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五集)

阿彌陀經對現代人的啟示(第五集)

1992/4 中國廣州光孝寺 檔名:01-10-05

  時間過得很快,我們這次的講經今天是圓滿的一天,我們要接著將昨天所說的六方佛的表法,給諸位繼續做個報告。昨天介紹了東方,東方五佛代表我們修學佛法基本的心態。南方有五尊佛,表修慧,南方在五行裡面是屬於火,象徵著光明。所以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都在南方。這個南是表法的,絕對不是真正的南方,總不可能說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東方、西方、北方就沒有善知識嗎?這不可能的。所以凡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地方都叫南方,那個方向就叫南方,不管它是哪一方,這《華嚴經》中表法的。只要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城市都叫做「福城」,有善知識居住,這個地方就有福報。所以福城也不只是限定一個城,只要是善知識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城,就是南方。此地這個南方表法也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南方這五尊佛是代表修慧,第一尊「日月燈佛」。日、月、燈都代表光明,白天有太陽,夜晚有月亮,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光可以照到。日月燈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沒有照不到的地方,表這個意思,這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此地說的「表性具圓滿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不照」,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在經文裡面就是無上菩提,或者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尊佛有這個意思。

  第二尊佛「名聞光佛」,他代表「修慧小成」,這不是大成,是小成。小小有成就,你在社會上一定有了知名度,現在人所講的,有了名聞,跟著也有利養。可是要記住,名聞利養很容易淘汰人,這一關要不能突破,就在這個地方墮落下去,被名利所害。「名聞如暗影」,一定要智慧,智慧照破暗影,我們才能夠突破這個難關,將自己的道業往上提升。所以說這是比喻,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著於利養,才真正會看破,會放下。放下名利,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才能得到真精進。

  第三「大焰肩佛」,肩是肩膀,焰是火焰,這個表示智慧的肩膀能夠承擔如來家業,表這個意思。他表的事「初具二智」,權實二智,「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他表這個意思。第四尊「須彌燈佛,表修慧自轉識成智,復助他也」。這兩尊佛代表的我們修學功夫得力了,初步的功夫得力了,諸位要知道,必須要透過名,超越利養,功夫才能夠得力。古人跟我們說,聽教(我們講的聽經)要在消歸自性,這是真正得受用;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雖然這是唯識學裡所說的理論,這個理論是通一切法門的,通一切的教理。這裡簡單列了一個表,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佛的德號在此地是表「照破自他三惑」,這個三惑(迷惑)是見思、塵沙、無明。須彌是代表「一體不二」的意思。

  怎麼個轉識成智?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也是真實的功夫,大經大論裡面說得很透徹。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神去研討經論,最簡單的方法,本經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到功夫純熟,自自然然就轉識成智。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到過,羅什大師翻這個經翻「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這是往生的條件。一心不亂這四個字,梵文原本裡面沒有,要看梵文的原本,最好看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是直譯的,所以跟原本非常接近。可是羅什大師這個翻法也沒錯,如果有錯誤,玄奘大師一定把它說出來;大師沒說,也就是默認了羅什大師翻得沒錯。

  一心不亂是個很深的功夫,而我們在一生當中都未必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每一個往生的人確確實實都得一心。怎麼曉得?我們現前的功夫只要念到成片,功夫成片,這就是往生的標準。當佛來接引我們的時候,首先是佛光注照,佛來接引先是接觸到佛光。佛光一照,我們的功夫就馬上提升了一等;原來我們只是成片,佛光一照一加持,就把我們的功夫變到一心不亂,馬上就提升。所以這是事實,羅什大師翻得沒錯,一心不亂的功夫不是我們自己修成的,是得佛力加持。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佛力加持使我們證得,是這樣才能夠往生的。到不亂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轉識成智,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同居土下下品,也有諸佛菩薩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這實實在在是感謝阿彌陀佛本願威力的加持,如果不是彌陀四十八願本願功德的加持,我們這一生當中是決定達不到的。所以這個法門比起一般法門,的確是殊勝得多。

  第五尊佛「無量精進佛」,表修慧的根本,慧要怎麼修?就是要精進,「大乘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進是進步,天天在進步。進步最重要的是精,精一專純,這樣進步才有助於我們開悟,有助於我們修行證果;最忌諱的是不專、是太雜,夾雜、不專是我們很大的障礙。

  前面東、南兩方都列的是五尊佛,西方說了七尊佛,這跟前面在數字上又不一樣了。為什麼?前面的修學都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用五來表法;西方講到極樂世界無量壽佛,這是圓滿的。七代表圓滿,《彌陀經》上樣樣都講七,七重行樹、七重羅網,統統都講七。諸位要曉得,這個七是圓滿的意思,它代表的是東、南、西、北(這是四)、上、下,再加上當中,這就圓滿。所以七是表這個意思,不是個數字,你要看成數字那就錯了。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家裡居住的地方統統都是七重行樹、七重羅網,我們看到這個,沒什麼好看,為什麼?家家都一樣,有什麼好看!甚至於讀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想去了。殊不知,七是圓滿。什麼是圓滿?隨心所欲就是圓滿。西方世界無不如自己的願望,這就好了,樣樣都能隨心,能夠具足,沒有限制。

  西方七尊佛代表的修福,福慧雙修。第一尊「無量壽佛」,表福、表壽,這也是福報當中的第一福,第一要有無量的壽命,無量壽。第二個「無量相佛」,表富貴。第三尊「無量幢佛」,表高顯。「大光佛」表大智。「大明佛」表智慧的德用。「寶相佛」表尊貴、殊勝。下面我們合起來講,這六尊佛統統是表修福,無福不能度生,所以成佛百劫修福,道理就在此地。度眾生一定要有福報,福報要靠自己努力認真的去修行。

  世間人所求的福報,第一個是長壽,健康長壽;長壽不健康那就不是福報。壽雖然很長,病痛很多,甚至於很嚴重的病苦,真的是生不如死,所以一定要健康長壽;要有財富,要有智慧,福慧就圓滿了。佛教給我們,這三種果報從哪裡來?諸位要知道,佛不能給我們,佛的智慧、福德是圓滿的,不能給我們。假如佛能給我們,我們何必要修?不要修了,佛要不給我們他就不慈悲,我們天天講他大慈大悲,他應該把福報、智慧都給我們才好;沒有辦法給我們的,是要靠自己修的。佛跟我們說,健康長壽的果報是無畏布施的業報,我們肯修無畏布施,就會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們能夠修法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如果你肯修財布施,你就得財富無量的果報。佛把這個因果說出來,把得福報的秘訣傳授給我們,只要我們肯相信,肯認真的去修學,那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弘法,發心弘法,無論在家出家,我們最初發心學經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他說一定要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有很多諸佛菩薩智慧圓滿,講經說法都感應天花亂墜,可是怎麼樣?沒人聽。為什麼沒人聽?沒法緣。有些人說法說得實在不高明,你聽聽,沒有什麼內容,聽的人好多好多。為什麼?他法緣殊勝。由此可知,聽眾多寡是法緣,倒不是講的好壞,好壞是另一樁事情。因此結法緣就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老師教給我們,李炳南老居士傳授給我們的,他說老師在那裡講經聽眾很多,你們買點糖果,買點吃的東西,在門口送給大家,跟大家結緣。這樣一個小紅包幾毛錢、一塊錢也是結緣,你們是跟法師結緣、跟大眾結緣,將來你講經聽眾就多了,所以要知道結法緣。

  大家都曉得我的法緣很好,走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確實法緣都很殊勝。法緣殊勝的原因在哪裡?是結緣結來的。我送的經書一年要送幾百萬冊,這是跟大家結上緣,這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統統具足,是於佛法與一切大眾結緣。所以錢財不要自己有,自己有錢財很煩惱。為什麼?因為心裡頭有牽掛、有得失,統統把它布施光,心裡自在,晚上睡覺沒有想頭,睡得很好。法緣勝,你走到什麼地方自己不要操一點心,自己也沒有用錢的地方,你給我錢一點用處都沒有。我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飛機票什麼統統都給我預備好了,吃的、住的、旅行的,不要自己操一點心。所以你要問我機票、船票多少錢,我統統不知道,我住的地方、吃的地方,一切開銷我全部不知道,都是別人替我預備好了。所以,有錢不如有法緣的好,有錢自己要操心,沒有錢自己不要操心。這個秘訣我都供養給諸位,你們好好的把這一套學會,一生當中得大自在!身上一分錢沒有,走遍全世界,到哪裡都歡歡喜喜,這樣好。

  第七尊佛就教給我們修福的秘訣,前面教給我們修慧是要精進,精進能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是「凈光佛」,凈光是修福的秘訣。凈是清凈,光是光明,三業清凈光明,你就有福報,福報就來了。所以一定要求心地清凈,這個裡面有無邊的果德。所以是以凈光佛來代表修福的方法,我這裡用的「法本」,方法的根本。

  北方略出五尊佛,這五尊佛代表「化他」,「福慧具足,以度生為事業」。前面南方代表的修慧,西方代表的修福,福慧都成就了,這個人有福、有慧,那就要利益眾生,要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如來的家業,想想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一生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足跡幾乎遍五印度。佛是常常在那裡行化,到處講經說法,這是他老人家在世給我們後來的弟子們做個榜樣。我們自己學成之後,也要像佛陀當年在世一樣,哪個地方有請我們就要去;不可以說人家來請法,我們擺上架子不去講,或者談條件,那就錯了,那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誨。這是菩薩道上常說「為法忘軀」。到處去行化會不會辛苦?一般人是很辛苦,如果真正發心弘法利生就不會辛苦。怎麼不會辛苦?三寶威神加持,使你真正在利生的工作上,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這個諸位必須發心之後親身體驗,你就會知道。

  第一尊佛,「焰肩佛」。佛的名號與前面相同,可是意思比前面要深,「福慧具足後,即以權實二智,荷擔如來家業,利益眾生」。每個人過去的因地跟現在所修學的不相同,願力不一樣,因行也不一樣。順逆的成就,自行化他得到順逆的成就,一定要知道隨緣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很辛苦,即使弘法利生也要隨緣,也不應該去攀緣。「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是以音聲作佛事,中國孔老夫子在世也是以音聲來講學,來談道。

  這個地方第二尊佛,「最勝音佛,表以音聲作佛事,演說此經,勸教念佛,最勝音也」。這裡完全契合本宗、本經的法門來解釋。

  第三,「難沮佛,表弘護正法,勇猛精進,不畏魔外一切障難也」。世法裡頭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要說我們現前學佛、弘法有魔難,即使世尊當年在世,也有提婆達多、六群比丘這些找他麻煩的,佛都沒有辦法完全排除魔外的障難,何況後世。六祖大師,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得法之後還在獵人隊裡面避難十五年,這些都是給我們做出了如何避免障礙的例子,這些事實給我們後人做個榜樣。我們知道一切障難是不能夠避免的,要有智慧、要有毅力,要知道如何去應付,能夠避過這一切的障難,使我們修學、弘化障礙減到最低的限度。這尊佛是表這個意思。

  「日生佛,表教學相長,自他慧日麗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日生是太陽出來了,克服了障礙,前途就是一片光明,這是弘法的事業蒸蒸日上。

  末後一尊,「網明佛,表度生弘願方法,以無量法門(如網目)救度眾生」,在這時候就是廣學多聞了。我們常講的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以無量的法門來廣度一切眾生。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同修一門深入,現在經上又講到無量法門,這是不是有矛盾?給諸位說沒有。無量法門是講我們的僧團,比如我們這個團體,大家志同道合在一塊修學。我們所修的法門是一個,都是念佛求生凈土,我們所弘揚的經論可以每個人自己學一樣;十個人我們在一起就是十部經,二十個人在一起就是二十部經,一個人學一部。而且每天都有同修出來講經,這一個講,十九個人做聽眾,聽完之後再研究討論,教學相長;大家輪流講,互相的來聽,切磋琢磨。解門上是各人學一部經,行門上,大家統統是一句佛號專修凈宗,專求凈土。這樣人多法門也就廣大了,可以能夠接引無量的眾生,統統歸到凈土法門,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才曉得這是的確可以做得到的,是非常圓滿的大事業,絕對不會有矛盾存在,不會有衝突。

  下方有六尊佛,「表教化大行,普度眾生」。這是眾生得度的機緣成熟了,自己解行也達到圓滿,像歷代祖師在一個地方建立法幢,普度眾生,不但影響當世,而且深深影響到後代。所以第一尊「師子佛,喻佛說法」。師子,經上常常用師子吼比喻佛說法,此地「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無二」。佛的弟子解行圓滿,解是學問,行是道德,德行與學問統統達到圓滿,這是祖師給我們做的。又蒙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他講經說法跟佛就差不多,用師子佛來跟我們表這樁事情。

  「名聞佛」,此地的名聞是實至名歸,不像前面。前面是小有名聞,小小有一點名氣,我們今天講的有一點知名度;那個恐怕會產生障礙,這個時候實至名歸,不一樣。「名稱普聞於十方,表為人天眼目,如觀音、普賢、佛門祖師」。他們在佛法的德望、地位,要用現代話來說是佛門的權威,足以代表一個宗派,或者代表一個法門,能夠影響到世間,能夠影響到歷史,他有這麼樣偉大的成就。

  第三位是「名光佛,表大智隨演(隨是隨緣,演是演說),法音遠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可見得到這個階段,佛法在世間是普遍的弘揚,佛教的事業是無比的興旺。

  第四尊「達磨佛,表大法師承自佛,堪為眾生軌範」。達磨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法,佛法僧的法。達磨法,達磨佛,這是表學佛一定要有師承,一定要有個老師,沒有老師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就是在你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好老師。好老師到哪裡去找?實在說,愈是好老師愈謙虛,愈是好老師他自己說他無能。我們怎麼辦?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們認為他是當代的大善知識,他自己怎麼說?無德無能,我沒有能力教你。沒有能力怎麼辦?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他教我們學印光法師。不敢自己做師,不敢自己認為自己是老師,而把我們這些學生看做什麼?看做學弟看待,看做同學,學弟看待。老師?印光祖師是我們的老師,印光祖師不在,印光大師的《文鈔》在,依照《文鈔》的教訓自行化他,以印祖為老師。這個態度謙虛到極處,這是真正善知識。所以我們尤其是在末法時期,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炳老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就非常有效,我們以古大德為老師,跟古大德學習。

  印祖距離我們最近,他是民國初年的人,他的文章雖然是文言文寫的,非常淺顯,很容易理解,末法就以他做為我們啟蒙的老師。我們福慧的基礎奠立之後,我們再去參訪,再去進一步求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到哪裡去參訪?這一點我要貢獻諸位同學們,廣學多聞參訪要參訪過去的大善知識。過去的大善知識怎麼參訪法?藏經裡面,特別是《續藏》裡面,古來祖師大德對於經論的註解非常非常之多,你去讀一切經論的註疏就是參訪古大德,這個沒有錯。古大德是真正成就的人,你參訪他們才會得到真正的東西。現代人不太可靠,我們是肉眼凡夫,不知道他所學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的東西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我們也不敢妄談。

  古大德的東西已經收入藏經了,從前註疏收入藏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中國最晚編輯的藏經是《龍藏》,前清乾隆時候所編的。著作要入藏,必須要經過皇帝以聖旨去命令,他這個著作可以編到藏經去;如果沒有聖旨,你的東西再好也不可以編到藏經里去。那麼皇帝他怎麼曉得這個東西好不好?他當然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當代的高僧大德把這個著作統統都看過,大家公認這個作品不違背佛意,不違背經旨,這才送給皇帝,請皇帝批准入藏;換句話說,這就是個標準。這樣嚴格的標準,說明凡是入藏的東西都是非常可靠的,都是正知正見,決定沒有錯誤;換句話說,給他們檢定了哪是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我們今天參訪什麼人?要參訪古來的大德,這就正確。在古大德裡面成就自己權實二智,圓滿的後得智,你再看看現代人所講的,現代人所寫的,你一看就明了。他哪個地方說的對,哪裡說錯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誤入歧途,你有這個能力。所以自己修學要依古大德為師,參訪也要依古人作為善知識,這個樣子你決定不會有差錯。現前世間出名的法師,這個名師(名是出了名的)不見得可靠;古時候講明師是光明的明,是心地真正清凈、光明;那個明師是善知識,現在在世間出了名的名師靠不住,不見得可靠。我們對於世法的名利要辨別清楚,不值得我們羨慕,不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說的師承,非常非常要緊。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後世的弟子有「四依法」,我們表解也列出來。四依法里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一定要依靠經典,經典是佛親口所說的。第二個要「依義不依語」,要依經典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要依這來修學;至於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有關係。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譬如說一部經傳到中國來,幾位法師翻譯,翻譯文字當然不會完全一樣,但是總是大同小異,意思沒翻錯就對了,不必斤斤執著在文字上,那就錯了。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說一切法,有了義的、有不了義的。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了義的經典是幫助我們、教給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斷煩惱,證菩提,這種經論就是了義;凡是教我們得人天福報,這是不了義。為什麼?沒出得了三界,只度眼前的難關,那不是個永久的方法,這是我們要能夠揀別的。甚至於一部經裡面有不了義的那些教訓,是教我們眼前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部分教誨屬於不了義。凡是教我們如何斷煩惱、如何了生死、如何往生不退成佛,這樣的開示、這樣的經文,這是屬於了義。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我們都能夠看到,我們要知道揀別,要知道怎樣去修學。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一定要有智,不能依感情,情是迷,用感情來學佛那就錯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宗教是用感情的,所謂是有宗教的熱忱、宗教的感情。在佛法裡面不一樣,佛法要用智,破迷開悟,舍情,要趨向於智慧。旁邊我舉的窺基大師作《阿彌陀經通贊疏》,以他為一個例子,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窺基是玄奘大師的學生,玄奘大師有《彌陀經》的譯本,玄奘的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不用老師的譯本,還用羅什大師的譯本,這就是智慧的抉擇,不是感情的抉擇。要現在人感情的抉擇,我當然要註解我老師的譯本,我怎麼可以註解別人的?我老師翻得不比別人差。那就感情用事。兩個雖然翻得一樣好,一個已經流通,一個還沒有流通;已經流通了,我們就幫助它流通,沒有流通的就放在《大藏經》留給後人做參考。你看這是什麼樣的心量?沒有一絲毫的私情,純粹是理智。舉他做例子,依智不依識。

  第五尊「法幢佛,表為眾生作擇法眼(替眾生抉擇法門),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眾生」,這是弘法利生事業達到顛峰的時代。像我們中國在隋唐時代,八大宗的建立,祖師大德輩出,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稱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就是表這樁事。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學,佛法黃金時代還是一樣可以重現,特別我們希望能重現在我們這個時代。

  末後「持法佛,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佛法重在實行,不重在言談,言談是不得已,是勸勉別人。要緊是要把道理明白,方法懂得,依照這個理論、方法認真去做,要把佛法變成我們生活,變成我們的行持,這才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末後講到上方,上方一共有十尊佛,十也是代表圓滿。《彌陀經》上以七表圓滿,《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用十表圓滿,這裡頭是代表大圓滿的意思,「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第一尊,「梵音佛」。梵是清凈的意思,「表舍四相四見,說法清凈,無有染著」。《金剛經》前半部講的是四相,後半部講的是四見,我們要記住。菩薩不容易,不是說哪個地方有傳戒的,我去受個菩薩戒就當了菩薩,那個菩薩是掛名的菩薩。佛承不承認?很有問題。要拿《金剛經》來對照一下,《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佛不承認,這不是菩薩。那我們受了菩薩戒,問問還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還有,自己以為是菩薩,佛菩薩就不承認,這不是菩薩,要知道!你看看功夫到這個層次,這是真正的菩薩,四見、四相都破了,說法清凈,無有染著。

  「宿王佛」,這個宿是星宿,我們夜晚看星星,星星之王,星星裡面最大的。我們不要從實體上去看,就是肉眼看到晚上的天空,晚上天空,星星哪一個最大?當然是月亮最大,完全是就肉眼現前的境界,所以把月亮比作星星之王。「表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修行法門當中,確確實實大乘比小乘好修,大乘比小乘容易成就。為什麼?小乘偏重在事相上,對於事相的執著很重。佛法我們知道自始至終是不執著的,佛跟我們講,破人我執就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破法我執,這就是破法執,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也可以說,佛法無非是破執著而已。那我們這樣也執著,那樣也執著,執著那麼堅固,這個問題就嚴重了。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佛有許許多多的禁戒是要我們執著的,那是什麼?那是初學;不是叫你永遠執著,永遠執著你就成不了佛。你看看「阿含」裡面執著很深,「方等」裡面就淺了,到了《華嚴經》完全沒有執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哪來的執著?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我們從分別、執著逐漸逐漸的舍,這個分別、執著用意在哪裡?幫助我們修清凈心,目的在此地,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舍執著,舍執著不是在事相上舍,是在心地上舍。事相上為什麼不能舍?事相上如果舍,你自己成就了沒錯,你度不了眾生;不但度不了眾生,反而害慘了眾生,被你害了。為什麼?眾生修學拿你做榜樣!你如果樣樣事相上都捨棄,都不再執著,別人學你還得了嗎?你成就了,別人沒有成就。你這個不執著,身心清凈;人家要是不執著戒律,他就破戒、犯戒,他將來要墮落三途。所以事相上,就是佛也持戒。佛還要持戒嗎?佛持戒給眾生看的,佛心裏面有沒有?心裏面絕對沒有;如果有,他心裏面還有一物,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他心裡還有個戒那就壞了,他就不能成佛了,這一點要知道。心地不執著,事情要執著,這個千萬不能夠發生誤會。

  「香上佛」這是表禪宗,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傳香懺悔」這一章,曹溪原本《壇經》裡面這一章是第五章,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就是以禪來教學,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在大乘法裡面禪是捷徑,是最快速的一個法門。

  第四尊佛「香光佛」,香光是表凈宗念佛法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裡面「香光莊嚴」,所以凈宗又稱為徑中徑又徑。大乘是捷徑,禪是捷徑裡面的捷徑,凈土是捷徑捷徑裡面最捷徑的,香光佛來代表這個。你看在這個裡面,無量法門它統統都含攝到了。

  後面,「大焰肩佛,表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是以凈宗祖師,尊稱大師也」。佛門稱大師,我們知道大師是對佛尊稱,現在人已經亂用,這個很不好。你看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都稱大士,都沒有稱大師,你這個法師稱大師,居然比觀音、勢至還高過,你成佛了,成佛才叫大師,這個不可以。中國歷代的祖師都不稱大師,教下的,皇帝的老師稱國師,禪宗裡面稱禪師,律宗裡面稱律師,翻經的這些法師稱三藏法師,沒有人敢稱大師的。現在有不少人稱大師,我們聽了很難過,太過分了一點。這是佛學常識,應該要知道。我們稱人家大師,好像是對人家很恭敬,實際上是罵人的,你們想想對不對?超過了,罵人!挖苦人!這不是真正尊敬人。所以稱呼很重要,不能不謹慎,這是禮節,非常重要的禮節。

  凈土宗的祖師被大家尊稱為大師,有它的道理。因為度一個眾生,度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真正度他圓成佛道,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叫你一生當中圓滿成佛。凈土宗的祖師稟承十方一切諸佛的教誨,勸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法門跟諸佛直接教眾生的方法沒有兩樣,所以可以稱他為大師。凈土宗的祖師被人家稱大師是這麼來的。所以這個法門是直接教人一生圓滿成佛,這是跟其他法門不相同的。

  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表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這尊佛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經中之王。「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應深思也,師法善財可矣」,這個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文殊、普賢、善財都是選擇念佛求生凈土,不退成佛的法門。以上這六尊佛把所有的佛法統統包括盡了。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凈不二也」。娑羅樹王是堅固,這是代表密法,顯密不二。前面是講的顯教,這一尊表的是密宗,顯密圓融。

  後面這三尊佛,「寶華德佛」代表圓滿報身;「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如須彌山佛,表清凈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末後三尊佛是「圓證一體三身」。

  所以我們把六方佛的佛號從頭合起來一看,就曉得他表顯的意思實在是太圓滿了,告訴我們怎樣發心、怎樣修學,修行當中自行化他,在某一個歷程當中我們應該如何修法,到最後圓滿成佛。所以這六方佛不能含糊籠統輕易的念過去,他雖然是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本身德號裡面,教給我們念佛人從初發心一直往生不退成佛的整個歷程。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一生修學當中,自己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順境、逆境我們都可以從容突破,都能夠達到修行圓滿的境界。

  後面結論說,「以上略出佛名號,含意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佛度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這幾句話我們略說一說。什麼叫做緣?我們常講有緣跟沒有緣,還是要歸到第一天晚上跟大家所講的「孝親尊師」,這就是緣。如果你對這個老師沒有一點孝敬之心,那就叫沒緣。沒有緣怎麼樣?這個老師再有學問,再有修持,再有善巧方便,你不相信他,你不肯聽他,不肯接受他教導,這就叫沒緣。還有一種現象,他對這個老師非常尊敬、非常恭敬、非常仰慕,可是老師教他東西他不能夠做到,那也叫沒有緣。

  真正有緣,是老師的教導百分之百的服從,百分之百的依靠,這個緣是圓滿的。如果打個折扣,能夠做到百分之八十,還算是有緣,緣不太圓滿;能夠再打個對摺,做到百分之五十,也算是有緣,緣淺而已,緣不深;完全不理會,陽奉陰違,那就一點緣都沒有。所以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法自始至終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尊師就是孝親圓滿的表現。不尊敬老師就是不孝親,因為父母親愛護兒女,總希望兒女親近好老師,接受老師的調教。兒女、做學生的不肯聽話,父母就憂心,這就是不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今天因為晚上我們寺裡面還有十幾堂的佛事,他們告訴我,我們今天講經就到這個地方圓滿結束,希望我們將來還有更殊勝的法緣。

  學佛網


推薦閱讀:

中國現代詩歌大全:林徽因詩選
七星現代風水學30分鐘簡化教程——第四步(視頻)
《解析現代家教的誤區》
〖詩詞鑒賞〗現代詩(六十八) 光未然/海上/杭約赫的詩
奇門遁甲在現代經營中的應用

TAG:現代 | 現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