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與台灣政治轉型之門的開啟(4)
06-12
蔣經國與台灣政治轉型之門的開啟(4) 樓主:genghuamin 時間:2003-11-16 20:03:32 今天,我們回望歷史,或許能觸摸到一代巨人那時的內心世界。「經國先生公忠體國,無私無我,犧牲奉獻,方造就了今天的台灣。」固然章孝嚴在接受鳳凰衛視記者採訪時動情地道出蔣經國的內心世界的一面。而蔣經國的最偉大之處在於超越個人、政黨和時代的局限,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個人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晚年的蔣經國的個人歷史因而得到輝煌的重寫。 蔣經國開啟台灣政治轉型之門,推進台灣的民主化進程,對國民黨、對台灣、對中國大陸產生了意義深遠的政治績效。 (1)蔣經國使國民党進行了角色調整:從威權體制下的壟斷支配者到多元民主政治體制下的合法競爭者。這一角色調整是蔣經國基於維持國民黨長期執政地位的主觀願望和政治轉型必然引起的結果的統一。它是國民黨適應時代潮流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實質上是執政黨的主動轉型。正是蔣經國主導的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的主動角色調整才使其他政黨逐發展起來,最後形成良性競爭的多元格局。在制度化的政黨競爭的環境下,國民黨避免了被可能引發的革命所埋葬,成為可以公開合法競爭的政黨。蔣經國看到了沿著民主化的道路走下去,必然出現兩黨制或多黨制,國民黨有可能喪失政權。但他的現實目標是使國民黨更受歡迎,終級目標是國民黨仍然是體制內的競爭者。從台灣後來的政治發展來看,這一角色調整是成功的,顯示了蔣的高遠眼光。今天的國民黨雖然喪失了執政地位,但制度化的政黨競爭體制下,仍可以通過選舉上台。按蔣的話說,「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為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體制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惟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 (2)對台灣而言,蔣經國稱得上是政治民主化之父。轉型的開啟,預示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結構性政治制度變遷。二戰後世界興起的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潮流終於在東方的台灣得以紮根、開花、結果。相對於同樣處於威權體制下的韓國、菲律賓等國的政局動蕩,台灣在蔣經國的引領下,在創造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蹟的同時,政治轉型的穩定漸進的開啟、進行並獲成功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此後,台灣人民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的同時,也在享受著政治民主的成果。這就難怪今日的台灣人面對現實中經濟低迷及政局不穩定的現狀,為何興起懷舊潮,懷念起蔣經國時代那段「台灣人錢淹腳目「的生活,並稱之為讓台灣人「看到了希望的日子「。 (3)對中國大陸而言,蔣經國進行的「民主工程」不無借鑒之處。海外學者視台灣為民主的燈塔,認為它成功移植源於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例子證明了民主制度的普適性,從而希望這一燈塔照耀大陸所謂仍處於「集權體制」下的12億人民。這一訴求在學術視野外,顯然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我們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台灣的政治轉型經驗當然而且可以拿來為我所借鑒。兩岸同為血脈相承的華夏兒女,同源同種使台灣對大陸政改的借鑒意義更加特殊。在執政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此要求既要從國情出發,又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決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當然也包括吸收、借鑒台灣政治轉型的經驗教訓。中共十六大為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繪製了藍圖;十六大後的新領導層執政之初已使改革風潮悄現大陸。今天,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者已經大勇於行,率先垂範,以黨內民主推進人民民主,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深信,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步伐會更加積極穩妥。 結語 「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讓歷史深深地刻下蔣經國的名字。雖然辭世時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回憶錄,但是對自己和歷史的自信,蔣經國笑到了歷史的最後。蔣經國生前自己曾經寫過一首歌: 如果人們懷疑你, 讓他們懷疑去吧, 你要相信自己! 15年過去了,歷史作出了什麼回應呢?2003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15周年,台灣《聯合報》刊登了主題為「民眾對『歷任總統』的歷史評價」的民調,86%的台灣民眾肯定了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交叉分析顯示民眾的歷史評價不分黨派,也跨越族群。推動台灣經濟全面增長、開放兩岸交流以及推動台灣民主化發展的政績,讓他成為台灣最受肯定和景仰的領導人。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從「寶島」到「鬼島」,一名背包客打消台灣旅的心路歷程
※回溯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下)
※中國台灣第三代試管嬰兒基本攻略
※[轉載]台灣阿里山風景區游賞櫻花。( 下 )
※如何看待民進黨強調親中,國民黨反而說愛台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