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者之寶鑒——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蔡禮旭老師主講編輯:弟子規公益網 |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非常親和,非常融洽的氣氛,然後又讓學生覺得學得很輕鬆,又能去獨立思考,這樣的一個教學的方法,「可謂善喻矣」。這樣的教法,確確實實是善於教誨他人,讓人明白。 那具體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有沒有看過《了凡四訓》這一部書?沒看過的請舉手。請放下,不多。大家翻到《德育古鑒》兩百七十頁。了凡先生,他也是一個很傳奇的人。這一篇文章,《了凡四訓》,在日本列為治國寶典,很受日本人的推崇,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明朝的一篇很有名的家訓,結果人家拿去當治國寶典,我們連讀都沒讀過。所以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 前面這一段主要是,我們快一點把它看過,我就不太多解釋了。大家邊看,我順著解釋,我就不念原文。 了凡先生說,他童年,父親就去世了。老母親命令他,不要讀書了,就學當醫生。為什麼?這個是學了以後可以養生,又可以去看病,可以濟人。而且學得這一門技能,然後也頗有名氣的話,這也是你父親以前的願望。 後來,剛好袁了凡先生,他到了慈雲寺,剛好遇到一個老人,鬍鬚很長,相貌不凡,飄飄若仙,仙風道骨的樣子,然後就跟他講,你是當官的人,明年應該就要好好去讀書,就能考上秀才,這一些公家的讀書機會,你何不去讀書呢?結果了凡先生跟他講,講說:因為我爸爸想要我從醫。講了這些情況。結果這一位長輩就說,「吾姓孔,雲南人也」,他是得到「邵子皇極正傳」,算人的命,還有算一個國家的命,都算得很准。這個書在《四庫全書》裡面都有,邵庸先生他們都是精通《易經》,很會算。 你們有沒有去算過命?有沒有?算得準不準?准,那你白修了。修身的人還被人家算得准,那叫白修一場。你修得好,他算不準的。好,大家好好修個幾年,去算算。假如還都算得很准,那就要好好檢討;都算得不準,這幾年還算有點提升。 而且那個因緣還說要把「邵子皇極正傳」要傳給他的,「數該傳汝」。結果他把他引回家裡,讓他算,算他們家,算他。「試其數」,看他算得準不準。「纖悉皆驗」,那個「纖」就是很細的事情都算得很准。「予遂起讀書之念」,他實在算得太准了,就相信他說的。「禮郁海谷為師」,他就開始讀書了。結果孔先生又幫他算,而且說他,「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結果明年赴考,三個地方考上的名次完全一樣,那就更相信了。 最後說,老先生,那你就把我這一生全算了吧。「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這個「補廩」就是公費生領的國家給他們的俸祿。「某年當貢」,當上貢生。「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大尹」可能就是像秘書長,縣長旁邊的重要助手。「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就差不多了,該回家了。「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連他哪一天的哪一個時辰死都算得出來,有夠厲害。「惜無子」,沒有兒子。他趕緊都把它記下來,「予備錄而謹識之。自後凡遇考較,其名數前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之後很多年,所有的名次都如孔先生跟他算的,完全准。 只有一件事有蹊蹺了,「獨算予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就是他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時候才轉成貢生。可是吃到七十餘石的時候,「屠宗師即批准補貢」,就是那負責人就要批他可以當貢生。「予竊疑之」,這個「竊」就是私底下覺得有懷疑。「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剛好那一段時間,屠宗師剛好有事,就來了一個新的官員,就把他駁回去了。「直至丁卯年始准貢」,到了丁卯年才補上貢生,然後計算一下,所吃的米剛剛好九十一石五斗。 所以經過這些事以後,他更沒有懷疑了。「予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反正命都是註定了,沒有什麼好去求的了。所以「貢入燕都,終日靜坐,不閱文字」,他去讀國家辦的學校,在北京讀,那他覺得命都註定了,就每天靜坐,也不看什麼書了。後來又回到南京讀書。因為明朝很特別,他本來定都南京,後來又移到北京,所以有兩個地方都有國學。 他轉回南京,剛好有一天,「訪雲谷禪師於棲霞山」。從這個文章,我們看很有意思,儒生,道家的,佛家的,這三家相處得非常自然,學問都互相切磋。 結果他們「對坐一室,三晝夜不瞑目」。很厲害,三天都沒睡覺,我一天沒睡覺就不行了。「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想相纏耳」,人都是被妄想給綁住了。你坐了三天,沒有見起一個妄念,為什麼呢?雲谷禪師很驚訝,他功夫這麼好。「予曰」,我的命都被孔先生算準了,榮辱死生都有定數了,怎麼想也沒用,想它幹什麼。 結果雲谷禪師就笑了,我以為你是英雄豪傑,原來只是凡夫一個。這麼一說,他很好奇了,那您這話是什麼意思?「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沒有能達到無私無我,都還是在天地五行的控制之下。「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得;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得」,極善的人,他的命運就整個轉變,極惡的人也是。所以你二十年來的命,全部被算準,連一絲一毫都沒有變,那不是凡夫,不然是什麼?結果他就問,「然則數可逃乎?」這個命數真的逃得過嗎? 接下來這一段我們就可以看到,雲谷禪師是真會教育人,確確實實,「可謂善喻矣」,他真的是「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我們看,「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開始引導了。而且引導的時候,從對方熟悉的東西去引導他,不要講一大堆他不懂的。「詩書所稱,的為明訓」,那讀書人,《五經》是必修科目,所以舉出這些例子他很容易接受,「道而弗牽」。 「我教典中說,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家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知道,以前的讀書人,儒道釋的經都看。尤其讀書人,有幾部書,縱使他不學佛,他都會看。《金剛經》、《六祖壇經》,這些很優美的文章,他們都讀。所以也知道,佛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誨,五戒其中就是不妄語,怎麼會騙人呢? 結果他當下也把他的疑惑提出來了,「予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那怎麼求得了?雲谷禪師跟他講,孟子的話沒有錯,你把它理解錯了。「汝不見六祖說」,你看那時候讀書人,都讀《六祖壇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所有的福報不離開這一顆心。「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的修養而已,「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都求得了。「若不反躬內省」,不反省自己,只是向外去攀求,「則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還是求不了。要求得了,要如理如法,要反求諸己,要修這一顆心,命運才能變。 剛剛這一段是「道而弗牽」,舉一些他能了解的經句慢慢引導他,然後引導的過程他馬上提出懷疑,又趕緊引導,讓他明白。 接著,「開而弗達」,啟發他,讓他思考,不把話給他講透,讓他自己悟。 就問他,那孔先生算你終生怎麼樣?他馬上把所有一生這些情況都告訴他。那雲谷禪師知道了之後,這個問題就問得妙了。就問他:那你自己想想,這個「揣」就是自己想,你應該得到功名嗎?你應該有兒子嗎?這個就是設問,讓他去思考,這個就是「開而弗達」。 結果了凡先生也很受教,就趕緊思考、反省。他說:不應該。一個人自己承認跟別人說,一不一樣?假如雲谷禪師說,你本來就不應該有兒子嘛,你本來就應該考不上嘛。假如是這樣的,他心裡還有點不服氣,為什麼?那不是他自己悟到的,他可能還在那有牢騷。可是是完全引導他,讓他自己思考出來的,他就完全明白了。 結果他說:不應該。科第的中人,「類有福相」,結果我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自己又沒有好好去行善。「兼不耐繁劇」,脾氣又不好,度量又小,不能容人。時常還用才智去壓人,傲慢,就常常妄談很多事情,可能還批評這個,批評那個。就剛剛我們說的俞凈意公,差不多都有這個問題。所以人書讀多了,不力行,就常常會亂批評,就刻薄。「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這個口就折福,這個都是他反省是薄福之相。 然後又問他:你能生孩子嗎?能有後代嗎?他又分析了好多點自己的問題:好潔、善怒、多言耗氣,喜歡晚上喝酒,徹夜常坐,這個都是他沒有兒子的原因所在。「其餘過惡,不能悉數」,他說還有很多,來不及說了。那這個都讓我們反省,讀了這麼多聖賢書了,結果是落得個過惡很多,數都數不完,那這個就已經偏離了讀書的目的,讀書是希聖希賢,是改習氣,那都變成知識而已。 所以雲谷禪師這個時候,又藉由他的反省把道理告訴他:這個科第、福分都是修來的。他有千金的福報,定是千金人物;能享百金福報的,定是百金人物;會餓死的,那也是餓死的人物。上天祂只是去執行而已,祂沒有偏心的,都是人自己造作的命運。 然後生子,有百世的德,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個我們非常清楚的,孔子的後代第八十世了,甚至是,好像八十一,可能都有了。有百世子孫保之,人家出的都是孝子賢孫。「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就是斷子絕孫,「德至薄也」。都跟他分析完了,道理清楚了,接著給他具體的指導。你今天既然知道不對了,將以前所不好的這些習性跟過錯,造成不能登科,不能生子的這些錯誤,「盡情改刷」,都要把它改掉。「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這些都是點出他的問題。 接著鼓勵他,這叫「強而弗抑」。「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剛剛念這一句,念得特別大聲?大聲就是重點。就是讀這篇文章不是看故事,藉由這個故事啟發我們,我們從今天開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看每一篇重要的經文跟好文章的時候,都要當自己是當機者,就講給我聽的,這樣句句都有受益。假如看的時候,那是袁了凡的事,不干我的事,那就很難受益了。都當作是為我講的,那就受最大的利益。 「此義理再生之身」,重生,不隨本來的命運走了。因為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跟道義,跟道德相應。「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大家在聽到這一段的時候,有沒有覺得內心澎湃,很受鼓舞,有沒有?你們都麻木了嗎?我都覺得,我念得愈念愈來勁,這個就可以感覺到,這些言語非常鼓舞袁了凡先生。「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都是舉這些鼓勵他的道理,讓他有十足的信心去改過。 好,接下來的部分大家自己回去看。假如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可能我們今年《禮記·學記》都講不完。就舉這一段很重要的,雲谷禪師確實是一個好老師,循循善誘,這個方法特別值得我們來效法。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http://www.dizigui.cn/clsfx_130809g.asp,歡迎轉載,感恩! |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錄 55-028-00026 |
感恩老師! |
推薦閱讀:
※這兩款茶解決教師職業病!
※新手幼師上課冷場?幼兒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課
※教師應當具備的六大智慧(六):骨幹教師的十種能力
※《楓橋夜泊》 (教師學生「同寫」:學生「意境寫作」訓練)
※她拒絕兩位總統邀請,一生只做小學教師:天下沒有失敗的學生,只有失敗的教育
TAG: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