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三集) 2013/3/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五百一十一頁倒數第四行,科題「香光普攝」,下面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凈。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二十四章裡面的第二十一章,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四十二願「徹照十方願」,請看念老的註解。「右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廣博者,寬闊無邊」,廣是從空間講。『嚴凈』是莊嚴清凈。『光瑩』是光明晶瑩的意思。『徹照』是無微不顯,無遠不見。無微不顯是今天科學裡頭所說的微觀世界,無遠不見是所謂宏觀的宇宙,也就是全宇宙都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希有』,《涅盤經》裡頭有個比喻,「譬如水中,生於蓮花,非為希有」,水裡頭種的有蓮,蓮在水裡面開花,這個不稀有,很平常的事情。稀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烈火當中出現蓮花,這個稀有,沒見過。聽說佛經上有這樣講,但是沒有人見過,這稀有。
「極樂國土,莊嚴清凈。光潔如鏡,照見十方」,用這個來襯西方世界稀有的莊嚴。莊嚴是美好到極處,美好,它清凈,它不污染。我們這個世界也有莊嚴,但是不清凈,保持清凈是很費事的,不是容易做到的。現在縱然科學技術發達,還是不容易,污染總是除不掉,而且污染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嚴重,這大家都知道的。極樂世界確實清凈,沒有污染。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間,空中極微小的粒子非常之多,這個桌子三天不擦,你去摸,它都有灰了。這樣嚴密的一個教室,門窗都關上,三天,摸摸桌子上還是有灰。可知道這種小的微粒,牆壁它可以穿過,它沒有障礙,牆壁能障礙大的微塵,極其微細的障礙不住。甚至於說金屬的銅牆鐵壁也障不了,它還是透過,還是能通過的。極樂世界空中沒有這些微塵,它是法性土。我們這個世界是阿賴耶變的,阿賴耶就是染污,阿賴耶就是無常,它是生滅的。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極樂世界是真常,不是生滅,所以莊嚴清凈,我們無法想像的,這叫稀有,這叫微妙。光潔如鏡,鏡能照,極樂世界萬物都是光潔,都能照。前面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樹木能照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在樹中看十方世界,你完全能看清楚、能看明了。
「如《觀經》中,大勢至菩薩天冠」,大勢至菩薩戴的帽子,「有五百寶華」,這個帽子上有這麼多花,寶花。「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大勢至菩薩戴的帽子當中,也能夠現十方佛剎。如果我們從理上說,一一微塵無一不現十方諸佛剎土,這理上講,這個說法現代的科學家承認了。科學家發現一個現象,叫全息現象,全息是完整的宇宙,在哪裡?在一切物質之中,所有物質現象統統都有。天冠是物質現象,寶樹是物質現象,極樂世界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最小的,科學家叫它做微中子,小到我們無法想像。這一粒微中子說明,銅牆鐵壁它穿過來穿過去沒有障礙。銅牆鐵壁它還是有孔,在顯微鏡底下去觀看,它好像還是這樣交叉組織的,當中有空隙。這些微中子在空隙裡頭自然通過,而且速度很大,它全沒有障礙。
科學家告訴我們,微中子的體積只有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微中子糾纏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面的電子。這是物質最小的單位,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分開了,一分開物質不見了,看到什麼?意念波動的現象,這讓現代科學家大開眼界。德國普朗克博士的報告,他說根據他一生的研究觀察,宇宙之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有念頭就有物質現象,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念頭裡頭有物質現象;不起心不動念,物質現象就沒有了。
所以佛經上在三千年前就說過,相由心生、色由心生,色、相都是佛經上講的物質。五蘊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最小的物質、基本的物質,叫五蘊,就是五種和合混合在一起。第一個是色,色是物質現象;第二個是受,它有感受,也就是說它能看、能聽,懂得人的意思,這受;它有想,有思想;它有行,行是什麼?行是它不會斷掉,雖然它是生滅法,前念滅後念就生了,它不會斷,一個接著一個,這叫行;識就是阿賴耶識,是前面四種現象的本體。一個最小的物質單位,具足色、受、想、行、識。識,我們也可以說它是記憶,見到的東西不會忘記,識好像是個資料庫,把所有它見過的、聽過的、接觸過的統統儲存在這裡面。這個東西沒有形相,佛經上有個比喻,阿賴耶識如果有形相,它裡面收藏的這些東西,遍法界虛空界不能容納。就是太多了,無始劫來全包括在裡頭,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也在這裡頭。
微中子不大,沒放大,十方諸佛剎土沒有縮小,那裡頭有,這叫全息。每一個微中子都有,都有完整的宇宙,這個妙,不可思議,這是事實,我們在《華嚴經》上讀過。誰能夠進入微塵的世界?微中子佛家叫微塵,極微之微,微塵最小的單位,普賢菩薩能入。在自性裡面沒有大小,微塵沒放大,宇宙沒有縮小,微塵裡面居然有宇宙。微塵裡面的宇宙裡頭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宇宙,重重無盡。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自性。所以我們自然會有一個想法,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歷史只有兩千年。這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中國古人說的,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中國這些人怎麼能說得出這個話?我們客觀的看法,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他說不出來;這就是說,中國古聖先賢是不是菩薩化身再來的?這有可能。我把這樁事情請教李老師,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老師說得好,諸佛菩薩隨類化身,中國人喜歡聖賢、尊重聖賢、仰慕聖賢,他就有聖賢身出現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印度人尊重佛菩薩,就用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中國用聖賢出現。在其他地區,他們尊重天神、上天,敬愛上天,他們就用天神的身分出現,那就變成宗教了,宗教就這麼來的。
由這個理我們慢慢去推,最終的結論是全世界宗教是一個神,在我們講就是一尊佛變現的。所以日本中村康隆,這個地方有沒有他的照片?有,在那邊。中村康隆告訴我,他說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統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就是這張照片,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的徒弟橋本。這個老和尚現在往生了,往生的時候一百零三歲。橋本告訴我,他說我們老和尚一生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為什麼見到你說這樣的話?我說可能老和尚知道我,我跟所有宗教都接觸,跟所有的宗教都往來,老和尚給我印證,我的想法沒錯。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可以互相學習,宗教確實是一家人,來幹什麼?來教化世人的。宗教都是幫助人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對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和諧功德很大。現在這個世界科學技術很發達,宗教沒落了,社會動亂。如果宗教教學跟科學發展齊頭並進,這個世界多麼美好,得到科學的便利,社會又能夠穩定、和諧。由此可知宗教教育重要。
中國人用「宗教」兩個字來翻外國這個宗教的意義很特殊,外國宗教裡頭沒有這個意思,中國這兩個字意思很豐富、很圓滿。宗這個字它意思很多,有三個主要的意思,第一個就是主要的,第二個重要的,第三個尊崇的,就這三個意思。教有教育、教學、教化,有這些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你看這個意思多好。用中國文字來解釋宗教,這個教育是全人類的,在佛法裡面講,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要接受,主要的教育。最重要的教學,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你看這個教育多重要,尊崇的教化。用這個定義對每個宗教說,他聽了都會生歡喜心,都認為我們宗教符合這三個條件,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
我們就提出世界宗教是一家,看看他們的經典,真的,裡面所說的大同小異。異的地方在哪裡?生活習慣,這個不一樣,歷史的背景不相同,言語文字不相同。內容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相同的,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宗教教育大有利於眾生。宗教教學主要的就這三句話,它教什麼?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宗教目的圓滿達到了。這三樣東西我們要不要?不要,世界就亂了;如果要,世界就和諧。國家社會長治久安需要這個教育,沒有這個教育不行。你能找到更好東西來代替,好,我們都遵從。宗教是開明的,不是保守的,是接納善言、善行,真有好的東西代替,歡迎。找不到呢?那就還用這個好,已經用了幾千年,沒有出亂子。
下面念老的解釋,「故知彼土」,彼是極樂世界,故知極樂世界「小大相容」,小可以容大,大容小沒有問題,小中容大這個稀奇,沒聽說過。小到什麼程度?「一毛一塵」。毛是我們身上的汗毛,毛的尖端,取這個意思。毛的尖端,汗毛很細,這個尖端能容什麼?能容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就在毛端。我們聽不懂,佛這麼說。一塵,一粒微塵,微塵裡頭最小的微中子,都是肉眼看不見的,「悉皆映照十方」,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在哪裡?在我毛端。身上多少汗毛,每個毛端都是,都照見十方諸佛剎土,每一粒微塵也是映照十方佛剎。真的,不是假的。普賢菩薩有能力進入微塵剎土,去供佛、聞法,去度微塵剎土裡面的眾生。這個境界《華嚴經》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所以小大相容,廣狹無礙,華嚴境界。我們這部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歸到這部經上去了。《華嚴》稱為一乘大經、根本法輪,這部經是一乘大經裡面的一乘大經,是《華嚴》的核心,《華嚴》到最後歸《無量壽》才圓滿。
我們今天學經學什麼?國內有個同學寫了封信,我昨天看到了,邀請我講《楞嚴經》。三十六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就是講《楞嚴》。《楞嚴》是我年輕時候主修的一部經典,我好像講過七遍。以後講《華嚴》,講過《法華經》大意,我記得好像留有六十個光碟,《法華經》大意;《華嚴經》留下的光碟,四千多個小時。八十五歲開始把《華嚴經》停了,專講《無量壽》,為什麼?那些大經,佛說得好,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那個經修行,那是要斷煩惱的,煩惱不斷,境界不能提升。最低的程度也要破八十八品見惑,才能證得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菩薩,你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得到?證得這個果位,不錯了,是聖人,轉凡成聖了,沒有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頭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為什麼?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壽命終了他生天,天上壽命終了的時候他又到人間來,他就這兩道,其他道他都不去。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證阿羅漢果,無論有沒有佛出世他都會成就,有佛出世他是聲聞,沒有佛出世他是獨覺,他都會成就。
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搞個阿羅漢,沒有這個法門好。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聰明人要會算帳。一個人從《楞嚴》、《華嚴》、《法華》修到阿惟越致,不是一生能做到的。《三昧水懺》我們看到悟達國師,十世高僧,學得不錯了,每一世死了又到人間來,到人間來還接著修。十世,修到什麼地位?修到國師,皇上的老師。十世達到這個地位,不簡單,還沒有離開人道。往生到極樂世界,他早就成佛了,《華嚴經》上妙覺如來我相信決定證得了。十世要幾百年,幾百年的時間,在極樂世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所以,我把其他的經教統統放下了。
我過去講的《楞嚴經》,在台灣,那個時候鄔餘慶居士保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那時候是圓盤的錄音帶。打聽打聽,不知道他是不是還繼續保存。鄔老居士往生很多年了,他的年歲比我大。那個時候的機器很笨重,像個旅行箱子一樣,每天來聽經帶來帶去,我看到他很辛苦,錄下來,他錄得最完整。如果這份資料還在,可以做參考,當年我學習是很下功夫,現在不說了。現在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我什麼都不想,我就想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蓮池大師到晚年,收心了,《竹窗隨筆》裡頭有記載,放下之後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不搞這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我就專念彌陀,專修凈土。祖師留下的榜樣,我們跟著他的路走。蓮池、蕅益、印光大師都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第一個要認識自己,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這個要知道。第二個要認識法門。早年年輕,三十年那叫參學,什麼法門都涉獵。最後選擇凈土宗,選擇持名念佛,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專修專弘,自利利他,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再搞別的了。
諸位想學《楞嚴經》我贊成,我聽到非常歡喜;找我講,我現在沒有時間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真正年輕人,在《楞嚴》上下功夫,行。《楞嚴》從哪裡入門?我過去學習的,是接受李炳南老居士的教導,從圓瑛法師的《講義》下手。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他的《講義》文字淺顯,古德註疏比較深,由淺而深。民國孫仲霞居士的《直解》也寫得很好,可以做參考,這是當時老師教導我的。《楞嚴經》的古注,《卍續藏》裡頭有四十多種,非常豐富,可見得古人在這部經上下的功夫,留下這些成績,這些東西可以做參考資料。圓瑛法師在晚年住在上海,辦了個「楞嚴專宗學院」。老法師一生著作很多,但是最好的可以說是他晚年的東西,最後的東西。他一生的精華就是《楞嚴》跟《圓覺》,他的《圓覺經講義》是最後一部著作,一生修學的成就都在這兩部書上,《楞嚴經講義》、《圓覺經講義》。
如果有這個基礎,再看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舊的註解是以《長水疏》為代表,新的註解是以明朝交光法師的《正脈》。《正脈》的序文上寫得很好,交光法師壽命到了,阿彌陀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他見到佛了,向佛告假,看到《楞嚴經》古注遠離了《楞嚴》的宗旨。因為古注都依《長水》,《長水》完全用天台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上的奢摩他、三摩、禪那,古來都是走這條路子,所以學《楞嚴》的人都知道。交光大師認為,《楞嚴》佛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不是天台宗教義,天台宗說得淺,為什麼?它沒能轉識成智,依舊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而《楞嚴經》上講的「舍識用根」,他就憑這句話。舍識用根,那不能用妄想分別執著,要用根中的自性,用見性見一切法,用聞性聞一切音聲,這就交光大師提出來的,這個跟《楞嚴》宗旨完全相應。但是,沒有人能做到。眼見性見色性,那就不叫色塵,他見性了,見色性。為什麼?見得清清楚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才叫見性。耳聽聲音,他聽的是聞性,這就是明心見性了。說得一點都不錯,沒人能做到。反而學《長水疏》的行,他們用心意識,我們可以做到。所以,古註解得淺,交光大師《正脈疏》裡頭解得深,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這兩種都可以參考。
圓瑛法師也是念佛往生的,記住這句話,他教宗《楞嚴》,行在彌陀。跟周止庵、江味農居士,周止庵、江味農都是搞《般若經》的,江味農居士一生就搞《金剛經》,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那是《金剛經》的權威。我過去講《金剛經》就參考他的《講義》。《講義》太豐富了,時間太長了,我把它節錄了,我有個節本,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節本,重要的地方,我講這個,其他的我都放棄了。我是依我那個節本講的,好像講了二百四十個小時,這個講義現在在網路上都有流通的。周止庵居士一生搞《心經》,都了不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周止庵用四十年,江味農居士也是用四十年,四十年專搞一部經,權威。今天要學《心經》,那就是周止庵的,權威的註解,叫《詮注》。學《金剛經》,《講義》是權威註解,他把古今關於《金剛經》的講演的資料他統統看過。兩個在家居士。佛法無論出家在家,要想成就得一門深入,不能搞雜了,不能搞多了。
我的毛病就是搞雜了,搞多了,這個雜跟多不是我自己意思,受環境的影響。長年在國外講經,人家請我講什麼經,我就得講什麼經,自己不能做主,得要讓聽眾生歡喜心。我在台中學經,是沒出家之前,跟李老師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裡面最喜歡的,老師也看到了,《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我在這三部經上奠的基礎。以後出家,回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楞嚴經》學了三年。老師在台中講一遍,我也講一遍,他是星期三講經,聽眾有四百多人;我是星期四晚上復講,聽眾六個人,是同學,六個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十年如一日,每個星期做一次復講。以後受到台南一位老法師、黃念祖老居士、韓鍈館長他們三個人的啟請,希望我講《華嚴》,《華嚴》是這麼來的。《華嚴》的確太長,我講得很細,像我這個講法,《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要兩萬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也得要五千天,很不容易,年歲大了,精力不夠用。我想了很久,《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大本《華嚴》放棄了,我來講中本《華嚴》。所以,這才決定放棄《華嚴》,專講《無量壽經》,也給後人建立信心,我的選擇不是盲目的,不是隨便選的,非常慎重。
我決定求生凈土,這個世間絲毫不沾染,名聞利養早就放下了,一心求生凈土。我活一年講一遍,我們預定的標準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也就是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一年講一部。別的地方請我講經,我還是講這部經,像《華嚴經》七處九會,可以換地方,不換題目。在馬來西亞我也是講這部經,五月底斯里蘭卡總統請我講經,我還是接著講這部經;就是分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一百多個小時,在斯里蘭卡講,大概六月底我就回到香港來。無論什麼地方請我講經,統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我不講其他的經典。這就要曉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確確實實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跟極樂沒有兩樣,《華嚴》具足十玄門,這部經也具足十玄門。我們學這部經,是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大家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你喜歡學什麼法門,佛就會教你這個法門,而且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真正看到了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往生論》裡面說,「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不但樹木能夠觀十方無礙,宮殿、樓閣,我剛才說了,一毛一塵,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統統都現十方剎土。小大相容,廣狹無礙,跟《華嚴經》完全相同。曇鸞法師的註解說,「如凈明鏡」,前面這個凈是乾淨,一塵不染,樹木花草、宮殿樓閣就像鏡子一樣,照見十方。「十方國土,凈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凈是四聖法界,穢是六道輪迴,善是人間天上,惡是三途、修羅、羅剎,統統都照見,你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了。這些話不是假設的、不是想像的,完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曉得,我們取極樂世界,人人有分,修其他的法門可能很難成就。我們不說別的,只說兩樁事情,你能不能做到?第一個,自私自利放下,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二個,貪瞋痴慢疑放下,你能不能做到?你能做到,佛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去學;如果做不到,勸你不如念阿彌陀佛好。到極樂世界,不要斷這個煩惱,叫帶業往生。怎麼個帶法?經上講得非常好,帶宿業不帶現行,就是過去的,過去你這些業可以帶,現前不行。怎麼叫現前?拍桌子罵人往生,這個不可以,貪瞋痴慢現前,這不能往生;貪瞋痴慢放下,一心念佛,才可以往生。所以現前不能帶。昨天發了脾氣沒有關係,今天不發脾氣,今天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可以往生。這法門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各各有分。造作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個業太重了,無間地獄的罪業。只要你真正懺悔,知道錯了、承認錯了,我後不再造,我現在念佛求生凈土,佛都會來接引你。這個帶宿業不帶現行這句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在現前,盡量的把這些煩惱習氣控制住,壓下去,用什麼方法?就這一句佛號。宗門大德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都是煩惱。自私自利的念頭、七情五欲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念頭才起就警覺到,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回到阿彌陀佛去了。讓這個念頭只有一念,沒有第二個念頭相續,這叫功夫,念佛人的功夫,這一句佛號真的把煩惱控制住了。念念是念佛,聲聲是念佛號,其他一切妄想、雜念統放下,不再去理會。這樣念佛,瑩珂念佛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怎麼念?就這個念法念的,就這個辦法。
真正求往生,秘訣就是放下萬緣,這時候不放下,就產生障礙。求往生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去想它,確確實實分分秒秒都想著阿彌陀佛、都念著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念頭,絕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不動心,全放下了,這個於我不相干。這是這個世間事,於我不相干了,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如果稍稍受它的影響,可能你就去不了,你這一生的緣就被它破壞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們在平常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種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修成什麼?不受它影響,它在我身邊擾和,我像沒看見、沒聽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是定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口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決定得生,而且很快就成功。
下面,《華嚴經》上說的,「譬如明淨髮光金玻璃鏡」。古時候沒有玻璃,經上講的玻璃是現在人講的水晶,水晶古人稱玻璃。琉璃是現在人講的翡翠,綠色透明的玉。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翡翠,極樂世界的道路鋪的是黃金,黃金鋪地。這是比喻光明、潔凈、發光的金玻璃鏡,金色的玻璃鏡,「與十世界等」,跟十方世界是平等的。「於彼鏡中,見無量剎」。前面是略說,凈穢、善惡這些現象,這裡說得更詳細,於彼鏡中,見無量剎。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丑」。好,人天;丑,羅剎、修羅跟三惡道。「形類若干」,形類太多了,「悉於中現」,在這個明淨髮光金玻璃鏡中統統見到了。
「以上經論,皆明光瑩如鏡」,舉出經、論,《華嚴經》、《往生論》、《觀經》,這些經論上所說的。都說明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之義」。許許多多經論都說,這不是假話,決定是事實。因為這些經論,佛不是同時說的,《華嚴》最早說的,《觀經》是方等時候說的,足以證明佛所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眾生指極樂世界與十方一切眾生。若見極樂徹照十方之相」,往生到極樂世界都看到了,「悉皆生起無上殊勝菩提之心」。菩提心是覺悟了、明白了,殊勝,無上殊勝,沒有絲毫疑慮。我到極樂世界我看到這個現象,自己才知道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沒有選錯,選擇這個法門無比無上殊勝。「此心希有,如火中蓮」,所以叫「生希有心」。一般蓮花開在水裡,這是開在火裡頭,火比喻什麼?比喻六道輪迴,我們從六道輪迴裡面超越了,往生到極樂世界。
在這個輪迴裡頭,一定曉得超越輪迴多麼艱難。證得小乘須陀洹果,菩薩初信位菩薩,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把自己提升到見思煩惱真斷了。不斷見思出不了六道,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所以見思煩惱一斷,六道就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醒過來,夢中境界就不見了,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個時候脫離六道輪迴,看到什麼境界?四聖法界。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這還是個夢,還不是真的。它從哪裡來的?它從無明煩惱變現的。無明煩惱一斷,四聖法界沒有了,這又是一場夢。醒過來之後看到什麼境界?實報莊嚴土,這叫一真法界。說明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生有滅,生滅不住,所以叫無常。一真法界雖有生滅,但是它是真常,它不變,它不是生滅法。所以實報土的人壽命很長,人永遠年輕,沒有衰老,就是它那邊沒有生老病死,這個現象沒有。至於求不得、怨憎會,這些更沒有了,世間的八苦三苦,在那個裡頭統統沒有,所以叫極樂。在那邊修行,那邊修行的方法跟十法界里不一樣。因為十法界裡頭有起心動念,咱們用個什麼方法來修,它那裡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叫做無功用道。那邊修行方式是無功用道,對於無始無明習氣根本就不要理會它。
除了親近阿彌陀佛之外,他的神通、道力幾乎跟佛相等,所以他有能力與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起心動念他全知道,無論你在哪一道,起心動念全知道,你的言語造作他也知道,感應不可思議。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要有緣,因是統統具足,緣不一定。緣是什麼?緣是眾生能接受,他能接受,佛菩薩就會現身,就會幫助他。現身,有時候這個身他能看見,有時候他看不見。能不能看見也是緣不同,看見是什麼樣子也是緣不一樣。早年聖一法師跟一個同參,香港人,到普陀去朝拜觀世音菩薩。普陀山有個梵音洞,菩薩常常在洞中現身,人在洞門口會看見,這是真的,不是傳說,好多年來都是這樣的。有一位大陸上法師陪著他,他們三個人,在梵音洞洞門口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多鐘點,看到了,菩薩現身了,非常歡喜。這真誠心的感應,沒有真誠心菩薩不會現身,證明三個人都有真誠心。
回來的時候,他們三個互相問,你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他見到什麼樣子,三個人見到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是戴毗盧帽,像地藏菩薩那個帽子,全身是金色。另外一個法師見到的是白衣觀音,全身穿的白色衣服,手上拿著凈瓶、楊枝。另外一位看到的是個出家人,比丘相,是個出家比丘相。三個人都見到,見到不一樣的身相,雖然都是誠心,誠心也不相同,還是聖一法師見到的最殊勝。這個事情聖一法師親自告訴我的,真是經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三個人拜都見到了,見的相不一樣。這都是勉勵我們大家,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真的,其他的事全是假的。
假的,利益眾生的事情,有緣就做,沒緣不要去製造緣,不要去搞這個。製造緣分那叫攀緣,攀緣就錯了,隨緣就對了。我們也不要希求緣分,這個希求的心不好,專心念佛。如果真正跟你有緣,我們相信佛菩薩在當中給你聯繫,圓滿你們的緣分。自己不必要去營求,有求的心,你的心就不定了。學佛人的心,要時時刻刻保持在清凈平等覺上,就對了,清凈,不受染污,有營求的念頭都是染污。
好事,聯合國今年五月辦個活動,這一次是多元文化,是團結宗教,以往沒有過的,這頭一次。好事,他來找我,來邀請我,我答應去一次;他要不邀請我,我絕對不會去,我讚歎,歡喜讚歎,好事情。中國古人常說一動不如一靜,所以古大德有許許多多幾十年不下山的,就從這個地方你能看到他的定功,定在一處,如如不動。他教化眾生不用言說,你只看他日常生活,那就是他的修行。細心觀察,他樣樣放得下,除了專修法門之外,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我們一般說不在意,意念裡頭沒有,清凈無為。
現在的信息方便,大家都認為這個很好,這是進步,科技進步了。定慧呢?定慧退步了。哪個重要?定慧重要,定慧可以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科學技術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不但不能脫離,你會在六道裡頭愈陷愈深。念頭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多,像個網一樣密密麻麻,什麼時候能把它清理乾淨?清理不幹凈,多煩多累。世間人不怕麻煩,這不是不怕,迷了,麻木不仁,麻木在其中真的他不知道。清醒過來之後才真正看出來,幾時能清醒,幾時能回頭?真難!
幾時能放下貪瞋痴?幾時能對自己、對聖教、對祖宗不懷疑?這個都是學道入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是現前跟聖人、跟佛菩薩沒有緣分。因為你有這些障礙,佛菩薩不會來教你,教你沒用處,不但你不得利益,可能你受害,佛菩薩不害人。受什麼害?你輕視聖賢,你不尊重聖賢,這就是惡業,你不知不覺就造了。「我沒有造!」不知不覺,你對他冷淡,沒有恭敬心,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沒有誠敬心。不誠不敬已經養成習慣了,對自己不誠敬,對父母不誠敬,對周邊的人也不誠敬。天天混日子的人很多,這是病。問題是這些病,人不知道,不知道這是病,所以當然就不會去想方法來治這個病。他不知道,他認為是正常的,這就叫迷惑顛倒。
聖教決定不能中斷,經天天要讀,常常要聽。三天丟掉就會迷失了你的清凈,你被外面環境干擾、染污了,肯定的。古時候在家出家,凡是受過戒的,半月誦戒,半個月溫習一遍,能維持半個月。現在不行,現在要怎樣?每天誦戒,一天不誦戒,破戒、犯戒自己不知道。天天誦,養成習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所警惕。連我們每天講經,斯里蘭卡小乘法師提出建議,要在講經之前念三皈依,我覺得這個建議好,念念提醒我們不忘三寶。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法是自性正,正而不邪;僧是自性清凈,凈而不染。這是佛教眾生三大綱領,修行總原則、總目標、總方向,覺正凈。覺正凈的反面就是迷、邪、染,我們觀察一般人,從早到晚,確實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佛法跟它恰恰相反。所以小乘人的課誦,最重視的是三皈依。
大乘是從小乘提升上來,大乘經開經是用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常用的開經偈,大座,升大座的時候一定要念的。我們今天是變成教室,課堂上課,所以這些儀規統統省略掉了。現在人工作繁忙,分秒必爭,大座儀規前面大概唱念讚頌要四十分鐘,後面迴向大概也要二十分鐘,就去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講經,實際上聽一個小時,現在人說這太浪費了,所以我們就盡量簡化。
還是要多聽、多了解,信心才能生得起來。社會一般大眾對宗教、對佛法喪失信心,原因是什麼?他們看宗教的外表,外表很重要。如果每個佛弟子都能把十善、五戒、十戒、沙彌律儀,都能夠做到,佛法就興旺起來了。為什麼?大家看到真正學佛人的樣子,這是標準好人的樣子。
古時候的讀書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樣子,有讀書人穿的禮服,士農工商。讀書人為什麼被社會尊重?就是他是社會大眾好榜樣,他要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做出來給人看。讀書人要求的是要做出來給人看,其他的農工商不要求,也應該做,但是不要求;讀書人要求一定要做,要不然你不是個讀書人。佛門弟子要把佛門的規矩做出來,形象很重要,人家看到你不像,他怎麼會尊重你?三皈是總的指導原則、最高的指導原則,落實在哪裡?落實在十善、戒律。十善是普世教育,不是佛弟子也應該要學習,世間的好人、世間的善人。在這一生當中心善、行善,來生一定生天道,上升了。
讀書人雖然生活比較清苦,收入不多,古人叫窮秀才,這是真話,不是假的。讀書人的事業只兩種,一種從政,從政要經過考試,你才能取得資格。這個考試就彷佛今天講的學歷,縣考是秀才;省考舉人;殿試,國家考試,皇上做主考官,考取了稱為進士,這是學位最高的。所以三種學位。現在大學也有三種,博士、碩士、學士,這有學位了。古時候這三種,國家考試給你學位,你要是從政,你會到哪一個等級。讀書人對於這個學位很重視,他是社會大眾的表率。所以讀書人被社會大眾尊重,他一舉一動、言行是社會大眾的榜樣。
除了從政之外,他就是教學,德行好、學問好,沒有做官,多半都被大戶人家聘請去做老師。私塾是大戶人家的子弟學校,這個學校都是義務的,義務教學。可是家長對老師,逢年過節要送一點禮物,供養老師。老師雖不富有,一般生活能過得去,他做學問,帶著學生,教學相長,他這裡頭有樂趣。《論語》一開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學問境界的提升自然得到的樂趣。底下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學生,很多的學生來跟他學習,這快樂的事情。教學,把下一代教好,下一代教好社會才會興旺,教學的人希望一代比一代好。
怎樣才能幫助這個社會一代比一代好?完全靠教育。所以中國人對於教學非常認真,非常重視。教學的目標是學聖人、學賢人,堯舜禹湯、周公、孔子是讀書人的好榜樣。要以他們為標準,能夠學到他那個樣子,不能超越,大概也距離不太遠,這教學的成就。孔子說仁,孟子說義,儒家教學這兩個字。仁,愛人,義是講理,不是不講理的,講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你看三個字都顧到,情、理、法。古人的用心,仁愛。制定法律要非常嚴格,為什麼?你不敢犯法。真正犯法之後,處理要從寬,慈悲心起來了。法律是要嚴,執法要寬,有情有義,面面都顧到。所以,想到中國教育確實有它的好處,這個東西要能夠復興,整個世界人就有福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十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三六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五七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六八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