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九三一卷——第九四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一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正顯佛興,別顯的第四句:

  【無邊妙色具足清凈。】

  這是別顯第四句,是講的「色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湛然常住,稱為妙色。色色無邊(則稱為具足),故云具足。並無質累,是謂清凈」。我們先看這幾句註解,都是不思議的境界。第一個常住,永恆不變,這才稱之為妙色。凡是有變化的,色彩再美不能叫妙。為什麼?它存在的時間不長,不能叫妙。色色無邊則稱為具足。換句話說,這個色相是遍虛空法界的,而且沒有質累,所以叫清凈。

  什麼是質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累贅麻煩。它沒有,它是清凈的,確確實實這裡面沒有毫分不凈夾雜,純凈純善,這是法身如來的色相。法身是體,報身是他現的相,應化身是他的作用,這三身是一,這才真的叫妙。法身遍一切處,沒有形相,它能現相,現的報身,報身何以能周遍?報身的智周遍,報身的能周遍。這個能是能力,眼見這個見的能力周遍,遍法界虛空界他都看得清楚,他一點障礙都沒有;微塵裡面所現的世界他也看得清楚;毛孔裡面所現的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他都看得清楚,他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你看,見的能力周遍法界虛空界,聽的能力也是周遍法界虛空界,乃至鼻嗅的能力、舌嘗的能力、身觸的能力、意知的能力,這六根的能力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報身!

  作用是應化身,應化身也沒有障礙,隨處現身,隨緣說法,能在一剎那現無量無邊身等眾生數,跟法界虛空這一切眾生的數量相等。這個話如果對於佛法沒有相當程度的契入,不但是聽不懂,聽了以後是什麼?這是神話,這不是真的,哪有這種事情?沒有這個道理。確實是沒這個道理,實際上來給你講道理太深了,你沒有悟道,你沒有見道;不是沒有道理,它真有道理。

  這個《鈔》裡面(鈔是小注,註解的註解),色相,福德身;所以論福德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福德圓滿了。當然這個福德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自性雖然本具,如果沒有累劫的修行,把自性裡面的障礙化解,自性裡頭這樣大的福德不能現前。我們自性這個能力失掉了,樓上樓下講話還要裝對講機,隔壁房間講話得用電話。你看看本來的能力不需要這些東西,可以跟遠方的人交談。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邊的距離,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國土。假設用佛國土,大小不一樣,並不是相等的,最小的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黃念祖居士常說的十萬億個銀河系,十萬億個銀河系是最小的。我們就以這個最小的來算,十萬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像這樣單位十萬億個,那一邊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邊教學。我們跟他距離這麼遠需不需要電話?不需要。這個耳朵很靈光,阿彌陀佛在那邊講經說法,我在這裡聽得清清楚楚;我的眼睛也很靈光,阿彌陀佛在那邊教學,我在這個地方看得清清楚楚。本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德能,統統都有,要什麼工具?

  現在我們坐飛機,從太平洋這一邊飛到那一邊,飛十一個鐘點。佛菩薩看到,笑!笑什麼?兩、三歲小朋友玩的玩具,非常笨拙。你看十萬億佛國土這樣的距離要多久的時間才到?這一彈指就到了,比光的速度快。光的速度,一彈指,是一秒鐘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三乘四一百二十萬公里。實際上,現在我們測定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彈指是一秒四分之一,光的速度這一彈指大概七、八萬公里的樣子。但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彈指已經到了,哪裡能夠相比?

  這個就說明心的能量跟物質的能量,兩個不能對比,物質的能量很有限,心性的能量沒有極限。佛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恢復性德的能量,沒有極限的能量,遍法界虛空界,一彈指它就圓滿了;不是到一個地方,面面都到了,重重無盡的世界全都到了。這是性德,法爾如是,你看看這個福報多大!所以是福慧二足尊。我們平常會念二足尊,二足尊裡頭的境界,說老實話沒有幾個人能知道。我們可以說這六道裡頭的凡夫,如果不能夠深入《華嚴》,這二足尊的境界是模模糊糊的,哪裡會懂?

  凡夫既然迷失自性太久了,那真是無量劫又無量劫,自性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能力,忘得一乾二凈。怎麼恢復?佛教給我們修行。我們的問題出在行上,行是行動。心的行動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裡面產生錯誤;口的行為是言語,產生錯誤;身體的行為是動作,也產生錯誤。就是說,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性德相違背,不順性德。佛對我們的教導是讓我們慢慢的學,學著隨順性德,這就對了。

  所以,前面這個經上有這麼一首偈,說「三世所行眾福大海,悉以清凈,是故妙色為福之果」。這個妙色是修福的果報,這個果報是性德現前,是這個,這不是普通的果報。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在修,修一切福,福德的深廣像大海一樣。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清凈。這個福怎麼修?記住佛家常講的修行,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經裡面跟我們講了一個原則,什麼是錯誤的行為?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經上講了個清凈,「悉以清凈」,與清凈相應這個行為是正的,是與性德相應;行為要不清凈就是錯誤的。

  《無量壽經》上這個經題講得好,「清凈平等覺」。雖然把原則說了三個,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清凈一定平等,心地平等一定覺悟。這就像什麼?像水一樣。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把心比作水,用水來表法,來表這個心。水要清凈,沒有一絲毫染污,這水清凈;水要平等,沒有一點點波浪,這個時候的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照在裡面照得清清楚楚,那個照就是覺。所以清凈平等覺,,我們可以從水這個現象看出來。

  所以我們供佛、供菩薩最重要的供具就是一杯水。其他什麼都可以不供,那一杯水非常重要。水是什麼?提醒自己,我的心,用心要像水一樣,像水一樣清凈、一樣平等、一樣的覺照。供這一杯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給我自己看的,時時刻刻提醒我;我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清凈、平等、覺照相應,這叫修福德!這個福德裡頭還有智慧,福慧雙修,因為清凈平等是福,覺是慧。這你就該懂得,我們所想的、所見的、所看的、所說的、所做的,沒有一樣不與清凈平等覺相應。這種人日常生活都叫稱性起修,性就是清凈平等覺,他所修的果報就是這個經上講的『妙色』。

  三世說得好,過去是這樣修法,現在是這樣修法,將來還是這個修法,成了佛之後還是這個修法。成佛之後為什麼還要這樣修?做給別人看的,這大慈大悲,幫助眾生覺悟。佛菩薩跟一切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他們身語意三業與覺正凈相應,凡夫身語意三業與覺正凈相悖,這相悖就叫造業,果報是什麼?果報是三途六道,現這個果報。

  這個上面經上還有一首偈,清涼大師在此地又給我們提醒,我們要學。這一首偈是說「不可思議大劫海,供養一切諸如來,普以功德施群生,是故端嚴最無比」。佛的色相端正莊嚴,一切眾生沒有辦法跟他想比,這福報現前的。末後這一句是講的果報,前面三句是講他的修因。如果我們要想得這個果報(果報哪一個不想),那你就應當向佛陀學習。你看人家是怎麼個修法的,第一句是講時間長,長時間不是短時間,不可思議的大劫海。

  第二句是說他的修行,無量劫當中他修的是什麼?他說「供養一切諸如來」。沒有別的,就是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誰?過去一切諸如來,現在一切諸如來,未來一切諸如來。哪些是諸如來?除了自己之外,統統是諸如來。佛在經上常常說,這一部《華嚴經》不知道重複多少遍,「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諸如來裡面最重要的是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現前九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我們有沒有真正發心,盡心儘力供養他們?這供養當中,大乘經裡面常常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

  怎樣修法供養?那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做出一個最好的樣子。這個最好的樣子是什麼?是個覺悟的樣子,這是法供養。所以法供養,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講到法供養,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如法修行供養」。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教我們不殺生,我們要連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這是法供養,這是供養三世一切諸如來。不偷盜,我們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想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都斷掉了,這是修不偷盜的法,供養三世一切諸如來。

  佛在經典教導我們的字字句句,我們都明了、都清楚。所有一切教導我們隨順,佛陀教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落實,要去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不但不做,連那個念頭都不生。這個樣子累劫修行,他不是講一年、兩年,不是講一世、兩世,無量劫中隨順不違背,這才成就真實的功德。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普以功德施群生。

  功德裡頭有福德,這個福德我自己要不要享受?不要。釋迦牟尼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智慧圓滿,我們看到了。他在一生當中講這麼多的經典流傳後世,智慧真的第一,在全世界任何一個人留下來的教誨,沒有一個人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真實智慧的流露我們相信。

  那福德?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好象很沒有福報的樣子。沒有看過好象他有什麼好的享受,連穿的衣服都糞掃衣。別人丟的破舊衣服,丟了不要的,他撿起來洗洗乾淨,把還可以用的這些布塊剪下來,湊起來縫在一起,這袈裟!那我們現在這個袈裟,實在講不是人家丟掉的布,買來一塊好布,把它剪碎了再縫起來,意思就不對了。他們那是到處撿人家丟的破布,因為顏色不一樣,料子也不一樣,所以縫起來之後染色,染成這種咖啡色。所以我們今天做出這個形象是個紀念,看到這個衣服就想到過去諸佛菩薩,特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看他們的物質生活,這叫什麼?節儉。叫什麼?知足,知足為富。不知足的人,縱然他有億萬財產,他還貧窮。為什麼?他還要求,還覺得不夠;知足的人,夠了,不求了。你說哪個富?

  還有念頭求財,財沒有足;釋迦牟尼佛足了,不求了。名也不求了,利也不求了,富也不求了,貴也不求了,這叫真富貴。死了以後到今天將近三千年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三千年了;三千年後,你看看這個世界上多少人紀念他,多少人想他,多少人建築大的宮殿裡面塑造像來供養他,這個福報多大!誰能比得上?古今中外的帝王,在今天哪一個人給他建個大殿,塑個像去供養他?沒有,跟佛跟孔子一比差遠了!你們想想看。所以物質的生活不缺就是富就是足,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絕不貪圖享受,沒有這個念頭。

  我們今天在此地建這個小道場,教室完工之後,我們的硬體設備就到此為止了,夠了。我們不需要蓋這些宮殿式的這些房子,用不著,那個叫勞民傷財。我們只要有個小地方,能夠遮蔽風雨,足矣!生活愈簡單愈好,蔬菜,我們現在已經有三個菜園了,吃不完,我們沒有用化肥,沒有用農藥,菜園的菜摘下來就可以吃,用不著洗。這個在今天這個世間,你看看心裏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貪瞋痴慢,沒有自私自利,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在這個地方安居樂道,讀書樂,那真樂。那個快樂那種享受世間人連作夢也想不到。但是什麼?你要不讀書你不知道,你真讀你就曉得,你要是讀進去了,就樂此不疲。

  人間凈土,澳洲、紐西蘭是現在地球上的凈土。我們這塊地方是凈土裡面的極凈土,沒有福報的人在這裡住不住。到這個地方來住,那是現在不說別的,地球上第一等有福的人,你才能在這地方住得下去;你要沒有福報住不下去。正是中國諺語常講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是今天我們講到這是福德身。

  所以,所修積的一切功德要迴向眾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實際上他的大願只有前面七條,後面三條都是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回是什麼?回頭,佛家常講的回頭是岸;向,向一個方向,這個方向是什麼?這個方向是菩提、佛陀,「常隨佛學」。不向佛學,錯了!過去統統錯了,沒有認真向佛學習,今天我們覺悟,我們回過頭來,一切都向佛學。佛在哪裡?經典,特別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究竟圓滿的大覺。我們必須要把自己知見,就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放棄掉,放下,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用經典裡面的理論做為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裡面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叫常隨佛學,這是迴向。

  接著底下一句「恆順眾生」,恆順是什麼?迴向眾生。最後普皆迴向,那是迴向法界,就是迴向真如、迴向自性。所以末後這三條統統是迴向,這個裡面這三句是同樣的重要。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要隨順,隨順是用智慧不是感情;感情的隨順結果都是禍害,智慧的隨順才能夠感化眾生,幫助眾生回頭是岸。

  末後這一句「普皆迴向」,總而言之一句話說,自行化他都要隨順性德。所以這一首偈有「普以功德施群生」,諸佛菩薩是這麼修法的,無量劫中從來沒有改變,所以他得的果報殊勝。「是故端嚴最無比」,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修德跟性德相應,這是事實真相。什麼時候成就這樣的福報?跟諸位說,分證位佛就得到,雖得到不圓滿。分證位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個福報就現前了,這個人智慧開了,煩惱習氣斷了。

  我們很幸運,有幸能夠聽到,能夠看到,看到這些經典,聽到這個說法,心裏面覺悟了。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落實?有沒有做到?果然落實做到了,我可以說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你不會離開圖文巴這個地區。就像當年中國慧遠大師,他覺悟了,他明白了,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虎溪為界,一生不出這個界線,福地!住在這個地方清凈無為,跟一切諸佛菩薩在一起。

  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一切菩薩所在之處,世出世間聖賢都在此地,你捨得離開嗎?你離開這個地方就下凡了。凡間裡面很複雜,五濁惡世,你願意到那裡去過日子嗎?那這個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下山怎麼去度他們?實在講,不必下山,自己道業成就了,所有眾生都得度了,影響力不凡,影響了四方。知道這個地方有道,真正的道場,知道這個地方有聖賢,自自然然有人來朝山,有人來參學,到那個時候,我們嫌這個山不夠高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交通方便,資訊發達,還需要下山嗎?還需要出門嗎?不需要了。

  我是都很不願意下山,現在最近還是要跑,什麼原因?只有一個原因,祈求世界和平,我為這樁事情。我要不為這樁事情,我哪裡都不去了。當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老師有一天上完課之後問我們學生,各言其志。他也像孔老夫子一樣問問我們學生,你們每一個人的志趣怎樣?大家講講。問到我,我向老師報告的,我希望有這個機緣能夠周遊列國弘法利生。老師笑笑:你個人能有一點成就,你不能度眾生。我聽了就呆了,怎麼不能度眾生?老師就說了:你想想看,哪一個人聽一部經、聽一次經就覺悟了,就成就了?他的話提醒了我,真的不可能。你自己有成就,你自己天天講,所以只有自己有成就,不能成就別人。

  我就向老師請教說:那要怎麼樣子才能成就眾生?住在一個地方不能動,這他教我的。所以李老師在台中,到台灣去,台中一住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在一個地方教學,那個地方的人成就很多,長時間的熏習這才行。老師給我的教訓我都記住,但是在那個時候怎麼樣?在那個時候我沒有緣,沒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安心長住,因為我自己沒道場,住別人的地方。住別人的地方得看別人臉色,人家歡迎沒有問題,我在那裡安心住下;到人家臉色稍稍不大對,這趕快走路了,沒有自己的地方。所以到七十多歲,我們總算在此地建了凈宗學院,這個地方不要看人臉色了,可以長住了。

  可以長住而不長住,這是錯誤。今天大家都曉得我今天在此地還不能夠長住下來,原因是世界動亂頻繁,眾生很苦。我能夠走動,對於消除衝突,對於和平安定有一點幫助,我應該要盡這一分心力,為這麼一個原因。沒有這個原因,有別人能代替我做這個工作,我向他磕頭頂禮,我就不要動了。

  諸位同學們,無論你們是在家出家,真正想成就,不能離開這個地方。身分拿不到沒有關係,你在此地天天修行,認真努力求佛菩薩加持,求佛菩薩給你安排,「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求不到是你的真誠心不夠,只要有真誠心求,求的是正法,自己成就,利益眾生,為眾生做一個好榜樣。眾生現在心都不定,心浮氣躁,你能夠表現一個如如不動這個樣子,這樣子能感化他,這就是現身說法,這就是自行化他。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句,第五句:

  【一切世間無能映奪。】

  這一句是說的「勝相」,勝是殊勝。這個『一切世間』,這一句裡面包含得多,不僅僅是天上人間。天還有二十八層天,除了六道之外,有四聖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叫十法界,「一切世間」。這個經是《華嚴經》,不是一般大乘經,一般大乘經的範圍是只講我們娑婆世界裡面的十法界;《華嚴經》裡面那個範圍就大了,它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一切世間」,這一句話應該是這個說法。沒有能夠跟佛相比的,這是講的「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這個別顯十句都是讚歎福德,這個總該是要記住,都是讚歎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色容蔽於大眾,威德懾於群魔,力無畏圓」。圓就是圓滿,十力圓滿、四無畏圓滿。誰能夠「映奪」?映奪的意思就是在他之上,勝過他。沒有,沒有能勝過他,這個相多麼殊勝!色,前面講過色相,這一句講的勝相。勝相裡面講的色,跟色相裡面講的色不一樣。這個色相,這個「勝」,勝相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但眾生見到佛像喜悅,而且尊重。我們中國人常講的令一切眾生生敬畏之心,又喜歡又怕,他有威德。所以註解裡面講「色容蔽於大眾」,這大眾之中(這就是講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人能夠跟佛相比。

  「威德懾於群魔」。他的智慧、他的德行,能夠讓一切魔王外道見到之後,都佩服,都順從。魔不害他,魔見到他,對他尊敬,來護持他。在世間,德行智慧修養功夫深的人,有這種懾服的力量,這外國人講磁場,他的磁場好,磁場殊勝。進入他磁場之內,惡人有惡念,這個惡念不生,在他這個磁場裡頭惡念不生。本來想害他,見到他之後那個害他的念頭沒有了,這被懾服,佛的威德太大太大!這個世間所有一切魔外(魔王外道),見到佛之後,都能回心轉意做佛的護法,做佛的弟子。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魔王波旬亦復如是。那個大魔頭,可是見到釋迦牟尼佛服了,不但不破壞佛法,擁護佛法,做佛的護法。雖做佛的護法,習氣還是斷不了。那當然見到佛沒有話說,但是佛的學生當中他就有分別了,哪些德高望重的這些弟子,魔尊重他;德行稍微差一點的,魔瞧不起他。魔有分別心,看不順眼他就恨,就想整你。菩薩不如此,菩薩是一片慈悲。

  魔的煩惱習氣沒斷,所以魔王波旬就講了,到世尊末法時期的時候,他要來破壞佛法。佛當時告訴他,佛法是正法,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沒有任何人能夠破壞佛法,不可能的事情。魔王波旬說:等到你末法法運衰的時候,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毀壞你的形象。這就是現在人講的滲透,魔王滲透到佛法裡面來了。釋迦牟尼佛當時聽了這個話,一句話沒說,流眼淚。

  所以,今天這個佛門之衰不是沒有原因,真正原因在哪裡?佛法裡頭沒有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是如法修行的人,經上講「如教修行」,這真正佛弟子。沒有這種人,都是假的,打著佛的招牌破壞佛的形象,今天是這樣的情形。換句話說,統統都是波旬子孫。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裡頭最重要的,相信因果報應。我們不隨順經典的教誨,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貪圖一時的小利益(小利、小樂)。貪圖這一時,你有沒有想到將來的果報?這些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多,毀壞佛法形象,令社會大眾對佛法產生誤會是什麼樣的罪過?是什麼樣的果報?阿鼻地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不講假話,佛決定不欺騙人,不會拿這個來嚇唬人的,佛講的全是事實。

  人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促,一口氣不來,你到哪裡去?千萬要記住,凈土法門帶業往生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你得要明了,千萬不能誤會。佛以什麼成就自己?以什麼幫助眾生覺悟?頭一個就是形象,第二個才是語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社會大眾做出的是什麼樣的形狀?我們仔細去觀察,他確確實實是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

  他給我們做的樣子,過最簡單的生活,穿得暖吃得飽。遮蔽風雨,他沒有房屋,樹下,找一棵大樹底下可以遮蔽風雨,過這樣的日子,沒有一定的住所。為什麼?怕起貪戀。所以他在戒經裡頭規定的「樹下一宿」。在樹下住一晚上,不能說這個樹很好,我每天都在這個地方,佔有了,那你錯了,不可以起貪心;第二晚上住,另外找地方,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教什麼?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去選擇;選擇,就起貪戀的心。

  修清凈心,修無分別心,時時刻刻做出這個形象來給我們看,無非是啟發我們覺悟。深深去體會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在這個世間就像鳥獸一樣,哪裡有緣哪裡去,哪有什麼固定的?沒有。實在講,鳥獸它也執著,它也有分別。獸,它有挖個洞穴,它天天住在那個洞里;鳥在樹上蓄個窩,它每天住在它的窩裡頭。你看佛教比丘,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夠住兩晚,那就是示相什麼?覺悟。示相給人看,也示相給這些畜生看,讓畜生看了也有覺悟的。所以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種種言語教學,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而已。教導眾生斷惡修善這是手段,教導眾生轉凡成聖那是目標,破迷開悟是樞紐,最重要的。

  我們這學了佛了,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了,這是真正發心要跟佛學了,以佛為師,我們是不是真正的學生?佛菩薩承不承認我是他的學生?不能依教奉行,佛菩薩不承認。不承認,你自以為是佛弟子,你是冒充的,你是假的;冒充是犯法的。法師給你皈依證、給你戒牒,那是你用手段騙來的,你不是真正佛弟子。這個在佛門裡面有一句很不好聽的話,「欺師滅祖」;在中國社會上有一句話叫「背師叛道」,佛門叫欺師滅祖,這個罪過是在阿鼻地獄,比五逆罪還要加一等。有沒有人敢做?我們仔細觀察,有這個膽量的人還不少!

  我們一定要明了、一定要清楚,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常講非常幸運遇到正法,遇到凈宗,尤其難得遇到《華嚴》,這真不容易。幾百年當中,有誰講《華嚴》講一次?這太希有、太難了!如果不好好的學,不認真的學,你說多可惜!如果還隨順煩惱,還要做破壞佛教形象的事情,那不得了;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對不起現前給你授皈依傳戒的法師。這麼多個對不起,試問你怎麼做人?難了,果報必定自己承當。所以佛福慧圓滿,能令一切眾生見他的相、聞他的名起尊敬的心,能令魔王外道回心轉意護持正法。他的力無畏圓滿,所以有這樣殊勝的德相。再看底下這一句:

  【具眾寶相一一分明。】

  這一句是講的「貴相」,寶是寶貴,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貴相。我們中國人懂得,叫貴人,貴人他有貴相。相書裡面記載的哪一種相是貴相?通常我們一般人大概能夠記得的是兩耳垂肩,耳朵長這是貴相,雙手過膝這是貴相,其他的知道大概就不多了。在古印度,一般社會民間對於這些相好也非常重視。古印度有看相的、有算命的、有占卜的,大概古代的社會這些都相當流行。這個風氣一直到今天都不衰,看相算命的很多。我在香港幾乎每一條街都掛的有招牌,有看相、算命、看風水的,都很多,我有的時候打聽他們生意怎麼樣?說生意很好,求教的人很多。

  所以,他們講的貴相有三十二種,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好是細相。講相那是大的、粗的相,然後再看微細的那就有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統具足,非常希有!一般像這種貴相、好相,一般人有一個、兩個我們常見,十個、八個就很希有了;統統具足,確確實實千百年當中難得遇到一個。

  我們讀《了凡四訓》,你看看雲谷禪師問了凡先生,問他:你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有富貴?了凡先生答覆得很好,他說:富貴中人,類有福相,做官的、發財的都有貴相,想想自己沒有這個貴相,哪裡可能有富貴。做官,孔先生給他算命,只能做到一個小縣市的縣長,四川一個小縣市的縣長。以後,這是雲谷禪師教導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他做了寶坻的縣長,寶坻是大縣,那個不一樣,而且寶坻是屬於京師管轄,這個地位又不相同。

  命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過去生中修積的。那我們看佛,佛是無量劫中,真修!所修無量無邊的好事,總的一句,供養三世諸如來。這種心、願、行那還得了嗎?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諸如來,不但看的是有情眾生,連無情眾生都不例外。正是《華嚴》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他的果報是『具眾寶相,一一分明』,這個地方就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人道的娑婆世界人間所講的,在《華嚴》裡面「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

  所以清涼註解裡面講,他說「貴相即相好莊嚴身,且順三乘,雲過聖帝」。這個「且」就是方便說,把這個標準降低隨順三乘人。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菩薩還是權教菩薩,沒見性的菩薩,沒有離開十法界的。所以說超過聖帝,這個聖帝是指什麼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要跟佛比,佛的三十二相清清楚楚,就是「分明」,轉輪聖王這三十二相是隱隱約約,細看好象是有,粗看不明顯,不像佛的相好樣樣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這個後面引《俱舍論》里的話說,「相不正圓明,故與佛非等,此釋輪王相」,就是跟你解釋轉輪王相,這個相不正圓明。「今是世尊,故云分明」,現在說的這是佛,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分明。後面這句話說得好,「實具十蓮華藏微塵數相」,這就是我前面跟諸位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清涼大師這一句講得清楚,實實在在講具足十個蓮華藏世界微塵數。這不止三十二相,不止八十種好。再看下面一句:

  【一切宮殿悉現其像。】

  清涼大師跟我們說這一句是「應相」。那個宮殿就像鏡子一樣,為什麼?它是寶,眾寶所成,它能照見。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雖然沒有這些眾寶,但是人工製作出來的密度很好的玻璃,我們看到許多大樓外面完全用玻璃,街上的那些景色車水馬龍都照在裡面,像一面鏡子一樣都照在裡面。這在現代大都市裡面,很多高大的建築物我們看到了,跟此地講的類似,這一切宮殿現像。所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這一句講的是應相,「不往普現,如鏡中像」。什麼叫應?佛沒有去,沒有到那個地方去的,就像鏡子一樣,鏡子已經照見了。

  《鈔》裡頭大師給我們說的,這就是十種身裡面的「力持身」,力持身不好懂,但是力持身跟這個應相合起來講,我們就比較容易懂。「如為龍留影,力持不滅」,這就舉一個典故來說,諸佛菩薩,我們不必說這個典故,說跟這個類似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得到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普遍的尊重敬愛。但是大家都知道,人生在這個世間必定有死,決定沒有長生不老這樁事情,沒有。佛要是滅度之後,那再也見不到佛了,如何能滿足大眾親近佛陀的需求?那這隻有畫像了,只有造像了,屬於這一類的,這一類就叫應身。

  『一切宮殿,悉現其像』,那這一句我們就能夠很具體的落實了。你看所有寺院庵堂大殿裡面都供著佛像,這個佛像就是佛的應身、應相。見到佛像要如同見到真佛。中國古時候祭祀,聖人教導我們「祭神如神在」。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老師常常講,常常教導,見到佛菩薩形像如同真佛、真菩薩在,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利益。可是現在我們看到佛像供在這個地方,我們的心沒有那麼真誠。佛像雖然供在裡面,好象沒有看到,在佛菩薩形像面前還一樣很隨便、很放肆,一絲毫恭敬的態度都沒有,這哪裡能夠得到佛力加持?

  我們想求得感應,想獲得三寶加持,你對它尊重的念頭都沒有,這個得不到。不但得不到,怕的是得罪。千萬不要想到這個像是泥塑木雕的,這個像是畫的,他不是活的,我們這樣想法完全錯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掛一張照片,掛父母的照片;父母不在了,看到這個像就想到他人,想到他在我們面前。這個情多厚,這個恩多重。一個人在世間有恩有德、有情有義,從哪裡修來的?就從這些地方修來的。

  學佛的人供養佛菩薩的形像兩重意思:一個意思是報本反始。念念不忘老師,念念不忘,不忘老師的恩德,不忘老師的教導,認真學習是報答老師的恩德。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他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看到佛像我要成佛,看到菩薩像我要作菩薩。這個形像供奉在那裡無量功德。這不是迷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用意在此地。知恩報恩,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道理就不會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怎麼能成菩薩?

  我們今天許多同學常常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你用的心不正,所以你怎麼樣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用心要正、用心要誠、用心要凈,果然如是,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功夫完全在生活當中歷煉成就的。學習在什麼地方?學習在生活當中學習,把經典裡面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修行。脫離了生活,你到哪裡修?

  所以道場,《華嚴經》一直講這個道場。道場沒有講一個所在,你自己心裡頭起心動念跟經典教誨完全相應,你人在哪裡,那個地方就叫道場。為什麼?你是個修道的人,修道人所在之處,它不叫道場叫什麼?道場不是形式,實質,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去學習。

  所以,這一句「一切宮殿,悉現其像」,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如鏡子照,照這當中有形像,這個說法一般人不懂;第二個說法,宮殿裡面供奉著佛菩薩形像,這個大家好懂。你懂得這一層意思,前面一層意思你也能體會。雖然沒有進這個殿堂,沒有看到殿堂裡面的供奉,只要一看到宮殿,你就想到佛菩薩,哪裡需要進去?看到大雄寶殿,你一定就想到釋迦牟尼佛,這個裡面肯定供奉釋迦牟尼佛。陪伴著釋迦牟尼佛兩邊的,肯定是阿難、迦葉,如果不是阿難、迦葉,肯定是文殊、普賢。你如果看到這個殿,彌陀殿,你一定會想到這個裡面供奉的西方三聖;你看到觀音殿,一定會想到這裡面是供觀音菩薩;看到那個殿叫地藏殿,一定是供奉地藏菩薩。不必進去,悉現其像。

  現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寺院庵堂教化眾生那一種功能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沒人講解了,沒有人說明。你看看現在這些地方,無論在中國、在外國,我們都曉得觀光旅遊點,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所在了。好不好?好事。就是利用觀光旅遊,這觀光旅遊是觀光客、遊客,給他機會教育,好!對佛法來講是很好的一個宣導,宣揚教導。希望寺院庵堂裡面的住眾,都能夠正確的為這些觀光客做導遊;就把這個寺院庵堂一切的建設給他說明講解,把佛像種種表法講解給觀光客聽,就是給他上佛學課。讓他正確的認識佛法,功德無量無邊,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這個我們現在叫做機會教育。

  他認識佛教之後,真正想去學佛了,學道了,另有道場。那麼這個道場,現代化的建築,不要再建這些宮殿式的,不必建那些了,那些是古老的道場。千百年的老道場,把它恢復起來做為接引眾生機會教育的場所,行!真正道場是要建學校、建大學、建學院。弘揚佛法的道場,那是電視台、是網路,這是弘法的道場;真正修行的道場是大學、是學院。

  我們往年常講的,這個心目當中的彌陀村,彌陀村是什麼?是養老的地方,是修行的地方。是把養老跟老人大學、多元文化集合起來,這樣才能讓老年人過到真正幸福美滿的一生。他這一生當中,感覺得退休之後住到這個地方,才是真正的享福;提升自己境界,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個設施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二卷)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正顯佛興」這一段,別顯十句裡面第八句,從第八句看起:

  【一切眾生,鹹得目見。】

  從這一句。這一句是講「無礙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注八個字,「有感斯見,無隔山河」。無礙相是「願身」,一切諸佛在因地當中都發度眾生的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因此眾生有感,佛一定現身。現身,他能夠「目見」,這叫無礙相;願身是無礙相。大師引用經文裡面一首偈,「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常轉無上輪,故咸目睹」。這是說明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佛,遍法界虛空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自性、體相、作用都是沒有障礙的,都是遍法界的;沒有生滅,沒有大小,沒有來去,如同虛空一樣。什麼地方有感,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這種無比殊勝的利用,佛在經上常講「法爾如是」。你要問這什麼原因?什麼道理?沒有,什麼都沒有。所以說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也無法說明,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大乘經上常講的法爾如是,這裡面當然有甚深不可思議的道理。這個道理古大德有個比喻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要不親證這個境界,已經證得的人怎麼跟你講也講不清楚。換句話說,你也沒有辦法體會。什麼人能體會?契入境界的人能體會,就像宗門裡面的語錄一樣。諸位看《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條公案,我們去翻翻,不懂,不知道他們說些什麼,這是真的。說的人明心見性,聽的人也明心見性了,他們兩個談話他們兩個懂;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一點都聽不懂,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法的修學確確實實它有層次的,我們沒有到那個層次,到他課堂去旁聽,沒用,聽不懂。那是最高的層次,一真法界的層次。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的程度,我們在這些大乘教裡面,應當如何來學習?

  這裡講到願身,我們也發了這個願。眾生有問題提出來,來問了,要不要答?當然要答覆,你要不答覆,違背了本願。他要想來見你,要不要見?當然要見。毗盧遮那佛,一切眾生有感斯應,慈悲到了極處。但是我們畢竟是凡夫,沒有毗盧遮那那麼大的智慧神通,能夠遍法界現無量無邊身,我們沒這個能力。沒有能力,我們還是凡夫,跟一般凡夫一樣沒有差別。在這個時候,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了,怎麼示現法?閉關、住山。住山就是住茅蓬,人跡不到之處,搭一個小茅蓬在那邊修行。閉關住茅蓬的條件是什麼?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時候也不知道,閉關靜修好事情,清凈,沒有人來干擾。因為那個時候剛好有個機緣,我出家那個寺廟圓山臨濟寺,有一位老護法老居士,他有一棟房子,日式的別墅,在山裡面。那個時候建這個房子是避難的,二次大戰當中逃避空襲,就是怕飛機轟炸,在山上建這個房子,而且房子後面是防空洞。戰爭結束了,他們自己事業都很忙碌,這個別墅沒有人住,來給我說:法師,你喜歡研究經教,喜歡清凈,我那個別墅供養給你。我去看了一看很滿意,過了幾天到台中去看老師,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老師笑笑給我說了一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當時我聽不懂,我向老師請教:趙州和尚為什麼八十歲還行腳(行腳就是參學)?老師講的是:他道業沒有成就。我有一點明白了,道業沒有成就,你要到處去求學。閉關,這閉關就不出去求學了,我有一點聽懂了。

  老師就說:閉關住山是什麼人?道業已經成就了。那個已經成就在中國一般講宗門教下,宗門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趙州和尚八十歲還沒有大徹大悟,還沒有明心見性,他還要到處參學;教下的人是大開圓解,沒有大開圓解,你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山,你要到處去求教,去親近善知識。換句話說,你要去做學生。這個我們才曉得,閉關是要這個條件的。真正開悟了,真正大開圓解,能不能閉關?不能。為什麼?你成就了,你要教化眾生,你不能夠藏在山裡頭。你藏在山裡頭,你慈悲心沒有了,你要教化!學成之後要教化,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你怎麼能閉關?你怎麼可以住山?住山跟閉關什麼條件?自己已經開悟,已經大開圓解,沒有法緣,沒有人知道他,這個時候怎麼辦?閉關或者住山。閉關住山代表什麼?道業已經成就,已經畢業,我不必要到外面參學了。

  那些參學的人到哪裡去參學?我們要去找一個善知識去親近他。到哪裡去找?古人謙虛,不像現在人,你找到他,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行,我不會。你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的善知識,善知識告訴他:無量法門我只知道一個法門,你來了我教給你,其他的殊勝法門你去請教別人。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善知識多半會給你介紹,他知道你的根性,因為你跟他相處一段時期,不管長短,他能觀機,會指點你,你到什麼地方去參訪某人。就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每一個善友會介紹他,你到哪裡去,為他推薦。換句話說,他住茅蓬也好,他閉關也好,他是等待弘法機緣成熟。緣成熟之後,參訪的人多了,請他出關他就出來,度眾生的緣成熟了。

  所以自己成就,度眾生的緣不成熟,又不可以說我已經修學成功,不能講這個話,所以就用閉關、用住茅蓬。參學的人,哪個是真善知識?你去打聽那個閉關的人,那個住茅蓬的人,那是真正善知識,你到他那裡去請教。他要沒有能力教導你,你就可以把他關門打開,別閉關了,跟我一起去參學,你不夠資格,是這樣的。另外還有一個閉關的條件,就是什麼?他的法緣太多、太殊勝了,每天來請教的人很多很多,自己接應不暇,連自己修行的時間都沒有,那這是什麼?這是避難,這個可以,這樣的條件可以閉關。老師最後問我,他說:你這兩個條件你是哪個條件?我們一條都沒有。那個時候我剛剛出家,剛剛出來講經,聽眾不多,認識我的人不多,兩個條件都沒有。只好跟別墅主人講我不能去了,你去另找別人。我為這麼一樁事情向李老師請教,閉關住山的條件,我這才明了那不是隨便的。但是今天我有資格閉關,有資格住茅蓬;我不是開悟,也不是大開圓解,我是看我的人太多了。在外國我還不具備這個條件,如果在中國大陸那是具備這個條件。看我的人每天不要說多,一天來三百人,我就應付不了,就沒有法子,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慈悲心要有,要有耐心,要歡喜接引大眾。你要歡喜,你要接引大眾,你一定要接觸大眾,你不能離開大眾,這是一定道理。老師不能離開學生,離開學生你教什麼?但是現在,現在用遠程教學,這是澳洲推出來的。澳洲因為地大人稀,居住的地方非常分散,所以學生求學就相當不方便,他們就用無線電。早期是用無線電廣播的,收音機收聽,收聽這些課程的節目。現在進步、提升了,現在用網路,澳洲這個做得確實是世界第一。我們這個小城有一座大學南昆大,這個學校網路教學現在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它的學生分布在六十二個國家地區。學生不必到學校裡面來上課,在網路上收看它教學的科目,考試、跟老師請教問題全部都在網路上,所以你在家裡面可以學習。這個學分學完之後,考試及格,學校把畢業證書寄給你,這個學校是有學位的。這是遠程教學,這是得力於科技的方便。

  現在像這種遠程教學的思想,遠程教學的方式愈來愈普遍了。幾乎高等學校裡面,縱然它不是完全是遠程教學,它也有這個部門。就像我們一般講的函授學校,它有函授部,現在就是有遠程教學部。你如果是工作,或者是經濟上有困難,沒有辦法到學校來修學,你可以在家裡上課,一樣可以成就,一樣可以拿到學位。這些都可以說我們這一句經文裡頭,『一切眾生鹹得目見』。願身,無礙相,現在我們是利用科學工具,也能把這個障礙突破一部分。再看底下這一句,第九句:

  【無邊化佛,從其身出。】

  這個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化身,無量無邊的化佛,從他的身上出來了。清涼大師註解注得很簡單,「化從真流,源無有異」。這兩句話前面一句好懂,後面一句不太好懂。這是化身,化身從哪裡來的?化身的根基是真身,真身變現的。真身是什麼?法身,是毗盧遮那。化身是什麼樣子?說實在話,化身就是真身的樣子;真身是什麼樣子?真身沒有形相,化身是隨機示現的,應以什麼身度化就現什麼身。所以化身有沒有一定的形相?沒有,一定是隨順眾生的根性福德因緣,叫隨類化身。所以他確確實實是化從真流,源是化身的根源,這個根源跟真身沒有兩樣。但是要曉得,真身無相,無相後頭還有一句叫無不相,無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但是那個相是幻相。為什麼說是幻相,它不是真相?「真」是永恆不變,應化身那是辦事,事情辦完了,這個相就沒有了,所以那個相不是永恆存在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一真法界裡面的現象也是虛妄的,虛妄何以稱它作一真?一真是方便說。因為它相續的時間比九法界境界裡面那些相時間要久,並不是真的沒有變化。世尊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有沒有滅度的一天?有,阿彌陀佛示現入滅,就是他的緣已經盡了,他教化眾生的緣統統盡了,他示現入般涅盤。不過極樂世界非常殊勝,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接著一尊佛出現於世,那個時間我們地球上人算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才出現於世,時間太長太長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情形,阿彌陀佛示現入滅,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成佛了,示現成佛,接著的,當中沒有空檔,這個好!觀世音成佛之後,極樂世界也不叫做極樂世界了,佛的名號、世界名號都改了,改朝換代。但是那個世界的殊勝絕不亞於極樂世界,這個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從什麼地方想像?你看觀世音菩薩現在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在遍法界虛空界廣結法緣。觀世音菩薩的法緣不得了,家家觀世音!所以他老人家將來示現成佛,那個法緣比阿彌陀佛還要殊勝,度化眾生的人數超過阿彌陀佛。但是眾生再多還是度得盡的,度盡了,緣盡了,他要示現入滅,大勢至菩薩接著就成佛。西方世界這個佛跟佛,他銜接的,沒有中斷。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每一尊佛當中,沒有佛的期限很長很長。

  沒有佛在世間教化,眾生苦!佛真的是有慈悲,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讀《地藏經》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把教化眾生這樁事,付託給地藏菩薩。換句話說,世尊入滅了,彌勒沒有出現之前,這段期間地藏王菩薩代佛弘法。一切諸菩薩當中,地藏菩薩是代理佛,我們要格外的尊敬。地藏菩薩他表的是什麼?孝親尊師,斷惡修善,深信因果。那我們就曉得,佛沒有出現在世間。實實在在講,照《華嚴》這個說法,經裡面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就像經上所說的,「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常轉無上輪」。它怎麼會有中斷?這裡面又是什麼原因?我們不難理解,佛菩薩出不出現世間,眾生的業力。眾生如果行善積德,這就是感,佛菩薩都來了;眾生如果造惡,他所感的魔王外道。魔王外道來幫助眾生造罪業,成熟眾生的罪業,把眾生統統帶到三途地獄去了,魔乾的事情。那我們要問,這些魔外裡頭有沒有佛菩薩在裡頭示現?有,不但有,還很多。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只不過是示現的身分不相同。我們在五十三參那一段經文裡面,也得到一點訊息;甘露火王的瞋恚,勝熱婆羅門的愚痴,很像是魔王外道,那是如來化現的。為什麼要做這種化現?眾生的業太深了,要幫助他消業障。

  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示現的,不是像我們現在造的觀世音菩薩這麼樣慈祥的像,不是;青面獠牙,鬼王的像。在中國,中國民間超度佛事,常常請法師放焰口,焰口台的對面,你常常看到紙紮的一個鬼王像,青面獠牙,看到都很恐怖,那什麼人?叫焦面大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餓鬼道里示現這樣的身分,這個樣子度鬼道眾生。這樣我們就能夠聯想到,原來諸佛菩薩在六道裡頭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只是眾生福薄,沒這個福報,他不能現佛身、不能現菩薩身、不能現阿羅漢身。他要用別的身分,用六道凡夫的身分來幫助眾生。

  凡夫並不知道這是佛菩薩示現的,什麼人知道?真正修行人,契入境界的人。這個契入境界就是我們講的信解行證,他能夠證得,雖然證得不圓滿,他能夠證得幾分,這種人行,他能夠見得到。所以應化身是真正契入境界的人很清楚,不管是什麼樣身分,知道。度畜生現畜生身,度地獄現地獄身,一定現同類身。『無邊化佛從其身出』,這無量無邊化佛,這個地方我們就是記住,這是化佛的色相、身相不相同,他隨類化身,真的統統都是佛,那不是假的。這個註解裡面講的是「化從真流,源無有異」,這話是真的。最後一句:

  【種種色光,充滿法界。】

  這一句是「吉祥相」,身光、智光,「身智光照,普稱世間」,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這八個字。智光,這容易懂,身光實在講也不難懂,現在西方人講磁場。每一個人都有磁場,這個磁場就是身光,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就是練氣功的人一般都能夠看得到人這個氣;氣,顏色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所以氣功真正有相當功夫的人,他從你氣的顏色大小能夠看出你身體健康的狀況。所以現在不但在中國,在外國氣功治病也相當流行,真正高明的氣功治病不需要用藥物,他用的方法是按摩推拿,不需要用任何藥物;真正高明的連針灸都不用。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光,中國人稱之為氣,這是西方人稱為磁場。

  世間大善之人,大惡之人,真正修行人,這三種人磁場都特彆強烈,他的磁場也很大,你進入他的範圍,譬如他在這個房間裡面,你進到這個房間你就會感受到。如果這個人心地不善,你進入他的房子,你就感覺得不安,你就感覺得很恐怖,這個氣氛不對,很恐怖,你就很想趕快離開。大善人呢?那不一樣,他那個氣氛非常慈祥,你進入到他的房間你感覺得很舒服。這是真的,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能感覺得到。我早年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磁場好,所以叫我們非常歡喜親近他,即使他一句話不說,我跟他坐在這個房間裡面,坐兩個鐘點,我感覺得那是享受,磁場好,吉祥!早年有一次我在邁阿密講經,就是講「認識佛教」,這個講題講了八天。裡面有兩位當地人天天都來聽,一堂課都不缺。我看他在這個講堂裡面,他盤腿打坐,眼睛閉下來,他也不看我。我就讓翻譯曾居士,我說你問問他,他能聽得懂嗎?其實我們當時講經,是曾憲煒居士現場用英文翻譯。他很誠實,他說他不能夠完全聽懂。曾居士說:那你為什麼每天都來?他說這個地方磁場好,他到這個地方來坐兩個小時覺得是享受。這就是此地所說的『種種色光充滿法界』,佛的磁場好,充滿法界。

  我們一般人的磁場只是充滿這一個房間,坐在客廳裡面充滿這一個客廳。這是很強烈的感觸,再往外面去這種感觸就愈來愈少。從這個地方,你能夠看到他磁場的大小,我們講光的大小、氣的大小。確實有一些大福德的人,他居住的庭院很廣大,我們中國過去人家大宅院,這個四合院的房子是一進套一進。我見過有四進就是四個四合院套在一起的,後面有正里、有後花園,花園隔壁還有菜園。這麼大的宅院,你還沒有進宅院的大門,在宅院的外面就感覺得有不一樣的氣氛。那個帝王,大福報!如果諸位到北京去觀光旅遊,你去看看故宮。從前這個帝王時代,特別是有大福德的帝王,他那個氣很旺,那個磁場很強,你站在紫禁城外,你就感觸到。現在講的天安門廣場,那還沒有進午門,在外面你就能感觸到那個磁場的好,強大,敬畏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了。

  毗盧遮那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你就想想他們的磁場,真的是充滿法界!我們為什麼感觸不到?我們之所以感觸不到,是我們自己發出來的磁場非常不好,把他的磁場給擾亂了。就好象現在我們講的電波,他們的電波是非常正常,周遍虛空;我們自己也發出電波,我們發出是非常之亂,亂流,跟他衝擊的時候,把他平靜的磁場也好象波動了,我們沒有辦法感受到他的磁場,就這麼個道理。如何證明他們的磁場在?只要心凈,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必完全放下,放下少分你就感觸到了,不放下是決定感觸不到。從什麼地方證明?從聽經、看經我們可以獲得證明。心地清凈的人、心思細密的人看經有味道,聽經能聽得懂。這是什麼?你感受到佛菩薩的磁場。如果聽,聽不懂,看也看不懂,沒興趣;你自己這個場,就是你自己的氣氛磁場非常之亂,非常不好,跟他交接的時候,你感受不到,道理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這一段經文末後的一段,這一段是「結通廣遍」:

  【如於此清凈光明香水海華焰莊嚴幢須彌頂上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出現其身,而坐於座。其勝音世界有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悉亦於彼現身而坐。】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裡面,這是這一段的總結,「結通廣遍」。這個結裡頭有三個意思,有通、有廣、有遍,清涼大師在註解里只有一句話,「且結同類一界,余皆略也」,其餘的省略了。這個結就是前面,你看前面在「別顯勝德」裡面,我們所看到的『清凈光明香水海華焰莊嚴幢須彌頂』,這都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在『摩尼華枝輪大林中』,佛現身了,豁然出現,現身了,現身坐在蓮花當中,這個大道場蓮花當中。『而坐於座』,這個座就是前面講的「其道場大蓮華中」,他坐在這裡。

  『其勝音世界』,這個世界有『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裡面顯示這個世界之大,世界之大比我們娑婆世界大得多。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座須彌山,一千個單位世界成為一個星系,這個星系就有一千個須彌山,我們稱它作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這一尊佛的教化區當中有多少個小千世界?十億個,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換句話說,十億個須彌山頂,它這裡不是十億,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這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的教區,比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大,顯示在這裡。每一個單位世界,佛都有化身,『悉亦於彼,現身而坐』。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在這個教區範圍之內,佛肯定隨各個地區的眾生,這個眾生我們通常講九法界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是應化身。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如是。那我們再想想,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不如是?當然如是,怎麼曉得?想當然爾。從《華嚴經》的經義我們確實能夠肯定,釋迦牟尼佛在他這個教區範圍之內(十億個銀河系裡面),隨類化身。

  在古時候,在中國有那麼一次透露了身分。隋末唐初,智者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現在中國。我們深深相信在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地區,釋迦牟尼佛化不化身?化身,我們能想像得到,只是沒有人認得他的身分。只知道他是聖人,他是賢人,他是個好人,他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是一個很慈悲的人,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不知道他是釋迦牟尼佛。這是世尊的教區,他方諸佛如來到不到這個地方來化身?來,無處不現身。所以老老實實跟你講,佛菩薩那個數量比我們眾生多。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裡面的含義凡夫不知道。讀過《華嚴經》智慧開了,略略的能體會到一些,那還要是少分契入,你才能體會得到,沒有少分契入,還是體會不到。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境界豈不是四十卷經題裡面不思議解脫境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能入,不是普賢菩薩不能入。為什麼?普賢菩薩心量大,所以大心凡夫也能入,他跟普賢菩薩等同的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大,能體會得到,能感受得到;心量小,體會不到,感受不到。就好比什麼?這身體某一部分局部麻木不仁,知覺失掉了,麻木了,手摸摸什麼?拿針刺刺沒有感覺,麻木了;少分契入,這個麻木稍稍恢復,是完全沒有恢復正常,但是這個時候你用力去捏它刺它,有一點知覺了,大心凡夫就像這個樣子。那個感受的靈敏比不上菩薩,但是比我們一般麻木不仁的人,他感受到了。

  從這個比喻當中,諸位細細去思惟,細心去體會,這是大心凡夫學《華嚴》,對於華嚴境界能夠感受得少分。感受少分,應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就能感受到諸佛菩薩遍滿虛空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你能感受到這個氣氛。那究竟在哪裡你也說不出來,可是你確確實實感受他真的在。這個境界可以加強自己對佛法修學的信心,加強你的願心,勉勵自己努力向上。現在已經得到少分了,希望再能夠得到多分,境界你就愈來愈好,愈來愈殊勝。現前,我們常講過大方廣佛華嚴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眾生的日子很苦,佛菩薩的日子很樂、很幸福,離苦得樂的教學目標,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真正見到了。從哪裡見到?從自己身分上見到了,不是從外面。所以這是「結同類一界」。再看下面第四段經文「毫光召眾」,這第四段:

  【爾時彼佛,即於眉間放大光明。】

  這是放光。『爾時』,就是佛在大蓮花當中豁然出現的時候,他一出現就端坐在蓮花上。前面一段經文佛沒說法,是佛出現之後,他的大智、大德、大能令一切眾生感受到的;沒有人說,佛自己也沒說。這是事實,我們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一些人物,接觸到一些不同的磁場,我們有這個感覺。現在再看到佛放光,前面是佛只有出現,說了那麼多,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磁場。這個磁場裡面充滿了智慧、德能、相好,顯示出佛的大智、大願、慈悲,你都能在這裡感受得到,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光從『眉間』放出,清涼大師說眉間放光是代表中道,左右兩個眉是代表兩邊;眉中間放光表中道。這是智慧之光,真實智慧。

  【其光名發起一切善根音。】

  這第二句是說這個光的名稱,這是什麼光?『發起一切善根』,這個後面還有個『音』。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注得好,「發動宿種,生起新善故」。「發起一切善根音」,這是主光明,佛身上都有光,常光。尤其是這一尊如來,他的福報無比的殊勝,從哪裡看?從他教化眾生之多,他教化範圍之廣,都超過釋迦牟尼佛。可想而知,他的常光殊勝,這是眉間放光。放光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發動他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修學的善根福德的種子。觸動,光會觸動他阿賴耶識裡面善根般若種子,生起新善故,你看這個用意多深!光音,所以這個光叫音,不用言語,用光來觸動。這些眾生善根福德很厚,佛光一照,他就明了,他就感受,他就覺悟了。

  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多數(濁就是今天講的染污)嚴重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這是所有一切染污的根。什麼東西染污你?現在最普遍的電腦網路染污你。我聽說許許多多年輕人、學生,在網路裡面,網路非常複雜,他每天躲在房間裡面,家長都很讚歎,不錯,孩子好用功。他在裡面看什麼?看打鬥的、看黃色的、看什麼灰色的,我都說不上來,都在這些地方學壞了。現在連出家人也不例外。有人告訴我有少數出家人(我們培訓班的學生),晚上看網路看到三、四點鐘,第二天早晨上早課打瞌睡。看什麼東西?都是這些亂七八糟東西,這些東西誘惑力量非常強。科幻小說,都是些妖魔鬼怪,天天跟這些東西接觸,喜歡這些東西。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想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妖魔鬼怪那一道去了,不是正道。所以,我從來不看電影、不看電視、不看報紙。我在任何一個地方沒有訂過報紙的,偶爾別人有什麼新聞來告訴我,還有人把重要的新聞影印一張來給我看,這個有的。

  在這個世間保持自己的清凈心,別人都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覺悟。高度的警覺,這個東西不能接觸,這個東西像吸毒一樣,接觸之後它有毒癮,麻煩大了。到時候他就想看,他有癮,你說怎麼得了?佛法這樣的殊勝,在佛法沒有癮,不喜歡看佛經,中國古聖先賢的典籍,裡面都是講道德仁義,都是好東西,對你沒有癮、沒有吸引力,你不喜歡看。你喜歡看妖魔鬼怪,喜歡去看殺盜淫妄,這個世界怎麼會不亂?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末日?世界動亂,世界末日從哪裡來的,自己要負責任。古人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什麼責?你想的是什麼?你做的是什麼?它有影響。不要以為我們小小的這一點不善,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一個不善的波,思想的波動,不善的波。許許多多的人都有這不善的波,這不善的波就大了,你加了一分力量在裡頭。如果我們加的是聖賢教誨,純凈純善的這個波,這個波好,這個波是平靜的。雖然我們這個波敵不過邪惡的波,邪惡的波是大風大浪,我們這是平靜的。但是這個平靜衝進去,我們也會隨著有一點波浪了,它那個大浪會減弱,減弱就是災難減弱,災難的程度減弱,災難的時間縮短。這就是幫助世間苦難眾生,這個道理曉不曉得?不知道。所以我們不看這些東西,好!

  今天我走進攝影棚,看到門口裝了一個圓形的大天線,這個天線全世界什麼樣的節目都能收得到。你們要小心,你們要是收負面的這些節目,這個東西叫地獄門,阿鼻地獄的大門。現在大門裝上了,你們往阿鼻地獄的機會就多,就看你願不願意去了。阿鼻地獄的誘惑力量非常強大。裝這個東西,我們本來這裡是不裝這些天線,裝這個東西是收看我們講經的節目。現在台北有一個華藏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播放我們講經念佛的節目,不中斷的。看看你們有沒有這個技術,這裡頭許許多多頻道只開這一個頻道,其他的頻道統統把它鎖掉,不能開,只有這個頻道,那叫功德無量。如果其他的節目也都能開的話,那就不得了。我們常住要想辦法派個人來管理,如果管理的人自己也偷看,那麻煩就大了,這就無法管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天天勸導大家,效果很微渺、很薄弱,外面的力量太強大了,自己要沒有相當的覺悟,難,非常非常困難。希望同學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壽命不長,人生苦短,千萬不可以在這個短短壽命裡面造無量無邊罪業,墮三途地獄,那是真正失算,真正錯誤了。

  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善根有三,一者生福,及不動業,以施忍智三而為善根」。這個「施忍智」就是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忍辱、般若,生福!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第一個生福、不動業。怎麼叫生福?怎麼叫不動業?這裡頭也有三種,一個是惡業,惡業就是三不善業,不善根所生。不善根就是善根的反面,不能布施就是慳貪,慳貪是不善根,瞋恚是不善根,愚痴是不善根,惡業就是這個不善根所生的。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再提升一個層次,叫供養。供養跟布施在行為上是一樣的,用心不一樣。供養是真誠恭敬心修布施,叫供養,布施裡頭沒有真誠恭敬就叫布施,不叫供養;得福、得的果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同樣是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曉得。

  瞋恚是惡業,忍辱是善業,忍辱從善根生的,瞋恚是不善根生的。如果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修忍辱波羅蜜,你們諸位想想還會有戰爭嗎?戰爭在這個世間就斷絕了。世間人造作惡業無過於戰爭,尤其是現代的戰爭,核武的戰爭、生化的戰爭,那個不得了!真的是科學家所講的,這是末日的戰爭,是整個世界毀滅的戰爭,不是普通戰爭;佛法裡面講的小三災,太可怕了。能夠稍微忍耐一點,那就救度一切苦難眾生,都在一念之間。但是六道凡夫,我們不說天人,天人是修上品十善往生的,生天的。天人心地都慈悲,如果看到眾生造極惡的罪業,天人離開了,他們搬走了。這些人正如古人所說的「危邦不居,亂邦不入」,看到地球上人要搞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那個天人都回到天上去了,他不在這個地方住了。他們有福報,他在這個地方住的時候,眾生沾他的光,享他的福;眾生思想行為造作不善,他走了。他走了,這個世間就有災禍,妖魔鬼怪都來了,幫助眾生作亂。

  過去台灣政府提倡文化復興運動,這個故事我也跟諸位同學說過。那一天我們也碰得很巧,我跟趙福崇先生去看方東美先生(看方老師)。正好在方老師家客廳里遇到教育部有幾位官員,在那個地方向方老師請教,怎樣落實文化復興。他們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就坐在旁邊旁聽。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方先生的態度非常嚴肅,大概五分鐘一句話不說,有五分鐘的樣子才開口說話,說話的語氣面孔都很嚴肅,一點笑容都沒有。有,首先要把台灣所有的電視關閉,無線電台的廣播關閉,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幾句話說出來之後,這幾位官員說:老師,這個做不到!老師這又開口說話:這些東西天天都在破壞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你要不把它去掉,文化復興運動怎麼能做得成功?現在台灣這些年的變化大家知道,文化復興沒做到,文化摧殘差不多已經到拔根的時候了。固有傳統文化會整個消滅掉,被什麼消滅掉?方先生講的這三樣東西,電視,現在還加了一個網路,方先生講的那時候還沒有網路,真的是電視廣播雜誌報紙。有學問的人、有見識的人不一樣,完全不相同。他看到這個世界敗壞了,他老人家先走了,災難你們慢慢去承受去!

  我今天這樣的年齡,李老師當年我親近他的時候,他才七十一歲,我今年七十七了,老師那個時候就常講:我早就該死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話是真的,活了這麼多年,世間什麼樣的事情大概也看的都差不多了,沒有看到的事情也能夠預料得到,好好念佛求生凈土,大事已近逼了。換句話說,可以走了,應該走了,沒有什麼好留戀的。活一天,用這一天時間幫助大家,希望大家醒過來,希望大家覺悟,隨順三善根,不要再去跟著三不善根,那你就麻煩了。

  清涼大師這個三善根說得很清楚,「無貪,無瞋,無痴」。無貪,布施;無瞋,忍辱;無痴,般若。這前面註解講「施忍智」,三善根,要真幹才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可以受用,不能夠貪戀。我們在講席這講了多少年,常說,我從年輕出來講經的時候就常說,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使用權是什麼?我可以受用,我決定沒有貪著,所有權就是貪著了,你的麻煩就來了。在這個世間就如同住旅館一樣,這個世間沒有我的家,你有家你就有留戀。我們是住旅館,什麼都不是我的,所以走得很自在,一絲毫牽掛都沒有。無貪、無瞋、無痴是三善根。大師他不用無貪無瞋無痴來說這三善根,他說施忍智,這個好,這個意思深!不但無貪,還要布施。你看看無貪無瞋無痴是消極的這一面,它還有積極的那一面,不但不貪,我全心全力的布施。我有財,用財布施;我沒有財,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勝於財布施,道理事實真相要懂。

  什麼叫做法布施?幫助人開智慧,幫助人斷惡修善。法布施裡頭最殊勝的,在娑婆世界眾生來說,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現相說法。現相就是做一個好樣子,做一個好榜樣。這我們常常講的,現在社會上人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做出孝順父母樣子來給人看,法布施,而且這是內財布施,我用我的身體做出來。現在這個世間人不知道尊師重道,我做出尊師重道的樣子給大家看,布施!世間人不知道仁義道德,我把仁義道德做出來感化世間人。這個不但是法布施,裡面還有內財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同時都在這裡認真努力去做,這就是修布施。是無貪積極的這一面,果報殊勝不可思議。我們要不要求果報?不求。不求自自然然得果報,得非常殊勝的果報。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二句:

  【其光名發起一切善根音。】

  這是「主光名」,這裡面的意思很深,昨天我們沒講完。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跟我們說「善根有三」,在第一條裡面他講「生福及不動業」,是以「施忍智」這三樁而為善根。通常大乘經教裡面講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昨天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個說法我們現在一般人認為,它從消極方面說的。不但於世出世間法不貪,而且能布施供養,這就是積極的。所以清涼大師用這三個字,這是積極的善根,能施;不但沒有瞋恚,他能忍。佛在《金剛經》上說過,「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能成事,瞋恚能敗事。所以,佛家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敗事是非常快速而嚴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謹慎的。這個事情來了,不合自己的心意,稍微忍一忍,不要立刻就發作,這個人是有德有福有壽之人,這是長壽!凡是心浮氣躁,小小不如意事情立刻就大發脾氣,這種人不但沒有福,也沒有壽。

  平常,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學習,也要知道觀察別人。觀察,不動聲色,你才有知人之明。這句話非常不容易!在歷史上,真正能夠知人,會用人,太少太少了!沒有知人之明往往做錯事,這都是在平素修養學問。知人善任那是起用,德行智慧的起用能成就事功。不但不痴,還有智慧,所以他用施、忍、智這三條做為善根,「而為善根」。這是從消極走向積極,這個講法非常之好,比通常講的無貪、無瞋、無痴更為圓滿。

  第二是「厭苦求滅,以信等為根」,清涼大師把「信等為根」放在後面講,下面會講到。「信等」就是信、進、念、定、慧,三十七道品裡面講的五根。苦,一切眾生都不願意受的,但是一切眾生總免不了。諺語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這一生當中不如意的事情,苦事佔多大的比例?十分之八、九。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把這個世間比喻作「苦海」。欲界眾生有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什麼叫苦苦?佛說了八條,生老病死這四條,六道裡面眾生誰能夠避免?沒有能夠避免的。生之苦我們把它忘掉了,人非常健忘。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神識投胎,這一般世俗裡面講人的靈魂去投胎。佛家不叫靈魂叫神識,靈魂是民間叫的,其實那個魂不靈。要真正來說,那個魂是迷惑顛倒,迷魂,哪裡會靈?如果真的靈,它就會選擇,不好的地方它不去投胎,那個不好的家庭它也不去投胎,它會選擇;它不會選擇,就說明它糊塗迷惑。孔老夫子說這個魂叫遊魂,說得很正確。遊魂它極不穩定,速度非常大,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到哪裡投胎去了。哪個地方有緣,緣從哪裡來?也是業力。所以神識捨身受生,確確實實業力在支配、在做主宰。造的業善,自然他就感得善報;造的業不善,他當然就在不善道裡面去受生,他要去受他的果報。

  六道的眾生知道苦。老,苦!現在你年輕,你還有體力,沒有感受到老苦。你有沒有看到這個世間的老人?我們這個地方每一個星期六晚上辦一次溫馨晚宴,招待附近街坊的老人,我們常常跟他們在一起。你有沒有看清楚,你有沒有記在心上?記什麼?不久自己老了就跟他一樣。這些老人到我們這邊來,我們這邊年輕的四眾同學們親切的招待他,他感覺得溫馨。這是真正的布施溫暖,這種布施在三種布施裡面,財、法、無畏布施統統具足,果德殊勝,但是沒有辦法離苦。如何能把這個苦永遠離開?這裡頭根本就是信,信什麼?信佛菩薩的教誨,信聖賢的教誨。你能信能解,能夠依教奉行,你就能離苦了。聖賢教導我們苦這是果報,果必有因。果上沒有辦法斷,沒有辦法把它消除,因上,所以種善因一定得善果。要想不受苦報,永遠離開苦果,那我們就真正相信三善根。得要信,信這個三善根,這三善根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可以叫你永遠離一切世間苦。

  《十善業道經》上世尊明白的教導我們,你要想離一切世間苦,那你一定要相信十善業。佛告龍王: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你看看這上講的,這是什麼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你得要相信,你不能再搞十惡業,如果再要造作十惡業,那你就錯了。十惡業是一切眾苦的根源,十善業是一切樂的根源,離苦得樂!經上講得很詳細,現在關鍵就在你信不信。我相信!信的標準是依教奉行,你沒有能把這十條、這十善落實,沒有能完全做到,你不信。你要信,哪有做不到的!你一定會誠誠懇懇恭恭敬敬勉勵自己去做,那個就是你真的相信。我懂,我信,我沒有辦法做到。說這種話的人,我們聽得很明白,他沒懂,他也沒信。真懂真信,哪有不落實的道理?肯定落實。未能落實,不信!沒懂!這時候怎麼辦?多聽多讀,這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古德教人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要懂得深入,要懂得熏修的道理。

  我為什麼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真正的理解?我學習的深度不夠,熏習的時間不夠,因此我天天要讀,天天要聽。我教初學的同學,諸位都知道,為什麼教他初入佛門,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現在這個東西做成電視連續劇的有兩片的、有四片的,都好。你要把這個聽三百遍,聽一年,一天聽一遍,聽一年它就起作用了。這就是什麼?深入,熏修,你一生得受用。但是你要不相信,那就沒法子,聽個一遍、兩遍,我知道了。知道怎麼樣?做不到,那個知道跟不知道沒有兩樣。知道,最可貴的是要做到!所以這些基本的德目課程,我們常常說的《弟子規》、《了凡四訓》、《感應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是根本,基礎!我們要在這裡紮根,不能不學。你要不學你沒有根,你的所修所學都是漂浮不定。再長的時間,幾十年過去了還是凡夫一個,境界一絲毫都沒有轉動。換句話說,你沒有成績可言。

  你會講經,會講經沒用處。從前李老師常講,你講得天花亂墜,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為什麼?你沒做到,你的氣質沒有變化。古人讀書講求效果,這個效果就是變化氣質,讀書在變化氣質,讀書志在聖賢。我們常講轉凡夫的氣質變成聖賢的氣質,轉凡成聖,這是讀聖賢書有了功夫、有了受用。如果這個氣質完全沒有變化,念了跟沒念還是一樣,這個書叫白念了。會背,記得很多,古人講的「記問之學」,你沒有心得,你只是記得一些。你也能說,你也能寫,與你的德行,與你的生活不相干,這就錯了,這個叫不會念書。在現前這個社會,這種情形很多。什麼原因造成的?父母沒教,老師也沒教,自己又不是再來人,不是天才兒童,所以我們看了固然很難過,不能責備。這個道場要建立道風學風,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它也不是真正難到我們沒法子做到,那也不是。問題在發心,真正有大慈悲心,看到眾生的苦難,如何幫助他解決。他們自己說老實話,也不願意受這些苦難,沒有辦法出離。覺悟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應當要發大心,捨己為人,建立好的形象、好的模範,這就是道風跟學風。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建立道德,要示現好學。從這個地方成就了,自自然然這個影響會擴大。尤其是現在大眾傳播的工具非常發達,網路跟電視快速的把這邊修學的成果傳到遠方,影響到遠方。

  要效法古聖先王,堯、舜、禹、湯、周公、孔子,中國人的典型,中國人的榜樣,他們是道德的形象。果然我們能夠學習,在這個地區樹立道德形象。這個地區的人思想行為不善,誰的錯?我的錯,我的形象不好,沒有能夠感化他們。如果我們這個團體,這個團體人不多,也不過是四、五十個人;四、五十個人,人人都要以聖賢、以道德來存心,三年能不能感化這個小城?從古德經驗當中,我們明了三年應該是足夠了。三年要做不出成效,不能夠在這個地方做到移風化俗,轉移風俗、轉惡為善,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沒有成績可言。諸位一定要記住,自己成就就成就眾生、成就天下了。所以果從哪裡看?看天下有沒有成就,眾生有沒有成就。自己成就了,別人不能成就,我們不要去管他,錯了,你自己沒成就。你成就哪裡說是不會影響到四周?沒這個道理。你自己是一盞燈,點燃之後我的光不要照四方,沒這個道理,它一定照。自己先要知苦,自己先要離苦,而後我們說幫助,他不必幫助,自自然然這個地區眾生都懂得離苦得樂之道,對這樁事情能信得過了。

  求財,一定要懂得財布施;求聰明智慧,一定要懂得法布施;求健康長壽,一定要懂得無畏布施。這一次我從新加坡來,跟許哲居士有聯繫,我請她到我們學院來教瑜伽。她今年一百零五歲,她跟我說她希望來住三個月,這個確切的時間學院會跟她聯絡。我們希望她三月來,這個也可以在我們多元文化講座跟溫馨晚宴告訴大眾,有喜歡來學的先報名。一百零五歲的年輕人,許哲居士常常講:我們要長壽不要老。如何長壽而不老?這裡頭有學問、有方法,確確實實能夠做得到。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明了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什麼得什麼。

  教室蓋好之後,你們同學,希望發心每個人學個一、兩門課程。兩門課程怎麼學法?一門是佛學,一門是中國古聖先賢的典籍,學一樣。天天在研究,天天在討論、在講解,進步就很快。每一門科目我們成立一個小組,至少兩個人,三個人、四個人一個小組。將來我們教室建好之後,分配教室,天天干!要把這些典籍,世出世間的這些學術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後研究怎樣落實在現實的生活當中,落實在現代的社會之中,教導大家如何在這一生當中,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干這個,這是人生第一樂事。希望把「讀書樂」這句話落實在我們學院,落實在每一個同學的身心之中,這個教學目的就達到了。不但這一生幸福美滿快樂,來生更幸福、更美滿、更快樂,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今天我聽說我們這邊要裝閉路電視,很好。每棟房子,我們這個宿舍都有個小客廳,這個小客廳裡面裝閉路電視,你可以聽經;裝一個小的喇叭念佛,佛號不中斷,阿彌陀佛妙音,這個佛號不中斷。在過去我曾經設想彌陀村,彌陀村裡面的樹木花草裡面都放著小喇叭,在這個範圍之內,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聽到佛號,都能聽到講經的聲音;六塵說法,樹木花草都念佛,都在說法。一切時一切處都在提醒我們,怕我們忘掉,這是我們這個小道場裡面的學風、道風。儘可能的少打妄想,少說話,多聽經,多念佛,常常保持自己清凈平等覺,自自然然我們不能說完全離苦,身心之苦惱會減輕,這就有很好的效果。身心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福慧也一定跟著增長,這是健康長壽之道。這是第二句「厭苦求滅」。

  第三句「求無上慧」,這是真正的目標。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苦要是不能離,煩惱不能離,這無上慧是根本沒分的,這個要知道。先離苦,你才會開智慧,放下煩惱,煩惱輕,智慧就長,這一定道理。所以世出世間一切事情,能夠放下的盡量放下,不要給自己找麻煩,不要增加自己身心的負擔。勞心勞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消耗能量最大的是妄想。所以世尊他們在世,一天日中一食就夠了。為什麼?他消耗的能量少,妄想少。凡夫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幾道點心,什麼原因?消耗能量大,你要不補充,他受不了,要大量補充。飲食是補充能量,但是飲食過多,身心消耗太大,壽命就縮短,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安穩舒暢,這個人怎麼會不長壽!自行化他,只要你會,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與方法,都不要勞心,也不要勞力,教化眾生效果無比殊勝。用不著到處去奔波,用不著那麼多繁瑣的應酬,沒有。

  我們仔細觀察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再看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他們一生的行儀,你就明白了,就覺悟了,他們有沒有像現在世俗這麼多應酬?沒有。而且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住在這個道場門都不出,一住幾十年,他教化的影響,不但影響到當代,影響到後世。這什麼原因?古人所講的「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就是這個道理。他自己成就了,自己的毛病習氣完全對治了,自自然然感化許許多多眾生。到處勞苦奔波,確確實實不是個好辦法。那是什麼時候?參學,自己沒有開悟,道業沒成。絕對不是遊山玩水,不是觀光旅遊,是親近善知識,求道,是為這個。如果這個善知識他所修學的法門跟自己志趣相投,因緣許可往往就住下來了,這一住住到若干年。佛法一切講緣分,有緣分住下來參學,緣分盡了,或者這位善知識往生了,或者有其他的因素不能再住了,這才告辭;否則的話,決定不能捨棄長時熏修。所以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頭,高士!你看看人家是怎麼成就的?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確實有學風、有道風的道場,門戶開放接納十方參學的學子。無論在家出家來參學,我們都接待。現在我們在外國,其他各個地區到這邊來參學要受移民條例的限制,他們到這邊來,一般海關只給他三個月的時間,期限到了他必須要離開。所以這個比不上國內,國內參學他就沒有這些限制。這些限制對,我們小道場沒什麼妨礙。所以我們一年辦四次佛學講座,這都是隨順我們眼前種種環境上的條件。從國外來的可以到這個地方來住三個月。我們講座一屆是七十天,十個七,我們取這個圓滿的數字。七十天這是一個學程,我們在這裡頭有計畫的要講授哪些課程,有基礎的課程,也有修學的課程,有主修、有助修(我們現在人講選修);有共同科目,有個別修學的科目。我們全心全力幫助大家,這樣子求無上慧。人家來參學這個七十天決定不能讓他空過,他要是空過了,對不起人。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上一堂,看「善根有三」的第三條,「求無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為根」。這個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大師跟我們講慈悲喜舍還要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精進。我們在經教裡面常常看到世尊常說,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世間善根有三,就是世間法,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三善根生的,就是講的無貪、無瞋、無痴,世法的三善根;佛法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

  但是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精進一定圓滿具足不貪、不瞋、不痴。用清涼大師在此地開示的話來說,不放逸一定具足慈悲喜舍。換句話說,一定具足布施、忍辱、智慧,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善根。菩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求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才曉得怎樣修學。所以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有一切法,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是方便,無量法門那也是方便,菩薩哪有不慈悲的!既然有慈悲,哪有不喜舍的道理!如果沒有喜舍,那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慈悲落實在喜舍。菩薩能看破、能放下、能歡喜捨己為人,念念為一切眾生得利益,真實的利益是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真實的利益。精進當然具足一切善根,如果不具足一切善根,那怎麼能談得上精進?自然圓圓滿滿具足了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舍己為眾;為一切眾生,能舍。度眾生,那個「度」的意思,就是為一切眾生示現好的榜樣、善的榜樣、正的榜樣、覺的榜樣、清凈的榜樣。把諸佛如來、祖師菩薩們,他們的德行,他們的教誨,用這個身體來落實,做出來給一切眾生看。不全是為自己,實實在在是為眾生。

  為眾生從哪裡做起?從自己身上做起,決不是口頭上常常勸別人照做,別人未必會聽你的。自己先做到了,你再說,說是提醒大家注意。為什麼?大家看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行持,有的時候沒有注意,你這一說,提起他注意了。不錯,他所講的,真的他都做到了,別人能信能服。他能信能服,他就會發心效法,他受感動了;不錯,做人應該是要這樣的。我們在此地大家在一起學習《弟子規》,時間還不久,大概只有個把月的時間,果然有那麼一點模樣了。你看看當地的居民,在我們多元文化講座裡面給他介紹的時候,他們的回應說出來了,做人應該是這樣;應該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友愛兄弟,對一切廣大群眾要有誠信(有誠意有信用)。所以這個地方的人很聰明,中國古聖先賢這些道理說說,他們能聽得懂,而且能接受,還很歡喜。這是什麼?聖賢之道發自於真心,發自於本性,一切眾生都有真心、都有本性,所以他見到了,他聽到了,引起性德的共鳴,這是真實教誨。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慈悲喜舍跟不放逸(就是精進),這是得一切智的根本。我們如果要想求得一切智,諸位知道這個一切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翻譯是無上正等正覺,根在此地;在慈悲喜舍,在不放逸。他不用精進這兩個字,他用不放逸,用意都很深。不放逸是什麼?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認真,不能隨便,不能馬虎;放逸是很隨便、很馬虎。用不放逸這個話來說,提醒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認真,不可以隨便。

  這是毫光召眾的第二句,這是「其光發起一切善根音」。「音」這個字清涼大師解釋得好,「通說善根,以依聖教發心為性,故云音也」,這一句話重要!換句話說,你的善根從哪來的?培養出來的。怎麼培養出來的?依聖賢教誨,你才覺悟,你才發心,所以沒有離開言教。所以這一句末後用個「音」字,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教是聖賢的教育,佛教是覺正凈的教育,佛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教育,決定不能離開經論。經論是教科書,我們求學離開教科書了,到哪裡去學?佛菩薩、聖賢在這個世間,我們找不到,即使是有也非常希有,並不多。我們今天想學,說實在話只有向古人學。古人,佛菩薩是古人,祖師大德是古人,那他們都已經過世了,不在世了,但是他們的著作流傳在後世,我們還能夠看得見,還能夠讀到。看到他們的著作,如同看到他們的人在面前一樣,讀他們的書就是聽他們的言說,聽他們講話,聽他們教誨。

  他教的有對象,當時有人,他教導他,那個人就是我們的代表。看看那個人有什麼樣的過失,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自己有同樣的過失,那麼他的教誨既然是對他,當然也就是對我,我要認真努力學習。如果我沒有那個人一樣的過失,我聽了這種教訓要記在心上,勉勵自己不要犯他們的過失,這樣才能長進。累積小智就變成大智,長時間的累積大智就變成大徹大悟了。所以求無上智最初方便(就是我們入門下手之處),還是在經教,還是在古籍。我們要在這些地方用功夫,從這個地方下手,古聖先賢的典籍不能不講,不能不研究。再看底下一句,第三句:

  【十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

  這一句是「眷屬數」,清涼大師跟我們註解的是「無盡法故」。主光名是眉間所放的光,這是主光名。眷屬數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八萬四千光明,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放光。四弘誓願裡面說得更多,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無量的光明,跟這個地方相應。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代表無量,如果真的十是個數字,這個數字不多不大。在《華嚴》裡面用十代表圓滿最多,《彌陀經》上用七代表圓滿,密教裡面有很多用十六代表圓滿,它是個代表字。『佛剎微塵數』,這個已經是不可思議,真的是無量,佛剎微塵數上面還加個十。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你看看這跟毗盧遮那佛有什麼兩樣?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出佛佛道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才是華嚴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再看下面第四句:

  【充滿一切十方國土。】

  這是講「照分齊」,清涼大師在注子裡面講「充滿十方,通方教故」。光中顯示教學,光都是表智慧,從智慧裡面開出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根都是智慧。智慧的起用遍滿十方,一切眾生都蒙教誨,這個我們一定要能夠明了。菩薩為什麼要求無上佛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如果不求無上佛道,不能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你的智慧不圓滿,你的德相不圓滿。換句話說,你想幫助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你的能力還是有限。換句話,就像我們現在一樣,心有餘而力不足,我真的想幫助一切眾生,我能力做不到。到如來果地能力完全恢復,確確實實他都能做到。都能做到,我們要問,佛的光明有沒有照到我這裡?他的主光表根本智,他的眷屬光表後得智,有沒有照到我這裡?有。為什麼我沒有感覺?我本身有障礙,感受不到。不是它不普遍,是我這裡出了問題。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這個頻道打開的時候,影像畫面出不來,絕對不是它這個電視波沒有到我這裡,到了。我打開為什麼收不到?我這個電視機機器壞了,這個比喻很淺,很容易懂。我們今天這個身體六根就是電視機畫面,現在我們見不到,我這個機器這個色相有了問題;我聽不到,音聲有了問題。絕對不是電波沒有到達我這個地方,到達了。

  為什麼那些好的,沒有故障的,沒有問題的,它那個機器一打開頻道,音聲色相都看得很清楚。故障究竟發在哪裡?總的來說,這大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業障,三大類的障礙把我們自己障住了。我們今天相信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慈悲,佛的喜舍,周遍法界虛空界,周遍一一微塵,周遍一一毛孔,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重疊法界,沒有不周遍的。只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收得到,統統看得到,佛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無時無處聽不到佛說法的音聲,諸佛如來說無量無邊的大法。換句話說,有無量無盡無數的頻道,你打開哪個頻道,想聽哪個法門,如對目前,就在眼前,你為什麼會收不到?哪有這種道理!

  由此可知,這個煩惱習氣麻煩,妄想分別執著不能不放下。不肯放下的是凡夫,徹底放下的是如來。菩薩放下了,還有少許夾雜,不幹凈;如來果地上純凈純善,一絲毫夾雜都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功夫修什麼?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矣。這是我第一天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真的是如同目前。五十年前第一次跟老師見面,他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教我布施。再看第五句,第五句長了:

  【若有眾生應可調伏。】

  這一句是講光的利益,它的科題是毫光召眾。佛用什麼方法通知大家來?放光,眉間放光,主光。主光裡面還有附帶的光,就是眷屬光,眾生一接觸就明了了。他有求願,他自然就來了,佛不需要發通知,不需要撒廣告,你看這方法多殊勝!『若有眾生應可調伏』。這一句是講應機,緣成熟了,跟這一尊佛有緣,有緣的他自然就有感受,看到這個光就有感受;無緣,看到這個光沒有感受,或者是根本就看不到這個光,這跟佛無緣。佛很慈悲,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句很重要。我們看下面講了十樁事情,這個光對眾生的利益。第一句:

  【其光照觸,即自開悟。】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無明重者,自覺智開」。無明重的跟這個佛有緣,所以一接觸佛光,我們現在講磁場大家好懂。佛這個磁場大,遍法界虛空界,根熟的眾生、有緣的眾生一接觸到佛法,接觸的緣很多,不一定,一接觸他就有感動。這個事情我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例子,而且過去對於佛法產生負面的印象,為什麼?沒有接觸過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遇到過。從小我們也常常看到寺廟,家裡老人、父母帶我們到廟裡面去燒香,小朋友在廟裡玩耍,看到和尚都給死人念經。從來沒有聽到過這個寺廟裡有講經的、上課的,沒聽到過。所以聽從世間一般大人常講,迷信!於是迷信這個概念深深的印在我們自己印象當中,佛教是迷信,佛教是消極,佛教對社會沒什麼好處;產生負面的影響。我算是真正接觸佛法是遇到方東美先生,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給我開的課程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看到這個名詞當時就很驚訝,真的對我來講是個震撼。細細聽他老人家給我講這個課題,我才突然覺悟到,佛法有這麼大的學問,這樣殊勝究竟圓滿。當時就生一個心,我要好好的學,要好好的弘揚,讓社會大眾明了,不要產生誤會,不要像我以前一樣,這就是「自覺智開」。

  佛在經上說過,「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方東美先生不是佛教徒,學者。他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是在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任教,學校跟著政府遷到四川重慶。有一年他生病了,生病當時就想到峨嵋山,這個環境幽雅清靜,是養病最好的處所。他到峨嵋山去養病。在山上,他是個讀書人,學者,喜歡看書,山上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一般學術的典籍都沒有,山上有佛經。他閑來無事就把佛經拿來看看,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學是從看佛經得來的,在山上幾個月療養當中,他看了不少。方先生的悟性高,記憶力強,很多重要的經文,他一段一段都能背下來,真正是個讀書人。

  他告訴我:哲學,佛經哲學才是一切哲學裡面最高的哲學。然後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兩句話動了心,於是我也找空閑的時間去逛寺廟。逛寺廟目的在哪裡?看這個寺廟有沒有佛經,去找佛經。在台北看到善導寺,善導寺裡頭有個圖書館叫太虛大師圖書館,我到裡面去參觀,有幾套《大藏經》擺在裡面。因為我聽了方先生的話,我了解這裡頭有寶。裡面出家人不看經,寶放在那個地方他不知道。那個時候那些出家人一大半現在都不在世了,都走了,不知道那是寶。我們現在講堂裡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比當時我在善導寺看的還要豐富。我們現在學院這些同學看不看?不看。除這個之外,《四庫薈要》、《圖書集成》,我搜集了不少都是寶。有沒有人看?沒有看到有人在看、有人在認真研究。

  前一段時期還有個楊老師,他真看,我知道。他常常晚上看書看到三點鐘睡覺,每天如是,看出味道出來了。他跟大家講這個《德育課本》,《德育課本》每一段裡頭用的典故很多。這些典故《四庫全書》裡頭統統都有,所以他常常查資料,常常翻出來看。翻這個原文做成筆記,在講解的時候介紹給大家。這是個讀書人,非常可惜,他沒有辦法在這邊長住,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他爭取到一個工作準證,讓他能夠在這裡長住。好處在哪裡?帶動我們這邊的學風。先有一個人肯讀書,然後就一定會有兩、三個人跟他一起來學習,慢慢將來五年、十年之後,形成一個風氣,讀書的風氣。我們這麼多的書不是擺在這裡好看的。將來新的教室搞好、做好了,當中這個大廳是我們的萬姓先祖紀念堂,將來念佛、三時繫念這個課程都在那邊上。我們新教堂的講堂就是專門做圖書館,世出世間學術研究的課堂,大家在這個地方做研究工作。這個課堂裡面我們也重新設計,用屏風把它隔起來,有一個人研究,像一般公司的辦公室一樣,四面屏風隔起來,他不受干擾;有三、四個人小組討論的,把它隔開。這個地方定時開放,這個典籍不是擺在那裡好看的,要真正去學。

  過去我買下第一部《四庫全書薈要》的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如果有人發心把這個《薈要》每一卷裡頭,對於我們現代日常生活可以用得上的這些文字句子抄下來,抄成一個菁華錄;因為全書這麼大,五百冊。希望我們把五百冊濃縮成一冊,菁華,那是受用無窮。這個工作可以在我們這裡做,抄菁華錄。有些一部書我們只抄個一句、兩句,完全看它的內容能不能落實在今天的社會,對今天社會許許多多的弊病有沒有校正的補助。將來我們讀這個菁華,講解這個菁華,這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果的方法,把古人的精髓吸收了。你要深入詳細的研究,那你到學院來,你進入這個教室,你去細心研究。通常我們落實在生活上要做的,這一本就夠了。這個工作過去在中國大陸有幾位教授替我做,現在這個資料在,悟行法師還印了幾本,但是所做的不夠理想,距離我們這個理想很遠,得重新做。這是樁大好事,對於我們現前的社會。我們抄錄下來,然後再用白話文解釋出來,再把這個解釋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供養全世界的眾生。這個文化財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天下大亂,亂世,這個地方不亂,這個地方清凈、太平,到這裡幹什麼?就是要做這工作的。不是到這個地方來避難的,不是到這個地方來享福的,是到這個地方來成就事業的,修養德行,成就佛家講的功德。所以這是『其光照觸即自開悟』,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它下面一共有十句,是這個光明十種殊勝的利益。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五句裡面,第五句是講「光勝益,文有十句」,現在請看第二句:

  【息諸惑熱。】

  這句只有四個字,這是應可調伏的眾生,我們一般講緣成熟的眾生。又有一個說法,與佛有緣的眾生,都能講得通,意思都好。見到佛光得十種利益,十種利益有完全得到的,有不能完全得到,得到幾種的,所以是多分、少分、滿分,這還是各個緣不相同。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最重要的要跟佛結緣,要跟菩薩結緣,要跟一切眾生結緣,這非常重要!如何跟佛菩薩結緣?依教奉行。經文裡頭末後一句叫「信受奉行」,有這句我們跟佛菩薩就有緣了,緣的深淺也在你對這句理解的淺深,奉行的淺深,這看你的緣的淺深。

  這是見到這個光,就是其光照觸,『息諸惑熱』。「其光照觸」這四個字貫下面十句,每一句前面都有其光照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煩惱深者,息現行惑」。真的,確確實實有這麼一樁事情,煩惱深重的人在這樣的氣氛磁場之中,他的煩惱不會發作,有噁心惡念,到這個時候他噁心惡念起不來,他惡的行為不會現前,這叫現行惑。但是離開佛菩薩,離開這個磁場,他的煩惱習氣還會現行,這就是諺語裡頭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聖先賢為什麼叫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道理不就在此地嗎?常常跟佛菩薩在一起,業習煩惱再重,都不會起現行,時間久了,不知不覺煩惱就斷了。所以時間一定要長。古時候的學人,我們就說是學佛的人、學教的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五年不離開。不離開老師的身邊,天天在受熏習。根利的,煩惱習氣停了,就是自己的功夫得力了,確確實實能息現行惑。諸位要知道這四個字就是我們講的功夫得力,在此地並不是功夫得力,是佛光加持。離開了佛光,離開這個環境,可能煩惱習氣又起作用了。這都是說佛光的威德。

  各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習氣煩惱厚薄輕重也不相同。如果在善知識身邊五年還沒有辦法伏住煩惱,那你得要覺悟,這時間不夠,一定要加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確確實實,我們在史書傳記裡面看到的三、四十年,甚至於五、六十年才把煩惱息住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在我心目當中都是菩薩示現的,他教導我們煩惱習氣不容易伏,不要說斷了,斷是更難,斷是證果;伏能往生,不能證果,斷才能證果。伏實在講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是肯定的,但是出不了三界。凈宗法門只要能伏就行,他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祖師大德常講這樣的人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是沒有斷,他能伏,功夫得力,叫帶業往生。除這個法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的,都是要斷煩惱。斷跟伏難易我們很清楚,斷不容易,難!伏比斷要容易多了,但是伏功夫真正要得力,六根在六塵境界里不會起心動念,這才伏住。別人不知道,自己心裡清楚。伏不住不能離開道場,不能離開善友,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

  我跟諸位同學說過,我不是利根,中等根性,我到功夫稍稍能得力三十多年了,我自己有經驗,真正不容易。我跟李老師十年,離開李老師天天講經、天天讀經,講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這五十年中沒有一天離開佛菩薩的,才能勉強息現行惑,難,這個事情真難!雖然只是能夠息現行惑,功夫得力了,有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佛門裡面常說的煩惱輕、智慧長,至少這個經論,世出世間典籍我翻開,我懂裡頭意思。我跟諸位同學做報告,長說短說、淺說深說,得一點自在了,這就是功夫得力。我跟大家說我煩惱並沒有斷,伏,在天台六即位裡面,我這個地位是屬於觀行即,如果是斷煩惱,那就相似即,那個地位就高了。尤其是這一部大經,這部大經對我們伏斷煩惱確實是大有幫助,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拓開心量,建立像佛菩薩一樣的宇宙人生觀。這是很希有的一樁事情,在佛法裡面說是希有因緣。下面第三句:

  【裂諸蓋網。】

  這一句,『蓋』是蓋覆,就是障礙自性,障礙性德,還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之密像羅網一樣,佛光照觸就把這五蓋的網裂開了,這是比喻。這是這個人的善根因緣比前面一位要深,前面一位只是息現行的惑。如果把五蓋網裂開了,你那個惡念永遠不會再生,雖然沒斷,伏斷的功夫比前面一位要深得多了。我們一般人勤苦修行出不了三界六道,就是這五種煩惱,五蓋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放不下。這個佛光一接觸之後,你真的放下了,放下之後六道輪迴超越就不難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要細心去思惟,佛在經上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人為什麼會墮地獄?因為這五種慾望叫你生貪瞋痴的煩惱,貪瞋痴起用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造十惡業。所以這五條要是不斷,無論怎麼樣修行,你想脫離六道輪迴難!不但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超越,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欲界不能超越。

  我們知道六道裡頭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想財、色、名、食、睡,有絲毫的貪戀,離不開欲界。換句話說,色界天人的禪定,四禪八定你得不到。我遇到過學禪定的,許多人讚歎,某個人禪定功夫不錯。我去看他,仔細觀察心裡不高興的時候,還有憤怒、還發脾氣,他有沒有禪定?沒有,有禪定的人不會發脾氣,有禪定的人心裡不會有不高興的事情。發脾氣說明怎麼樣?貪瞋痴沒放下,讚歎他,他很高興;批評他的時候,他很生氣,而且還有報復的心。我們知道那禪定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每天盤腿面壁在那裡坐香,我們知道身體是坐在那裡,頭腦裡頭還是胡思亂想,沒定,他跟真正得定的人不一樣。我們可以說大家都明了的,修禪定真正得定功的虛雲老和尚,那不是假的,那是真的,真的得定,真的五欲、五蓋伏住,甚深的定功伏住了,不起作用。能舍財,虛老和尚一生,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信徒供養的錢財他都拿去修廟去了,修廟蓋廟,他一生確確實實這些事情做得很多。廟修好了,建好了,他請一個人來做住持,他走了。許多他所建的、所修的,離開之後,再也沒有到那邊去過,真放得下!財舍了,色舍了。我們沒有親近過這一位老人,我們看過老人許多的照片,這個照片不論是站著、是坐著,你仔細去觀察好象都在定中,行住坐卧真的像經上所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我自己親身見到一位,章嘉大師,他在定中,真有功夫。你看他照片上穿的這一身衣服,我親眼看見的,冬天是這一套衣服,夏天也是這一套衣服。冬天這套衣服沒有話說,那衣服很厚,可以保暖;夏天也這套衣服,他不熱,這是本事。我們看到暗地裡面很佩服、很驚訝,他夏天不用扇子,人在定中,定心轉外面境界。別人覺得很炎熱,他沒有,他沒有冷熱的感觸。所以從前李老師跟我說(李老師也見過章嘉大師),他說:他老人家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不能夠猜測。但是他老人家確確實實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這是可以肯定的。很不容易!有這點功夫在現前這個社會,真善知識,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老人家言語少,說話很少,但是句句話都有力、都有分量。換句話說,一個廢字都沒有,不要說一句話,一個廢字都沒有,言簡意賅,這是智慧的表現。我這一生當中沒有見到第二個人。他所示現給我們看的是定慧、安詳、慈悲、自在,這是讓你見到他面你就能感覺到。我們所講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在他身上看到了。所以這是比前面一層功夫深。再看第四句:

  【摧諸障山。】

  這個『障』,佛法裡面有說二障、三障,二障是講煩惱障、所知障;三障是講惑障、業障、報障。報是苦報,果報,迴向偈常常念的「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諸煩惱要是消掉,這個人就出離六道輪迴了。這個人比前面一位善根福德又要高出一層,真的一層比一層高。在一般講二障要是斷了,菩薩位;煩惱障斷了,證阿羅漢果,所知障斷了,證菩薩位。三障惑業苦,這是六道輪迴的業因。為什麼會有六道?佛給我們解釋,六道之由來就是起惑造業受報,受報的時候又迷惑,迷了又造業,所以惑業苦在循環,這就是輪迴的現象;起惑造業受報。

  所以,二障的意思比三障還要圓滿,三障通常講的就是煩惱障,什麼人破了?阿羅漢破了,阿羅漢破了三障,超越六道,他到四聖法界去了,不再六道輪迴。經上常講是永脫輪迴,阿羅漢永脫輪迴了,他再到世間來,那是乘願再來的,他來教化眾生。這樣的阿羅漢我們知道都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回小向大」,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因為六道裡面的業因他斷了,所以他再回到六道是乘願再來。另外一種乘願再來的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報,他這個身體還在世間,還沒走,這是經上常講「有餘依涅盤」,這個身是有餘的,他什麼時候想走他很自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但是他跟眾生還有緣,還要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也是乘願再來。我們常講轉業力為願力,生死自在!大小乘佛法裡頭,修行人,出家在家,歷代不乏其人,現在有沒有?在我們想像當中是肯定有,但是我們肉眼凡夫,我們不認識,他也不暴露身分,永恆不斷的來幫助眾生。諸位一定要記住,幫助眾生裡面最主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幫助眾生明了煩惱習氣之害、戒定慧之德。只有真正明白,搞清楚了,歡喜戒定慧,厭棄煩惱習氣,這時候他就會有選擇,那個選擇是正確的了。第五句:

  【凈諸垢濁。】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未解脫者,凈心垢種」。解脫,這個名詞意思我們要懂,「解」,讀去聲當動詞講,如果念解那就當名詞講,把煩惱習氣解除了;「脫」,脫離生死輪迴,這是第一個層次的解脫,這個解脫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還有未解脫者,是什麼?無明煩惱沒有解脫,塵沙煩惱也沒有解脫,所以他脫不了十法界。必須再要用功,把塵沙煩惱解除,無明煩惱也要化解少分,這樣他就能脫離四聖法界。我們常講十法界,他能脫離十法界了,脫離十法界之後他往生到一真法界。

  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修行人,脫離十法界之後都是到華藏世界,華藏是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之後,無明煩惱沒斷盡,這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了,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階級?那是從無明煩惱來說的,把無明煩惱分成四十一品,斷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級。初住菩薩斷一品,二住菩薩斷兩品,十住菩薩斷十品,初行位的菩薩斷十一品,二行位的菩薩斷十二品;這樣斷一品升一級。四十一品是等覺菩薩,那就剩一品,已經斷了四十品,還有一品,這一品叫生相無明,那是無明的根。這一品斷了之後就證得圓滿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品無明沒斷,還叫正等正覺,不能加「無上」。所以正等正覺這個名稱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我們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你看看這個解脫,解是修因,脫是果報,到如來果地才真正稱之為究竟解脫,等覺菩薩還不能稱究竟解脫。現在這一句裡面境界就很廣大了,在我們看起來他從哪裡算起?從阿羅漢說起,因為阿羅漢脫三界六道,這是最低的標準。初果、二果、三果沒有離開六道,不能叫真正解脫。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這真的解脫了,這是最低位,最高的等覺,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未解脫的就是這麼多的人,其光照觸,各個得利益不一樣。換句話說,都能夠提升他的境界,提升他的品位,因為這個光能「凈心垢種」,種是種子,阿賴耶識裡頭含藏著不善的種子(垢是不善)、煩惱的種子、無明的種子。這個佛光你接觸之後,能夠幫助你把阿賴耶識裡頭不善的種子回歸到清凈,有這種能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其中一些道理我們必須要懂得,西方世界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道場,大道場,一個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大道場,大乘菩薩修的,不是小乘。凡夫何以能去往生?你只是一個凈念,把你阿賴耶識裡面煩惱習氣種子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我們自己做的功夫,要有能力用你的凈行(清凈行),都在平常用功夫,誠誠懇懇的念這一句佛號。念,你要看清楚「念」這個字怎麼寫的,不是口念,口念沒有用。念是什麼?今心,這個字是會意,讓你體會到什麼叫念,心上真正有就叫做念。口上念佛,心裡頭沒有佛,那個不叫念佛,那個沒有用處;口裡雖沒有念,心上真有佛,這叫念佛。心上真有佛,自受用,口裡念佛是念給別人聽的,是讓別人聽到佛號,阿賴耶識里就種個佛的種子,同時也提醒自己。最重要還是心上真有,時時刻刻念念不忘。

  這個心上怎麼有?有一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過年,有位老居士(老太太)過年的時候來看我,跟我說她念佛念得很好,功夫很得力,她說她統統都放下了。她說:法師,我只有一樁事情放不下。我說:什麼事?孫子放不下。我就跟她講:你的心上有個孫子是不是?她說:是!我說:你要把心上的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了。那什麼?那叫念。你看她沒有一天到晚:孫子、孫子、孫子,沒有掛在口裡,她心裡頭真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想孫子,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個不能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禪,我們有沒有真做到?不容易!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家親眷屬,有一條牽掛累贅就把你從極樂世界邊緣拉回來了,阿彌陀佛沒有法子接引,你那個業力很重,拉不動!阿彌陀佛看到這個樣子,也只好搖搖頭,回去了。所以親情很難斷,要有智慧,智慧開了,你能把他放下了。你愛不愛你的孫子?愛他,但是現在想想我要到極樂世界,我必須把他放下,我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我才能度他,我才能真正幫助他。如果把他放在心上放不下,自己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失掉了,依舊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一轉世,你就不認識你的孫子了,你愛他,他不愛你,沒用處,幫不上忙。所以一定要覺悟,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到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法師,到極樂世界還要修多久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夠乘願再來度眾生?因為這些人慈悲心切,對他的家親眷屬情很深,恨不得馬上就來度他。我告訴他那個不難,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身邊打幾個圈圈就行了,你就有能力回到娑婆來教化眾生。這是經上說的,不是我在造謠言。你就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在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你再回到娑婆,你不會迷失了。所以,倒駕慈航,乘願再來,往生的人那是比修任何法門都快速,他可以把自己證無上菩提的時間延長一點,不那麼積極。反正怎麼樣?已經證得不退轉,有進無退,不過進得慢一點。進得慢一點不怕,只要不退轉,而且是圓證三不退,他可以立刻就回來;度你的家親眷屬。

  問題就是你在現前牙根要咬緊,要能夠忍得過,在心裡頭把你所親愛的暫時要放下,一定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秘訣是往生的秘訣,很多人疏忽了,所以造成一個現象,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個法門古大德讚歎著說「萬修萬人去」,為什麼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一萬個念佛人,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說清楚、說明白了,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如理如法的念佛,真的萬修萬人去。你念得不得法,你裡頭有夾雜,你的念不是凈念,佛在經上講的是「凈念相繼」,你不是凈念,你裡頭有夾雜,只要有絲毫夾雜就把你凈念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你這一生不能成功。老太太不能往生,孫子是他的冤家,來障礙她,來破壞她的功夫,她自己完全不知道,真的被破壞了。所以不是冤家不聚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六句:

  【發大信解。】

  清涼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說的是「未信大者,發起入住」。這一句講得很清楚,這是對小乘根性人說的,對大乘沒有信心,現在被佛的佛光照觸之後回小向大了。就跟我在前面所說的一樣,念佛往生的人在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來接引的時候是先阿彌陀佛放光照他,佛光這一照,他的功夫立刻就提升一倍。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几几乎乎提升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還是有等級的,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有這樣的功夫;中品的,那差不多就是四果羅漢;上品的,辟支佛的位次、權教菩薩,還沒見性,方便有餘土。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應當奮發努力,應當放下萬緣,一心稱念。稱是稱名,就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這個稱念是兩樁事情,「稱」口上有,「念」心上有,這種人一定往生。往生果報的殊勝比這個地方「入住」,那要高得太多太多了!這一句是對權小根性人所講的,佛光照注能幫助他轉小向大。你要說為什麼能幫助他轉小向大?佛光照注是緣,助緣,這個權教小乘他阿賴耶識裡面有大乘的種子,大乘種子埋在權小種子的下面,透不出來,佛光這一照把他阿賴耶識裡頭大乘種子照出來了。這一照,引出來了,他對於大乘法生起信心,回小向大了。

  像歷史上記載的天親菩薩,這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馬鳴、龍樹、天親。天親菩薩本來是學小乘的,他在小乘教裡頭造了五百部論,著作非常豐富,毀謗大乘。哥哥是學大乘的,無著菩薩是他哥哥,以後接受哥哥的教誨,一下覺悟過來了,知道毀謗大乘造嚴重的罪業。他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懺悔,要把舌頭割掉;過去毀謗大乘。哥哥就告訴他:過去你無知,你用舌毀謗大乘,你現在回過頭來,你可以用你的舌讚歎大乘,何必要把它割掉?他聽了說:很對。於是又造了五百部論讚歎大乘,所以他在佛教史裡面,千部論師,真的是智慧如海辯才無礙,這是個例子。

  未信大者,佛光一注照這個緣讓他發起回小向大,這個「入住」,住是十住菩薩,在大乘法裡頭的。小乘的果位不出十信。你看大乘圓教裡面講的阿羅漢果,阿羅漢所斷的煩惱層次相當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這是斷煩惱的程度相等,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但是智慧德能七信位的菩薩比阿羅漢要高很多,這阿羅漢不能夠為比的。所以入住那是回小向大,佛光有這樣大的助緣,不可思議的威力。第七句:

  【生勝善根。】

  清涼在這一句給我們解釋的是,「闕資糧者,生其勝善」。勝是殊勝,闕資糧可以說把整個大小乘統統包括了。資糧是比喻,在從前出門旅行身上一定要帶錢,錢是資,不但要帶錢,還要帶糧食,這是在從前,現在不需要了。現在是旅館飯店很多,到處都是,用不著自己帶糧食。從前旅行要帶乾糧,這個日子我們過過。二次大戰的時候,在中國的社會還相當落後,交通不發達,公路都是砂石的路,車輛走過之後那個灰塵蔽天,如果坐一天的車子,全身至少差不多都有一公分的灰塵,確實非常恐怖。現在道路這麼好,車輛這麼多,而且車輛的造型不斷在改進,車子裡面有冷氣,密封的,在從前沒有。旅行,飯店很少很少,大都市裡才有,小城市、小村鎮沒有,所以出門一定要帶糧食,糧食帶米,那個米袋子是用一個圓的筒子,布做的,米裝在裡面打一個結背在身上。出門一定會帶一袋米,帶個衣服鋪蓋,一個背包,很辛苦的,那你就懂得什麼叫資糧。現在人方便了,帶一個信用卡就可以了,既不要帶錢,又不要帶這個,什麼都不需要帶,現在人真的要是我們那個時候的人看現在人,現在人是天人,享天福!可是古人常講的享福要有德,如果沒有德,這個福報大了,享過頭,禍害就來了。「福兮禍所倚」,中國人造字真有智慧,你看禍跟福樣子很像,要不仔細,禍就看成福,細心去辨別,它太接近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你要會做人,你要會辦事,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要有智慧趨吉避凶,古大德常常這樣教誨人。資糧,從我們初學一直到等覺菩薩。為什麼?他需要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的條件就叫做資糧,所以這一句裡面包含的境界深廣無盡。

  『勝善』,意思也是深廣無盡。今天以我們念佛的同學,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如來。古大德跟我們講凈土資糧有三類,三種是三個種類,這三類是什麼?第一是信,第二是願,第三是行。信、願、行稱為往生凈土的三資糧,我們資糧缺乏了,這三者缺一條就不能往生。凡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這三個條件的,這叫「勝善」,最殊勝的善。我們為什麼沒有「信」這個資糧?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認識不夠,生不起信心,這一條我們自己決定不能夠疏忽。我們對凈土有信心嗎?對極樂世界有信心嗎?你自己冷靜的思惟,誠誠懇懇的答覆你有沒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你相不相信經裡面所說的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了,你的信心生不起來!

  在現前如果對於這個世界還有貪戀,還有念頭想控制,還有念頭想佔有,一切人事物要據為己有,你對西方極樂世界不信!你還是信娑婆世界,你還是信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對於經教沒有參透,你不了解,你不相信。信都沒有了,哪來的願?行就更不必說了。那個念佛有口無心,心上真的沒有佛。心上有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上有這個東西,心上有自私自利,心上有貪瞋痴慢。這樣的人那就是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個十萬、二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古大德講這個話真話,一點都不過分,你是真正缺乏資糧。所以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為什麼要親近道場?還不是善知識跟道場幫助你生勝善而已,意思在此地。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了解,否則的話,真叫太可惜了,這一生真的是希有的因緣當面錯過。

  信、願、行這三個條件都要真正通達教理,然後如佛所教,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才真正能往生。這三個條件三資糧,不是我們一般人具足這三個條件都能往生,哪有那麼簡單。三個條件裡頭還有條件,什麼條件?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基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願行才能往生。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這三個條件也不能往生。你有沒有注意到?善男子的標準是什麼?凈業三福裡頭頭一條,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標準,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下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前面四個當然具足。換句話說,這七句他要具足這個條件,三福里第一福、第二福,再加上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他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品位高了,他不在凡聖同居土。

  三皈談何容易!不要以為說到三皈、說到眾戒,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那是什麼?那叫名字三皈,有名無實。真正三皈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覺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凈而不染,皈依僧。真做到才叫三皈。我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迷惑顛倒,還會起邪知邪見,依舊會生煩惱(生煩惱就是染著),你沒有皈!三皈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這個誓詞念一遍就完了,哪有那麼簡單的!這個我們在《三皈傳授》裡面講解得很清楚,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的話,這種形式三皈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種子,現在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它不起現行,它不起作用。戒是受了,受了做不到,做不到就變成犯戒、破戒,怎麼能往生?

  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凈業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了,後面「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願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因為他發菩提心,他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我跟同學們說過很多,說得很詳細,他真正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個念佛,心上真有佛。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裡頭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心裡真有佛,他怎麼會不作佛?心裡沒有佛不行。這是在「闕資糧者,生其勝善」,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跟諸位說明。在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裡頭,從最低的不斷往上上升都要靠資糧,資糧就是條件,他要具足他提升境界的條件,這就是「生其勝善」。再看下面第八句:

  【永離一切諸難恐怖。】

  這一句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裡面說,「未入地者,除五怖畏」,沒有登地。由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出來,沒有登地的菩薩還是有恐怖、有畏懼,這個「五」是五大類。佛在《心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我們不要說三賢菩薩,未入地者是三賢菩薩,我們今天有沒有怖畏?有,有嚴重的怖畏,恐怖畏懼,擺在我們眼前的好象有大災難要來。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裡面都記載著現在這個時代是世界末日的時代。再仔細觀察,有沒有末日的預兆?好象預兆很多、很頻繁。不讀聖賢書,你不太容易覺察這些預兆,如果你常讀聖賢書,几几乎乎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災難的預兆,多麼恐怖,天災人禍!

  佛光照觸,我們可以永離一切諸難恐怖。就像《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你看看跟這一句意思一樣不一樣?確實沒有兩樣。《十善業道經》是不是佛光?我們展開經卷,釋迦牟尼佛的眉間白毫光就照觸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嚴重障礙的話,讀了這個經文,聽到這個講解,他就有很深的感觸。在這感觸裡面他就生起信解行證,所以他就是有緣人。沒有緣的人就是說他的善根很薄,煩惱習氣很重,讀了之後,聽了之後,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感觸,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我行我素。這是善根薄業障重的人,天天還造業,他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隨順佛菩薩經教,他沒有隨順。這個災難能不能免得了?免不了。如果世間人肯回頭,當然肯回頭需要助緣,就是前面講的資糧,這個資糧是什麼?教育。古聖先賢的教育現在沒有人講,想學沒有地方學,典籍、教科書雖然在,我們這個講堂裡面就不少,沒人看、沒有人講、沒有人照做,這是沒有法子離怖畏的。所以什麼是資糧?有人講解、有人研究、有人認真在做,年年月月不間斷的在做。這個就產生效果了,就能夠幫助很多人回心轉意。

  現在我們在這麼多年講經教學經驗當中所看到的,芸芸眾生當中,哪一類的眾生容易教、容易接受?兩頭,一個是老人,退休的老人;一個是兒童,十歲以下,好教,很容易接受,當中這一節難,正是經上講的「剛強難化」。當中這一段十歲以上,六十歲以下,剛強難化,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經驗。但是只要這兩端肯學,肯學好,慢慢就影響當中。所以今天我們講幫助眾生,我們要勸進行者,這就是早年我想到彌陀村這個念頭,彌陀村就是教這兩頭。彌陀村是退休的老人,他們這一生已經算過去了,晚年了,過去這一生所造的行業,那個時候剛強,不太接受別人的意見,更不會接受別人教誨。現在年歲大了,想想再往前面走就是墳墓了,中國古人常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個時候這個思想見解跟少壯的時候大不一樣,從前做錯的事情現在有時候感覺得後悔,不應該害很多人。所以現在跟他講聖賢教誨聽得進去了,聽了之後點頭,人應該這樣子。

  兒童,十歲兒童,還沒有被社會嚴重污染,這個時候這個聖賢典籍教他讀、教他背誦,用故事的方法講給他聽,他很有受用。但是這種教學要不能間斷,至少五歲到十歲,六年如果不間斷,那這個善根打下去,他一生受用不盡。他很可能是底下一個時代的大聖大賢。這就是古德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但是現在麻煩的事情在哪裡?社會上制度問題,你說小孩六歲到十歲天天接受古聖先賢教育,不去念普通學校。家長們就考慮,那將來怎麼辦,他出身成問題了,所以這是教育制度上有了障礙。雖然如此,還有很少很少少數的家長,他覺悟到了,不讓小孩去念小學,自己在家裡教,確實這是好辦法。像中國過去的私塾一樣,小學不讀,將來考中學,以同等學歷去考中學肯定考得上。為什麼?這些兒童底子厚,他有智慧,智慧開了學東西非常容易。如果叫他準備去考中學了,給他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做準備,做考試準備,肯定可以考取。這就是在家長要聰明、要有智慧、要有眼光,看得很遠。這個小學六年級的課程考中學的並不困難,兒童真的果然從五歲到十歲能夠在聖賢教誨奠定基礎,這個人將來不得了。小孩有沒有這個緣分是家長,家長有沒有這個智慧?有沒有這個眼光?有沒有這個毅力?這個非常重要。

  『離一切諸難恐怖』,這實在說,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共業所感沒有法子逃避。佛菩薩教導我們,老師教導我們,怎樣避免?斷惡修善。災難在現前不要害怕,不要求躲避,有躲避的意念就是你對於這個災難有恐怖。災難來是什麼?勇敢的接受,心平氣和的接受,念佛求生凈土。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一定要跟佛菩薩的教誨相應。在現前我們能夠捨己為人,從今天起不再想自己的利益,不再有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聖賢之道永存世間,為這個,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我活一天干一天,活一年干一年,決不要想我還有明年、還有後年,那是妄想,沒有那個道理。打妄想,錯了,那叫不切實際。最重要的,抓住現實。現實是什麼?此時此刻,我要學佛菩薩,我要像個佛菩薩,這樣縱然災難來了,不驚不怖。為什麼?有好地方去,雖然你有悲心,這個世界上苦難眾生很多,希望自己久住世間來度化眾生。試問我跟這些眾生有沒有緣?沒有緣,你想幫幫不上。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還用攀緣的心就苦了、就錯了。我跟眾生有緣那就會多住一段時期,沒有緣就少住一段時期,何必要勉強一定要住多少年。諸佛菩薩從來沒這個念頭,這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凡夫!總要通情達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在前面讀過,勝音世界為什麼福報這麼大、這麼殊勝?它有因。那個世間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種的善根福德,現在因緣成熟,果報現前了,無比殊勝,感得無量無邊諸佛出世。我們今天所出的這個世間,是這個地方的眾生,居住在這個世間眾生無量劫來造作一切惡業罪業,累積到今天爆發了,是這麼一個原因。我們今天覺悟了,隨順佛陀教誨,回頭是岸改過自新。我們改得徹底不徹底?改得究竟不究竟?頭一樁大事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這比什麼都重要。自己成就了,就成就了眾生;自己不能成就,打妄想是不能成就眾生的,不能幫忙眾生的。自己真要成就,成就道德、成就智慧、成就學問、成就一切功德,自自然然就「永離一切諸難恐怖」。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毫光召眾第九句,十句裡頭第九句:

  【滅除一切身心苦惱。】

  這個『身心苦惱』,凡聖都沒有辦法避免,就是到了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我們知道有四十一個階級,即使到等覺菩薩,他身心有沒有苦惱?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就是他的苦惱。當然要跟我們凡夫相比,那我們可以說是,不要說是法身菩薩,天人,我們看到他們都沒有苦惱,自在的在受樂,我們凡夫苦惱。可是等覺菩薩要跟佛相比,佛自在,他還是不自在。所以身心苦惱有差別、有等級、有程度上的不同,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末後一句:

  【起見佛心趣一切智。】

  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第九句「色累功用,滅身心苦」。末後一句說「滯無生者,見佛趣果」。這都不是普通菩薩,真正是法身大士,而且是深位的菩薩,不是淺位。清涼在末後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就是這段經文的總結,「初四」,前面四句講的是「離障」。對我們來講是要明了,要認真的來學習如何離一切障礙,那就是佛光照觸前面這個四句。但是先決的條件還是善根福德成熟的人,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是遇到佛的光明照觸。或是你遇到佛像,或是遇到經典,或是遇到善知識,或是遇到同參道友給你開示,把佛法介紹給你,這都是佛光照觸。像我在早年遇到方東美先生,他在課堂上講授「佛經哲學」,我們這一接觸,這是佛光照觸,把我們過去排斥佛法的障礙消除了。這個障礙消除了,我們歡喜接受了,這是『即自開悟』。

  第二句『息諸惑熱,裂諸蓋網,摧諸障山』,用一句佛門裡面的術語來講,消業障!都是稍稍明白佛法的道理,接受佛陀教誨,消業障。沒有接觸到佛法,在這個地方講沒有接觸到佛法的光明,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別人要是毀謗我侮辱我,我一定會生瞋恚心,會想方法去報復,至少也要辯白,洗刷我的清白。這些念頭行為起來了,不但業障消不了,增長業障。明白佛法道理就不一樣,逆境惡緣不起瞋恚了,也沒有報復的念頭了,業障消了。順境善緣如果要起貪戀,要被它迷惑了,那你就墮落了,你又起了業障。所以順境善緣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夠有貪戀,一絲毫貪戀都不能有,決定不能為外境所動搖,那真正的福慧現前了。

  所以諸位想想看,如果沒有接觸到佛光觸照,哪有這種修養功夫?過去我們離開台灣,逼不得已!我們小團體裡面的住眾心不平,還有外面的一些法師、一些護法心也不平,來給我說,還給我出點子。我寫了六條,「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把大家這個不平的心降伏了,很順利的離開了台灣。過了半年、一年這些人心真平了,來跟我說:法師,你處理這個事情對了。不爭,一切忍讓。我們最低限度相信命運,這是《了凡四訓》教導我們的。

  《了凡四訓》念多了就有這個好處,不爭,歡歡喜喜的布施供養,讓給別人,你要,我都給你。我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那個地方舍掉了,這裡來了,而且這是幾十年我們的經歷,愈舍愈多。佛法教我們布施,教我們種善因得善果,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真干,真有效應,一點都不錯。我們這幾十年當中證明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並沒有求果報,果報自然來了,來了怎麼辦?來了我們不能享受,不能被這個福報所迷惑。我們守著佛祖的教誨,福報現前大家享,不要個人去享,也不要我們團體這一伙人來享。我們要把這個福報擴大,一切眾生共享,你說這個多快樂、這個多自在!

  自己日常生活跟平常完全一樣。我們有這個身體,眼耳鼻舌身都需要滋養,眼需要色滋養,耳需要聲滋養,鼻需要香滋養,舌需要味滋養。佛經上講的色聲香味觸法,但是決定不能過分,要有節度。眼見色有節制,耳聞聲有節制,六根受用六塵境界有節制,這是最健康的,這是可長可久。如果沒有節制的,那你的福報一旦享盡了,後面就沒有了。福報沒有了,你的災禍就來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凡事都要懂得節制,這是佛法裡面的禁戒,禁制。飲食特別要節制,凡是不能節制,過分了都有傷害。

  我們看現代的人,剛才講了,眼需要色來養它,它要看。現在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大概是天天玩電腦看電視,沒有節度,很小就戴上眼鏡了,這什麼?這就是過分了!不知道節度,眼睛就受傷了,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就戴上眼鏡。耳喜歡聽,現在尤其是隨身聽,聽熱門音樂,不知道節度,大概到三、四十歲耳朵就不行了,要戴助聽器了,什麼原因?不知道節制。吃東西不知道節制,病從口入,什麼叫病?過分的飲食就是病,適當的飲食養人,過分的飲食那就是病根。尤其是肉食、飲酒過分的時候,你很明顯的看到人身體受到的傷害,精神受到的傷害,不知道節制。換句話說,不懂得養生之道。

  這些說實在的話還是不讀書之過,我們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聖先賢的書籍就是老人言。特別是飲食,無論是喜歡吃不喜歡吃,真正懂得養生的人,他對於食物他不管它的味,好吃不好吃他不管,他攝取養分。哪些東西對自己身體需要,他攝取,適當的攝取,身體健康;身體健康,心理精神也就健康。所以前面四句「離障」。

  第五句『凈諸垢濁』,清涼大師在總結裡面講這是「令解脫,通益三乘」。這個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一句包括的境界很廣。第六句這是「未信令信」,『發大信解』。第七句『生勝善根』,這是「令入三賢」,入三賢位。第八句『永離一切諸難恐怖』,這是「令得初地」。

  今天我們讀的這一句,『滅除一切身心苦惱』,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令二地已上,得於八地」,這個境界也廣,從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八地。末後一句『起見佛心趣一切智』,這是八地以上,八地菩薩「已證無生」。證得無生怎麼樣?他就在那裡不動了,確確實實他是很自在。所以佛看到了,在這個時候勸導他,教他還要向上提升,他上面還有九地,還有十地。八地是不動地,不能真的到那裡就不動了,不動那你永遠沒有辦法把自己境界再向上提升,所以是教他「起見佛心趣一切智」。決定不要退無上菩提,不能退這個心。這是佛的光明遍照,利益無邊,佛放光召集大眾。

  你看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從與佛有緣的眾生,凡夫一直到八地菩薩,這末後一句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幫他提升到九地、十地。換句話說,這個光的利益從初發心到法雲地,除了等覺,五十位菩薩沒有不得利益的。得利益淺深看他自己修行的果位,果位愈高,他得的利益愈大。這就像世尊在《法華經》里講的比喻,好比下雨,雨水平等普遍的滋潤大地一切草木。但是每一個草木所吸收的水分不相同,大樹吸收的水分就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就少;雨水落下來是平等的,個人吸收不一樣。這就好比這個地方所說的佛光普照是平等的,菩薩得的利益,我們講這是佛的光明加持,就超過緣覺;緣覺得的利益超過聲聞;聲聞得的利益超過我們六道凡夫。所以是佛的加持是絕對平等,我們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

  再講到淺近的比喻,這我們親身經歷的,我們聽老師教課,就像我早年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那個經學班就跟新加坡的培訓班一樣,我們同學只有二十幾個人,在一個教室裡面上課,老師講的是一樣的,每個同學得的利益不相同,各個不一樣。這就是說明善根福德因緣,因緣相同,聽老師講課因緣相同,個人善根福德不相同。

  什麼是善根?這我都常說,我說得很淺顯,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每一個人同樣聽老師這堂課,信解行證不相同,如果信解行證統統具足,四個字,他契入境界,他聽了能夠悟入;如果不能夠證,只有信解行,他能夠得解悟。諸位同修要曉得,如果要是沒有行的話,解悟不可能,解悟是什麼?你要通過修行來證明你的悟處。那為什麼叫解悟,不叫證悟?你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斷了,那就證悟了。道理在此地,我們學佛學經教的人不能不懂。這第四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再看第五段當機雲集,諸位一定要把這個科題看清楚,前面是當機。「當機」這兩個字怎麼講法?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適合於這個課程的教學,你具備學習的條件,這個課程對你很適合,在佛法稱為當機。在我們現代說法裡面是我們的程度夠了,志趣相當,我對這個課程有志趣,也有程度、有能力學習,這叫當機。「雲集」形容適合這個課程教學的人多,四面八方來了,聚集到佛這個講堂,到這個道場來了。

  這一段又分為兩個段落,「先通顯諸王雲集致敬」,後就是第二段「別彰諸王雲集儀式」。雲集的當機眾很多很多,用諸王來做代表。因為太多,沒法子說,說不盡,只能夠說團體,到這個地方參加的某個團體。請看經文:

  【時一切世間主。並其眷屬無量百千。蒙佛光明所開覺故。悉詣佛所頭面禮足。】

  這就是這兩大段裡面的第一段,很容易懂。『一切世間主』,老同修沒有問題,為什麼?《華嚴經》從前面一直聽下來的,「世主妙嚴品」裡面講得詳細,「世主妙嚴品」里講「一切世間主」,我們看到的人王,天王,八部護法的王,六道眾生裡面的王,大大小小凡是領導的都是王。還有包括一切雜神眾,那也是世間主;山神、樹神、草木之神、海神、江神、河神,都是世間主。從表法的義趣來講,我們把範圍縮小,縮小到我們現前的社會,在我們這一個國家,國家的領導人是世主;省縣市鄉鎮,那些領導人也是世主。各個行業公司的老闆,他們的員工有幾百人、幾千人都要聽從他的指揮,他也是世主;各個行業裡面的世主。世主的範圍包括就多了,一個家庭裡面的家長在他一家裡頭也是世主。一切世間主,《華嚴經》上講一切世間主不是講一個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小的就不說了,從大的來講。

  『並其眷屬無量百千』。眷屬有內外,內是他的家族,外是他的屬下。國王是世間主,他下面那些大臣文武百官是他的外眷屬,他自己宮廷裡面妻子兒女內眷屬。佛光遍照!所以『蒙佛光明所開覺故』,佛光一照大家都感受到了,看到這個無比殊勝的瑞相,為這個所震動、所感動。見到佛出現於世,佛現身了,當然都到這個地方來拜佛,來拜佛的。到達佛出現的處所,『頭面禮足』,都行最敬禮,向佛致敬。

  下面再為我們介紹諸王雲集的儀式,我們應當知道,應當學習。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禮節。人有禮節,遵守禮節,社會有秩序,所謂是有條不紊,它不亂,這個社會才祥和,安和樂利。如果沒有規矩,沒有禮節,人人都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那個事情麻煩了,這個社會亂了。今天社會為什麼這樣動亂?大家不守規矩,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聖賢人教導我們這些禮儀禮節,不是他發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一定要我們遵守,不是,那是性德。換句話說,做人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哪裡有一點點勉強?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無論是生活、是工作(他的工作是教學),待人接物沒有一絲毫造作。你要問他:為什麼你這樣做法?他告訴你「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隨順性德,隨順自然。我們把它一條一條記下來就變成了戒律了,就變成了儀規了,佛家講的戒律威儀,記下來就變成戒律威儀。在他完全是自然,我們很不自然的學習,這什麼原因?我們迷失了自性,違背了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錯了!所以叫造孽。佛跟法身菩薩,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順性德,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性德自然的起用,這裡頭決定不夾雜絲毫煩惱習氣在裡頭,所以是純凈純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應當要學習。

  世間的禮節要懂,不懂怎麼樣?不懂,人家嫌棄你,你跟一般人往來的時候,人家討厭你,口裡不說,心裡對你就是不高興。換句話說,他不歡迎你。因此,世間社會很複雜,就是在現代每一個地區國家,文化不相同、族群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生活的規矩也有很多不相同。夫子教我們入境隨俗,那你就要學這些禮儀,到什麼地方學什麼地方的禮儀,一定要隨順。

  這也是我常常勸導我們的同學,無論到哪個國家、到哪一個地區、到哪一個族群,我們一定要萬緣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要跟當地文化融合成一體。當地人歡喜,歡迎你。因為歡迎你,也就歡迎佛法了。你是學佛的,他看到學佛真不錯;你是個學儒的,儒很不錯。從這個地方幫助人建立信心,把聖賢道德的教化傳播到世界。普賢菩薩教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這個意思。凡是堅固執著自己的成見就行不通了,你只能在這一個地區,離開這個地區你就行不通。

  你要想在這個法界虛空界通行無礙,那你就要學大通智勝如來,你看看佛是怎麼做的?大通智勝如來智慧無比的殊勝,他在虛空法界任何地方暢通無阻,什麼原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到任何地方要打聽學習當地的規矩,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這是學問。

  這一段裡面它也分兩段,「先廣明喜見,後略列諸王」,現在先講第一段「正出本事之緣」。這個裡頭有六個小段,「文分為六,標名辨統」。這是第一段。請看經文:

  【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見善慧。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

  這先跟我們介紹城市的名稱,是『焰光明大城』。這個城的國王名字叫『喜見善慧』,他所統領的疆域,就是他這個國家有多大?經上告訴我們『百萬億那由他城』,這是個大國,這個國比我們的地球還要大,我們地球上的城市沒有這麼多。百萬億下面是那由他,我們就不說那由他,單單講百萬億,我們地球上城市沒這麼多,所以這是一個大國王,這個國王有福有慧。沒有大福德、大智慧,他不能居在這個地位,國王不好當。喜見善,善是福;喜見慧,慧是智,在世間法裡面講福慧圓滿,居人中的王位。這個大城是他的都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首都,國王居住的所在,這個大城叫「焰光明」。焰是形容像火焰一樣燃燒,有光有熱,光明表的是智,熱表的是德,我們講的熱情熱心,這都是應當要學的。所以看到這個名字,我們就想到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當機雲集第二段總辨眷屬,請看經文:

  【夫人采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見為上首。】

  這是一段,總辨眷屬。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明,「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這是什麼樣的條件稱為夫人,什麼樣的條件稱為采女,這個都是內眷屬。這個皇宮裡面的內眷,『夫人采女』,人數有三萬七千人。『福吉祥』是『上首』,這個「上首」我們就曉得是皇后。大師舉《瓔珞本業經》上說,提供來給我們做參考,「十住銅輪寶瓔珞」,這是講轉輪聖王,銅輪王。銅輪王有「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化二天下」。這些常識我想同學們很多都有,轉輪聖王有四種,佛經裡面稱為金、銀、銅、鐵。

  金輪王,他統轄的範圍是一四天下,也就是說一個單位世界,金輪王!這一個單位世界如果要是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就是一個銀河系。現在我們科學家確實發現外太空有不明的飛行物,飛行物體,一般人講飛碟,飛碟的形狀像一個輪。為什麼稱他作輪王?就是因為他有這個輪,這個輪是寶,它什麼作用?交通工具。它的速度非常大,在一天當中,這一天是我們這個世間就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這麼長的時間,他就能夠巡邏這個銀河系。你看銀河繫上多少星星?多少個太陽系?他就到處巡邏,去查看,所以它這個飛行工具速度很大,那照這樣說法,它的速度應當是超過光速,光速不能跟它相比。我們知道銀河系的兩邊,東邊到西邊多長的距離?大概用光的速度來通過的話,好象是五萬個光年,他能在一天就能夠巡邏周遍,那比光的速度大多了,他有這個寶。同時這個輪寶也是他的兵器,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武裝,像我們現在的戰鬥機一樣,是他的武力,是他的交通工具,金輪王。

  銀輪王,他管轄的範圍是三個(這是講的,他這個地方就省略掉了),銀輪王是三天下,就是銀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得到的地方四分之三;銅輪王是一半,二天下,就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的二分之一;鐵輪王所管的叫一天下,那就是一個單位的四分之一,像銀河系的四分之一。範圍都非常大!四分之一裡面諸位想想多少個太陽系?所以他們的飛行工具我們今天都叫飛碟,佛經裡面都叫做輪寶,叫輪寶。

  當然我們從這個經文上來看,雖然都是輪寶,這個等級決定不相同。也就是說,同樣是輪寶,金輪王的輪寶無論在速度,無論我們今天講裝備,銀輪王比不上;銀輪王的輪寶比銅輪王一定殊勝,銅輪王比不上;銅輪王的輪寶一定超過鐵輪王。所以我們地球上許多人看到這些飛碟,到底是哪個輪王派來巡邏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看起來好象都是一樣,實際上這個裡頭有很大的不相同。就像我們一般人在陸上看到汽車,開的這個車子好象都是一樣的,實際上這些車子品牌不一樣,性能不相同,價格也不相同,都在高速公路行駛,這是大致上的情形。

  我們把清涼大師註解這個地方《疏》我們略略的說一說,這是「十住銅輪」,銅輪王是「百福子為眷屬,生一佛土,受佛學行,教化二天下」。所以他的教化的範圍是單位世界的二分之一。銀輪王,「銀輪寶瓔珞,五百子」。你看前面是百子,這是五百子。「金輪一千子,初地四天王,萬子」。所以四天王天這稱天王,不是輪王,比輪王高得多。四天王天我們在此地看到了,他在菩薩等級裡面,初地菩薩。初地菩薩示現為四王天,二地菩薩示現為忉利天王,三地菩薩夜摩天王,四地菩薩兜率天王,五地、六地一直到凈居天,「但云眷屬亦如是」,那就是說明眷屬最多二萬子,大師在此地說「故知無過二萬子者」。

  「若三界王」那就是等覺,摩醯首羅天王,等覺菩薩來示現,他是「以一切菩薩為眷屬」。所以這個地方有疑問,清涼大師有解釋「按喜見所統」,就是這個經上所說的。「但以城言」,只講城的名字,「焰光明大城」。又見到了佛出現於世,這個經上給我們介紹的是四尊佛,這是第一尊,到第三尊佛「方雲去世」。他這個喜見王住世的時間很長,到第三尊佛的時候,這個經上才講他過世了,所以「五百銀輪,斯為正也」。那他到底是什麼樣的身分?清涼大師認為他是轉輪聖王裡頭的銀輪王,因為他王子五百人。銀輪王的王子五百人,《瓔珞經》上說的,所以他應該是銀輪王。

  「上首」,這是太子,太子裡頭嫡長,這叫上首,上首就是傳王位的,繼承王位的我們稱為太子,其餘的都稱為王子。王子當中選一個人繼承王位,這個人稱之為太子。一般都是選嫡長,他是皇后所生的長子。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在兒子當中選賢能的,選有德行的,也不一定完全是長子,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得也很多。這一位太子名叫『大威光』,說明他有德,他有智。威是德,光是智慧;有道德,有智慧,這個繼承人好!選繼承人的條件確實就是德與智,有德有智這才被列為太子。

  第三個小段威光得益,這就是大威光太子,你看他接受佛光注照,他是什麼樣的感受?得到什麼樣的啟示?這個地方很值得我們學習,請看經文:

  【爾時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

  這說得很具體,佛光一照,真的他就省悟過來了,省悟的是什麼?他能夠舉出十條,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佛光一照他開悟了。為什麼?根機熟了。所以開頭這一句說出來了,他是以往昔所修的善根力。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習多善根多福德,這個佛光注照是因緣,一遇到這個因緣,就把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引發出來了,所以才能『證得十種法門』。

  這就是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的,老師教學,同樣的,一個課堂上課,眾多的學生一起在聽,每一個學生所得的不相同。這什麼原因?每個人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不相同。老師是諄諄善誘,誠誠懇懇的在誘導學生,學生必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他就能悟入境界。善根福德不夠深厚,那就是什麼?多聽。聽了什麼?種善根而已。會不會開悟?不會,只是種善根。開悟的人過去生生世世善根種得太多了。

  從前老師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悟性,跟現在不一樣,老師平常觀察學生,從哪裡觀察?從反應。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學習當中,老師觀察學生的反應,反應敏捷,思惟想像動作有次第、有程序,在這個地方觀察他的德能智慧,這叫觀機。老師看清楚看明白了,這一堂課當中,好象這個課是為大家上的,大家都一起在聽,實際上老師是心裡有對象,那個對象就是為這個當機者說,其他人旁聽的。這個當機的他得滿分的利益,普通旁聽的所得的利益有差等,有得七、八分,有得五、六分的,還有得一、二分的。好象發個考卷一考就看出來了,有人考一百分,有人考八十分,有人考六十分,有人考三、四十分不及格。

  由此可知,教學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恆順什麼?隨順,隨順各個學生不同的根性,所以好老師他的教學「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佛的教學,紀錄下來這叫經典,就是他的教學。他老人家所講的,講的東西很多,一個科目有的時候講得很長,這裡面你仔細觀察,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陀當時教學聽眾裡面的程度不相等,佛是統統都顧到。程度好的,這講的裡頭有一些是深的,講得很深,那是對程度深的,對他講的。有些地方講得很淺,那些話是對程度淺的人說的。程度深的對他也是一種勉勵,你雖然深,淺顯的不能忘記,十善五戒不可以離開,雖然教初學,老修也提醒他。很深奧的這些義理,雖然對程度深的人講的,也讓初學的同學有個印象,做為將來契入境界的基礎。佛這一種說法的智慧善巧方便,我們應當要學習。他得十種法門,這下面:

  【何謂為十。】

  哪十種?第一句:

  【所謂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

  這第一種法門,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的「佛德圓滿,摧障稱輪,定中能知,故受斯稱」,他所證得的。『一切諸佛』,這就講佛佛道同,一尊佛證得的,一切佛所證得的,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地方才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的功德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究竟圓滿,功是他修學的功夫,德是他修學所得的果報,功圓果滿,這個果滿就是德,所以佛德圓滿。

  圓滿的功德有什麼用處?這個用處就是消除一切煩惱障礙,大乘經上通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華嚴?出現品》裡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我們常常念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統統消除了,確實沒有了,這是什麼?這叫圓滿的功德。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障,「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斷所知障,極其微細的障礙都沒有了,這個才圓滿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

  斷煩惱是有層次的,不是一下就斷得了的。古大德說得好,這樁事情是「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頓悟是解悟,你都能夠明了,雖然明了了,你習氣在,你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把你的習氣慢慢的磨掉,這叫修行。不是說理通明白了,習氣就斷了,沒這回事情。譬如佛法裡面常說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我們明白了,所有世間一切善法都從這兒生的。可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會起貪心,不合自己意思還是會起瞋恚心,你知道有什麼用處?你煩惱還是會現行,斷不掉,要在這裡下功夫,功夫得力了,功夫深了,煩惱不生了。煩惱不生是德,你種種磨鍊的那個叫功,功德是這個意思,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功德只有自己受用,功德不能分給別人,別人享不到,只有自己修自己得。福德可以送給別人,我有福報,我有財富,你缺乏,我可以送一筆財富給你,你可以享受,這福德,行。你沒有房子住,我有這個福德,我送一棟房子給你,所以福德可以布施供養一切眾生,功德就沒有辦法了。功德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了,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別的。古大德跟我們說,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福德裡頭不一定有功德,佛教導我們要積功累德,佛不勸我們修福德,勸我們修功德。為什麼?功德心是清凈的,功德心是覺悟的。換句話說,它與覺正凈相應。福德有時候跟覺正凈相違背,還是迷邪染。我用這個來揀別,大家就很好懂。

  我們以最普通的例子布施供養,布施供養與覺正凈相應是功德;布施供養要是與迷邪染相應,沒有離開迷邪染,福德,這個大家好懂。你煩惱習氣沒斷,這是福德。功德是肯定斷煩惱習氣,最低限度也把煩惱習氣伏住了,小小的功,這不是大功德,小功德。絕對不要誤會,在佛門裡面舍點財就叫做功德了,去幫個忙也叫做功德了,不是的,統統是福德邊事。

  豈不聞達摩祖師對梁武帝說的那幾句話,梁武帝當年在世,這是佛門的大護法,全心全力做這樁好事,替佛教造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我們今天講道場)。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供養出家人十幾萬人,歡喜出家人,發心供養。一般人以為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他自己也以為他的功德很大。達摩祖師從印度過來,這見了面,他非常高興,告訴達摩,我在這裡替佛教做了這麼多的事業,問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真話,沒有妄語,老老實實告訴他並無功德。為什麼?如果真正有功德,梁武帝身心清凈,不會問這句話。他會問這句話:我的功德大不大?他還在誇他的功勞,邀功,希望別人讚歎他。換句話說,他煩惱習氣沒斷,他所希求的,福報。達摩祖師老實告訴他,並無功德。現在我們懂他一生做的這些事業,沒有離開迷邪染,所以他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梁武帝要是問: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修的是大福報,不是功德。

  福報將來到哪裡享?人間天上。我們今天很清楚很明了,他到哪一層天去享福?欲界天。為什麼?他欲沒有斷,他不可能生到四禪天,他沒有辦法到色界,他在欲界,非常可能的,他的果報在忉利天或者在四王天,這非常可能。因為夜摩以上要有一點定功,這個定功叫「未到定」,確實有定功,定功不及格。如果他的定功及格了,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禪、二禪、三禪,就到那裡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欲界上面六層天都有禪定功夫在,一層比一層殊勝,最高的到他化自在天,那個福報是真大,但是他那個禪定算不錯了,還是不夠條件,跟初禪比他還差一截。再往上提升他就出了欲界,欲是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了,五欲六塵擺在面前動不動心?不動心,這個人才能到色界天,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說身遠離五欲六塵,不是,要不動心才行。

  身沒障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東西障礙?起心動念障礙。所以我們練功,練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眼見色不動心,決定不起貪瞋痴,眼在色塵裡面得定。耳在聲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聽不聽?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平等,這樣才能超越欲界。不是說你不接觸,你不接觸沒用,你還會打妄想。

  所以《華嚴經》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參訪的善友,他修禪定的,他那個禪定在哪裡修?不在禪堂,不是在面壁,他在市場,在逛市場,我們現在講的百貨公司。他逛百貨公司是修禪定,那是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邊看,在那裡練功。看了怎麼樣?不動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看了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修禪定。人家在那些地方修,定慧等學,定慧均等,善財到那裡去參訪。一般人哪裡曉得那是深位的菩薩,一般人只看到這個人常常到這裡來逛,大概他很有空閑,天天來逛街。怎麼知道他在那裡用功?在那個地方那真的叫參禪。

  所以真正用功人跟凡人,在形象上你簡直分不出來,沒有兩樣,用心是完全不相同。你仔細去看,那真正用功人他有定、有慧、有戒,戒定慧三學圓滿,他沒有煩惱,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很隨和,這個你就看出他修行有功夫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六根在六境裡頭,在境界裡頭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道場,都是正法道場,都是在練功夫,這是「諸佛功德」。「輪」就是功德起作用,破障。輪就是車輪,車輪作用是什麼?碾碎的作用,最明顯的像我們現在修馬路,這個公路上修馬路,你看壓路機把這個路壓平,佛取這個比喻。凡夫有煩惱、有分別、有妄想,心不平,佛法的教學,你果然能用功夫,這個德就是把你不平的心壓平了,煩惱沒有了,心平了;分別沒有了,妄想沒有了,心平了。所以用輪做比喻。

  輪又代表圓滿,什麼是圓滿?不二就是圓滿,二就不圓滿了。你看輪所代表的動靜不二,它圓周是動的,圓心是靜的,心不動,它周在動,心要一動那就不是圓了。像我們用圓規畫個圓,那個圓心一定不能動,這才畫成圓。那心要一動,不圓了,所以它代表動靜不二,代表性相一如。心是性,那個輪是相,動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也不是二,妙不可言。所有一切形象裡頭只有這個東西能夠顯示,佛用它來表法,稱為轉法輪,佛的教學叫做轉法輪。他得「一切功德輪三昧」,這是十種裡面第一種,我們應知應學。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六卷)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種法門裡面,我們看第二句,就是第二種:

  【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

  這一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此總持,能持諸佛普法」,注得很簡單,意思很圓滿。『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稱為「陀羅尼」。這樣說法怕初學的同學還是不能夠理解,我們得用現代的話說,現在人講綱領,陀羅尼就是綱領,一切佛法的總綱領。它當中還加一個『普門』兩個字,門是法門,普是普遍,一切佛法普遍法門裡面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就是「陀羅尼」的意思。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對於認知、理解愈詳細愈好,對於真正修行用功愈簡單愈好,把這個總綱領抓住,這個重要!這一句裡面含義實在講深廣無盡,如果它裡頭沒有「普門」兩個字,那就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到。戒定慧三學就是一切佛法的陀羅尼,但是普門那就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綱領,都有它的原則,這個多了!我們不說細的,在中國佛教大小乘有十個宗派,每一個宗派裡面都有總綱領,都有總原則、總方向,這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凈土法門這個法門的陀羅尼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信、願、行」這三條,這是凈宗的總原則、總綱領,稱之為三資糧。

  如果說法門,凈宗裡面也有很多法門,也不是一個。以念佛來說,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這就四大類。每一類裡面又有許多不相同的。單說持名,持名的方法也很多,有人念六字,有人念四字;有人念得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頂念佛,有人念得很慢,音調拉得很長,不一樣。依靠的經論,凈宗現在有五經一論,這個經論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都可以依靠,你如果依靠兩種、三種也行,五經一論完全依靠也可以,個人根性不一樣,都能成就,都能夠往生。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修的法門,我不要去勉強別人跟我修。為什麼?根性不一樣。選擇法門的原則,也有陀羅尼,總的原則是什麼?適合自己的程度。就是說這個法門,它所說的理論,它所說的方法境界,我能懂、能解,能解之後才能信,這個信才叫正信。還要跟我的生活環境能配合,我學起來方便。最重要的是要功夫得力。

  功夫得力從什麼地方看?確確實實學習之後,妄念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心平定下來了,這叫功夫得力。在現前果報上來說,身體必定比沒有學佛之前健康、輕安、自在、舒暢,樣樣能看得開,能放得下,這是現前果報。你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怎麼不得輕安?身心健康,憂慮牽掛少了,境界一年比一年好;功夫果然得力,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境界月月不相同。到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持住,要有定、有慧,那個戒定慧三學重要!決定不被外境誘惑,如果被外境誘惑,你就退轉了。初學佛的人勇猛精進,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學沒多久,二、三年大幅度的退轉了,很多!什麼原因?裡面煩惱作祟,外面誘惑力量強大,禁不起誘惑。這個原因是什麼?自己沒有堅守戒定慧三學,毛病出來了。如果這一生當中小心謹慎,真的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定要抓住戒定慧,抓住覺正凈,抓住十善十戒。我們今天不講太多,我們只講沙彌十戒,盡量去遵守威儀,一切時一切處認真的修學,學沙彌律儀,學十善業道,學三皈五戒,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沒有不往生的。這是在「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裡面,我們舉一個例子。

  我們初學決定不可以好高騖遠,決定不可以學好看,尤其是學院學教的同學。學教就是一般人講的學講經,這個事情看起來容易,實在很難,不是那麼容易,這一條路子是很長的道路,菩薩道!初學的人最重要的守規矩,那個規矩就是總的原則綱領,要認真修行。為什麼?你所講的跟你所行的要能一致,解行相應,心口一如。為什麼講得好?因為你行得不錯,你是從真正行門裡面得到了心得。展開經文,你做心得報告,這個言語是從你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它當然不一樣!諸佛菩薩講經是從真心裡流露出來的,你現在也用真心,借著佛的經教把自己的真心也顯現出來了。自己的真心跟佛的真心不二,所以佛法裡面微妙的義理,你自自然然能夠吐出來了,不是你準備的。你說出來的,不是你預先設想的,沒想過自然就流出來了,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真正經講得好是真正的修行。真功夫是講經教的依靠,沒有真正的修行,那個經教是道聽塗說。找一堆參考書這個地方抄幾句,那地方抄幾句湊合起來,這不是辦法,不但聽的人聽不懂,自己也不懂,實實在在的話。我初學佛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也是個出家法師,早年已經過世了,大概過世有二、三十年。真用功,我們同學當中像他那種用功的我沒看到第二個,確實夜以繼日學講經,搜集許許多多參考資料,自己把它抄集起來做為講義。在什麼地方講?那個時候我們住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寺廟後面是個小山,他就在小山坡坐在石頭上對這些樹木花草講,非常認真,一直到走也沒能好好講一部經。我們是好朋友。講經要有法緣,他的法緣比較差一點,沒人請他,聽眾不多,最多的時候十幾個人而已,講的確確實實,聽的人聽不懂。我就跟他說,我說你這個方法錯了。他沒有正式參學過,講經這一套規矩他不懂,方法他不知道,以為把許許多多註解本子抄集出來這就行了,這是犯很大的忌諱。

  我們學講經,老師對於這樁事情給我們講得很多,為什麼學佛要講求師承?不但學佛,世間學術中國古時候都講師承,師承是一個老師,你跟哪個人學的。一個老師,他是思想是一個路子,無論他講什麼經,他自己所修學的方向原則門徑決定是一致的,不會換個經就有兩個講法,不可能。但是跟兩個人學麻煩就大了,學不成功的,那兩個人的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對於一切事情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樣,你到底走哪一條路?你找三本參考書就是三條路,找四本參考書那就是十字街頭,參考書愈多愈糟。你講得沒錯,他怎麼講的,他怎麼講的,他怎麼講的,到最後我們到底依哪一個?無所適從,這是講經最大的忌諱。

  所以我們學講經只學老師的,老師要帶我們上路。我們沒有上軌道,離不開老師,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而且老師教學生、教初學絕對不是他在台上講經那個方法,教初學是教初學一套辦法;完全是解釋經上的文字,沒有發揮的,沒有議論的,只是把字面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簡簡單單。你去聽沒什麼意思,但是你要去找他的過失,沒有過失。所以初學佛的人最重要的要記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行家來聽也會讚歎,讚歎什麼?沒有毛病,雖然講得很淺,沒講錯。這個經確實有深講、有淺講、有長講、有短講,我們是採取淺講、短講,從這個地方入門。只要自己有清凈的信心,恭恭敬敬把這個講演學好。聽眾不能把他看作聽眾,你要把他看作聽眾,錯了,聽眾是什麼人?老師、監學。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在講台上提出自己學習的報告,後面有指導老師。

  所以我們學講經,每一部經老師是不會選大部的,都是選小部經,小部經又簡單的講。我跟諸位報告過,一部《阿彌陀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從經題、人題、講經因緣到這部經講完四個半小時。一個星期講一次,總共是五次,一次四十五分鐘。兩個人講,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閩南話,好象是翻譯,其實兩個人用的是同樣的講稿。這個講稿口語講稿,在文學裡稱為口語文學,它不是文章,它是口語。一定要寫出來,在講台上照著這個本子,不是念,講,要有表情,所以這兩個人不會講錯,同一個底本。一次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一個人四十五分鐘。初學的時候,有人覺得這個枯燥無味。有味是從無味裡面生出來的,你要一開頭就想很有味道,到最後就胡說八道,你就全盤失敗了。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這總原則、總綱領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遵守對你決定有好處。佛法在教學的總綱領裡面可以說是「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佛在經典上常常講的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那個「諸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教化眾生無量無邊法門,決定不離開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實際上就是三句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諸位細細想想,戒定慧三學,戒學就是前面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定慧。斷惡修善是清凈,平等覺是定慧;平等是定,覺是慧。這是一切佛法總的陀羅尼。

  所以這個陀羅尼,能持諸佛普法,它通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門,它是總綱領,它是總原則。落實在行門裡面,像我們這個凈土宗,信願行三資糧是總原則,但是在這個前面凈業三福也是個總綱領。如果說一切佛法普門的總綱領,三十七道品也是的。無論哪個法門,你要沒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是基礎,共同的基礎,你不可能有成就。我在《彌陀經》裡頭講過,三十七道品這一部分說得很詳細。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了。你不能看破、不能放下,佛門雖然廣大,你卻不得其門而入,這肯定的。再看第三句:

  【證得廣大方便藏般若波羅蜜。】

  清涼在這裡注得比較多一點,「即空涉有,名為方便,斯則權實雙行,為不共般若,稱體用之廣大」。這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證得『廣大方便藏般若波羅蜜』;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這個我們在一般講席當中都曾經說過。六度就好比六層大樓,最下面是布施,第二層是持戒,第三層是忍辱,後面就是上面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布施不包括持戒,持戒一定包括布施;持戒不包括忍辱,忍辱一定包括持戒、包括布施。

  我們在此地看方便波羅蜜,這是般若波羅蜜上面,這個波羅蜜實在講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展開來的。般若波羅蜜代表的是根本智,後面這個四條是後得智,這四條裡頭是方便、願、力、智。那麼要是十層大樓,這是第七層,第七層當然具足前面六波羅蜜。「廣大方便藏」,文殊十度裡面的方便度。般若是稱性的智慧,也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本具的智慧。波羅蜜,這是梵語,意思就是圓滿。換句話說,圓滿的廣大方便般若,或者稱為後得智。後得智就是應用的智慧,這個智慧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註解裡頭說得好,「即空涉有,名為方便」。空是什麼?般若波羅蜜是空,根本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的般若是般若波羅蜜,根本智;無所不知就是後面講的方便、願、力、智,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這個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你一定要先證無知,然後才能夠得無所不知。無知是性體,無所不知是自性的起用。體得不到,哪來的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大乘經裡面常講「體、相、用」,要是用十波羅蜜來講,好講。般若波羅蜜是體,後面四種波羅蜜方便、願、力、智是用;相是什麼?前面五條是相,般若,這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相,體相用具足。這十度是一而十,十而一,它分不開家的。所以每一條裡面一定圓滿具足其他九條,它要不圓滿具足其他九條,這一條就不能稱為波羅蜜,就不能稱為了。我們也修布施、也修供養、也修持戒,那算不算波羅蜜?不算,這一點千萬不能夠誤會。般若波羅蜜是大乘菩薩修的,我們現在的程度連小乘須陀洹都不夠格,哪裡來的般若波羅蜜?所以我們今天所修的全都是福報邊事,福報那一邊的事情,不是功德這一邊,是福報那一邊。福報那一邊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壇經》裡面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說什麼?說生死大事,說脫離三界六道輪迴的大事,福不能救,福做不到。那什麼能做到?功德能做到,功德與般若相應。

  福德跟功德是兩回事情,相上好象一樣,實際不一樣。這個注子裡頭底下就說,「斯則權實雙行,為不共般若」,這說出來了。權實,兩種智慧,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善巧方便,是智慧,是實智的起用。這裡面的實就是般若波羅蜜,這裡講的權就是方便願力智。實,無知,般若無知;權,無所不知。權實是一不是二,叫雙行,這叫不共般若。跟誰不共?跟權教菩薩不共,跟聲聞緣覺不共,也就是說他們沒有。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沒有,哪裡有?一真法界。能夠權實雙行在這個世間示現的,那什麼人?法身菩薩在九法界示現的都是權實雙行,這決定不是九界眾生能辦得到的。

  怎麼叫權實雙行?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觸大眾跟世間一般人完全沒有兩樣,這是權。實是怎麼樣?相上雖然有,心裡頭痕迹都不沾,這是實。這些菩薩有真智慧,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色、耳聞聲辦事,幫助九法界眾生破迷開悟斷惡修善,做種種示現,他是演戲,他不是真的。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實。照做,什麼事情跟大家一樣做,心裡頭痕迹不落。所以這叫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無作,實智;作,權智,權實不是分開的,它是一體。九法界眾生做不到,法身菩薩倒駕慈航到九法界來表演,來做樣子給大家看,他確確實實是一絲毫都不沾染,他所示現的真的是得大自在,這叫做「不共般若」。

  我們學佛,特別是學大乘,那又想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都還沒斷,我到底應該怎麼學?這是很嚴肅的課題,我常常勸導同學拓開心量,從這裡下手。量要大,要能包容,不可以小心眼,小心眼是決定不能入門,入不進去,心量要大。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想,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想,不要為自己想。如果為自己,你應當常常觀想自己的身心跟整個宇宙剎土眾生合成一體,你常常做這個觀想。這個觀想好,這個觀想真的與事實真相相應,也就是說與自性相應,常作如是觀。

  心是虛空、是法界;身是剎土、是眾生,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跟宇宙融合成一體了,這個想法好。一般人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非常困難,但是常作如是觀的人,跟同學們說不難。慢慢這個心真的擴大,跟宇宙合而為一了,還有什麼東西?沒有東西了,化成一體了,不必放下,沒有了還用得著放下嗎?這是我們學習「權實雙行,不共般若」。凡夫也能學,學得不夠真實,相似接近受用無窮。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威光得益這十法裡面的第四句:

  【證得調伏一切眾生大莊嚴大慈。】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以二嚴調伏,真實慈也」。什麼叫做二嚴?通常講二嚴是福慧,在教學裡面講恩威這兩種;恩是恩惠,威是威嚴,這是大莊嚴,這是大慈悲。所以一個好的老師要成就眾生不能夠沒有威嚴,不能夠沒有恩惠,恩惠讓學生對老師愛戴,感老師之恩;又不能夠沒有威嚴,如果沒有威嚴,學生容易放逸,不聽管教了,那這個學生教不出來。

  父母教育子女也不例外,父母親這兩個人對待小孩、對待兒女,總是我們常講一個是裝白臉,一個裝黑臉,這個兒女才能教得出來。慈悲而沒有威嚴,做兒女的、做學生的很容易流於放逸,懈怠懶惰,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它有滋潤現行的機會,所以必須要有一個人威嚴讓兒女害怕。在現在這個社會大概怕父親的比較多,怕母親的少。可是現代社會有很多女強人,在家裡頭太太做主,先生要怕太太、聽太太的,那個兒女當然也就怕母親。父親對待兒女慈悲,母親就非常嚴厲了。父母總要有一個人裝威嚴,一個人裝慈悲,才能把兒女教好。

  在學校裡面,老師這兩方面都要有,這個就比較難,真正你看到好老師確實如此。威嚴從什麼地方顯示?他做到。如果老師教我們做的,他自己沒有做到,學生很難尊重他,學生不服。所以老師是以身作則,學生不敢不學,說到一定做到。實實在在講,最好的老師他是先做到再教人,釋迦如來如此,孔老夫子亦如此,我們看古聖先賢都是自己道德智慧成就了,這才教別人,傳法傳道。自己沒有成就要想教別人,要想叫別人心服口服,不容易,做不到的。僥倖裝成那個樣子,裝的樣子總有一天被人看穿,被人看穿之後,那一文不值。所以這樁事情(教學)不分世間、出世間,教學是師道,一定要真干,一絲毫虛假都不能夠摻雜。換句話說,老師遵從聖賢的教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教學生,學生服,老師還做示範給我們看,我們也知道怎麼樣去學習。在家庭裡面父母遵守聖賢教誨,也做出榜樣給兒女看,兒女從小六根所接觸的無非是聖賢之道,聖賢的教誨,這個根紮下去了。世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莊嚴的?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慈悲的?如果我們用今天人的話來講,教學,聖人的事情,不是平常人的事情。

  一般人放逸懈怠懶散,這是人之常情,總不喜歡拘束,總是隨隨便便的好。可是在兒女面前、在學生面前,老師要裝得一本正經,不能有一點隨便。這就是現在一些人講的捨己為人,我為學生,不能不裝模作樣。裝什麼?裝模,模範!樣是好樣子,我要裝一個好榜樣、好模範,我本身對學生講是教材;父母在家庭裡面對學生,父母裝模作樣,父母這個身也是教材,這個對兒女慈悲到了極處。兒女什麼時候感恩?到長大了覺悟的時候,永遠感父母之恩。他在社會上能夠立足,在社會上能夠不受污染,能夠不被惡劣境界所動搖,他想想這誰給他的?父母老師給他的。沒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師,他怎麼能夠做得到?我們從歷史上看,古今中外幾乎都沒有例外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在這個社會上立功立德立言,哪一個不孝父母?哪一個不紀念父母?為什麼?他的成就那個根,父母老師給他奠定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孝親尊師那是性德,本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叫悖德,違背你的自性,自性裡頭哪有不孝的!哪有不敬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人與人之間,人與同學之間,人與親子之間,世間所有一切賢聖教導我們真的也有一個陀羅尼,總陀羅尼,總的原理原則,那就是什麼?佛家講的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是方便;慈悲怎麼表現出來。

  在其他的宗教學術裡面只講一個「愛」字,儒家講仁愛,這是世出世間教化裡面的總原則、總綱領,陀羅尼門。中國諺語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是上天仁慈的表現。人能有仁愛之心就跟上天的心合而為一,其實那個上天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裡頭本來有。現在父母老師教導我們,使我們懂得應當要愛人,沒有條件的,沒有代價的,尊重別人,愛護別人,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這一切的一切裡面有一個總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正的恩惠。他覺悟了,他自然會斷惡修善。所以整個教學的中心就是怎麼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至於轉凡成聖,什麼轉惡為善,那是第二層的,第二義。只要第一條做到了,那後頭的很容易了,不難。

  這個在佛法裡面,你看一開端就把這個原則傳授給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你看看一開頭你去拜佛頭一天,佛就把他的(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切佛普門陀羅尼)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傳授給你了。在中國儒家教童蒙,也是頭一天頭一堂課頭一句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傳給你了。從這一天開始學什麼?學佛的人就是學覺正凈,學儒的人學什麼?性本善,這是真性,佛家稱之為佛性。我這一生不是學別的,就學這個,覺而不迷是本善,正而不邪是本善,凈而不染也是本善;迷邪染是習性,不是本性。

  所以教的人(教學的人),父母教子女,子女成就了,父母的功德不可思議,又何況教學相長。你在教別人的時候,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提升,沒有不提升的。為什麼?你真做,你做出榜樣給別人看,你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子女幫助父母,學生幫助老師,互惠!雙方都得真實利益,這個經上稱「大莊嚴大慈」,這樣才能夠「調伏一切眾生」,調是調順、調理,伏是降伏。調順、調理這是恩,降伏是威德,這是教學的兩個手段,要交互的運用。要運用得恰當,一定要觀機,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性,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底下這一句,第五句:

  【證得普雲音大悲。】

  清涼在註解裡面寫了八個字「法雲震音,能拔苦本」。『普』是普遍,『雲音』就是為一切眾生說法。「普」是平等,「雲」在此地代表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相,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沒有,像天空當中的雲彩,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為什麼?我們今天乘著飛機飛到雲層裡面,沒有,一點障礙也沒有,那是一場霧氣。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相有體無,就像雲彩一樣相有,體沒有,或者說事有,理沒有;相有,性沒有。如果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一切苦都離開了,真的離開了。所以註解裡頭講得好,「能拔苦本」。這個話說得好!苦,苦的根源拔掉了,離苦這就得樂。

  人為什麼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不了解事實真相,於是對事實真相起了疑惑。希望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用思惟、用觀察,哪裡知道事實真相用這些方法(用思惟觀察)永遠得不到!這個道理很深。為什麼用思惟觀察研究探索得不到正確的結果?就是因為它相是虛妄的,性是空寂的,因此思惟想像達不到。大乘經上佛說出來了,這樁事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叫不可思議。你用思惟沒有辦法了解,真相得不到,你用研究討論這事實真相也說不出來,那要怎麼樣?你喜歡想,佛就教你想,想到盡頭了,思盡還源,你就恍然大悟。這些方法都叫做禪的方法。

  禪,種類很多,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上上禪定,佛經裡面常講「無量三昧」。它有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六根它不是沒有作用,六根不起作用那就是死人了。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六根很靈活,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內裡面知道所有一切現象,能見所見,「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教給我「應作如是觀」。

  他起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樣子事實真相明白了,該吃飯還吃飯,該睡覺還睡覺。契入這個境界之後,在中國古大德有,不是沒有,真入這個境界了。學生來參學,問老師:你是怎麼修行的?你平常怎麼樣用功?他告訴你:飢來吃飯困來眠。肚子餓了吃飯,疲倦了睡覺。那學人聽了,看他悟不悟,他如果聽到這兩句話就開悟了,他就入境界了;聽了這兩句話不會開悟,他是凡夫。這兩句話說明他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在這個世間沒事了,就是小乘經上常常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後有」就是輪迴,不受後有,超越輪迴了,他在這個世間沒事了。沒事身體還在,這個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遊戲神通。遊戲神通不是沒有目的,還是有目的的,什麼目的?教化眾生,做種種示現,種種說法,幫助種種不同根性的人。沒善根的,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善根增長;善根成熟的人,幫助他這一生得度。並不是真的「飢來吃飯困來眠」,不是,他還是在那個地方為一切眾生示現覺悟的榜樣。

  人在未覺將覺這個時候,經過這些人一指點,他那個關口就突破了,他就悟入。不但宗門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不例外。到這個時候,他所過的生活才叫正常生活。換句話說,迷而不覺,過的生活不正常。你要問什麼不正常?心裡有牽掛就不正常,不管什麼事情,只要你有牽掛你就不正常。為什麼?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東西掛在心上,錯了!覺悟的人沒有,覺悟的人常常講一絲不掛,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他的生活就是示現。

  你再仔細去觀察,你去看,好象他在想什麼,他所想的,他所說的、所做的,展開大乘經你會發現他跟經上講的一樣,他把經上所說的都在他這個身體生活裡頭表演出來了,這叫「普雲音」,這是真正的大悲。悲是拔一切眾生苦。清涼大師講的「法雲震音」,這個說得好!普雲能覆蓋,慈悲;雲音,取的是打雷,雷震,都是比喻說法。正法的音聲能夠破眾生的迷惑,就像雷震一樣,讓你在聞法音你能夠清醒過來,能夠覺悟過來,取這個意思。再看下面這一句,第六句:

  【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

  我們在這個地方諸位看這個四句,第四句裡面末後是大慈,第五句大悲,第六句大喜,第七句大舍,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一句是『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好「稱理法喜,故德無邊,自他俱慶,心為最勝」。這是說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與性德完全相應,理就是性德,稱理就是稱性。落實在生活當中,具體而言,什麼叫稱理?佛法裡面講覺正凈,佛法裡面講十善業,佛法裡面講戒定慧,講六波羅蜜,《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凈業三福,這是理,這是性德。在中國古時候儒家講的三綱五常、五倫十義,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者是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都稱理稱性。世界宗教裡面常說的神愛世人,確實是仁慈的,上帝愛世人,這都稱理、都稱性。性德就從這些地方流露出來,我們世間人稱之為道德之人,生歡喜心。

  自己常生歡喜心也帶給一切眾生歡喜,就像古時候布袋和尚一樣。布袋和尚臨走的時候告訴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他就走了。所以在中國後世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布袋和尚,那個形像好,常生歡喜心。這個形像非常可愛,沒有人見到他不歡喜,所以他也有個稱號叫歡喜佛。造像的時候也許諸位有看到過,他這個身邊圍著很多小朋友,一般有五個小朋友,這個五是代表什麼?代表五欲,財色名食睡天天圍繞著他,他歡歡喜喜如如不動。有的時候說六個,六個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它都是表法的。在這裡頭如如不動是定,清清楚楚是慧,不生煩惱。在五欲六塵裡頭他不生煩惱,常生歡喜。何以他能?沒有別的,他大慈大悲。

  彌勒菩薩,彌勒翻成慈氏,他代表大慈大悲。所以一般寺廟裡面把他老人家的像供在門口,讓你一進門來就看到他。他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真的是「稱理法喜,故德無邊」。彌勒菩薩大智、大德、大能,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滅了之後,將來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賢劫第五尊佛。現在他在兜率內院,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知足,諸位要曉得知足常樂,樣樣都要知足。

  總的來說,眼它見色,色養眼、聲養耳,都要有節制,不可以過分,過分就出毛病了。過分什麼?傷害,世間人講你不懂得養生之道。眼是要看,看東西,喜歡看的、不喜歡看的都不可以過分,這叫做養眼,不害眼。看東西過分了,眼力就受到傷害;聽東西過分了,聽力就受到傷害。六根哪一根都不例外。飲食不能過分,飲食過分腸胃受傷害。我們身體的內臟,每個內臟都有它的功能,你懂不懂?你有沒有照顧它?暴飲暴食那是殘害腸胃,腸胃受到傷害了,它的功能就削弱,消化力衰退,你每天還那麼大量給它,它受不了,受不了怎麼?就生病了。所以古人常講「病從口入」,有道理,你自己不知道愛惜你的腸胃,你只知道供養你這個三寸之舌,它貪味!你把腸胃忘掉了,你錯了。所以對於飲食要懂得節制。六根接觸的對象統統都要曉得節制,節制,稱理;不懂得節制,則不稱理。這一段意思很長我們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明天我們還是從這一句講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威光得益,十種法裡面第六種看起,就是第六句:

  【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

  這一句前面也講得不少,但是還有意思未盡,我們在這個地方做一點補充。『生無邊功德』,這是見到佛的光明,佛光明觸動自己宿世的善根。宿世善根非常深厚,這是因,佛光照觸這是緣,因緣會合這個現行就發生了,我們講果報,果報就現前。這個果報就是『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這不是普通的善根福德,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功德的意義前面介紹過了,功是功夫,德是你的收穫;諺語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收穫就是德,耕耘是功,這個功無量無邊。由此可知,這個功是長時間,佛法裡面常講無量劫中累積的,修學累積的,所以才有這樣大的德,這個德顯示在「最勝心大喜」。清涼的註解裡面說得好,功,我們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性德相應,這是功。

  不違背性德,完全落實在生活裡頭、在工作裡面,以儒家學習的綱目來講,這非常具體,而且真的是簡單扼要明白。落實在五倫十義,是性德;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係說盡了。知道關係要知道義務,做父親的義務是慈,慈是什麼?慈是愛,父親要愛護子女。為什麼不說愛要說慈?這個愛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理性隨順性德,感情是隨順煩惱,不一樣。愛子女,你一定會給子女做好榜樣,你會好好的教導他,子女無知犯了過失,這個過失要把它糾正,有的時候要呵斥、要責備,那都是愛的表現。

  嚴厲的責罰不是壞事,原因是什麼?讓他一生都記住。中國古時候,我念小學的時候民國二十幾年,雖然已經改成現代化的學校了,老師還有從前舊觀念,對學生還實施體罰,學生有過失罰跪,在教室里罰跪。比我們長一輩的,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他小時候受教育是在清朝末年,差不多早我三十年,那個時候學生罰跪比我們就更要慘了,他看到我們這是輕描淡寫,這不算什麼。他們那個時候跪磚頭,不讓你舒服。所以老師所教導的一生都不會忘記。在學習過程當中,哪一個科目,哪一個節目受過處分的、挨過打的,打手心是常事,這叫什麼?打記性。這個地方挨過打就特別記住了,真的一生都不會忘記。

  現在社會講求人權,父母不能夠體罰兒女,體罰兒女是什麼?說你虐待兒童;老師更不可以體罰學生。變成怎麼樣?變成父母不能管兒女了,老師也不能管教學生了,所以這個年輕人的水平是一落千丈。表面上看到,你對於這個小孩很愛護,實際上你害了他,那是愛,那不是慈,慈是有理性的,這是什麼?這感情的。到這個人長大了,才知道從小沒有受過嚴格的管教,放逸慣了,從小就放逸慣了,少成若天性,這個毛病習氣很不容易改過來。中國古人常講三歲看八十。從三歲小孩的管教就能看到你一生,你有沒有成就。

  我這種年齡對聖賢教育沾一點點邊緣而已,只有一、兩年,只沾一點邊緣,以後就是現在這個學校教育了。不過那個時候學校教育跟現在學校教育不一樣,那個時候學校教育的老師還很認真的管教學生,確實有威嚴;現在學校老師跟同學,朋友!師生關係沒有了,決定不能夠管教學生。所以人文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義務根本就不知道,哪裡懂得什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沒有了。君仁臣忠(君是領導地位的人,臣是被領導的人),朋友有信,現在這個全都沒有了,這是性德。

  所以古時候從小教,你懂得,你一生都會奉持,都會遵守,有沒有人要求你?沒有,自自然然的,自然遵守。為什麼會自然?做人本來應該這樣,你不遵守,錯了!自自然然的大道,這個教學教導學生對這樁事情完全肯定,認為老師教的、父母說的我應當遵守,這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不遵守那就不順人道了。這個教育產生了效果,這教育成功。他能夠這樣奉行,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故德無邊」。真的,他的德行隨著他的年齡在增長,這就是積功累德。到中年、到晚年這個影響力愈來愈大,問題是你真做,用真誠心去做。

  我們在佛法裡頭提出這個菩提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用這個心去做,那個德就無邊。怎麼知道?釋迦牟尼是這麼做的,孔夫子也是這麼做,你看看他們的影響。我們不說大的,單單講有形的,我們一般凡夫能夠體會得到的。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孔夫子的教學,空間的影響,全世界;時間的影響,你看看都超過兩千五百年,現在這兩千五百年之後,依然有巨大的影響力,故德無邊!

  我們很幸運遇到了,遇到了夫子與世尊的教誨,遇到他們的典籍,又有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我們介紹、為我們講解、為我們做示範,我們這才真正明白過來,認真努力的學習。學習有了成績了,我們所謂的心得,有了心得了,自然歡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法喜,不是從外頭來的,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常生歡喜心。世出世間一切法放得下,下面一句就講放下,放不下你沒有辦法常生歡喜心,這個道理很深。常生歡喜心,你真正得受用,身心健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入聖賢人的境界了,不是凡夫了。

  你沒有放下什麼原因?你沒有看破,看破的人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沒有放下就是沒有看破,真正放下當然看破了,真正看破了當然放下了,這一定的道理。我們看世間人心裡有牽掛,有牽掛就是沒放下。只要有一樁事情牽掛放不下,你是六道凡夫,你出不了三界六道。所以修行到這個境界功德成就了,「大喜」,常生歡喜心,「勝心」是與性德相應的心。清涼大師說「自他俱慶」,自己感到非常慶幸,真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他是誰?他是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師長,看到我們成就,他也為我們慶幸。這個「他」裡面包括諸佛菩薩,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讚歎擁護,不容易!

  五欲六塵的煩惱幾個人能看破?幾個人肯放下?你居然能看破、能放下了,不簡單,不容易,連魔王波旬都讚歎。波旬的性格就是這樣的,想盡方法來障礙你,真正障礙不了,讚歎你,你行;我設許許多多障礙誘惑,你居然都能夠不動心。就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裡面降魔一樣,魔王所有一切手段威脅利誘統都用盡了,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魔王投降了,發心皈依,護持佛法。佛做樣子給我們看,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怎樣化敵為友、化怨為親、化惡為善。世尊八相,降魔這一相給我們做出榜樣;自己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決定不能夠被動搖,不能夠被破壞。

  深入經藏,具足戒行。你要不深入經藏,沒有真實的功夫,這個戒行裡面的淺深行法,就是講的開遮持犯,它的精神、它的利益你得不到,你完全無知。我們今天學佛是起步,初步!我們講初步的戒行,境界慢慢提高,對於戒行裡面開遮持犯愈用愈廣泛、愈用愈深。戒律的目標是幫助你得定開慧,遇到開緣開戒,不是破戒,為什麼?它增長你的定功、增長你的智慧,與定慧相應。

  戒律的目的就是教你得定開慧,所以它是隨著你修學的位次,不斷向上提升,戒律的修學方法也隨著你的層次不一樣。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在這前面我們都看到,教化沒入門的眾生,教他五戒十善。已經入門的眾生,已經入門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這是講入門的;教他三皈、眾戒、威儀,這入門的。

  所以諸位要曉得沒有入門給你授三皈,這個三皈是什麼三皈?結緣三皈。給你結個緣做個形式,是不是真的三皈?不是的。就如同你看幼稚園的小朋友,幼稚園畢業,我看過,他穿的是什麼服裝?博士裝。幼稚園小孩穿博士裝,戴了個博士的帽子,那是什麼?結緣,那不算數的,出去人家不承認他是博士,還是說他幼稚園的學生,沒入門的行。所以說跟凡夫傳授三皈五戒,就是幼稚園小朋友畢業戴方帽子,是這麼個意思。你一定要知道那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是迷邪染,他哪有覺正凈!但是這個緣好,希望他永遠記住爭取真的博士學位;希望將來再努力,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完成,真的就得到了,這個意思相同。

  結緣三皈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給他種三寶的種子,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他能帶得去的,不定什麼時候,很難講。每個人的緣不相同,有人在這一生晚年、有人在來生、有人在後世,甚至於像佛經裡面講的有人還延到無量劫。他的業障消掉了,這一個種子起現行了,居然能得度,當然是好事情。所以,即使阿賴耶識種這個種子,諸佛菩薩看見了,也為你慶幸種子種下去了,什麼時候開花結果不知道,但是種子種下去了。這個意思深,很深,自己沒法子知道,自己必須到有受用。這個種子種下去看它茁壯、看它開花了,好喜歡,結果了,有了收穫了;心為最勝,最勝心!

  佛經裡頭大乘經常講「一切唯有心真實」,《華嚴經》上講得好,心是能現、是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現、是所變;所現所變的是無常。所以《般若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是所現所變的;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都是所變所現的,能變能現的永恆不變;永恆不變是真的。

  能現能變的這個心沒有形象,它不是六根,它也不是六塵,它也不是六識,它沒有形象。沒有形象就不壞,就沒有生滅,這個才叫真的。沒有生滅。多大?它比虛空法界還要大,因為它所變所現的總不能超越自己,這肯定的道理。像我們畫一幅畫,這個畫畫在紙上,畫畫得再大沒有辦法超越這張紙。心就好比這張紙一樣,能現能變的在上面作畫。所以你要說能現能變的心有多大,我們平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但是佛法里有兩句話說得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包當然比它大,不比它大,你怎麼能包?

  心比虛空法界大。佛在《楞嚴經》上也是這個說法,《楞嚴經》上的比喻比得好,佛把虛空比喻作心,能現能變的心;把現在的這個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比喻這個虛空裡面的一片雲彩。讓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頭去想,到底是心大還是虛空法界大?虛空法界在心裡不過是像虛空當中一片雲彩而已,這個比喻比喻得好!一切唯有心真實,心為最勝!只要與心相應就叫做稱性、稱理,世間諺語常說的憑良心、不違背良心,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憑最勝,決定不背棄最勝。這什麼人?佛、菩薩(法身菩薩)、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就是這樣的,很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講的十種法門一個比一個殊勝。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七句:

  【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

  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廣,『如實覺悟』,是真覺悟了,我們現在一般人常講覺悟,不如實,實是什麼?實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所覺悟就如同事實真相,這叫「如實」。換句話說,你所覺悟的就是事實真相。你的行動?我們都從行動上看你,行動上是一切放下,就是『一切法大舍』,這是如實覺悟。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為我們表演這一句,他老人家在世住世八十年,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三十歲成道,就是示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圓滿菩提,從此以後到處教學,游化在人間。

  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一點,因為我在前面跟同學們說過。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問我們各言其志,每個學生自己說說自己將來想怎樣修行?怎樣弘法?說給老師聽聽,說給大家同學們聽聽。因為台中蓮社是個居士的道場,沒有出家人。我進入蓮社是在家居士,以後出家的,所以有這麼一段因緣關係。這個蓮社就好象是娘家一樣,回到蓮社就回娘家,有這麼一個關係,不是這樣的關係的話就沒有法子到蓮社。老師問我,我說游化,哪個地方有請我就到哪裡去,去講經,去教學。所以老師最後說:你倒是很自在,你自己會有一點成就,你不能成就眾生。為什麼不能成就眾生?老師就說:你想想看,自古以來,哪一個人聽一次經、聽一部經他就開悟了,就證果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有,佛以後就沒有了,真的一點都不錯。那怎麼辦?長住在一個地方,你才能成熟眾生。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一生住在一個地方不出門的很多。那天下人想來學的?你來。「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歡迎你來參學,老師決定不出門的。

  那釋迦牟尼佛不是如此,釋迦牟尼佛到處走,真的哪裡邀請哪裡去。沒錯,他行,他怎麼行?他這個一、兩千學生都跟著一起去,學生沒有離開老師,這個可以。那我們有沒有這個緣?沒有,譬如說我們今天這個僧團,不算多,四、五十個人,什麼地方邀請我去講經,我們這四、五十個人統統都去,那就有一點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了。人家看到你這麼多人,一般人請不起。請一、兩位法師,一個法師你帶幾個小法師可以,你要把家人全都帶來,誰能請得起你?

  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樣子。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哪個人要請釋迦牟尼佛,佛的這個團體,經上常常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要請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你要去照顧他們,你要有這麼大的場地來招待,不是少人數。這些學生一生從來沒有離開老師一天,所以他們有成就。這說明什麼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有福報!他的那些護法施主都是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有這個力量能夠禮請釋迦牟尼佛到他這個地方來講一部經,佛所有常隨弟子統統來。

  今天不一樣了,那我們要以世尊做標準,一定要過世尊當時那種生活;確確實實萬緣放下,得大自在,不能有房舍,過一種什麼生活?游牧生活。現在不是不能。早年我還年輕的時候,大概五十多歲的時候,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找過我,我曾經跟他談過。他年歲比我大,出家比我早,也是香港佛教界的領袖。我說:你帶頭我跟你,我們過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我們組織一個小僧團,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我們住帳篷。現在像這個學生露營的帳篷很輕便,很輕,打個包背在身上,晚上到樹底下給它搭起來,白天出去托缽,我們過這個生活。這個小僧團人不多,大家在一塊共修。他聽了很歡喜:好,我們這麼辦。回到香港去之後,消息就沒有了。那不行,得放下,不放下是不能成功的。這一句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威光得益的第七句:

  【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知離名法,法亦應舍,如實舍也」。這麼簡簡單單的三句話含義很深,他老人家用《思益梵天所問經》上的一句偈來解釋《華嚴經》這一句。很難得他老人家將這一段文都節錄在《鈔》裡面,鈔就是解釋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因為註解簡單意思很深,怕後學的人為難,查經也很不方便。現在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我們書房裡可以放一套《大藏經》,查的時候比較方便。

  現在《藏經》已經做成電腦的光碟,在電腦裡面查資料就更容易了;可是你要記住,這一分方便,你必須要付出一分代價。看書,你付出的代價是時間,你要去查,首先你要查目錄,目錄查到的時候你才查經本,所以算是相當方便了,但是費時間較長。電腦快,立刻就可以查到,就可以把原文從這個螢光幕上顯示出來,你付出什麼代價?你付出你的眼睛。眼睛常常看這個螢光幕,對眼睛是非常不利。常常在電腦面前工作的,你們看看幾個人不戴眼鏡?這就是你要付出代價。

  大師慈悲把這些資料都抄在註解裡面,節錄在註解裡面讓我們看到。我們看看這一段文,「思益經第一」,第一是第一卷。「思益梵天問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遍行」。這是大梵天王,天王的德號叫思益,你們想想這個天王仁慈,他所思的都是利益眾生,遇到佛了,向佛請教什麼是菩薩遍行。什麼叫遍行?遍是普遍,不是單一的行為。換句話說,他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不管是善緣惡緣,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離不開的一個原則、一個綱領,這個原則綱領就叫做遍行。

  我們看看佛是怎樣為他開示的。實在講思益天王他代我們問,佛對他的開示就是對我們講經說法,就是教導我們,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佛言,能凈身口意業」。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勉勵同學,我們修什麼?修純凈純善,你看是不是這個意思?能凈身口意業,身清凈、口清凈、意清凈,還不是真的大總持法門裡面的一句話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諸佛自己修行、教化眾生總綱領,總不能離開這一首偈。

  在古時候,唐朝有個大文學家白居易,做過杭州的太守,就是現在的杭州市長。他遇見鳥窠禪師這個出家人,他在樹上做了一個小房子像鳥窩一樣,他就住在這樹上,很簡單,這是個真正有修行人。白居易有一天遇到他,向他請教如何是佛法大義,跟思益梵天問的很相似、很類似。什麼是佛法大義,就是佛法修學的綱領原則?禪師就說這首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白居易聽了哈哈大笑:這個三歲小孩都會說,我向你請教,你怎麼這樣回答我。禪師回答他一句話:三歲小孩雖然能夠道得(就是三歲小孩雖然能說),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聽了這個話,這一楞,點頭,沒錯,八十歲老翁你做不到!這是佛法總綱領。

  這個「遍行」是什麼?就是這三句,特別著重的,三句末後這一句「自凈其意」。你看佛在這裡一開頭就是能凈身語意業,自凈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是自凈身、口這兩條,自凈其意這是第三條。佛在此地說能凈身口意業,這一句就是這一首偈的意思。菩薩遍行,從初發心的菩薩到等覺菩薩決定不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不是菩薩行,就不是菩薩道了。所以諸位你就曉得純凈純善是真實的綱領。佛說了這一句,接著又講了四首偈,為這句話做詳細的說明。

  「爾時世尊而說偈雲」,第一首偈,「若身凈無惡,口凈常實語,心凈常行慈,是菩薩遍行」。菩薩的標準就在此地,什麼是菩薩?能夠依照這四句偈去做的這個人就是菩薩。身沒有惡作,持戒,斷惡修善;離了惡就是善,無惡就是善。身的惡是什麼?殺盜淫,這是教初學,初學的菩薩,以十善業為標準,身沒有殺盜淫這三惡。

  口凈常實語。口業凈。實語,不妄語,決定沒有欺騙人的事情;決定不會挑撥是非,挑撥是非叫兩舌,決定沒有;決定沒有綺語,就是花言巧語,所謂笑裡藏刀,存心害人,但是話說得很好聽,總是叫人吃虧上當;第四種叫惡口,說話很粗魯,叫人聽到很刺耳不好聽。這四種過失都沒有,叫實語,真實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真,不假;實,實就不虛;如語,如是跟事實完全相應。換句話說,他的言語說一樁事情,他不會加一點,也不會少一點,一定說的跟事實真相完全相符,這個叫如語。不誑語、不妄語,佛的實語,我們應當要學。

  心凈常行慈。心地清凈,清凈是沒有貪瞋痴,對於一切眾生慈悲看待、平等看待。凈,心凈,決定沒有貪瞋痴;行慈,決定沒有傲慢。傲慢這個習氣眾生都有,這是嚴重的煩惱。你看看佛法講根本煩惱有六個,就是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個根生的,貪瞋痴底下就是慢,說明傲慢很嚴重!障道。人有驕慢的心,世出世間法他都學不好。傲慢的對面是謙虛,行慈當然謙虛,不謙虛你沒有辦法行慈,所以說明行慈,傲慢就沒有了;心凈,貪瞋痴就沒有了,自凈其意。諸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這是菩薩遍行。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不離開這個原則,決定遵守,特別是我們初學的菩薩。這是第一首。

  第二首,「行慈不貪著,觀不凈無恚,行舍而不痴,是菩薩遍行」。慈悲一切,慈悲是要有行動,沒有行動,你的慈悲從哪裡表現?在今天講這個慈悲,社會上看的是慈善事業,做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慈悲心,如果沒有大慈悲心,做慈善的事業往往這個裡面夾雜著不善。這個不善是什麼?貪著。所以仔細觀察,特別是自己,對自己要反省、要觀察,我們做這些慈善救濟的工作,佛就是做這個工作,佛沒有財布施,他萬緣放下了,他沒有外財布施,他有內財布施。

  內財是什麼?身體,為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典型、好的榜樣,要用這個身體做出來,這內財布施。教化一切眾生不辭辛勞、不怕麻煩、有求必應,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念頭求別人回報,求得一點什麼利益,沒有,不貪著。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一絲一毫都不沾染,這是菩薩,這個人是行菩薩道。如果說貪著其事,那就不是菩薩了,他在裡面什麼?貪名貪利。一個團體總有組織,他要爭名奪利,爭位子、爭權力,這不是菩薩,這個很不如法!

  在古時候住在一個道場,大家確確實實是平等的。執事不平等,一個道場又有住持、有首座。這個道場是學校,住持是校長,首座就是管教務、管教學,維那管秩序,就是訓導,監院是管總務。它裡頭分工合作,它有組織,但是它是平等的。住持身分跟底下員工(最低階的員工)身分是平等的。這個跟社會一般組織不一樣,為什麼?他的工作期限一年,臘月三十寺院一百零八單的執事總辭,馬上開會選舉新的執事,初一接任。臘月三十總辭,初一新的執事接任。上一任的住持可能他辭掉之後,在下一屆他可能去種菜,可能去種花,可能到廚房裡面去燒火。那不是降級,平等的。寺院里所有的工作大家平等,那完全是義工,完全是為大家服務。在職位上看到好象有高下,實際上它是平等的。

  這個佛法講的平等跟不平等是一不是二,但是在世俗平等跟不平等是二不是一,佛門裡面是一。這是行慈不貪著,擔任執事是行慈,決定沒有說,我有地位、我有權利,我來支配,錯了!佛法裡頭永遠沒有對一切人事物支配的念頭,有這個念頭錯了,那是煩惱的根源。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對一切人事物佔有。你有支配的念頭,迷了;你有佔有的念頭,你已經在造業了,造不善業,這個報三途六道。菩薩有智慧,菩薩覺悟了,他怎麼會有貪著?行慈不貪著。

  觀不凈無恚。看到不清凈的,看到一些惡法,譬如說看人造十惡業,一點瞋恚心都沒有,這是菩薩。那世間人不一樣,看到人作噁心里就不高興,就生煩惱了,生瞋恚了,要想制止,甚至於要想報復,起心動念,錯了。菩薩為什麼沒有一點瞋恚心?凈跟不凈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不是真實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看一切法他看的是真相。看看這些芸芸眾生迷惑顛倒,不但沒有瞋恚心,而且還生起慈悲心,怎麼樣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菩薩。

  行舍而不痴。行舍是布施供養,痴是什麼?心裡頭落印象;我今天布施供養了,回去想想值不值得。像現在救濟一些苦難的,他有苦難,我去幫助他,幫助他,他用得得當不得當?我該不該幫助他?我該不該再幫助他?牽掛的事情很多,這叫痴。而菩薩布施三輪體空,什叫三輪體空?不執著我能布施,不執著這個相,自己心清凈。不執著對方接受我布施,你要想到對方,就是我對他有恩,他要報答我,這就被污染了;心地清凈,不把它放在心上。第三個,也不能把你布施的這些財物放在心上。換句話說,修布施供養,修完之後痕迹都不著,這叫不痴。

  我常常講到這樁事情,我就會想起新加坡的談禪法師,真難得。法師一生過的生活非常清苦,他吃飯一個菜,不像我們現在好多菜擺在面前,他就一個菜,非常簡單;喝水,自來水。我去訪問他,看到我是貴賓,特別去買一杯礦泉水來招待我,這是他招待貴賓。他在城隍廟擺一個小攤子賣紙錢,賣香、蠟燭,那個利潤非常微薄。他把這些錢財攢積起來數量很大。

  我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是在美國舊金山,舊金山有一些同學是他的同鄉,他是福建人。舊金山建一個道場大覺蓮社,買了個房子,那個房子當時,這是二十多年前,買這個房子好象是七十萬,他布施了四十萬,大功德主!確實他的態度三輪體空,在任何地方從來他不提這個事情。在福州那一邊(這是他的家鄉)建了個道場,我不知道那個道場叫什麼名字,他捐了美金大概是有一、兩百萬,你看他自己的生活,行舍而不痴。我在新加坡,過去有時間到他那邊去坐坐跟他聊聊天,在新加坡好象也沒有什麼人理他,各行其道,他自在安樂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他也在那裡示現,雖然沒有講經說法,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人各有緣分,在自己本分上,現前的身分、現前的因緣,做出一個好榜樣,那個人就是菩薩,是菩薩遍行,這是菩薩遍行。

  第三首偈「在聚落空野,及與處大眾,威儀終不轉,是菩薩遍行」。聚落是許多人聚集在一起住的地方,現在我們講的都市、城市、鄉鎮、村莊,有眾多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出家人常常到那個地方去托缽、去弘法。弘法一定在聚落,你講經說法要有聽眾,聚落裡頭才有聽眾。空野是野外,人跡很少,出家人常常修行的地方,修心養道,修習地方在空野,沒人去的地方,這是說無論你是在聚落弘化或者在空野修行。「及與處大眾」,跟大眾相聚的時候、相處的時候,你一定要重視威儀。「威儀常不轉」,這個轉就是變,你的威儀終不變。這個本子上是個「終」,有作「終」,清涼《疏鈔》原本裡面作「常」,意思相同。

  我看到這一句,想到剛才你們同學把今年學院慶祝聖誕節活動錄相拿給我看,我看了一段,威儀有問題。年節是大典,我們接待賓客,雖然是鄰居常見面的,在這種場合要穿禮服,我們的禮服是海青,海青是大禮服。不但外面衣服要整齊,裡面的內衣有白色的、有灰色的、有黑色的,很難看!從這些地方,我們這個學院,人家一看我們的水平就打對摺了,看到你的服裝的時候,就把你打對摺了,本來可以評價你是一百分,現在只能給你五十分。所以威儀不能不講究,儀是儀錶,所以我希望大家對於這樁事情要重視,我們是太隨便了,太馬虎了。

  佛門裡面,這是一般的,一般應酬場合當中,要記住海青是大禮服,長褂是常禮服,我們今天穿長背心這是便服。便服不能見客的,在家庭裡面工作可以,接待賓客你怎麼能穿這個衣服?要注意!我看到你們法師上台致詞,如果你上台致詞穿的是海青,你就會打一百分,不一樣。但是穿上這個長背心,人家只能給你打五十分,這在我們小城市。如果要在大城市裡面、大的都會裡面,一般高級的正式的場合,你穿這個衣服,你不能進門。你看看一般五星級、六星級的旅館,門口接待的這些人,你服裝不整齊,他不讓你進去,我們這種便服是不能進去的。最低限度穿長褂常禮服,不能不懂,不能疏忽。

  一般人看我們的道場,從這個地方來評價,你們到底是有多高的修養?有多高的程度?你們演講的講詞不錯,很難得,跟你的服裝不配合,我們不能不重視。希望以後就是小的聚會我們也要重視,是我們對客人的尊敬。雖然是常客,鄰居常常往來的,在這個時候我們表示對他致敬,這是應該的。我們這樣隨便,口裡說的一套,心裡沒有恭敬心。你們同學稍稍注意到,我接見客人、參加別的地方這種聚會,我穿長褂,我不敢穿長背心,我這種打扮出去是失禮,人家瞧不起你。裡面的內衣,如果我們團體要出去,決定要一致,穿灰色的統統穿灰色的,裡面穿白色的統統穿白色的;我們的小褂、長褂大概都是灰色的跟咖啡色的這兩種顏色,裡面穿白的好,人家看到歡喜,乾淨。

  佛這個地方几首偈你看看都是說「能凈身口意」,凈身口意裡面威儀很重要。處順境沒有貪戀,處逆境沒有瞋恚,這首偈教給我們這個。第三這一句「威儀終不轉」,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世尊當年在世,大禮服就是二十五條衣,這是佛門的大禮服;常禮服是七條衣,我們叫七衣;便服是五條衣,也叫工作服。世尊接見賓客搭衣,這是大禮服。我們現在如果是在佛教的場合,這裡是佛寺、典禮,我們一定搭衣。如果不是佛寺,不是佛教裡面的典禮,是一般大眾的聚會,要穿海青,最低限度要穿長褂,不能用這個便服去參加。這個很重要!賓客到我們這裡來訪問,接待的人要穿禮服,不負責接待的這個沒有關係。哪幾個出來招待,招待的人要穿禮服,至少要穿長褂、穿海青。這一點希望大家記住,這是菩薩遍行。好,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還沒講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三段「威光得益」,十句裡面第七句看起:

  【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

  這一句我們依照清涼大師《疏鈔》,引《思益經》四首偈,四首偈前面三句給同學們介紹過了,這是菩薩遍行。因此,我們格外要留意,要知道如何來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如何將佛陀的教誨落實。末後一首偈說「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是菩薩遍行」。這是講的三寶。這一首很難懂,古大德有許多說法,我們今天還是依清涼大師為標準,我們相信清涼大師也是折衷古大德之所說。《疏鈔》說「釋曰,此當第四偈,因便故來,欲釋此偈,令知起盡故」。這幾句話是清涼大師說的,經文『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是《思益經》上講的這四首偈末後的一首,講的是末後這一首。因為這個緣故,他老人家把佛說的四首偈全部節錄在此地,我們在前面一堂課裡面讀過了。說這首偈「人多解釋」,這是古大德有很多種的解釋。「今觀經意,三個知字,皆是觀行之人,若能如是知,是菩薩遍行」,清涼大師這幾句話很重要!這裡面末後這首偈,「知法名為佛,知離名為法,知無名為僧」,這三個「知」字,這三個「知」果然了知,這是菩薩遍行。我們讀了這首偈,意思我們明不明白?

  清涼在此地又說「知法名為佛者,即是真佛」。這一句話說得好,什麼是佛?法是佛,佛是覺的意思。「法身如來,佛即是法,法即是佛」。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佛在哪裡?法就是佛,知法就是佛,那個「知」是覺,覺總得有個對象,如果沒有對象,你覺什麼?覺的是法,什麼是法?一切法,無有一法不覺,這是法身如來。他老人家引用《金剛經》上兩句話,「亦猶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句話是佛在《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在中國流通最廣,不但是學佛的人絕大多數都讀過,從前不學佛的人,讀儒書的人、讀道書的人也都讀《金剛經》。《金剛經》上這句話好!什麼是如來?諸法如義,那個如就是覺的意思,我們對這句意思有沒有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他老人家一開頭講那三個知,這三個知是正覺,說得實在是好,「知法名為佛」,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所以他接著要問「次應問言,法即是佛,於義已解」。這個意思我們已經懂得了,什麼是法。所以第二句講「知離即是法」。為什麼?「以一切法,本性離故,心體離念,即是覺故」,這句話非常重要,世尊在許多大乘經裡面都曾經說過。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覺?沒有離,這個離就是放下,你為什麼不覺?你沒放下。法是什麼?法就是一切放下。為什麼一切放下?一切法本性離故。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自性,唯識裡面講的三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都是假的;圓成實性,無性,無性才圓成實。《般若經》上那講得太好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常常用這九個字總結六百卷《大般若》。我這個總結結得簡單,諸位仔細去觀察思惟這九個字跟《般若心經》相應不相應?《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我把它再總結,《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不是離?所以他舉大乘經上常講的「心體離念,即是覺故」,「本性離故」。

  所以什麼是覺?覺性。覺性是心裡頭一念不生,這個心是覺性,這個心是真心、是本覺。那我們今天,好,我也修一念不生,結果怎麼樣?你那個一念不生墮在無明裡頭,你要問為什麼會墮在無明裡頭?因為你還分別執著一念不生,你那個一念不生沒丟掉。毛病就出在這裡。一念不生這個念頭也不能有!為什麼修無想定的人他不能開悟,他生到無想天去了。什麼緣故?因為他妄想分別執著就執著在那個無想,我什麼都不想了。我什麼都不想了,還想一個「我什麼都不想」,你看看麻煩就出在這裡。這就是所謂還有毫分不凈夾雜,心不是真的清凈。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教給我們: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我們聽了這句話,立刻就能夠想得到,真正修行人不容毫分不凈夾雜,這個真難!確確實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而這個境界又是活活潑潑,它不是死的,它起大作用。這個大作用是什麼?現虛空法界相,現剎土眾生相,現芸芸眾生相,現諸佛度生相,活的!

  不管怎麼樣現,不管怎麼樣活動,總而言之一句話,「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像什麼?像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所現的,活活潑潑,整個宇宙的現象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金剛經》末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像夢中境界,像電影的銀幕,你能夠有得嗎?不能,當體即空,你正在觀賞的時候就是不可得。但是凡夫不知道這些事情,即使知道,在觀賞的時候,忘掉了,以為那是真的。所以看電影的人,我們在旁邊仔細觀察,我們觀察那邊銀幕在那裡播放,這邊人觀眾的表情,那個電影裡面哭他也跟著哭,電影里笑他也跟著笑,完了,完全被境界轉了。他不曉得事實真相,假的不是真的,凡夫的毛病正是如此。

  十法界依正莊嚴,幻相!《金剛經》上講得非常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知道那個是虛妄相,不知道那個相當體即空,不知道那個相本來無所有,現在還是無所有,他以為當真,麻煩就出在這裡。他不知道畢竟空,他以為有所得,什麼都得不到。絕對不是人到將要死了才知道什麼都帶不去,一場空,不知道現前一場空擺在現前,你怎麼到臨死的時候才發現?其實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醒同學,每天都死一次,你晚上躺在床上睡著了,不跟死人一樣嗎?有什麼兩樣?你睡熟的時候,你想想看這個世界哪一樣是你的?包括你身體都不是你的。人在睡熟的時候,身體被人家抬到別的地方去都不知道,這說明連身體都不是你自己的,還有什麼身外之物?所以一切法這個地方講得很好,本性離故。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了,什麼都放下了,絕對不會有任何牽掛,什麼得?什麼失?沒有!命里有的也不是真的,命里沒有的當然更不是真的。

  所以明白人、覺悟的人,知。知道的人他心是定的,大乘經裡面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這個定中不是盤腿面壁,不是沒有表情,跟大家在一塊所表現的喜怒哀樂一樣,所以他有作用,他不是沒有作用。雖然有喜怒哀樂,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那是什麼?大乘法裡面講的遊戲神通!這個樣子自己得度了,度一切眾生,得大自在!煩惱性空,哪來的煩惱?業障無自性,所以只要一覺,這個地方三個知都是覺,業障全消了!不管在什麼境緣當中,你都得大自在,為什麼?你不受。世間人很麻煩,苦樂憂喜舍他接受,所以他就有。所以世間人的受,佛法裡面把它分類,五大類;苦、樂、憂、喜、舍。覺悟的人苦樂憂喜沒有了,那個舍也不存在,還有個舍的念頭,你並沒有舍,舍的念頭也舍掉了,那叫真舍。此地引《金剛經》上這句話說「法尚應舍,如實舍也」,那才叫真舍。

  這個底下有一個問題,「次應問雲,法本自離,則無所修,何得有僧」。僧是個修行人,法本自離那還修什麼?這個問題也問得好!所以,這第三個知就重要了,「知無名為僧」,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你真正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就叫僧。這個注子裡頭說「無為就是法,法本自離,由知無為,故得成僧」。僧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清凈,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僧的意思。僧還有一個意思,和睦,叫六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於一切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換句話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絕對沒有對立的,如果有對立,那不是僧。在一切法裡頭如果有不平,什麼不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就不是僧。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一切法本來是平等對待,本來是和睦相處。我們仔細觀察大地這些眾生,花草樹木生長在這一片土地上,我們到公園裡面去參觀,前天我去了一下,花圃面積擴大很多,前幾年我去看沒這麼多花。很多品種,它們都種在這個大花圃裡頭,和睦相處,它們平等對待,沒有說哪個不能包容哪個,沒有。你再看公園裡面的樹木品種也很多,為什麼人跟人在一起,連個樹木花草都不如?樹神、花神、草木之神恐怕對我們這些人類看到,它都搖頭,它看不起你,你不如它,細細你去觀察你就覺悟了。

  所以我們與一切人一切物,這個一切物是九法界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是共同、一同,在一起圓滿一切種智。那個一切種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諸佛如來所證得的;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最終極的目標,也是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我們應該在哪裡做功夫?首先在人事上,能不能跟一切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跟他平等,他跟我不平等,你還是不平等。記住!佛法是內學,在內心裏面做功夫,不是在心外;是求諸己,不能夠求諸人,求諸人你永遠不能成佛。回過頭來要求自己,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想一想你是不是清凈?是不是平等?真的清凈,真的平等,沒有分別就平等了,沒有執著就清凈了,沒有妄想就覺悟了;清凈平等覺是這樣修法的。合起來一句話「如實覺悟」,覺悟的相,一切法大舍,統統放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現前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心裡頭再沒有了,然後你在生活當中就跟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一樣,來幹什麼?來表演的,來作戲的,所以叫遊戲神通。

  遊戲神通目的何在?幫助那些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他們覺悟,天天在演戲,演得興高采烈,法喜充滿,確實如此!離合悲歡無一不是在演戲,不要看到他演得很苦惱、很悲愁,他裡面不亦悅乎。凡夫怎麼能看得出來?看出來的程度都是平等的,法身菩薩、諸佛如來看得很清楚,看清楚,大家都來演戲。你這裡需要助手的時候,那個菩薩馬上就來了,來給你演配角。大威光太子在這個地方悟入了這個境界不是凡夫,所以下一段經文佛就稱大威光稱菩薩,不稱太子了,大威光菩薩。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幾個人知無為?為什麼不知無為?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引用《大品般若》一句話,「大品雲,由知諸法空,分別有須菩提等」。你不要以為真的有這個,全是在演戲。「金剛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他也是無為,演戲裡頭扮演這個角色來表演給我們看。悟入無為有淺深不一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悟入得淺,法身菩薩悟入得深。法身菩薩又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來的?悟入無為淺深差別不同,所以說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他沒有別的,他就是知無,知無的程度有淺深廣狹不相同。知道得深的,地上菩薩;知道淺的,三賢位的菩薩。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知離名法,這個離就是放下、就是不執著,知離名法。

  「若不舍法,非知離也」。你還執著這個法,你沒離,沒離就是什麼?你還是迷,你沒有覺。《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個舍就是不執著,就是放下,連諸佛所傳之法,那個法是什麼?因緣所生,不是真的。真的法在哪裡?真的法在你自性裡頭,自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佛給我們的,本來有的我們現在迷了、迷失了。一旦要是覺悟的時候,原來就是古德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哪裡?「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覺悟的人才明了,迷的人他不知道。所以覺悟的人尊重迷惑的人,為什麼?因為迷惑的人跟我沒有兩樣,他這個迷暫時迷,不是永遠迷,等到他一念覺悟了,他跟我是一樣的;不覺,不覺也一樣。所以平等性智現前,他能對一切眾生、對九法界眾生平等對待。別人不能跟他和睦,他跟別人和睦,道理就在此地。

  因為能跟別人和睦,這才能度一切眾生,度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方法無量無邊!覺悟的人會用,不覺的人不能用。覺悟的人可以打人,為什麼?看到因緣成熟了,必須打他一鞭子他就開悟。所以在禪堂裡頭那不是普通人,禪堂裡面的堂主是開悟的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到這個來參學的人,差不多將悟未悟就差這一點,他要採取一個最適當的方法,或者是大喝一聲,一驚,他悟入了;或者是狠狠的打他一棍,他覺悟了,那個可以。不能學。我們沒有覺悟的,也不知道別人根性,你要學他那個樣子,天天大叫、天天打人,你把他打死了,他也不覺悟,那你就有罪過了。他那個打人、罵人、呵斥是高等智慧,他不是對任何人都用的,他觀機,看得很清楚。那個人迷惑顛倒,你怎麼打他,打死了(剛才講了)都不會覺悟。那就不打了,很客氣,不跟人結怨仇。所以,我們在禪宗公案裡面看到,那些善知識對待參學的人,許許多多我們無法想像的手段,那都是高等智慧、高等的手腕,你看他一運用果然有效。總而言之一句話,得知無。他要不知無的話,什麼樣的手段對他都沒用處,那隻好採取一般的方法幫助他增長善根,慢慢來。他的功夫境界沒成熟,沒成熟就按戒定慧三學循序漸進。特別的這種手段這是對根性成熟的人,只差欠缺那麼一點點,在佛法叫頓悟;大根性的人可以,一般的人不可以,一般人循序漸進。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往年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好,現在這個時代利根人沒有了,參禪不但是開悟沒有,得禪定的都是鳳毛麟角,很少很少了。他是密宗的阿闍梨,我們一般人講金剛上師,黃念老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告訴我這個時代學密的根性也沒有了,只有一條路能走得通,念佛求生凈土。所以他老人家在病重的時候,一天十四萬聲佛號,晝夜不間斷,他是念佛往生凈土的。最後的關頭,從前所學的教、所學的密、所學其他一些法門統統放下了,專念阿彌陀佛,聰明,真有智慧!也示現給我們大家看的,也把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所講的表演出來。佛說「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這個講法,很難有一個人得道的,唯有念佛求生凈土,那真的叫萬修萬人去。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做給我們看。天台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天台宗祖師最後念佛往生的人多!

  智者大師,雖然他著作的有《摩訶止觀》、《小止觀》、《六妙門》,那都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他老人家到最後自己念佛往生。這些示現很不容易,這些示現顯示佛祖無盡的慈悲,幫助末法時期的學人一生圓滿成就。我們看到、聽到了,不能不覺悟。你看他們到時候統統放下了,統統舍了;舍盡了,還取一個法門,凈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連這個也舍掉了,他才能成無上菩提。他到西方凈土阿彌陀佛要不舍掉,他只能作菩薩,不能成佛,為什麼?那是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非法他舍掉了,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要舍,不舍不能成就。

  這個地方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好懂,《金剛經》上有這個比喻,「因法得悟,如筏度人,若不舍法,如住舟內」。你怎麼能夠上岸?好象我們過河坐渡船,你到了岸邊不把船舍掉,你還坐在船上,你永遠不能上岸,這個比喻容易懂。所以「要舍於舟,方至彼岸。要忘所舍,方為如實覺悟諸法」。所以連舍這樁事、這個念頭都不能有,那你就是真正覺悟,「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你就真正入這個境界了。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八句:

  【證得廣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

  這是大威光太子得佛光注照,他當時就證得十種法門,這是第八種。『廣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善巧起用,平等無思,通從此生,故名為藏」,這十六個字解釋得非常好!前面第七句是證得實智,真實智慧,如實覺悟,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了。實智起作用就叫做權智,就是此地講的方便,權智,大方便。方便上加個「廣大」,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實智起用,大師在小注裡面講「善巧起用」,起作用的時候一定是平等,一定是無思。思,妄想是思,分別也是思,執著還是思,無思就包括放下妄想執著,這當中還有分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時候心才是真正的清凈平等。「大神通」從哪裡生的?就從這兒生的,所以名之為藏。

  大神通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一般宗教裡面讚美神的、讚歎上帝的。這個話到底是讚歎的話,還是真有其事?在佛法裡面經論告訴我們真有其事,那不是假的。誰有?一切諸佛如來有,法身大士們有,一切眾生各個不無,統統都有,真平等!眾生雖有,現在迷了;雖有,它不起作用,原因就是迷失了自性。前面跟諸位講了三個知,現在這三樁事情都不知了,這個事情就難了。我們今天確確實實不知法是佛,人家知法名為佛,知離即是法。我們不知道離,不知道離是法,不知道無是僧;他們知法、知離、知無。這個知前面跟諸位說過就是覺,覺法、覺離、覺無,這是真正知三寶,真正覺三寶,所以它才起這樣大的作用。「廣大方便」,這個廣大方便就是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現身說法,廣大方便,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哪個地方就現相。現相沒有一定的相,為什麼?佛法本來就沒有相,因為無相,所以能夠隨眾生的心現相。

  經教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可不能忘記。所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遍法界應一切眾生之感,所現的相是隨眾生心,所說的法是隨眾生的根性,這都叫做隨緣。決定沒有自己去想一個,我這次去,他有感我就去應,我要用個什麼身,我要說個什麼法,起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人是凡夫,這個人是迷,沒覺悟,不是聖人。聖人哪裡會有起心動念的事情?哪裡會有著相的事情?著相就不是真人了,真人不著相。唯有心地純凈純善他才平等,從清凈平等心裏面才顯示出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叫大神通。

  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到他面前一點障礙都沒有,完全通達無礙叫大神通。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諸佛如來為我們示現的,我們看懂了嗎?聽懂了嗎?如果真的看懂、聽懂了,不要說多,少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不會犯錯誤,不會有過失。為什麼你會有過失?過失就是迷,不通,我們一般人講不懂,你才會犯過失。如果你對於一切法通達明了,你怎麼可能犯過失?道理要知道、要明了,還得要學習。要學習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看破、放下,要從這裡下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就是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妙絕了!

  我跟他老人家第一次見面,向他提出這個問題,老人真的非常慈悲。我記得那一年我二十六歲初入佛門,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相信老師的話;佛法無比殊勝,是世間最高最圓滿的哲學。我向大師說:我明白了、知道了,有沒有辦法,有沒有個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就契入?我向他請教入佛的方法。他聽了這句話之後沉默了半個小時。那一天陪我(就是介紹我)見章嘉大師的敏親王夫婦,他們兩位在座。我的問題出來,章嘉大師看著我,我是非常恭敬等待他的開示,這是我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提出來,他看我看半個小時,我聚精會神完全入定靜的境界了。精神意志都集中等待老師開示,半個小時之後他說:有。說一個字,我的精神提起來,有,注意聽了,他又不說了。大概這樣子停了差不多五分鐘,沒有前面那麼長了,停了五分鐘,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得很慢,沒有我說得這麼快,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我全部精神集中聽他開示,這個教學法妙!一直逼到你一個妄念都沒有才跟你講話,你還有個妄念,不跟你講,這是非常高明的教學方法。我聽了之後,看得破、放得下好象懂,又好象不懂,我沒有他那麼深的定功。我接著下面一個問題就來了:請教大師,看破放下從哪裡下手?停了一會兒,這個停的時間不長,兩、三分鐘,兩、三分鐘在他講是不長,他完全在定中,跟我說了:布施。我這才曉得布施重要!

  在這以前我的心量很小,非常小氣,哪裡肯布施!因為生活過得很辛苦,待遇非常微薄,我自己實實在在講省吃儉用。我的收入大部分都買書了,喜歡讀書,都買書,而且對於書非常愛惜。我的書不會借人看,為什麼?怕人家把我的書看壞了,小氣!怕人把我的書搞髒了、搞壞了,我的書一定是非常整齊乾淨,一生喜歡書、愛書。他教我布施,學布施,那好了,學!心量拓開一點,人家要想問我借書看,我就歡喜借給他,還回來或者是損壞了一點,或者是常常看書的人看到哪裡把這個書疊頁這是我最不喜歡的,他有;還有用很厚的卡片夾在書裡頭,對於書都有損壞,特別是線裝書。線裝書,書是軟的,這個硬的東西插在裡頭對它傷害很大,我也能夠學著不計較了。

  那一天離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送我們到門口,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給你講了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是真聽話,真正依教奉行做六年,不到六年就有感應,好象有什麼事情要發生,有預感。所以這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綱領,真正善知識頭一天就告訴你,第一次見面就傳授給你,問題你肯不肯依教奉行,果然肯依教奉行沒有不得利益的,利益之殊勝往往出乎自己想像之外。所以,我對老師為什麼這麼敬愛,你們能懂得嗎?沒有老師的指點,我們怎麼知道世間有這麼好的東西;沒有老師指點,我們怎麼知道入門。門都找不到。尤其面對著《大藏經》浩如煙海,到底從哪裡入門?找不到。遇到真善知識他教給我們那個方法,的確是菩薩修學的總綱領。

  看破,是對於一切事理的明了,就是前面清涼大師引用《思益經》裡面四首偈,末後一首偈裡頭三個知,知法、知離(知離是放下)、知無。那個知是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放下什麼?心裡頭一點都不染著了,到這個時候,你才像經上常說的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都知道,佛法裡頭常說,祖師大德也常講,深的意思你就不懂了,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才隨緣度日。隨緣度日是真修行,於世出世間法沒有絲毫的攀緣心,你的知不斷向上提升,你的放會愈來愈深愈廣,這個秘訣不容易得到。所以我一生感激章嘉大師,要沒有這個教誨,我們這一生在大乘佛法修學要想有一點成就,難!太難太難了,不懂得這個秘訣。六根緣六塵境界起什麼作用?看破,知一切法空,所以這《般若經》的作用就大了,《般若經》裡面最方便的,最簡單、最扼要的無過於《心經》,《心經》是教人看破,真實智慧。到最後你如果真正覺悟到了,原來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才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看看你要不要放下?

  連袁了凡居士被孔先生算命算準確了,知道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命定」,命里有,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求也求不來。他把得失的心放下了,他把求取的心放下了,能夠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看破,他才放下。其實他並沒有真的看破。他能夠放下得失、放下求取,你看看他的生活就能隨緣,於一切法不計較,沒有貪著。雲谷禪師給他開導之後,他才覺悟、才了解命運是怎麼回事,命運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這一世所感得的果報。哪個人沒有命?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有命,什麼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命運也沒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命運也是虛妄的,但是你要覺了之後才行,你要不覺不行。覺了之後還有一個事實,當然你也明白了,佛門裡頭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真正看破放下的人肯定這個事實真相,他與萬法皆空沖不衝突?一點都不衝突。

  萬法皆空,因果空不空?因轉變成果,因空了,但是它轉變成果了,果又轉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是空的,但是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所以這你才了解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種善因得善果,種不善因肯定招不善果,這是世出世法的真相,我們世間人講的真理。諸佛菩薩在九法界應化,常常把這個事實真相表演給世間人看,有善根的人、有福德的人看到了,聽到了,他明白了,他覺悟了;只有迷惑業障很深的人,就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出來,就在他隔壁他也沒聽到,這是業障太重了。不管業障怎麼重,佛菩薩還是一次一次重複的來示現、來表演。表演次數多了,你看多了、聽多了,總有一天恍然大悟。這是佛菩薩教學的善巧方便。這些事都顯示出菩薩平等的神通。

  佛菩薩雖做如此的示現,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決定沒有,如果有起心動念,他就不是佛菩薩了,他是凡夫。為什麼?他不知。他不知法,他也不知離,他也不知無。其實知法、知離、知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位細細想想觀察是不是這樣?意思是不是一樣的?知道無所有還會打妄想嗎?知道畢竟空還會分別嗎?知道不可得你還會執著嗎?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放下了。你放不下,換句話說,你沒有知道一切諸法的真相,你不知道它無所有,你不知道它畢竟空,你不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自性離故,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時間很久了,往下還會講到,所以在這個地方就不再耽誤時間了。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九句:

  【證得增長信解力大願。】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盡眾生界,荷負無疲,要令信解,為大願也」,這是真正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叫盡眾生界;不是我們這一個地球,也不是我們這一個太陽系、銀河系,不是。再擴大?娑婆世界還不是。華藏世界?還不是。太空之中有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菩薩發的這個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一切眾生一個都不舍,人家發的是這個願,所以成就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沒有發願,怎麼知道沒有發願?這麼小的一個道場,這麼小的一個宿舍裡頭住幾個人都不能包容,還度什麼眾生?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事不高興,所以你的願沒有發。你沒有隨順你的願力,你隨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你自己的喜怒哀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習氣當家,你得聽煩惱習氣擺布。雖然學佛了,佛法的利益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落下種子而已,這個種子的力量很微薄,為什麼?你沒有作意,你沒有認真去看待它。所以它在你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當不了家,做不了主,你還是貪瞋痴慢做主當家,所以你發的那個願是虛願,永遠不能兌現的願。

  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生不起來,你怎麼能荷負無疲?荷是擔起來,負是背起來,把一切眾生的苦難看作是自己天職,這叫荷負。一切眾生苦難裡面最大的苦難是迷惑,我們以前面這個偈子來說,不知法、不知離、不知無,這是眾生一切苦難的根源,沒有人知道。說到這個地方當然難,為什麼?連我們自己本身都難,我們知道了嗎?果然知道,那個樣子萬緣放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會放在心上。還有一法放在心上,你不知。知不知就從這個地方來觀察,自己反省檢點,我到底是知還是不知?要怎麼樣從不知能夠契入到知?沒有別的,章嘉大師講的「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所以看破放下,到底是從看破下手,還是從放下下手?煩惱習氣重的人一定要從放下下手。放下幫助你進一步的看破,看破回來又幫助你進一步的放下,這兩個真的是互相幫助。從初發心到無上道,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這個方法提升上去的。提升當然開頭是慢慢向上提升,漸悟,慢慢放下了,往上去的時候進度愈來愈快,世法亦不例外。

  你看看了凡先生,我們看《了凡四訓》,他最初發願做三千樁好事,十年才圓滿,三千樁好事,十年三千六百日,平均一天做一樁好事,還差一點。這個圓滿了,十年圓滿了做一次迴向,又發願做三千樁善事,四年就圓滿了。到了做寶坻知縣的時候,發心做一萬樁好事,一個善念就圓滿了,多容易!這個善念是看到農民很辛苦很苦,田租太重了,減租。這一減租全縣農民統統得利益,一念萬善就圓滿了。開頭辛苦,開頭業障很重,所以障難很多,要有毅力、要有決心、要有智慧,要克服,要突破。確確實實世法佛法都一樣,必須這樣很認真努力去做,十年之後才漸漸得心應手,就做得很順利,不是很吃力了。往後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愈做愈順利。為什麼?業障消掉了。消業障秘訣在忍辱,你要不能忍,你的業障永遠消不掉。不但消不掉,相對的業障增長,那個麻煩就大了。

  業障增長,愚痴增長,不開智慧;業障要是消除,智慧就現前。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布施忍辱,《金剛經》上為什麼世尊對布施忍辱說得那麼多?六波羅蜜裡頭這兩條講得最多,原因在哪裡我們懂得了。教初學,初學入門就從這裡入,布施是放下。如果布施沒有忍辱,你就無法看破,這個布施不能幫助看破,一定要有忍辱。布施要能忍,忍什麼?不居布施的功德,三輪體空幫助你看破。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三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威光得益」,十法、十個法門裡面,第九門看起:

  【證得增長信解力大願。】

  這一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盡眾生界,荷負無疲,要令信解,為大願也」。荷負無疲,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底下這一句很重要,「要令信解」,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大願,這個『增長信解力』的大願著重在這一句。由此可知,對眾生如是說,對自己也不例外,我們自己本人對於佛法有沒有信解?如果自己不能信解,怎麼能夠幫助別人信解。這是佛常說的一句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我們用同樣的話來說,自己不信要叫別人信,那當然也是無有是處;自己不解欲令人解,也無有是處。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弘揚要從自己本身開始。

  我們為什麼不信?原因是不解,解得不夠深、不夠廣、不夠透徹,所以我們的信心游移不定。說實實在在,入佛境界,信都有問題,怎麼能入?入是第四個階段,信解行證,入是證。首先,我們能不能信佛的境界?這個事情很難,難在哪裡?我們沒見到,凡夫之人總得要自己親自見到,才算是會相信,才算信,自己沒有親見,聽別人說的,難,太難太難了!所以什麼人能夠相信?具足善根福德的人能信,他們沒有問題。聽佛說的時候,他肯信。我們不能瞧不起那些學佛的老阿公、老阿婆,他們確實不解,佛是什麼他不知道,他就能信。他的信心比我們堅定,只要是佛說的,他都不懷疑,他都能奉行,無論在什麼情況之下,他不敢違背,這種信叫仰信。仰慕佛陀,佛陀偉大,佛陀知道的道理太深太深了,我們不曉得,佛陀講的話我們要相信。這是善根深厚!

  如果不是宿世深厚的善根,怎麼可能?一般人善根淺薄的人辦不到,你要足以有使他相信的道理,他聽了,這個有道理,這個可以相信、可以接受,著重在解。所以要上課、要講解,不但要講解,還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這是中下根性的人,長時間的熏習,慢慢的,這個道理漸漸明白了,他相信了。尤其看到事實上的證據,譬如最淺顯的也是一般人最重視的,財布施得財富,真做給他看,喜歡布施財用不缺乏,一點都不假;喜歡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喜歡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個果報在那裡,他看到了。他看到這個學佛的人,這個人是做生意買賣的人,賺到錢他都布施,他總賺錢,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還賺錢,證明佛在經上講的沒有錯。絕對不是說布施完之後就沒有了,沒這個道理,愈施愈多。

  理要講得透徹,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這個作法,做得果然有效果,那他看了就不一樣;真有效果,他就動心了,佛講的話真的。從這裡慢慢的幫助他建立信心,解得愈深信心愈堅固,解得愈透徹信心愈清凈,堅定清凈的信心又能幫助你更深入的理解,這是大願。我們首先幫助自己,真正信解怎麼不如實覺悟?真的信解表現在行為上,自自然然的是慈悲喜舍,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如果慈悲喜舍你做不到,你沒有智慧,你信解也很淺,深度不夠。從這些地方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到什麼樣的程度?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就是成就別人,別人相信了;不能成就自己,那就談不上成就別人了。威光菩薩確實我們在這裡看的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佛光這一照,他的善根福德就現行,得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現在我們看最後一句:

  【證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辯才門。】

  這一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所有辯才,皆入佛智,自他俱照,是曰光明」。這一句在最後是後得智的大用,證得無礙的辯才。辯才從哪裡來的?從智慧,我們一般講高度的智慧,對佛來講、法身菩薩來講,圓滿的智慧。所以大師在此地講,所有辯才皆入佛智。這一句話我們懂嗎?宗門大德講:會么?

  前面我們讀過世尊在對大梵天王開示裡面曾經說「知法即是佛」,那個「知」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知離即是法,知無即是僧」。什麼是三寶?法、離、無,自性三寶,知就是覺,大徹大悟!大覺光明自他俱照,這是佛智,起作用就是無礙的辯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會難倒他,難不倒的,這樣的辯才才叫無障礙,沒有障礙的。如果不入佛智,這個入佛智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知法、知離、知無;通常我們用很淺顯大家容易懂得的話來說,覺知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體空寂,相雖然有,相無常,《般若經》上講「如露亦如電」。你了解真相之後,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正覺悟,真正契入諸佛如來的智慧了。照自己這個身,是智慧身、法性身;照別人,能為一切眾生種善根。眾生善根將要成熟的人,你的智光照他,他能開悟,像威光太子一樣。

  末後清涼大師為我們做一個總結,「此上十法,初三」,就是前面三句,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是屬於「功德法」;「次四」就是四、五、六、七,這四句「熏修法」;後面三句,八、九、十這三句「起化」,就是教化眾生的方法。十句裡面都講大,大,「境界無邊」;都說稱性,「境界無邊,稱性廣大」,我們在這裡著重大、稱性。「智契貫達,並受證名」。所以,這十句是他證得的,就是威光太子他的智慧能夠契入,對於理事、性相、因果他能夠貫穿,他能夠明達,所以叫證,光這一照,他就證得。請看第四段偈贊如來,請看經文:

  【爾時大威光太子,獲得如是法光明已,承佛威力,普觀大眾而說頌言。】

  底下有十首頌,威光太子他悟了,這個因緣一接觸真的是大徹大悟,這個『獲得如是法光明已』,這「如是法光明」,前面十句所講的。這是『承佛威力』,得佛力加持;不得佛力加持,他沒這麼大的能力,得佛力加持,他就有能力勸化大眾。「承佛威力」,我們通常講上求;『普觀大眾』,這是下化。在這些句子裡面,我們能體會得到太子謙恭有禮,這一點很重要!中國古人常說「學問深時意氣平」,如果他的意氣不平,心浮氣躁,那是一個普通的凡夫,我們也可以講毫無修養的凡夫。縱然他讀書,他學佛了,他沒有得到修學真正的利益,也就是說他修學沒有功夫。我們常講功夫不得力,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還是心浮氣躁,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可以用這個標準來看人,這個人學佛功夫得不得力從這裡看,也能夠檢點自己,我自己修行功夫到底怎麼樣?可以從這些地方檢點出來。人貴自知之明,自己不知己,怎麼能知道別人?知己知人這是聖人。下面有十首頌,第一首:

  【世尊坐道場,清凈大光明,譬如千日出,普照虛空界。】

  這一首是贊佛,為大家介紹現在這個世界有佛出世,佛是世間的大勢聖人,希有難逢,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大威光太子知道明了了,還沒有去見佛,看到佛光照觸,他就開悟、就明白了。凡是真正覺悟的人決定沒有貪慳,他不吝法,看到對眾生有真正的好處,馬上要介紹給大眾,愈快愈好,那是慈悲的表現,真正有慈悲心。這四句偈是介紹佛現在『坐道場』。佛所在之處就是道場,不說一句話也是道場,為什麼?他示現那個形象就是教化眾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的身體、他的作為是世間人最好的榜樣,所以他所在之處就是「坐道場」。『清凈大光明』,讚歎佛的心真誠沒有虛偽,清凈沒有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正覺沒有迷惑,慈悲沒有自私,清凈大光明!普照虛空法界,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下面這兩句是比喻,『譬如千日出』,一個太陽非常明亮,一千個太陽,這都是比喻。『普照虛空界』,你看看佛的心量多大?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要學。再看第二首:

  【無量億千劫,導師時乃現,佛今出世間,一切所瞻奉。】

  這首偈就是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逢,遇到了要珍惜,不能空過!佛確確實實『無量億千劫』可能你遇到一次。『導師』就是佛,他能夠引導九法界眾生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所以稱他為「導師」。世出世間九法界裡頭沒有這樣聰明智慧的能人,能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除佛之外沒有人,所以我們稱佛為導師。『時乃現』,是眾生有感,眾生什麼感?過去生中所修學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不容易!《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三個條件要具足,善根就像大威光太子一樣,一接觸就明白、就覺悟了。明白是解,從解裡面這生起真正的信心、信仰,自自然然他就為大家介紹,這個因緣希有難逢。

  『佛今出世間,一切所瞻奉』。這個「一切」是九法界眾生,我們通常講的;在《華嚴經》里的那個一切,不止,那一切怎麼講?你要看前面一首偈「普照虛空界」,所以這個一切包含的是遍虛空法界所有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只要是覺悟的人、明白的人(迷惑的人不知道),真正覺悟明了的人沒有不瞻仰。這個瞻仰裡面就是有信心,你要不信他,怎麼可能生起瞻仰?仰是仰慕,奉是奉行,依教奉行,非常歡喜接受佛的教誨,這一句話是這麼個講法。

  這兩首偈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注得好,「示佛出現,既滅暗難遇,不可失時」,這兩首偈大意如此。「示」,指示。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世間人迷惑顛倒不認識。勝音世界這個時候的居民善根福德都非常深厚,所以這裡面的人民智廣福大,但是福智還是有差別,那不能跟大威光太子比。大威光太子確實福智是這些人中第一,我們在底下偈頌裡面能看得出來,大威光這麼一提醒,大家統統都覺悟了,很快的覺悟了。

  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沒人知道,他在野外坐在菩提樹下,示現大徹大悟。這個時候佛的光明遍照,世間人迷惑麻木了,佛光照觸不痛不癢沒有知覺。在這個狀況之下,佛覺得沒有人來啟請,那只有入般涅盤,馬上就走。四禪天裡面,凈居天人看到佛光,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球上菩提樹下坐道場示現成佛,一看沒人來啟請,凈居天人下來,到這個世間來,變化為這個世間的居民,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凈居天人代我們請的。如果他要不代我們啟請,釋迦牟尼佛就滅度了,我們在《釋迦譜》裡面讀到的,世尊答應了,這才住世。

  住世在二七日中,在定中,那是沒有人知道的,為法身菩薩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凡夫沒有資格聽。凡夫看釋迦牟尼佛鋪了一堆草在上面打坐,哪裡知道佛在定中講這麼大的一部經?這一部經講完了,佛出定起來,這個世間沒人懂。《華嚴》是世尊說他自己親證的境界,成佛親證的境界。出定之後觀察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性,這樣的大法不能接受,那怎麼辦?辦小學,為地球上這些眾生,這個眾生當然還是有緣眾生,有緣是對釋迦牟尼佛景仰的,樂意跟他學。說實實在在話,你跟釋迦牟尼佛見過一次面,談過一次話,都是過去生中與佛有緣,這個緣淺。緣要是深,那你就一定做佛的常隨弟子。常隨弟子跟佛緣深,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就跟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有離開佛,佛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他都參加,長時間的熏習,所以哪有不證果的道理!證的果,經典裡面說的這些話我們要會看,為什麼?都是意在言外,他們所證的阿羅漢果。

  但是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的是什麼阿羅漢?皆是大阿羅漢。那個「大」字裡頭意思可多了,絕不簡單!這個阿羅漢很大,大到什麼程度,你這樣想法就錯了。這個大是什麼?大乘。大乘阿羅漢,跟小乘阿羅漢差別太大太大!小乘是四果羅漢,大乘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阿羅漢是梵語,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阿羅漢的意思「無學」,無學就是畢業了。小乘人畢業了,稱阿羅漢,大乘人畢業了,加個大阿羅漢,所以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的法雲地菩薩,他上面是等覺。這個果位還得了嗎?四十一品無明他已經破了四十品,差一品。我們在常常讀經,那個「大」字疏忽掉了,不知道這些人的身分。這些常隨弟子長年跟著釋迦牟尼佛,聽經聞法熏修,這麼高的果位。不要說這出家人,在家人,在家人多!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居士,他們是什麼身分?比大阿羅漢還高一級,他們是等覺菩薩。十六個人都是在家等覺菩薩,不得了!我們真的是疏忽了,真的是小看他們了。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如是,現在怎麼樣?跟諸位說,現在亦如是。

  在家修行裡面確確實實有大菩薩在裡頭,有諸佛如來示現在其中,我們肉眼無珠,不認識!民國初年佛門在家的大德不少,大家都知道的、都聞名的江味農居士,注《心經》的周止庵居士,蔣維喬居士,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大德。歐陽竟無居士,早年我在台灣追隨的李炳南老居士,真正是在家菩薩!他們做如此的示現,真正的身分我們不知道。這個會集《無量壽經》的,普通人做不出來!我們想想看,宋朝時候王龍舒第一個會集的,做會集本的。幾百年之後魏默深居士又做一次會集,這個當中還有彭紹升為《無量壽經》做了個節本。為什麼到民國年間還需要再做一次會集?當然有它的道理在,這些大德是普通人嗎?不是普通人。我們都應當要知道,佛菩薩再來以居士身應化在這個世間,仔細去觀察,他們的思想言行都是大菩薩境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大威光太子讚頌第三首:

  【汝觀佛光明,化佛難思議,一切宮殿中,寂然而正受。】

  從這一首一直到第七首都是勸大家觀佛德,「令觀佛德,有德有慈,真可歸也」。這個「歸」是歸依,這個人靠得住,我們投靠他,這是證入。前面兩首最重要的意思是說佛出世非常希有,這種機會一定要把它抓住,千萬不能夠失掉。這一首不難懂,勸大家觀看,看佛的光明。『化佛難思議』。這個「化佛」是「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這說化佛。我們前面說過,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形相。在中國史書裡面記載的也不少,不僅是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僧、沙彌、沙彌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有時候還現宰官身,政府的各級官員,現這種身,也現各行各業身。你仔細去觀察,無論他現什麼身,他的作用都是教化眾生,都是幫助眾生信解。我們不要忘了前面大威光所證得的,他十句裡頭第九句,「增長信解力大願」,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會看到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裡面現身。他所做的,他所想的,他所行的,仔細去觀察思惟跟經教相應,他不是化佛、不是化菩薩他是誰?尤其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這個時候,他在這裡面現身格外的明顯。他不會隨順一切的染污,他不會造作一切的罪過,他的心正、言正、行正,這個很可能菩薩化身來的,所以說是「化佛難思議」。

  『一切宮殿中,寂然而正受』,這個「一切宮殿」,宮是私人的住宅,居家所在;殿是大眾聚會的場所,我們今天一般人講的辦公室,從前稱之為殿;辦公的地方、開會的地方、集會的地方稱為殿。這一句話我們就明了,無論是他在家燕居,或者在大眾當中,大眾集會當中,他的態度都是「寂然正受」,這個我們要微細觀察。「寂然」是講身心清凈,特別著重在心地上,因為它後頭有「正受」,正受是講身行,身體行為,都在戒定當中。他的身有威儀,心清凈、身清凈、語清凈,我們用身語意三業清凈跟這一句經文相應。一切時一切處就是儒家所說的,「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宮中,獨善其身;殿堂,兼善天下。跟大眾在一塊的時候肯定是影響大眾,幫助大眾破迷開悟,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做這種表現。這些佛德,我們做佛的弟子應當要學。再看第四首:

  【汝觀佛神通,毛孔出焰雲,照耀於世間,光明無有盡。】

  這一首偈裡頭說佛的神通,說佛的照耀,他的神通、智慧、德能顯現在世間不是自受用,他受用!『神通』,首先我們要把這個名詞含義搞清楚,「通」是通達明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通達沒有障礙,我們對這樁事情上面再給它加一個「神通」,說明他那種通達的能力神奇莫測,超越我們凡夫的想像,超越我們凡夫的常識,我們沒辦法理解的。沒有一樣他不通達,沒有一樣他不明了,這是什麼?這是圓滿智慧的起用,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神通是無障礙。清涼大師給我們總說這部經「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稱這部經是四無礙的法界,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這個法界就是法身如來,神通廣大無量無邊。這首偈威光太子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毛孔出焰雲』。「毛孔」是身上汗毛,汗毛孔裡面出生「焰雲」,焰是火焰,雲是雲彩,實際上就是彩雲。但是不能用彩,彩雲只有美,焰裡面呢?焰裡頭有表法,火焰它是光,它代表智慧,它有熱。你們想想看這個字裡頭熱情智慧,熱情是慈悲,焰雲就是慈雲,慈雲裡頭還有智慧。

  『照耀於世間』,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從什麼地方看?每一個毛細孔,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全身放光。你看這個佛的身相,無論從哪個地方看,就從極其微小的毛細孔裡面去看,都能夠覺察他的無盡的智慧跟慈悲。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他這幾首偈總注,你看佛有德有慈,這個德裡頭包含著有智,威光勸大家皈依佛。『光明無有盡』,無盡的光明。第五首:

  【汝應觀佛身。】

  你再細細的觀察佛身。

  【光網極清凈。】

  這個『光網』不好懂,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就是這裡講的「光網」。它的氣氛、它的磁場無比的清凈,所以你接受之後,你會感覺到非常舒服,在他這個光網之下,身心清凈,妄念不生,有這麼大的威德。

  【現形等一切,遍滿於十方。】

  這個『現形』,前面講的化身,前面說「化佛難思議」,化佛、化菩薩這個現形沒有一定的形相,《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是講三十二類。《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五十三種不同的現形。既然『等一切』,那就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有什麼樣的身形統統能現,遍滿虛空界。我們看佛的身形,想想前面清涼大師引用《思益經》佛的開示,什麼是佛身?知法即是佛。這個「佛」,法身佛。法身佛是體,報身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現前的身相,依法身而現的;應化身的佛是依法報身而變現的。所以三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無不遍滿虛空法界。

  『遍滿於十方』。這樁事情要很細心去體會,佛三身明顯,我們有沒有三身?當然有,既然佛在這個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身是屬於相,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皆有」當中有我一分,我在皆有之中,不是在皆有之外。那我們現在三身到哪裡去了?迷失了,不是沒有,有,迷失了,迷失不是真失。換句話說,有,就在現前,自己不知道,茫然無知。什麼時候要覺悟了,你就曉得,原來久遠劫以來一直到今天,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一念迷把我們搞成這個樣子。迷的相是什麼?迷的相是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迷!覺悟的相是看得破,放得下。佛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一絲毫差別。但是這一點差別受用懸殊,那真是天壤之別,不能比。佛有大智慧、大神通、大自在,我們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應當明了。再看下面第六首:

  【妙音遍世間,聞者皆欣樂,隨諸眾生語,讚歎佛功德。】

  這是讚歎佛的語業;身語意,語業。我們學佛尤其要學,這首偈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面「稱讚如來」。如來在哪裡?《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你要懂得這幾句經義,你就知道怎樣學習。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你看到他與清凈相應,與平等相應,與正覺相應,與慈悲相應,要稱讚,這就是『妙音』。如果與性德不相應的,佛教導我們禮敬,沒有讚歎。禮敬是平等的,對九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不禮敬的,即使對自己的冤親債主,對自己的仇敵,還是要禮敬。他要害我,甚至於要把我害死,我對他還是禮敬,為什麼?我隨順性德,我是佛的弟子,我要依教奉行。我知道那個怨家、那個敵人他本性是善的,我知道他有佛性,他今天用這個態度來對我,我要反省,他為什麼不用這個態度對別人?那麼我跟他過去一定是有一個不善的業因。

  這些事情,我們看到鍾茂森居士從美國帶來的,美國一些學者專家,在這半個世紀研究前世今生這些報告裡面,我們看到他們的報告跟佛經所說的相應,足以證明佛講的是正確的。前世有過節,前世我曾經殺過他、害死他,這一生當中遇到了,沒有什麼緣故,他就是看你不順眼,就是想整你害你,前世有原因的,不是無緣無故的。既然了解事實真相,對於怨敵一切的加害我們承受,決定沒有絲毫報復的念頭,瞋恨的念頭,我這個帳到這裡結了消了,就是被害死了,心裡也很快樂、很平靜。為什麼?下次再遇到了,好朋友!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化敵為友,重要!化怨為親,千萬不能夠迷惑,不能顛倒,遇到這些冤家對頭生瞋恚心,生報復的念頭,這麻煩大了。將來的果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這些誤會的產生,都是由於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明了事實真相,從今而後再也不幹這個傻事了。

  在我們一生當中會不會有冤親債主?當然有,沒有學佛之前有意無意造了許多的罪業,得罪許多眾生,這些眾生遇到緣了,哪有好臉色給我看?不可能的!我自己清楚明了,他以惡意待我,我以誠懇心對待他,這個樣子他對我的報復自然會減輕,為什麼?我沒有抗拒。你要罵,我恭恭敬敬在聽,一句話不回,他罵累了,他就不罵了,減輕;他要打,我就讓他打,決定不還手,他打累了就不打了。化解怨懟的方法,我們求和平,我們求化解,我們不要繼續再作對。這個道理、這種方式可以把它應用在化解社會的一切衝突,可以落實世界真正的和平,那是無量功德!

  所以,諸佛菩薩、世出世間聖賢,所有一切的教學都是「妙音」。雖然他們的妙音遍滿虛空法界,我們眾生業習深重,有耳不聞,有眼不見,必須要諸佛菩薩到我這個世間來,現跟我一樣的同類身來教導我。如果我過去生中還有一點善根福德,那遇到這個緣分,我們現在講他信佛了,他學佛了,就這麼個道理。諸佛菩薩要不示現凡夫身,示現佛身、菩薩身或者是天神身,我們都沒有辦法接觸,我們看不到,我們聽不到。所以真是難得,他能現千百億化身,他能現等眾生身,這對我們幫助就大了。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跟我們的身一樣,做種種示現讓我們看、讓我們聽、讓我們接觸,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醒過來。

  『聞者皆欣樂』。我們今天讀佛的經典,看古大德、祖師大德們的註疏,我們在一起學習,在一起研究,能生歡喜心。「聞者皆欣樂」,樂是愛好、樂好,這句話我們證明了。我們對這個要不能夠生欣喜愛好,怎麼能在這個經典裡面五十年不疲不厭?證明了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佛是如何為我們說法?『隨諸眾生語,讚歎佛功德』。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這一句「讚歎佛功德」,佛性的功德,佛法的功德,佛智的功德,佛能的功德,讚歎不盡!所說的一切經不論是大乘是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你在《大藏經》裡面隨便取一卷,隨便看這個經裡面一段兩段、一句兩句,字字句句都是讚歎佛功德,一點都不錯。讚歎佛功德,讚歎自性功德,讚歎諸法功德,記住《金剛經》上這句話「如來者,諸法如義」。所以知法就叫做佛,知離就叫做法,知無,無所有,知無就叫做僧。說佛功德,法身當然都包括在裡面,三寶!自性三寶,不是別的三寶,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共有的,無論哪個眾生,你也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佛法才是真正的平等法,我們應當要學。諸位想想自己要不能契入這個境界,你從哪裡學起?所以歸根結柢首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講修行,毗盧遮那佛的修行修持就在這一卷經。修因當然就會現果報,果報就是前面十卷所講的,前面十卷是佛的果德,果報。

  「世主妙嚴品」,那一品經長,五卷經文,「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給我們講的依正莊嚴。這種依正莊嚴什麼原因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毗盧遮那品」這一品經文告訴我們,這個地方諸位現在有沒有看到一點消息?如果是聰明人,你一定會看到消息了。毗盧遮那如來、大威光太子因地,你看人家是怎麼樣悟入?怎麼樣修行?這個做樣子給我們看的,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行門的落實,修因的落實。

  在這首偈子裡面,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想到對方的利益?如果確確實實是為了利益對方的,你這個言語就是「妙音」;如果你起心動念是想障礙別人,是想破壞別人,你所有一切的音聲那就不是妙音。那是什麼音?邪音、惡音,不是妙音。但是你說的話很好聽,說得很有技巧,那是妄語、兩舌、綺語。妙音肯定是令眾生覺悟的,不覺悟不能叫妙,這是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幫助一切眾生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要學。妙音也不見得完全是好聽的聲音,有的時候罵人都是妙音,你這一罵他,他開悟了;打人那個聲音也是妙音,這一打他覺悟了。不在這個形上看,在心意上看、在效果上看,要明白這個道理。

  真正覺悟的人,給諸位說,世間所有一切音聲全是妙音,不一樣!真正修行人,我們常講的少分契入境界的人,這不是多分,少分,聽到別人惡意毀謗,惡意的侮辱陷害,加到我身上了,我聽到這個聲音,我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佛的教誨,依照佛法教誨修行,修正自己的毛病過失。我聽到人家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接受。我沒有瞋恚心,沒有報復心,那個音對我是妙音,為什麼?它消我的業障,提升我的境界,好果報!在佛法里稱之為「逆增上緣」,它幫我增上,智慧增上、德行增上。那我對於這個毀謗的人、侮辱的人、陷害的人,我們是什麼態度?感恩,不但沒有瞋恚、沒有報復,感恩。他將來有困難的時候,我要去幫助他,報答他的恩,他把我的境界往上推升提升了。所以那個音在覺悟的人,真正修行的人,哪有不是妙音的道理!

  這就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邪惡的音轉變成妙音,他那裡發作的時候真的是邪惡,我這裡收到的是妙音,我們有這樣的功夫,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即使把我這個身害死了,死有什麼了不起?有生必有死。死,身死,靈性不隨這這個身死,靈性往上面提升,不往下墮落,好事一樁,不是壞事。這一生在那裡做人做得很辛苦,他把我害死了,我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精神提升了,我生天了,你說我要不要感謝他?至少我將來是要生天的,他現在把我提前了,提早生天了,我感謝他。如果我往生了,提前往生了,提前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去作佛去了,更要感激他,怎麼可能怨恨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是真正學佛人他會轉境界,把這個惡、不善的緣都能轉變成善緣。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第四段「偈贊如來」,偈頌第七首:

  【世尊光所照,眾生悉安樂,有苦皆滅除,心生大歡喜。】

  這一首偈也是讚歎佛的大慈大德。『光所照』,這一句含義很深,我們從這部經裡面,深深的體會到佛光無所不照,乃至於微塵毛孔當中的塵剎,都是佛光普照之處,我們前面所讀過的重重無盡的世界。『眾生悉安樂』,這一句話也是真實不虛,緣成熟的眾生開悟了;緣沒有成熟的眾生,佛光幫助他增長;沒有緣的眾生,佛光給他做得度的種子,佛種。由此可知,佛光普照一切眾生,無論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沒有不得利益的。也許我們看了這句經文,會想到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的眾生很苦,天災人禍頻率太繁了,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哪裡來的安樂?這是看這句經文,我們許許多多人都能夠就是自然會聯想到的,但是我們細心去觀察才能真正體會得。在這個亂世有根熟的眾生,得佛光明照注,善根增長。這個世間無論怎樣動亂濁惡,他不動、他不亂、他也不會濁惡,他得安樂。這樣的人在我們這個世間也很多,特別是念佛人,我們常講老實念佛,他得到這個利益。

  另外有一類確實生活在煩惱憂慮之中,他有緣聞到佛法,聽到講經,一接觸他就歡喜,他能夠繼續不斷的在聽聞,他的煩惱憂慮漸漸能放下,漸漸的得安樂,這也有不少人。另一類的,這我們講的下根人,煩惱習氣特別重,不要說佛光他沒有感覺到,就是遇到善緣,有善友把佛法介紹給他,他不能接受,經書、講經的這些光碟送給他,他有的時候不好意思推卸,接受了,接受怎麼樣?放在家裡面從來也不聽,很多!我遇到有一些同學,有人送給他這些經書、錄相帶、錄音帶,一直擺在那裡擺了很多年,擺了十幾年,到現在年歲大了,退休了,感覺得無聊了,偶爾發現來聽聽,這一聽之後:為什麼早不聽?個人聞法的時節因緣不相同,所以是時候未到他不能接受,一定要到他時候到了。這是佛菩薩知道時節因緣,這屬於觀機,眾生機緣成熟了,成熟有成熟的辦法,沒成熟有沒成熟的辦法。總而言之,真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極處。

  眾生造作一切惡業,造作極重的惡業,佛菩薩能原諒他。世間一般人不能原諒,佛菩薩能原諒,為什麼?佛菩薩觀法性空寂,佛菩薩觀本性善良,性本善,從這個地方來觀察。佛菩薩又懂又知道他很不幸染上了惡習氣,惡習氣是後天熏染的,不是原本的,他是被熏染的,不是本性。他總有一天會覺悟,總有一天會回頭,所以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眾生都是平等的慈悲。眾生什麼時候明白了,世間還有這麼樣一個好人,時時刻刻關懷我,無量劫來從來沒有間斷過,佛恩浩大超過父母!

  世間什麼樣的親人對我們的恩德關懷,都沒有辦法跟佛菩薩相比。什麼時候我們能覺悟?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只要遇到佛,『有苦皆滅除』,現在苦雖然還沒有滅除,滅苦的因已經種下去了。只要你在這一生當中見到佛像,這個佛的形像落在你阿賴耶識裡頭;只要你聽過一句佛名、菩薩名,或者聽過一句經文,阿賴耶識裡頭佛法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就是你將來滅苦的因。過去生中已經種了佛法的種子,這一生當中接觸到佛法,這個種子起現行,能幫助你斷惡修善,能幫助你破迷開悟,那你的苦就滅除了。

  但是這裡頭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善根福德有淺有深、有厚有薄。深的厚的滅苦非常顯著,真的離苦得樂!善根福德淺的薄的,減少你的苦報,會減少。人在生的時候迷惑顛倒,業障深重不相信佛法,不能接受佛法,也有一些死後他覺悟了。這種事情我們這些年來遇到不少,家親眷屬託夢給他的親人,要求他到寺廟裡面來寫牌位超度他。我曾經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老人過世了,託夢給他的女兒,託了三次夢,他女兒對佛法沒有信仰,沒有理會。托三次夢叫她到哪一個道場,那一邊有法會,請她去供牌位幫他超度。這個兒女不懂,沒有替他做。最後他又託夢給他的姊妹,他姊妹很訝異(姊妹學佛),就把這個事情給他的兒女講,他女兒說:我是這幾天夢到三次,我沒有理會。他的姊妹是個佛七法會,還有兩天替他供了牌位。佛七圓滿之後,他又託夢感謝他的姊妹,雖然沒有圓滿,他參加了兩天。許多道場都發生過這種事情,這不是人為的在編故事,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情。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他為什麼要求超度?超度他是不是能往生?不見得,減少他的痛苦,這是大乘經教里常常講的,特別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在經上一再的囑咐我們,家親眷屬過世這四十九天非常重要!因為他接觸一個新的環境,這個新的環境對他來講相當陌生,他的障難很多。佛教導我們每逢七天給他誦經念佛迴向,給他培福。為什麼?人過世之後,大多數人都有中陰身,中陰身就是這個身體離開了,還沒有去投胎,當中這一段時間叫中陰;佛法叫中陰,中國人俗話叫靈魂。靈魂不散,每七天他那個死亡,他又要重演一次,這個很痛苦!特別是自殺,上吊的,每隔七天他又去吊一次;投河的,每七天他又要去投一次,很苦!所以在這個時候誦經念佛迴向給他,消災,給他減少痛苦,非常有效。

  除此之外,有一個很常見的一樁事情,就是你夢到你的家親眷屬或者是你的朋友,這個人過世了,不在世了,你在夢中見到他。這《地藏經》上都有,他是對你有求,求你超度、求你幫助他,有求而來的。大概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做這種夢,到第二天給他念一卷經、念幾串佛,咱們這個念珠一串是一百零八,念個十串,一千零八十聲佛號迴向給他,這是他有求於你,你就不會再夢到他了。有些人對家親眷屬從來沒夢到過,是什麼原因?如果你沒有學佛,沒有學佛他來找你沒用處,幫不上忙,只有你學佛了他才會來找你。這樁事情我在初出家不久的時候遇到一樁事情,是我未出家之前的同事。有一天我到他們家裡去作客,他的太太告訴我,隔壁鄰居也是同事,隔壁鄰居太太過世了,過世差不多有三、四個月了,她在一個星期當中夢到三次,在夢中向她要錢,問她討錢幫助她。她就說:我家境也很困難,你缺錢用應當找你先生。這個亡人臉看樣子很可憐、很痛苦,沒有話說,一個星期居然夢三次。她來告訴我,然後一想,她先生是基督教徒,不會燒紙錢給她的,所以她是個佛教徒。我說一點沒錯,就是因為你是佛教徒,她來找你,你會燒紙錢給她,我說:你趕快燒點紙錢給她。燒了紙錢之後,就再也沒這個事情了。一般人以為這是迷信,其實是真有其事。

  現在西方人也逐漸相信人有前世、有今生。既然有前世,當然就有後世,這就是一些宗教裡面所講的六道輪迴。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肯定有輪迴,肯定有來世。我們這一世的做人,那得要好好做一個人,做個堂堂正正的人、規規矩矩的人、隨順聖賢教誨的人,修養自己的德行,對一切眾生慈悲施捨,來生果報一定殊勝!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助人者人恆助之」。我們對人要仁慈,對一切眾生我們要幫助,無條件的幫助,特別是眾生有苦難的時候,要伸出援手幫助他,不求任何報答。他要感恩?我們就勸他念佛、勸他聽經。他念佛在積累功德,他聽經慢慢會開悟,這是真正的布施供養。

  沒有人把佛法、把聖賢教誨介紹給我們,我們確確實實不認識,確確實實對它產生誤會。這個誤會是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在根本煩惱裡面叫「疑」。你看貪、瞋、痴、慢、疑,對聖賢教誨懷疑,以為它是迷信,以為它是消極,根本沒有接觸過,人云亦云,的確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學佛之後對這樁事情小心謹慎的從事,別人怎麼說,我不能馬上就相信。我要想一想你說的那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對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沒有?因為我以前沒有搞清楚,我也是盲從,几几乎乎害了大事。這個大事是什麼?這一生學佛的機會差一點錯過了。要不是遇到方東美先生,我一生都不會入佛門,心裡從來就沒有這個念頭。以為佛教是迷信,這個念頭根深蒂固,總認為自己的觀念思想正確:那是迷信。所以方先生把佛教介紹給我,這是布施供養,我們才了解這是世間真正希有的珍寶,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沒有一樣能跟它相比。要認識真正認識的人,有緣遇到了介紹給我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獲得得度的因緣,獲得離苦得樂的因緣。

  『心生大歡喜』。這個「心生大歡喜」就是《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個歡喜是從內心裡頭生的,不是從外面境界上生的。外面境界上生的歡喜,這個境界沒有了,歡喜也沒有了,那不是真的;從內心生的歡喜。內心怎麼歡喜?覺悟,這個悟年年悟入境界不同,月月悟入境界不同。功夫真正要得力了,上等根性的人天天境界不相同,契入境界;中等根性的,縱然不能夠天天境界不相同,大概每個星期不相同,真的能做到。月月不相同這個人就很多,他怎麼不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五濁惡世裡頭,他也快樂無比,這快樂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頭得來的。

  清涼大師再講從第三首到第七首到這一首,都是讚歎佛的德、佛的慈悲、佛的智慧,是九法界眾生真正的皈依處。尤其是六道眾生,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沒有能力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那就是經上所講的,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苦海無邊。只有遇到佛法認真的修學,那就是回頭是岸。六道眾生不皈依三寶,我們依靠什麼?沒有依靠,什麼都靠不住,唯獨依靠三寶。什麼叫三寶又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搞錯了。三寶的名大家都知道,三寶的義理知道的人並不多。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這三個字講解不是容易事情,三個字如果深講其深無底,廣說其廣無邊。深廣的義趣不是初學人能夠理解的,對初學人講,把他嚇跑了,他不敢來皈依。對初學只有淺講、略說,讓他得眼前的小利益,這個他歡喜,很容易接受。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一層一層向上提升,你對三寶的義趣自自然然認知的不一樣。所以,你對三寶的皈依,真的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是依三寶。契入到究竟圓滿了,三寶跟自己融合成一體,那就恭喜你圓滿成佛了。三寶是誰?三寶是自己!這是講到最究竟處,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到究竟圓滿的時候是一體,這個意思我們在這部經裡面常常看到。下面有三首,八、九、十這三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引例勸歸,無遠不歸,故宜往見」。你看佛的大德大能,請看經文:

  【觀諸菩薩眾,十方來萃止,悉放摩尼雲,現前稱讚佛。】

  這是引例子讓大家來看,你看看十方無量無邊的這麼多菩薩,這菩薩都來了;這個菩薩裡頭有大菩薩、有小菩薩。『諸』,從初信位到等覺位,這是「諸」。後面那個『眾』,每一類人數都數不清,初住菩薩人數數不清,初信位的菩薩、初迴向的菩薩、初地的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每一類裡頭許許多多人,這些人來自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來萃止』,這個「萃」,薈萃,成語裡面講「人文薈萃」,現在人講聚會,薈萃就是聚會的意思,從十方來到佛這個地方來聚會。

  『悉放摩尼雲』。這是菩薩供佛的,「放」是放光,「摩尼」是如意、是自在,光雲來供佛。其實我們要問:佛是不是需要這麼大的場面?需要這麼多莊嚴?不是的,佛絕對沒有這個念頭。菩薩來到此地何以要放光獻瑞?這是諸佛教化,因為業障深重的凡夫不認識佛,菩薩做這些表演讓這些凡夫們看到了;菩薩都拜他了,菩薩都要到這個地方來聽他講經說法、聽他教誨,這個人一定了不起。菩薩來做影響眾,菩薩幫助佛接引眾生,這就很有必要了,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我們現在講的是宣傳、宣導,就這個意思。

  『現前稱讚佛』。這些菩薩們從十方來的,現在佛的面前,沒有一個不讚歎佛,贊佛的智慧、贊佛的德能、贊佛的相好;相好是福報,贊佛的福報。九法界一切眾生一天到晚夢寐所祈求的求什麼?求福報、求智慧,福報智慧到哪裡求?現在這些諸菩薩來給你介紹,你看這麼多菩薩贊佛的智慧、贊佛的德能、贊佛的相好。你要想求這些,那佛現成在此地,你為什麼不來求?請求佛陀教導,教我們怎樣開智慧,教我們如何獲得能力,教我們怎樣獲得福報。現在這個世間人,絕大多數的人都鑽在錢眼裡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發財,求怎麼賺錢。這是求福報裡面的一種,認為錢是萬能的,有了錢,什麼福報都現前了。佛對這樁事情了解得最透徹,你要是得到佛陀的指導,教導你,你依教奉行,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要求大福報,要求大財富,你求它幹什麼?我自己享受。那你得要有命,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人家把福報給你,你災禍就來了;命裡頭沒有!

  我初學佛的時候,記得一樁事情,講經的時候也講過幾次,現在時間太長了,人的名字都忘掉了。我記得曾經有一個人,軍官少將,那一年他升級了,升到中將。這個文件批准了,但是還沒有頒布下來,內幕的新聞傳出來了,告訴他:總統批准你了,你馬上升中將。他非常開心,請了一些親朋好友在家裡預先慶祝,哪裡知道酒喝多了,就在宴席當中死了。以後就有很多人講他命裡頭只有一顆星少將,兩顆星就把他壓死了,沒有這個命。我們聽到這個話,也有道理,沒有這個命,他那個死真的叫歡喜死了。這是什麼?不知道佛法。你要高的職位,要大的權力,你要來幹什麼?不是自己享受,為國家、為人民做更多的服務,那就對了,你要是這樣求的話,當然有求必應。為私沒有感應,為公就有感應了。為什麼?私心是違背了性德,所以它不能產生感應的作用。為公,不求都有感應。我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職權,便利我為一切眾生做更大的服務、更大的貢獻,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念頭生起來了,有求必應,不需要刻意去求,自自然然的感應現前。

  如果感應不能現前,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你的誠意不夠,誠意不夠這個話什麼意思?你還夾雜著私心在裡頭。換句話說,夾雜著個人的利益在裡面,你的心不清凈,你的意不真誠,感應就起了障礙。如果你的意是真誠的、是清凈的,也求不到,這也有。那什麼原因?眾生福薄,眾生造的這個業太重,你一個人替他求,消不了眾生的業障,眾生要受果報。佛菩薩在這個狀況之下也無能為力,幫不上忙,佛不能轉眾生的定業,所以這個有求也沒有感應,都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第九首:

  【道場出妙音,其音極深遠,能滅眾生苦,此是佛神力。】

  這一首妙音滅苦。這個『妙音』是佛陀教學的音聲,說法的音聲,念佛的音聲;說念佛自然就包含念法、念僧,這是「妙音」。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形,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所謂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所表演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你看他所表演的,他所想像的,他所演說的,他一切的作為,仔細觀察他是不是都是好象有意無意,無一不是啟發眾生開悟。這些善巧方便做到絕妙之處,就是說你連痕迹都不容易看出來。像在舞台上表演,表演得太逼真了,讓觀眾看到是讚嘆不已。誰讚歎?內行的。從前觀聽戲劇的表演,有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諸佛菩薩在世間的表演,我們能夠觀察到的祖師大德,各個宗派法門的善知識,這裡面有男女老少、有出家在家,他們種種示現細心去觀察,真的你看到門道了。那個門道是什麼?他在教化眾生,有顯說、有暗示(不是明的講)、有直截了當的跟你說、有意在言外,你都得會聽才行,你要會聽會看,你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微妙,或者說奧妙也可以。那個得益非淺!

  《大方廣佛華嚴經》,究竟圓滿的妙音,有說、有唱、有表演,我們都看到了,那我們看的是熱鬧還是門道?要是看熱鬧的話,什麼也沒得到,可以說阿賴耶裡面種個善根,在這一生當中不產生影響,就是古德所謂「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如果真的看出門道,覺悟了,豁然大悟,這一覺悟我們的思想見解產生變化了,跟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大大的不一樣,這樣一來對我們這一生當中就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一般講改造命運,有沒有心去改造?無心。不像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有心。真正深明佛理的人無心,自然而然,確確實實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沒有作意,一切恆順經教的教誨,只知道這樣去做。我應該這樣去做,佛怎麼說,我怎樣做,我能理解,我能相信,做久了就有心得。這個心得是什麼?契入了,契入叫證,信解行證,爾後樂此不疲。

  這一句『道場』,道場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聚會的場所。恆出妙音,從來沒間斷過,你懂嗎?這些妙音在說什麼?它所講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一本經是個引子,引導,引導我們真正入「大方廣佛華嚴」。所以大家要曉得,「大方廣佛華嚴」不是在這一本書上、在這書外面,這是說明書,你先看了說明書,你才真正能夠看到「大方廣佛華嚴」。如果沒有看這個書,「大方廣佛華嚴」擺在你面前不認識。那這本書的效果,這本書的價值非常寶貴。從這本書找到了真正「大方廣佛華嚴」,找到了世出世間無比希有的珍寶,一點都不假!這個珍寶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無論什麼問題,無論什麼樣困難,到這個地方來都化解,都消融掉了,這個東西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其音極深遠』,說「極」,不但九法界眾生無法想像,「深」到什麼程度、「遠」到什麼程度沒有法子想像,經典裡面只是講遍虛空界、遍法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要在當人會得,你能體會得,這個重要。

  『能滅眾生苦』,這是跟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菩薩有一法,能滅一切世間苦」,這句話非常重要!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說的這個法是什麼法?純善,能滅一切世間苦。此地講的是什麼?純凈,比純善還要純。這個地方的眾生,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包括菩薩,菩薩裡面包括等覺菩薩。我們要問:等覺菩薩還有什麼苦?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他的苦,這不能不知道。怎樣能幫助等覺菩薩?純凈,心純凈,身也純凈,不容毫分不凈夾雜就對了。毫分不凈都沒有,這樣那一品生相無明就破了,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能滅眾生苦」。

  『此是佛神力』。這個地方「佛神力」我們千萬要記住,你看到這個佛: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是毗盧遮那佛。你要執著有一個佛,這就是夾雜不凈。「佛神力」到底是指什麼?佛是覺,覺法,那是真佛,前面我們讀過,佛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文意思就是覺。覺什麼?覺總有對象,覺一切法。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包括宇宙、包括虛空法界,徹底究竟圓滿的明白了,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神力。佛神力是對什麼?對你無始劫以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統統放下了,斷得乾乾淨淨,一絲毫都不剩,佛神力是這個意思。千萬不要想到阿彌陀佛的神力,毗盧遮那的神力,你這個拖泥帶水不乾不淨,你不懂得佛說法的意思。我們常講佛法無邊、佛力無邊,都是說這個意思。這些話佛門弟子常常聽說,有時候自己也會說幾句,真正的意思實在講沒搞清楚,搞清楚慢慢就會入境界。

  由此可知,學佛不研經教、不聽講經,不去研究,智慧不開,只是每天好心讀幾卷經、念幾聲佛號,很好,不是不好,是好事,不容易覺悟。覺悟要認真去研習,研究真干,這個習是真干,把你所學到的統統落實到生活上,你也去認真像佛菩薩一樣參加表演。我們雖然是凡夫,果然能參加表演,有大利益!什麼利益?容易悟入,表演就會認真做,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一定要放下,一定不能違背。這個樣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是看破,行是放下。請看最後一首:

  【一切咸恭敬,心生大歡喜,共在世尊前,瞻仰於法王。】

  大威光太子對大眾這一番勸導果然有效,說明大眾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但是比太子差一等。為什麼?太子一見到光就覺悟、就明白了。他們這些人見到光還不清楚,感覺得這很希有、很歡喜,覺得很難得,這是一個很希有的瑞相。經過太子這樣一說明,明白了,還是善根非常深厚!『一切』是一切大眾,對太子所說的尊重,由這個尊重落實到恭敬如來,對佛的恭敬心生起來了。『心生大歡喜』,這個歡喜真正的體會到佛法里常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更難的見佛了,現前有機會見佛,這是太希有了!

  『共在世尊前』,大家一起像前面講的十方菩薩眾一樣聚集在世尊前。『瞻仰於法王』,瞻仰是對佛致敬,以最恭敬的心、以最恭敬的禮節向佛致敬。「法王」就是佛,王是比喻,比喻自在,一個國家只有王自在;國王他發號施令,別人都要聽從他的。佛於法自在,在一切法裡面通達無礙,得大自在。我們一般人在一切法裡頭,還有很難的,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體會的,佛在一切法裡頭自在無礙,所以稱為「法王」。菩薩,我們一般稱地上菩薩,法身菩薩裡面的地上菩薩,尊稱為法王子,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經上常常看到稱他們為法王子,就是這個意思。這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無遠不歸」,大家統統都到世尊面前來皈依請教,來求法。

  第四段「偈贊如來」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再看下面經文,第五段「父王宣誥」。大威光太子的父親就是喜見善慧王,他跟大眾一樣也是看到佛光,感覺得很奇怪,是一個好預兆,不知道佛光裡面的意思。聽聽太子這一番話,國王開悟了,國王跟與會的大眾一樣開悟了。請看經文:

  【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說此頌時,以佛神力,其聲普遍勝音世界。時喜見善慧王聞此頌已,心大歡喜,觀諸眷屬而說頌言。】

  這段文也是說偈的原因,這個偈頌有十一首。國王聽到太子說法,他明白了,他來說偈勸勉大眾。清涼在此地這個註解講得好,「太子道深,親承佛益。王機猶淺,轉假他聞」。這幾句話說得好,太子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見到佛光,他就明白了,他就得十種利益;那個「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他得的是圓滿的利益。他的父王(國王)根性、善根比他淺,不如大威光太子,所以見到佛光之後,還要聽到太子這一番開示他才覺悟過來,所以轉假他聞,與會大眾亦復如是。但是這都算是善根非常深厚,想想我們自己跟他做個比較,那就差得很遠了。

  我們在此地現在總有幾分體會,不能說多分,少分。體會到什麼?體會到有佛光注照此地,因為佛光從來沒間斷。佛的光明遍照虛空法界,遍照重重無盡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當然在佛光普照之中。這個光現在人講的磁場,有自性本來具有的磁場,從來也沒有產生過變化,無論你是圓成佛道,或者是你在墮落三途,這個磁場從來沒有變化過,所以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凡是變化的磁場,那個磁場常常變動的,那都是虛妄相,那不是真的,迷了以後才變現出這個幻相。你看人在歡喜時候的磁場跟憤怒的磁場不一樣,這是我們最容易感覺出來的,一個是非常的平和慈祥歡喜;一種是暴戾,充滿憤怒、充滿殺氣,在那個氣氛裡面會感到不安,沒有安全感。

  今天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氣氛不善,到處充滿瞋恨濁惡的磁場,濁惡到極處。所以現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沒有安全感,縱然有一點福報,物質生活能過得去,精神生活不安,常常懷著有恐懼,不知道到哪裡去好,總想找個安全的地方,現在有所謂移民。這個世間有沒有安全的地方?跟諸位說,沒有,這一點總得要覺悟。什麼最安全?隨順性德最安全;什麼最危險?違背性德最危險。換句話說,純凈純善是性德,心地行為純善純凈最安全。換句話說,心行不善不凈最危險,會常常遇到災難。如果是純凈純善,災難現前也非常安全,確確實實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所以不必去起心動念生煩惱,去找一個安全地方,沒有。世間人他這一生業力主宰著他,他到哪個地方去躲避?大修行人轉業力為願力,什麼地方都自在,什麼地方都安全,這些道理,大乘經裡頭。我們有幸遇到大乘,否則的話,我們也會跟芸芸眾生一樣心裏面不免疑慮,惶惶不安無所適從,這個精神生活非常痛苦。如果這個精神痛苦過分,就影響到生理,精神分裂,那真是苦不堪言!現在我們常常聽說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人得憂鬱症,憂鬱症還是輕的,嚴重的精神分裂。怎麼樣能治這個病?佛法能治此病,很可惜佛法不能普及社會,有許多地方法律還限制。但是許許多多國家制定一些政策法律,想盡方法來救濟人民這些痛苦,尤其關於精神方面的。多少精神病院,這政府很重視,鼓勵有財力的人出來幫助。但是他不懂得佛法對這個世人有大幫助,幫助你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不會得憂鬱症,你不會得神經分裂。這麼好的東西不知道,這也算是眾生的業報,眾生沒福。制定國家政策的人對於這個東西他沒發現,不知道佛法能度一切世間苦。

  所以古時候(外國情形我們知道比較少),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歷代的帝王都重視佛法的教學,帝王帶頭來學習。大家一看到皇上都學習了,當然是好東西,不是好東西皇上不會學習的;皇上這一提倡,全民都學習了。所以佛法在中國的教學超過儒家、超過道家,什麼原因?皇上帶頭學習。皇上既然要學了,出家人不能不認真干,你要不認真,皇上請你到宮廷裡面去講經、去教學,你拿不出東西來,那個有罪,犯法。犯什麼法?不是國家的法律,你的戒律,菩薩戒;菩薩戒「上求佛法,下化眾生」,你違背了。比丘戒成就自己的德行,菩薩戒成就德行之外,還要成就自己的學問、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辯才。你既然出家了,這是你的事業,你沒有把你的事情做好你就有罪,國家法律不治你的罪,佛門本身用戒律來治你的罪,所以真干。

  現在社會不要佛法,所以出家人樂得清閑自在,也不肯去學了,為什麼?學了沒用處,在從前學的時候你要去教學,現在沒有學校,學校不要你了,你沒地方教了,我學它幹什麼?學了沒用。確實如此,我們今天如果沒有這個高科技,沒有這一套錄相的設備,我學了這些佛法給誰講?誰聽?古時候沒有這個設備,現在有這個設備,行,沒人聽,把它錄下來留給後來的有緣人,所以我們每天還是講得很起勁,依然是心生大歡喜。也有不少人把這些錄相做成光碟,流通各個國家地區,不少有緣人看到了,生歡喜心!這些人不在面前,我們距離遙遠,很不容易聚會,用這個方法。我們現場講解,我們用網路直播,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這個時候在網路上收看的人很多,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如果沒有這一套設備,我們是一籌莫展。那學了東西只能夠傳給一、兩個人,這一、兩個人不容易找到,太難了!難在什麼地方?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貪瞋痴慢放不下。換句話說,你沒有能力接受傳法,想傳給你,你不能接受,你有這些障礙。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說,這十六個字是嚴重障礙。

  所以喜見善慧王的宣誥,他也是用讚頌,實實在在不容易。這個文裡面我們要注意、要留意的,『大威光太子,說此頌時』是說前面這一段經文,這個十首偈頌。你看底下講『以佛神力,其聲普遍勝音世界』,他沒有說十方世界,這是得佛力加持。就像我們今天在此地為大家介紹,我們所得到的是高科技的神力,使我們的音聲普遍地球。有緣的人聽到了生歡喜心,生歡喜心他一定很樂意的輾轉的宣傳。他的父王很歡喜輾轉宣揚,所以後面也有十一首偈讚頌。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覺智法師:《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禪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略述
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 第十五講
延參法師經典語錄(66條)
印順法師(我之宗教觀)3
學誠法師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四講)下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