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2006-09-10 23:04:25)

分類:易經

時間: 9月8日上午9:00-11:00

地點:上海社科院圖書館

演講題目:《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我對易經的研究其實是在比較晚的階段。我18歲念哲學是受西方的訓練。到美國念完書之後,我到台灣,我想:作為一個學者,如果想對學術有點貢獻的話呢,你必須選擇研究的範圍。當時我想如果我研究西方哲學的話,我永遠不可能有什麼大的貢獻。因為你要跟在西方學者後面跑,太辛苦。我們在語言上比別人差得很遠。西方學者如果要研究哲學,他至少要懂5種語言。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當然還有英文。那我們去學的話就隔了好幾層了。所以當時我就想,我如果對學術要奉獻這一層經歷的話,就一定要轉向中國哲學。先學西方哲學,對於邏輯思辨,對於思考了之後怎麼樣用理性的方式來表達,是很有好處的。因為我們中國傳統的經典,它有時候文史哲不分家,把很多資料放在一起。所以,把古代的資料念了之後,如何用現代的語言語法,合乎現代人思考的邏輯來表達,是受過西方哲學訓練後比較佔優勢的地方。所以我自己非常幸運,在方東美先生晚年的時候聽到他上課。我原來對中國哲學沒有什麼興趣,也沒什麼信心。聽了方先生課之後就不一樣了。我記得當時我開始聽他的課,他講到中國大乘佛學。上課的時候真是天馬行空,一下子講柏拉圖,一下子講康德。我們想佛學跟這個有什麼關係呢?但他就可以出入東西方,毫無窒礙。那麼「天馬行空」四個字,讓人抓不到頭緒,但他可以畫龍點睛。所以我們用八個字形容他上課,先「天馬行空」,最後「畫龍點睛」,讓人知道天下的學問是相通的,不管中國、印度還是西方。如果你真的了解的話就不會被文字的障礙所限。所以從那時候我就發現,原來我們中國哲學跟西方最好的哲學可以提到一樣的高度,我就開始慢慢建立信心了。但是因為國學的基礎,閱讀文言文,理解的基礎是很困難的。你如果是中文系的,恐怕有基礎的訓練。但你如果不是的話,或者你原來念西方的哲學,要轉過來就不容易。所以在這裡面我花了很多心血。慢慢的,我從美國念書回台灣之後,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儒家的思想。

研究儒家之後我就發現,一般人講到儒家,很喜歡講人性問題。這是合理的。因為哲學本來就要探討形而上的問題,所謂形而上就是說,你看到充滿變化的萬物,你就要問它背後的基礎是什麼,有沒有什麼背後的、真實的不變的東西。那麼你要問什麼是人性的話,你了解了你才能夠解釋,人類外在的現象背後有所謂先驗的,就是比經驗在前,作為經驗基礎的東西。這是人性。那麼很多人就說:「人性本善。」我年輕的時候也接受。小時候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以為這是真理。年紀越大發現好像沒有人是本善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做壞事,我自己也常常有壞的念頭。那怎麼辦?我不是人嗎?我也是人哪。所以說人性本善到底是指誰呢?這又是西方給我的啟發:就是對任何一句話或一個命題,都不能盲目地接受。你都要問,他講的話有沒有經驗做根據?這根據合不合理?它是不是普遍的?所以我就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結果我發現我們儒家講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性向善。我改一個字,把「本」這個字改成「向」。但是,你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說明。我們學哲學,第一個就是要澄清概念。也就是說,我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要知道我在說什麼。要不然我說一些好聽的話,西方學者都知道,美的都不太真實,真實的並不美。老子也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你說的話很漂亮很好聽,不真實。你恐怕是為了修飾語句,或是為了辭藻的華麗,而說得太多了。所以我們就要問,什麼叫「向」?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進入到儒家的天地了。因為儒家講人性的時候有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他知道人有自由可以選擇。這種選擇的餘地使一個人可以扮演各種角色。你在人群里跟不同的人來往,你的角色就不斷在變化。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問,如果你在扮演某一個角色的時候,你這個人的身份,這個基礎的身份是不是還存在呢?所以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演戲,都在做戲做秀,而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人」。而這個單純的「人」呢,是普遍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人,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是一個「人」。莊子很喜歡講一個字,叫做「真人」。你既然講「真人」,代表相對有很多「假人」。如果沒有「假人」你幹嘛說真人?所以從這個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脈絡和他們使用的概念,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哲學家有他們的考慮。所以我講到儒家的時候會強調「真誠」,因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只有人跟萬物不一樣,這個「天」代表天地萬物,它就一個字叫做「誠」。「誠」代表「真」,它不可能假,不可能作假。那麼只有人的話,他就要說「誠之者」。「誠之者」就是說,要讓自己真誠。讓自己真誠,那才是人的正當的途徑,「人之道」。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讓自己不真誠。所以總結來說,宇宙萬物裡面,只有人類是可以不真誠的,只有人類是可能不真誠的。因此,如果你要做一個人,首先要真誠;你一旦真誠的話就會發現,內心有一種力量要求自己做該做的事。這種力量叫做「向」,該做的事叫做「善」 。第二就要定義什麼叫「善」。

我們講善的時候,西方學者最喜歡說:「善不能定義。」從西方一路下來,都強調說「善不能定義」。因為你定義善的時候就一定要用到「惡」,定義「惡」的時候一定要用到「善」。譬如說,你知道什麼叫「白色」嗎?如果只有「白色」,你就不可能知道什麼叫「白色」。就好像英國人常常說:「如果你沒有離開英國,你不可能知道什麼叫英國。」我們在中國也一樣,你沒有離開中國,就不知道什麼是中國,因為你身在其中。你一定要對照才知道這個概念到底在指什麼。如果善惡是兩個互相對照的概念的話,你就不可能只說,我知道什麼是善的,但是我不知道什麼叫「惡」,這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西方學者說:「善不能定義。」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去做一個描述式的定義。因為自古以來我們都在使用「善」這個字,所以我們可以做個描述。比如說把大家都接受的善列出來。以孟子來說,他就說四個字:孝、悌、忠、信。這四個字叫做「善」。你分析之後就會發現,每一個字都是講到我跟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踐,沒有例外的。「孝」是我跟父母之間,「悌」是我跟兄弟姐妹之間,「忠」是我跟老闆之間,「信」是我跟朋友之間。儒家所講的道德,古人所謂的善,沒有任何一個善可以離開我跟別人之間的關係去加以界定。所以這是儒家思想的特色。當然有人會質疑:難道我保護野生動物不能叫善嗎?但對孔子來說,那跟善無關,叫做你「行有餘力」,你就去保護吧。有一次孔子下朝回家,家裡面馬廄失火燒了。孔子只說了一句話:「傷人乎?」有人受傷嗎?他不會問馬有沒有受傷。這代表孔子不喜歡馬嗎?不是的,因為馬不貴重。他只是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價值,不管階級多麼低,他只要是一個人,他的價值就遠遠超過所有其他的動物。你不能說孔子不對,因為孔子這樣說,而我們也是人,我們也被尊重了,就沒有理由說他不對。這是儒家的特色。所以我們講到儒家的善的時候,我們先撇開動物的世界,撇開神靈,「敬鬼神而遠之」。你就人來說的話,儒家就可以借鑒為一種人文主義。當然這種人文主義如果從西方的背景來思考,它本來就有兩個趨向:第一個是封閉的,第二個是開放的。封閉的人文主義,像西方的薩特,人就是一切價值的基礎。除了人之外,沒有比人更高的神靈。所以薩特就說「上帝死了」。所以我們人很辛苦,要自己做上帝。要不然什麼都沒了。

但是另外有一種叫開放的人文主義。開放的人文主義是說:人的價值不能被當作手段,一定要被當作目的。但是,人並不是最高的目的,因為人有生有死。一個有生有死的人說:「我偉大。」這句話等於白說。因為當你死的一剎那,沒有那個人,這個「我」就不見了。這叫作開放的人文主義。所以儒家很喜歡強調,比如說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個天出現了,就代表它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即我個人的生命要向天交代。所以孔子在兩次周遊列國的時候差點被殺。一個人在差點被殺的時候就必須把他的信仰說出來。他在兩次都毫不猶豫地說「天」。第一次是「子謂於匡」,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另外一次在宋國,宋司馬桓鬼要殺他,他說:「天生德於予,桓鬼其如予何?」兩次碰到生命的危險都把天抬出來,代表孔子是相信天的。這樣,儒家的思想就沒有功力人文主義的陰影了。所以講到儒家的人性向善的時候,我簡單描寫一下,一個人的生命是萬物之靈,可以真誠也可以不真誠,當它不真誠的時候會考慮某種外在的目的,就是利用我的生命達到某種更好的目的,包括升官發財這些。但是這樣時間長了以後,就發現自己沒有價值了。外在的目的能否達成才決定我的價值,這樣就很可怕。

儒家說你要真誠,但是真誠是不是很天真呢?我學了易經才知道真誠的方法,今天第一點要說易經給我的啟示就是怎麼樣真誠。我們從小都知道說做人要真誠,但是很多人說真誠很容易上當受騙,說你真誠你倒霉,那怎麼辦呢,所以真誠需要方法,不是單獨的說一廂情願,我覺得我很真誠,別人很難證明你真誠不真誠,你說你真誠,別人會說我怎麼知道。易經裡面提到在乾卦的文言有兩個詞,一個是「閑邪存其誠」,就是防範邪惡以保存自己的真誠。防範邪惡就是說所有邪惡的你都要跟它對抗,都要防範它,所以真誠和邪惡勢不兩立,除非你不知道那是邪惡,只要那是邪惡的你就要防備他。所以真誠不是說單純的真誠,小孩子天真不叫真誠。

第二句話更難,「修辭立其誠」,我要建立我的真誠就必須要修飾我的言詞,因為每個人都會講話,但是有些人說話言不由衷,口是心非,這樣一來你說的天花亂墜,到底是不是真誠呢?你不說話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真誠呢?所以這裡要強調修辭,說話必須適當。儒家裡面的這點常常被忽略,孔子教學生在論語先進篇提到,他的學生分四科,第一個德行是沒有問題的,儒家教人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第二個是言語,就是跟著孔子學習要學習怎麼說話,這個說話不是說口才好,你要學詩經,學了詩經以後你說話才能有適當的分寸,也有一種文雅的表現。所以言語科往往被忽略,大家認為說話太好的話德行就會不見得太好。第三就是搞政治,第四個就是文學。所以言語科到底講什麼,我們念德育的時候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孔子強調你要學習,因為人有理性,你不能光靠我要做好人,你不懂得做好人的方法那就不行了。

後來孟子說他集成孔子,很多人說孟子太武斷了,很多人認為他不是真傳,但是孟子認為自己是真傳。孟子說我第一個特色就是知言,代表他真的得到孔子的真傳,把最後一句話當真來看。在這個時候我就想到易經,易經裡面有儒家的影響,你要真誠,第一個防範險惡,第二個修飾言詞。

學易經的時候就把儒家沒有解決的問題做了一個大概說明。孔子講人性向善,孟子也是如此,但是孟子的思想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就不多說明了。孟子也不是講人性本善,孟子講的也是人性向善。我已經答應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討論孟子的問題,大家都認為孟子講本善,其實未必如此。

易經整個的思想是怎麼一回事呢?它基本上是一個符號系統,西方當代哲學從卡西爾之後很喜歡主張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你說什麼是人呢?理性的動物,會說話的動物,會笑的動物,也是適當使用符號的動物。比如說你認識一個人叫張三,張三就是符號,這個人不在前面,我們可以討論張三這個人怎麼回事。張三這個人每天都在變化,但是名字不會變,你要用不變的代替變的才能思考,對這個人加以規定和判斷,否則說不要名字只看這個人,那麼千變萬化,你怎麼會進一步思考呢?所以人類文明的建構一定要從符號化的能力開始,人類理性的作用第一個是可以借符號來代表真實的東西,因為真實的東西不夠真實,所以這個符號有時候比那個真東西更穩定,我們得到語言和文字才能得到人類思想的架構。

在易經裡面符號使用得就非常精彩,它用8個符號代表8種自然界的現象。易經的符號是怎麼回事呢?基本上是用一個陽爻和陰爻,人有男女之分,生物有雌雄之分,整個自然界白天黑夜、太陽月亮都可以分,所以你把它分成對立而互相需要,像什麼對立的統一這些都可以說通。

很多人研究說陽爻、陰爻怎麼來的,這是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很難回答,因為人本來就有兩面,有生就有死,但是有一個說法我覺得可以考慮接受,就是用記事來反映。古時候的人沒有文字,你到一個地方有陷阱,每個人去了都中了陷阱不是很危險嗎?所以我要告訴以後的人,比如說我們30公分做一個單位,那如果這裡有情況我就中間打結,中間打結就是陰爻,沒有打結就是陽爻。人類可以看懂,動物不一定看得懂,同一個部落的人可以看懂,其他的部落不一定能夠看懂。

比較重要的是我用八種方法代表八種自然界的現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個是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伸發展。比如說看到天,每天都有太陽、月亮這樣的天體不斷地運行,所以乾卦代表天,它永遠不能停下來。坤代表地,你種什麼它長什麼,這個坤就代表大地。震代表打雷了。這個在人的身上也可以比擬,乾代表頭,坤代表肚子,震代表腳可以走路,艮代表山,山就代表止,這個止在人的身上代表手。講到動物的話,狗就代表艮,這就把每個範圍的東西都包括在八個卦裡面。所以這個就是它的技術,叫做八個經卦。八個經卦發展就變為64個別卦。古代傳說伏羲製作八卦,其實那個時代已經有64卦了,那個年代距我們五千年左右。第二個是周文王,他把64卦的具體含義寫出來了。有人說64卦是周文王做情報用的,因為他本身被關起來,他要跟家鄉的人傳一些信息,所以想辦法讓外面的人知道他怎麼樣。

我們知道易經不是孔子一個人做的,我們把易經和易傳大概的背景和基本結構了解之後,就可以進一步說他對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啟示。我自己學易經的時候發現,在易傳的部分儒家的思想非常清楚,就是要叫你修德。我們小時候看自強不息就是每天慢跑,每天運動,後來才知道自強不息不是叫你運動。易經怎麼會叫你運動呢?它不會只教你身體,而是教你每天加一些德行,昨天好,今天要更好。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人都是今天比昨天更好一點,明天比今天又更好一點。君子就是要敦厚自己的品德,然後來載物。這個萬物是指人為主,可以包容所有的人。大象傳特別可以承載這個,君子都是以修德為主的。

我們可以看到《易經》非常強調修德,我們就要問人活在世界上為什麼要修德,這個是我們學術家一定要問的,不能說孔子說修我們就要修,為什麼孔子的話就要非聽不可呢。所以修德有兩個理由,一個為什麼要修,第二個修了之後有什麼效應。我們前面說過,修德是合乎人性的作為,如果修德違反人性,那麼就等於儒家叫我們回到世界上違反人性,這個簡直是無法想像的。所以第一個我們說修德是合乎人性的,就是我前面為什麼要強調人性向善。我修德正好是把向善變成實現的善。最高的目標《大學》裡面說了,你把向善和行善連在一起就是修德,這個和易經裡面講的修德很配合。修德的理由是因為符合人性和向善的要求,也有人說能不能講得再具體一點,因為這個問題有時候要看驗證。

你從一個人的志向可以知道他如何看待人生。孔子有什麼志向呢?他的志向很了不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個孔子也沒有做到,我覺得將來也不可能做到。但是孔子為什麼要提出一個不可能的目標作為理想呢?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孔子是不是有幻想症,或者說他是很實在地了解了人性,知道除了這個目標,我沒有第二個選擇?因為人生的理想不見得要你真的做到,它給你一個方向,給你一個人性基本的理解,所以孔子的思想在他的志向說出來之後就真相大白。《論語》有兩段話我們念到都很傷感,一個是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三千弟子都應該開除,72弟子都應該記過。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那麼這些學生聽了以後沒有人了解他。第二句話,真正了解孔子的人是一個隱士,就是我是隱居的,見面的時候你給我名片,我不給你名片。這個人肩膀挑著竹籠,經過孔子的門前,然後說沒有人了解你就算了,可以停下來了。孔子只有一個知音,這個知音不是孔子的門下,是另外一派的,也可能屬於道家。這就代表孔子公開說沒有人了解他,另一方面孔子在抱怨沒有人了解他。你從他的志向就知道,孔子的學生誰可以了解這樣的志向呢?有可能有一個,叫做顏淵,不幸短命死了。我們從《論語》裡面所提供的信息就知道他是很特別的。當然,我們念書的時候朱熹不在現場,我們這樣講不太公平。

那麼我們再談對儒家的詮釋。儒家講究修德,第一個是修德的理由何在,第二個修德的效果是什麼。修德的效果有兩個可能,第一個是我前面提過的誰修德誰倒霉。我在台大教書快30年了,有學生說沒有聽你上課之前還無所謂,聽完你課了以後要孝順,早知道不聽好了。孝順不需要聽老師講的,孝順是你作為人最基本的要求,只不過他不懂道理。修德的結果是倒霉嗎?是吃虧上當嗎?是受這種委屈嗎?不是這個。修德的效果是快樂。所以,為什麼說你要學習儒家,第一個要寫文章,叫做尋孔言樂處,你要告訴我孔子為什麼快樂,沒有找到快樂不要跟我學。

宋朝很多哲學家很有意思,認為儒家跟別人不一樣,很窮困還會很快樂。一個人很窮困還會快樂嗎?這一點孔子也不敢肯定。顏淵快樂,相對的孔子更快樂。我們要了解孔子就要從他自己的話來說,他說我這個人吃著一種簡單的食物,喝的是白開水,手臂彎起來做枕頭,所以孔子稱讚顏淵的時候也是稱讚自己。但是孔子稱讚顏淵的時候怕學生誤會顏淵比孔子好,莊子就這樣認為了。一個老師對學生說只有我們兩個做得到,代表說你好,但是也不見得比我好,我們是一樣的。旁邊有人吃醋了,這個人叫子路,說我年齡比顏淵還大20歲。子路比孔子小9歲,老師既然和顏淵稱兄道弟,只有他可以做到,他就問,如果你帶領三軍過去的話帶誰去?孔子說空手打老虎,徒步就過河,這麼魯莽的人死了還不後悔,我才不跟你去呢。這八個字是我學習到的座右銘,碰到任何事情都要好好去籌劃,把事情辦成最重要,這是儒家很好的建議,不是光說我勇敢就可以了,儒家也講謀略。所以孔子和顏淵都是快樂的,生活很窮困又很快樂。

前面說過,修德是人性向善,修德不是我的選擇,也不是你的選擇,是人的選擇。第二個是你不要擔心,後面會快樂。我們講到易經的啟示的時候,談到修德的時候,就要把儒家思想前面和後面連起來,這樣才有理論的說服力。

再進一步你從易經可以得到什麼啟發呢?易經有些卦很有意思,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謙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山是高聳如雲,你當然會覺得偉大。一座山代表有實力,但是這個山在地底下。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謙虛的,生下來謙虛根本就沒有那個資格,有人說我這個人很謙虛,但是這個人沒有任何才華謙虛什麼,他不謙虛行嗎,他只是很實在,不是謙虛。謙虛一定要先有某種超過別人的才華、能力和智慧,然後把這座山放在地底下,別人看沒有任何阻礙了,這個地非常的受順,就是你有本事把它壓制下來。講謙卦的時候提醒我們,你在世界上有能力要謙虛。我們講到吉跟利,吉代表吉祥,利代表有能力做什麼事。其他各卦從謙卦開始,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再好的卦也只能做到無咎,甚至可以做到悔。你如果希望這一生做人處事都順利,只有謙虛才可以。所以學易經的時候,從謙卦就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另外一個卦是履卦,履卦是天澤履,古時候人看到沼澤就很喜悅,看到沼澤就覺得這裡有水,可以提供你必要的資源,所以沼澤給人喜悅的感覺。水不行,水是比較危險的,而沼澤是定下來不動的。履卦很有意思,它的本義是鞋子,你穿鞋子走路,這一生等於在人間走路,走路的時候只要守規矩,這一生都不會有問題。剛才說一個卦再怎麼好,但是到最上面沒有什麼好的。我們因為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通常變壞的可能性比較大。

易經能做到元吉的只有兩個,第一個元吉就是女媧,你這一生在人間行走按照禮儀都有分配,這個說明人的世界還有規範的。第二個元吉最上就是水井,這個水井是大家用的。井卦為什麼好呢,井蓋起來要用大家用,井開始做的時候不到最後一關不能用的,所以這個井是讓大家都可以用,做一些好事福利終身,最後的結果也是好的。

如果再進一步思考,有沒有什麼卦本身就是元吉呢?有兩個,一個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就是損卦。損卦為什麼本身就是好的呢?因為損己利人。我們經常聽到損都是損人利己,讓別人損失然後對我有幫助,好像中國人有些話不知道怎麼回事。易經裡面說卦相就是元吉的,就是損,損己利人。為什麼山底下有沼澤,代表山的植物和動物旁邊就有沼澤,最美的風景不是山,是湖面的山色,所以它是這樣來幫助山的。澤是代表我,山代表別人,我損自己來幫助別人。一個人只要能做到損己利人,誰不歡迎你呢?因為你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些都有很好的含義,聽起來跟一般人的想法背道而馳。你聽到損卦就覺得我又倒霉了,我要損失自己了,其實背後還有它修德到後面的快樂整個的思想做基礎。

另外一個卦也是一樣,卦好的是鼎卦。這個鼎卦本來是鍋子,人的社會要團結,要分享食物,大家都可以得到快樂,那麼當然就需要鼎,一個鼎發揮作用的話大家都有好處。你要說64卦,每一卦都有教訓,都可以給你一些做人的啟發,剛才是舉幾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說明。

我們講到這裡就要問,易經對人類有什麼啟發呢?在17到18世紀之間,德國一位大學者,當時最有學問的人之一,叫做萊布尼茨,他從傳教士手中得到一本拉丁文翻譯的易經,他當時看不懂這個東西,就找中國本國的學者跟他商量,請中國的學者口述他的意思,然後翻譯成拉丁文,因為那時候拉丁文還是西方學術界的語言。萊布尼茨看到拉丁文翻譯的易經已經很高興,因為他是數學家也是哲學家,數學家看到易經都很興奮,因為裡面有數學的規律。你說一陰一陽兩個單位,那麼幾條線呢,三條線,2的三次方就是8,然後2的六次方就是64,然後他一看,這裡面用到二元對數的道理。陰爻代表0,陽爻代表1,最後出來就代表64種自然界的現象,然後他立刻申請能不能到中國做一點研究,當時明朝拒絕了,不跟外國人來往,所以他就沒有機會到中國留學。他本身是一個數學家,後來就發明了計算機的原理,這是西方學者自己承認的,計算機的原理得到之後,然後再輾轉到今天的電腦。這麼看好像電腦是我們老祖先發明的,其實有這個原理,但不能講發明,發明肯定是後面慢慢研究和改良之後的事。但是原來在易經裡面確實有,這個是他們承認的。

第二,我們講自然科學,西方的哲學理論從笛卡爾開始,他整個的觀念就是機械論的宇宙觀,他看整個宇宙是一個機器的組合,你有物質,另外加上動力,物質之間的動力在運作,那麼它就不斷的在變化。這個變化是動力給它的,物質本身不變,它是死的,所以這個是西方基本的觀念。這種觀念從20世紀開始改變,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開始。西方人的宇宙觀慢慢調整變成機體論。西方以前很喜歡講存在本身,後來很喜歡講變化,黑格爾的哲學已經把變化加進去了,只不過變化的主體到馬克思以物質為主,黑格爾還是精神為主。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把整個宇宙說成一個機體。沒有任何地方是隔絕的,你不能做簡單的定位,也沒有任何空間、任何時間跟其他地方是分開的。這種思想出來之後,西方走向了機體論。

西方的機體論讓我們現在對宇宙的看法不一樣了,整個宇宙是有生命的,你不能再破壞生態了。但是這個思想在易經裡面早就有了。整個宇宙、大自然用八種符號代表,自然界的變化從符號的轉化裡面得到信息,然後安排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不能離開自然,這個是很直接的道理。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發現,西方自然科學配合哲學的發展,從機械論變成機體論,這個在易經裡面早有啟發。西方人如果早點得到易經,那麼很早就可以得到啟示。因為科學不管是否驗證,宇宙還是一樣的,只不過科學前面說是機械論,妨礙你直接看清宇宙的真相。人有科學的研究,但是有時候不但不能幫助人類,有時候反而是阻礙。當然這是別的話題,因為很多人說原始的民族靠神話,思維方式不一樣,往往他們跟宇宙最接近。我們現在的人看到大自然沒有什麼感覺,需要別人告訴我們這個代表什麼意思,這個就是不一樣的發展。

第三點我要提到心理學。心理學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叫榮格,他是瑞士的心理學家。他這個人真是博學,書裡面用到一些印度教的思想,甚至包括鍊金術,還有我們的易經。他也會佔卦,占卦很簡單,只是一個基本運算的方法,但是怎麼解卦比較重要。榮格有一個日本學生,他做心理醫生,在歐洲替很多歐洲人治療心理疾病。他在歐洲給別人治療疾病效果不是很好,常常問,奇怪我的醫術也不錯,老師也是有名的教授,為什麼我的客人不是很滿意。這個日本人占卦的時候是負卦,也就是說陰氣太重,代表別人對你不放心。病人看到醫生,不管病人是什麼偉大的人,你看到醫生就是病人,當然希望醫生給你權威的意見。你不能說我是病人我要動手術,醫生你說幾率怎麼樣,醫生說試試看吧,那麼肯定不行。如果醫生說你放心,沒有問題,這樣病人就比較有信心。這個心理醫生得到了一個負卦,解釋卦象有很多種,然後說陰氣太重,於是就改變策略,今後跟別人講話就變得很有權威。榮格自己也在占卦,今天有重大的決定要不要參加會議,要不要投資等等。占卦到底有什麼道理,對心理學有什麼幫助,下面我做一個說明。

西方心理學到弗洛依德是一個高峰,就是心理分析學。榮格出現的時候倒過來叫分析心理學。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為什麼可以受到大家的重視並加以實踐和應用,是因為提出一種潛意識理論。你說你現在不快樂嗎?那不是今天的事情,一定是潛意識裡面有些結沒有解開。現在不快樂是一個結果,結果必有原因,那個原因就是以前發生的事情,那個結沒有打開。所以你有問題找我,你先告訴我做什麼夢,因為夢就是冰山底下的部分跑上來了,所以一個人做夢經常有類似的模式,就是這輩子都會做好幾個類似的夢,不會每一次都不一樣。你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做夢都會有類似的模式,這個就值得分析了,就是你潛意識被壓制的東西做夢的時候出現,然後分析了以後研究就可以了。做夢做不到就要催眠,就要催到前世去了。有一個醫生有一本書叫前世今生,就是講一個女生找醫生催眠,結果發現過去活了86世,現在她也沒有什麼改善,越活越回去怎麼辦。這個說法我不能太能接受,總覺得前一世的很多東西都是暗示。比如說這位小姐,她86世,做過希臘人,做過西班牙人,甚至做過日本人,什麼人都做過,就沒有做過中國人,那怎麼可能,中國人那麼多怎麼輪也應該輪到吧。但是為什麼沒有做過中國人呢?因為小時候出生的前後正好碰到二次大戰,日本人正好偷襲珍珠港,她住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聽說過中國,所以長大後說我以前是哪世什麼人,但沒有做過中國人,其實這個就是輪迴的暗示。

比較重要的是這種思考模式叫做因果關係。這個還不夠,因為因果關係的問題已經很難成立了,因果只是先後關係,並沒有真正的因果。因為一個原因可以產生很多結果,一個結果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在這個時候榮格出來了,他說學了易經之後發現慣時性原理,慣時性就是歷史性的,之外還有同時性原理,就是現在正好同時發生的事,通常我們稱作偶然。比如說出門偶然看到一隻烏鴉對著我叫,不知道為什麼,別人出門它不叫,就我出門叫,這個就是偶然。同時性就是一個詞,叫有意義的偶然,這個詞就是基本解釋。我們認為偶然是沒有意義的,碰巧而已,但是他卻要強調偶然是有意義的,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離開那種有意義的偶然。我們常說有緣,你為什麼跟誰做朋友,為什麼跟誰忽然結婚,他說是偶然碰到,多弄幾世,這個就是有緣。他把時間上的先後關係加上空間上的關係,兩個層次、兩個向度加起來之後,對人的問題的解釋更圓滿。所以榮格就靠易經的啟發,使他的心理治療別開生面。

我自己很喜歡這個觀念,說實在的,因為我父母親都是上海人,上海人平時沒有事打打麻將,我媽媽身體不好,半身不遂30年,所以我陪父母就是打麻將,父母過世以後打麻將就變成我的娛樂之一了。打麻將的時候我發現這個觀念很靈,我走出來的時候一輛全新的計程車到我面前,我就知道我今天要贏。我走到門口等了十分鐘沒有車來,然後來了一個舊車,那麼我就知道今天肯定要輸了。人本來就有心理暗示的接受作用,但是你也不能全部否認前面的東西,如果說有意義的偶然,歷史上偶然的事情造成重大結果的非常多。

西方有一個簡單的諺語,說一個鐵匠替將軍的馬釘鐵蹄,一個釘子歪了,然後將軍上戰場,因為那個釘子斜了將軍從馬上掉下來,然後摔死了,最後仗打敗了,國家滅亡了,一個國家的滅亡就是因為這個釘子的原因。你非說是這個原因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所以我們不要光考慮一種模式,還要看其他相關的模式。這個叫做有意義的偶然,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人生問題的時候,除了注意到縱的側面,還要注意到橫的側面。就是注意到過去的歷史、現在和未來,要注意到在我身邊的所有人。

最後,講幾句有關易經占卦的問題。我自己50以後也學孔子,因為到了50歲人生還是有很多煩惱,就學易經。學易經學到占卦,發現很准。這個准和迷信無關。什麼叫准,易經的占卦有一個特色,就是用50個竹片去算,這個算只需要49根,就是叫做任意分一半,因為太多數不清楚,不能操作,分一半之後取掉一根,三次得18爻,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一個本卦,就是說你現在問自己有什麼問題。這裡還有三不佔,不疑不佔,不益不佔,不誠不佔。你把這三個都去掉之後,真的有一個疑惑然後可以佔一下,佔了之後給你一個卦,這個卦可能會有支卦,就是本卦有支,就是你變成什麼樣子。本卦是本來的,支卦是後面演變的。這個就要解釋了,占卦很容易,20分鐘就可以學會,但是解卦就很難了。我們很多解卦都是中西的解法。我們今天可以調節一下,這個本卦就是告訴你大的形勢,這個本卦為什麼要問就是因為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往往來自於慾望和情緒,很想做這個事情,所以思考的時候看不到其他的相關條件,只看到我想看到的,這樣你聰明也沒有用。占卦就可以讓你知道全部的條件是什麼,讓你不要執著於自己的念頭。

重要的不是現在的情況,而要問變化怎麼樣。你把下一步的變化了解了之後,才知道這個選擇有什麼樣的預示。因為易經是講變化的道理,它符合每天都在不斷變化的道理。有時候你會有小吉,但是後面是大凶,有的是小凶,後面是大吉。學了易經之後,可以幫助自己的理性做一種比較完整的理解和判斷的工作,它並沒有給你迷信的空間。我們一定要把易經和一般的迷信區分開,一般所謂的迷信就是太過於相信那個算的方式,而完全不做理性的思考。台北有很多算命的,經過的人看一看,你只要看兩眼他就跟你說請過來,男生就說你是不是事業有問題,只要是女生,就問是不是感情出問題。實際上是你給他的暗示比他給你的還多,這個算命的人很懂得心理,臉色一變,眼神一閃就知道心裡想什麼。易經不是這樣的,我給你占卦的時候你再怎麼想也沒有用,該怎麼出來還是怎麼樣出來。所以有四個字,人謀鬼謀。人謀就是我在算就是人謀,我在謀劃,我希望得到什麼結果。什麼叫做鬼謀呢?鬼謀是人的理性無法猜透的。占卦的時候有人謀和鬼謀,這樣得出來的就很完整。我自己占卦的時候覺得很受用,因為不是迷信,它可以讓你思考問題比較完整。最後歸結到還是修德為上,叫做有得失才有吉凶,而天道無得失。整個易經裡面提醒我們三件事情:一個人活在事業上最重要的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智慧,第三個能力。一生也是如此,一生要培養德行、智慧和能力。易經用符號化的方式把對人生的理解做了非常清楚的說明。

以上是我簡單的報告,謝謝各位。


推薦閱讀:

《易經智慧》韓易峰 第四講
易經講解(三)同人大有謙豫隨
易經基礎
怎樣運用易經八卦解讀世間萬象
易經通解之一之 易為何物

TAG:易經 | 現代 | 現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