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信念與牧者心腸─素描斯托得
神學信念與牧者心腸─素描斯托得 |
大衛-威爾斯/江其蕙,屈貝琴合譯
約翰-斯托得,事主五十餘年,七十九歲高齡,熱情依舊、信仰活潑、服事有力,秘訣何在?本文將粗略勾勒其信仰、事奉之生命圖像。 一九九六年,約翰.斯托得(John Sttot)年滿七十五歲。今年一九九九,他已邁向人生的第七十八個年頭;人格依然正直,活力不減,頭腦清晰,事工遍及世界各地。並非每個人都能安抵這生命的里程碑;極少數人享有如此美譽;而能像斯托得這麼謙虛自居的,更屬鳳毛麟角。 斯托得一直被稱為「廿世紀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最有影響力的傳道人」(大衛.愛德華斯),同時也是我們這時代最孚眾望的福音派領袖之一。他一直是上帝真理的卓越管家,也是聖經信息的先鋒。而他的領袖氣質,實源自其牧者心腸和聖經理念。 地方牧者、跨國領袖 今天的教會界,平均來說,一個牧師通常只在一個教會服事二到三年;然而,斯托得在倫敦蘭涵(Langham Place)「聖徒教會」(All Souls)的服事,已滿五十年;這是他唯一服事過的教會。 斯托得在聖徒教會的事奉特色是:認真而有系統地傳講上帝話語。在《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釋經書中,斯托得這麼寫著:「真實的教牧工作始於……確信我們蒙神呼召,要護衛並宣揚他的話語。對於上帝的話,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持守、研究、闡釋、應用以及服從。」他自己就一直是這麼做。 但是,要在聖公會的轄區內傳講聖經真理,並非易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緊接的幾年中,福音派被認為是種思想狹隘的派別,而且在英國教會的改革事工上毫無分量。福音派在教會體制上隸屬聖公會,但卻因在神學上的信念不同,而與聖公會內部的活動保持距離。斯托得認為這種分裂,是阻止教會知(神學理論)與行(生活實踐)合一的最大障礙。 為了補救福音派的分離思想,斯托得在一九六七年及一九七七年分別舉辦了兩次「全國福音聖公會會議」(National Evangelical Anglican Congresses)。第一次會議的主題是「教會」(探討教會的本質、使命、及信息),成功地使福音派教會重新回到聖公會;福音派教會並表示願意成為聖公會的忠實會友。福音派人士在參加第一次會議時,一直認為自己是福音派,只是湊巧是聖公會的會友。但十年後的第二次會議,他們則認為自己是聖公會會友,只是剛好也是福音派。 這項成就並非沒有爭議。雖然現在比以前有更多的福音派人士被任命為聖公會主教(bishoprics),但是福音派的定位卻比以往更模糊不清。這難道是福音派人士變成忠心的聖公會會友無法避免的事嗎?如果福音派的實質與熱心不減,這種情況能避免嗎?這些問題非同小可。美國幾個主流教派的福音派人士,也同樣在思考這令他們左右為難的問題:留在聖公會教派內的好處是什麼?代價是什麼?該為哪些好處付出何種代價? 二次世界大戰後,福音派在全球迅速增長,斯托得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是服膺聖經的基督教再次復興,並因「洛桑信約」(Lausanne Covenant)的簽訂達到巔峰;信約是一九七四年為世界福音化所舉辦的「世界福音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的成果。會議有一百五十個國家參與,美國《時代雜誌》形容它「可能是基督教界所舉行過,範圍最廣的一個會議」。斯托得是洛桑信約的主要起草人;信約是一篇神學聲明,同時也是對傳福音及社會責任的宣召。因為洛桑信約具有福音的凝聚力、異象及信念,其重要性歷久不衰;而這卓越成就,絕大部分要歸功斯托得。 從聖徒教會,斯托得亦將事工拓展到第三世界;雖身家優沃,他卻跨越國家及文化的藩蘺,顧及被第一世界所遺忘的人,體會受苦人們的需要與苦難。斯托得創立的蘭涵基金會主要進行兩項事工:教牧人員訓練及書籍派發。 斯托得認為教會很少能超越牧者的影響;自然,訓練教牧的人,對教會的發展就占極重要的地位。因此,斯托得便與各國本地的教會合作,發掘品格、領導能力出眾的領袖,支持他們修習博士課程,以期提升其日後的教育事工。截至一九九五年,已有十七位來自十四個國家的博士班學生接受贊助,泰半在英國的大學進修;其中十二個人已完成學業。這項贊助花費甚鉅──平均每個學生每年要花費美金二萬二千到二萬八千元。但是「牛津宣教研究中心」(Oxford Center for Mission Studies)的撒母耳(Vinay Samuel)先生指出:這項計畫已栽培出許多學者,在世界各地,他們都對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產生影響。另外,斯托得還設立「福音文字信託基金會」(Evangelical Literature Trust),把書本分送給第三世界國家的教牧人員及神學院。 在斯托得的諸多事工中,他以宗教改革者著稱。「我們必須將教會的失敗放在心上。」斯托得認為今天最要緊的是:教會應該展現出上帝同在的實際,同時展現出在基督里的所獲得的新生。惟有如此,別人才會願意相信我們為基督所做的見證。 多產作家 斯托得的文字著作質量均屬上乘;創作四十二本,編著十四本,尚有各式篇章、短論、專文及小冊約五百。多年來他一直是位多產作家,其中大部分書籍都由「校園團契出版社」(InterVarsity Press,簡稱IVP)出版發行。斯托得所寫的每篇文章,都謹守聖經教導、有愛心而不失原則、富創意又激勵人心,他的散文則思路明晰、清新易解。 他的書可歸兩大類:與聖經有關的,以及從聖經觀點來談這世界的。與聖經有關的,可以再細分成三類。第一、直接或間接論及聖經的書,例如,《新約信息精華》(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以及對聖經中各卷書信的闡釋等。此外,還有針對教義主題的研經材料,如:《當代聖靈工作》(The Baptism and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第二、是他對基督至死不渝的委身。在《獨排眾議旳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一書中,斯托得力陳:主耶穌不但遭遇過今日教會所遇到的種種難題,更持守上帝的標準來回應。在《當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一書中談到贖罪,讀者幾乎可以聽到斯托得的心弦鼓動。《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這本書已銷售百萬本,而且被譯成五十多種語言,是本解釋福音信息的書。另外,還有論講道的書,《傳道人的楷模》(Preacher"s Portrait)及《當代講道藝術》(Between Two Worlds)。 在討論世界的著書之中,其中包括《信仰與社會責任》(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Modern World)一書,影響深遠。斯托得認為傳福音必須出於基督徒對聆聽福音者全人的負擔,而不僅對其「靈性」有負擔而已。在《當代基督教與社會》(Involvement,英國版書名為 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此著作中,則探討了最令人困惑的倫理議題。 斯托得的著作坦率真誠,反映在他貫徹始終地引用聖經。他說:「我們必須廣開心門,不怕聽到我們不想聽的。」我們往往到聖經中尋求安慰;「當我們翻開聖經時,其實早已打定主意,一心只渴望聽到安撫自己偏見的回應。」斯托得的解說猶如晴天霹靂,把我們從自鳴得意的安樂窩中給震醒。 斯托得──沒有爭議的人 斯托得式的福音派非常合乎聖經、深思熟慮、充滿說服力,並且與他為人自律、自我犧牲、及忘我無私等虔敬態度並駕齊驅。斯托得寫的《平衡的基督教》(Balanced Christianity)一書,簡而言之,就是一本這樣的福音派宣言。在這本書中,他反對將理性(mind)與感性(emotions)兩極化;這種現象,在今日教會相當普遍。他呼籲教會一方面要持守不變的聖經真理,但在文化中實踐應用的方式要能推陳出新。他也要求教會應省思並接受什麼是現有體制中可變與不可變的;並且,他呼籲教會應對「傳福音和社會責任」二者並重。 然而,在這一連串的論述中,最相關的還是第一類──理性、感性的均衡。斯托得反對不依據聖經的講道、也反對連使徒都不願為之辯解的信仰,以及現代人那種偏求感性的經歷。他反對「高舉經驗作為真理的準繩」,相反的,「真理應為經驗的基準。」當福音派人士不再關心聖經真理時,就喪失福音信仰了。 敬拜神的時候,一定必須要有合乎聖經的講道。「神的道與敬拜密不可分;」斯托得在《當代講道藝術》一書里說:「基督徒的敬拜應是人對於神的啟示,所生髮出的一種出於理解力與愛戴的反應,因為這是對他聖名的崇敬。因此,不傳講上帝話語的敬拜方式,我們無法接受;因為講道是要讓人知道神的聖名,而敬拜是讓人尊崇主的聖名。」他察覺到,我們今日在敬拜上的貧乏,乃反應出我們對神認知不足;而這種不足,則是由於缺乏聖經知識所致。 在起草「洛桑信約」時,斯托得拒絕誘惑,堅持不可使傳福音淪為一種技巧,及使福音淪為一種治療的方式。信約先訂下一個基準:神是「依他旨意掌管萬有」的主,而且「為他自己向世人呼召」。「整本聖經是唯一書寫下來的神的話語」,都是真實且具有權威的;而基督是「唯一的救主及唯一的福音」。洛桑信約說明了福音派的信仰,就是散播「這好消息:即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而且按著聖經的話,從死里復活,作為統管萬有的救主,立時赦免那些悔改及相信他的人,並釋放靈得自由。」 根據這份信約,神的本質說明了為什麼福音對社會關懷無可推諉。呼召人得蒙拯救的神,也是創造及審判的神。因此,我們「應和他一樣地關懷正義、關懷人類社會和諧,以及幫助受壓者從各種壓制之下解放出來」。 像斯托得信念如此清楚、心意如此堅定的人,他受到爭議包圍的機會並不多。事實上,他經常做些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事,例如:他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沒有愛,真理可能變得醜陋;而沒有真理,愛就變得空虛及感情用事。 這段愛和真理的融合從他與自由派人士大衛.愛德華斯(David Edwards)在《當代神學對話》(Evangelical Essentials)一書的對話中,表露無遺。斯托得毫不讓步地示範出,如何與一位話鋒銳利的神學對手談話。同時,他在所牧養的聖徒教會中,也樹立了良好典範。當靈恩經驗襲卷聖徒教會,斯托得個人對靈洗的信念受到挑戰。特別在早期靈恩運動時期,這種情形常導致許多教會分裂。但在聖徒教會卻不然;這多半應歸功於斯托得,他堅守也兼顧了神學信念與牧者愛心。 斯托得──引起爭議的人 然而他也曾引發爭議,除了聖公會教會政策之爭外,較顯著的還有三件。第一、他曾表示反對自神學教義不周全的教派中分離出來。一九六六年十月,在倫敦舉行的全國福音派大會(National Assembly of Evangelicals)中,鍾馬田在演說中主張這種分離。斯托得當時是會議主席,他禮貌但強烈的予以斥責。這件事,在英國,人們記憶猶新,像是上星期才發生一樣。這件事成了聖公會與非聖公會福音派之間失和的開端。這種失和的局面,一直無法克服,因為各派各有自己的做法。但斯托得仍和鍾馬田常有連繫,而且非常敬佩他的教牧事工。 第二、斯托得反對以靈恩來了解聖靈的施洗。在英國,以推行靈恩運動著名的麥可.哈柏(Michael Harper)曾經擔任聖徒教會的助理牧師。在其任期內,哈柏第一次經歷到聖靈的更新;於是在聖徒教會中大力倡導他的新體驗。斯托得對此的反應,在一次傳道人員研討會的演說中清楚表明;這篇演說後來結集成為《當代聖靈工作》中的一篇。即使斯托得後來的態度稍趨和緩,但其基本立場不變。不過對於有聖經依據的靈恩活動,斯托得是大力支持的。 第三、在與大衛.愛德華斯辯論時,斯托得被問及如何看待那些未信基督而死者的命運時,他只簡短地就自己多年來一直持有的觀念加以詮釋。斯托得認為邪惡的人必會滅亡;他自知這種想法與傳統基督教所持態度不同,而在美國,他的說法引起軒然大波。從此以後,斯托得把這議題的焦點放在修辭上;起初,他表示他的看法是「暫時性的」,最近,他只說他仍保留「不可知」的態度。但是批評他的人則把重點放在他發表的信仰理念上,而他的信仰聲明是很清楚的。 儘管有以上這些爭論,斯托得的名聲依舊不墜。一九八三年,擁有英國議會行政權,可頒授學位的坎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授與斯托得英國牛津大學的神學博士學位,肯定他在教會中展現的卓越領導。斯托得的這項榮譽,可謂實至名歸。 斯托得一直是位有遠見的福音夢想家;他能洞察到別人所洞察不到的異象,而且知道如何具體實踐所領受的異象。斯托得品格正直、有愛心又有智慧,他的領導風格從不是強勢作風。斯托得向來注重均衡,而他自己所展現的均衡則是今日社會少有而不尋常的,那就是:真理與愛心相隨,思想與行動合一,福音與社會責任並重,忠心牧養教會但絕不漠視社會需要,心靈謙遜但勇於捍衛信仰,熱愛真理但不流於濫情,思路清晰但也敏於察驗別人的感受。斯托得的服事對教會是一大貢獻,為此,我們應深深感謝神。 斯托得雋語: *宇宙歷史中,從無一物像古老十字可將我們斬成碎片。──斯托得,1968 * 現代世界厭惡權威、崇拜適切性……聖經同時擁有權威與適切性……這「同時擁有」的秘訣全在耶穌基督身上。──斯托得,1981 * 登山寶訓中的「八福」,並非八個選擇題,任你挑精揀肥。──斯托得,1990 * 如果我們渴想成為神的兒女及基督的門徒,我們必須成為和平之子,使人和睦。──斯托得,1990 抽言: 1.傳福音必須出於基督徒對聆聽福音者全人的負擔,而不僅對其「靈性」有負擔而已。 2.神的本質說明了為什麼福音對社會關懷無可推諉。呼召人得蒙拯救的神,也是創造及審判的神。因此,我們「應和他一樣地關懷正義、關懷人類社會和諧,以及幫助受壓者從各種壓制之下解放出來」。 3.真理與愛心相隨,思想與行動合一,福音與社會責任並重,忠心牧養教會但絕不漠視社會需要,心靈謙遜但勇於捍衛信仰,熱愛真理但不流於濫情,思路清晰但也敏於察驗別人的感受。 (作者:David Wells, Academic Dean of 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Charlotte) [刊載於校園雜誌88年1,2月號] 轉自加利利基督徒網站 |
推薦閱讀:
※素描:如何畫好人物頭像
※如何培養畫長期畫的耐心?
※【自學素描零基礎入門必看】匡鵬智老師教你如何不概念地畫立方體
※自學繪畫如何少走彎路——第三篇:素描入門常見的幾個誤區(下)
※名人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