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中醫、下醫
最上乘的醫道是讓世間萬物保持和諧,天明地清萬物各得其所;其次的醫道是能讓人保持善心、不妄為的思想和學說;普通的醫道就是給人治病療疾。
醫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醫好患者身體上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醫好患者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親人一樣;第三重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仁心仁術,是指心地仁慈,醫術高明。出自:《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
我心中的「大醫」是這個樣子的:有廣博深厚的專業基礎,又有一項非常精深的專長,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圖釘型」醫學人才吧!王國維老先生把治學的境界分為3種:一是「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人藉此將學醫的境界也分為了3個階段:一是醫術,即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學習;二是仁心,即對人文的關心和尊重;三是最高境界了,「大醫」有時會是病人生命的支撐。
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慾念,無希求,首先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來求醫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貴賤貧富,老幼美醜,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還是一般的朋友,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一律同樣看待,都存有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顧後,考慮自身的利弊得失,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產生推託和擺架子的想法,像這樣才能稱作百姓的好醫生。與此相反的話,就是人民的大害。
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我內省,目不旁視,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並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
做醫生的準則,應該是慎於言辭,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不大聲喧嘩,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誹謗攻擊其他醫生,藉以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個病人,就昂頭仰面,而有自我讚許的樣子,認為自己天下無雙,這些都是醫生的不可救藥的壞毛病。一個德藝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凈,知我內省,目不旁視,氣度寬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雖然說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為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並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眾,動作快捷,獵取名譽,這樣做就太不仁德了!
仁心仁術、 孫思邈《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扁鵲有2個哥哥,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大哥是最神的,為什麼?沒有病的時候,就開始給你吃藥了,別人都罵是瘋子,沒病吃什麼葯啊,但他被君王請走了。二哥是專治人的,人有什麼不舒服,他會幫你調理。只有扁鵲是最笨的,但扁鵲的名聲比他們倆大,因為人要死了,扁鵲拿葯一治,這個出名快嘛。 中國以前的中醫 是治未病,病沒有發生以前,就給你預防了。中國每一次有病災的時候,都是中醫的藥方起到關鍵作用。西醫,比如最近的一百年,它沒有起到關鍵作用。不管是霍亂,還是其它疾病,都是中醫的作用,除非你是業障沒有辦法了。只要這個人生命力很強,而且業障沒那麼大,基本上都能好的。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下等的醫生用草藥;中等的醫生用心與心的交流,像心理大夫;上等的醫生是預防為本,用心神,他用心神來交流的時候,他不講話的,像佛家,這個提到修行了,怎麼修禪了,用神?並不是說用藥、用針灸就叫神,不是的!用眼睛。我們的神在哪裡透露呀?兩個眼睛,窗口嘛。修行的人,腎氣很足,他外泄於哪裡哪?眼睛!說眉目傳情,用眼睛,不是用鼻子吧,也不能說用耳朵吧。眼睛能代表我們的心靈,仇恨的眼光是什麼樣子的,溫柔的眼光是什麼樣子的,情人的眼光是什麼樣子的,情人的眼睛是勾魂的,情人眼裡出西施,為什麼?它勾魂嘛。它把你的魂勾來了。魂在我們的身體里哪個部位藏著哪?在肝上!肝藏魂,三魂七魄嘛,腎屬於水,肝屬木,肝藏魂,肝反應到目,反應到眼睛上,眼睛水靈,勾魂,能把別人的魂勾來,能讓人家三天都睡不著覺。 上醫治神,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前幾天去常州小住兩天,與逢春老師聊天,觀逢春老師治病,遂生感想: 上醫治神。見病治病,治標不治本,此為下醫。見病能從人的整體考慮,還考慮到天時、地理、環境,不但能治好病,還能把人體整體調理好,就可以成為中醫了。上醫治神,神是什麼?就是 信仰、觀念、心態等形而上的東西。很多病,很多重病,之所以患,患了還難治,治好了還再犯,就是這方面出了問題。長期陷入各種煩惱之中,比如怨恨、嫉妒、焦慮、緊張、恐懼、憂慮、擔心、患得患失、總是不知足、家庭不和睦、單位關係緊張、只會抱怨不懂感恩、只願佔便宜一點虧不吃、凡事都是別人的錯不知反省自己等等,就會生各種病。還有不良生活習慣,比如縱慾、熬夜、賭博、暴飲暴食、縱情享樂等,也會令人生各種病。引導病人反省自己,放平心態,改變觀念,建立信仰,這就是治神。一旦病人從心裡理解、信服進而接受了以後,還沒等到吃藥,感覺病已經好了一半了,再吃點對證的中藥,很快病就好了。民國時東北出了一個王善人,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會給人講病。現在東北又出了一個劉善人,也會給人講病。 很多病,很多很重的病,都能講好,這就是治神。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善治未病之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也就是我們家人推崇備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僅善治已病之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教葯,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扁鵲本來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但上述史載的扁鵲實為約生於公元前407年左右(戰國時代)的齊國名醫,本名秦越人,被後人稱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上醫」和「中醫」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產生。
當代名醫陸廣莘先生云:「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治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治已病之病,謂之醫療。」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上醫」屬於養生學,「中醫」屬於保健學,或都叫預防醫學,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
推薦閱讀:
※【中華中醫中藥貼臍療法】精選(14)——腹 痛
※【中醫養生】詮釋和理解全身麻醉
※每天小兒推拿2次,第一次不用藥,治好了樂樂積食伴扁桃體炎!
※兒科醫生狠心給兒子戒掉磨人夜奶,斷奶大法奶爸都要學!
※認識中醫的脈象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