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爸媽」叫板老師:拒絕孩子寫不靠譜作業
2 |
無論老師布置何種作業,決不說「不」,不監督著孩子一一完成決不罷休,這種將老師布置的作業當「聖旨」的觀念在武漢一群新潮爸媽面前已經「OUT」了。超前作業不做、口頭作業不做、刻板作業不做、重複作業不做……國慶期間,記者發現江城有一批這樣的爸媽,他們用各種理由拒絕他們認為不靠譜的作業,叫板老師的權威。他們的叫板有時會讓老師對布置的作業反思,但很多時候也讓老師頭疼。到底是什麼樣的作業遭這些爸媽「唾棄」?本報邀請了一些教育專家「對對碰」。
「超前」寫拼音
剛上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學漢語拼音,這個國慶長假老師還布置了書寫作業:要求幼兒將所學的6個單韻母按聲調各寫10個。昨天,從事汽車銷售行業的胡先生聽聞此消息後,忍不住跟兒子的老師發生小爭執。
「假期的作業好多,要把所有的漢語拼音都寫一排,還要給它們戴上帽子。」昨天,5歲的兒子向老爸胡先生訴苦,胡先生聽後皺起眉頭,「怎麼會有這麼多作業呢?」
隨後,胡先生決定打電話給老師問問清楚。原來,為了鞏固前段日子所學的漢語拼音知識,老師的確布置了一定量的書寫作業,即:將所學過的6個單韻母(a o e i u ü)按聲調各寫10個。
「雖說沒有兒子說的那麼誇張,但仔細算來差不多要寫240個字母,這對於5歲的小孩而言感覺還是有些多,我覺得幼兒園的小伢沒必要擂得這麼狠吧?」
「作業只是一種鞏固手段,大多數孩子都能完成,實在完成不了我們也不強求。」老師稱,小、中班階段,日常教學主要在遊戲中進行,孩子基本上沒有動筆的作業,一般一周一次,其形式也都是以趣味連線、圈畫為主。進入大班後,許多家長要求加強「幼小銜接」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習,包括孩子的書寫習慣等,這才適量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從前段日子學生、家長反饋來看,大多數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作業,效率高的學生十分鐘左右就能完成。
「我們可不可以不做,或者適當少做一些?」胡先生乾脆把話挑明。老師也當場表態,不會因此讓孩子在同學面前難堪,更不會採取任何懲罰措施。
儘管得到老師的默許,胡先生還是心存顧慮。胡先生說,他認為幼兒園階段孩子最大的任務就是「玩」,如果在玩中能學到知識那都是附加值。過早把讀、寫的學習負擔強壓在幼兒身上,有違孩子身心發展規律,擂狠了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厭學心理。孩子能主動、快樂地面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另當別論,可如果是無奈應付不如趁早說「不」。
「對對碰」:家長做法正確
武昌省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認為,部分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並布置作業的行為可以說是「揠苗助長」。在幼兒園提前介入知識學習的孩子,往往對這種知識是一知半解,是一種淺表的學習。而最為可怕的是導致這些孩子進入一年級後,因為提前已學了,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導致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討論,以致影響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媽媽直書「作業寫不完」
每天「抄抄抄」
余女士家住武昌棋盤街,女兒在家附近小學讀三年級。因為孩子的語文作業多是機械抄寫,而且一抄就是上千字,孩子經常寫到晚上十一點。為了讓孩子不再受機械性抄寫的「折磨」,余女士乾脆讓孩子象徵性地抄一點,然後在作業本上寫「作業寫不完」。
「我非常反感老師布置過多的作業,特別是那些抄抄寫寫,沒有創造性的作業。」余女士說,孩子的語文老師是個「作業狂人」,小孩的手都寫出老繭了。看到孩子因此有厭學情緒,余女士很心疼。「並不是我伢笨,作業做得慢,我問過孩子同班其他同學,都是抄到十一二點」。余女士「公然」在班級群里質疑老師的做法,同時在作業本上留言,拒絕讓女兒完成作業。
老師發現孩子沒完成作業後,要求孩子補做,但余女士堅定地支持孩子不做大量的抄寫作業。最近,余女士又發現孩子的眼睛有近視,拿著孩子的病歷,余女士找到老師,表示為了保護孩子眼睛,以後將不再讓孩子做機械性抄寫作業,希望老師理解。
「對對碰」:視情況而定
漢陽區十里鋪小學從事語文教學16年、三(2)班班主任秦瑤老師說,適當的機械抄寫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必要的,這樣能提升學生書寫的熟練程度以及對重點段落的熟悉程度。到了三年級,老師在作業的布置上會有一定調整,讓學生通過抄寫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書面抄寫內容由字詞到句子再逐步到段落,學生根據自己學習能力的不同可進行調控,但一般來說,老師會根據班級中等成績學生的水平來布置作業量,個別學生可以「單個輔導」。家長也不應盲目拒絕抄寫作業,重點在於引導孩子科學規劃學習時間,幫助其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尤其注意孩子書寫速度、閱讀速度、計算速度的把控,觀察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做作業的「有效時間」是多少,杜絕在作業過程中拖拉、開小差,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看待作業「只重書面」
創新作業皆浮雲
「很多家長思想上有誤區,認為只有動筆寫的作業是作業,讓孩子去讀、去看、去聽就不算作業,厚此薄彼的現象很嚴重。」採訪中,多位老師談到這樣一個現象: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書面作業,而對一些非書面作業態度則隨意得多,孩子做或者不做,不少家長根本不知情。
夏老師是知名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由於剛剛踏入小學,不少學生對小學的學習生活還不適應,尤其是家庭作業。根據「減負令」的相關規定,小學一、二年級課外不留書面作業。為了鞏固一天所學,她一般只會布置一些口頭作業。從落實的情況來看,有的學生做得很到位,有的學生則是「空白」。分析其原因,關鍵在家長。有的家長能積極配合老師,在家裡督促孩子完成朗讀、背誦等任務,但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說「沒作業」就以為真的沒作業,把口頭作業當浮雲。
夏老師稱,中秋節前,她給全班同學布置了一項創新作業—請大家自行設計一份中秋小報,形式不拘。然而,最後班上仍有幾名學生沒有上交。追問原因,一個學生的回答令她很無語,「我媽媽說是沒得事找事做。」
更鬱悶的是,有的家長還在QQ群里大發牢騷,說什麼老師偷懶不負責任,懶得改作業而把督促孩子學習的重擔轉嫁給家長。
「如果有什麼想法,我很願意跟家長面對面交流,但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老師。」夏老師表示,現在許多家長都是「80後」,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理念。跟同行探討一樣,她也很樂於跟家長進行溝通,做什麼,不做什麼,怎樣做都可以交流,無視則是一種不尊重。
「對對碰」:不正確
目前,為了響應素質教育號召,不少學校都會布置一些「創新作業」。千家街小學為了讓孩子們多閱讀書籍,精心為孩子們設計了「讀童話,為童話故事配插畫」的作業。該校校長劉琳表示,孩子們一邊看書,一邊畫畫,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還發揮了想像力和動手能力。校方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到這項作業中來。劉校長表示,家長應該意識到,創新作業背後,是對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不應拒絕,應配合孩子一起完成,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效果會更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