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疾病名稱(英文) hepatocarcinoma 拚音 GANAI 別名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消化系腫瘤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病名定義 肝癌是原發於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常見腫瘤之一。 中醫釋名 西醫病因 現代研究表明肝癌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肝硬化和肝炎:在原發性肝細胞性肝癌病人中,約50%~90%的病例伴有肝硬化,而原發性肝癌的膽管上皮癌型中,有18.2%~50%病例伴有肝硬化,說明這兩種疾病關係密切,肝癌可能是肝硬化所引起的肝細胞過度再生的結果。至於肝炎與肝癌的關係,據統計肝癌病人中約有40%~80%病例表現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定陽性。②長期食用被黴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被黃曲霉菌素污染的大米、麥、大豆、花生、玉米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致癌力很強的黃曲霉菌毒素等。在動物實驗中曾用這種毒素成功地誘發了肝癌。③亞硝胺類化合物。④寄生蟲病,主要指肝吸蟲即中華分枝睾吸蟲。這種吸蟲的成蟲寄生在肝內膽管中,通過機械刺激及毒素影響誘發膽管上皮型肝癌,⑤飲水污染:大量流行病學調查已一再發現飲水污染與肝癌發生密切相關。在肝癌高發區飲用池塘水者其肝癌死亡率明顯高於飲用井水者。近年由於水質分析技術的進步,已發現水中有百餘種有機物為致癌、促癌和致突變物。 中醫病因 與肝癌有關的病因病機是內有臟腑氣虛血虧,脾虛濕困,氣滯血瘀,外有六yin邪毒入侵,虛邪中人,邪凝毒聚,日久成積所致。 季節 地區 分布以江蘇、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區為主。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江蘇的發病率為49.17/10萬人,全球每年發病約25萬人左右,高發於亞洲和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則較低,歐洲的發病率為0.4/10萬人,莫三比克,發病率高達164.6/10萬人口,男性25~40歲年齡組肝癌發病率是歐美的500倍。據1972~1974年上海市腫瘤醫院統計資料,肝癌發病率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男性占第三位,女性占第五位。男女之比2~3:1,平均年齡48.5歲,死亡率僅次於胃癌和肺癌,居第三位。目前,以中西醫結合為主的綜合治療已初見成效,對於減輕癥狀、延長生存期,均有一定意義。 發病機理 中醫病機 病理 一、肝癌的轉移肝癌的轉移發生率與腫瘤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並受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由於肝癌早期,具有侵犯血竇和肝內靜脈,因此極早期肝癌可能出現肝內播散、肝外轉移。肝癌主要通過血行轉移,其次是浸潤、種植、淋巴道轉移。肝癌細胞浸潤穿過肝包膜累及周圍鄰近器官,如胃、胰腺、結腸、橫膈等,癌細胞可突破肝包膜在腹腔形成種植轉移。血行轉移是癌細胞侵犯血竇、肝靜脈及門靜脈分支,導致肝癌細胞在肝內播散,然後經血液循環轉移到其它組織器官,主要轉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骨、腦。淋巴轉移系癌細胞隨淋巴引流擴散轉移,主要沿肝門淋巴結、胰旁、腹膜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也可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二、肝癌的病理:肝癌好發於肝右葉,病理類型90%為肝細胞肝癌,膽管細胞癌僅佔5%左右,混合型少見。肝癌病理的大體分型為①巨塊型(約佔50%):以右葉為多,此型一般較少伴發肝硬變,但易引起肝破裂、出血等併發症。②結節型(佔48%):大多數伴有較嚴重的肝硬變。③瀰漫型:較少見,分布瀰漫,伴有肝硬變。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肝癌的中醫分型及四診要點1.肝氣鬱結型症見胸脅疼痛,胸悶不舒,生氣後加重,肝大,納少,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2.脾虛濕困型症見胸脅悶痛,脅下痞塊,食欲不振,或噁心噯氣,乏力,或便溏,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治宜健脾祛濕。3.氣滯血瘀型症見胸脅脹痛,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尤甚,脅下痞塊,噯氣或呃逆,腹脹納少,便干尿少,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軟堅散結。4.肝膽濕熱型症見上腹腫塊,脘腹脹滿,目膚黃染,腹大如鼓,心煩口苦,噁心納少,便秘溺黃,舌紫暗,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利濕熱,化淤散結。5.肝腎陰虛型症見脅肋脹痛,消瘦乏力,低熱盜汗,五心煩熱,肌膚晦暗,便干尿少,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扶正抗癌。以上分型為典型證型,但臨床上往往虛實夾雜,臨床當隨證辨治。一般早期以氣鬱為主,中期以血瘀、寒濕為主,晚期多肝腎陰虛。 西醫診斷標準 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1.臨床癥狀:肝區疼痛,脘悶納差,乏力,形體消瘦,低熱、噁心,嘔吐,腹水,黃疸等。2.體征:肝臟進行性腫大,質較硬,時見肝掌,蜘蛛痣等。3.實驗室檢查: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同功酶指標升高;甲胎蛋白陽性。4.特殊檢查:B型超聲或CT檢查肝內有實質性佔位病變。5.肝穿刺檢查找到了癌細胞。[附]1977年全國肝癌防治研究協作會議(於上海)擬定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1.如無肝癌其他證據,甲胎蛋白對流免疫電泳法陽性或定量>500mμg/ml持續一個月以上,並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腫瘤等。2.有肝癌臨床表現,加上同位素掃描(或肝造影)、超聲波(重複檢查為叢狀波或遲鈍微波者)、X線橫膈征(指有局限性隆起者)、酶學(指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AKP及LDH同功酶三項中二項明確陽性者)檢查中三項肯定陽性,並能排除繼發性肝癌及肝良性腫瘤者。3.有肝癌臨床表現,加上肯定的遠處轉移灶(如肺、骨、鎖骨上淋巴結①等),或血性腹水(指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腹水中找到癌細胞,並能排除繼發性肝癌者。①:肺與骨轉移應有明確的X線證據,鎖骨上淋巴結應有組織學檢查證據。其他部位有肯定的轉移灶亦可作為診斷依據。1987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關於原發性肝癌的TNM分類如下:T1 單個結節≤2cm,無血管侵犯。T2 單個,≤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一葉,≤2cm,未侵犯血管;或單個>2cm,未侵犯血管。T3:單個>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一葉,≤2cm,侵犯血管;或多個,一葉內,>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T4 多個,超出一葉,或侵犯門靜脈主支或肝靜脈。N1 有局部淋巴結轉移。M1:有遠處轉移。國內分期分型標準較為簡單,但很實用,經10餘年實踐證實,對指導肝癌治療方案的選擇及估計預後有一定價值。近幾年,國內分型分期標準稍作修改,1991年出版的《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一書中,不再列入分型,僅保留分期,原因是炎症型肝癌極少見,而單純型和硬化型的區別不在於有無肝硬化,僅在於肝硬化的程度。 TNM分類法比較科學細緻,國際通用,便於對外交流。 西醫診斷依據 肝癌診斷的正確率在30年代約20%,到70年代已提高到80%,自AFP檢測法實施以來,診斷又有進一步提高。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及有關檢查,一般可確診。 發病 病史 癥狀 體征 (一)臨床表現早期癥狀多不明顯。一旦出現癥狀病性,發展迅速。最常見的首發癥狀為上腹不適或疼痛,主要為右上腹痛,鈍痛間歇加重。此因腫瘤迅速生長肝包膜張力增加所致。如位於肝實質深部疼痛可不明顯,如位於肝右葉頂部,可累及隔肌發生右肩背痛。胃腸道癥狀常見,但無特異性,常易忽視,如納差、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患者還可有乏力、消瘦,30%左右患者有低熱,37.5~38℃左右,少數可達39℃以上,熱型不規則。最常見的體征為肝大或觸及包塊,表面不平、硬、壓痛,並具有進行性增大的特點。伴肝硬化則可出現腹壁靜脈曲張、肝掌、蜘蛛痣等。晚期可有黃疸、腹水或其它轉移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伴癌綜合征,如低血糖症、高血鈣症等。在病程進展時可發生合併症,常見有①肝癌破裂出血:可因腫瘤發展、壞死及破潰後自行破裂;亦可因外力,腹內壓增高(咳喇、排便等)或在體檢後發生破裂,表現為內出血和腹膜刺激癥狀,可發生休克,甚至死亡。②上消化道大出血:因肝硬化和門靜脈內癌栓引起門靜脈高壓造成食道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表現為嘔血、黑便。常因出血性休克或誘發肝昏迷而死亡。③肝昏迷:是肝癌最常見死因,多發生於晚期,常可因使用損害肝臟藥物、電解質紊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等因素誘發。 體檢 電診斷 影像診斷 1、①B超:可發現肝大,肝內腫塊,解析度高,能檢出直徑1.5~2cm腫塊,診斷符合率達80%~85%,必要時可在B超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診斷正確率90%以上。②同位素掃描:對肝內佔位性病變具有定位價值。③X線橫膈征:見右橫膈抬高,活動受限,尤其是局限性隆起對膈肝癌有參考意義。④CT及MRI檢查:診斷符合率較高,可作腫瘤佔位的定位診斷。2.選擇性肝血管造影能滿足小肝癌診斷定位的需要,同時配合一般X線檢查和對比,對診斷定位有一定意義。主要有肝動脈造影及肝靜脈造影。 實驗室診斷 1.化驗檢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特異性較強的標誌物,已廣泛應用於診斷、普查、及預後監測。約70%肝癌患者表現為AFP陽性(>200ng/ml),多數患者在400ng/ml以上。血清鐵蛋白(SF)原發性肝癌時,陽性率高達80%以上,尤其對AFP陰性者,有84.72%SF增高,故目前主張作AFP一SF檢測,提高對肝癌的診斷率。其它酶學檢查如鹼性磷酸酶(AKP)、乳酸脫氫酶(LDH)、γ-谷氨醯轉肽酶(γ-GT)也可增高。2.腹腔鏡檢查對獲取病理確診有一定幫助,但因此法為損傷性檢查,且肝癌檢查手段較多,目前較少應用。 血液 (1)血清學檢查:AFP是當前診斷肝細胞肝癌最特異的標誌物。AFP的檢測方法有多種,其中定性法有雙向瓊脂擴散法和對流免疫電泳法。前者低限值為1—10μg/ml,後者為200—500ng/ml。定量法有放射免疫測定法、放射火箭自顯影術以及酶聯免疫吸附法等;半定量法中的反向間接血凝法,由於方法簡便、迅速,故常用於肝癌的普查初篩,其低限值為50ng/ml,陽性率約90%。一般認為,對流免疫電泳法血清AFP陽性或定雖≥500ng/ml者可考慮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但不同患者AFP濃度相差懸殊,故應作動態觀察。研究發現,不伴轉氨酶升高的AFP濃度上升者常是早期肝癌的重要特徵;當轉氨酶正常並能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且符合以下標準者可考慮肝癌之診斷:對流法AFP陽性持續1個月;或>200ng/ml持續8周。近年來發現血清AFP陰性的原發性肝癌有增多趨勢,故臨床學家們儘力研究尋找新的更為敏感、更具特異性的肝癌標誌物。據國內外報道對肝癌診斷具有較高價值的有:γ-GT同工酶、甲胎蛋白異質體(Fuc AFP)、異常凝血酶原、血清岩藻糖苷酶(AFu)、同工鐵蛋白(AIF)、醛縮酶同工酶A(ALD-.A)、α1抗胰蛋白酶分子異質體和丙酮酸激酶同工酶(M2PyK)等。上述肝癌標誌物對原發性肝癌尤其是AFP陰性病例的診斷有輔助意義,但仍不能取代AFP在肝癌診斷中的地位。如果血清AFP檢測聯合1—2項肝癌標誌物檢測則可明顯提高原發性肝癌的陽性檢出率。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肝穿活檢為直接診斷肝癌的方法,通過細胞學檢查,可獲確診。 西醫鑒別診斷 臨床應與肝良性腫瘤、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相鑒別。 中醫類證鑒別 1.肝積:若肝積患者有明顯的肝腫大、質硬的大結節,或肝萎縮變形而影像檢查又發現佔位性病變,則肝癌的可能很大,可反覆測AFP。2.肝熱病、肝著:肝質不堅硬,檢查無佔位性病變發現,AFP不持續陽性。3.肝癰:有發熱寒戰等表現,腫大的肝臟表現平滑無結節,觸痛明顯,白細胞計數升高,超聲可探得肝內液平段。4;肝瘤:超聲、CT、核素血池掃描等檢查有助於鑒別,AFP陰性。5.胃癌:胃脘痛為主,AFP陰性,胃鏡、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癌病灶。 療效評定標準 (WHO,1979年)1.治療前有肝腫大(1)縮小率縮小率={(A 一 a)+(B一b)+(C一c)}/A+B+C×100%A:右鎖骨中線下長度;B:正中線劍突下長度;C:左鎖骨中線肋下長度。治療前為A、B、C,治療後為a、b、c。(2)療效判定:①有效(PR):縮小率30%以上,無新病灶出現,持續4周以上。②不變(NC):縮小率小於30%或增大小於25%,且未出現新病灶4周以上。③進展(DD):增大25%以上,腫瘤複發加重,有新病灶出現。2.治療前無肝腫大根據肝動脈造影,CT超聲波斷層像,計測肝癌結節之大小。求腫瘤的長徑和與之垂直的最大徑的積。(1)縮小率:縮小率=(治療前的積一治療後的積)/治療前的積×100%(2)療效判定:①顯效(CR):可能測定的病變完全消失,未出現新病灶達4周以上。②有效(PR):縮小率50%以上,評價可能的病灶沒加重,沒出現新的病灶,持續4周以上。③不變(NS):縮小率未達50%,增大小於25%,複發病灶沒加重,且沒出現新病灶,④進展(PD):增大25%以上,複發病灶加重,有新病灶出現。原發性肝癌療效判定標準:1.臨床痊癒:經治療後,癥狀消失。體征陰性,各項生化檢查陰性,連續觀察2年以上無複發並能參加工作者。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一般狀況明顯改善;肝臟明顯縮小,可觸及腫塊縮小1半以上;B型超聲、CT檢查、生化檢測有明顯好轉;由出現療效起,維持1個月以上。3.有效:癥狀好轉,一般情況有所改善;肝臟可觸及的腫塊有所縮小或穩定;B型超聲、CT檢查、生化檢測有所改善或穩定;由出現療效起,維持一個月以上。4.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肝臟及腫塊增大;B型超聲、CT檢查、生化檢測無改善或惡化;暫時有改善,但維持不足1個月者。 預後 雖然肝癌在治療上已有不少進展,但就總體而言,其預後仍十分險惡。在臨床上普查發現者預後明顯優於臨床就診者;亞臨床期5年生存率最高,中期次之、晚期幾無生存5年者。 併發症 西醫治療 肝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首選,對不能切除的肝癌可採用多模式的綜合治療。(1)手術治療:手術適應證:①診斷明確,估計病變局限於一葉或半肝者。②無明顯黃疸、腹水或遠處轉移者。③肝功能代償尚好,凝血酶原時間不低於50%者。④心、肝、腎功能能耐受者。在肝功能正常者肝切除量不超過70%;中度肝硬化者不超過50%;或僅能作左半肝切除;嚴重肝硬化者不能作肝葉切除。由於根治切除術後仍有相當高的複發率,故術後宜定期複查血清AFP及超聲顯象以監察複發。肝癌較大或散在分布或靠近大血管區而無法切除者,可採用肝動脈結紮和(或)肝動脈插管化療、冷凍、激光治療、微波治療,或術中肝動脈栓寒治療、無水乙醇瘤內注射等姑息性外科治療,有時可使腫瘤縮小,血清AFP下降,爭取作兩步切除術。(2)放射治療:適用於中晚期肝癌伴嚴重肝硬化而不宜切除者。由於直線加速器的應用,以由單野照射改為移動條野照射和超分割照射法的應用等技術改進,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療效亦有所提高。一般認為放射總劑量超過40Gy(4000rad空氣量)合併中藥治療,其一年生存率達72.7%,五年生存率達10%。與手術、化療綜合治療可起殺滅殘癌及癌栓的作用。(3)化學治療:中晚期肝癌無手術指征,且門靜脈主幹癌栓阻塞不宜作肝動脈介入治療者和某些姑息性手術後患者,可採用聯合或序貫化療,常用的聯合方案為順鉑20mg十Fu 750—1000mg靜滴,共5d,每月1次,3—4次為一療程。阿黴素40—60mg第一日,繼以Fu500—750mg靜滴,連續5d,每月1次,連續3—4次為一療程。上述治療方案的效果評價不一。(4)免疫學治療:可起配合手術、化療、放射以減輕對免疫的抑制,消滅殘餘腫痛細胞的作用。目前應用重組淋巴因十和細胞因子等生物反應調節因子(BRM)對腫瘤治療已引起醫學界的普遍關注,並已被認為是第四種抗腫瘤治療。目前臨床已普遍應用α和γ干擾素治療。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亦已開始試用;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方法亦已建立,這些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應而不損傷正常組織細胞的治療方法將為肝癌的治療開闢新的途徑。(5)導向治療:應溝特異性抗體和單克隆抗體或親腫瘤的化學藥物作載體,標記核素或與化療藥物或免疫毒素交聯進行特異性導向治療,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治療之一。臨床已採用的抗體有人肝癌鐵蛋白抗體、人肝癌單克隆抗體、甲胎蛋白單克隆抗體等,其「彈頭」有131I、125I、90 Y和211AT等,此外,毒蛋白和化療藥物與抗體的交聯正在研究中。(6J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扶正抗癌適用了晚期肝癌患者和肝功能嚴重失代償無法耐受其他治療者,可改善機體全身狀況和自覺癥狀,以延長生命;亦可配合手術、放療和化療以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療效。(7)綜合治療:主要應用於中期大肝癌,經綜合治療使之成為可切除的較小肝癌。通常多以肝動脈結紮加肝動脈插管化療的二聯方式為基礎,加上超分割外放射治療或放射性核素標記特異性抗體(或單克隆抗體)或碘化油(131I-liPiodol)等內放射治療為三聯,加再合併免疫治療為四聯。以三聯以上治療效果最佳。經多模式綜合治療後腫瘤縮小率達3l%,兩步切除率達38%,二次手術間隔約5個月。兩步切除術後五年生存率可達62%。原發性肝癌的病因不明,故目前尚無針對性預防措施。積極防治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以及對慢性肝炎、肝硬化進行嚴密的跟蹤隨訪,對降低肝癌發病率有重要意義。乙型肝炎病毒滅活疫苗預防注射對防治肝炎有一定療效。因而對降低肝癌的發病率也能起一定的作用。此外,糧食防霉、飲水防污染等對預防本病也有效。 中醫治療 由於絕大多數病人無手術指征而有賴於藥物治療,中藥治療的特點是改善癥狀,減輕毒副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延緩病情發展,少數病人腫瘤亦可縮小或帶瘤長期生存。1.辨證施治(1)肝氣鬱結型:辨證為肝氣鬱結,脾運失司。方以柴胡舒肝散加減。方中柴胡、白芍、鬱金、枳殼疏肝理氣,白朮、茯苓、党參、焦三仙健脾和胃。(2)脾虛濕困型:辨證為脾虛失運,水濕內困。方以六君子湯加減。方中党參、白朮、陳皮、甘草健脾和胃,茯苓、半夏、山藥、扁豆理中化濕。(3)氣滯血瘀型:辨證為氣滯血瘀,阻滯肝絡。方以桃仁四物湯加化症丸加減。方中桃仁、紅花、川芎、三棱、莪術活血化瘀,鬱金、白芍、當歸、元胡疏肝理氣。(4)肝膽濕熱型:辨證為肝膽濕熱,氣機不利。方以茵陳五苓散加減。方中茵陳、梔子利膽退黃、制大黃、虎杖、豬苓、茯苓、黃芩、車前草、大腹皮、漢防己清熱利濕。此型散在於文獻報道之中,有一定療效。(5)肝腎陰虛型:辨證為肝腎陰虛,脈絡失養,方以知柏地黃湯加減。方中短母、黃柏、生地、龜板、鱉甲、青蒿滋陰清熱;茯苓、澤瀉清熱利濕。臨床辨證加減用藥:低熱加青蒿、地骨皮、白薇、銀柴胡、丹皮、生地、鱉甲等。高熱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或加水牛角、羚羊角粉、清開靈等。黃疸加茵陳、薑黃、虎杖、金錢草、膽草;出血加白茅根、側柏炭、仙鶴草、蜂房、血見愁、三七粉、雲南白藥等。疼痛加元胡、鬱金、白屈菜、乳香、沒藥、川楝、蘇木、徐長卿、兩面針等。腹脹加木香、厚朴、青陳皮、大腹皮、萊菔子、焦檳榔、枳實等。腹水加澤瀉、豬苓、雲苓、車前子、商陸、半邊蓮、二丑等。噁心嘔吐加半夏、竹茹、旋復花、赭石、伏龍肝、玉樞丹等。腹瀉便溏加炮姜、草蔻、兒茶、蒼白朮、炒扁豆等。2.單、偏、驗方(1) 中藥肝復方(黃芪、党參、白朮,茯苓、陳皮、柴胡、丹參、土鱉、鱉甲、蚤休等)口服(2)斑蝥製劑:如斑蝥酸鈉片,每次0.5mg,每日二次,治療肝癌有一定效果,1年生存率10%~46%。(3)喜樹鹼製劑:喜樹鹼混懸乳劑使部分肝癌患者瘤體縮小,Ⅰ、Ⅱ期患者療後0.5年生存率57.1%。(4)冬凌草:用冬凌草片、糖漿口服及冬凌草素注射液靜滴,有報告治療Ⅱ、Ⅲ期肝癌31例,近期癥狀緩解率80%,療後0.5年生存率及1年、2年生存率分別為29.6%、12%及10%。(5)消積軟堅片:治療肝癌54例,有效率68.5%,療後1年生存率39.4%。(6)雲芝香菇糖漿:有效率63%,療後1年生存率50%。(7)肝復樂片:總有效率為74. 55%,療後瘤體穩定率為78. 7%。(8)復方蟾蜍片:每次2片,每日三次,1個月為1療程。適於中晚期肝癌。(9)蜈蚣1~2條、雞蛋1個,用25%酒精適量浸泡蜈蚣,兌等量開水後煮干,再取出蜈蚣焙乾,研末,另取雞蛋1個,去殼將蛋黃蛋清放碗內,兌入一半水加前葯末3~6g攪拌,蒸熟。每日食蛋2~3個。適於各期原發肝癌。(10)三白草根150~200g、大薊根150~200g,上藥分別水煎,上午服三白草煎液,下午服大薊根煎液。適於原發肝癌並腹水者。(11)鼠婦干品60g,水煎2次,共取汁240ml,混合後分4次口服。適於肝癌劇痛者。(12)茵陳15g、紅糖30g,共煎水代茶,適於中、晚期肝癌伴黃疸者。(13)敗醬草5009,鮮雞蛋2個,先將敗醬草加水適量製成敗醬鹵,取敗醬鹵300ml放入雞蛋煮熟後,喝湯吃蛋,每日一次,適於巨塊型肝癌伴發熱者。(14)冰片15g、白酒適量,將冰片溶於白酒中,瓶裝備用,用時以棉簽蘸藥酒擦塗疼痛部位,約10~15分鐘見效,適宜於原發肝癌疼痛者。(15)甘遂1.5g、麝香0.5g,上藥搗爛貼於肚臍,每日1次。適於原發肝癌並腹水者。3.肝癌常用的抗癌中草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龍葵、蛇莓、美登木、七葉一枝花、田基黃、天胡荽、紫草根、夏枯草、山慈菇、地鱉蟲、蟾酥、斑蝥、全蟲、守宮、全蠍、僵蠶、三棱、莪術、石見穿、凌霄花、垂盆草、八月扎等。(3)食療;原發性肝癌的飲食治療,也是腫瘤患者治病、養病的重要一環,肝癌是一種消耗性疾病,而肝臟又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與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關係密切,所以飲食原則是給予既富有營養、又利於吸收的食物,對肝癌病人應給予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糖類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瘦肉、鮮魚,和米飯、麵包等副食,兩者不可偏廢;並給予新鮮水果、各種蔬菜,由於它們能提供豐富維生素和無機鹽。肝癌病人常合併肝炎和肝硬化,因而多厭油膩,在烹調上盡量避免油炸煎炒,另外還要注意食物的新鮮。肝癌常合併食道靜脈曲張,容易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飲食上以半流食和軟食為主。氣功:氣功是近幾年來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其治療效果仍在探索之中。顯而易見,氣功作為一種心身治療是可取的,而強調過分的活動,反而是有害的。1993年全國腫瘤康復經驗交流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腫瘤患者必須適當休息,才利於康復及治療,氣功療法是動中有靜、調和氣血及心身健康的好方法,故選擇動作慢、輕的氣功方法,使肝氣舒暢,心情愉快,有利於肝癌的康復。 中藥 針灸 針灸治療對肝癌疼痛、發熱、嘔逆及出血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益處,但目前尚無確切資料佐證。一般腫瘤病人對針刺的耐受性差,臨床應用受限,已很少使用。必需用時,可選取足厥陰肝經等穴位。 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肝癌治療原則手術治療是早期肝癌首選治療方法。對於Ⅰ期肝癌或單發腫瘤直徑≤5cm者應手術治療,術後可配合化療、免疫及中藥治療。對於腫瘤直徑>5cm的大肝癌應採取綜合治療,儘可能爭取手術切除,無法一期手術治療的大肝癌可經肝動脈插管栓塞或化療後腫瘤縮小再行二期手術治療。對於多發性肝癌累及肝臟兩葉者可行肝動脈結紮術及肝動脈插管化療等,並配合放療、免疫及中藥治療。對於晚期肝癌則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採用小劑量化療,中藥及免疫治療。(二)外科手術治療與中醫藥結合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各種方式中療效最好的一種,長期生存的可能性遠勝於其它療法。對於全身情況較好,肝功能代償,腫瘤局限於一葉或半肝以內應爭取手術切除。目前多數報道肝癌切除手術的死亡率在5%~10%左右,手術合併症發生率約25%~47%。正常肝臟具有很強的代償能力,可以很快再生,切除極量可達全肝體積的75%,但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變,肝硬變明顯時,肝臟的代償再生能力受到較大限制,因此近年來多以非規則性的肝部分切除(小量切除)代替傳統的肝葉切除或半肝切除,已證明遠期療效並無差別。肝癌切除手術後的5年生存率為20%~25%,小肝癌切除術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50%~70%,小肝癌的手術切除率高,手術危險性小,預後較大肝癌好,因此小肝癌最適宜手術治療。亞臨床期肝癌多數為小肝癌,爭取在此期作出診斷,是提高肝癌患者療效的關鍵。術後配合中藥治療,有利於術後機體的恢復,對消滅殘存的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延長生存期等方面也均有積極意義。術後中藥治療以扶正抗癌,健脾理氣、益氣養血為主,常用藥物有黃芪、党參、白朮、茯苓、當歸、雞血藤、枸杞、首烏、菟絲子、柴胡、白芍、鬱金、枳殼、川楝、八月扎、白英、白花蛇舌草等。(三)放射治療與中醫藥結合原發性肝癌曾對放射線不敏感,但放射治療對肝癌而言仍不失為一種可接受的具有一定療效的治療方法,放療適用於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巨塊型肝癌,或病變範圍累及肝臟左、右兩葉的瀰漫型肝癌,或肝門區的腫瘤、肝癌遠處轉移灶的姑息治療。對於腫瘤較局限能在放療野內行60 鈷或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可收到較好療效。對於瀰漫型肝癌腫瘤累及範圍較廣,則可採用全肝移動條照射,對於有遠處轉移,可行轉移灶局部放療,也能收到一定效果,若腫瘤較大經手術切除治療後斷面有殘存的癌細胞或余肝有殘留的腫瘤結節、手術無法徹底切除的腫瘤,或腫瘤經冷凍、激光治療但治療不徹底,或術後複發的肝癌,或經肝動脈插管栓塞或肝動脈插管化療後癌細胞未全部殺滅的病人均可配合放射治療。以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放療期間或放療後配合中藥治療能提高癌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提高放療療效,減輕放療對機體正常組織的損傷。臨床常以疏肝健脾、清熱活血為主要治則,常用藥物有蒲公英、柴胡、白芍、茯苓、沙參、太子參、莪術、當歸、鬱金、半枝蓮,生地、焦三仙、虎杖、蛇毒、八月扎、石見穿等。(四)化學藥物治療與中醫藥結合肝癌的全身化療療效很低,近期有效率僅在15%以內。因此,全身化療不是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而適用於大肝癌有門靜脈癌栓無法進行肝動脈結紮術、肝動脈栓塞術,肝動脈插管化療,或晚期肝癌伴有黃疸、腹水而一般情況尚好的病人。目前臨床常用的化療方案有:1.MFA方案:MMC8mg/m2,靜脈衝入,第1日;5FU10mg/kg,靜脈滴入,第1~8日;ADM30mg/m2,靜脈衝入,第7日每3周為1周期,3周期1療程,有效率50%。2.AFP方案5一FU10mg/kg,靜脈滴入,第1~8日,ADM30mg/m2,靜脈注入,第7、28日,PDD30mg/m2,靜脈滴入,第1~5日,29~33日。5周為一療程, 休息4~6周,重複以上用藥,可用2~3療程,有效率50%。3.ACF方案ADM35mg/m2,靜脈注入,第1、8日,5一FU750mg/m2 靜脈滴入,第1、28日環己亞硝脲70mg/m2,口服,第1天。每8周重複療程,有效率70%。化學治療同時,配合中藥能增加化療效果,增強抗腫瘤作用,減少化療毒副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一般採用健脾和胃、扶正抗癌中藥,常用白朮、柴胡、鬱金、竹茹、川楝、當歸、白芍、元胡、党參、內金、神曲、炒二芽、茯苓、苡仁、石見穿、蛇毒、八月扎等。(五)肝動脈導管治療與中醫藥結合1.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適用於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進行經皮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將腫瘤定位後注入碘化油十化療葯乳劑,使碘化油進入腫瘤內並滯留於腫瘤內造成微栓塞,從而阻斷腫瘤動脈血供,造成選擇性腫瘤壞死。本法治療後的緩解率可達60%~70%;一年生存率50%~60%,對於手術切除術後複發的病例,用此法治療後可獲第二次緩解。2.肝動脈內化療肝癌的血供90%來自肝動脈,因此通過肝動脈給葯可以使腫瘤內藥物濃度提高,從而增強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減少對正常肝細胞的損傷,減輕全身毒性反應。肝動脈內化療以5一FU、ADM 較常用,可以取得40%左右的緩解率,一年生存率可達10%~30%。目前大多採用肝動脈導管化療及碘化油抗癌藥物混合乳化劑末梢栓塞,再配合明膠海綿顆粒對供血小動脈栓塞,可明顯提高療效。但肝動脈導管治療也有一定副作用,如胃腸功能紊亂、骨髓功能抑制等,若在治療同時服用中藥,則能減輕插管化療所致的各種副反應,增強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六)肝癌的間質療法1. 冷凍療法冷凍刺激可使腫瘤細胞發生不可逆性壞死,同時可增加機體的抗腫瘤效應。Raviknmar用此法治療20例轉移肝癌,術後CT顯示病灶明顯縮小。Zhou 治療直徑小於5cm的肝細胞型肝癌,其5年生存率達37.5%。2.化學刺激法在B超下瘤內局部注射無水酒精,使癌細胞及其血管內皮迅速脫水、固定、蛋白質變性,癌細胞壞死及纖維化。適用於小而不能切除的小肝癌(3cm左右),日本報告46例原發性肝癌無水酒精病灶注射治療6個月後,病灶消失率26.1%,縮小率69.6%,總有效率95.7%,治療後1、2、3年生存率分別為88.7%、66.5%和25%(七)肝癌的導向治療腫瘤導向研究是近十多年腫瘤研究熱點之一。它是利用一種對肝癌有特殊親和力的抗體或化合物作「載體」,或通過物理作用導向的如磁,或通過腫瘤血管特性導向的如碘油,它們多能殺傷腫瘤而較少損害正常組織。揭示導向綜合治療是肝癌,特別是不能切除的肝癌的有希望治療方法之一。(八)肝癌的免疫治療臨床研究證實,大多數肝癌患者NK細胞和LAK細胞的活性均低於正常人。其原因是由於IL-2IFN兩活性低以及HBcAg引起淋巴細胞返幼化所致。應用LAK/IL-2過繼免疫輸注治療晚期肝癌,顯示了令人振奮的效果。有學者認為:免疫治療應用於原發性肝癌的預防和推遲術後複發有較大價值。 護理 康復 預防 原發性肝癌的療效和預後取決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治療。而預防肝癌的發生尤為重要。因此要積極治療和預防病毒性肝炎(尤其乙型和丙型肝炎)及各種原因的肝硬化;禁食發霉的食物如花生、玉米等;在肝癌高發區要預防水污染,最好飲用深井水;提倡補充硒元素,多進食木耳、蘑菇及綠茶;提倡少飲烈性酒,禁止酗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進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維生素的食品。 歷史考證 在祖國醫學文獻中,類似肝癌癥狀、體征的記載不少,分別屬於「脾積」、「症積」、「黃疸」、「膨脹」等範疇。《內經》指出:「邪在肝,行而脅下痛,怒氣逆行傷肝,其病在於脅也」。指出肝經位於肋下。《難經》記載:「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復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說明脾積所致腫塊、黃疸、乏力、消瘦、食慾減退等,與肝癌臨床有相似之處。宋《聖濟總錄》記載:「積氣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此由寒溫失宜,飲食不節,致臟腑氣虛弱,飲食不消,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已,令人身疲而腹大,至死不消。」又如《靈樞經》百病始生篇所說:「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入則抵深……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推薦閱讀:

看完這兩本書才知道賺錢也是有方法的
易經看男女合婚方法,這裡有各種合婚方法!
大腦活動現場直播 科學家用創新方法獲得大腦工作高清圖像
黃皮膚女性服裝色彩搭配方法
酒水 3大美白方法

TAG:中醫 | 方法 | 中醫治療 | 治療 | 肝癌 | 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