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原攝] 傳說晃州夜郎國 放眼舞水風雨橋(19P)

  新晃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居湖南「人頭形」版圖的「鼻尖」上,其歷史文化特色濃郁,侗文化、夜郎文化積澱厚重。秦漢時期屬夜郎國治地,唐貞觀八年設夜郎縣,歷時108年。風雨橋為侗族建築三寶(風雨橋、鼓樓、石樑亭)之一,又稱花橋、福橋。被譽為新晃侗族自治縣標誌性建築的晃州風雨橋位於新晃縣城的舞水河上,2011年3月動工興建,2013年12月底完工,總投資2980餘萬元。橋長220米,寬12米,其中中間車道寬6米,兩邊人行道各3米。下部主橋橋型為鋼筋砼預應力連續箱梁,上部為木質結構的風雨廊橋,採用榫卯結合,不用一釘一鉚。風雨廊橋門樓寬15米,門樓立柱為方形,石材欄杆。5座鼓樓錯落有致,7—15層不等,以居中一座23.8米為最高,小青瓦蓋面,青磚走角,並配以488隻畫眉翹角。128根圓形鼓柱及門樓雕刻主要以全縣境內名勝古景、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突出了傳統民族特色和現代特色相結合的特點。整個風雨橋逶迤交錯,美麗壯觀。【感謝好友 長發猴子 精彩攝影】

  風雨橋,亦稱福橋,因為它寄寓了侗鄉人們祈福消災的美好願望:福橋一般建在寨落或城鎮的下游,以攔截風水和護佑寨落及城鎮的平安。自郭沫若參觀程陽橋留下「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這一詩句後,這福橋便開始稱作風雨橋。因為侗家人將風雨橋看成是福橋,過橋時,便會念「男人踩橋,威武陽剛;女人踩橋,滿面紅光;老人踩橋,長壽安康;小孩踩橋,天天向上;領導踩橋,青雲直上;商人踩橋,生意興旺」這樣的吉語。風雨橋,也就成了侗家人吉祥和幸福的象徵。

  晃州風雨橋的橋上廊道與通道的普濟橋和廣西的程陽橋相似,在建築上把中華傳統古建築的橋、廊、房、亭、閣、塔、鼓樓的優點融為一體,不僅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還展現了侗民族獨特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因其較傳統風雨橋跨度大得多。因而,設計者便在傳統風雨橋橋身立五個鼓樓的基礎上,在南北各加了一個鼓樓狀門樓。七個鼓樓,整齊劃一地矗立於闊大結實的橋身上,尖尖的塔頂直衝天穹,雄偉壯麗,氣勢恢宏。兩個門樓的建築講究對稱,寬15米,正中的一塊黑底長方形上,「晃州風雨橋」這五個金色的行楷大字熠熠閃光。兩旁的四根立柱上,鑲嵌了兩對讚美侗鄉山城和風雨橋的楹聯。站在門樓前,抬頭仰望,門樓偉岸挺拔,樓前樓後的遊人,頓感渺小。

  晃州風雨橋門樓前兩側的石欄上刻有很多圖畫,除了體現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二十四孝故事,還有擠油、推磨、舂礁、打糍巴、演儺戲等,侗家人的文化生活、民情風俗等無不盡顯其中。這些石欄雕刻實在是微不足道,渺小到一般的行人對它們忽略不見。行人游者,往往只繾綣衷情於挺拔巍峨、富麗堂皇的門樓鼓樓。細心的游者,則會駐足於低矮樸素的青石欄前,細細品味。這些毫不起眼的石刻,再現了侗家人的生活圖景,拓展和豐富了晃州風雨橋的歷史文化內涵,一幅幅石刻,就是展現侗族人民歷史和文化的一幅幅畫卷。

  在新晃侗鄉,縱橫交錯的溪河上都建有風雨橋,侗家人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窄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在眾多的風雨橋中,都以亭樓式居多,這種風雨橋於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十二層。晃州風雨橋的五個亭子,即五座鼓樓,與兩個門樓比肩而立。中間的一座,有15層,高達23.8米。最矮的也有七層。樓頂端收尖處,均有一個寶葫蘆,寶葫蘆中心的指針,直插雲端。每一層,都是青瓦蓋面,青磚走角,再以同一種鳥為翹角。兩座門樓加上五座亭台,共計488個翹角,每一隻鳥均塗成白色,翹嘴翹尾,躍躍欲飛。這488隻鳥,隨著亭的大小依次向亭中軸靠攏,排列整齊,形成一條斜線,條條斜線,看上去如向上斜飛的雁陣,越看越漂亮,越看越靈動,越看越亢奮。

  每當夜幕降臨,彩燈初上,橋上閃射出赤橙黃綠青蘭紫的光芒,一層層疊檐在閃亮,一道道橋脊在蠕動,一個個翹角在閃爍,一串串燈籠在眨眼,彷彿是婀娜多姿的侗家阿妹把你帶進人間天堂。突然想起大作家沈從文先生在《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一文對新晃的描述:「小小的紅色山頭一個接一個,一條河水彎彎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環抱,氣象格局小而美。讀過歷史的必以為傳說中的古夜朗國,一定是在這裡……湖南境內的沅水到此為止,自然景物到此越加美麗……」。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的前世今生 ,他的故事不是傳說
字畫撿漏已成傳說
關於生肖雞的相關傳說
鳳凰的傳說
風凰城的傳說

TAG:轉載 |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