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人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 - 王先琳

以人為本是儒家管理的精髓

  管理活動自有人群出現便有之,與此同時管理思想也就逐步產生而成為管理學。管理學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事實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我們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論述。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人物的儒家也是管理高手。其管理精髓就是以人為本,建立規範,加強教育,重視人的作用。

  儒學由孔子創立,以《四書五經》為代表作,主張以人為本、王道仁政,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仁治、禮治、德治和人治。

  其一,仁治。所謂仁治,以「仁」為核,講究「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仁」,即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當人看,正視人性優點與弱點。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都對又都不對。人性,辯證的看,本善亦本惡,既有善端,又有惡端。「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是「仁」的根本要求。儒家以為,要做到「以人為本」,就要有愛人之心,不僅愛自己,還要愛他人,而要做到「仁者愛人」,就必須「克己復禮」,要剋制自己的行為以符合禮制規範。

  仁治給管理的啟示是管理應以人為本,關心客戶與員工,注重換位思考。在管理中,企業管理者客觀看待人性至關重要。看到人性中的善端,就能信任、授權和獎勵,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看到人性中的惡端,就能約束、監督和處罰,讓人們自我約束、克服怠惰、避免墮落。「仁者愛人、推己及人」,要求企業有社會責任感,不僅關心自身,也關心客戶、關心員工,強調管理的換位意識,充分從客戶和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其二,禮治。所謂禮治,就是建立道德行為規範,以之為綱,約束和規範人們的行為。儒家認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主張「為國以禮,禮讓為國」,強調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皆有區分,「使人各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禮治給管理的啟示是企業應做好全面規範化管理,強調文化體系建設,用「禮」規範員工行為。在管理中,「禮治」就是進行全面規範化建設。「禮治」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可包括企業組織架構明晰、部門職能分工明確、工作流程簡便高效、員工崗位職責權利清楚、員工行為禮儀規範等。換句話說,也就是企業規範化的五個層面,包括組織規範化、流程規範化、制度規範化、文化規範化、信息規範化五個方面。

  其三,德治。儒家繼承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張依靠禮義道德來教化人們,喚醒內心之反省,使之日趨於善。同時,還強調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主張六德(仁、義、禮、智、信、忠)、六行(孝、友、娣、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儒家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服人」,提倡教化,反對「不教而誅」。

  德治給管理的啟示是企業應注重員工培訓、制度宣導和文化統一,用培訓和文化輔助管理推進,以德服人,從而達到最大管理效能。在管理中,講究德治,就是注重價值觀教育,強調企業制度和行為規範的培訓與宣導,尋求員工的意識認同和自我約束,以形成統一的企業文化,從而有效推進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發展。這是一種比強力推進、簡單獎罰更為有效的方式。

  其四,人治。儒家主張「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認為管理的好壞取決於管理者的好壞,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有治人、無治法」。

  人治給管理的啟示是企業應對人力資源高度重視,確保人崗匹配、賢者當位。在管理中,誠如儒家所說,人治不可避免,因為凡事皆須由人完成。正因為如此,人的重要性才不言而喻。「人治」,強調以人為中心,充分認識和發掘人的作用。注重人力資源管理的全面建設,注重職崗體系的規劃與完善,注重激勵措施的綜合運用,做到人崗匹配,以使人當其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總之,儒家是一種入世治政之說,不消極、不逃避,正視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其「人治」中的積極因素尤顯可貴,值得現代管理者們的借鑒

推薦閱讀:

《如何高效的管理團隊讀書筆記》 丟爸
多元化戰略前思考的五個問題
最新上海市常住戶口管理規定解讀(一)
楊柳君:你都不夠努力,就請別談天賦
作為產品經理,你是如何分析和管理你的產品需求的?

TAG:管理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