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曾把統一天下的機會帶到趙國,只可惜錯過了
《大秦帝國之崛起》又將我們帶回到了那個縱橫捭闔的戰國時代。
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國一直以微弱之軀,通過變法奮發圖強,最終統一天下。
除秦國外,各國也在進行著深刻的變革,其中趙國「胡服騎射」的變革也相當成功,戰國後期甚至成為威脅秦國存亡的強大力量。
那麼,當時的條件下,趙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它有實力滅秦一統嗎?
(圖)《大秦帝國之崛起》劇照
趙國的強勢崛起
經過你死我活的鬥爭,春秋時代殘缺的禮樂制度徹底崩壞,周王室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各國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稱霸和兼并戰爭。
公元前457年,晉國經過最大的四個家族火併,最終走向滅亡,韓趙魏建國。
公元406年,周王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同時期齊國丞相田氏上位,田氏齊國出現。至此,戰國七雄成為中原主角。
晉國的消失對於秦國的東進而言是一個巨大利好,有晉國的阻擋和打壓,秦國在河西很是消停了一段時間,晉國的消亡讓秦國看到了東進的希望。
但也就是想想而已,因為在晉國的地盤上三個新興國家都不是省油的燈。
鑒於鬥爭形勢的進步,傳統貴族式的打仗方式被逐漸取代,大家已經不滿足於當個霸主,替天子主持正義。
於是擊潰戰變成了殲滅戰,國際調停變成了滅國滅種。
為了適應新形勢變化,各國開始變法。李悝、吳起、商鞅等人開始發光發熱。
(圖)晉陽之戰
相對於各國的如火如荼,趙國顯得太過低調了。
趙國地處中原北部,佔據著邯鄲、山西中北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等地區,國土為西北-東南走向。
巨大的跨度使趙國呈現南漢北胡的特徵,而且周邊強鄰環伺,國都邯鄲附近還有一個中山國杵著,國土顯得支離破碎。
所以很長時期內,趙國的發展很艱難。具體來說就是要麼各國攜兵來攻,要麼煽動中山國使絆子,直到趙武靈王時代。
趙武靈王最大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既然「一國兩制」不好使,那就乾脆都胡化好了。
這樣的效果就是趙國實力的迅速膨脹,在戰國後期那個東方各國普遍萎靡的局勢下,趙國一下子就成為秦國最強大的對手。
總觀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公認最成功的是商鞅的秦國變法,畢竟後期統一了六國。
但是和趙國比起來,商鞅可差的太遠。趙國的變法很簡單,因為簡單所以有效。
改變穿衣習慣,建立騎兵部隊,讓大家一下子都成了騎射高手,達到了全民皆兵的效果。
在那個不見宗禮,只認強權的時代,這樣一個國家是可怕的。
而且,和商鞅比起來,趙國最大的特色就是變法者的身份。
商鞅作為一個外來人,沒有根基。唯一的依靠,就是那他當槍使的秦孝公。
而趙國不同,身為國王的趙武靈王就是變法者。於上,生在趙國,對趙國幾十年感情,一草一木再熟悉不過;對下,老子是國王,橫刀立馬,誰敢不從!
於是胡服騎射改革獲得巨大成功。
縱觀中外歷史,但凡以掌權者作為發起者的改革,都容易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雍正皇帝「攤丁入畝」、俄國彼得沙皇改革等都是此類。
很快,趙武靈王開始穿胡服上班,趙國上下很快形成穿胡服的時尚。
沒有了中原文化的奢靡,趙國一下子風氣大變。
(圖)胡服騎射
在解決完內部問題之後,趙武靈王果斷出擊,開始了對中山的滅國戰爭。
中山雖小,卻是趙國的心腹之患,而且在魏國滅國之後再次建國,生命力頑強得很。
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言實在經典:「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趙武靈王傾全國之力,終於在前296年,消滅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飛地的銜接,領土大面積擴張。
滅中山之後,趙武靈王再接再厲,主動進攻北部的林胡、東胡等部落,將北方的游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奪取河套地區,設置雲中、雁門兩郡,勢力拓展到黃河中游的河套地區。
消滅中山國使趙國領土翻番,實力大增,一躍成為傲視群雄的東方強國。《戰國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
彼時,魏國被秦國奪去了河西,在連年戰爭中疲於奔命;韓國在各國的擠壓下越來越小;齊燕兩國正在打得不可開交,楚國則被秦國吊打有氣無力,混亂的國際環境給了趙國稱霸的機會。
」
邊緣戰略一擊斃秦
趙國的強大讓趙武靈王意氣風發,他的夢想開始轉向兼并天下。
前298年,趙武靈王干涉秦國內政,迫使當時的宣太后(就是羋月)任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樓緩前往秦國上任時,趙武靈王假扮隨從開始了對秦國的考察。
這種情形在1800多年後在歐洲再次上演,時任俄國沙皇的彼得一世,假扮船員帶領一幫留學生到歐洲各國學習,學成回國後促進俄國改革並成為歐洲強國。
所不同的是,趙武靈王一行主要目的不是學習,而是刺探情報。
在秦國逗留期間,趙武靈王仔細勘察秦國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並對秦國的領導層進行了逐個摸底。
等他回到趙國,一個滅秦的大戰略呼之欲出。
應該說,趙國的強大除了胡服騎射的推行,還在於趙武靈王高超的軍事眼光。
鑒於當時的中原諸國,要麼就是一起群毆秦國,要麼就是三五成群相互傷害,趙武靈王作為參與者感覺心好累。
於是趙國調轉槍口,將趙國主力開到西北部邊境,不斷擠壓秦國的生存空間,同時向北胡要土地要資源,向南則在邯鄲周邊修築長城實施防禦。
(圖)邯鄲趙武靈王雕像
經此改變,趙國獲得了足夠的戰略縱深,而且對雲中、雁門的經營使趙國成為懸在秦國頭頂的一把利劍。
而從秦國回來後,趙武靈王決定把這把劍砍下去了。
趙武靈王的設想是:發揮騎兵的機動優勢,從雲中、雁門出兵,越過黃河南下,千里奔襲秦國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
因為趙國軍制向胡人學習,所以對後勤依賴小,這使得戰略實施成為可能。
這種閃電戰式的進攻方式若能實施,趙武靈王相信秦國一定會被趙國迅速瓦解,或者從此一蹶不振。
只可惜,這樣的戰略未來得及實施,就煙消雲散了。
先天畸形後天不足
趙武靈王天生勇武,使他成為一代雄主,但是他的政治天分和軍事才能一樣突出。
公元前298年,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突然禪位了,這個自三皇五帝以來幾千年都絕跡的現象在趙國最強盛的時候發生了,雖然傳的是自己的兒子。
據趙武靈王自己講:「寡人只是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大將軍,為我大趙國開疆拓土,統一天下。」
殊不知,在他將權力交出去的那一刻,趙國的歷史就已經開始脫離他掌控的軌道了。
而且,趙武靈王傳的不是自己的嫡子,是自己寵妃的兒子何。作為一個沒有犯過巨大錯誤的嫡子,你讓嫡子怎麼想?讓趙國臣民怎麼看?
這一巨大失誤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禪位後,趙武靈王讓臣民叫他「主父」。
儘管聽起來是大王的爹,但是畢竟已經不是國王了,逐漸的大家都不怎麼認可這個「太上皇」了。
君不見古代的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淵、宋高宗趙構,無不抑鬱寡歡,鬱悶而死。
過得比較好的清純帝乾隆,至死都沒有放棄過權力,因此得以善終。
此時的主父深感後悔,「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悖律在趙國身上出現了。
本來就不正常,這時嫡子章的失落又喚起了老人家的父愛,於是主父想著將趙國重新分為兩部分,讓章管理北部地區,從而平衡兄弟的紛爭。
不得不說,趙武靈王是個好父親,但是身為君王的好父親,這樣的關愛只能將孩子推向萬劫不復。
果然,群臣反對,兄弟積怨加深。
最終在趙武靈王沙丘休養時,章發動政變失敗,新王趁勢將主父軟禁,最終一代雄主餓死在沙丘宮,令人惋惜。
(圖)趙國
鑒於這樣的悲劇,後世的君王都特別注重抓緊權力不放鬆。
朱棣北伐蒙古時,對監國的太子朱高熾連續敲打;康熙在親征準噶爾時,也對太子「關愛有加」。
權力的鬥爭,特別是傳位次子,動搖了趙國的國本,為趙國的動蕩埋下了禍根。
退一步講,即使趙武靈王安在,父子嫌隙,他還甘願把打下的土地送給自己的兒子壯大趙國嗎?這樣的狀態能統一天下嗎?
自古以來,權力之爭都是國家興衰的指針,情人節遇刺的朝鮮前太子金Zheng男再一次告訴世人權力無情。
強烈的集權導致的是絕對的個人主義,適逢明主,如趙武靈王,將趙國帶向鼎盛,而一旦強者故去,國勢就瞬間逆轉,春秋五霸的更迭也是這一現象的最好體現。
所以滅秦戰略最終未能施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趙國戰略強在敢於長途奔襲,出其不意。
這是閃電戰的最早雛形,但是從雲中南下襲秦真的能一招斃敵嗎?
多年前,伍子胥曾帶領吳軍直插楚國郢都,但很快被楚國趕出國境。而此時的秦國,已經坐擁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廣大。如此大的戰略縱深,絕不是一次閃擊能夠擊垮的,德國最後敗於蘇聯也間接說明了閃電戰的不靠譜。
(圖)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
再者,趙國襲秦,周邊國家肯定不會袖手旁觀,具體說來就是肯定會在趙國的背後捅刀子。一直以來,燕國就不是一個友好的鄰居,齊國魏國也不想趙國太強大。所以這種四戰之地的形勢實在是讓人缺乏安全感。
相比之下,秦國早早消滅了西戎,又吞併了巴蜀,它的身後,是堅固的大後方,每逢向東進軍,秦國沒有後院起火的後顧之憂。
總體說來,趙國的發展是先天畸形後天不足,一朝胡服騎射,迅速鳥槍換炮。
但這種強大來得快,去得也快。
特別是後繼之君沒有了這樣的雄心和膽略,只能採取消極防禦的策略。
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趙國是有可能來一次「吳軍入郢」這樣的好戲的,但要徹底消滅秦國,還是有相當困難的。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澀梗
推薦閱讀:
※豆瓣9.4高分綜藝停播,這些下飯良心綜藝同樣不容錯過
※昨晚錯過的迷人女聲|「為你讀詩」聽眾競讀選播
※春天的中國不可錯過的6大花海
※郵輪旅行,不可錯過的西式社交場---船長晚宴
※千萬不要錯過!史上最全手相解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