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經濟哲學是一門綜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現的是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由原初的綜合到分化,再由分化到整合的這樣一種發展趨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就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經濟學已經從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分離出來的情況下,為應對客觀事物認識的需要,又開啟了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整合之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就體現了馬克思應對批判對象進行認識的需要,從哲學向政治經濟學領域的轉向,開啟了經濟哲學的研究路徑。
當時,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貧富分化及其各種醜惡現象與資產階級革命理念的巨大反差,馬克思不滿意青年黑格爾派、激進批判理論家僅僅局限於宗教、觀念、道德領域的批判,看到了現實社會關係作為一種既有的存在,對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在馬克思看來,首先需要對這一社會存在本身進行分析、認識和批判,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必須深入到市民社會的經濟關係中。他正是從現實社會的經濟關係出發,通過對古典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性研究,論證了這一現實與理念的反差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核心——資本邏輯的運行。馬克思在早期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的基礎上,重新構思自己從經濟學哲學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宏大計劃,並且將這一研究計劃的成果命名為《資本論》。
從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的批判範式中我們能夠看到,一方面,如果沒有深入到現實社會的經濟關係之中並對國民經濟學進行批判性研究,馬克思難以超越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並形成自己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徹底批判的獨特視角;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深刻的哲學思考,馬克思也難以完成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他的這一批判正是通過對現實社會經濟關係的哲學思考來進行的。我們看到,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形成於其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但是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勞動價值概念,是藉助於對社會勞動的哲學思考而完成的,顯然,沒有哲學的思考,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同樣是難以進行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批判是一種經濟哲學的批判,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中去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理念與現實的悖論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基本矛盾、異化現象等等;其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哲學視野下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研究的成果,從其基本研究思路上來說,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離不開抽象的哲學方法,從其寫作方法上來說,他也是從黑格爾的邏輯學那裡獲得了整理自己批判思路的構思框架。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看,我們都可以說《資本論》是一部經濟哲學著作。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的核心——勞動價值概念的形成最能體現其哲學-經濟學這一綜合性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商品的價值形成於勞動,這是在古典經濟學那裡就已經提出的觀點,這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然而,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這一看起來無可挑剔的觀點,實際上也包含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古典經濟學那裡就已經形成的這一概念,隨著馬克思研究思路的發展,並不能滿足他對問題進行嚴謹論證的需要。
在古典經濟學那裡形成的勞動價值理論,蘊含著用勞動時間來衡量勞動產品價值的思路,對於馬克思而言,僅僅止步於此的價值理解,並不能揭示交換關係的原則平等與財富在資本一端的積累,或者說形式平等與內容不平等之間的悖論關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工資可以被看作是一定勞動時間的報酬,工人以一定的勞動時間換取一定的勞動報酬,從表面上看起來,這一以勞動時間來衡量的價值就已經獲得了回報。古典經濟學家用勞動時間來衡量勞動價值,在勞動時間與勞動價值(勞動報酬)之間尋找直接的對等性,這樣的理解方式,是嘗試著對勞動報酬的合理性進行說明。不過,這一對勞動價值的論證方式,似乎並不能解釋資本利潤這一新增價值的來源,即使根據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資本作為既往勞動,是已經創造了的價值,不能產生新增價值(沒有新增勞動量),因此,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實際上並沒有給這一問題以合理的解釋。其理論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一不足顯然又並非僅僅仰賴於經濟學計算方法的改進、完善就能夠得到解決。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從哲學走向政治經濟學,從抽象思維走向實證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尋求批判的科學依據。貫穿這一轉向的是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其一是異化勞動,這是用哲學概念來表達需要受到批判的社會現象,其二是價值與價格的非等同,即工人所獲得的勞動力價格(工資)與其所創造的實際價值不相等。在馬克思的早期研究思路中那被異化了的勞動概念在這裡是通過這一不相等的關係來論證的:即勞動力價格所包含的價值要小於工人所創造的價值,這剩餘的部分就是被資本家佔有的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即被異化了的勞動,這一功能是資本家藉助於資本的力量來完成的。
這是馬克思哲學經濟學研究思路的典範,異化勞動作為哲學概念,以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為背景,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者獲得價格的非等同,是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來揭示的,它形成於對古典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既是一個哲學概念,又是一個經濟學概念,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哲學與經濟學綜合思考的結果。
馬克思要完成自己對異化勞動現象的論證,首先是以對勞動概念的明晰為前提的,為此馬克思提出了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概念,具體勞動產生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產生交換價值,然而抽象勞動的主體是什麼?對於馬克思而言,勞動、勞動時間與勞動力,誰與價值的創造相關?這一問題也不是一下子就清晰的。
顯然,問題本身早已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不是單純地能夠用經濟學的量化關係來解決的,從古典經濟學家那裡承繼的商品價值產生於勞動的理論,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形成,取決於對價值創造主體在認識上的逐漸清晰,這期間馬克思經歷了非常迂迴曲折的認識過程。
馬克思在前《資本論》時期對勞動價值問題的探討,朝著兩個方向作出努力:其一是對現實社會關係的歷史發掘,即對勞動關係的歷史形成進行縱向考察;其二是對現實社會關係的深度進行認識,即對現實存在著的勞動關係進行橫向解剖。第一個方面是通過勞動關係的發展史來論證現有的生產關係並非偶然形成,而是與一定的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即生產力發展相伴而行的;第二個方面是通過對現有生產關係的分析,論證在勞動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的僱傭勞動關係中,剩餘勞動是如何在資本一端集中的。
為了解決古典經濟學在形式邏輯中不能加以解釋的悖論問題,馬克思通過哲學的思考,對價值加以抽象,使其不同於價格概念;對勞動加以抽象,使其與具體的勞動區別開來,並且將實際含義上的勞動力概念與勞動時間概念區別開來。正是通過對勞動時間概念與勞動力概念的區分,使得馬克思能夠通過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與勞動者生存消費價值之間存在著的差,即通過工人在與資本交換過程中獲得的價值小於其所創造價值的揭示,來論證資本利潤的來源,即資本佔有剩餘價值的路徑。我們可以說沒有抽象哲學的思考,馬克思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如此的深度,也就不可能超越古典經濟學取得認識上的進展。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研究與批判不僅具有政治維度,他自始至終關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社會財富的增長,而是以社會財富增長為基礎人的自由、平等、尊嚴與全面發展;馬克思的研究與批判也因此更加具有歷史維度,他在非常清晰地論證了資本運行邏輯所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社會悖論與矛盾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資本在人類歷史進步中的積極作用。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現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而科學技術的這種促進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正是通過資本邏輯的運行而得以實現的,它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必將相應的引起整個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馬克思從中看到了資本邏輯的歷史性,並且相信這一發展與變化會帶來更加合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形態。
馬克思的研究和批判思路,對於我們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事業來說,具有直接的現實指導意義。它告誡我們如何能夠在讓資本,尤其是金融資本,充分發揮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所可能蘊含著的各種風險因素、分化社會的能力始終保持警覺。我們今天如何能夠儘可能地遏制資本邏輯的消極因素,而使其積極因素得到充分發揮,並不僅僅是局限於經濟學領域的經濟問題,它更加需要我們從政治的、哲學的、歷史的角度綜合性地去思考、去研究、去面對,這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問題,需要綜合的社會治理措施,這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作者:魏小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我們到底在批判什麼?
※中醫批判 【貓眼看人】
※批判性思維——學會提問
TAG:經濟學 | 經濟 | 政治 | 政治經濟 | 哲學 | 政治經濟學 | 批判 | 馬克思 | 範式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