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養性 道養身 佛養心
中華文化的養生之道,是以傳統國學和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總結得來。而儒、釋(佛)、道三家是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我認為從儒釋道視角來詮釋養生文化,可以更順暢地尋得養生之要義。 有人說,儒家讓人「拿得起」,道家讓人「放得下」,佛家讓人「想得開」,這非常有道理。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用崇高的道德換來內心的坦然;道家的思想是離俗,遠離喧囂,才能潛心修身養性,求得長生;佛家的思想是解脫,看淡紅塵中的一切得失,才能超越生死,獲得永恆的真理和智慧。 儒家,是指以孔子為宗師的思想流派。儒家養生重在養性,它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奮發向上的健康心理;「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提出了有選擇、有節制的飲食準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是說只有強健體魄、磨礪意志、樹立正氣,才能讓肉體生命得到升華;而最重要的「中庸」思想,則告誡人們要不偏不倚,做到心胸有量、動靜有度、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道家,包括道家和道教兩個層面,其中陰陽、五行、三寶(精、氣、神)、九守等概念,已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為解釋體內氣的運化以及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了基礎。道家養生重在養身,主張恬淡無為,順其自然。老子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讓飲食五味充盈我們的身體,讓服飾更加舒適美觀,讓居所更加安逸,同時還要尊崇風土人情與風俗習慣。唯有清心寡欲、順其自然,才能長生耐老,延年益壽。 釋,釋迦牟尼的簡稱,即佛教文化。佛家養生重在養心,主張「萬法皆空」,認為人生無常,只有努力修行,追求至高無上的生命智慧,才能徹底擺脫生死苦惱,進入涅槃境界。佛家將「地、水、風、火」並稱為「四大」,認為四大不調,則百病叢生;而「貪、嗔、痴」三毒是影響人體健康最重要的內在因素。要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就必須踐行正確的修證方法,使我們的心力更加強大:佛教的禪定,重在思維的修鍊;瑜伽,重在形體的塑造;靜坐,意在排除煩惱、六念皆空;修行,即修習佛教的道理並不斷得到證悟。無論是思維、形體、意念還是智慧的修證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養生法門。 總之,儒釋道與中醫養生的關係至為密切,在接下來的連載中,我們將從一些經典故事和人物入手,剖析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法則,容大家細細品味。
2015-02-17《生命時報》作者: 李良松,中醫藥文化專家,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與合作研究所所長、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分會會長
推薦閱讀:
※泡藥酒配方大全:
※五穀養身
※女人有七寶,養身又養顏
※新型佛系養生,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TAG: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