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養孩子不妨慢慢來

健康時報記者 戴志悅 《 健康時報 》( 2011年12月22日 第24 版)

護士在給剛出生兩天的嬰兒洗澡。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趙 鞠/攝編者按:近年來我們常常學習西方「先進」的生養觀念,比如要分床睡、不能一哭就抱、看著鐘錶來餵奶等,這些生養觀念的一個共性就是「快」。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入,西方人對這些「快」出來的生養方法開始進行反思和糾正。近日,國際母乳會、宋慶齡基金會邀請國際母乳會哺乳輔導、《母乳餵養的女性藝術》作者之一戴安·維欣吉(DianeWiessinger)在北京舉行「從出生到母乳餵養,自然背後的科學」公益講座。會議為期兩天,健康時報記者對Diane進行了獨家專訪。精彩閱讀醫院的產房,進進出出的人,很亮的燈光,機器聲,還有被醫生、護士伸手到下體去檢查身體,都會讓產婦感覺到壓力,更加疼痛,最後無法順利分娩。哺乳動物沒有剪子,它不會急忙著把胎盤和寶寶分開,而會等臍帶裡面沒有血的時候,再用牙齒把它咬斷,以保證寶寶得到它應得的所有血液。從孩子出生到出院,我覺得心裡空蕩蕩的,為什麼有這麼美好的寶寶和愛我的先生,我還會如此呢?26年後我才明白,我空蕩蕩的感覺來源於我空蕩蕩的手臂。「全球每天3500人死於車禍,試想一下,如果以4公里/小時速度行駛,誰也不會死,但是大家都想快速到達。女人的生育過程也是如此,自然分娩應該得到尊重。」這是Diane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專訪時說的一段話。她認為,當人類行為被越來越多的人工干預,許多動物本能就會漸漸消失。這種干預,大部分的目的就是要——快。慢慢生——分娩是一種動物本能現實描述:根據2007年美國婦產科學會的統計數據,美國剖腹產比率已突破31%,創下歷史新高。而這一數據,在中國的比例更高,2010年初,世衛組織在醫學權威期刊《柳葉刀》發布報告說,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中國剖宮產率高達46.2%。Diane:分娩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許多人需要人工干預,是因為遇到了困難,要了解這些困難,還是要回到動物的本能。很久以前,我曾經專門研究動物行為,發現所有哺乳類動物在生產時,都是不能被打擾的。如果狗媽媽在生孩子時,被挪了一個地方,或者有人摸了它的孩子,它將會拒絕這隻小狗;如果鹿媽媽剖宮產或分娩時得到人工輔助的話,它可能會拒絕自己的寶寶。對於很多哺乳動物來說,如果它的分娩過程受到了過多的干擾或者分娩太容易了,反而會干擾它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連接。有一個助產士去農場里看一頭母牛生產。農場主叮囑她,要在很遠的地方躲起來看,不能讓母牛感覺到有人在觀察它。母牛的生產室非常安靜,沒有燈光非常黑,它對這裡很熟悉,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可以自由行動。生產過程是一種動物本能,對人類也是一樣。正常的分娩會讓女人感覺到興奮有力量,她會信任並喜歡自己的身體。這需要讓產婦處在一個讓她覺得安全而熟悉的地方,放鬆、安靜而私密,感覺是自己在控制整個過程。但是,現在我們絕大多數人生孩子都是在醫院的產房裡,進進出出的人,很亮的燈光,轟轟的機器聲,還有被醫生、護士伸手到下體去檢查身體,都會讓產婦感覺到壓力,更加疼痛,最後無法順利分娩。曾有一篇文章提出括約肌法則,即是指女人在私密且安全的狀況下,宮頸、產道等地方的括約肌才會正常工作,如果感覺到壓力,括約肌法則就會關閉,它就沒法擴張或收縮。因此,要解決順利分娩的問題,就要讓自然分娩得到尊重,給產婦一個私密、安靜且安全的空間。幫助緩解產婦疼痛的方法也很多,可以讓產婦試試不同的分娩姿勢,如站著、蹲著或者在泡在水裡等等。慢慢剪——臍帶等三分種再剪現實描述:在孩子一出生,醫生就會把臍帶剪斷,剪臍帶被視為孩子與母體分離的一種儀式,有些醫院把這種儀式交給產婦或者孩子的爸爸。Diane:在美國,也是孩子一出生就把臍帶剪斷。其實,嬰兒在剛出生的那一刻,還有一部分血液在胎盤和臍帶里,如果馬上把臍帶剪斷,這部分血液將無法回到孩子的身體里,孩子從一出生就發生血液供應不足的情況,日後易導致新生兒缺鐵和貧血。其實,人類與哺乳動物是一樣的,但哺乳動物沒有剪子,它不會急忙著把胎盤和寶寶分開,而會等臍帶裡面沒有血的時候,再用牙齒把它咬斷,以保證寶寶得到它應得的所有血液。對於剛出生的寶寶來說,只要臍帶還在跳,就是母體還在繼續給他供應氧、血和營養。2010年《英國醫療期刊》發表了一份瑞典哈爾姆斯塔德哈蘭省醫院的一位產科醫師OlaAndersson的研究:在胎兒分娩後,不要立刻剪斷臍帶,給點時間讓臍帶能夠繼續將一直滋養著嬰兒的胎盤內容物(特別是血液)傳輸到嬰兒體內。4個月後,那些分娩三分鐘後才被剪斷臍帶的嬰兒,體內的鐵含量平均比那些一分娩就被剪斷臍帶的嬰兒高45%。慢慢喂——胎盤一離開,產奶就開始現實描述:在20世紀,奶瓶餵養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職業媽媽數量的增加,人們發現嬰兒配方奶粉很方便。然而,美國的媽媽已經在反思,自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母乳餵養已經逐漸成為美國家庭餵養嬰兒的主流,如今比例已高達75%。其他一些奶粉出口大國,如丹麥、紐西蘭等,母乳餵養率更是在95%以上。而我國的母乳餵養率逐年下降,2010年,全國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只有40%~50%。Diane:要記住我們是哺乳類動物中的一員,其它動物哺乳是自然而然就發生的,所以,母乳餵養對於媽媽和寶寶來說,就像呼吸對於每個動物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人類不需要任何幫助,就會下奶。無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分娩,只要胎盤離開身體,孕激素水平就會下降,產奶過程就開始啟動,三到五天以後就會下奶。寶寶第一口奶一定要是母乳,一歲內的嬰兒過敏大部分是牛奶蛋白過敏,根源就是第一口奶。新生兒的小腸通透性很高,上面布滿了小孔,初乳流經時,能夠作為天然屏障塗在小腸上,封堵這些「孔」,防止外來危險的滲透。而且,初乳中大量的白細胞可以殺死入侵的病毒和細菌。一歲內的寶寶腸道沒有發育好,對除母乳外的所有蛋白都不耐受,牛奶、羊奶中的免疫蛋白都和人乳中的免疫蛋白不同,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我們脆弱的孩子,請相信母乳最好,這是自然界千萬年的自然選擇。慢慢養——與父母同睡不礙培養獨立現實描述:在過去的50年,美國提倡嬰兒和家長分床睡,認為這樣不會讓寶寶太依賴,能儘早獨立。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也開始選擇「母嬰同睡」的睡眠方法,因為親密育兒、回歸自然的觀念不斷被年輕父母所接受。人類學家認為,母嬰同睡有益於嬰兒的健康。長輩或親朋好友都會告誡新媽媽:不要寶寶一哭就抱,不然會慣壞他的。這種看法起源於19世紀晚期,醫生們宣傳這樣一種理論:只要給嬰兒吃飽了、穿暖了、及時地換尿片了,就足夠了。如今,研究結果卻有所不同:研究表明,在出生頭幾周里得到媽媽更多回應的嬰兒,在隨後的一年中與人的溝通能力更強。Diane:孩子一生下來,一般都是放在小小的嬰兒床上。我的孩子也一樣,但是,從孩子出生到出院,我都感覺心裡空蕩蕩的,為什麼我有這麼美好的一個寶寶,我的先生也那麼愛我,可是我的感覺卻如此空蕩蕩呢?26年後我才明白了,我空蕩蕩的感覺來源於我空蕩蕩的手臂。在有人類之前,靈長目動物的母親就和寶寶一起睡。這是生物的需求——靈長寶寶完全沒有準備好離開母親數小時,離開母親,他們的安靜睡眠時間會更短,心率和呼吸不規則,體溫控制得更不好,並且皮質醇更高。寶寶用每一個可控的生理信號告訴我們,離開母親,他們就會處於風險之中。並且,他們的母親也不願離開他們。母親離開嬰兒,皮質醇也會升高,更缺乏睡眠,並且夜晚必須更頻繁地、每次都完全清醒地哺乳。因為寶寶哺乳的次數減少了,母親的奶量會受到影響。和寶寶分開睡的母親哺乳時間不會很長,隨之母親和寶寶都將承受過早斷奶帶來的各種影響健康的後果。在美國的傳統文化里,孩子不是拿來抱的,要麼放在床上,要麼拿來推著走。所以當我的孩子剛出生8天時,我就把他放在推車裡,在一條小石子路上晃著晃著就去散步了,現在想來真是有很大問題,可當時我就沒想到要把他抱起來。其實,對於直立型哺乳動物而言,他們天生需要被大人直立抱著。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把嬰兒從搖籃或手推車抱出來他就安靜下來的原因。他們天然的棲息地就是大人的身體;當他們被從棲息地抱離時,他們同時也失去了能力和信心。將寶寶從前面直立抱起貼近我們的胸前安撫,也是我們天生的本能之一。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有自己保護自己的方法:速度、變色、各種安全考量。人類的寶寶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被抱著。寶寶在你身旁時會覺得最安全平靜,那裡沒有老虎會吃他,沒有螞蟻會爬到他身上。他會期望你能很快地聽到他的聲音而對他有反應,他希望你能日夜都在他身旁,如果他睡在你旁邊,他會有更好的睡眠。他指望跟你有肌膚上的接觸,尤其是剛出生的前幾個星期。
推薦閱讀:

「吼叫式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父母應該認真看看!
她每天花30分鐘和孩子做這件事,沒想到一個月後孩子判若兩人
其實很多男孩子都不知道。。 - Qzone日誌
孩子的這三個部位越臟越好,乾淨了反而更容易生病,家長們要注意
幼兒繪畫集,看過就能教孩子(趕緊給寶寶收藏好了!)

TAG:孩子 | 慢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