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為何劉邦被罵做成功的無能之輩,項羽則是蓋世英雄?

楚漢之爭,稍微懂些歷史人都知道,而劉邦、項羽更是其中的主角,劉邦最終開創大漢帝國,而項羽兵敗自殺,但長期以來,很多人皆言劉邦是成功的市井小人,而項羽則是失敗的蓋世英雄。

難道說劉邦真是無才無德的市井之徒嗎?在小編看來,恰恰相反。

劉邦確實出身市井,用現在的話就是吊絲一個,項羽應該算是高帥富吧,項羽天生神力,又是貴族,古代很講究名望,項羽的先天條件優於劉邦多少倍都計算不過來,再看看劉邦有什麼呢,沒錢,沒地位,沒聲望,打架也不行,打仗也不行,可是卻有那麼多人為他賣命,難道這不是他的能力嗎?

底層出身、無明顯的一技之長、且有些流氓習性的劉邦,當皇帝後,和群臣討論過,自己也總結過。

公元前201年五月,劉邦置酒洛陽南宮,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認為「與天下同利」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而劉邦認為,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能用人傑」。

劉邦「能用人傑」確實是他的強項,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麾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另一顯著特點,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劉邦團隊的基本力量是社會底層人員,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四人。樊噲是屠狗的;酈商實際上是無業游民;滕公夏侯嬰是趕馬車的;灌嬰是販賣各種布帛的。而劉邦卻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此外還大肆從原秦朝官吏中網羅人才,如曹參、張蒼、叔孫通、李必、駱甲等等文臣武將。

他虛懷納諫,有容人之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謀士酈食其初次去見劉邦。初一報,說是讀書人。劉邦回答,現在軍事時期,不見儒生。酈食其就發了火,他向管門房的人說,你給我滾進去報告,老子是高陽酒徒,不是儒生。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讓人將其請了進來,並起身歡迎。

酈食其心中還有火,質問劉邦,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

此時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了,劉邦比他年輕,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採納了奪取陳留縣的意見。

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破咸陽。進入咸陽後,劉邦採取張良等人意見,向百姓宣布廢除秦王朝的各種暴政苛法,封閉府庫,還軍灞上,同關中人民「約法三章」。原來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級官吏一律保留原職位不動,繼續維持社會的秩序。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劉邦婉言謝絕,秦「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

在此之後,劉邦與酈食其謀劃分封制,以籠絡諸侯,分化項羽的勢力,適逢張良來訪,張良聽罷大驚,提出「八不可」。當時劉邦邊聽邊吃飯,等聽完,急得把嘴裡的飯都吐出來了,命令趕緊銷毀已經鑄好的封印。

對待部下,劉邦心底坦蕩,忠厚坦誠,項羽狡詐多疑,虛情假意。

在楚漢戰爭後期,項羽圍困滎陽,陳平勸劉邦實行離間計,劉邦立即撥出黃金四萬金,交給陳平調用,「恣所為,不問其出入」。只要把事情辦好,你願意怎麼花就怎麼花,不用報帳。

周昌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原則性很強,遇事敢說話,敢堅持主見。

一天,劉邦正在內室休息,「方擁戚姬」,情意綿綿,雅興正濃。此時,周昌急匆匆入內奏事,一看這般情景,非常尷尬,掉頭就走。

劉邦發現周昌,急忙追趕。周昌停下腳步,「撲嗵」一聲跪下請罪。劉邦順勢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我是個啥樣的皇帝?」周昌仰臉回答:「陛下即(夏)桀(商)紂之主也」。

這個批評尖刻嚴厲,劉邦聞聽不僅不惱火,反而哈哈大笑,放了他,從此更加忌憚周昌。

對此事,後世蘇軾讚不絕口,說:「周昌以漢高為桀紂,劉毅以晉武為桓靈,當時人君,曾莫之罪,書之史冊,以為美談」。

然而,也有一些人就此事罵劉邦是流氓。一個堂堂正正的皇帝怎麼能這樣對待臣子?

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里,多次強調劉邦出身草莽,好吃懶做,如「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劉邦起義之前雖然是泗水亭長,但也「常告歸之田」,呂后及兩個孩子也「居田中蓐。」另一方面,又「仁而愛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後世在對劉邦的種種惡評中,說他起事前不務正業、潑皮無賴者居多。豈不知,正是這段放浪形骸、遊戲人生的經歷,積極了一大批打天下的兄弟,也練就了他識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現出罕見的能力和雅量。

劉邦的口頭禪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話就是「這可怎麼辦」的意思。

這也是許多人批評他無能的理由。其實,這何嘗不是他的高明之處。對於政治領袖而言,多聽聽,多問問,天下智慧盡歸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斷力和理性的選擇力就足夠了,又何須以自以為比天下人都聰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在用人和納諫上,項羽與之相比差距甚遠。項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宗親故舊,二是非親非楚之人。如季父項伯為楚左尹,項佗為魏相,項聲、項莊、項冠、項悍皆為將軍。所以原為項羽部下的陳平便批評說:「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除了親族好友之外,最初項羽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如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范增等。但後來卻大多離他而去,結果其身邊只剩下宗親故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最大失敗,也是他最終敗在劉邦手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於用人唯親和生性多疑,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辯忠奸。英布本是項羽的愛將,在數年的征戰中,逐漸與項羽產生隔閡。後來劉邦派使者說降,遂反楚歸漢。韓信最初仗劍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聽,亦叛楚歸漢。還有陳平,富有謀略,後遭項羽無端猜忌,害怕被殺,也逃離楚營投奔劉邦。即便是忠心耿耿的范增,項羽不加信任,輕易中了離間計,與之離心。陳平又在楚軍中散布謠言,離間了項羽與將軍鍾離昧。

在對待天下百姓的態度上,項羽也遠遠談不上仁義。他我為人自負,崇尚武力,幼年時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使其對秦王朝充滿仇恨,並轉化成了殘暴不仁的個性。

進軍河南,以襄城久攻,「已拔,皆坑之」;行軍至河南新安時,將20萬秦軍降卒坑殺;進兵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秦宮室,三月不絕;擊敗田榮的反叛後,因憤怒齊民從叛,大肆燒殺擄掠只知殺戮,所過大多殘滅,而導致「天下多怨,百姓不附」。

那麼,他為什麼被人稱之為英雄呢?

通觀《史記·項羽本紀》,不難發現,項羽驍勇善戰,英勇無畏。從舉事吳中開始項羽就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東救齊地,西破章邯。而巨鹿和彭城兩戰,更是他事業發展的頂峰。

這無疑證明他是一員絕世猛將,勇武過人。

而後兵敗垓下,自刎而死,更增加了悲劇色彩,失敗者往往更容易得到人們的同情,再加上有力拔山兮的霸王之勇,自然成為了人們眼中的蓋世英雄。

與之相比,出身市井的劉邦,曾經屢次兵敗,狼狽不堪,遇事便徵詢文臣武將,甚至有時不信守承諾,言行如市井之徒,就顯得不那麼光鮮亮麗了。


推薦閱讀: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15頁
小米偷師喬布斯:國產手機最成功的事件營銷
成功營銷溝通十大法寶
良禽折木而棲
美駐港領事: 一國兩制在港成功了

TAG:成功 | 項羽 | 英雄 | 被罵 | 蓋世英雄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