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3)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13)

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曰。]

  好,請看這一段,上面談到往昔多劫以來五十三尊古佛次第示現,那麼最後一尊佛,爾時,這個爾時是指最後一尊處世如來示現八相成道,滅度之後,出現的一尊佛叫世自在王,這尊佛的梵文叫樓夷亘羅,那麼我們來看這個名號的建立,世是世間,不為世間的種種欲塵所拘礙,就稱為自在,一般注經家把這個名字,這個佛號的建立,稱為涅槃三德:世間,處在世間,不為世間所染,是具有般若德;自在,具有解脫德;王是最高最勝,就是他的法身德。這涅槃三德,相輔相成,不縱不橫,常常把伊字三點作為這種不縱不橫的三德的布局。所以就稱為世自在王,那麼這個王呢,是從他的法身層面去說了。這尊佛具有無量的德能,一般來說,佛的德能、名號的建立,可以統攝為十號。下面這個十號呢,是常常會見到的,不僅一尊佛,所有佛都具足這十號,我們把這十個稱號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一般都是佛教常識,大家都還是比較了解的:如來,首先第一個稱號,如來,如來的梵音,叫多陀阿伽陀,如是真如,來是來成正覺,一切諸佛都是從實相理體為度眾生故,來示現八相成道。如來也不會再有輪轉的情況了。進一步說,有法身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有報身如來,有應化身如來。法身如來,無形無始無終。報身如來,有始無終,應化身如來,有始有終,這是如來。應供,梵音叫阿羅訶,就是一切諸佛,煩惱斷盡,得到一切種智,就成為一切眾生的大福田,堪能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令眾生由供養諸佛故,生起大信,大的信心,大的福德,所以就稱為應供。等正覺,又稱為正遍知,梵文叫三藐三佛陀,就是了解法界性相事理的智慧,叫等正覺。明行足,明行足也有幾種解釋,我們選擇一種簡便的解釋,就是行,佛以戒定慧三無漏學這個之行,而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戒定慧成為行,就像足啊,足要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明,行持和果實都究竟圓滿,就叫足,明行足。善逝,善逝跟如來的名稱是遙相呼應,如來是乘如實道而來,就是善來;那麼善逝就是善去,又叫好去,一切諸佛都證到涅槃的體性,也在性德層面行三十七道品,乃至大乘菩薩,無量行持,能夠自由出入涅槃的境界,所以他是好去。世間解,了解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因果、諸法性相,叫世間解。無上士,這是指佛所證到的涅槃,涅槃在一切法當中,無有倫比,沒有比這更高的,那麼證到涅槃的,也就在人中最殊勝的,沒有比他更超過的,也就是佛一切煩惱斷盡,凈盡無餘,這種證得涅槃的境界,稱為無上士。調御丈夫,就是佛能夠調適,調就是調伏,調伏,御就是能夠引導,能夠駕馭一切眾生,實際上佛是調御一切眾生,不僅是丈夫,男眾,也包括女眾,所以這個丈夫是包含著女人、二根、殘缺等等一切眾生,能夠使他調伏下來,使他剛強難化的信心變得柔軟,契入到佛的正道。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佛是最高明的心理諮詢醫生,無論什麼樣的眾生,佛有五眼圓明,六種神通,知道他心裡的想法,他是什麼根機,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柔軟語、苦切語、寄寓勉語,使他心悅誠服,聽從佛的指導,這是調御丈夫。天人師,就是一切天人的教師,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為師啊,就是一代時教,以教育家的身份來啟蒙。那麼應該說天上人間,包括外道邪魔,天龍八部,都是以佛作為教師,那為什麼稱為天人師,這裡主要是因為在這些眾生裡面,天人是入道最多的,天人福報很深厚,所以智慧比較敏銳,人道的眾生呢,苦樂參半,甚至苦多樂少,容易生起厭離心和超越的意向,所以佛在這兩類眾生當中度化的市場很大,度化的眾生也最多,所以就挑選主要的稱為天人師。佛世尊,這種排列,有的是分開排列,有的是排在一起,佛就是覺者的意思,智者的意思;世尊呢,世尊又稱為薄伽梵,就是由於他福德智慧,無上深妙,堪為一切世間的眾生所尊仰,稱為世尊。所以這是一切諸佛的十種通號。那麼這些也都是我們一切眾生介爾心念具足的內在的十種德能,一切眾生都具足,只是佛在修德行為層面,把它完全展示出來了,契證了。

  好,那麼這就從德性上來看,世自在王如來,具有以這十種稱號統攝的無量的功德,也就有他的大慈悲心來講經說法,廣度一切天人,正是在這尊佛所示現成道的這個時空點,這裡就談到有一位大國王的因地,這就是法藏因地第四,我們的第四章。[時有國王],這個時就是世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普度眾生的那個時間,他所住的這個國土有一位大國王,應該說這是一位轉輪聖王了,儘管這裡沒有說轉輪聖王,但是他肯定有資格成為轉輪聖王,何以故?因為那時候這個國土的壽命是四十二劫,他的壽命這麼長,那當然他的福德智慧也就很深厚,福德智慧很深厚說明什麼?他是修了上品的十善,轉輪聖王的一個特點之一,就是他自己修十善,然後他無論得到金輪王還是鐵輪王,他也是以十善來治理他的國家,他是人王啊,聖君哪,所以這個大國王不像一般的小國的國王壽命很短暫啊,那麼這位大國王呢,就聽聞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這個大國王福德智慧很深厚,他一聽,馬上是大徹大悟,叫心懷悅豫,表示他聞到這個法,心地開顯出來了,有甚深的覺悟,顯出他內心的歡喜之相,心懷悅豫,內心的寶藏一打開,他馬上就…尋就是隨即啊,就發起無上菩提之心,無上正真道意,那麼這個無上正真道意,這就是由他的空性,就是由於他心懷悅豫嗎,馬上契入到自性的空性,馬上發出大悲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心從他內心真實發起來了,這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那麼在凈宗的注經家裡面,常常討論一個問題,就是這位大國王啊,他發無上正真道意,發四十八大願,這時候他是什麼身份的菩薩,那麼這裡種種說法不一,我們上個學期討論過《往生論注》,曇鸞大師對法藏菩薩這時候所發的心在什麼位次有一個判言,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依據,就是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悟證到了無生法忍,這時候他的地位就已經是聖種性,是登地菩薩的聖種性,是在聖種性的位次上,稱性發四十八大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獲證無生忍的菩薩,他發心和他的凈業所莊嚴的。那是初地還是八地?從龍樹菩薩的觀點來看,是八地。無生法忍的水平各有不同,到了八地菩薩,就真正成為無生法忍,所以龍樹菩薩是把他等同於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水平來看。大國王他的名字沒有翻譯出來,有的會集本稱為世饒王,世饒王其實是世自在王如來的一個異名,不是這樣的,是世自在王佛的異稱。那麼這位大國王呢,就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發出菩提心,馬上就有一個具體的行為表達他發菩提心,要知道這個世間,在一個國家,地位最高最尊嚴的是國王,是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你看很多東西方國家,我們看春秋戰國,到處打仗,無非就是為那個位置,兄弟之間,父子之間,是自相殘殺,就是為那個王位。所以王是世間重要的位置,國土、政權是國王的大寶啊,這是一切世人都很看重的,現在這位大國王竟然把這個全都捨去了,這個寶位啊,這種富有天下、貴為天子的這個地位全都放棄,他這種行為表達著,世間的一切所謂的大寶,跟這個出世間修道的大寶相比,那是不堪去比的,最尊貴的是修道、是積德,世間的一切王位、權勢、五欲的享樂,都會敗壞掉,一切樂都會變成苦之因,所以這個國王覺悟到這一點,也是由於他要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作為他人生的目標,所以他就不再去做國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個沙門是一個統稱,在古印一切出家的人都稱為沙門,包括外道、婆羅門都稱沙門。沙門的翻譯叫止息,止息一切不善之法;又叫劬勞,就為了修一切善法而勤苦,修苦行,稱為沙門。佛常常說沙門的身份非常高貴,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離開自己的父母眷屬來出家,出家目的要回歸自性,識心了解自己的心哪,達到自己心地本源啊,來了解無為法,證悟無為的道果,這才稱為沙門。所以沙門不是簡單就能夠擔荷起的。那麼這位大國王出家作沙門,他的名稱[號曰法藏],這個號就有號令的意思,名號,是他的名字從外面建立。那這個名,這裡我們了解,顯體為名,就是隨著世相上的分別,表明這個事物跟那個事物的區別,就是各種物有一個名相概念,名相概念跟另外相與區別的稱為名,名就是概念;那麼這個名呢,如果具有德性就稱為稱,這叫名稱;名稱顯露在外面,能夠有一種號令天下的作用,就稱為號。所以我們常常稱阿彌陀佛名號,為什麼?名號有號令的作用,有集合一切眾生善根的作用,不僅說他是什麼名字,他是號,號曰法藏。法藏的意思呢,就是一切佛法含藏的地方,不會失去。在五種譯本當中,漢譯本他是音譯過來的,叫曇摩迦留,曇摩迦留他翻譯漢文,就叫法寶藏,一切法稱為寶,大寶含藏的地方,吳譯本翻譯成曇摩迦,唐譯本翻譯法處,宋譯本翻譯作法,還有大智度論翻譯成法積,法積菩薩,這些都是不同的翻譯名稱,我們也都了解一下,這都是指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的不同的指稱,翻譯的手法不一樣,但都是指法藏菩薩,號曰法藏。這個法藏行作沙門,他真正在做一個沙門的事情。一般把沙門分為四種:一種是活道沙門,就是他僅僅是為了他的生活,種種邪命,活道下來;還有污道沙門,他不僅是用來保持他活命的這個低層次,而且他整個就犯戒了,污道;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都不是如法的沙門。第三種是說道沙門,他能夠做沙門持戒規規矩矩的事,而且還能夠講經說法,說道沙門;第四種是勝義沙門,就是他證到了聖果。所以我們做沙門,要做說道沙門、勝義沙門,避免做活道沙門和污道沙門。那麼法藏比丘,他真的是作一個說道和勝義沙門。[高才勇哲],高才表明他在一切沙門裡面,他的才能是最高的。高才,這個才具體在他的修行當中,能夠降伏煩惱,能夠破除煩惱,這是高才。還有,這個高可以修飾才,可以修飾勇,可以修飾哲,他有精進勇猛之心,無論是自度還是度他,都是勇往直前,大勇。,哲就是他有智慧,很有智慧啊,明呢,心裡很明白,而且能夠摧毀一切邪知邪見,大哲,高哲。那麼這一切都明顯地超越了一切世人,又顯出他在世間的修行,有一種出世間的殊勝的德能顯發出來。在其它的譯本的當中,像宋譯本,直接表述法藏比丘是信解第一,他對於佛的信心和理解是一切比丘沙門裡面第一;明記第一,他讀誦研討佛經,能夠博聞強記,是第一;修行第一,不僅多聞博聞第一,而且他修行精進,他是第一;精進第一,如救頭然,精進第一;智慧第一,開發智慧第一;大乘第一,大乘就是他抱著大乘菩薩的心量,念念都是想著度眾生,大乘第一。所以通過高才勇哲這幾個字,也表明著佛佛以來對出家人行作沙門的一個要求。為什麼說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啊,他一定要具備高才勇哲呀。印祖為什麼常常不是很贊成一般人出家,他提出出家的兩個條件,第一,一定要發出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賦。這種人出家,他才能荷擔如來家業,如果沒有這種素質,還是最好做一個居士為好。我們原來中國古代,像唐、宋、明,都實行度牒制度,出家是要考試的,很注重素質,少而精。以後到了清代,廢除度牒制度以後,當能打開出家的大門,也攝受了一些出家,培植善根,但同時它導致負面的東西也非常巨大,就是什麼人都出家,僧團就有種種不如意,敗壞僧團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那些土匪啊,逃避兵役的啊,活命活不下去的,都來出家。你看在民國年間,我們也注意到,有一些知識分子出家,出家以後他就馬上還俗了,然後他常常寫文章,說這個佛門裡面藏污納垢。對於這一點,印祖在文鈔裡面也都常常談到,那個時代的出家人的素質,十個出家人裡面大概只有一個能識字的,這樣的比例。你說這種人出家再多,佛教又有什麼希望呢?所以出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所以佛佛以來,都是那些素質很高的人出家。就是釋迦牟尼佛時代,當時也多是貴族身份的出家。當然倒不一定貴族身份就唯一能受這個法,就是低層次,種族程度比例低的出家,他也有可能證到聖果,這都沒有問題的。但主要是他好心出家,具有相當的素質,他才能夠住持佛法。住持法道,他可以是少部分人,然而他可以統理大眾,帶著更多的信眾來修學佛法。如果連出家的本分在什麼地方都不是很清楚的話,我們佛教那是很堪疑的,現在大家要有種憂患意識,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到來,西方宗教遲早要登陸中國大陸。在信教的人數裡面,佛教的人數已經是排的比較後了。中國大陸現在是還沒有打開,如果打開了,國外宗教一來,帶著強勢的人才資源、經濟資源和它的各種嚴密的組織,一來的話,那麼我們佛教怎麼應對。現在中國大陸信西方宗教的已超過佛教比例的五到十倍的速度發展。在中關村這麼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中心地帶,聳立起來的是一座教堂。那麼在各種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活動場合看到的都是年輕的人占多數。佛教的法會,念佛的時候看到的是什麼年齡層?我們作為佛教的四眾弟子,都要看清楚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走向,都得要把這種大乘第一,精進第一,明記第一,信解第一,向法藏比丘學習啊!法藏菩薩一出家,他可就是把度眾生作為他的唯此為大一件事情,他沒有絲毫的想到我要怎麼樣。確實,尤其在這五濁惡世,要做點度化眾生的工作是很難的,但難能可貴啊。我們教內得有一大批這樣有菩薩精神的人,把佛法傳達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說實在話,現在中國大陸的眾生是很可憐的!他長期以來沒有聞法的機緣,可以說,長期以來所接受的一系列灌輸,都是把宗教等同於迷信,常常聽到家長說「哎呀!你不要帶他隨便到宗教迷信的場所去」,他從小就被灌輸這種思想。你問一個中小學生,一旦叫他念佛,他馬上說,這是迷信。那麼小孩子怎麼會馬上得出它是迷信的結論?這就是灌輸進去的。這個時代的教育,使多少人斷善根。這是一樁很令人觸目驚心的事情。一個民族沒有宗教信仰,將何以堪?所以社會上道德風氣日益滑坡,有時候看了一些傳媒所報道的關於道德現實方面的問題,真的感覺到不忍去想像。我剛剛也翻了一下《文摘周報》,一個所謂的棋王,下棋下輸了,把自己的兒子賣了,然後把自己父母殺了,怎麼會到這一步?連一個起碼的人,甚至連禽獸都不如啊!我們也知道這可能是少數現象,但是這種勢頭,如果沒有一種真正的宗教文化,來喚醒他那種麻木的良知,怎麼辦?儒家聖人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想什麼,他念念想利的,想錢的就是小人;念念想著義的,仁的,這就是君子。這是儒家聖人直接了當的判斷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念頭停在什麼地方。那麼我們面對著全民皆商的局面,有幾個君子?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實,就感覺到弘揚佛法的責任感太重了,佛法講持戒,要對一切邪惡的東西用戒律把它制斷,然後把我們善良的一方面把它發揚光大。善良的一面要發揚光大就是要發菩提心,把一切苦難的眾生等同同體,為了眾生,我們什麼都可以干啊!甚至是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看到法藏菩薩的所做所為,他因地,我們下面都會介紹他發願以後的行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那麼這位法藏菩薩,具有高才勇哲的這種天賦和他大乘的發心,他又尊師重道,修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他修得很到位。他讚歎他的老師世自在王佛,恭敬地到世自在王如來所,就是住所,稽首就是五體投地的禮拜,稽首禮足是最恭敬的禮節。因為人身當中,最高貴的是頭部,把頭部頂在地面,然後用手來接佛最卑的足,以最高貴的頭來接對方的足,這是最尊貴的禮節 。[右繞三匝],這右繞三匝,也是這個古印的表示禮敬的儀規。就是向佛座的右邊旋轉,這種旋轉表明對佛的愛敬,順從諸佛,表示戀戀不捨,這樣的一個意思。這是禮儀的端嚴。三匝就是三遍,這是他讚歎佛之前先修恭敬之禮。右繞三匝之後,就長跪合掌,跪在地面合掌,表明一心專註恭敬。以頌讚曰,頌就是伽陀,在頌裡面分重頌和孤起頌。重頌就是對前面講的經文長行部分用偈頌,那種少而精,文少意豐,而且帶有一定韻律的偈頌來把前面的長行重述一遍,加深印象,這叫重頌;那麼孤起頌,是前面沒有說,直接用一個偈頌來表達,這裡就叫孤起頌了。這個頌很重要,這是法藏菩薩一出家之後,一個內心的表白,向老師的表白。這個頌一共分為二十偈,八十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這有七個偈頌表達;第二大部分就是自己陳述自己的心愿,這有十偈;第三部分就是請世自在王如來,來證明自己的心愿,能不能達成,分這三部分。

  好!我們來看第一部分: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如來顏容,超世無倫。]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裡是二偈半,共十句,是讚歎佛的身業功德。首先,讚歎佛的身體放的光,身體每個毛孔的光,和他的容貌。光巍巍,這是讚歎佛的佛光的殊勝;顏巍巍,這是讚歎佛的身相的殊勝莊嚴,這叫光顏巍巍。巍巍是對光的描述,也是對顏貌的描述。[威神無極],下面一句是襯托上面,佛放著這樣熾盛的光明,是從佛的威神功德力,無極就無有極限的威神力所放出來的,光也透射著佛的威神、功德、他的慈悲的力量。[如是炎明,無與等者],這就正面指出這光明的體性,炎就是光明,光明熾盛到頂點,就像火焰一樣。炎是修飾明的,是非常熾盛的光明。[無與等者],就是跟世間一切人相比,包括轉輪聖王、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沒有哪個人的身光能跟佛來齊等的,無法比與,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這進一步表明,在這個天地之間光明最熾盛的是太陽的光,晚上是月光,以及這個世間一些寶珠,寶珠裡面之中最殊勝的是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又稱為如意寶珠,又叫清水珠,如意寶珠隨著你的念頭一動,這個寶珠就流現出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都得到滿足。清水珠就是投到濁染的水裡面,能夠使濁水變清,表明摩尼寶珠這樣的殊勝德用,它的體性也是非常光亮的。那麼日月摩尼珠,這些光明在世間是非常光耀,然而這些光跟佛放出的光相比,都被佛光所隱蔽。就好象在一個很亮很光的寶貝面前,有一堆墨汁在旁邊一樣,猶如聚墨。你想大光和小光比,比如在中午的時候,中午的光非常熾盛,你在中午的時候,點燃一支蠟燭,放在太陽底下,就顯不出它的光。那麼說明什麼?說明佛光是他的清凈心裏面顯發出的實相的光明,是一切世間之人,乃至於在因地當中聖者的光明都不能比擬的,法性的光明。那麼由這個光明所襯托的如來的顏容,他的顏貌、姿態也是一切世人沒有辦法去相比的。[如來顏容,超世無倫]。那麼為什麼法藏菩薩首先讚歎佛的身相莊嚴?實際上,讚歎身相莊嚴,也就是讚歎佛的法身。何以故?唯有契證到法身德的佛,才能顯現出光顏巍巍,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唯聖人才能踐形。踐形是什麼?唯有聖人才能把他內在的德性透過他的容顏、光明表達出來。換句話來說,無上正等正覺,他能夠寄托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裡面,所以透過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相好莊嚴,就能體悟佛心。所以歷代的造像為什麼要講究莊嚴、要如法,佛還專門佛說了一部《造像度量經》?它裡面具有甚深的含義。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講為什麼造像要莊嚴?他跟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關係是什麼?一定要莊嚴,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無形的法身之德,才能附得上去,寄託上去。法身無形無相,但要藉助有形相的東西來表達。就像一個國王的女兒,她要出嫁,她從小在王宮裡面長大,她要出去的話,那對方的房子一定相似於皇宮,國王的女兒才能嫁出去的,她不會嫁到貧民窟裡面去。無上正等正覺,亦復如是。他一定要寄托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裡面。所以有介於這一點,我們東林大佛的造像,為什麼不斷的修改,就是在於我們想把三十二相、八十隨性好很好的表達出來,才能把阿彌陀佛的心表達出來。阿彌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在大慈悲心裏面,我們側重側重了他的悲憫。這個大慈悲心具體的落實到攝受一切眾生往生凈土的形相。所以最終這個大像的宗教精神是落腳在使大家看到這尊像,能夠生起願往生心,就成功了。如果這個效果沒有,你就是造的再精美,他的宗教精神還是不到位。所以如來的顏容,這裡講如來的顏容,這都很有意志在裡面的。就是如來,從法身如來,顯現的這種表現形態,用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開隨形好,用他的光明來表達如來法身,所以一切世間沒有跟他比擬的。因為一切世人都沒有攝入到實相如來的境界,所以他的相貌都是不莊嚴的,就好像在坐的,我們諸位的相跟佛相一比,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啊,不能看啊!為什麼?我們沒有如來的德能顯現出來,有的都有是貪、嗔、痴、慢、疑。

  請看下面:[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

  好,這三偈是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口業功德和他的意業功德。[正覺大音,響流十方],這就是讚歎口業功德。這時候,世自在王如來已經契證到正覺了,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那麼從無上正等正覺的法身層面,顯發他的音聲,正覺是佛的音聲所流出的根本。正因為是這個音聲是從正覺流現出來的,所以他的音聲就能流遍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佛的音聲具有八種梵音功德,甚至《華嚴經》講如來的音聲具有六十種功德,每個音聲又能延伸出無量的功德。唐譯本對佛的音聲講:[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時候,他講經說法是對九法界眾生講,就是一種音聲,但是有情的眾生,隨著他的狀態,隨著他的種類、他的水平都能了解,這是很神妙的。比如說人聽到聲音是人的語言,豬聽到聲音是豬的語言,英國人聽到是英語,中國人聽到是漢語。就在一音聲,佛沒有說故意跟你講英語,故意跟你講豬的語言、講鳥的語言,但是不同的眾生,有情嘛,各各隨著他的生命狀態、他的理解程度、他的語言種類,都能得到理解,這是不是很神妙!這是自性具足的,也正因為這是自性具足的德能,才表現在科技上有同步翻譯,同步翻譯不也是有點類似一音翻譯成各種語言,而且是同步。那麼正因為這種音聲是從實相正覺出來,所以有時就會出現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在座的很多人,大家都以為佛是對他一個人講,而且語言沒有在近的地方聽得響一點,在遠的地方聽的弱一點,遠近都一樣,聽到的聲音頻率和亮度都一樣。經典有一個小公案,說大目犍連他聽佛講經說法,他開始坐的比較遠,就想更親近一下,聽得更清楚一點。他就往前面坐,結果他發現一個情況,怎麼我坐在遠的地方和前面第一排怎麼都一樣?沒有聲音的強弱、高低的差別。他就想要證明一下,聽說佛的音聲可以能傳很遠,我就看看佛聲到底能傳多遠?所以他就怎麼樣呢?他就用神通,他神通第一嘛!就往西方飛行,走了很多很多佛剎,看看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超過這個娑婆世界百千萬億個佛剎是不是我就聽不到佛的聲音了。做了這樣一個試驗,結果發現他飛行過了百千萬億個佛剎之遙遠的地方,還能聽到佛的音聲,就好像對面跟他講一樣,他才知道佛的音聲不可思議啊!於是我們再回想,我們凈土宗四祖法照大師,他在五會念佛的時候,他的音聲可以穿過幾百里到皇宮裡面去。一般我們用心意識念的聲音傳的都是很有限的。然而從清凈心裏面出來的音聲,它就能傳的很遠。佛當然是徹底清凈心,可以傳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這就是[響流十方]。在十方微塵數佛剎之遙遠的地方,佛的音聲都能傳的過去。所以為什麼我們東林佛號要大家用低沉緩慢的聲音、真誠心去念,他確實跟用胸腔念的聲音完全不一樣。低沉緩慢真誠念出的聲音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在九九年,我們在九華山那次打佛七,有一位護法居士在談體會時說,她是幫我們護法——做飯的,她覺得我們那個佛號啊,她白天去買菜,到街面上去,還要走大概一二十分鐘,走的很遠,但是她發現我們唱的這個聲音都能跟著她,她去買菜買米買油,都能聽到這個佛號。這個音聲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好好體會這個大音,這個大,把心發得其大無外出現的聲音,這是實相的聲音。從正覺實相出的聲音就不可思議了。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具有引發眾生善根的能力,具有感動眾生心理的功能。你看佛陀在世講經說法,包括對外道,只要一座經講下來,多少人就要出家。所以一時變得一說法,就要準備很多出家人的服裝,因為一講完,就有很多人出家,他就有這麼大的感召力,穿透人心啊,這是口業功德。

  然後進一步談佛的這種由意業指導下的六度德業:[戒聞精進,三昧智慧]。一切諸佛成佛是六度萬行,世自在王如來亦復如是。法藏菩薩深刻了解他的老師修六度的功德,戒就是戒德,戒以止惡防非,又叫屍羅。屍羅有很多種翻譯,像調伏,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清涼,調伏下去這種煩躁的心,降伏,令身心得到清涼。聞,是指多聞啊,博聞強記,了解經教,廣大勝多,這是聞。精進,就是對善法修行,精就是精而不雜,進就是以這種精純之心,一定要達到目標,不達到目標誓不罷休的這種精神,精進。這種精進心一發起來,能對治懈怠,能夠使我們一切行為都能夠有一種巨大的鞭策和推動的力量。所以一切善法,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都來自於精進。三昧,三昧就是三摩提,就是如來具足成就無量百千三昧。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一切種智,無所不知,無所不照。聖人之心,無知而無所不知。[戒聞精進,三昧智慧],用這兩句話代表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由於修行六度的功德,就會成就他的威神功德,威,有一種折伏眾生的力量,為威;德,又能有慈悲攝受的功能為德。所以折伏一定要跟攝受並運,叫折攝並運。光有折,光有威,就好像秋風掃落葉,非常嚴酷,那眾生就害怕了;如果光有攝受,沒有威,那眾生都要騎到你頭上玩把戲了。一定要有威,然後要有慈,這是威德。無侶就是曠世所無啊,沒有跟佛的威德相類似的。世間無論國王,還是精神導師,或者他有威無德,像一些國王,如果他很講究,以法治國,嚴刑峻法,他有威,但是大家很怕他。唯有佛,這兩者都能夠整合得很好,普度眾生,殊勝稀有,沒有比這更殊勝的,一切世間極為鮮見。[深諦善念,諸佛法海],這是指佛自證的功德。深是深思,諦就是諦觀,向內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是孔子的一句話,非常精闢,古代的學人做學問是為己之學,為自己不是為一個虛假的自己了,這個己就是自己的明德,自己的良知,是要把良知明德顯發出來而作學問的,那麼到了現在做學問都是為人,做給別人看的,一個符號,一個架子,一個謀生的手段。所以有時候看到做學問的內涵的詮析,真是人心不古,完全就不一樣,到了現在的教育,那大多就是一個職業培訓的教育,這種向內內明的教育就太少了。那麼世自在王深思諦觀,反聞聞自性,念佛法海,自己的能聞之性,就是如來藏性,就是諸佛的法海,用這個還表明佛法的廣大甚深難測,比喻為海。那麼,佛對這種內心本具的諸佛法海,他不是淺嘗輒止,得少為足,而一定要[窮深盡奧],這個深就是指我們自性的法海啊,是三賢位的菩薩,乃至十信位的菩薩,都是夢都夢不到的,不能見聞,所以他稱為深奧。真如實相之海,不是用我們心意識和語言所能測度的,所以就叫深。我們很難去思惟到它,想到它,就叫奧。那麼探玄索賾,一定要窮其崖底,就是把這種如來藏的所有的功德全都顯發出來,對心性當中的所有一切明了,無所不知,才能夠究其崖底,就好像香象過河,一腳踏到底部,而不是像兔子啊、鹿啊過河一樣,淺嘗輒止,這是佛才有這種窮深盡奧,究其崖底的這樣的德能,這就叫波羅蜜,到家了,究竟了,圓滿了。[無明欲怒,世尊永無],無明,就是對我們心性實相無有了解,不明白,叫無明。欲就是淫慾,怒就是瞋恨哪,這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那麼這個世尊就是世自在王佛,無量劫積功累德的修行,把這個三毒煩惱全都斷盡了。永無,永遠再不會有,那麼斷這個貪瞋痴三毒煩惱也有淺深的區別,你看二乘行人,比如證了阿羅漢果,他也斷了貪瞋痴,但是他斷的這個煩惱還有餘習,還有習氣。就好像一個容器里裝著一個東西,把那個東西取出來之後,但那個東西的味道還殘留在那個地方;或者像燒一個木頭,他也把它燒完了,但是它還有炭。那麼佛呢,不僅那個容器裡面沒有東西,連剩餘的味道也沒有,這根柴禾,不僅把它全都燒了,連灰都沒有。就好像劫火燒須彌山一樣的,一點痕迹都沒有。那麼一點習氣都沒有和有習氣,德能就完全不一樣,就有很大的差異了。比如我們看一個公案:有一隻鴿子,被老鷹追捕,這個鴿子就要找一個安穩處,如果它能在聖人的影子的庇佑之下,鴿子會得到一種安全感,這使傷害它的動物也不敢過來。這個鴿子當時飛到了舍利弗打坐的地方,而且是他的影子所遮覆的地方。但是鴿子還在發抖,恐懼,然而呢,這個鴿子到了佛坐的那個地方就沒有發抖,全身安穩。什麼原因,舍利弗他也斷了瞋恨之心,但是他瞋恨的余習還存在啊。你比如,他作羅睺羅親教師,作羅候羅的和尚,佛是對舍利弗看的很重的,羅睺羅作沙彌,指定的和尚就是舍利弗,那麼舍利弗托缽就常常帶著羅睺羅去,帶著他去呢,他就只顧自己托缽,那麼當然這些信眾、社會人士對尊者是恭敬的,他托缽就能夠得到美食了,那麼一個沙彌跟在後面,大家不會把他看在眼裡,所以,羅睺羅常常吃的很少,或吃的很糟糕,所以就瘦不拉嘰。有一天,佛看到他全身這麼瘦瘦的,就問,你怎麼這麼乾瘦啊,羅睺羅也不好正面說,他就說,人吃了酥油就能容貌光鮮,吃了什麼就能什麼什麼,那麼,世尊你就能知道我為什麼乾瘦,這樣佛就覺得這個責任主體應該是要帶他的舍利弗啊,所以就跟舍利弗說了一句話,說你食了不凈食,舍利弗是一個對佛非常恭敬的人,他一聽佛說他不凈食,他還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就哇的一下就把吃下的東西全吐出來了,既然不凈食,就吐出來了。就是他當下作出的反應,是帶點瞋恨的一種反應,你怎麼說我不凈食,所以他吐出來以後,就有一個決定,我再也不接受任何信眾的供養,他這麼做。那些國王、長者,包括那些有信心的居士,都希望請這些尊者,尤其希望請到佛,但佛輕易不會出去,所以,一般都會請那些大弟子來應供。現在,舍利弗不去應供了,佛就教育他,你還是要去應供,你應供能夠給大家種福田。能夠讓信眾、國王、長者產生大信,你應該去。然而就通過這個事情,就是他有習氣,雖然他斷了煩惱,像難陀,他也證了阿羅漢果,但是他原來淫慾心,淫慾心也有習氣,他講經說法的時候,首先先看女眾,尤其漂亮的女人,這就是他的習氣,那麼,在佛那裡,就習氣都沒有了。比如,當那個婆羅門收買了一個女人來誣陷佛陀的時候,拿個木盆放在肚子裡面,說你在這講什麼法,你把我的肚子都搞大了。講這些非常惡毒的話,當然他這樣講的時候,五百個外道婆羅門還在旁邊說,是,是,我們都能證明。那在這個情況下,佛聽到這話是如如不動,也沒有表示生氣啊、或是受冤枉啊,還是很正常地坐著,是由於忉利天王看他們做的太過分了,就變化成一隻老鼠,把那個盆子給它弄到地下來了,真相大白,最後天人在那散花供養,讚歎佛陀,佛陀在這時候也沒有任何喜悅之色。佛這些情緒化的東西,在他身上都體現不出來的,這是世尊永無。

  好,請看下面:

  [人雄師子,神德無量。功勛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好,我們來看這幾句。這幾句是總結的讚歎,[人雄獅子,神德無量],佛稱為人中之雄啊,在人中最雄健的,所以我們把佛的殿稱為大雄寶殿。他何以稱為人中大雄呢?一般的人能夠征服外面,征服世界,但是他最難征服的是自己,征服不了自己的煩惱。那麼,佛能夠征服自己,能夠降伏煩惱,是一切人做不到的,佛做到了,就是人中最雄傑之人。獅子是一個比喻,獅子是眾獸之王,獨步無畏。在尼採的哲學當中,常常表達他作為哲學家的孤獨,常常也是自己比喻自己是獅子。你看,曠野裡面的獅子,都是單個的獨步,唯有那些野兔啊野貓啊什麼,才成群結隊,這表明哲學家就是要孤獨的,凄涼的。那麼,尼采作為一個孤獨的哲學家,最後他也征服不了自己啊,精神分裂。那麼佛可以作為像眾獸之王獅子一樣,獨步無畏,能夠降伏一切外道,獅子一吼,百獸潛蹤,就嚇得到處跑。那麼,佛具足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無量的威神功德,不可稱數的威神功德,來降伏外道,來教化眾生,這是人雄獅子,神德無量。[功勛廣大,智慧深妙],功,是指自己行善積德產生的力量,這就自己所得為功。那麼破除煩惱,破除自己的煩惱,破除一切眾生的煩惱,這就是勛,功勛,有他的作用。智慧,是般若智慧,智慧深妙,智慧是光明之相啊,所以,以光明傳達著一種智慧,他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心啊。[光明威相震動大千],大千是指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佛所教化的一個區域,這是佛教常識,大家要知道。那麼,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指稱,首先是以一四天下作為一個單元,一四天下有一個須彌山,有日月繞須彌山旋轉。旁邊有四大部洲,這個一四天下呢,一千個這樣的一四天下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由於是以三次一千的乘方,所以就叫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佛說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這個地理概念非常廣袤,那麼也有人認為,一個一四天下,相當於一個太陽系,可能比這還要多。對於整個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一點,佛經描述的,現代的天文學逐步的加以證明。世界無量,我們這個太陽系,我們地球是這個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那麼太陽系作為一個組元單位,又在銀河系當中稱為一個恆星,一個銀河系裡面有兩千億個這樣的恆星,那麼,銀河系又是一個河外星系的一個單元,河外星系還有星雲,它也是一步一步大的,有的星雲,它是在虛空,有的能夠放光,有種種顏色。現在隨著天文學向外部世界的探討,自然就提出一個地外文明的問題,一般我們人都是自我中心,總是認為只有地球才有生命,但這個觀點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很多前衛的物理學家也都不得不承認,在地球之外是會有生命的,因為就從一般的推理來看,地球這麼微小,整個的銀河系河外星系就好像廣袤的沙漠,地球只是其中一粒沙子,怎麼說就在這一粒沙子里有生命,無量廣大的沙子都沒有生命呢,他怎麼想也想不過去啊。然後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一九六八年,英國有兩個天文學家,在觀察外太空間的種種電波信號,發現外太空間出現一個以十五分鐘有規律地傳遞一種脈動的電波信號,所以他由於這個發現,叫英國喬斯林.貝爾,有這個發現,他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個理論對這種外太空間生物存在,是一個比較有信任度的證據。我們中國大陸有一個飛碟雜誌,在西方國家,飛碟的研究,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組織非常多,飛碟的目擊報告,自古以來,尤其是二戰以來,那實在是太多了,儘管有很多也許是幻覺,物理現象的折射呀,或者欺騙行為,假冒出來的,這些情況可能都有。在幾十萬個目擊報告里,肯定會有些是不真實的。但這裡要想到,只要有一例是真實的,它就不得了啊。那麼,佛教是承認有地外文明的,是承認有外太空人的,說的更白點,釋迦牟尼佛就不是地球人,他是從外太空過來的,兜率內院嘛,到這裡示現八相成道嗎,等到他要示現八相成道,無量無邊的菩薩們也都紛紛來到這個世間,來幫助他弘揚佛法,投生在國王家、長者家、商人家等等種種身份。這些都是從外太空過來的,包括前面的十六長者,十六長者都有名有姓的從哪個剎土過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佛的光明,光明是智慧之相,他帶有很大的威勢,以他的相狀能夠震動三千大千世界的剎土,以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現在很多正在誦《華嚴經》,他不僅是在我們閻浮提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他同時在他方世界,也在示現八相成道,有種種名稱、種種教化、種種壽命來教化眾生,這個教化的施設都是應那個他所要應化的世間的眾生的根機來施設的,所以佛是沒有涅槃的,只是示現涅槃。釋迦牟尼佛,同時現在正在他方世界大轉法輪。所以我們要了解佛教對於廣袤時空的展示,只有親證到法界真相的才能和盤托出,才能講得這麼細緻,包括三界二十八重天的相狀,生活方式,壽命長短,長相的情況,風俗習慣,文化,佛是講的太清楚了,是一切宗教典籍講的最明明白白的這樣的一個宗教,不是虛構出來的,是真實存在的。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七八一卷——第七九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九五一卷——第一九六0卷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又名《般舟三昧經》講記 12
達照法師五僧一居士的佛化家庭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悟行法師主講  (共一集)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