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臟腑結構與功能(圖文並茂)

臟腑結構與功能(圖文並茂)

心陰:心之陰氣,與心陽相對而言,心之寧靜、內守、濡潤的一面,並可制約過亢的陽熱。生理學名詞。即心的陰液,與心陽相對而言。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關,並和肺陰、腎肺等的消長盈虧有關。如陰虛內熱的病症,常同時表現心、肺、腎等三臟陰液的虧乏。

  心陰不足心律失常的治則是:滋陰養血,寧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人蔘 6g,玄參10g,丹參12g,茯苓12g,五味子10g,炙遠志10g,桔梗10g,當歸12g,天冬12g,麥冬15g,柏子仁12g,酸棗仁12g,生地15g。方用天冬、麥冬、玄參、生地滋養心陰;當歸、丹參補心血;人蔘、茯苓補心氣;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炙遠志養心安神。共湊滋陰養血,寧心安神之功。

  若陰虛不甚,虛火明顯者,臨床表現有心煩、眠差、五心煩熱、盜汗口乾者,可用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水飛硃砂3g,黃連6g,生地15g,當歸15g ,甘草10g。本方有清瀉心火、養心陰、補心血、寧心神之功效。

心陽:心之陽氣,與心陰相對而言,心之興奮、推動、溫煦的一面。生理學名詞。心的陽氣,與心陰相對而言。心陰、心陽互相依附為用。心陽是心氣的體現。心氣虛則氣短,脈弱,心悸,自汗,精神萎靡。心氣大虛則傷及心陽,出現寒象,甚則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證候。

肝陰:肝之陰氣,與肝陽相對而言,肝之滋養、寧靜、柔潤的一面,並能制約過亢的肝陽。

肝陽:肝之陽氣,與肝陰相對而言,是肝之溫煦、升發、疏泄的一面。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動方面的變化情況。在正常情況下﹐肝陽和肝陰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陰不制陽﹐就會肝陽上亢﹐產生頭痛﹑眩暈﹑易怒﹑耳鳴﹑失眠等癥狀。

脾陰:脾之陰氣,與脾陽相對而言,脾之寧靜、濡養、收攝的一面,並可制約過亢的陽熱。

脾陰 ,生理學名詞。

  ①指存在於脾臟的陰液(包括血液、津液等)。

  ②指脾臟本身,與胃陽相對而言,脾臟為陰,胃腑為陽。

  ③每臟皆有陰陽,脾陰與脾陽相對而言。

脾陽:脾之陽氣,與脾陰相對而言,脾之溫煦、推動、升清的一面。脾陽,生理學名詞。脾的運化功能及在運化活動過程中起溫煦作用的陽氣,是人體陽氣在脾臟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升運清陽、溫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陽氣完成的。如脾陽虛,可見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泄、四肢不溫,或痰濕內生,或水濕停滯等一系列癥狀。

肺陰:肺之陰氣,與肺陽相對而言,肺之滋潤、寧靜、內守的一面,並可制約過亢的陽熱。即充養肺臟的津液,或稱「肺津」。肺陰為水谷之精氣所化生,與肺氣相互為用,為維持肺功能所必需。臨床上的肺陰不足,往往見乾咳,舌苔薄白乾燥。肺陰的進一步耗損可以呈現肺燥火盛的證候。

肺陽:肺之陽氣,與肺陰相對而言,肺之溫煦、運動、升散的一面。

腎陰:腎之陰氣,與腎陽相對而言,是腎之寧靜、滋潤、濡養和成形的一面,並可制約過亢的陽熱。

腎陰,生理學名詞。又稱元陰、真陰、腎水、真水。是全身陰液的根本。對機體各個臟腑器官起著滋潤和濡養的作用。   

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方面的生理活動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在理論和實踐上全面闡明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將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概括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  

腎陰和腎陽是機體各臟陰陽的根本,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護體內臟腑陰陽的相對平衡。   

腎藏先後天之精,腎精化為腎氣,其中對機體有溫煦、激發、興奮、蒸化、封藏和制約陰寒等作用者稱之為腎陽,亦稱為元陽、真陽、真火;對機體有滋潤、寧靜、成形和抑制過度陽熱等作用者稱之為腎陰,亦稱為元陰、真陰、真水。腎陽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即氣化過程,促進精血津液的化生並使之轉化為能量,使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加快,產熱增加,精神振奮;腎陰則抑制或減緩人體的過度的新陳代謝過程,使精血津液轉化為能量減少,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減慢,產熱相對減少,並使氣聚成形而化為精血津液,精神也趨於寧靜內守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調節控制著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精血津液的代謝過程。  

有時也稱腎精為腎陰。

腎陽:腎之陽氣,與腎陰相對而言,是腎之溫煦、推動、運動、興奮和氣化的一面。

腎陽 中醫名詞。亦稱「真陽」.「元陽」.「命門之火」。

  腎中精氣是機體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個方面的生理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在理論和實踐上全面闡明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將腎中精氣的生理效應概括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

  腎陽有溫養腑髒的作用,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與腎陰相互依存,兩者結合,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動.

  腎藏先後天之精,腎精化為腎氣,其中對機體有溫煦、激發、興奮、蒸化、封藏和制約陰寒等作用者稱之為腎陽,亦稱為元陽、真陽、真火;對機體有滋潤、寧靜、成形和抑制過度的陽熱等作用者稱之為腎陰,亦稱為元陰、真陰、真水。腎陽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即氣化過程,促進精血津液的化生並使之轉化為能量,使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加快,產熱增加,精神振奮;腎陰則抑制或減緩人體的過度的新陳代謝過程,使精血津液轉化為能量減少,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減慢,產熱相對減少,並使氣聚成形而化為精血津液,精神也趨於寧靜內守,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調節控制著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精血津液的代謝過程。

胃陰:胃的陰液,與胃陽相對而言,指胃之柔和、滋潤的一面,與胃陽相互協調,以維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納食化谷功能。生理學名詞,胃的津液,與胃陽相對而言。胃陰胃陽互相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納食化谷功能。《臨症指南醫案·脾胃》:「知飢少納,胃陰傷也。」溫熱病熱盛傷胃,導致胃陰虧耗,出現煩渴、咽干、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證。《溫熱論》:「舌絳而光亮,胃陰虧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

胃陽:胃的陽氣,與胃陰相對而言,指胃之受納、腐熟的一面,與胃陰相互協調,以維持胃的正常通降及納食化谷功能。生理學名詞。胃的陽氣,與胃陰相對而言。胃陽與胃陰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納食化谷功能。胃陽虛則寒,降納失職,可見飲食不化,胃脘脹痛,嘔吐清涎等症。《臨症指南醫案·脾胃》:「胃陽受傷,腑病以通為補,與守中必致壅逆。」

地支

臟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肝(將軍之官)

調節精神情志;

急燥易怒、抑鬱寡歡;

促進消化吸收;

腹脹、嘔惡、納減;

維持氣血運行;

肋痛、積塊;

協助水代謝;

水臌;

調節經帶胎產;

月經不調、滑胎、帶下、不孕;

貯藏血液;

出血;

調節血量;

目干、夜盲、體麻。

脾(倉庫之官)

消化吸收

食少腹脹、便溏、面黃、消瘦;

水液代謝

水腫;

生血

血虛;

統血

出血;

轉送營養;

腹瀉;

維持內臟位置。

胃下垂、子宮下垂;

心(君主之官)

猶如人的意念。

主行血、生血

心悸、頭暈、面白、麵灰、唇紫、胸痛

主精神、思維

神誌異常、失眠、健忘;

肺(相傅之官)

主出氣;

主呼吸之氣

呼吸異常、胸悶、咳嗽、喘促;

主一身之氣;

少氣懶言、肢倦乏力;

參與水代謝;

水腫、尿多或者尿少;

`助心行血;

胸悶、心悸、唇舌青紫;

輸送營養到全身;

皮膚乾裂;

調節氣機;

氣、血、水運行異常;

腎(作強之官)

藏精、主水液、

主納氣、主生髓

髓有骨髓、腦髓

、脊髓。

主生殖、

不育、不孕;

促進發育;

小兒發育遲緩、成人未老先衰;

參與血液生長。

血虛;

主水。

尿多、尿頻、尿失禁或者尿少水腫;

納氣。

呼吸困難、喘氣短促;

地支

臟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地支

臟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膽(中正之官)

肝正常則膽正常接著脾

胃也跟著正常納化飲食。

貯藏和排泄膽汁,

助飲食的正常消化。

黃疸;

主決斷

膽怯、易驚、善怒、失眠、多夢

小腸(受盛之官)

以器盛物、消化食物

、泌別清濁體現於大便、

小便是否正常。

小腸主液。

進一步消化

腹痛、腹脹、腹瀉;

吸收營養

消化吸收障礙;

將殘渣送到大腸

便溏、泄瀉;

將余水滲入膀胱

小便少;

胃腑(倉廩之官)

受納腐糜水谷;

通降以受納正常為前提。

接受容納飲食

納呆、厭食、胃脹;

初步消化飲食

胃痛、噯氣、噯腐;

將食糜下移小腸

嘔吐、呃逆、噯氣

大腸(傳導之官)

大腸主津。

排泄大便

便秘、泄瀉、下痢;

將余水重新吸收

腸鳴、泄瀉、便結;

心包(護衛之官)

保護心臟

邪氣先犯心包再犯心。神昏、譫語

膀胱(洲都之官)

津液在腎氣化為尿。

貯存尿液

小便短少或者過多;

排泄尿液

尿閉、尿失禁;

三焦(決瀆之官)

一腔之大腑。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是元氣運行的通道

影響全身活動;

是水谷運行的通道

水谷運行異常;

水液環周全身升降

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

地支

臟腑

功能、作用

功能引起的病症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多種辨證方法:病因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等查病途徑。這些辨證方法各有特點,各有側重,但又互相補充,換句話說:是人體的不同側面,站的立場不同則出現相應的辨證方法,所以,必須學會靈活運用這些辨證方法。

可以這麼比喻人體像一個國家結構:經絡就是人體的交通樞紐;臟腑就是人體的城市房舍;氣血津液就是活動於城市房舍的人們;衛氣營血就是保護城市的士兵軍隊、環衛工人;三焦就是國家的京都或者是省府、市府等調度室。

十二經脈名稱

對應臟腑

旺時

衰時

右足少陽膽經

膽腑

子時23:00~1:00

午時11:00~13:00

右足厥陰肝經

肝臟

丑時1:00~3:00

未時13:00~15:00

右手太陰肺經

肺臟

寅時3:00~5:00

申時15:00~17:00

右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腑

卯時5:00~7:00

酉時17:00~19:00

右足陽明胃經

胃腑

辰時7:00~9:00

戍時19:00~21:00

左足太陰脾經

脾臟

巳時9:00~11:00

亥時21:00~23:00

左手少陰心經

心臟

午時11:00~13:00

子時23:00~1:00

右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腑

未時13:00~15:00

丑時1:00~3:00

左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腑

申時15:00~17:00

寅時3:00~5:00

右足少陰腎經

腎臟

酉時17:00~19:00

卯時5:00~7:00

左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

戍時19:00~21:00

辰時7:00~9:00

右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腑

亥時21:00~23:00

巳時9:00~11:00

一般情況,陰經走身體內側,陽經走外側。另外,手經屬夏秋火金地支:小腸經、心經、胃經、大腸經、肺經、心包經。足經屬春冬木水地支:膀胱經、腎經、三焦經、膽經、肝經、脾經。

太陽經為上開,少陰經為下;少陽經為樞紐為表、厥陰經為里,陽明經為里閉。

太陽經

少陰經

少陽經

厥陰經

陽明經

開 陰中之陽

陰中之少陽

陰中之陽

膽經、三焦經

肝經、心包經

胃經、大腸經

樞紐

膀胱經、小腸經

腎經、心經

太陰經為上開,少陰經為樞紐、厥陰經為里、閉。

太陰經

少陰經

厥陰經

開 陰中之陰

陰中之少陰

陰之絕陰、閉

肺經、脾經

腎經、心經

肝經、心包經

樞紐

十二經絡之手太陰肺經

本經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手臂內側前緣痛,缺盆(鎖骨上窩)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橈側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證。手心熱,煩心,小便頻數,尿色亦有變化等。

十二經絡之手少陰心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咽干,口渴,目黃,脅痛,手心發熱等。渴而欲飲,手上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機分析:手少陰心經支脈從心繫上夾於咽部,心經有熱則咽干;

陰液耗傷手少陰心經穴位則渴而欲飲;心之經脈出於腋下,故脅痛;

心經循臂臑內側入掌內後廉,心經有邪,經氣不利,故手臂內側疼痛,掌中熱痛。

心脈痹阻則心痛;

心失所養,心神不寧,則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擾,則神志失常。

十二經絡之手厥陰心包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等證。

十二經絡之手太陽小腸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經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目黃,頰腫,肩臂外側後緣痛等。下頜腫、耳聾、中耳炎、眼痛、頭痛、扁桃體、失眠、落枕、腰扭傷,目黃、上肢後邊內側本經脈過處疼痛等。

十二經絡之手少陽三焦經

主治病侯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汗出,頰腫(腮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無名指運動不靈等證。

十二經絡之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穴位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虛症: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十二經絡之足陽明胃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齒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如腸鳴腹脹,水腫,胃腸病、目、神志病、胃痛,嘔吐或消谷善飢,口渴,咽喉腫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病證。

十二經絡之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血丑,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十二經絡之足少陽膽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十二經絡之足太陰脾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胃脘痛,食則嘔,噯氣,腹脹、便溏、下痢,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十二經絡之足少陰腎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婦科,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血,氣喘,舌干,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腰痛,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病證。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便秘、泄瀉。

十二經絡之足厥陰肝經

主治病候

  本經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證。

從上面的臟腑分布圖看,就知道為什麼說:脾氣與肝氣都主上升,以及胃氣與膽氣都主下降。從陰陽類象角度看,脾在身體的左側屬陽性,陽主上升!所以,脾氣主升。同樣道理,胃在脾的右側,右屬陰性,陰主下降,所以,胃氣主降。另外,肝在膽的上面,上屬陽性,陽主上升!所以,肝氣主升。同樣道理,膽在肝的下面,下屬陰性,陰主下降,所以,膽氣主降。
推薦閱讀:

卵巢儲備功能減退診療1例
玄關與照壁的功能
谷歌推出YouTube字幕自動生成功能(圖)
蘆根的功能主治 用法與用量【圖】
看這一篇就夠了 華為P9影像功能深度解析

TAG: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