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達:武當太極的虛幻與現實

你聽過老梁講壓箱底的典故,你見過老梁自己壓箱底的奇貨嗎?

你聽過、看過老梁的節目,你讀過老梁親筆寫的文章嗎?

會講的老梁不稀奇,會寫的老梁你很難見到。

最近武術、太極拳火了,值班小編「考古挖掘」了幾篇老梁十多年前寫武術的文章,供大家「享受」。今天這篇,是2003年老梁考察武林名山武當山之後寫的,探討了張三丰和太極的關係。原文刊載於《中華武術》2003年12月刊,原標題為:《但使神工能掃霧——兩個世界裡的武當》。昨天我們發表了老梁另一篇關於太極的文章無處話凄涼,太極宗師身後的落寞(點擊藍字可閱讀)。

今晚9點到11點,老梁直播兩小時,講太極、說武林。講透徹,你聽完之後這輩子都忘不了的那種。點擊本文末尾【閱讀原文】,到點就看。

喜歡本文請點贊,請轉發朋友圈,請邀請家人朋友看今晚直播。

文| 梁宏達

車行鄂西,開離武漢六、七個小時,臨窗眺望,眼前便是鬱郁蒼蒼、雲霧繚繞的武當山。

武林有諺:北宗少林,南尊武當。有關少林、武當功夫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近二十年來風靡華夏,少林和武當彷彿中華武術雙峰並峙的兩座豐碑。

可是,與少林功夫相比,武當功夫在現實中的傳播與發展總是顯得脈絡不那麼清晰、系統不那麼完善。在大多數武術愛好者心中,虛虛實實的武俠文學與真真假假的野史傳說,往往是構成武當功夫民間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便如這眼前雲霧繚繞的武當山,既神秘,又模糊;既宏大,又縹緲。

同樣,我也是帶著神秘感和好奇心造訪武當。經武當武術協會主席藍繼雲先生、武當山經濟特區武術局陳正春局長等專家的介紹,加上幾天的實地考察、採訪,我逐漸了解了武當功夫大致的傳承與內涵。

總的感覺是,武當功夫雖然博大,但體系並不完整,還有相當多的東西需要挖掘整理,而且,由於缺乏系統的宣傳與管理,武當功夫良莠不齊、真偽並存、優劣混雜、虛實難辨,同時存在於虛幻和現實兩個世界中。所以,在中華武術幾個大的流派中,武當引起的爭論最多,幾乎波及到武當功法的各個拳種。

在有關武當的爭論中,很多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考據之辨。諸如張三丰其人及是否創太極拳之類的爭論,曠日持久,眾說紛紜,正反方言辭激烈,大有為正本清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勁頭兒。

依我看來,這恰恰是中華武術的一大弊病與劣根,歷史畢竟是歷史,它無法用現代科技的鏡頭真實再現,所以實證主義的探究,非此即彼的論斷,勢必會陷入考據索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對武林先賢最大的尊敬,不在於牌位的大小、香火的多少,而在於對功法深入刻苦的鑽研、認真負責的傳播。

如今有些業內人士,或存有私心,或誤入迷途,把心思花在求證虛名的蝸角之爭上,一葉蔽目,捨本逐末,先賢地下有知,不曉得是何種滋味?

在這裡,我無意為武當功夫的傳承樹碑立傳,更無意與某些高人言之鑿鑿的定論爭辯,只是闡述我所了解的一些情況,勾勒一個大致的輪廓,在虛幻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為讀者認識武當功夫提供一種僅供參考的坐標。

當年老梁發表文章的雜誌《中華武術》

虛幻的武當:武俠與傳說 

武當功夫的公開確認與宣傳,始於1980年夏在山西太原市召開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金子弢先生第一個以「武當派」傳人的身份,將「武當太乙擒撲二十三式」首次面世。當然,這一舉措的影響顯然遠遠不及此後以電影《武當》為代表的功夫片宣傳,只是《武當》步《少林寺》後塵,難免有拾人牙慧之嫌。

直至以金庸、古龍、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在大陸廣泛傳播,武當派及武當功夫終於聲名鵲起,不讓少林。但武俠小說畢竟是小說,它雖然源於部分史實和傳說,但虛構的成份多多,它最終在一定程度上神魔化了武當。   

金、古、梁武俠三大家,提及武當筆墨頗多。但古龍的《陸小鳳》言及木道人既是武當掌門又是老瓢把子,是借武當談玄;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寫到武當弟子卓一航對白髮魔女練霓裳的愛戀,是借武當言情,兩者均與武當功夫風馬牛不相及。

而金庸筆下,則看似寫實而著墨最多,他的《倚天屠龍記》全書以張三丰及七大弟子為故事情節展開的基礎,處處涉及武當;另一部《飛狐外傳》則提到了武當傳南、北派太極拳的脈絡,並借「千臂如來」趙半山之口,詳述太極拳的《亂環訣》與《陰陽訣》之妙用。

這兩部書流傳極廣,以至於有的武術愛好者提起武當竟到了言必稱張翠山、張無忌的地步。茲將兩部書中關於武當的描述與史料傳說相對照,以饗同好。

《倚天屠龍記》第二回「武當山頂松柏長」篇末,言及張三丰的出身與創派。

於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力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游寶鳴,又見三峰挺秀,卓立雲間,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丰。 

張紀中版《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

關於歷史中的張三丰,歷來爭議頗多。大體有北宋張三峰說、元明張三丰說及兩者兼容的二人說,金庸採用的是元明張三丰說。

據《明史》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蓑,數月不食,一日千里,善詼諧,游武當築草廬而居之。」這些史料均為金庸所吸收。

張三丰乃元末明初的武當丹士,早年雲遊30年而未得道,後在武當參悟9年之久(七日七夜乃文學作品中常見的誇張),深研道家太極陰陽之理,參以道家先師馮一元的穴道術,取少林《易經》《洗髓》之妙,據華佗五禽戲,靜觀蛇鵲(一說蛇鶴)相爭而悟剛柔之法,創出武當一派功夫。

金庸所說「北游寶鳴」系「寶雞」之筆誤,今陝西寶雞境內有三峰山。  

《倚天屠龍記》第三回「寶刀百鍊生玄光」篇章節附註解中,言及張三丰之七大弟子。

  

據史料記載,張三丰傳人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聲谷七人。殷利亨名字當取義於《易經》,「元亨利貞」之意,但與其餘六人不類,茲據其字形,改為『梨亭』。

 

提起七大弟子,就不能不提到唐宋時期太極拳的早期形態,其源於道家。一種為「三世七」拳法,共三十七式,相傳為唐代道人許宣平所創,許宣平為人怪誕,名氣很大。

大詩人李白曾尋訪而不得,寫過「應化遼東鶴,歸當千歲余」的詩句。此拳法傳至明代為宋遠橋所得,著有《宋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其後人宋書銘曾於辛亥革命期間將拳譜公開,如今國內尚有江蘇崑山的王知剛先生等傳人。一種為先天拳,亦稱長拳,乃唐代道人李道子所創,傳安徽涇縣俞氏,至明朝為俞蓮舟。還有一種叫後天法,為宋人胡鏡子所創,肘法較多,傳至明朝為殷利亨(即書中的殷梨亭)。   

實際上,張三丰七大弟子中只有張松溪和張翠山是真正的入室弟子。相傳,宋遠橋與俞蓮舟交好,二人同游武當山,遇到一個蓬頭垢面的道士,直呼俞蓮舟:「我徒兒的孫輩欲到何處?」俞蓮舟大怒,提掌發招,卻被擊出丈余,而毫髮無損。

那道人問他:「你認得俞清慧、俞一誠乎?」俞蓮舟大驚,二人乃其唐時先祖。施禮拜問後才知此道人竟是唐時李道子,李道子又傳了他一些功夫,自此俞蓮舟拳技大進。

《倚天劍屠龍刀》中的武當七俠

《倚天屠龍記》中說俞蓮舟在武當七俠中功夫最好,當是源自這個傳說。後來,宋遠橋會同江南各地的太極拳朋友,張松溪、張翠山、俞岱岩、莫聲谷、殷利亨與俞、宋二人前往武當山拜訪李道子,不遇後又到玉虛宮拜見了張松溪、張翠山的師傅張三丰,七人經張三丰指點月余方返回故里,所謂張三丰與武當七俠之師徒緣,大抵出於此。

而李道子自唐而明活了七百多年,傳奇味道太濃了,乃稗官野史的佳作。   

而張松溪則是最真實的武當弟子,他是浙江寧波人,得三豐真傳,創南派太極拳,功法極豐,有松溪六步拳、白虹劍、春秋刀等,包括金庸《射鵰英雄傳》里出現的九陰白骨爪,都源自張松溪。他藝成後遊歷四方,博採眾家,一脈相承,世稱「松溪派」,後世傳人有單思南、王征南、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等,如今在上海及四川南充,松溪派門人甚多,上海著名拳師王維慎即該派傳人。   

《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太極初傳柔克剛」中,言及張三丰傳太極拳場景。

  

張三丰緩緩站起身來,雙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著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面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口中叫出招式名稱: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進搬攔錘、如封似閉、十字手、抱虎歸山……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雙手抱了個圓圈,說道:『這套拳術的決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松腰垂臂、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拳勁首要在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太極張三丰》中張三丰打太極

這裡描述的太極拳架,是楊式太極拳的「大架」,其起式和尾式,與現今流傳的《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收錄的七十二勢張三丰原式太極拳頗為不同,原式太極拳近代傳人滄州劉德寬曾傳趙鑫洲,趙又將此藝傳於當代武術名家萬籟聲先生,「劈太極」乃其特色,與別派相異。

金庸借張三丰之口所說的太極拳理,均源自相傳為張三丰所著的《太極拳論》與《太極十要決》,比照現在陳、楊、武、吳、孫、趙堡六派太極,理論並無出入,乃是公認的拳理。想來金庸對原式太極拳所知甚少,創作過程中自然借鑒了在香港傳人甚廣(楊祿禪之重孫、楊澄甫之子楊振銘定居於香港)的楊式太極拳,對小說家當然不必苛求。

  

《飛狐外傳》第四回「鐵廳烈火」中,言及南北兩派太極拳的傳承。

書中說太極拳分南北二派,趙半山屬浙江溫州南派,而呂希賢、孫剛峰等屬直隸廣平府(即今河北永年廣府城,楊武兩氏太極發源地)北派。  

這裡金庸犯了一個錯誤,他在查閱有關太極拳的史料時,從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中看到,「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受之,以此傳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以金庸的理解,陳州同乃溫州人,自然是南派太極。

殊不知此處的「溫州」乃河南溫縣的古稱,相對於傳人王宗岳所在的山西,「溫州」稱為南派。至於現在浙江省的溫州,太極拳應是張松溪弟子所傳。書中寫趙半山系浙東溫州人,顯然是這一錯誤認識下的慣性延續。   

《飛狐外傳》第四回「鐵廳烈火」中,言及《亂環訣》與《陰陽訣》。

《亂環訣》是:「亂環法術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能撥千斤動。手腳齊進豎找橫,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陰陽訣》是:「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何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里何須愁。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書中趙半山向少年胡斐解釋如下:  

本門太極功夫,出手招招成環。所謂亂環,便是說拳招雖有定型,變化卻存乎其人,手法雖均成環,卻有高低、進退、出入、攻守之別。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無形圈之分。鄰敵之際,須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每一招發出,均需暗蓄環勁。我以環形之力,推得敵人進我無形圈內,那時欲其左則左,欲其又則右,然後以四兩之力,撥動敵方千斤,務須以我豎力,擊敵橫倒。太極拳勝負之數,在於找對發點,擊准落點。

萬物都分陰陽,拳法中的陰陽包含正反、軟硬、剛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後等。散手以吞勁為先,用剛勁進擊,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為先,用柔勁陷入,似牛吐草。臨敵之際,務須以我之正沖敵之隅。若是以角沖角,便是輕對輕、全落空,必須以我之重,擊敵之輕,以我之輕,避敵之重。逢閃必進,逢進必閃,打即顧,顧即打,發力便是;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若是攻守有別,便不是上乘功夫。武功中勁力千變萬化,但大別只有三般勁——輕、重、空。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雙重是力與力爭,結果是大力制小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單重是以我小力擊敵無力之處,那便一發能成功。要使得敵人的大力處處落空,我內力雖小,卻能勝敵,這才是武學高手。   

我與金庸先生曾在杭州短晤,問及這段文采頗佳、似模似樣的「拳理講座」,金先生說是受了香港太極拳師吳某的指點。

令我驚奇的是,我在2001年中國武當拳國際交流大會論文集《武當拳法散論》中看到一篇《太極二訣秘法》(該書第70頁),該文與上述小說文字一字不差,甚至連趙半山針對胡斐而言的「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之類的「情景語言」也一句不漏地錄入。

該文署名「天津·郭樹璞」,不知何方高人。《飛狐外傳》成書於1967年,修訂於1975年,而《太極二訣秘法》顯然成文於後。除了「暗合古人」的解釋,我實在找不出這位郭先生擁有如此神奇第六感的原因。   

誠如前文我所發的感慨,虛幻的武當真偽並存,曾一度以其魔幻色彩為武當功法的宣傳起過推動作用。但是,在國術推廣進入正軌的今天,耽於虛幻世界不加以糾偏,武當的宣傳就會走進一個萬劫不復的誤區,武俠小說固然當不得真,野史傳說也要區別對待,買櫝還珠的傻事,不能在武當重演。

現實的武當:爭論與挖掘 

前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際武術聯合會顧問徐才先生造訪武當後,曾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少林的宣傳,遠遠好於武當;武當的潛力,遠遠大於少林。

以徐才前輩的眼光見識,自然可以看到武當功夫的博大蕪雜,所以他言及武當的潛力,當不是虛妄之談。但是,宣傳是實實在在的,潛力卻要著眼於未來,徐才先生以春秋筆法,含蓄地指出了武當功夫挖掘整理的疲軟。

同時,「潛力」一詞內涵極豐富,凡屬有潛力者,大抵有這樣那樣的阻力使其不易發揮,其中關於功法內容的爭論,乃是武當無法像少林那樣堂而皇之、萬法歸宗地立派的重要原因。   

武當功法的主流是武當內家拳。以門派得名者如三豐清靈門、三豐自然門、武當猶龍派等;以地方得名者如武當淮河派、恆山迷魂拳、武當太和拳等;以道家術語得名者如兩儀風雷掌、太乙門、五行拳等。一般認為,武當拳自太極開派,逐漸發展為太極、八卦、形意三大門,稱為武當派的三大支柱。  

但是,這種說法首先遭到太極門派人士的反對。陳、楊、武、吳、孫幾派太極,均有非常明顯的家族傳承,都是有實據可考的,而且這幾派太極的先祖都有不等的太極論著傳世。武林向來重視家學,要他們放棄先祖,萬佛朝聖般地共同認可張三丰為祖師,一般是接受不了的。

況且,武當派拿不出張三丰與現已傳世的幾派太極間明確的傳承證據,那種「張三丰之傳王宗岳,王宗岳之傳蔣發,蔣發之傳陳王廷」之類的說法,臆測頗多,根本不能當作史料來引用。

陳式有陳王廷,楊式有楊祿禪,武式有武禹襄,吳式有吳鑒泉,孫式有孫祿堂,連一向尊崇張三丰的趙堡太極近年來也出現分化,認為自和兆元以下應稱為和式太極。在這樣的民心向背情況下,武當再想把「張三丰」這帖膏藥四處帖,沒多少人買帳。

武當山

至於形意和八卦,人家更不承認張三丰。形意門先祖雖然也有多種說法,但大體上或尊姬際可,或崇戴龍邦,或宗李洛能;而八卦掌公推董海川為尊,從傳說里找的憑據,沒幾個人當真。   

於情於理,三大門說法也不靠邊兒。即便是張三丰創太極拳,他也不可能另創形意、八卦,因為一個門派里沒必要再立名目。況且武當派至今拳腳器械的種類多得數不清,很難想像它們出自同源。

有一種傳說,認為太極、形意、八卦分別是在武當山修鍊的張三丰道士、真修和尚、張金伯道士三人所創,後來三派合一,稱為上三門,太極、形意、八卦乃武當一門的三法。這個傳說牽強附會,明眼人一看便知,有為武當貼金之嫌。

我此次武當之行,還聽到一種論調,居然認為在北方流傳已久的以滄州為根、以長春為枝蔓的八極拳也出自武當,創自張三丰,這就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了,聽起來有點拉贊助的味道。

實際上,武當功法除了內三家以外,尚有相當豐富的內容,諸如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劍、太乙擒撲二十三式、太乙門神劍、武當八仙劍、武當玄門拳等等。

可為什麼武當還死死抓住內三家不放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他功法遠不及內三家系統、全面,或套路簡單,或功法單一,或內蘊不足,有的是功法本身先天不足,有的是後天挖掘整理不夠,指望這些不完善、不系統的功法給武當壯門面,顯然無法與少林相提並論。出於虛榮,言及武當,內三家的麵皮是不能少的。

客觀地講,武當功夫的挖掘整理難度相當大。自古以來,道家崇尚淡泊清修,行為內斂,不事張揚,而且傳拳只限門內(道門),這給武當功夫的傳播帶來很大障礙。同時,道家功夫又有「言祖不言師」的傳統,這使後人在理順傳承時難題極多,無法順藤摸瓜,正本清源。

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道家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加上一些「會道門」的負面影響,武當武功更加隱沒不彰,有些功法甚至就此失傳,這是武當派乃至中華武術的重大損失。

改革開放後,這種情況有了好轉,但與少林相比,力度仍然不及。眾所周知,挖掘傳統文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往往是具有決定性作用。武當山地處十堰市,而十堰是全國聞名的汽車城,重工業是發展的重點。

武當山

直到近年來,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的開闢,使武當功夫的挖掘和發展與旅遊效益掛上了鉤,才得到了地方政府應有的重視。少林則不同,所在地河南登封縣別無長物,圍繞少林寺發展旅遊業是該縣的重頭經濟戰略,所以上下一心、三軍同欲,少林功夫開掘之早、整理之系統、宣傳之猛烈,均為中華武術各門派之翹楚。   

潛力巨大,挖潛的難度同樣大,這就是現實世界中武當的難題。每當我看到有人大張旗鼓地為武當爭虛名時,都感到頭痛。前文提及的《武當拳法散論》中,幾乎都是論述太極拳的過氣文章,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在李師融先生的《明代太極拳尋蹤》一文的結尾,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

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黨的八十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繼承和發揚。』明代以來的優秀太極文化,早已獲得前人的確認、應用和發展。否定明代拳史,就是否定王宗岳的太極經典理論,就是倒行逆施,與江總書記的上述指示背道而馳。  

一篇純粹的學術論文,竟然以這樣口號式的強硬論調收尾,其文成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也算一大奇觀。

正是:

尋丹有意來十堰,

訪道無心過九溪。

但使神工能掃霧,

綿綿雲手演太極。

給老梁打賞

三塊五塊不嫌多,三百五百不嫌少

- END -

這是第450次推送,Dong Dong Dong……


推薦閱讀:

梁宏達精彩演講視頻
梁宏達大膽曝出驚人內幕!震驚國人!太敢說了。。
梁宏達
梁宏達:隱秘的抓嫖

TAG:現實 | 太極 | 梁宏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