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胃經 穴位打造健康養生

胃經是什麼?

  中醫傳統醫學認為,在人體上共有十二條經脈,八條奇脈,循環運行於人體,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針灸理論正是基於經絡學說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十二經脈以其主要主導的臟腑功能為主命名,胃經就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全稱為「足陽明胃經」。胃經是主要分布在人體正面的一條很重要的經脈。

胃經循行圖

  胃經的分布循行:

  ·經脈循行:鼻翼兩側(迎香),出於下頜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上關,沿髮際,到達前額(前庭),胃經到此將分兩條支脈往不同方向繼續循行。

  1、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過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2、胃下口部支脈:沿著腹里向下到氣沖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經足跗;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

  胃經有多重要?

  郭醫生介紹說,胃經是人體很重要的一條經脈,之所以稱為胃經,是它主要支配脾胃的功能,主管人體氣血生化。除此之外,胃經也影響著自己循行經過的很多部位,包括頭面部、胸部、腹部、腿部以及腳部。如果一個人胃疼,當然是胃經的問題,但是膝蓋疼也可能是胃經的問題,腳疼也可能是胃經的問題,還有些年輕人臉上長青春痘,從胃經方面治療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祖國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宜降、脾氣宜升,脾胃的升降功能主宰了胃腸動力的平衡。

  俗話說,「十人九胃」、「胃靠三分治,七分養」。可見,注重胃的保養是治療胃病的關鍵之一。而中醫養胃又講究「細水長流」,要慢慢調理。諸多調理脾胃的方法中,以泡茶比較簡單易行且效果良好。

  溫馨貼士:為什麼一定要吃早飯?

  根據祖國醫學裡「子午流注」規律,人體氣血在辰時(7點-9點)流注到足陽明胃經里,此時足陽明胃經氣血最旺,是胃最活躍的時間,所以人在7點-9點之間吃東西是最容易消化的。辰時也是最適合調理胃腸的時間:如果一個人胃火過盛,會出現嘴唇乾裂或生瘡,則在辰時滋胃陰效果最佳;胃寒的人平時會出現口中流涎、胃痛,則在辰時升脾陽效果最佳。

  從子時(23:00~1:00)開始到辰時(7:00~9:00點),這段時間實際上是人體陰陽重新再分配的時候,在辰時(7:00~9:00點)氣血流注至足陽明胃經,就意味著要補充營養了。而且辰時也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候,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早飯一定要吃,而且還要吃得有營養和吃飽。

  要想利用胃經來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您就必須先了解位於胃經上的幾個重要的有保健養生作用的穴位定位。在了解穴位定位之前,我們首先介紹一下幫助我們找准穴位的測量方法——「手指同身寸」。 手指同身寸:是指依據患者本人手指(注意!是本人的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稱「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3種。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一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

  ·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一寸,亦適用於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橫指同身寸

  以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

  注意!上面提到的「寸」,並沒有具體數值的。「同身寸」中的「一寸」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是不同長短的;身材高大的人的「一寸」要比身材矮小的人的「一寸」要長,這是因為身材高大的人手指寬度要比身材矮小的人寬。「所以『同身寸』只適用在自己身上,如果用自己的「同身寸」在別人身上度量來找穴位,是找不準穴位的。」郭醫生在示範穴位定位的時候說道。

  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保健穴位

  ·厲兌穴

  位於人體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厲兌穴」名字的淵源:厲是噩夢的意思,兌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澤,厲兌的意思就是掉進了噩夢的沼澤中。所以這個穴位對平時愛做噩夢的人來說,特別有意義,對這個穴位施針或按摩,可以緩解每晚噩夢的癥狀。另外,對於有神經錯亂癥狀的人來說,厲兌穴能夠靜心安神。

  按摩手法: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攥一攥第二個腳趾,這麼一攥,厲兌穴就攥住了,再扭扭這個腳趾肚,最後用指甲掐掐腳趾肚。「同時,索性把10個腳趾都掐一掐,這對於安眠特別有好處,這樣晚上就不愛做噩夢,就該做好夢了」郭世貴醫生笑著說道。

  ·內庭穴

  在足背,當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以艾條點燃後對內庭穴對應腳掌前部的里內庭穴施以溫和灸,艾條距皮膚1~1.5cm ,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熱為度。

  消化不良性腹瀉中醫認為多因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而致,表現為腸鳴、泄瀉、舌苔垢膩。里內庭為奇穴,艾灸里內庭可振奮脾胃陽氣,調理氣機,消導積滯,清利濕熱,從而恢復腸胃功能,達到止瀉效果。

  內庭穴治療實火牙痛。

  ·陷谷穴

  在足背,當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

  有相當多的孕婦,在妊娠後期會出現下肢浮腫。輕度浮腫常常是下午較明顯,早晨可消失,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則稱為妊娠水腫。

  對於下肢浮腫的孕婦,可讓其採用平卧位或下肢略為抬高的體位,然後從足背開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輕柔,手法以按、壓、推、摩、輕捏交替混合使用。

  在按壓推揉的過程中,要以陷谷穴為重點。該穴在腳背上第二三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按壓此處,對顏面浮腫、水腫、足背腫痛都有很好的療效。 ·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按壓解溪穴,反應有局部酸、麻、脹感。同時活動雙患肢。解溪主治:肩關節周圍炎,亦可治膝關節炎,對糖尿病、頭痛、目疾、精神病也有醫療作用。

  治療手腕扭傷最有效的是指壓「陽池」。以手腕為中心,往不痛之處彎曲,用拇指一面吐氣一面強壓10秒鐘才放手,如此重複3次。如果是腳脖子話,指壓「解溪」也很有效。指壓要領同前,在指壓後腫消、痛止。

  ·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粗隆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當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

  中醫講的痰濕,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每天按壓1到3分鐘。

  ·上巨虛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上巨虛穴可以行滯通腹,調理腸胃,因此可以治療便秘。穴位消毒後,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鐘,一天1-2次,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瘀血。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郭醫生介紹說,現代醫學已經對足三里穴進行了全面的研究。針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並可調節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調節銅鋅失調等。艾灸可以使周圍白血球計數增加,增強防禦功能的作用,增強巨噬細胞系統吞噬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郭醫生說,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

  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二是可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髮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以上做法,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應用足三里有何魅力?

  1、減肥 促進胃的動力,讓有用的營養更好的被吸收

  2、祛斑、祛痘、止脫髮 胃經是採納氣血和排毒的要道。胃經暢通了,它所主管的頭髮也就有了光澤和彈性,有了氣血的營養,也就不容易脫落和變白了。面部氣血暢通,色斑和痘痘能被循環的氣血排除體外。

  3、補氣血,不上火 在每天中午9—11點,脾經經氣最旺之時,按揉左右腿的足三里各20分鐘。能起到跟吃中藥燉老母雞一樣的大補效果。

  4、調理腸胃 只要每天上午7—9點,按揉左右腿的足三里各15分鐘。當天就能改善癥狀。長期堅持,能加強脾胃功能。

  5、抗衰老,悅容顏 《扁鵲心書》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足三里,雖未得長生,亦可保有年壽也。」就是說,平時我們經常艾灸和按揉或敲打足三里,雖然不能保證長生不老,但卻可以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身體虛衰、病老體弱的到來。

  在講座中,郭醫生反覆強調了足三里穴的重要性,以至於大量聽課的市民還打斷郭醫生講課,讓郭醫生教如何定位足三里。在此,我們製作了一張利用「同身寸」度量足三里穴的圖片,希望能夠幫助網友認準足三里。提醒:找到大概位置以後,可以在周圍在按壓一下,如果有感到特別酸麻脹痛的那個位置,就是穴位所在的位置,這樣一般都不會有錯了

  ·梁丘穴

  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心窩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

  梁丘穴可以治療急性胃痛,胃痙攣

  ·天樞穴

  在腹中部,距臍中旁2寸

  按摩的方法是用兩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然後做輪轉按摩即可。這樣做可以使腑氣通暢,幫助人改善臟腑氣機,治療便秘。

  腹痛如果是因上下氣機不交引起的,我們就可以用艾條灸天樞穴二十分鐘,就能使病情很快得以改善。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中醫養胃方法分類

  1、中藥調養護胃法:常用的養胃中藥有茯苓、白朮、黃芪、人蔘、淮山、薏米、靈芝、黃精、刺五加、沙參、大棗、甘草等。

  2、針灸推拿法:針推法是養胃的有效方法,針灸能促進胃腸蠕動,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針刺足三里,有顯著的養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兩手相疊,於上腹部作順、逆時針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動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兩次,養胃作用顯卓,能治病防病。

  3、自然療法:

  一是飲食調理。食宜清淡、溫熱熟軟,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類製品、粗糧等,令大便通暢,脾胃和健。飲食要有節制和節度。中老年人不宜多吃肥膩、油煎、過鹹的食物。俗語 「早飯飽、午飯好、晚飯少」

  二是精神調攝。情志刺激可損傷脾胃,故調攝精神是養胃的重要條件之一,可用各種方法使情志怡暢,如寄情於各種文藝、書、畫、花卉、會友清談等,使精神愉快,食慾旺盛。

  三是運動養胃。適當的運動有養胃健脾之功,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強脾胃健運功能,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極拳、太極劍等。

推薦閱讀:

養生先養腳·都市周報
大雪已過,養生宜進補,做好這幾點,這個冬天不生病
養生粥
秋季養生第一瓜,全身都是寶,瓜可潤燥降血糖、連子跟瓤都可入葯
哪家書院能讓你既學管理又學養生?就是這家!

TAG:健康 | 養生 | 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