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葬人的方式
在古代的中國里,葬人的方式都是如何的,對於實體都是會放置在一個很特定的產國,而這個也是稱之為「墓葬」,而這個本身都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最早的發現,另外也有另一種的葬法就是「天葬」。而這個也是屬於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一種葬俗,用於一般農牧民和普通人。,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葬人的方式到底如何吧。
聲明:圖片由網友上傳,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屍體的殘餘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用以放置屍體或其殘餘的固定設施,稱為「墓」。在中國考古學上,兩者常合稱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還包含著各種隨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為考古調查發掘的對象之一,所提供的資料遠遠超過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範圍。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根據迄今的調查發掘,中國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墓葬(山頂洞人下室,中國已知最早墓葬)。在階級社會中,墓葬制度突出地體現了階級關係。在各個時代,民族和地區的特點,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中國古代墓葬的方式
1.天葬
天葬亦可謂之「鳥葬」,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一種葬俗,用於一般農牧民和普通人。藏語稱天葬為「杜垂傑哇」意為「關(屍)到葬場」;又稱「恰多」意為「喂鷲鷹」,文中「恰」是一種專門食屍肉禿鷹,謂之「哈桂」。 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託著一種升上「天堂」的願望。通過天葬將死者的屍體喂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人死後把屍體捲曲起來,把頭屈於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於門後右側的土台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屍人將屍體背到天葬台,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 天葬師隨即將屍體衣服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別餵食,直到吞食凈盡,以吃光為吉利。 藏北比如縣的達摩寺多多卡天葬台,是全西藏唯一保存頭骨的天葬台,也是目前西藏最為著名的天葬台。莊嚴肅穆的天葬台,盤旋飛翔的鷹鷲,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形成一個神秘世界,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
2.懸棺葬
懸棺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一種古老墓葬形式,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為特徵。除中國外,印支半島、印尼、菲律賓等地均有發現。懸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岩壁間的裂縫之處架設棺木;或在岩壁上鑿孔楔入木樁,以支撐棺木;或鑿崖為穴,插入棺木,一端露與穴外。棺木多為獨木鑿成,呈長方形,也有少數船形棺。葬式有一次葬,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後,將骨質入棺,再送至懸崖上去的二次葬。據研究,該種葬法使用時間漫長,早至商周,晚達明清,主要分布於南方各省,如宜賓地區興文和珙縣、三峽、武夷山九曲溪。宜賓興文縣蘇麻灣有懸棺50餘具,皆被認為是古代焚人的墓葬,低者十幾米,高者近百米,或鑿孔置木,或利用天然石穴,距今400~700年,形成於明代。三峽懸棺多在風箱峽中,人稱「風箱」。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岩壁上因棺木如船形,人稱「船棺」,經鑒定已有3800年歷史。
3.崖墓葬
崖墓葬就是在崖穴洞窟中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一般選擇在江河沿岸山腰或山足下的斷崖上,依石向內造出墓道和墓室。崖葬習俗早在中國古代濮、 越、 巴、僚、漢等民族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多種葬法中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已有記載。我國目前已發現有殷商、戰國、兩漢、南北朝、唐、宋、元時期的崖墓葬。以四川地區為多,蜀地人以為死人的靈魂升天可為仙,入地則成鬼,故以崖葬為高尚。崖葬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將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的稱崖洞葬;將葬具放入山崖層理罅隙的稱崖墩葬;將葬具放置在開鑿的山崖窟龕中的稱崖窟葬。北方人和漢人有少數地區使用崖葬。比如,漢代中山靖王與山東曲阜魯王的墓葬方式就是崖葬,眾多的崖穴是由人工開鑿而成,規模宏大,儼然地下宮殿。四川的麻浩崖墓其範圍包括斧頭灣,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最深達90m小的約6m,寬達10m 左右,高達2.8m。由墓門、享堂、墓道和棺組成。早年就以內涵豐富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樂山古稱)名墓之首」。墓中保存著許多漢代建築、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且有不少歷史題材的神話故事,以及畫像石棺、書法題刻。同時,還有中國乃至世界遺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是漢文化與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體反映。
4.塔葬
塔葬隨佛教的傳人而興起,指佛門高僧坐化圓寂後,將骨灰或屍體經過處理後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知名佛教寺院多有塔墓,墓塔年深日久,積少成多,望去好似樹林,因此又有塔林之稱,但以河南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少林塔林位於寺西,現存自唐以來磚石墓塔230多座,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墓葬群。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既是佛教文化的產物,又是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精品。山東長清縣的靈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
中國古代葬法和葬式
1.葬法
樹葬
就是將死者的屍體懸掛在樹上,待血肉腐爛後,再揀骨焚化的一種葬法。古代契丹族就是採用樹葬的。其葬法是,人死後,親人要將死者的屍體懸掛在樹上,三年之後血肉腐爛,再收拾其遺骨,點燃樹枝焚化。在這裡,樹是死者靈魂升天的階梯,具有通天的功能,將屍體懸掛在高高的樹上後,死者靈魂會通過樹達到天界,表達了希望死者靈魂儘快升天的吉祥寓意。
土葬
是古代實行最廣泛而且自產生後一直沒有間斷的葬法。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等大多數民族都以土葬為主要的葬法。土葬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最基本的含義:一是古人認為:人死後,肉體和精神就要分離,精神部分也就是靈魂升入天空,肉體就應該歸還大地。大地是人之所以為生的物質基礎,歸於地下等於是回歸本源。《周禮》:「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陰間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韓詩外傳》:「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禮運》:「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二是土葬體現古人「入土為安」的思想。人死後,如果不能重歸於土,靈魂就沒有歸宿,必然到處遊盪,成為遊魂或行鬼,這對死者來說就是沒有「就其真宅」,魂魄無所寄託,便會騷擾生者,給生者帶來不詳。三是漢代人崇尚黃色,歷代帝王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最為尊崇。黃色實際是中原地帶大地的顏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中,是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人死後葬於土中,是人得以安息的最理想的處所。四是,在封建社會中,土葬作為一種喪葬方式長久不衰,還因為這種方式最適合於表現統治階級的等級制度。因為,只有土葬才方便於體現死者的身份。譬如,高大的墓冢、威嚴的神道,巨大的墓室等等。這是其他喪葬方式無法實現的。
水葬
就是將死者屍體拋於江河之中,任其漂流而去。這種葬法是居住在水邊民族,如我國古代獨龍族常採用的葬法。在藏文化邊遠區,特別是藏南深山峽谷地帶,水葬是當地人的主要喪葬方式。同天葬相似,水葬也有專門的水葬師、約定俗成的水葬場。施葬過程中的監葬人以及一套與天葬相同的喪葬儀軌。請僧人念經超度,停屍三至五天,打卦選擇出殯日期等。他們認為水葬同天葬一樣尊崇,水中的魚,被稱為「神魚」,同天葬中的神鷹一樣是神靈。因而當地藏族仍保留著不吃魚的習慣。
火葬
是古代非常盛行的一種葬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萌芽了火葬。《墨子.節葬下》:「素之西有義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這是關於火葬的最早記載。從文化的角度看,火葬是古代火崇拜的產物。熊熊大火和冉冉上升的煙塵是通往天國的載體,人死後將屍體投入中,隨著死者屍體化為灰燼,他們的靈魂也隨著冉冉上升的煙塵飄入天堂。在古代西藏,火葬屬較高等級的葬式,一般只用於高僧活佛和貴族。
天葬
是我國古代藏族所採取的一種葬法。在藏族集居的區域內,一般都設有專門用來解剖屍體的葬場,在葬場中央有高高的天葬台。當人死後,族人就會馬上將死者的屍體送到葬場。在葬場由天葬師用刀把屍體解剖撕碎,然後,放到天葬台上,「成百隻鷲鷹已經從山頂上俯衝到天葬台周圍----偌大的天葬台立即成為群鷹啄食的餐廳。如果鷹吃得一點不剩,視為吉利,死者生前無大罪孽,靈魂將「升天堂」。如果白鷹最先啄食屍體,最為吉祥。如果鷹不願吃,或沒有吃完,將會用火焚燒,把灰燼撒向四方。而且家人還得請人為死者念經超度。等肉徹底完後,親人再把剩餘的骨頭收拾起來,放在一個布包內,架起柴火,把它燒成灰燼。這樣******死者就完成了『升天』的儀式。」。如果鷹吃得一點不剩,表明死者生前無大罪孽,就是吉祥的象徵,靈魂將「升天堂」。如果白鷹最先啄食屍體,最為吉祥。如果鷹不願吃,表明死者生前有孽責未了,家人得請人為死者念經超度。在天葬中,死者家屬為群鷹饕餮而食的場面而感到內心吉祥無比,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通過這些神鳥而進入了上界,通過這種形式達到令死者「升天」的目的。
崖葬
又稱懸棺葬,是我國古代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法。一般選擇臨河的懸崖安放死者的棺木。從目前資料看,我國古代的崖葬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一是東南地區的贛、浙、閩三省。例如福建武夷山和欄杆山的崖墓。均為山越、甌越、閩越的遺迹系屬古之百越。二是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崖墓,主要是穰人、僚人等百越之後。葬址一般選擇在遠離人畜活動、面對激流的山崖上,利用天然岩檐、崖洞為葬穴,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離地面越高則顯示墓主越貴,伴隨崖葬而來的祭禮活動十分隆重。關於崖墓的文化意義。首先,崖墓放在高崖之上是敬重祖先的表現。其次,從目前的資料看,崖墓使用的棺木,都是船形,船是南方少數民族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船棺象徵將死者的靈魂運送到祖先的故鄉,使其和親人團聚,有葉落歸根,使靈魂因此而得到安寧。
2.葬式
是指將死者放入墓穴或棺槨中所安放的姿勢,它是伴隨著土葬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古代,我國最普遍、最基本的葬式是仰身直肢葬。同時還有俯身葬、屈肢葬、斷肢葬、疊肢葬、骨架擾亂葬等等。
仰身直肢葬 即人死後直接入土安葬,死者仰面朝天,四肢平放。這種葬式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流行,至今仍是我國漢族和大多數民族最普遍、最主要的葬式。這種葬式體現了人們「入土為安」的心理。因為仰身直肢葬大約模仿人生前的休息姿勢。古人認為死去的人在勞苦一生後應該安安穩的休息,在這裡,他們是將死亡作為一種特殊的休息方式,實際上還是對死者無限留戀、無限牽掛的緬懷之情。
屈肢葬 是將死者肢體彎曲、緊縮後安葬的一種葬式。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廣為流行。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發現屈肢葬超過600例以上,遍及全國24個省市和地區。關於屈肢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一是用繩索將死者捆綁起來,可以阻止死者靈魂偷跑出去打攪生者。二是這種姿勢象徵胎兒在母體內的樣子,表示生死的輪迴。
俯身葬 是一種撲倒姿勢的葬式,是新石器時代頗流行的葬式。考古資料發現很多,最典型的是在青海省貴南縣尕馬台遺址發現的40多座齊家文化的俯身葬,死者中男女老少都有。關於俯身葬的文化意義,學者認為俯身可以使死者靈魂更快、更順利地轉到陰間去,因為那裡是人死後的最後歸所。
「北斗七星」葬式 是明代帝王所採用的一種十分奇特的葬式。這種葬式總體呈S形,呈側卧式,頭頂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右側,左臂下垂,略向內彎,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彎曲,左腿直伸,兩腳向外撇開(以萬曆帝屍體擺放為例)。這種葬式源於天象。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凶,「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斗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主宰。自稱「真龍天子」,信奉「君權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視皇位為「天位」,並時刻把自己的行為與天聯繫在一起,每當天空有變化時,他們便「自省」,認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基於這種思想觀念,他們將死視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著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另外,從古代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夠「聚氣」。
女人川字紋手相好不好廣告感悟人生的早安心語偷的浮生半日閑4-16這些菜,剪了一根插入花盆,結果長出一大盆菜出來......搜狐網4-16分頁:123推薦閱讀:
※中國現代懸疑探險小說作家一覽
※漫談間接補法 --中國期刊網
※【中國古代美女及資料大全】(點擊圖片查閱)
※中國風水發展史
※母親節:你知道中國傳統的母親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