。多因正氣不足,不能化毒行消或無力托毒。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2.10透膿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生黃芪12克,當歸身、白芍、皂角刺各9克,忍冬藤12克,炙甲片4克,甘草節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托毒透膿。
【方解】深部膿腫,失治釀膿,每見寒化為熱。既失內消之機,當透膿達外為法,移深居淺,而不致內陷筋骨。方用生黃芪益氣托毒;當歸、白芍養血活血,合之為用則托毒透達之功尤著;輔以忍冬藤、甘草節解毒通絡;山甲片、皂角刺攻堅排膿,以助透達之力。合用共奏托毒透膿之功。
【主治】深部膿腫化膿期。【加減】隨證輔以外治之葯,其效始著。
【療效】屢用效佳。
2.11疏氣消腫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炒柴胡、川芎、赤芍各4克,當歸、青皮、炒枳殼各6克,忍冬藤12克,制香附9克,全蠍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和絡,活血散結。
【方解】脅肋深部膿腫,大多因情感內傷所致。方中以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青皮、香附、枳殼理氣解郁行滯;輔以忍冬藤解毒通絡;全蠍搜風散結。其中柴胡、青皮並為脅肋部位的引經葯,用以引導各葯直達病所,疏理氣機,通行脈絡,而得內消。
【主治】深部膿腫(脅疽、肋疽)。
【加減】若局部皮膚微熱,或舌苔燥膩,脈見弦勁,為郁久化火之兆,勢將釀膿,此時宜加丹皮6克,焦山梔9克,龍膽草2克,茯苓12克以清瀉鬱火,力求內消。
【療效】臨床屢用,屢收卓效。
【附記】上述所選凌氏之方,亦為筆者所常用。筆者臨床運用,曾多以古方加減為治,雖屢見效驗,有的並不夠理想。自得凌氏之方,驗之臨床,每收佳效,療效較前有所提高。確為臨床經驗之良方。病邪有深淺,證情有輕重,加之病情之發展演變,有的很難以一方而收全功。故多備選數方,以供臨證隨證選用,加減施治,守一方或隨證更方。務使方證合一,治無虛投,療效始著。
三、治疔瘡秘方(6首)
3.1三花二石湯
【來源】賈美華,《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各30克,紅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者2劑),日服3~6次。二煎後以藥渣煎汁,以紗條浸漬後敷患處,日換2次。
【功用】清熱瀉火,清營解毒,活血和絡。
【方解】紅絲疔多因熱毒瘀結,毒流經脈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熱瀉火;金銀花、野菊花清營解毒;紅花活血和絡。方以大劑,葯簡效宏,且頭二煎內服,三煎外敷,使藥力內外並行。腠理開,經脈通,熱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獲效。
【主治】紅絲疔(管狀淋巴管炎)。
【加減】若形寒發熱等表證者,加蘇葉15克;發熱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梔各10克;腋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結者,加番瀉葉5克。
【療效】治療30例,全部治癒。平均治癒天數為4.9天。
3.2芩連消毒飲
【來源】顧伯華,《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黃芩10克,黃連6克,生山梔10克,制川軍9克,野菊花、半枝蓮各10克,金銀花12克,赤芍9克,連翹、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護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劍」,與《醫宗金鑒》方「五味消毒飲」,《外台秘要》方「黃連解毒飲」化裁製方。方中以芩連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銀花合野菊花為治疔之聖葯;連翹清上焦諸熱,解毒療瘡;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經,涼血解毒、清熱消腫,合半枝蓮清解療毒,力專效宏。諸葯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護心之功,用之奏效頗捷。
【主治】顏面疔瘡,手足疔瘡,紅絲疔。
【加減】顏面疔瘡,每易動風,加草河車、僵蠶合野菊花有入肝經、熄肝風之效;膿成者,加蒼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膿泄毒;便燥腑結改用生大黃、全瓜蔞通腑泄熱;邪熱傷陰,去芩連苦寒,加沙參、麥冬、蘆根甘寒清熱;神識昏糊,加神犀丹1粒沖服,紫雪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宮牛黃丸2粒,分2次化服;熱毒熾盛,加廣犀角15克,鮮生地60克涼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貝母、天花粉、藕節炭、鮮茅根;高熱痙厥,加羚羊角粉、鉤藤、龍齒。
疔瘡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調,圍裹於疔瘡頭四周,箍圍聚毒,疔頭上置放葯制蒼耳子蟲並用千錘膏覆蓋,瘡頭潰後外用二寶丹藥線引毒外泄。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頗感得心應手。
【附記】疔瘡初起,不宜切開及針挑,也不能妄加擠壓,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擴散走黃。疔瘡病發有全身癥狀時宜卧床休息,飲食忌葷腥發物及甜膩食品,更忌飲酒及辛辣,應多飲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應防護,避免碰跌損傷而致毒邪擴散入營。
3.3七味治疔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
【方解】疔瘡為臟腑積熱、火毒之證。本方是由五味消毒飲化裁而成。方中五味消毒飲(紫背天葵、菊花、紫花地丁、金銀花、蒲公英)均為清熱解毒之品,因紫背天葵藥店少有,故易以夏枯草,此兩葯均是春生夏枯,其性寒除熱與主治外證之用基本相似,尤以夏枯草純陰之性,解鬱火而清熱,具有殺菌作用,尤為適宜,並加蚤休、甘草以增清熱解毒之功,數十年治疔特為利器。治癒者無數。
【主治】顏面疔瘡,手部疔瘡,多發性癤腫。
【加減】已現疔毒走黃徵象的,則加入金石斛9克以清胃腑積熱。用治面疔、手疔的「走黃」患者,尚無失敗病例。
【療效】臨床使用數十年,療效滿意。臨床觀察治癒率為100%。
3.4知柏解毒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黃柏4克,知母、丹皮各6克,金銀花、連翹、元參、帶皮苓、生米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方解】本方為己歷三世家傳秘方。爛疔潰爛期,內治宜以清泄下焦濕熱為先。方中以知母、黃柏以瀉下焦之濕熱而降火為主;元參、丹皮涼血解毒為輔;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為佐;又以帶皮苓、生米仁利濕為使,使火降熱退而濕去,則毒邪得解,其病可愈。
【主治】爛疔潰爛期。
【加減】以上為常用量,並隨癥狀而增減。如患生於手部的,一般加川連1~2克。
外治:在腐爛蔓延階段,剪除四周黑腐,並用硝酸銀棒塗擦邊緣未盡之腐肉,殺菌止爛、控制蔓延,取效較中藥為速。一般1~3次則腐爛即止。待熱退腐止,加用生肌之品亦效速。
【療效】臨床屢用,確有顯效。
3.5九味消疔湯
【來源】程爵棠,《四川中醫》(5)1985年
【組成】金銀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9~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川黃連、知母、生甘草各9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方解】《瘍醫大全》云:「總由臟腑積受熱毒,邪氣搏於經絡,以致血液毒滯於毛孔,手腳、頭面各隨臟腑部位而發。」說明致因雖多,皆由火毒蘊結所致。治宜清熱解毒為大法。方中君以金銀花、紫花地丁草清熱解毒。因二味氣輕力薄,惟重用方見其功。臣以夏枯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川連、知母瀉火解毒護心;火毒久蘊,必致血熱血凝,故佐以生地、赤芍涼血活血,以清血分火毒;甘草解毒,合芍藥緩急止痛,又能調和諸葯之性;使以桔梗調暢氣機,又載諸葯之性直達病所。諸葯配伍,其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頗著。
【主治】疔瘡。
【加減】若大便秘結,加生大黃9克,番瀉葉3~6克;足疔,去桔梗,加黃柏9克;口臭口渴,加生石膏15克,黃芩9克;咽喉腫痛或口舌糜爛,加射干、山豆根、板藍根、元參各9克;外吹錫類散(中成藥);小便短赤,加滑石9克,木通6克,車前子9克;發熱惡寒,加荊芥、牛蒡子、連翹各9克,薄荷6克;熱毒熾盛,加大青葉、野菊花、蚤休、蒲公英各15克;疔發四肢,去桔梗,加大青葉、蒲公英、半枝蓮各15克;疔毒走黃、合犀角地黃湯加金石斛15~30克,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亦可隨證加入,或隨臟腑經絡部位見證加入一二味對證之品。若隨證輔以外治之葯(具體詳見《百病中醫膏散療法》),則奏效尤捷。
必要時配合西醫救治,亦可相得益彰。
【療效】治療顏面疔瘡85例,用本方為主,並輔以外治,5例因嚴重走黃,經西醫配合救治外,均獲痊癒,無1例死亡。治癒率達100%。
【附記】臨床觀察,本方適用於各部疔瘡,無論初、中、後期,或紅腫不紅腫,即使正虛或見寒象者,只須略為加減或加入一二味對症之品即可,不必更方。三十多年來,用本方或配合拔疔散,治驗甚多,治癒率達100%。凡治疔瘡,切忌刀針或擠壓,否則易導致疔瘡走黃之變;二要忌口,尤其在治療過程中,嚴忌煙、酒,忌食辛辣、魚、雞、肉等發物和高熱之物,以免影響療效,或加重病情,引起病變。
3.6拔疔散
【來源】程爵棠,《四川中醫》(5)1985年
【組成】大蜘蛛(燒灰存性)20隻,五穀蟲(新瓦上焙乾)50克,明礬、蟾酥各15克。
【用法】共研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疔瘡未潰時取本散(適量),與鮮蛔蟲1~3條(或用豬膽汁,或煙油或九味消疔湯藥汁代)混勻,共搗爛如泥外敷瘡頭上;已潰者則用本散(適量)點在瘡頭上,外用千錘膏(中成藥,藥店有售)覆蓋貼之,每日換藥1~2次,直至痊癒。
【功用】拔毒消腫,消炎止痛。
【方解】凡疔瘡,皆因火毒所致。治宜拔毒消腫,消炎止痛。方中君以大蜘蛛,其拔毒破積之力,其效無比;臣以蟾酥善拔風火熱毒之邪,具有外拔內攻之效,合大蜘蛛其拔毒作用尤著,佐以明礬消炎止痛;入五穀蟲解毒化積,如《本草求真》云:「凡熱結譫語毒痢,並宜服之,無不立驗。」且藥性平和持久,其性善入,且協調諸葯之性直入病灶,故兼之為使。諸葯配伍,共奏拔毒消腫,消炎止痛之效。
【主治】疔瘡。【加減】疔瘡走黃加黃升丹15克(名加味拔疔散)。
【療效】屢用屢驗,疔效卓著,一般連續用藥1~2次後,瘡頭必破,流黃水,紅腫漸消。一般單用本散外治即效,若配用九味消疔湯內服,奏效尤捷,每獲痊癒。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傳秘方。據臨床觀察,本方外用,能代刀針,速破瘡頭,排黃水,泄邪毒,具有較強的拔毒、消腫、排膿作用,效果卓著。本人臨證應用,多與九味消疔湯配合使用。三十多年來,治驗甚多,治癒率達100%。
四、治乳腺炎秘方(5首)
4.1乳癰驗方
【來源】許履和,《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蒲公英15~30克,全瓜蔞12克,連翹、當歸各10克,青皮、橘葉、川貝各6克,柴胡、生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清胃,下乳消癰。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全瓜蔞,川貝化痰散結;當歸活血消癰;青皮、橘葉、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解毒和中。本方組方嚴謹、配伍絲絲入扣,用之其效頗佳。
【主治】乳癰。
【加減】寒熱頭痛,加荊芥、防風各6克;胸痞嘔惡,加半夏、陳皮各10克;排乳不暢或乳汁不通,加漏蘆、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膿已成,加皂刺、甲片各10克。
【療效】臨床驗證,療效甚佳。
4.2治乳癰方
【來源】陳澤霖,《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王不留行30克,漏蘆9克,通草9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赤芍、丹皮各9克,青橘葉15克,蒲公英30克,鹿角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鹿角粉磨汁、黃酒沖服。
【功用】通乳散瘀、清熱解毒。
【方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如肝氣鬱結、胃熱壅滯,就容易發為乳癰。故方中用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通乳;金銀花、連翹、赤芍、丹皮清熱解毒;青橘葉、蒲公英疏肝清胃;鹿角粉活血消腫。諸葯配伍。共奏疏肝氣、清胃熱、散結腫、通乳汁之功,再結合中藥(如蒲公英、芙蓉葉)外敷、大多可促使乳癰內消,收到熱退痛減,乳汁暢通之效。
【主治】乳癰。
【療效】屢試屢驗,其效不凡。
4.3消乳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青皮、橘葉各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白蒺藜、當歸各9克,赤芍6克,浙貝母12克,白芷3克,全瓜蔞15克,炙僵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解郁,清熱通乳。
【方解】祖國醫學認為乳頭屬厥陰肝經,乳房屬陽明胃經,故乳汁壅滯的治療,應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故方中以青皮、橘葉,白蒺藜、以疏肝解郁而散壅滯;瓜蔞、蒲公英配青皮,白芷的引經,清熱解毒而消腫;當歸,赤芍的活血行血;貝母,僵蠶搜風散結,從而使凝滯之乳汁通下,蘊結之熱邪清解,以達腫消癰除之目的。
【主治】急性乳癰。
【加減】若見舌苔黃膩,身熱不解,加黃芩6克,焦山梔9克以退熱清火;自覺形寒身熱、加炒牛蒡子12克以祛風清熱解毒;腫堅甚,加王不留行子9克,炙甲片5克,以破堅行瘀;因斷乳而結腫的,加炒麥芽15~30克,川牛膝12克,以助回乳;因乳頭破裂而感染所致者,應控制乳頭感染為先;局部均外敷消腫膏,以改善炎症,一般的2~3天內可得消散。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治癒甚多,療效頗佳。
4.4乳癰內腎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露蜂房3~6克(研沖)、皂角刺3~6克(燒灰存性,研沖)、川楝子15克,浙貝母,澤蘭各9~15克,山慈菇9克,制香附15克,蒲公英15~3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2劑)。
【功用】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散結。
【方解】急性乳腺炎,多因肝鬱胃熱,蘊結乳房所致。方中君以蒲公英,蜂房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臣以澤蘭,山慈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合蜂房能防治癌腫之變;浙貝母,皂角刺清熱化痰,通經散結。佐以制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清熱止痛;又柴胡泄肝熱,載葯入肝,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蒲公英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散結之功,故用之效捷。
【主治】乳癰(急性乳腺炎)。
【加減】若伴頭痛,發熱惡寒者,加荊芥,防風各9克,薄荷6克;氣滯偏重者,加青皮6克,元胡15克;血瘀偏甚者,加歸尾,赤芍各9克;腫塊堅硬,加炙山甲,炒牛蒡子各9克;腫硬,皮色不變,加鹿角粉,制附子、白芥子,麻黃各6克,減蒲公英;濕熱偏甚者,加川黃柏9克,生大黃5克;胃熱熾盛,加生石膏15克,黃芩9克;紅腫甚者,加金銀花15克,連翹,大青葉,黑山梔各9克;大便秘結,加大黃6~9克;痰火內結,加夏枯草15克;乳汁壅滯不通,加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9克;斷乳後,乳汁多,加生麥芽15克,生山楂9克;膿將成者,加党參、黃芪各15克。
若乳癰潰膿,腐爛,則輔以外治之葯。
【療效】治療150例,其中已化膿者30例,均全部消散獲愈。治癒率達100%。
4.5橘葉湯
【來源】凌雲鵬,《臨證一得錄》
【組成】細蘇梗、焦山梔各9克,淡黃芩5克,金銀花、橘葉、生石膏各12克,蒲公英30克,青皮6克,代代花7朵。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理氣。
【方解】方中以蘇梗,青皮,橘葉,代代花理氣解郁;黃芩,黑山梔,蒲公英,金銀花、石膏清熱解毒;共奏清熱理氣之功。蓋氣行則血行,熱清則腫消。相輔並治,對初郁未化膿的,則可內消。
【主治】懷孕期乳腺炎(內吹)。
【療效】屢試屢驗,療效頗著。
五、治乳腺增生病秘方(6首)
5.1乳腺消瘤湯
【來源】武楨,《山西中醫》(5)1986年
【組成】蒲公英30~60克,蚤休15克,青皮、橘葉、穿山甲、僵蠶、桃仁、赤芍各10克,橘核,炙鱉甲各15克,夏枯草、牡蠣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解毒,舒肝理氣,化痰消瘀、軟堅散結。
【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蚤休清熱解毒;青皮、橘葉、橘核舒肝理氣,破氣消積;穿山甲、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且穿山甲合夏枯草,牡蠣、炙鱉甲,僵蠶具軟堅散結,通乳絡消痰核之功。諸葯配伍,力專功宏。其效非凡。
【主治】乳腺增生症。
【加減】患處乳痛,加乳香、沒藥各12克;腫塊堅硬,長期不消,偏血瘀甚者,加三棱,莪術各6~10克;偏痰結者,去桃仁,加海藻,昆布各15克,黃葯子10~15克;局部有灼熱感者,加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氣虛者,加黃芪30克。
【療效】治療32例,結果痊癒25例(佔78.1%),好轉5例(佔15.6%),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
5.2消瘀散結湯
【來源】陳景河,《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鹿角片20克,浙貝母15克,瓜蔞,乳香,沒藥,香櫞各2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無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用法】上藥加水浸泡1小時後,至100毫升為宜。煎兩次,得藥液混合一起,分兩次服之。
【功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
【方解】乳核腫痛,多見於現代醫學的乳腺增生。臨床表現為乳核增大,時有隱痛,皮色如常,推之稍有移動,漸滲乳汁,色黃或帶血,多發為雙乳。常伴有心情鬱悶,舌苔薄白或無,脈弦緩或沉弦。乳核增大,皆因肝脾氣鬱不舒,血行遲滯,致乳核脈絡不通所致。方中鹿角味咸入血軟堅,性溫通絡,能消腫止痛,又善治寒瘡;香櫞、白芍味酸同氣相求,入肝平氣,入脾通壅,能解木土之郁,但是香櫞辛散之力有餘,酸斂不足,故配芍藥,甘草酸甘化陰,柔潤肝體而平肝氣;輔以牡蠣增強軟堅散結之效;並固精氣;浙貝清熱療惡瘡瘀毒,取寒溫互用,藥性和平,並助以乳香通經宣絡以理氣;沒藥化瘀以理血。諸葯合用,共奏消瘀散結之功。其功可舒肝脾氣結,活血化瘀,促進氣散血行,乳核脈絡暢通,俾氣散則無痛脹,血行則不成瘡,其病自愈
【主治】乳核腫痛,或時滲乳汁,或乳汁帶血。可用於乳腺增生。
【加減】若口乾燥,心下滿者,為肝脾氣逆,化熱傷陰,宜重用瓜蔞至50克;甘涼潤燥,清熱而祛滿;加青果5克,平肝開胃而化瘀;乳腺脹痛甚者,加川芎10克,鬱金10克,利用其氣香竄,能同香櫞舒解氣機,同乳沒活血化瘀而止痛。外用木香100克,鮮生地200克,搗成泥狀為餅,敷在局部。若舌苔白膩,不欲食者,為脾虛濕濁不化,加白朮10克健脾燥濕。雞內金3克啟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氣鬱結。若硬腫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結之力,助軟堅散結之效,消堅止痛。
【療效】臨床屢試,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用治急性乳腺炎,紅腫痛甚伴有寒熱者。加柴胡,黃連各15克,蒲公英50克。效果亦佳。
5.3疏肝消核方
【來源】黃耀燊,《新中醫》(8)1990年
【組成】柴胡、生白芍、鹿角霜、鬱金、香附、桔梗、柴胡各12克,白朮9克,益母草、荔枝核各15克,當歸,炙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個月為1個療效。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
【方解】肝鬱氣滯,痰瘀壅滯,致沖任不調。沖任為氣血之海。痰瘀壅結於上,結聚乳房而為病,且與月經周期有關。故方用柴胡、鬱金、香附,元胡疏肝理氣;益母草、鹿角粉、當歸配鬱金,元胡活血化瘀;桔梗,荔枝核理氣化痰散結;再輔以白芍柔肝斂陰;白朮、炙甘草健脾燥濕以調和肝脾。諸葯合用,共奏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之功。
【主治】乳腺增生症。
【加減】按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加減。月經來潮後的二周內,也就是排卵期,本方加仙靈脾、仙茅,肉蓯蓉、制首烏、雞血藤等溫補腎陽,以提高E2水平;月經來潮前的二周內,也就是黃體期,則加麥芽、山楂,丹參、玄參等以降低催乳素水平。但麥芽60~100克,山楂15~30克,應加用大劑量。對減輕乳房脹痛有顯著療效。
【療效】韓玉潔報道,用本方臨床驗證43例,結果臨床治癒11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3%。治癒和顯效率達67.4%。
5.4乳一方
【來源】經驗方,《新醫藥學雜誌》(3)1977年
【組成】柴胡(或青皮)、當歸,鬱金(或三棱)、橘核、山茨菇、香附、漏蘆各15克,夏枯草20克,茜草、赤芍、絲瓜絡各15克,甘草10克,牡蠣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
【方解】方中用柴胡,香附、鬱金、絲瓜絡疏肝理氣、疏通經絡;當歸,茜草,赤芍,夏枯草活血化瘀;山茨菇、橘核、煅牡蠣、漏蘆軟堅散結,甘草調和諸葯。合而為方、理氣,活血,軟堅三法並用,氣行則脹消,血行則痛止,瘀散則結解,自無乳脹,乳痛,乳腫之患矣。
【主治】乳脹,乳痛有腫塊者。可用於乳腺組織(小葉)增生症。
【加減】臨床運用,可隨症加減。【療效】臨床屢用,每獲良效。
5.5乳癖化堅湯
【來源】王季儒,《肘後積余集》
【組成】草河車、夏枯草、半枝蓮、瓜蔞各30克;海藻、昆布各12克,乳香、沒藥、橘葉、青皮各6克,浙貝母10克,三棱、莪術各6克,蜈蚣4條、山慈菇10克,茜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方解】此症由肝氣鬱結而成。方中以草河車、半枝蓮以消腫瘤;夏枯草,昆布、海藻軟堅散結;三棱、莪術、茜草、乳沒,活血化瘀;瓜蔞,浙貝,山慈菇消腫散結;青皮,橘葉破堅癖,散滯氣,疏肝鬱;蜈蚣走竄通絡。直達病所而消惡腫。合而用之其軟堅散結之力尤宏。
【主治】乳癖(乳房纖維腺瘤)。【加減】臨床運用,可隨證增損。
【療效】臨床驗證多例,均獲痊癒。療效可靠。
5.6消癖湯
【來源】王玉章,《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當歸,香附,女貞子各10克,仙靈脾15克,白芍、鬱金各10克,菟絲子15克,雞血藤30克,柴胡10克,首烏藤30克,旱蓮草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舒肝安神,健脾補腎,養血調經。
【方解】乳腺增生症是一種常見的乳房非炎症性疾病。發生於青春期婦女,多為乳房小葉增生,發生於哺乳後期者,多為乳腺導管增生;發生於更年期婦女;多為乳腺囊性增生。王氏集先輩之名言,采眾家之專長,加上自己多年反覆的臨床實踐,以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慮傷脾,脾虛水濕不運,聚而成核,或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鬱為患之外,多與沖任不調有關。故王氏治之,多主張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益陰安神,調理沖任,攻補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鬱金疏肝解郁,利氣止痛;雞血藤,首烏藤養血活血,安神通絡;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之陰;仙靈脾,菟絲子,溫陽化陰,使陰陽互濟,沖任調理。上述藥物系多年來王氏通過臨床實踐,從具有相同功效的多種藥物中精心篩選而來,驗之臨床,奏效頗佳。
【主治】肝鬱脾虛,腎虧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導致的月經不調,心神不安。
【加減】凡30~40歲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不孕症或流產史,其雙側乳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腫塊,質韌不堅,常同時或相繼發生。其形態,或圓或扁,分散於乳房,或局限於其一象限。腫塊與周圍圍組織分界不清,不與皮膚黏連,推之移動。在月經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增大。經後疼痛減輕或消失,腫塊縮小者可使用本方。如肝鬱氣滯盛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痰濕盛者,加白芥子,瓜蔞,夏枯草,半夏等。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由於乳腺增生症有癌變的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須每隔3~6個月隨訪病人,予以詳細的複查,進行動態觀察。若腫塊位於乳房的外上方,惡變的可能性大,須做病理切片。
六、治血栓性靜脈炎秘方(3首)
6.1清營解瘀湯
【來源】奚九一,《中醫雜誌》(3)1982年
【組成】益母草60~100克,紫草、赤芍、丹皮各15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營解瘀。
【方解】本病系由熱壅絡脈致瘀所致。故方用益母草涼血化瘀利水;紫草、赤芍、丹皮善清營分之熱;紫花地丁、甘草以及大黃(外敷用)具有解毒瀉熱,消腫作用。據臨床觀察,內外並治。具有療效高,消腫快,後遺症少的優點。
【主治】急性血栓性靜脈炎。
【加減】舌質紅、脈滑數,熱偏重者,加牛角片15~30克,生石膏60~100克,柴胡10~15克;苔厚膩黃,濕熱偏重者,加生(或制)大黃5~10克,黃芩、黃柏各15克。重症患者,加服清絡散(自擬):廣角粉3克,牛黃1.5克,三七3克。研成細末,分2次一天內沖服。
外敷大黃糊,生大黃粉500克,玉樞丹(即紫金錠)10克,麵粉等量,用溫水,稀醋調勻如糊,塗敷患肢,包裹、隔日換藥1次,一日外敷3~5次。
【療效】治療60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急性期35例,均獲臨床治癒。亞急性期25例,臨床痊癒13例,顯效11例,改善1例。
6.2解毒通脈湯
【來源】劉奉五,《劉奉五婦科經驗》
【組成】桃仁9克,大黃、水蛭、虻蟲各6克,銀花藤30克,生石膏24克,丹皮、延胡索、赤芍各6克,連翹15克,梔子、黃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脈止痛。
【方解】產後血栓性靜脈炎,是由於寒濕阻絡,惡露不下,毒邪逆竄經脈,氣血壅滯,堵塞血脈,郁久化熱而致。方用水蛭、虻蟲、二葯均入血分、化瘀血、祛死血,通利血脈九竅;輔以桃仁活血化瘀;大黃苦寒入血分,化瘀血,清解血分毒熱;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破血。因濕毒熱邪瘀阻血脈,故多見高熱,患肢疼痛,故加用石膏,連翹,梔子,黃芩清熱解毒而散結;銀花藤即忍冬藤,不但能清熱解毒,尚有通血脈活絡的作用。僅用一味性平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稍事通氣以助血行。本方清熱解毒,又活血通脈,且以清為主,只清不通,則熱毒不能解,瘀血不能行,所以邊清邊通,使之熱清瘀散。方中活血化瘀之葯雖多,但藥力峻猛,又因慮其毒邪擴散蔓延,僅用一味行氣止痛之品,稍通氣以助血行即可。故而奏效頗著。
【主治】產後血栓性靜脈炎。
【療效】多年臨床使用,每收良效。
6.3解毒活血湯
【來源】陳慕蓮,《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金銀花,玄參各30克,土茯苓,土貝母,生地,當歸各15克,赤芍,澤蘭各10克,生苡仁30克,蜈蚣3條,穿山甲10克,牛膝15克,甘草10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30日為1療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散結。
【主治】深靜脈血栓形成。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七、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秘方(7首)
7.1溫經通脈湯
【來源】潘建中,《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熟附子20克,乾薑6克,豆豉20克,桂枝12克,路路通,黃芪、毛麝香,甘草各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方解】本病多因感受寒邪侵襲、氣血虛寒凝結所致。方用熟附子、乾薑,桂枝溫經散寒通脈,為方中之主葯;乾薑與熟附子同用,可降低附子的毒性,並可加強附子的回陽強心作用;黃芪補氣,可強心與擴散血管作用;重用甘草之甘緩,可清熱解毒,調和諸葯不致辛燥,並能降低附子之毒性。方中附子有毒,用量較大應先煎。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虛寒型或氣滯血瘀型偏寒者。
【加減】病在下肢者,加牛膝20克;口乾,舌質紅、苔黃者,加金銀花葉20克;合併潰瘍或壞疽者,加虎杖30克。
本病若處於缺血期和營養障礙期者。加用活絡洗方(毛麝香、大風艾、海風藤根、桂枝各12克,大羅傘5克,入地金牛根13克);壞死期加用消炎洗方(一枝黃花、虎杖各15克,苦參,黃柏各12克,救必應15克)。上述兩方分別研未、並均以4000毫升開水泡葯浸洗。前者清洗,後者溫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療效】治療50例,其中臨床治癒15例(平均療程64天),顯效33例(平均療程56.3天),緩解和無效各1例(療程各30天)。總有效率為98%。
7.2活血通脈湯
【來源】楊培根,《新中醫》(2)1987年
【組成】丹參35克,赤芍、雞血藤、地龍、乳香、沒藥、烏梢蛇各15克,當歸、紅花、甘草各10克,細辛7.5克,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3次溫服。
【功用】活血化瘀,搜風通絡。
【方解】本組病例,無論是寒濕致病,或為虛寒成疾,總以氣滯血瘀為其主要病理變化。方中以丹參,赤芍,雞血藤,乳香、沒藥、當歸、紅花活血化瘀,通利血脈;烏梢蛇,地龍,蜈蚣搜風通絡。細辛溫經散寒。諸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搜風通絡之功。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加減】若偏於寒濕阻滯,陽氣不能暢達者加附子、肉桂、桂枝、制川鳥、制草烏,防己、蒼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偏於濕熱者,加黃柏,萆薢以清熱利濕,熱毒熾盛者,酌加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連翹、丹皮等以清熱涼血解毒;若久病氣血虧虛,創面不斂,肉芽不鮮者,酌加益氣養血之當歸,党參、熟地、首烏等。
再輔以外治,如初起腫脹,疼痛未潰者,用本方三煎後,煎湯溫洗患處,每日3次;如後期已潰者,用太乙膏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療效】治療11例,結果痊癒6例,顯效4例,無效1例。隨訪1~4年,均恢復正常,未復。
7.3補氣通脈湯
【來源】王季儒,《肘後積余集》
【組成】黃芪60克,當歸、紅藤、元參各30克,穿山甲、水蛭、乳香、沒藥各9克,蟅蟲、虻蟲各6克,皂角刺、党參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破血逐瘀,益氣養血,清熱解毒。
【方解】方用穿山甲、蟅蟲、水蛭、虻蟲,紅藤、乳香,沒藥破血逐瘀以通脈;助以党參、黃芪,當歸大補氣血,增加其破瘀之力;皂角刺,牛膝引諸葯直達病所;金銀花,元參清熱解毒。本方以逐瘀通脈為主,瘀散脈通則氣行,俾血脈流通,即可獲效。大補氣血以增破瘀之力,且可扶正祛邪,瘀滯久郁化熱,或外感邪毒,復以清熱解毒之品以清之。脈暢熱清,則病自愈。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加減】若患肢涼,加麻黃5克,桂枝15克,鹿角膠10克宣通陽氣。如慮其發散太過,可加熟地30克以監製之。
【療效】臨床治癒多例,效果頗佳。
7.4化濕通脈湯
【來源】王季儒,《肘後積余集》
【組成】雞血藤30克,穿山甲9克,蟅蟲、水蛭、乳香、沒藥各6克,地龍,牛膝各10克,蒼朮,黃柏各9克,金銀花、藤各30克,當歸15克,桑寄生30克,威靈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化濕通脈。
【方解】證偏於濕重者,治以通脈化濕。方中以穿山甲,水蛭,蟅蟲、地龍、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脈;蒼朮、黃柏化濕;當歸養血;金銀花藤清熱解毒通絡;桑寄生;威靈仙,牛膝通經絡以直達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濕,清熱,通脈之功。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於濕重者。
【療效】臨床屢用,頗有效驗。
7.5消炎通脈湯
【來源】呂奎傑,《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金銀花30~45克(或忍冬藤45~60克)、元參、當歸各20~2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川牛膝15克,防己9~12克,絡石藤(或海風藤)15~18克,威靈仙、甘草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重症可2日服3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通脈。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以及不明原因之下肢腫痛等,症見舌尖偏紅,苔薄黃膩,或白膩,脈弦略數。
【加減】局部腫痛灼熱感明顯者,加連翹20克,疼痛較甚者,加乳香,沒藥各6~7克,元胡15克;血瘀證明顯者,加地鱉蟲10克;深部靜脈炎下肢腫脹明顯者。加澤蘭30克;兼脾腎虛者,加黃芪,桑寄生各20克;偏陰虛者,加生地,石斛各15~20克。
【療效】臨床反覆驗證,每獲良效。
7.6脫疽溫陽湯
【來源】金起風,《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肉桂10克,熟地15克,麻黃9克,炮附子15~30克(先煎半小時)、細辛4克,當歸、丹參各30克,白芥子、鹿角霜各10克,川牛膝15克,絡石藤30克,生黃芪30~6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3次,首煎1小時,2~3煎各煎半小時,每日上,下午,晚各服1次。
同時用脫疽洗葯,蘇木、紅花、官桂、川烏、細辛、乳香、沒藥各15克,透骨草、生艾葉、酒桑枝各30克,樟腦15克(葯入)、上藥放入瓷盆內,加水煎半小時後,趁熱先熏(熏時腳上先蓋好棉布)後泡洗,每次半小時,每日2次。
【功用】溫陽通經,散寒止痛,活血通絡。
【方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系外科血管病中之重候,若不及時治療,常可造成截肢或致殘。本證系由暴受嚴寒侵襲筋骨,使脈道閉塞,寒凝血瘀,陽氣衰微,不能下達肢末而致。症見肢趾冰涼,趾腫痛甚。故方用肉桂,炮附子,麻黃、細辛、鹿角霜溫陽散寒;熟地、當歸、丹參養血和陰,化瘀止痛;白芥子利氣消痰,散寒退腫;川牛膝、絡石藤祛除風濕,通絡宣痹,方中重用黃芪者,取其益氣溫陽,鼓舞陽氣下達肢端,又可增強當歸,丹參活血化瘀,促進脈道血循之效。
本方是由麻黃附子細辛湯合陽和湯加減而成,故適用於證屬虛寒型。方用大劑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品,冀其寒除陽回,絡通腫消,血運暢通而向愈。
【主治】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屬虛寒型者。症見面暗淡無華,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足趾刺痛,小腿肌肉有抽搐痛,局部皮膚蒼白,觸之冰涼,乾燥,常伴有間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後疼痛加劇者,趺陽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而遲等。
【加減】若下肢陰寒較甚,少氣,脈沉細無力者,加党參20克、乾薑9克;如趾痛較劇,加炙蜈蚣3條,馬錢子粉0.6克(沖服)以平肝定痙,解毒止痛;如痛如針刺,舌質淡紫,脈細澀者,加土鱉蟲10克,水蛭6~9克,取吮血蟲類深入痛所,搜絡化瘀以止痛。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內外並治,療效卓著。
【附記】服藥期間,忌煙、酒和魚蝦等海味以及生冷食湯。必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7.7四妙效靈湯
【來源】王仲青,《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黃芪15克,當歸9克,忍冬藤15克,乳香,沒藥各6克,桂心3克,土茯苓9克,生苡仁12克,蒲公英1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同時,配用外用方:枯礬,蜂房灰各15克,兒茶9克,硇砂,蒲黃各6克,冰片2克。共研極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成糊狀。先用淡鹽水洗創口,再取藥膏(適量)貼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至腐肉脫落癒合為止。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里利濕。
【主治】脫疽(爛腳趾),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八、治下肢潰瘍(臁瘡)秘方(2首)
8.1化腐生肌丹
【來源】王玉章,《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紅升丹30克,輕粉、官粉各40克,銀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沒藥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混合成丹,瘡面在常規消毒下,外塗「化腐生肌丹」,然後外用敷料覆蓋包紮,隔日換藥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斂瘡。
【方解】祖國醫學認為慢性下肢潰瘍是由於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脈道不通,肌膚失養,繼而熱腐肉爛所致。據臨床觀察所見,大多由患者其他瘡口下陷,膿汁稀而多,或腐爛覆滿瘡面,肉芽組織暗淡或灰白,瘡周皮膚增厚,色素沉著。王氏認為此乃氣血瘀滯,脈道不通,瘀、腐、膿的存在為潰瘍經久不愈的主要障礙。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聖葯紅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組織,促使結締組織增生,而利於潰瘍的癒合;松香、乳沒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長肉斂皮,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王氏認為膿可能是瘡面藥物作用下,局部組織代謝旺盛的表現,是「煨膿」的結果,並非瘡面感染惡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陰轉陽的一個標誌;紅升丹,輕粉,銀珠,乳沒等皆為辛溫或辛熱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膿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腫止痛。本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斂皮作用,能改善瘡面局部的微循環,激活慢性潰瘍由僵化狀態向急性無菌性炎性反方向轉化,刺激結締組織增生。臨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療慢性潰瘍較為理想的藥物。亦是治療慢性潰瘍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潰瘍。
【療效】多年用於臨床,均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8.2臁瘡湯
【來源】王德隆,《浙江中醫雜誌》(11~12)1982
【組成】當歸20克,茵陳、葛根各30克,黃柏、苦參、連翹、豬苓各12克,炒蒼朮、防風、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功用】清熱利濕,祛風解肌,活血消腫。
【主治】臁瘡(初中期)。
【療效】治療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藥15劑皆痊癒;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藥23劑,6例痊癒,1例好轉。總有效率達100%。
九、治痔瘡秘方(5首)
9.1消痔飲
【來源】彭顯光,《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硃砂蓮15克,草決明20克,煅牡蠣,馬勃(布包)、黃柏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馬勃布包與它葯同煎30分鐘,水煎3次,總取汁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服160毫升。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軟堅收斂,消腫止痛。
【方解】彭氏認為,內痔的病因以臟腑本虛為主,在各種誘因的影響下,如七情過度,飲食不節,便秘,痢疾,久坐以及負重,竭力運動等均可使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濕熱內生,下趨大腸,血脈不行,筋脈橫結而成痔。方中硃砂蓮味苦辛性寒,清熱消脹,散血止血,既能收瘡止痛,亦有抑菌殺菌作用;草決明甘苦寒,善能降泄壅滯以通腑道,清利軟堅而潤腸燥;煅牡蠣有收斂固澀之功效;馬勃具收斂止血之作用;黃柏清火燥濕,清熱解毒;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活血止血,軟堅收瘡,消腫止痛之功,意在消除痔靜脈的曲張和瘀血,促使痔核萎縮而痊癒。
【主治】痔瘡(內痔)。
【加減】如便血嚴重者,可加槐角24克,地榆30克;紅腫痛劇加黃芩,黃連各10克,黃柏15克;小便不利加茯苓15克,木通6克,車前草15克;虛證便秘加火麻仁30克,生地15克,杏仁10克,郁李仁5克;實證便秘加熟大黃15克,枳實9克;伴氣虛痔核脫出者,可加黃芪30克,潞党參,升麻,柴胡各15克;血虛加熟地15克,當歸,白芍各12克,阿膠1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9.2消痔液
【來源】朱秉宜,《中國中醫藥報》
【組成】烏梅1克,鹽酸普魯卡因0.5克,加水到100毫升
【用法】治療內痔,混合痔,用痔黏膜下層,高低位注射法,適當大劑量注射消痔液。治療三期內痔,混合痔,同時取用四點注射法。治療肛裂,用四點注射法。即將消痔液與0.5%普魯卡因注射液1∶1稀釋,於截石位2、5、7、10點作四個注射點,從距肛門緣中心約2厘米處,作肛門外皮膚穿刺,以放射方向至肛管直腸環平面稍下方的內,外括約肌之間,然後注射經稀釋的消痔液,每點4毫升。
【功用】鬆弛平滑肌,擴張血管,增加血管灌流量,抗血凝。
【方解】消痔液,經動物實驗,具有鬆弛平滑肌,擴張血管,增加血管灌流量,抗血凝等作用。局部注射用藥,有解除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或異常活動,從而改善痔血管的迴流障礙,加之擴張血管,血管灌流量增加,抗血凝等直接作用,共同改善了局部血循環,血流暢通,使得痔靜脈瘀血消退,達到痔核脫去,便血等癥狀消失,痔瘡平復的目的。對肛裂由於內括約肌痙攣的解除,局部血循環改善,因而得以止痛,促進潰瘍癒合。本法可避免傳統療法所造成的術後局部疼痛,大出血肛門狹窄,大便失禁等併發症與後遺症。
【主治】內痔、混合痔、肛裂。但痔組織大量纖維性變,血栓形成者;肛裂伴有化膿性炎症者為非適應證。
【療效】經臨床實踐觀察,上述各證治癒率達95%以上。
【附記】注意事項:①不可將葯注入血管及後尿道部組織內;②普魯卡因過敏者禁用。
9.3消痔湯
【來源】王芳林,《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槐花,艾葉,荊芥各15克,苦參30克,黃連、薄荷、梔子、枳殼、黃柏、大黃、白芷各15克,地骨皮,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以上藥物用紗布包好,放入大砂鍋內,水5碗,煮煎約為0.5小時,取出藥包,趁熱先熏患部,待溫後洗浴約0.5小時,每日熏洗1~2次。每劑可使用3~4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風止癢。
【主治】痔瘺腫脹疼痛,手術後創面過大,發炎、腫痛,傷口癒合遲緩者。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附記】在同一書中,王氏還介紹了幾首秘方,均經筆者臨床驗證有效,特轉介如下,供臨床選擇使用。
(1)滅膿拔毒散(祖傳秘方);明雄黃60克,輕粉,硃砂各6克,凈乳香15克(祛油),冰片6克。上藥除冰片外,共研細末,再加入冰片研勻,貯瓶備用,勿泄氣。或配製成軟膏劑,每日大便後,將創面洗凈拭乾,搽藥1次,待3~5日創面新鮮肉芽生長時,再換搽生肌散。功能滅膿拔毒,化腐生新止痛。用於瘡瘍潰爛,肛腸病手術後傷面腐肉不脫,疼痛者。效佳。
(2)蔥葉生肌散(祖傳秘方)爐甘石60克,官粉30克,銅綠15克,煅石膏13克,輕粉,紅粉,硃砂,冰片各6克,麝香2克,先將爐甘石燒紅,在童便中激碎,再與其他各葯(除冰片、麝香外)一起研為細粉,然後裝入蔥葉管內,放在火旁烤至焦黃色(絕不能燒黑),剝去蔥葉後,將制好的藥粉中加入冰片,麝香共研為細未,裝瓷瓶內備用。或配製成軟膏劑。每日大便後,將創面洗凈拭乾,搽藥於患處1次。功能生肌收斂,消炎止痛。適宜用於一切創面肉芽生長期,肛門病手術後創面新鮮者。搽此葯能促進癒合。
(3)痔瘺內消丸(祖傳秘方):炒槐角、生地各240克,大黃150克,炒枳殼120克,當歸180克,白芷、焦地榆、黃連、黃芩、炒二丑、梔子、甘草各120克。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每日服1~2次、每次服20~30粒,飯前開水送下,以大便通利為適度,服藥後大便仍乾燥者,可增服至50粒,大便稀瀉者,須停服或減量。功能清熱利便,止血止痛。用於痔瘺腫痛,大便乾燥,肛門破裂疼痛下血者。效佳。
(4)象牙化管丸(祖傳秘方);蒸槐角120克,焦地榆、黃連各60克,胡黃連,象牙末各120克,茯苓,刺蝟皮,當歸身各60克,黃芩30克,乳香粉24克。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40~50粒,飯前開水送下,連服至減輕或治癒。功能清熱解毒,化腐止痛。用於嚴重複雜性肛門瘺管,凡不適宜或不願手術者,肛門流膿疼痛日久者,用之皆效。
9.4礬黃消痔液
【來源】丁澤民,《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明礬15克,黃連20克,鞣酸0.7克,普魯卡因5克,甘油1000毫升,注射用水適量製成100毫升。
【用法】先將黃連以蒸餾水蒸煮提取2次(每次沸後繼續蒸煎1小時),合併兩次藥液濃縮,使每毫升相當於2克生葯,加95%乙醇沉澱24小時過濾,留液去醇,再加適量注射用水溶解,加熱近沸,並過濾水沉,然後將上述溶液過濾,加入明礬,鞣酸,普魯卡因及甘油,溶解後再加註射用水,使製成量為1000毫升,加活性炭0.3%,再加熱近沸,稍冷過濾,精濾並分裝於瓶內,置100℃下滅菌30分鐘,經燈檢,菌培養合格後備用,每日1次,用法同上方9.2消痔液。
【功用】使痔核硬化而萎縮消失,並有止血作用。
【主治】各期內痔,混合痔的內痔部分,以及Ⅰ、Ⅱ度直腸黏膜脫垂。
9.5槐花消痔湯
【來源】蒲孝仁,《四川中醫》(5)1985年
【組成】槐花、槐角各15克,生地12克,黃連10克,金銀花12克,黃柏10克,滑石15克(包),當歸12克,升麻、柴胡、枳殼各6克,黃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逐瘀消痔。
【方解】方用槐花,槐角涼血止血,行血散結,消腫療瘡;配當歸、生地養陰清熱,活血調腸;金銀花,黃連、黃芩、黃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升麻、柴胡、枳殼、升提清氣,寬腸導滯;滑石、甘草利濕通便,引葯下行,諸葯合用,共奏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逐瘀消痔之功。
【主治】內痔。
【加減】倘能隨證加減,辨證施治,多數可免手術之苦。如出血甚者,加荊芥炭10克,地榆,側柏炭各15克;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大黃各10克;小便短少者,加木通12克,車前仁10克;身體衰弱,或痔核脫出者,加党參、黃芪各15克,熟地12克,重用當歸。
輔助治療;痔核脫出肛外嵌頓者,及時採用手術還納,丁字帶固定,如已發生絞窄,可用地膚子30克,枳殼2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坐浴,水腫嚴重者,可用前藥液少許,內加冰片3克,紗布浸藥液覆蓋,保持痔核濕潤,待水腫感染消退後再助以手法,即能還納,伴息肉,對外痔肛裂者採用外科手術治療。
【療效】治療400例,其中1期210例,2期117例,3期73例,伴有混合痔110例,肛裂、感染、嵌頓102例。結果痊癒244例,好轉123例,無效33例,總有效率為92%。
【附記】注意事項,多食纖維性食物,忌食辛辣煎炸之品,盡量避免負重遠行,久坐久站,並多作收肛運動。
十、治鶴膝風秘方(2首)
10.1溫陽解凝湯
【來源】施延慶,《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熟附子10克,麻黃5克,熟地12克,白芥子,炒黃芩、蒼朮、白朮、澤瀉、獨活、牛膝各10克,漢防己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連服5天。
【功用】溫經除濕,祛風止痛。
【方解】方中以附子,熟地、麻黃、溫陽散寒,止痛為主;白芥子通陽散滯而消皮里膜外之痰;獨活,澤瀉、防己,祛風濕而不傷正;黃芩、蒼朮、白朮、牛膝為除濕之佳品;甘草調和諸葯。合而用之,共奏溫經除濕,祛風止痛之功效。
【主治】鶴膝風。症見肢體關節,疼痛明顯,伴關節沉重酸困、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膝關節外形腫大,形如鶴膝。
【加減】若膝腫明顯者,加蒲公英15克,倍用防己利濕消腫;若疼痛明顯者,加仙靈脾10克,倍附子以溫陽散寒止痛;日久成瘀者加白花蛇舌草30克;體虛者,則加黃芪15克。
服藥同時,配合針灸,取穴以活血通絡,攻補兼施。常用穴位有犢鼻,內膝眼,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
【療效】臨床屢用,配用針灸,每收顯效。
【附記】本方藥性偏溫,適宜於寒濕證型。對陰虛有熱之證則不宜選用。
10.2加減羚羊角散
【來源】曹仁伯,《曹仁伯醫案精華》
【組成】羚羊角3克,當歸身9克,白芍12克,杏仁9克,羌活6克,知母、桂枝各9克,苡仁18克,秦艽12克,僵蠶4.5克,茯苓、竹瀝、桑枝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搜風止痛。
【方解】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羚羊角散化裁而成。方中以羚羊角熄風清熱為主,知母,秦艽、苡仁、茯苓清熱利濕;杏仁、竹瀝滌痰;羌活,桂枝、桑枝,僵蠶宣痹通絡、搜風止痛;當歸身,白芍活血養血。諸葯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宣痹通絡,搜風止痛之動,臨床用於治療鶴膝風療效更優。
【主治】鶴膝風。證見膝骨日大,上下漸細小,曲伸不利,熱腫疼痛,及風、寒,濕邪合而為病,久則化熱所致。
【療效】臨床驗證3例,均獲痊癒。
十一、治瘰癧秘方(3首)
11.1清瘰湯
【來源】李孔定,《名醫秘方匯萃》
【組成】鮮澤漆10克(干品減半),土茯苓、黃精、夏枯草各30克,連翹、山楂各15克,枳殼12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將上藥納入陶罐內,用清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取汁200毫升,水煎3次,將藥液混勻,分3次溫服,連服1~2個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
【功用】解毒散結,行氣和胃。
【方解】瘰癧以其頸部結核累如串珠狀而得名。以結核為第一癥狀。古人云:「無痰不成核」本病與痰的關係最密切。本病痰之生,是由於肝鬱氣滯,脾失健運,痰熱內生;或由瘵毒侵襲少陽之經,均可導致痰凝氣結而成瘰癧,因此實證偏多。方中澤漆、土茯苓、夏枯草、連翹解毒化痰,其中澤漆能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治結核性瘺管有專長;夏枯草《本經》謂「主寒熱,瘰癧、癭瘤、破癥散癭結氣」,二葯堪為專病專葯;山楂化瘀消堅開胃;枳殼行氣化痰和胃;黃精,甘草益氣養陰,扶正祛邪;而黃精一葯《本草綱目》稱其「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又與本症相符。諸葯合用,共奏解毒散結,行氣和胃之功。
【主治】瘰癧(淋巴結核)。
【加減】若瘰癧已潰,加黃芪30克,制首烏15克,以補氣血、托毒排膿,斂瘡生肌;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生草烏各30克,共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患處,紗布固定,每日1換。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頗佳。一般一個半月左右可愈。
【附記】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11.2消瘰丸
【來源】徐學春,《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玄參500克,象貝母、夏枯草、貓爪草、昆布、海藻、羊乳、地龍、重樓各240克,煅牡蠣500克,僵蠶240克,制乳香、制沒藥、青皮、柴胡各120克,白芍、當歸、梓木草各240克。
【用法】先將夏枯草、煅牡蠣、昆布、海藻、柴胡、地龍、梓木草煎水濃縮(水煎3次、取汁濃縮),余葯共研細末,加煉蜜與濃縮劑滾丸如梧桐子大,備用。每次服3~5克,日服2次(兒童酌減)。
【功用】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方解】淋巴結核及肝鬱化火,或肝腎陰虛,虛火內生,灼津生痰,痰火凝結而成,方中玄參,貝母,夏枯草、貓爪草、煅牡蠣冀收滋陰降火,化痰軟堅,消核散結之效,但正如《本草求真》云:「瘰癧痰核,多屬毒結不化。」,故輔羊乳,重樓,海藻,昆布,僵蠶,梓木草以增強清熱解毒,化痰軟堅之力,促使毒解結散。佐以青皮,柴胡疏肝鬱,泄蘊熱;當歸,白芍養血和營;乳香,沒藥行氣活血定痛,散結之功可期。又佐地龍功善清熱通絡,導諸葯入經,直達病所。至若潰破竄注,乃肉腐為膿之故。腐膿因於熱勝,本方中清熱解毒,滋陰降火諸葯,正可托毒外出,有如斷流排濁,蘊熱郁毒,一舉蕩滌無遺。所以用治潰腐不斂的瘰癧痰核,亦乃切證之方,可收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之效。
本方系根據《醫學心悟》中之消瘰丸,經徐氏兒代臨床篩選加味而成,堪稱徐氏家傳治瘰癧之秘方。
【主治】瘰癧痰核,未潰,已潰各期均可。
【加減】臨床運用時也可用此方辨證酌情加減改為湯劑口服。痰火偏盛者,重用象貝母、酌加瓜蔞、海浮石以清熱化痰;陰虛火旺者,重用玄參,羊乳,酌加丹皮,知母以滋陰降火;腫塊堅硬者,重用牡蠣,梓木草,酌加三棱,莪術,以行氣破瘀而使核消;肝氣鬱結者,重用青皮,酌加玫瑰花,香附以舒肝解郁。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卓著。
【附記】方中羊乳,用桔梗科植物四葉參的根,貓爪草,用毛茛科植物毛茛的根;梓木草《中藥大辭典》未載,乃民間治瘰癧之秘方用藥,如缺,亦可減去不用。
11.3清熱化痰軟堅湯
【來源】程爵棠,《山東中醫雜誌》(4)1983年
【組成】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龍膽草9克,浙貝母,生牡蠣(先煎)各15克,橘核、橘絡、元參、山慈菇、西黃醒消丸(中成藥)、丹皮、黑山梔各9克,柴胡、白芥子、防風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方解】下述諸症之作,多因肝鬱化火,灼津成痰,痰氣交結,壅塞絡道,結於隧隙所致。其治之要,疏肝泄熱以消生痰之源,理氣化痰以祛痰氣交結之標,故治宜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方中君以野菊花、夏枯草清熱化痰,解毒散結;臣以龍膽草、黑山梔清瀉肝膽及三焦之火毒;山慈菇、西黃醒消丸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牡蠣、浙貝母,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元參滋陰降火,解毒軟堅;佐以橘核,橘絡通絡化痰,理氣止痛;白芥子善化頑痰消腫散結;柴胡疏肝熱;丹皮涼血活血;防風善祛經絡風濕,又能止痛,故兼之為使。諸葯配伍為用,共奏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之功。
【主治】瘰癧、痰核、症見頸項瘰癧,或乳房結核,或腋下,或四肢內側皮下結核立串。舌質紅刺,脈弦大而滑。
【加減】臨證應用,可根據痰火氣滯孰輕孰重而隨證加減,效果尤佳。
【療效】多年使用,屢用屢驗,療效頗著。一般連服5~10劑即可見效,堅持服用,可獲痊癒,總有效率可達100%。
【附記】據臨床觀察,本方適用於痰火交結所致之諸症,若痰氣偏重,方中少用或減去清肝瀉火之品,加減得當,葯切病機,療效頗佳。
在服藥期間,戒煙酒,忌食辛辣油炸及油膩之品。
十二、治破傷風秘方(2首)
12.1定痙湯
【來源】吳濱,《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全蠍10克,蜈蚣3條,僵蠶15條,防風12克,羌活15克,連翹20克,金銀花30克,梔子15克,當歸30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紅花、鉤藤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鎮痙解毒祛風,養血活血。
【方解】破傷風乃因外傷受邪所引起發痙的病症。又因本病發展迅速,常可危及生命,故須早期治療。方用蜈蚣、全蠍、僵蠶、鉤藤、熄風鎮痙;金銀花,連翹、梔子、清熱解毒;頸項強直,四肢抽搐者,多致血行不暢,故以川芎、紅花、當歸、養血活血、以期一身之血氣流通;雖人體內之毒雖解,而外邪實有復入之可能,故用防風、羌活疏散在表之風邪。本方配伍嚴謹、方切病機,故用之奏效頗捷,療效甚佳。
【主治】破傷風。
【加減】兼有痰盛者,加天竹黃15克;有腑實證,且舌質紅苔黃者,加生軍10克,水牛角30克(先煎)。
【療效】治療2例均愈。
12.2治破傷風方
【來源】孫秉華,《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荊芥12克,當歸、川芎各9克,紅花4.5克,桃仁9克,桂枝6克,槐樹漿100毫升,分3次沖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疏風活血,發汗解痙。
【主治】破傷風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而無汗者。
【療效】屢用屢驗。一般服2~3劑可愈。
【附記】有汗者應用本方。方中槐樹漿,取豆科植物落葉喬木槐樹的嫩枝10數根,去其兩端,放爐火上蒸之,兩端流汁取之即得。
又陳廣淵自擬治破傷風有效方:粉葛根,膽南星各12克,全蠍9克,蜈蚣3條,凈蟬衣15克,生川烏5克。此方多用蟲類有毒之品以作解毒祛風鎮痙之劑。生川烏先煎一沸,再下諸葯同煎。葛根為舒筋解痙之品。膽南星為清火風痰之劑,身體健壯者,可酌加劑量,體弱酌減。服藥近10付而癥狀明顯減輕者,川烏、全蠍劑量酌減,可加當歸、白芍、生地、牛膝、木瓜等品,以防其風燥耗傷血液,抽搐完全停止後,可改用濡養筋脈之品作善後調理,如配合人工冬眠治療、效果更佳。
推薦閱讀:
※8個中醫秘方根治腳氣
※老中醫流傳百年秘方:擺脫失眠,只需1種茶飲,輕而易舉進入夢鄉
※預防瘋狗咬傷永不發病的秘方
※778.「澡豆」潔身秘方
※久經不衰的長壽秘方:蜂蜜大蒜
TAG: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