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對俄戰爭中大量使用了什麼武器裝備,當時八旗還有戰鬥力嗎?

在雅克薩之戰前,康熙皇帝用了兩年的時間打造了這支遠征軍。主要指揮官郎坦、彭春、溫岱、瓦哈納等人久經沙場,先後參與過滅三藩、平台灣等重大戰事,並頗有戰功。配屬他們指揮作戰部隊包括:來自關內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四省各自選派的火器兵250名,總數1000名;其他官兵400名;福建藤牌兵400名;黑龍江本地官兵500名;滿族上三旗官兵170名;杜爾伯特扎賚特兩部蒙古兵共500名。遠征軍總數3220人。如果算上隨軍夫役、水手等後勤運輸人員,以及負責屯田的黑龍江、寧古塔、盛京本地駐軍等等,則此次邊境作戰清帝國動員的人員總數達到近萬人。

要知道,由於當時清廷入主關內不久,根基未穩。為此駐守盛京各處的八旗兵大量內調,關外駐軍因此數量一時銳減。截至1650年左右,關外滿蒙漢八旗軍總兵力竟已不足千人,其中貴為陪都的盛京僅有770名,邊陲重地寧古塔120名。至於更遙遠的黑龍江流域,唯一能顯示清朝勢力範圍存在的,只有五十名收稅者。

雖然擅長使用弓箭這樣的傳統射遠兵器,但是滿人對於火器,尤其是可以用於野戰攻堅的火炮。同樣興趣盎然。據《滿文老檔》記載:「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再將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壺二個。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錛子二把、釣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把、連夾棍一根、水壺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副。每一甲喇攜大炮二門……」而這些火器的來源大部分都是從明朝軍隊手裡繳獲的。1631年(天聰五年)正月,後金在瀋陽用「脫蠟法」成功仿製了「紅衣大炮」,掌握了對火炮的不同部位進行複雜的退火、淬火處理的技術。1634年(天聰八年),皇太極集中整編從明朝投降過來的漢人炮手,創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隊「烏真超哈」。同時,他不遺餘力利用虜獲的明人工匠,將繳獲的明軍大小火炮加以仿製。到了1643年(崇德八年),清軍又造出了全重3800斤(清制單位),以四輪炮車搭載的「神威大將軍炮」,成功實現了火炮的「國產化」。至於對單兵火器的推廣開發上,滿人的步子就走得比較晚了。儘管早期的八旗軍中也有著相當數量的士兵裝備鳥槍(火繩槍),但他們一般都是被歸入弓箭手的戰鬥序列。到後來,清軍裝備繳獲鳥槍的士兵數量逐漸增多,再與弓箭手混編戰術協同起來就會面臨許多問題。在入關後和反清勢力的作戰中,為南明政權所僱傭的葡萄牙和東南亞多國部隊的火槍兵數度在戰場上令清軍陷入苦戰。受此刺激,原本隸屬於弓箭手編製的鳥槍手才於1648年(順治五年)被獨立編成鳥槍兵,且有規定:「每兵發給鳥槍一桿」。另外,雖然弓箭手的培養周期和裝備製造成本遠遠高於火槍手。但是對於漁獵民族出身、幾乎人人善於射箭的清初八旗軍來說,兩者之間的成本差距並不那麼懸殊。加之這一時期清朝的戰事規模也並不算太大,也就沒有大規模列裝單兵火器、降低成本和擴大軍隊數量的需求。所以論起單兵火器的普及率,此時的清軍不要說和西方國家的正規軍,就算與哥薩克這樣的僱傭兵相比也是遜色不少。此次戰前調撥給寧古塔方面的火器,尤其是火槍,型號五花八門:既包括性能與俄軍火繩槍相差不遠的兵丁鳥槍,也有早已落後於時代的古董貨——前明火門槍「三眼銃」。當然比起全靠冷兵器上陣,總算是聊勝於無。

所以這支清軍單兵火器數量不多。全軍僅攜帶了100桿鳥槍。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器不如人。為了攻克雅克薩城,他們帶來了43門火炮(不含水師戰船配備的火炮)。其中包括:4門鑄造於1676年(康熙十五年)的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1門用於攻堅、名為「衝天炮」的臼炮,以上兩類火炮主要負責轟擊城牆及城內建築。餘下的12門鑄造於1681年(康熙二十年)的 「神威將軍」炮、21門子母炮和5門龍炮等輕型野戰炮,則用於攻擊出城反撲的俄國人。上述五種火炮還有45門存放在璦琿各處的軍火庫以資調用。相對於雅克薩城裡只有區區三門火炮,且只能依靠木城防守的俄國人,清軍在重火力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推薦閱讀:

為何鑲黃旗為八旗之首?
漢軍旗到底有沒有擴編為漢人八旗,為什麼史載趙爾巽和甘文焜是漢軍正藍旗?
「八旗之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
清代的八旗旗幟
滿洲與准格爾蒙古的戰爭參加軍隊主要是八旗還是綠營?

TAG:戰爭 | 武器 | 裝備 | 戰鬥力 | 八旗 | 戰鬥 | 康熙 | 武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