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婦人之仁的背後

婦人之仁的背後——看電影 《刺客聶隱娘》隨想


  張莉  看完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我想到了李安電影中的王佳芝——仔細想,聶隱娘和王佳芝之間有著那麼多不易察覺的相似。你看,聶隱娘和王佳芝都是刺客或殺手,都受上級/師傅指派完成一項暗殺任務,而刺殺對象呢,又都與她們有著某種關係。  聶隱娘和王佳芝在電影中完成工作的程度也是相近的。她們都沒有完成暗殺任務,沒有完成作為刺客的使命。在聶隱娘那裡,之所以不殺是顧念「人倫之情」。而王佳芝呢,之所以不殺間接原因是性,直接原因則是「鴿子蛋」。鴿子蛋使她感受到來自老易身上的她認定的情感,於是,在最該出手的那一刻,她心軟,示意他快走。  是的,那是典型的「婦人之仁」。無論是聶隱娘還是王佳芝,她們身上的「婦人之仁」使得她們最終沒有能成為刺客或殺手,最終使她們有負使命。當然,結局也稍有不同。聶隱娘遠走新羅,而王佳芝則接受她的命運,不僅被殺,還連累了她的同學。  包括電影后面的拍攝故事也都相似,為了講述這一關於女刺客的故事,李安和侯孝賢用了多年工夫準備,尤其追求器物與歷史環境的真實,一草一木,一杯一盞,都試圖還原當年。在這兩位導演那裡,再現人物的真實便是要再現環境的真實,只有環境的真實才會有人物命運的真實。事實上,從屏幕上我們也可看到,那種對物質環境真實的極致追求最終使那一段歷史得到了最大可能的還原。  只是,就影片的感染力而言,王佳芝的故事更緊湊,邏輯更嚴密,也更驚心動魄。而聶隱娘故事有明顯的漏洞和難以自圓其說的部分,與其說它講述了一個名叫聶隱娘的刺客的故事,不如說它通過重建唐代生活而召喚了久違的俠義精神。在聶隱娘與道姑師父的兩次對話中,聶隱娘都表達了「不忍」。看大僚父子玩耍,看到田季安一家,她最終都「不忍殺之」。一個以殺人為主旨的刺客,卻多次不忍下手,是這部電影最意味深長處。俠客生涯,殺人難免,更何況是刺客身份?!但是,聶隱娘,卻是不忍,卻是不殺。正是不忍,正是不殺,聶隱娘才是聶隱娘,聶隱娘才是孤獨的,才是沒有同類的、「這一個」俠客。  婦人之仁是與英雄、與武俠精神相悖的嗎?在《聶隱娘》這部電影里顯然不是。它是高度統一的。通過這一個有著「婦人之仁」的女俠客,侯孝賢重建了一種俠客形象,他們遠非仙風道骨可概括,大多數時候,他們守信重義,但也陷在情感和不忍之中,多年習武並沒有泯滅他們的初心——俠客不是武夫,他們心中有體恤、有顧念、有主張,有承擔。  而李安是以給歷史填空的方式重新演繹特工形象,你並不能清晰認知到他之於王佳芝的態度。你從他的電影中很難判斷。當王力宏飾演的抗日青年與王佳芝一起赴死的場景閃現時,我們看到是閃念猶豫所帶來的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這種婦人之仁所帶來的後果,恐怕是王佳芝始料未及,在地下也要後悔的。  重要的是講述歷史的立場和方法。在重建歷史想像時,李安和侯孝賢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女性視角,這個支點使他們在某一個時刻重構了對於歷史的想像。儘管我們不能認同王佳芝的婦人之仁,但也通過她的命運看到了更為慘烈和嚴酷的歷史真相。相比之下,聶隱娘的故事更單純,侯孝賢將這個故事進行了提純,隱娘的個人際遇也便更讓人認同。穿過上千年的塵埃,你會意識到隱娘身上那種婦人之仁的獨特。魏博早已消失,唐代已然不在,但父親懷抱孩子的一瞬使一個刺客住手——這個片斷停留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擊中後來者的內心。  什麼是人倫?什麼是仁,什麼是人之所以為人?全都在那個片斷里了。也由此,你可以看到聶隱娘和王佳芝之間選擇不殺的動機之重要不同:使聶隱娘放下屠刀的是「人倫」而不是「鴿子蛋」,是一個人內心的良善而不是虛榮與慾念。  那些人倫的片斷來自聶隱娘的視角,而不是道姑的,那是聶隱娘感知的世界,而不是道姑感受到的。正是聚焦於隱娘,順著她的眼光看世界,許多事情才變得不一樣。那位站在高山上的道姑永遠不能理解隱娘的選擇,她看到的只是刺殺暴君,而隱娘看到的是人倫,看到的是暴君之後時局依然不會改變;在道姑看來,這個年輕女人的所作所為是優柔寡斷的,是不成熟的,是令人失望的,是不能擔當大任的,但是,千年以後的我們了解,聶隱娘的選擇是有溫度的選擇。當然,歷史也的確如隱娘所看到的,田季安死後魏博依然並不太平。  是一殺成名重要還是顧念人倫?是選擇為岌岌可危的遠方朝廷解憂還是與磨鏡少年一同遠走他鄉?答案全部在隱娘的行動里。這是一個上山的女子重回人間的故事,這是一個刺客立地成人的故事,也是為刺客殺與不殺的千古謎局給出妥帖答案的故事。因為這個答案,我更喜歡《聶隱娘》,即使故事講述多有漏洞,我也選擇原諒。對我而言,遙遠的沒有人氣的唐代歷史,因為那一番「婦人之仁」而多了幾分可近可親。
推薦閱讀:

南方都市報:音樂秀背後的金礦和陷阱(圖)
歐洲擁抱中國的故事背後
宋慧喬20年捱過緋聞醜聞,逆齡美顏背後是怎樣的修鍊
中國女人對男人不滿背後的難言之隱
雙面政客背後的西式民主之病

TAG: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