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華嚴經》67-68

【題解】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二十二會至二十六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二十一參至第二十五參的內容。第二十一參為「徧行出家外道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都薩羅城,在善德山找到徧行出家外道,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徧行出家外道向善財童子講解「至一切處菩薩行」的體、用,他正是憑藉這一法門纔能夠以種種變化身救度無量眾生的。徧行出家外道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至一切處菩薩行」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十行「真實行」的方法。「真實行」,謂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第二十二參為「優缽羅華長者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廣大國,禮拜優缽羅華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優缽羅華長者為善財童子講解「調和香」法門。此處是以諸香象徵法香,「謂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滅惡習氣故。善知一切香者,差別行也;亦知調合者,融通行也。」(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這一「調和香」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一迴向「救護眾生迴向」的方法。「救護眾生迴向」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菩薩以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眾生使其遠離眾生之相,怨親平等。第二十三參為「婆施羅船師會」:善財童子到達樓閣城,在城門外的海岸上看見了被無數大眾圍繞的婆施羅船師。善財禮拜船師,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婆施羅船師向善財童子講解「菩薩大悲幢行」法門的內容。婆施羅以大悲心救度眾生,而此處則以「五知」、「十海」來象徵菩薩救度眾生的功德。這一「大悲幢行」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二迴向「不壞迴向」的方法。「不壞迴向」,又名「不壞一切迴向」,將信仰佛、法、僧等三寶所獲得的永遠不會變化的信仰,迴向此善根,使眾生獲得善利。第二十四參為「無上勝長者會」:善財童子到達可樂城,在城東大莊嚴幢無懮林中看見了被無數商人、居士圍繞的無上勝長者。善財禮拜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無上勝長者向善財童子宣說「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法門,長者正是以此法門至一切處救度三界六道眾生的。無上勝長者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凈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三迴向「等一切佛迴向」的方法。「等一切佛迴向」,又名等一切諸佛迴向、平等一切佛迴向、等諸佛迴向;謂效法三世佛,以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迴向之位。第二十五參為「師子頻申比丘尼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輸那」國土的「迦陵迦林」城,經人指點,來到勝光王所施捨的日光園,看到此園中各種寶樹、寶衣以及各種師子之座,以及師子頻申比丘尼的身相與威儀等等,並看見七處天眾、天龍八部、人、羅剎以及十二類菩薩等分別圍繞,師子頻申比丘尼隨應為其分別演說佛法。善財童子在日光園觀見如此盛大的場景,心中對於師子頻申比丘尼產生極大尊敬,便禮拜比丘尼,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師子頻申比丘尼為善財童子宣說「成就一切智光明境界」。師子頻申比丘尼給善財童子宣講的「成就一切智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的方法。「至一切處迴向」,又名「徧至一切處迴向」,經由迴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三寶、利益一切眾生。善財童子第二十一參:徧行出家外道會  爾時,善財童子於不動優婆夷所得聞法已,專心憶念所有教誨,皆悉信受,思惟觀察。漸漸遊行,經歷國邑,至都薩羅城,於日沒時入彼城中,廛店、鄰里、四衢道側處處尋覓徧行外道。城東有山,名曰『善德』。善財童子於中夜時,見此山頂草樹岩巘光明照耀如日初出①。見此事已,生大歡喜,作是念言:「我必於此見善知識。」便從城出而登彼山,見此外道於其山上平坦之處徐步經行,色相圓滿,威光照耀,大梵天王所不能及,十千梵眾之所圍繞。往詣其所,頭頂禮足,繞無量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二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跟從不動優婆夷處所學到的修行法門,並且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都薩羅城,在善德山找到徧行出家外道。善財童子禮拜徧行出家外道,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城東有山句:善財童子所見所為都有象徵含義。據澄觀所說,「『中夜見』者,智入生死故;善財將入此位,故上雲『日沒入城』;於『山頂』者,表位極故;『光明照』者,以智慧光破於生死及二邊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上)【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從不動優婆夷處聽聞「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脫門」之後,專心憶念不動優婆夷的所有教誨,都完全相信接受,思惟觀察此法門所顯現之相。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行進,經歷許多城市,到達都薩羅城,在太陽落山的時候進入都薩羅城中。到這一城市之後,善財童子在商店、居民住宅、街道兩邊到處尋找徧行外道。在都薩羅城東面有一座名叫「善德」的山。善財童子在中夜時分,看見此山頂草樹岩石被光明照耀如同太陽剛剛升起之時。看見這一景象之後,善財童子無比喜悅,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肯定會在此處看到這位善知識。」於是,他便出了城,登上善德山。在善德山上,善財童子看見此外道在山上平坦之處慢慢散步。徧行外道色相圓滿,威光照耀,是大梵天王所無法企及的,一萬名梵眾在其周圍圍繞。善財童子前往徧行外道的所在,以頭頂禮徧行外道的雙足,在其周圍圍繞無數圈,最後在其前方合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徧行答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已安住至一切處菩薩行,已成就普觀世間三昧門,已成就無依無作神通力,已成就普門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我普於世間種種方所、種種形貌、種種行解、種種歿生一切諸趣。所謂:天趣、龍趣、夜叉趣、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地獄、畜生、閻羅王界、人、非人等一切諸趣;或住諸見,或信二乘,或複信樂大乘之道。如是一切諸眾生中,我以種種方便、種種智門而為利益。所謂:或為演說一切世間種種技藝,令得具足一切巧術陀羅尼智;或為演說四攝方便,令得具足一切智道;或為演說諸波羅蜜,令其迴向一切智位;或為稱讚大菩提心,令其不失無上道意;或為稱讚諸菩薩行,令其滿足凈佛國土度眾生願;或為演說造諸惡行受地獄等種種苦報,令於惡業深生厭離;或為演說供養諸佛種諸善根決定獲得一切智果,令其發起歡喜之心;或為贊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令樂佛身求一切智;或為贊說諸佛威德,令其願樂佛不壞身;或為贊說佛自在身,令求如來無能映蔽大威德體。「又,善男子!此都薩羅城中,一切方所一切族類,若男若女諸人眾中,我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諸眾生等,悉不能知我是何人、從何而至,唯令聞者如實修行。善男子!如於此城利益眾生,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所有人眾住止之處,悉亦如是而為利益。  「善男子!閻浮提內九十六眾①,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於中方便調伏,令其舍離所有諸見;如閻浮提,餘四天下亦復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無量世界諸眾生海,我悉於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以種種方便、種種法門,現種種色身,以種種言音而為說法,令得利益。「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處菩薩行。如諸菩薩摩訶薩,身與一切眾生數等,得與眾生無差別身,以變化身普入諸趣,於一切處皆現受生,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清凈光明徧照世間,以無礙願住一切劫,得如帝網諸無等行,常勤利益一切眾生,恆與共居而無所著,普於三世悉皆平等,以無我智周徧照耀,以大悲藏②一切觀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廣大』③;有鬻香長者,名『優缽羅華』④。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徧行出家外道向善財童子講解「至一切處菩薩行」的體、用。徧行出家外道憑藉這一法門能夠以種種變化身救度無量眾生。徧行出家外道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廣大」國土中的「優缽羅華」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徧行出家外道繼續南下。【注釋】①九十六眾:指「九十六種外道」,是佛陀在世前後出現於印度而異於佛教的思想流派,其以「六師外道」為核心而形成。「六師外道」即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師各有十五弟子,總計為九十六人。也就是外道之六師各有十六種之所學法,一法自學,余之十五種各教十五弟子,師徒合論為九十六種。②大悲藏:悲,意為拔苦。諸佛菩薩不忍十方眾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稱大悲,乃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痛苦之悲愍心。藏,為「籃」或「篋」、「篋藏」之義,引申為「倉庫」。菩薩所具大悲之法的彙集稱之為「大悲藏」。③廣大:據澄觀的解釋,「『廣大國』者,創入迴向故,迴向眾生故『廣』;迴向菩提故『大』;迴向實際,義通『廣大』。」(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實際」,真如,即佛教的最高真理。④優缽羅華:為「青蓮花」之義。據澄觀的解釋,「青蓮華長者,寄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青蓮華者,蓮華處淤泥而不染,猶護眾生而離相;青蓮華為水中之最,救護為入生死之尊。」(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語譯】徧行出家外道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我已經安住於至一切處菩薩行,已成就普觀世間三昧門,已成就無依無作神通力,已成就普門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我常常在世間種種地方,以種種形貌、種種行解來救度眾生,我也常常投生於一切諸道。這些道是:天趣、龍趣、夜叉趣、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地獄、畜生、閻羅王界、人、非人等一切諸趣;在這些道中,有些眾生執著於某些見解,有些眾生信仰聲聞、緣覺二乘,有些眾生信仰大乘之道。在如此一切諸眾生所在的道中,我以種種方便、種種智門而為其謀取利益。具體而言,我有時為其演說一切世間的種種技藝,使其獲得具足一切巧術陀羅尼智;有時為其演說四攝方便,使其獲得具足一切智道;有時為其演說諸波羅蜜,使其迴向一切智位;有時為其稱讚大菩提心,使其不失無上道意;有時為其稱讚諸菩薩行,使其滿足使佛之國土清凈而救度眾生的大願;有時為其演說造諸惡行受地獄等種種苦報,使其對於惡業產生深深地厭惡與遠離之心;有時為其演說供養諸佛種植諸善根決定獲得一切智果,使其發起歡喜之心;有時為其贊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等所有功德,使其喜歡佛身求一切智;有時為其贊說諸佛之威德,使其願樂佛之不壞身;有時為其贊說佛之自在身,使其追求如來無能映蔽大威德之體。  「又,善男子!在此都薩羅城中,在一切地方的一切族類,無論是男還是女,我都以方便顯示與其同樣的形體,隨其需求和要求為其說法。這些眾生都不能知曉我是什麼人、從什麼地方來,只是使聽聞我說法的眾生如實修行。善男子!我不光在此城利益眾生,在閻浮提城邑聚落,凡是有人眾居住的地方,我都如此而為其謀利益。「善男子!閻浮提內有九十六種外道,各起異見而產生執著,我都於中以方便調伏他們,使其捨棄遠離所有諸見;對於閻浮提中的眾生如此,對於其它的天下也是如此;對於四天下如此,對於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對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此,對於十方無量世界諸眾生海也是如此。在這些地方,我都在其中針對眾生心之所樂,以種種方便、種種法門,顯現種種色身,以種種語言聲音而為其說法,使其獲得利益。「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至一切處菩薩行法門。獲得此法門,就如同諸菩薩,其身與一切眾生的數量相等,獲得與眾生沒有差別的身體,並且以變化身完全進入諸趣,在一切處都可以受生而顯現在一切眾生之前,其清凈光明徧照於世間,以無礙願住於一切劫,獲得如同帝網般的諸無等行,常常努力地為一切眾生謀取,永遠與其共居而無所執著,將三世看作完全平等的,以無我的智慧周徧照耀世間,以大悲藏觀察一切。「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走,有一處名叫『廣大』的國土,在那裡有一位賣香的名叫『優缽羅華』的長者。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頂禮徧行出家外道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量圈,殷勤瞻仰徧行出家外道。然後,善財童子告別徧行出家外道,踏上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一參——徧行出家外道會,至此敘述完畢。徧行出家外道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至一切處菩薩行」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十行「真實行」的方法。所謂「真實行」,是指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善財童子第二十二參:優缽羅華長者會爾時,善財童子因善知識教,不顧身命,不著財寶,不樂人眾,不耽五欲①,不戀眷屬,不重王位;唯願化度②一切眾生,唯願嚴凈諸佛國土,唯願供養一切諸佛,唯願證知諸法實性,唯願修集一切菩薩大功德海,唯願修行一切功德終無退轉,唯願恆於一切劫中以大願力修菩薩行,唯願普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唯願入一三昧門普現一切三昧門自在神力,唯願於佛一毛孔中見一切佛心無厭足,唯願得一切法智慧光明能持一切諸佛法藏,專求此等一切諸佛菩薩功德。漸次遊行,至廣大國,詣長者所,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求一切佛平等智慧,欲滿一切佛無量大願,欲凈一切佛最上色身,欲見一切佛清凈法身,欲知一切佛廣大,智身,欲凈治一切菩薩諸行,欲照明一切菩薩三昧,欲安住一切菩薩總持,欲除滅一切所有障礙,欲遊行一切十方世界,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而能出生一切智智?」【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三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回味著在前述善知識處所學的法門。經過長途跋涉,善財童子終於到達廣大國,禮拜優缽羅華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五欲:指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財欲,是指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色慾,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指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指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睡眠欲,指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②化度:教化濟度眾生。【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憑藉徧行出家外道的教誨,不顧自己的身命,不貪著財寶,不執著於人道的生活,不沈溺於五欲,不貪戀眷屬,不看重王位;只是願意化度一切眾生,只是願意嚴凈諸佛國土,只願供養一切諸佛,只願證知諸法的真實本性,只願修集一切菩薩大功德海,只願修行一切功德而永不退轉,只願永遠在一切劫中以大願力修菩薩行,只願普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只願進入可以以一種三昧門而普現一切三昧門的自在神力,只願從佛的一處毛孔中看見一切佛而心中並不產生厭惡和滿足,只願獲得一切法智慧光明能護持而不忘失一切諸佛之法藏,專心求此等一切諸佛菩薩功德。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進發,到達廣大國,前往優缽羅華長者的住所,頂禮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合掌而立。善財童子對長者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追求一切佛平等智慧,想滿足一切佛無量大願,想獲得清凈的一切佛最上色身,想看見一切佛清凈法身,想知曉一切佛廣大智身,想凈治一切菩薩諸行,想照明一切菩薩三昧,想安住一切菩薩總持,想除滅一切所有障礙,想在一切十方世界遊走。但是,我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並且能夠憑藉此出生一切智智?」長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合一切香法,所謂:一切香、一切燒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又善了知天香、龍香、夜叉香,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有諸香。又善別知治諸病香、斷諸惡香、生歡喜香、增煩惱香、滅煩惱香、令於有為生樂著香、令於有為生厭離香、舍諸憍①逸②香、發心念佛香、證解法門香、聖所受用香、一切菩薩差別香、一切菩薩地位③香,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出現、成就、清凈、安隱、方便、境界、威德、業用及以根本④,如是一切我皆了達。 「善男子!人間有香,名曰『象藏』⑤,因龍斗生。若燒一丸,即起大香雲彌覆王都,於七日中雨細香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皆金色。若因風吹入宮殿中,眾生嗅者,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身心快樂,無有諸病,不相侵害,離諸懮苦,不驚不怖,不亂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凈。我知是已而為說法,令其決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⑥;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善男子!海中有香,名『無能勝』⑦;若以塗鼓及諸螺貝,其聲發時,一切敵軍皆自退散。「善男子!阿那婆達多池⑧邊出瀋水香,名『蓮華藏』⑨,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凈。「善男子!雪山有香,名『阿盧那』⑩;若有眾生嗅此香者,其心決定離諸染著,我為說法莫不皆得離垢三昧。「善男子!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11,其香但為轉輪王用;若燒一丸而以熏之,王及四軍皆騰虛空。「善男子!善法天中有香,名『凈莊嚴』12;若燒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善男子!須夜摩天有香,名『凈藏』13;若燒一丸而以熏之,夜摩天眾莫不雲集彼天王所而共聽法。「善男子!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14;於一生所系菩薩座前燒其一丸,興大香雲徧覆法界,普雨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善男子!善變化天有香,名曰『奪意』15;若燒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諸莊嚴具。  【章旨】優缽羅華長者為善財童子講解「調和香」法門。此章是以諸香象徵法香,「謂以戒、定、慧、慈悲等香熏修生善滅惡習氣故。善知一切香者,差別行也;亦知調合者,融通行也。」(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注釋】①憍:心所法之一,是指不對他人,而僅對自己之種性、色力、財位、智才等有所染著,使心高舉之精神作用。也就是對自己之長處產生傲慢自大之心理。②逸:全稱為「放逸」,心所法之一,指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③地位:指菩薩修行階位中的「十地」之位。④如是等香形相生起句:此句是指香所象徵的「本」與「末十事」,其中「根本」即「本」,是指如來藏。⑤象藏:據澄觀的解釋,此章所言的「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一但語香名必有形相,二『龍斗』為『生起』,三『興雲』為『出現』,四『雨雨』為成就,五『金色』為清凈,六『喜樂』為安隱,七『無病』等為方便,八『慈心』等為境界,九『意凈』為威德。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十『我知下』是根本,本為菩提心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⑥牛頭:又作「牛頭栴檀」,檀香木之一,乃旃檀中之最具香氣者。產於印度,為常綠樹,干高約零點九公尺,其材芳香,呈灰黃色,或赤銅色,可用以雕刻,或與根研為粉末,以供焚香,或制香油。昔時優填王曾命人以此木雕刻佛像,迄今著名。據澄觀解釋,「此即『忍香』,瞋火不燒。」(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中。)⑦無能勝:據澄觀解釋,此香象徵精進。⑧阿那婆達多池:意譯「無熱池」,有龍王常居於其中。⑨蓮華藏:由此以下為「五分法身香」。「蓮華藏」象徵「戒香」,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慳貪瞋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⑩阿盧那:又作「阿留那」、「阿樓那」,意譯「日」、「將曉」、「明相」,指紅色香。此香象徵「定香」,即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11海藏:此香象徵「慧香」,即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12凈莊嚴:此香象徵「解脫香」,即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罣礙。13凈藏:此香即「解脫知見香」,即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沈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這是真實的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14先陀婆:又作「仙陀婆」、「先陀婆」、「先陀」,意譯為「石鹽」。即產於印度河畔之鹽。依據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九載,如來密語深而難解;譬如諸臣之服侍大王,大王洗時索先陀婆,智臣便奉水;食時索先陀婆,智臣便奉鹽;飲時索先陀婆,智臣便奉器;游時索先陀婆,智臣便奉馬。如此之智臣,堪稱善解大王四種密語之意。故知『先陀婆』一名,實具鹽、器、水、馬四義。而以『一名四實』譬喻如來密語之甚深難解。15奪意:此香象徵「能」、「所」兩忘。能,某一動作之主體。所,指某一動作之客體即對象。【語譯】優缽羅華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善於知曉區分一切諸香,也知曉調合一切香的方法。具體而言,一切香、一切燒香、一切塗香、一切末香我都能夠知曉。也知曉如此一切香中最上等者的產出之地,又善於了知天香、龍香、夜叉香以及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有的各種香。又善於知曉區分治諸病香、斷諸惡香、生歡喜香、增煩惱香、滅煩惱香、使其對於有為法產生樂著之香、使其對於有為法產生厭離之香、捨棄憍逸香、發心念佛香、證解法門香、聖所受用香、一切菩薩差別香、一切菩薩十地之位香,如是等香的形相、生起、出現、成就、清凈、安隱、方便、境界、威德、業用以及根本,如此等等一切我都了達。「善男子!人間有一種名叫『象藏』的香,憑藉龍斗而生。若燒一丸,就生起大香雲完全覆蓋了王都,連續七日降下細香雨。其雨若飄落在身體上,身體就發出金色;若飄落在衣服、宮殿、樓閣上,也泛出金色。若憑藉風吹入宮殿中,被眾生所嗅聞,眾生則七日七夜充滿歡喜,身心快樂,無有諸病,互相不相侵害,離諸懮苦,不驚慌也不恐怖,不亂不恚,以慈心相處,志意也變得清凈。我知曉這些後,便為這些眾生說法,使其決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摩羅耶山出產一種名叫『牛頭』的栴檀香。如果將其塗抹在身體上,即便是落入火坑,火也不會浸燒身體。「善男子!海中有一種名叫『無能勝』的香。如果將其塗抹在鼓以及螺貝上,當敲響這些鼓與螺貝之時,所有敵軍都會自己潰退逃散。「善男子!阿那婆達多池邊出產一種名叫『蓮華藏』的瀋水香,其一丸香就如同麻子一樣大。但是,如果點燃一丸,其香氣卻能夠完全熏徧閻浮提界,凡是聞見的眾生都遠離一切罪,戒的品類都很清凈。「善男子!雪山出產一種名叫『阿盧那』的香。眾生如果嗅聞了此香,其心便可肯定離諸染著,我再為其說法,無不都獲得離垢三昧。「善男子!羅剎界出產一種名叫『海藏』的香,其香只供轉輪王使用。如果點燃一丸而以香氣熏之,王及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都在空中騰飛。「善男子!善法天中有一種名叫『凈莊嚴』的香。如果點燃一丸而以其香氣熏之,完全可以使諸天的心念被佛所佔據。「善男子!須夜摩天有一種名叫『凈藏』的香。如果點燃一丸而以其香氣熏之,夜摩天眾無不雲集在其天王的住所而一起聽法。「善男子!兜率天中有一種名叫『先陀婆』的香。如果在一生所系菩薩座前燒其一丸,就會產生大香雲而完全覆蓋整個法界,降下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善男子!善變化天有一種名叫『奪意』的香。如果點燒一丸,就會一連七日降下一切諸莊嚴具。「善男子!我唯知此調和香法。如諸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永斷煩惱眾魔罥索①,超諸有趣,以智慧香而自莊嚴,於諸世間皆無染著,具足成就無所著戒,凈無著智,行無著境,於一切處悉無有著,其心平等,無著無依。「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說其功德,顯其所有清凈戒門,示其所作無過失業,辨其離染身、語、意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樓閣』②;中有船師,名『婆施羅』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優缽羅華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樓閣」大城中的「婆施羅」船師,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優缽羅華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罥索:音譯「播舍」、「皤賒」、「波舍」,又稱「金剛索」、「罥索」、「罥網」、「寶索」、「珠索」,略稱「索」,為戰鬥或狩獵之用具。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一載,「罥索」是在戰鬥之時用以罥取人,或罥取馬頭、馬腳之繩索,俗稱「搭索」。通常以五色線搓成,一端附鐶,另一端附半獨股杵(獨股杵之半形);或兩端均附半獨股杵。②樓閣:據澄觀的解釋,「樓閣城者,由此迴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悲智相依而勝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下)③婆施羅:據澄觀的解釋,「婆施羅者,此雲『自在』,謂於佛法海已善通達,於生死海能善運度,於一切法深信不壞。」(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下)【語譯】優缽羅華長者繼續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調和香法。如同菩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永遠斷絕煩惱眾魔罥索,超越諸生死道,以智慧香使自身莊嚴,對於諸世間都無染著,具足成就無所著戒,凈無著智,行無著境,對於一切處都無有著,其心平等,無著無依。「我為什麼能夠知曉這一妙行,說其功德,顯現其所有清凈戒門,顯示其所作無過失業,辨別其離污染的身、語、意諸行呢?善男子!從此地繼續向南方走,有一座名叫『樓閣』的大城,城中有一位名叫『婆施羅』的船師。你可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告別優缽羅華長者,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二參——優缽羅華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優缽羅華長者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調和香」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一迴向「救護眾生迴向」的方法。所謂「救護眾生迴向」,即「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是指菩薩以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眾生使其遠離眾生之相,怨親平等。善財童子第二十三參:婆施羅船師會爾時,善財童子向樓閣城,觀察道路。所謂:觀道高卑,觀道夷險,觀道凈穢,觀道曲直①。漸次遊行,作是思惟:「我當親近彼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除惡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離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滅煩惱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舍諸見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拔一切惡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眾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於善知識處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力得一切智道故。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如是思惟。漸次遊行,既至彼城,見其船師在城門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無量大眾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②善財見已,往詣其所,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三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四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依教觀察道路而增長對於善知識的堅定信念。後來,善財童子到達了樓閣城,在城門外的海岸上看見了被無數大眾圍繞的婆施羅船師。於是,善財禮拜船王,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觀道高卑句:此句具有象徵含義,據澄觀的解釋,「佛道為『高』,余皆是『卑』;生死、涅槃為『夷』、『險』;障、無障為『凈』、『穢』;二乘為『曲』,菩薩為『直』等。」(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下)②船師在城門外海岸句:此場景具有象徵含義,據澄觀的解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為此岸,不捨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為此岸,住大慈悲令離因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下)這是說,以佛法而言,生死為此岸,但佛、菩薩並不捨棄生死因而住於此岸。另一方面,從生死海而言,大悲為離生死之因。【語譯】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向樓閣城進發。在路途,善財童子觀察著道路。他觀察道路高或低凹,觀察道路的平坦與險要,觀察道路的乾淨與污穢,觀察道路的彎曲與筆直。善財童子一邊南下,一邊這樣想:「我應該親近那些善知識。善知識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攝眾生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除惡之智慧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遠離憍慢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滅煩惱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捨棄諸見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拔除一切惡刺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眾生至一切智城道之因。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從善知識處可以獲得一切善法,依從善知識之力可以獲得一切智道。善知識者難於見到難於遇到。」善財童子這樣想著。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樓閣大城之後,善財童子看見這位船師住在城門外的海岸上,成百上千的商人以及其他無數大眾圍繞著他。船師在為這些眾生宣說大海法,以方便開示佛的功德海。善財看到這一情景之後,立即前往船師的住所,頂禮船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您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船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今復能問生大智因、斷除一切生死苦因、往一切智大寶洲因、成就不壞摩訶衍因、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三昧旋因、乘大願車徧一切處行菩薩行無有障礙清凈道因、以菩薩行莊嚴一切無能壞智清凈道因、普觀一切十方諸法皆無障礙清凈道因、速能趣入一切智海清凈道因。  「善男子!我在此城海岸路中凈修菩薩大悲幢行①。善男子!我觀閻浮提內貧窮眾生,為饒益故,修諸苦行,隨其所願悉令滿足。先以世物,充滿其意;復施法財,令其歡喜,令修福行,令生智道,令增善根力,令起菩提心,令凈菩提願,令堅大悲力,令修能滅生死道,令生不厭生死行,令攝一切眾生海,令修一切功德海,令照一切諸法海,令見一切諸佛海,令入一切智智海。善男子!我住於此,如是思惟,如是作意②,如是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一切寶處、一切寶類、一切寶種。我知凈一切寶、鑽一切寶、出一切寶、作一切寶。我知一切寶器、一切寶用、一切寶境界、一切寶光明。③我知一切龍宮處、一切夜叉宮處、一切部多宮處,皆善迴避,免其諸難。④亦善別知漩澓淺深,波濤遠近,水色好惡,種種不同。⑤亦善別知日月星宿運行度數,晝夜晨晡⑥,晷漏⑦延促。⑧亦知其船鐵木堅脆、機關澀滑,水之大小,風之逆順。⑨如是一切安危之相無不明了,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慧,常能利益一切眾生。  「善男子!我以好船運諸商眾行安隱道,復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州與諸珍寶,咸使充足,然後將領還閻浮提。善男子!我將大船如是往來,未始令其一有損壞。若有眾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於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諸愛慾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盡一切眾生苦海,⑩能凈一切眾生心海,速能嚴凈一切剎海,普能往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眾生根海,普了一切眾生行海,普順一切眾生心海。11【章旨】婆施羅船師向善財童子講解「菩薩大悲幢行」法門的內容。婆施羅以大悲心救度眾生,而此章則以「五知」、「十海」來象徵菩薩救度眾生的功德。  【注釋】①菩薩大悲幢行:關於此法門以「幢」命名的原因,澄觀解釋說:「謂大悲超出為物所歸故。」而此大悲法門的「業用」有二:「先明於陸化,生令知有海。」(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七下)後則善知海相以之濟度眾生到達彼岸。②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相應的活動。③知海中一切寶洲三句:此中「寶」象徵「智」,「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此中十二句的象徵意義如下:「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二空、不空如來藏為『寶處』,三恆沙功德皆『寶類』,四佛性為『寶種』。此上皆約本有。次四約修成。以凈戒頭陀等為『能凈』,以緣起智為『能鑽』,以發一切智心為『出因』,聽聞為『能作』,後四為『寶用』。」從總體上其象徵意義為:「三乘等器智慧有殊,照理斷惑所用各別,所緣境界萬品階差,破愚顯明各各不等。」(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上)④知一切龍宮處句:此處「龍宮處」象徵生死中瞋、貪、痴之三毒。「部多」為一種自生而類似於夜叉的龍類。因為其不從父母而生,因此以之比喻「多痴」。⑤善別知漩澓淺深句:此處以水流比喻心識之變化,「心識相、色、無色等依識心定,劫數淺深,七識波浪,染習遠近,隨善惡緣,心水色異。」(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上)⑥晡:申時,即十五時至十七時;傍晚;夜;指太陽西移至晡時的視覺位置。⑦晷漏:古代測時的儀器;頃刻;片刻。⑧善別知日月星宿句:此處以日月星宿象徵修行時機。⑨知其船鐵木堅脆句:此處以船之狀況象徵濟度的手段之高下,「萬行不同,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曾修為『滑』,不曾則『澀』;水之大小者,謂生死有邊與無邊;風之逆順者,八風四順四逆,又謂修行有住與無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上)機關,設有機件而能制動的器械。⑩必得入於一切智海四句:此處的「一切智海」、「愛慾海」、「三世海」、「一切眾生苦海」等「四海」都是以自己解脫即「自利」為目的的。(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上)11能凈一切眾生心海六句:此處的「一切眾生心海」、「一切剎海」、「十方大海」、「一切眾生根海」、「一切眾生行海」、「一切眾生心海」是以濟度眾生即「利他」為目的的。(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上)【語譯】婆施羅船師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今又能問產生大智之因,斷除一切生死苦之因,往一切智大寶洲之因,成就不壞大乘之因,遠離聲聞、緣覺,遠離怖畏生死,住於諸寂靜三昧旋之因,乘大願車徧一切處,行菩薩行無有障礙清凈道之因,以菩薩行莊嚴一切無能壞智清凈道之因,普觀一切十方諸法都無障礙清凈道之因,速能趣入一切智海清凈道之因。「善男子!我在此城海岸邊的路中凈修菩薩大悲幢行。善男子!我觀察閻浮提內貧窮的眾生,為了使他們得到法益的緣故,我修諸苦行,隨其所願使其都能得到滿足。先以世俗事物,滿足他們的心意;再給其施予法財,使其歡喜,使其修福行,使其產生智道,使其增長善根力,使其發起菩提心,使其發清凈的菩提願,使其堅固大悲力,使其修習能滅生死道,使其生不厭生死行,使其攝入一切眾生海,使其修習一切功德海,使其照耀一切諸法之海,使其觀見一切諸佛海,使其進入一切智智海。善男子!我住於此,如此思惟,如此作意,如此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我知曉海中的一切寶洲、一切寶處、一切寶類、一切寶種。我知曉凈一切寶、鑽一切寶、出一切寶、作一切寶。我知曉一切寶器、一切寶用、一切寶境界、一切寶光明。我知曉一切龍宮處、一切夜叉宮處、一切部多宮處,並且都善於迴避,免於發生災難。我也善於區別旋渦的淺深,波濤的遠近,水色的好惡以及其它種種不同。我也善於區別日月星宿運行的情況,晝夜晨晡,片刻與延促。我也知曉其船鐵木的堅脆、機關的澀與滑,水之大小,風之逆順。如此一切安危之相,我無不明了,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此智慧,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我以好船運諸經商的眾生行於安隱之道,又為其說法使其歡喜,引至寶州給予他們珍寶,使他們都感到充足,然後再領他們回到閻浮提。善男子!我駕大船如此往來,從來不讓其有一點損壞。若有眾生能夠有機會看見我的身體、聽聞我說法,我就會使其對於生死海永遠不會感到恐怖,必然使其可以進入一切智海,必然能夠使其諸愛慾海乾枯,能夠以智光照耀三世海,能使一切眾生苦海乾涸,能使一切眾生心海清凈,能迅速嚴凈一切國土海,能前往一切十方大海,完全知曉一切眾生根海,完全了悟一切眾生行海,完全使一切眾生心海暢通快樂。「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若有見我及以聞我、與我同住、憶念我者,皆悉不空。如諸菩薩摩訶薩,善能游涉生死大海,不染一切諸煩惱海,能舍一切諸妄見海,能觀一切諸法性海,能以四攝攝眾生海,已善安住一切智海,能滅一切眾生著海,能平等住一切時海,能以神通度眾生海,能以其時調眾生海。「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可樂』①;中有長者名『無上勝』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求善知識心無厭足,辭退而去。【章旨】婆施羅船師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可樂」城中的「無上勝」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婆施羅船師繼續南下。【注釋】①可樂:據澄觀解釋,「可樂國者,由等佛迴向不見美惡,皆得清凈歡喜悅樂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這是說,因菩薩的迴向之力,眾生均得清凈快樂。 ②無上勝:關於此長者的名號之意義,澄觀解釋說:「寄等一切佛迴向,以得勝通無過上故;等於諸佛,更無勝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這是說,「等一切佛迴向」所得之力無有超過者。【語譯】婆施羅船師繼續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此大悲幢行。如果有看見我以及聽說我,或者與我同住、憶念我的眾生,他們都是一種實際的存在。如同諸菩薩一樣,我善於在生死大海中遊動擺渡,不染污一切諸煩惱海,能夠捨棄一切諸妄見海,能夠觀一切諸法性海,能夠以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吸攝眾生海,已善安住一切智海,能夠滅除一切眾生執著之海,能夠平等地住於一切時之海,能夠以神通度過眾生海,能夠把握恰當的時機調伏眾生海。「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在南方有一座名叫『可樂』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無上勝』的長者。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船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船師,悲泣流淚。善財童子尋找拜見善知識之心永無厭足,後來他告別婆施羅船師,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三參——婆施羅船師會,至此敘述完畢。婆施羅船師給善財童子宣講的「大悲幢行」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二迴向「不壞迴向」的方法。所謂「不壞迴向」,又名「不壞一切迴向」,是指將信仰佛、法、僧等三寶所獲得的永遠不會變化的信仰,迴向此善根,使眾生獲得善利。善財童子第二十四參:無上勝長者會爾時,善財童子起大慈周徧心,大悲潤澤心相續不斷,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舍離一切煩惱塵垢,證法平等,心無高下,拔不善刺,滅一切障,堅固精進以為牆塹,甚深三昧而作園苑,以慧日光破無明暗,以方便風開智慧華,以無礙願充滿法界,心常現入一切智城,如是而求菩薩之道。漸次經歷,到彼城內。見無上勝在其城東大莊嚴幢無懮林中,無量商人、百千居士之所圍繞①,理斷人間種種事務;因為說法,令其永拔一切我慢①,離我、我所,舍所積聚,滅慳嫉妒,心得清凈,無諸穢濁,獲凈信③力,常樂見佛,受持佛法,生菩薩力,起菩薩行,入菩薩三昧,得菩薩智慧,住菩薩正念,增菩薩樂欲。爾時,善財童子觀彼長者為眾說法已,以身投地,頂禮其足,良久乃起,白言:「聖者!我是善財!我是善財!我專尋求菩薩之行,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道?隨修學時,常能化度一切眾生,常能現見一切諸佛,常得聽聞一切佛法,常能住持一切佛法,常能趣入一切法門,入一切剎學菩薩行,住一切劫修菩薩道,能知一切如來神力,能受一切如來護念,能得一切如來智慧?」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四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五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依教如法思維。後來,善財童子到達可樂城,在城東大莊嚴幢無懮林中看見了被無數商人、居士圍繞的無上勝長者。於是,善財禮拜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城東大莊嚴幢句:此句描述具有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在城東者,啟明佛日故。處『無懮林』者,同佛迴向無愛憎故。商人等圍繞者,佛為商主,菩薩為商人,法財外益功歸己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②我慢:謂視「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憍慢心。③凈信:清凈之信心。【語譯】這時,善財童子發起大慈周徧之心,大悲潤澤心相續不斷,產生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舍離了一切煩惱塵垢,證得法平等,心無高下,拔除了不善之刺,滅除了一切障礙,以堅固精進為牆塹,以甚深三昧為園苑,以慧日光破除無明之暗,以方便風開出智慧華,以無礙願充滿法界,心常進入一切智城,如此而尋求菩薩之道。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可樂城內。善財童子看見無上勝長者正在可樂城東邊的大莊嚴幢無懮林中,在無數商人、百千居士的圍繞下,理斷人間種種事務。無上勝長者也藉此機會為這些眾生說法,使其永遠拔除一切我慢,遠離我、我所,捨棄所積聚的東西,滅除了吝嗇、嫉妒之心,心獲得了清凈,沒有任何污穢混濁,獲得清凈的信仰之力,常樂見佛,受持佛法,產生菩薩力,發起菩薩行,進入菩薩三昧,獲得菩薩智慧,住於菩薩正念,增長菩薩樂欲。這時,善財童子看到這位長者為眾說法之後,便以身投地,頂禮長者雙足,很久纔起來,稟告長者說:「聖者!我是善財!我是善財!我專尋求菩薩之行,菩薩如何學菩薩行?菩薩如何修菩薩道?隨修學時,常能化度一切眾生,常能現見一切諸佛,常得聽聞一切佛法,常能住持一切佛法,常能趣入一切法門,進入一切剎學菩薩行,住於一切劫修菩薩道,能知一切如來神力,能受一切如來護念,能得一切如來智慧?」時,彼長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成就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①。善男子!云何為至一切處菩薩行門?善男子!我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欲界一切諸眾生中,所謂:一切三十三天、一切須夜摩天、一切兜率陀天、一切善變化天、一切他化自在天、一切魔天,及餘一切天、龍、夜叉、羅剎娑、鳩盤荼,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村營、城邑、一切住處諸眾生中而為說法,令舍非法,令息諍論,令除斗戰,令止忿競,令破怨結②,令解系縛,令出牢獄,令免怖畏,令斷殺生乃至邪見一切惡業,不可作事皆令禁止;令其順行一切善法,令其修學一切技藝,於諸世間而作利益;為其分別種種諸論,令生歡喜,令漸成熟;隨順外道,為說勝智,令斷諸見,令入佛法。乃至色界一切梵天,我亦為其說超勝法。「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我皆為說佛法、菩薩法、聲聞法、獨覺法;說地獄,說地獄眾生,說向地獄道;說畜生,說畜生差別,說畜生受苦,說向畜生道;說閻羅王世間,說閻羅王世間苦,說向閻羅王世間道;說天世間,說天世間樂,說向天世間道;說人世間,說人世間苦樂,說向人世間道。為欲開顯菩薩功德,為令舍離生死過患,為令知見一切智人諸妙功德,為欲令知諸有趣中迷惑受苦,為令知見無障礙法,為欲顯示一切世間生起所因,為欲顯示一切世間寂滅為樂,為令眾生舍諸想著,為令證得佛無依法,為令永滅諸煩惱輪,為令能轉如來*輪,我為眾生說如是法。  【章旨】無上勝長者向善財童子宣說「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法門。無上勝長者以此法門至一切處救三界六道眾生。【注釋】①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據澄觀解釋:「無依者,不依他故。無作者,離加行故。」「加行」也就是即加功用行之意,是針對正行之預備行。「由無作無依,故能徧至。徧至是用廣。無依是體勝。」(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②怨結:怨恨之心,結而不解。【語譯】這時,無上勝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經成就了至一切處菩薩行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善男子!什麼是至一切處菩薩行門?善男子!我在此三千大千世界、欲界的一切諸眾生中,為其說法。這些眾生有:一切三十三天、一切須夜摩天、一切兜率陀天、一切善變化天、一切他化自在天、一切魔天,及餘一切天、龍、夜叉、羅剎娑、鳩盤荼,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我為住在村莊、城市、一切住處的諸眾生說法,使其捨棄不合於佛法的東西,使其息滅諍論,除掉他們之間的鬥爭,使其停止忿怒與競爭,使其破除怨結,使其解除系縛,使其走出牢獄,使其免於恐怖畏懼,使其斷絕殺生乃至邪見等一切惡業,使其絕不做規定不能做的事情;使其順行一切善法,使其修學一切技藝,在諸世間為眾生謀取利益;為其分別種種諸論,使其歡喜,使其逐漸成熟;我也隨順外道,為他們宣說超過他們之說的殊勝智慧,使其斷絕諸見,使其進入佛法。我甚至為色界的所有梵天宣說特別殊勝之法。「在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甚至十方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我都為其說佛法、菩薩法、聲聞法、獨覺法;為其說地獄之法,說地獄眾生之法,說向地獄道之法;說畜生之法,說畜生差別之法,說畜生受苦之法,說向畜生道之法;說閻羅王世間之法,說閻羅王世間苦之法,說向閻羅王世間道之法;說天世間之法,說天世間樂之法,說向天世間道之法;說人世間之法,說人世間苦樂之法,說向人世間道之法。為了想向其開顯菩薩功德,為使其捨棄遠離生死過患,為使其知見一切智人諸妙功德,為了想使其知曉諸有趣中迷惑受苦,為使其知見無障礙法,為欲顯示一切世間生起所因,為欲顯示一切世間寂滅為樂,為使眾生舍諸想著,為使其證得佛無依法,為使其永滅諸煩惱輪,為使其能轉如來*輪,我為眾生說如此法。  「善男子!我唯知此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凈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如諸菩薩摩訶薩,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徧往一切佛剎,得普眼地;悉聞一切音聲言說,普入諸法智慧自在,無有乖諍,勇健無比,以廣長舌出平等音;其身妙好,同諸菩薩,與諸如來究竟無二、無有差別;智身廣大,普入三世,境界無際,同於虛空。「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輸那』①;其國有城,名『迦陵迦林』②;有比邱尼,名『師子頻申』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無上勝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輸那」國土中「迦陵迦林」城中的「師子頻申」比丘尼,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無上勝長者繼續南下。【注釋】①輸那:此國名有象徵含義,據澄觀的解釋,「國名『輸那』者,此雲『勇猛』,勇猛之力能使善根無不至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②迦陵迦林:據澄觀的解釋,「城名『迦陵迦林』者,以義翻,為相鬥戰時謂因鬥勝而立城故。表此迴向願以信解大威力故,廣大智慧無障礙故,令修善根無所不至義同戰時。」(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這是說,此會所象徵的迴向意義與戰鬥之意義相同。③師子頻申:據澄觀的解釋,「善友名『師子嚬申』者,舒展自在無不至故;比丘尼者,純凈之慈合善徧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語譯】無上勝長者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凈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掌握這一法門,就如同諸菩薩具足一切自在神通,都能夠徧往一切佛土,獲得普眼地;都可以聽聞一切音聲言說,完全進入諸法智慧自在,無有乖離與諍論,勇健無比,以廣長舌發出平等音;其身妙好,與諸菩薩相同,與諸如來究竟無二、無有差別;智身廣大,普入三世,境界無際,同於虛空。「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處名叫『輸那』的國土,此國有一座名叫『迦陵迦林』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師子頻申』的比丘尼。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當時,善財童子頂禮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辭別無上勝長者,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四參——無上勝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無上勝長者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至一切處修菩薩行清凈法門無依無作神通之力」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三迴向「等一切佛迴向」的方法。所謂「等一切佛迴向」,又名「」等一切諸佛迴向」、「」平等一切佛迴向」、「」等諸佛迴向」,是指效法三世佛,以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迴向之位。善財童子第二十五參:師子頻申比丘尼會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彼國城,周徧推求此比丘尼。有無量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比丘尼在勝光王之所舍施日光園①中說法利益無量眾生。」時,善財童子即詣彼園,周徧觀察。見其園中有一大樹,名為「滿月」,形如樓閣,放大光明照一由旬;見一葉樹,名為「普覆」,其形如蓋,放毗琉璃紺青光明;見一華樹,名曰「華藏」,其形高大,如雪山王,雨眾妙華無有窮盡,如忉利天中波利質多羅樹②。復見有一甘露果樹,形如金山,常放光明,種種眾果悉皆具足;復見有一摩尼寶樹,名「毗盧遮那藏」,其形無比,心王摩尼寶最在其上,阿僧祇色相摩尼寶周徧莊嚴。復有衣樹,名為「清凈」,種種色衣垂布嚴飾;復有音樂樹,名為「歡喜」,其音美妙,過諸天樂;復有香樹,名「普莊嚴」,恆出妙香,普熏十方,無所障礙。園中復有泉流陂池,一切皆以七寶莊嚴,黑栴檀泥凝積其中,上妙金沙彌布其底,八功德水具足盈滿,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徧覆其上,無量寶樹周徧行列。諸寶樹下敷師子座,種種妙寶以為莊嚴,布以天衣,熏諸妙香,垂諸寶繒,施諸寶帳,閻浮金網彌覆其上,寶鐸徐搖出妙音聲。或有樹下敷蓮華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香王摩尼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龍莊嚴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寶師子聚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毗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或有樹下敷十方毗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其一一座各有十萬寶師子座周匝圍繞,一一皆具無量莊嚴。此大園中眾寶徧滿,猶如大海寶洲之上。迦鄰陀衣③以布其地,柔軟妙好,能生樂觸,蹈則沒足,舉則還復;無量諸鳥出和雅音,寶栴檀林上妙莊嚴,種種妙華常雨無盡,猶如帝釋雜華之園④。無比香王普熏一切,猶如帝釋善法之堂⑤。諸音樂樹、寶多羅樹、眾寶鈴網出妙音聲,如自在天善口天女所出歌音。諸如意樹,種種妙衣垂布莊嚴,猶如大海。有無量色百千樓閣,眾寶莊嚴,如忉利天宮善見大城⑥。寶蓋遐張,如須彌峰。光明普照,如梵王宮。爾時,善財童子見此大園無量功德、種種莊嚴,皆是菩薩業報成就,出世善根之所生起,供養諸佛功德所流,一切世間無與等者,如是皆從師子頻申比丘尼了法如幻集廣大清凈福德善業之所成就。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無量眾生,皆入此園而不迫窄。何以故?此比丘尼不可思議威神力故。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六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輸那」國土的「迦陵迦林」城找尋「師子頻申」比丘尼。經人指點,善財童子來到勝光王所施捨的日光園,看到此園中各種寶樹、寶衣以及各種師子之座。這些都是師子頻申比丘尼的清凈善業所感招。【注釋】①勝光王之所舍施日光園:據澄觀所說,依照戒律,比丘尼修頭陀行多在王園;言「勝光」者,「令其善根徧法界之園苑故,並皆即智故有光名。」(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八中。)另外,義凈將「波斯匿王」翻譯為「勝光王」,不知二者是否為一?②波利質多羅樹:又作「波利質羅」、「波疑質姤」,全名為「波利耶怛羅拘陀羅」,意譯「香徧樹」。慧苑《一切經音義》卷下說:「謂此樹根、莖、枝、葉、華、實皆能徧熏忉利天宮。」③迦鄰陀衣:又作「迦旃鄰陀衣」、「迦真鄰底迦衣」,指以迦鄰陀鳥毛所造之衣。以鳥毛所織之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九說:「迦止栗綿,亦名迦真鄰底迦,瑞鳥名也。身有細軟毛,非常輕妙,如綿緝績。以為衣,或為絮。轉輪聖王,方御此服也。今雖有此鳥類,非鳥也。其毛粗惡,不堪緝績也。」④帝釋雜華之園:即「帝釋四苑」之一的「雜林苑」。位於須彌山頂的善見城四面各有一苑,形皆正方,各苑之中央皆有一如意池,池中八功德水盈滿,為帝釋諸天遊戲之處。「雜林苑」就是其中之一,謂帝釋諸天若游此苑,則於諸種眾妙之境,所玩皆同,而俱生勝喜。⑤帝釋善法之堂:即「善法堂」,位於須彌山頂善見城外之西南角,此堂縱廣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欄楯、七重鈴網,皆為七寶所成,四方諸門皆樓櫓台觀,亦為七寶所成,其地為青琉璃寶,柔軟細滑,觸之如迦旃鄰提衣。堂中央有一寶柱,高二十由旬,柱下設帝釋天之座,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善法堂為忉利天諸天眾之集會所。每逢三齋日,天眾集於此堂,詳論人、天之善惡,並制服阿修羅。⑥善見大城:即「善見城」,又作「喜見城」、「天帝釋城」,位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之中央,為帝釋天所住之宮城。善見城四面縱廣各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其地平坦,以真金所成,以各種雜寶嚴飾,地面柔軟如兜羅綿,微風吹去萎花,散布新花。城有千門,由五百青衣葯叉神防守。城中有大殊勝殿,以種種妙寶莊嚴。城之四隅有四台觀,由金銀等四寶所成。城外有眾車、粗惡、雜林、喜林四苑,周環各千由旬,為諸天遊戲之處。【語譯】這時,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輸那」國土的「迦陵迦林」城,到處找尋「師子頻申」比丘尼。無數人都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此比丘尼在勝光王所施捨的日光園中為無數眾生說法,謀取利益」。當時,善財童子立即前往日光園,仔細全面觀察。善財童子看見日光園中有一棵名為「滿月」的大樹,其形狀如同樓閣,放出大光明照射一由旬;看一棵名為「普覆」的一葉樹,其形狀如同大蓋,放出如同毗琉璃般的赤青色光明;看見一棵名為「華藏」的花樹,其形高大,如同雪山之王,降下許多美妙的花朵永遠沒有窮盡,也如同忉利天中的波利質多羅樹。善財童子又看到一棵甘露果樹,形如金山,常放光明,種種眾果都完全具足;又看見一棵名叫「毗盧遮那藏」摩尼寶樹,此樹的形狀無比奇特,上有心王摩尼寶以及阿僧祇色相摩尼寶周徧裝飾。又有名為「清凈」的衣樹,各種顏色的衣服在上面垂掛作為裝飾;又有名為「歡喜」的音樂樹,其音美妙,超過諸天之音樂;又有名為「普莊嚴」的香樹,一直發出妙香,普熏十方,無所障礙。這個日光園中又有泉水池塘,這些都以七寶作為裝飾,黑色的栴檀泥凝積其水中,上面有美妙的金沙鋪滿其底,八功德水具足盈滿,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覆蓋在其上面,無量寶樹在其周圍排列。在這些寶樹下敷設師子座,以種種妙寶作為裝飾,鋪上天衣,點燃妙香,絲綢寶帶裝飾其上,在其座上方設置了寶帳,以閻浮金網完全覆蓋在寶帳之上,寶鐸慢慢地發出美妙的音聲。有的樹下敷設的是蓮華藏師子之座,有的樹下敷設的是香王摩尼藏師子之座,有的樹下敷設的是龍莊嚴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有的樹下敷設的是寶師子聚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有的樹下敷設的是毗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有的樹下敷設的是十方毗盧遮那摩尼王藏師子之座。每一個寶座各有十萬寶師子座在其周圍圍繞,每一個寶座都有無數的裝飾品。這一日光園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寶物,猶如位於大海寶洲之上。此園以迦鄰陀衣鋪設其地,柔軟妙好,能產生美妙的觸感,踩下去則沒足,抬起則地又恢復如初;無數諸鳥發出和雅之音,寶栴檀林樹美妙無比,種種妙花常常降落,沒有窮盡,猶如帝釋善見城外的雜林苑。日光園中有無比香王普熏一切,猶如帝釋善法堂。諸音樂樹、寶多羅樹、眾寶鈴網發出美妙的聲音,如同自在天善口天女所唱出的歌音。日光園中的諸如意樹上有種種美妙的衣物垂布莊嚴,猶如大海。此園中又有不同顏色樓閣上千座,都是以眾寶作裝飾,如同忉利天宮的善見城。此園寶蓋遐張,如同須彌山峰。此園光明普照,如同梵王的宮殿。善財童子此時所看見的日光園的無量功德、種種莊嚴,都是菩薩業報之所成就,是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是供養諸佛之功德所流出,在一切世間都是無與倫比的。所有這些都是從師子頻申比丘尼「了法如幻、集廣大清凈福德善業」之所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天龍八部、無數眾生,都同時進入此園而此園並不顯得狹小。為什麼呢?這是此比丘尼不可思議威神力的緣故。  爾時,善財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徧坐一切諸寶樹下大師子座,身相端嚴,威儀寂靜,諸根調順,如大象王;心無垢濁,如清凈池;普濟所求,如如意寶;不染世法,猶如蓮華;心無所畏,如師子王;護持凈戒不可傾動,如須彌山;能令見者心得清涼,如妙香王;能除眾生諸煩惱熱,如雪山中妙栴檀香;眾生見者,諸苦消滅,如善見藥王①;見者不空,如婆樓那天②;能長一切眾善根芽,如良沃田。在一一座,眾會不同,所說法門亦各差別。或見處座,凈居天眾③所共圍繞,大自在天子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盡解脫」。或見處座,諸梵天眾所共圍繞,愛樂梵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門差別清凈言音輪」。或見處座,他化自在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自在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菩薩清凈心」。或見處座,善變化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善化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一切法善莊嚴」。或見處座,兜率陀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兜率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心藏旋」。或見處座,須夜摩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夜摩天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邊莊嚴」。或見處座,三十三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釋提桓因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厭離門」。或見處座,百光明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摩那斯龍王④、伊羅跋難陀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⑤等龍子、龍女所共圍繞,娑伽羅龍王⑥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神通境界光明莊嚴」。或見處座,諸夜叉眾所共圍繞,毗沙門天王⑦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救護眾生藏」。或見處座,干闥婆眾所共圍繞,持國干闥婆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盡喜」。或見處座,阿修羅眾所共圍繞,羅睺阿修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速疾莊嚴法界智門」。或見處座,迦樓羅眾所共圍繞,捷持迦樓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怖動諸有海」。或見處座,緊那羅眾所共圍繞,大樹緊那羅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行光明」。或見處座,摩睺羅伽眾所共圍繞,庵羅林摩睺羅伽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生佛歡喜心」。【章旨】善財童子在日光園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的身相與威儀等等,並看見七處天眾、天龍八部等分別圍繞,師子頻申比丘尼隨應為其分別演說佛法。【注釋】①善見藥王:產於喜馬拉雅山之藥名,能治一切病。舊《華嚴經》卷三十七《離世間品》載,雪山善現藥王,以眼見之者,眼得清凈;以耳聞之者,耳得清凈;以鼻聞香者,鼻得清凈;以舌嘗味者,舌得清凈;以身觸之者,身得清凈;若取其地之土,則能除治百病,安穩快樂。②婆樓那天:又作「縛嚕拿龍王」,意譯「水天」,為一切魚類、龍之王,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乃西方之守護神。密教將其置於胎藏界曼荼羅中,位於外金剛部院西門之北側,身呈赤色,頭上有七龍頭,右手持輪索,左拳叉腰。③凈居天眾:在色界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凈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④摩那斯龍王:八大龍王之一,又稱「摩那蘇婆帝龍」,意譯作「大身龍王」、「慈心龍王」等。此龍身長能繞須彌山七匝,故稱「大身」。又謂此龍主管降雨,將降雨時先起雲,待七日眾事均畢,然後降雨;因起雲雨時都從慈心出,因此稱之為「慈心」。⑤阿那婆達多龍王:八大龍王之一。「阿那婆達多」為水池之名,意思為「無熱」,此池常有龍出沒,稱為「阿那婆達多龍王」。⑥娑伽羅龍王:大龍王之一,觀音菩薩二十八部眾之一,音譯又作「娑竭羅龍王」、「沙竭龍王」,意譯「海龍王」。《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說:「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大正藏》卷一,頁一二七中)此龍王系降雨之龍神,從古以來修請雨之法時,都以之為本尊。⑦毗沙門天王: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有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率夜叉、羅剎二部鬼眾守護北洲兼及余洲。【語譯】當時,善財童子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徧坐於一切諸寶樹下的大師子座上,身相端嚴,威儀寂靜,諸根調順,如同大象王;其心無垢濁,如同清凈池;其普濟眾生所求,如同如意寶;其不染世間之法,猶如蓮華;其心無所畏,如師子王;其護持凈戒不可傾動,如同須彌山;其能使見者心得清涼,如同妙香王;其能除去眾生諸煩惱熱,如同雪山中美妙的栴檀香;眾生看到比丘尼,諸苦就可消滅,如同善見藥王;凡是看見比丘尼的就不會沒有收穫,如同婆樓那天;能使一切眾善根芽得以生長,如同良田沃土。師子頻申比丘尼在不同的座位,由於眾會不同,因此其所說法門也各有差別。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凈居天眾所圍繞,其中以大自在天子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宣說名為「無盡解脫」的法門。善財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諸梵天眾所圍繞,其中以愛樂梵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普門差別清凈言音輪」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他化自在天天子、天女所圍繞,其中以自在天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菩薩清凈心」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善變化天天子、天女所圍繞,其中善化天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一切法善莊嚴」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兜率陀天天子、天女所圍繞,其中兜率天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心藏旋」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須夜摩天天子、天女所圍繞,其中夜摩天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無邊莊嚴」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三十三天天子、天女所共圍繞,釋提桓因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厭離門」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一百頭光明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摩那斯龍王、伊羅跋難陀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等龍子、龍女所圍繞,其中娑伽羅龍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佛神通境界光明莊嚴」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諸夜叉眾所圍繞,其中毗沙門天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救護眾生藏」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干闥婆眾所圍繞,其中持國干闥婆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無盡喜」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阿修羅眾所圍繞,其中羅睺阿修羅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速疾莊嚴法界智門」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迦樓羅眾所圍繞,其中捷持迦樓羅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怖動諸有海」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緊那羅眾所圍繞,其中大樹緊那羅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佛行光明」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摩睺羅伽眾所圍繞,其中庵羅林摩睺羅伽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生佛歡喜心」的法門。  或見處座,無量百千男子、女人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殊勝行」。或見處座,諸羅剎眾所共圍繞,常奪精氣大樹羅剎王而為上首;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發生悲愍心」。或見處座,信樂聲聞乘眾生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勝智光明」。或見處座,信樂緣覺乘眾生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佛功德廣大光明」。或見處座,信樂大乘眾生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門三昧智光明門」。或見處座,初發心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一切佛願聚」。或見處座,第二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離垢輪」。或見處座,第三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寂靜莊嚴」。或見處座,第四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生一切智境界」。或見處座,第五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妙華藏」。或見處座,第六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毗盧遮那藏」。或見處座,第七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普莊嚴地」。或見處座,第八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徧法界境界身」。或見處座,第九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所得力莊嚴」。或見處座,第十地諸菩薩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無礙輪」。或見處座,執金剛神①所共圍繞;此比丘尼為說法門,名「金剛智那羅延莊嚴」。【章旨】善財童子在日光園看見人、羅剎以及十二類菩薩等分別圍繞,師子頻申比丘尼隨應為其分別演說佛法。【注釋】①執金剛神:又作「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為手執金剛杖而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語譯】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無數百千男子、女人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殊勝行」的法門。善財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諸羅剎眾所圍繞,其中常奪精氣大樹羅剎王為上首;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發生悲愍心」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信仰聲聞乘的眾生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勝智光明」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信仰緣覺乘的眾生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佛功德廣大光明」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信仰大乘的眾生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普門三昧智光明門」的法門。善財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初發心的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一切佛願聚」的法門。善財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二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離垢輪」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三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寂靜莊嚴」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四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生一切智境界」的法門。善財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五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妙華藏」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六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毗盧遮那藏」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七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普莊嚴地」的法門。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八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徧法界境界身」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九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無所得力莊嚴」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第十地諸菩薩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無礙輪」的法門。善財童子有時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坐於師子座,被執金剛神所圍繞;此比丘尼為其演說名為「金剛智那羅延莊嚴」的法門。  善財童子見如是等一切諸趣所有眾生已成熟者、已調伏者,堪為法器,皆入此園,各於座下圍繞而坐。師子頻申比丘尼,隨其欲解勝劣差別而為說法,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何以故?此比丘尼入普眼捨得般若波羅蜜門、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差別般若波羅蜜門、散壞一切障礙輪般若波羅蜜門、生一切眾生善心般若波羅蜜門、殊勝莊嚴般若波羅蜜門、無礙真實藏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圓滿般若波羅蜜門、心藏般若波羅蜜門、普出生藏般若波羅蜜門,此十般若波羅蜜門為首,入如是等無數百萬般若波羅蜜門。此日光園中所有菩薩及諸眾生,皆是師子頻申比丘尼初勸發心,受持正法,思惟修習,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時,善財童子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如是園林、如是床座、如是經行、如是眾會、如是神力、如是辯才,復聞不可思議法門,廣大法雲潤澤其心,便生是念:「我當右繞無量百千匝。」時,比丘尼放大光明,普照其園眾會莊嚴。善財童子即自見身,及園林中所有眾樹,皆悉右繞此比丘尼,經於無量百千萬匝。圍繞畢已,善財童子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章旨】善財童子在日光園觀見如此盛大的場景,心中對於師子頻申比丘尼產生極大尊敬,便禮拜比丘尼,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語譯】善財童子看到如此等一切諸趣的所有已經成熟、已經調伏、堪為法器的眾生都進入此園,各自在其座下圍繞而坐。師子頻申比丘尼針對其慾望與理解力的優劣而為其說法,使其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為什麼呢?這位比丘尼進入普眼捨得般若波羅蜜門、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差別般若波羅蜜門、散壞一切障礙輪般若波羅蜜門、生一切眾生善心般若波羅蜜門、殊勝莊嚴般若波羅蜜門、無礙真實藏般若波羅蜜門、法界圓滿般若波羅蜜門、心藏般若波羅蜜門、普出生藏般若波羅蜜門等十種般若波羅蜜門為首,進入如此無數百萬種般若波羅蜜門。此日光園中所有菩薩及諸眾生都是師子頻申比丘尼首先激勵其發心,受持正法,思惟修習,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不退轉。這時,善財童子看見師子頻申比丘尼如此的園林、如此的床座、如此的漫步、如此的眾會、如此的神力、如此辯才,又聽聞不可思議法門,廣大法雲潤澤其心,便產生了這個念頭:「我應該從比丘尼右邊圍繞其無數量百千圈。」這時,比丘尼放出大光明,普照日光園中的眾會,使其更為莊嚴。善財童子隨即自己現身,與園林中所有的樹木一起,都右繞此比丘尼無量百千萬圈。圍繞完畢之後,善財童子在比丘尼面前合掌而立,稟告師子頻申比丘尼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為我回答這一問題!」比邱尼言:「善男子!我得解脫,名『成就一切智』①。」善財言:「聖者!何故名為『成就一切智』?」比邱尼言:「善男子!此智光明,於一念中普照三世一切諸法。」善財白言:「聖者!此智光明境界云何?」比邱尼言:「善男子!我入此智光明門,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②,往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一生所系菩薩所,一一菩薩前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作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供養。所謂:現天王身乃至人王身,執持華雲,執持鬘雲,燒香、塗香及以末香,衣服、瓔珞、幢幡、繒蓋、寶網、寶帳、寶藏、寶燈,如是一切諸莊嚴具,我皆執持而以供養。如於住兜率宮菩薩所,如是於住胎、出胎、在家、出家、往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正*輪、入於涅槃,如是中間,或住天宮,或住龍宮,乃至或復住於人宮,於彼一一諸如來所,我皆如是而為供養。若有眾生,知我如是供養佛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即為說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我見一切眾生,不分別眾生相,智眼明見故;聽一切語言,不分別語言相,心無所著故;見一切如來,不分別如來相,了達法身故;住持一切*輪,不分別*輪相,悟法自性故;一念徧知一切法,不分別諸法相,知法如幻故。  【章旨】師子頻申比丘尼為善財童子宣說「成就一切智光明境界」法門。【注釋】①成就一切智:「一切智」等同於佛智,師子頻申比丘尼因證得此智,所以徧知三世一切事,知一切事的本質為空性。②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易身等,均屬「意生身」。【語譯】師子頻申比丘尼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了名叫『成就一切智』的解脫法門。」善財童子說:「聖者!為什麼緣故名為『成就一切智』?」比丘尼回答:「善男子!此智光明,在一念中可以普照三世一切諸法。」善財又問道:「聖者!此智的光明境界如何?」比丘尼說:「善男子!我進入此智光明門,得以出生一切法三昧之王;以此三昧的緣故,獲得意生身,前往十方一切世界兜率天宮一生所系菩薩所,在每一位菩薩前現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身,每一身作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供養。具體而言,現天王身甚至人王身,執持花雲,執持鬘雲,燒香、塗香及以末香、衣服、瓔珞、幢幡、繒蓋、寶網、寶帳、寶藏、寶燈等等如此一切諸莊嚴具,我都執持而以之作為供養。當我住在兜率宮菩薩的住所時,如此在住胎、出胎、在家、出家、往詣道場、成等正覺、轉正*輪、入於涅槃,如此中間,有時住天宮,有時住龍宮,甚至也住於人間的宮殿,在每一諸如來的住所,我都如此而為供養。如果有知曉我如此供養佛的眾生,都獲得不退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眾生來到我的住所,我隨即為其說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我看見一切眾生,但不分別眾生之相,這是因為智眼所具的明澈功能的緣故;聽一切語言,但卻不分別語言之相,這是因為我的心已經沒有任何執著的緣故;觀見一切如來,但卻不分別如來之相,這是因為了達法身的緣故;住持一切*輪,但卻不分別*輪之相,這是因為已經悟得法的自性的緣故;一念徧知一切法,但卻不分別諸法的相狀,這是因為知曉法都如同幻相的緣故。「善男子!我唯知此成就一切智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心無分別,普知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於自身中現一切剎,一念悉詣一切佛所,於自身內普現一切諸佛神力,一毛徧舉不可言說諸佛世界,於其自身一毛孔中現不可說世界成壞,於一念中與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同住,於一念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劫。「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①;此國有城,名『寶莊嚴』②中有女人,名『婆須蜜多』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章旨】師子頻申比丘尼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險難」國土「寶莊嚴」城中的「婆須蜜多」女,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師子頻申比丘尼繼續南下。【注釋】①險難:據澄觀的解釋,「國名『險難』者,逆行非道,下位不能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中。)②寶莊嚴: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寶莊嚴』者,逆隨世行,能生無盡功德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中。)③婆須蜜多:據澄觀的解釋,「善友名『婆須蜜多』者,此雲『世友』,亦云『天友』,隨世人、天方便化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中。)【語譯】師子頻申比丘尼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此成就一切智解脫法門。如同諸菩薩,心無分別,完全知曉諸法,一身端坐,充滿法界,在自己身中顯現一切國土,一念全部到達一切佛的住所,在自身內普現一切諸佛之神力,一毛孔中完全濃縮不可言說諸佛世界,在自身一毛孔中顯現出不可說世界之生成、存在與敗壞,在一念中與不可說不可說眾生同住,一念中進入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劫。「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演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行進,有一處名為『險難』的國土,此國中有一座名叫『寶莊嚴』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婆須蜜多』的女人。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師子頻申比丘尼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比丘尼。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師子頻申比丘尼,踏上了南下的路途。【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五參——師子頻申比丘尼會,至此敘述完畢。師子頻申比丘尼給善財童子宣講的「成就一切智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的方法。所謂「至一切處迴向」,又名「徧至一切處迴向」,是指經由迴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三寶、利益一切眾生的境界。《華嚴經》卷六十八  入法界品之九【題解】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二十七會至三十三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二十六參至第三十二參的內容。第二十六參為「婆須蜜多女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險難」國「寶莊嚴」城找尋「婆須蜜多」女。經人指點,善財童子來到婆須蜜多女的壯麗住宅,看到此宅建築園林之美無與倫比。善財童子終於見到無比美麗的婆須蜜多女,便禮拜此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婆須蜜多女向其講述自己所證得的「離貪慾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菩薩不斷貪慾而可得解脫,「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為菩薩所獲得的「究竟離欲」境界。婆須蜜多女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五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的方法。所謂「」無盡功德迴向」,又作「無盡藏迴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迴向此等功德,莊嚴諸佛剎,以得以獲得無盡善根。第二十七參為「鞞瑟胝羅居士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善度」城找尋「鞞瑟胝羅」居士。善財童子向「鞞瑟胝羅」居士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鞞瑟胝羅」居士向其講述自己所證得的「不般涅槃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在三昧定境中常常觀見一切諸佛。鞞瑟胝羅居士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五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的方法。所謂「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其內容是迴向所修之善根,被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第二十八參為「觀自在菩薩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海中「補怛洛迦」山中向「觀自在」菩薩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觀自在菩薩向善財童子宣說其以「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的因緣,其主要內容是以「四攝等門」攝取眾生以及以各種方便使其遠離「五種怖畏」。這一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七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的方法。所謂「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又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其內容是增長一切善根,迴向利益一切眾生。第二十九參為「正趣菩薩會」:善財童子遵從觀音菩薩的囑咐,到達正趣菩薩的住所向正趣菩薩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正趣菩薩向善財童子講述自己所證得的「普門速疾行」的菩薩解脫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一念速至一切佛所,一念速解一切佛法。正趣菩薩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普門速疾行」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八迴向「如相迴向」的方法。「如相迴向」,又名「真如相迴向」,是指隨順真如相而將所成種種善根迴向給眾生。第三十參為「大天神會」:善財童子遵從正趣菩薩的囑咐,到達「墮羅缽底」城,向大天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大天神向善財童子開始講述自己所證得的名叫「雲網」的菩薩解脫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以六度救度眾生。大天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雲網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九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的方法。「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又名「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無縛解脫迴向」、「無縛無著迴向」,是指對於一切法無所取執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以無縛著解脫之心迴向所習諸善,饒益群生。第三十一參為「安住地神」:善財童子遵從大天神的囑咐,到達「摩竭提國菩提場內」向安住地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安住地神向善財童子顯示了善財童子昔日在此地下所種植的善根。安住地神為善財童子敘述「不可壞智慧藏」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擁有不可壞的一念之智慧。安住地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不可壞智慧藏」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十迴向「法界無量迴向」的方法。「法界無量迴向」,又名「入法界無量迴向」、「法界無盡迴向」,指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迴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第三十二參為「婆珊婆演底夜神會」:善財童子遵從安住地神的囑咐,到達「摩竭提國迦毗羅城」向婆珊婆演底夜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由此,善財童子開始證入「十地」。婆珊婆演底夜神為善財童子敘述「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以自己所具的「法光明」破除眾生的痴暗。婆珊婆演底夜神先言興起救物救世之心,後以十門疆界言對緣救攝眾生的實踐。應善財童子所請,婆珊婆演底夜神向其講述了獲得這一法門的發心時節機緣以及得法時間的長短。婆珊婆演底夜神又向善財童子演說自己獲得「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三昧並以之救度教化眾生的過程。婆珊婆演底夜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地」之第一地「歡喜地」的方法。「」歡喜地」,即菩薩初地,又作「極喜地」。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全部證得人空、法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故稱「歡喜地」。善財童子第二十六參:婆須蜜多女會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心,思惟觀察見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得受持一切*輪陀羅尼門,得與一切眾生作所歸依①大悲力,得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得充滿法界清凈願,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徧莊嚴一切世界自在力,得普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願。漸次遊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覓婆須蜜多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靜,智慧明了,不迷不亂,諦視一尋②,無有疲懈,無所取著,目視不瞬,心無所動,甚深寬廣,猶如大海;不應於此婆須蜜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③,生於凈想,生於欲想④;不應為此女色所攝。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沒欲泥,不被魔縛,不應作處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婆須蜜女,汝已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果位,決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⑤,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愛毒箭⑥,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凈想。善男子!婆須蜜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⑦。」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歡喜踴躍,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寶牆、寶樹及以寶塹,一一皆有十重圍繞;其寶塹中,香水盈滿,金沙布地,諸天寶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徧覆水上;宮殿、樓閣處處分布,門闥、窗牖相望間列,咸施網鐸,悉置幡幢,無量珍奇以為嚴飾;琉璃為地,眾寶間錯,燒諸瀋水,塗以栴檀,懸眾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徧布其地;種種嚴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嚴。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六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七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險難」國「寶莊嚴」城找尋「婆須蜜多」女。經人指點,善財童子來到婆須蜜多女的壯麗住宅,看到此宅建築園林之美無與倫比。  【注釋】①歸依:又作「皈依」,指歸敬依投於佛、法、僧三寶。「歸依」的梵語含有救濟、救護之義,即依持三寶的功德威力,能加持、攝導歸依者,使止息無邊之生死苦輪而得解脫。一般而言,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之助力,從他力而得救濟。而歸依的終極意義仍是歸向自己之自心、自性。  ②一尋:古代之長度單位。伸張兩臂為一尋,約等於八尺或六尺。  ③顛倒心:指違背常道、不順應正理的心理活動。  ④欲想:即「貪慾想」,三想之一。即對於自身所好之對境生喜樂之念,而起貪著之心及取得之慾望。  ⑤依怙:本來是「依恃」之意,佛教中引申為眾生因貪、瞋等無明纏身,造作各種惡業,而墮於輪迴之中,須仰賴佛、菩薩之慈心悲願,予以濟度,纔能出離苦厄,故稱眾生為「依怙」。  ⑥貪愛毒箭:「貪愛」是指貪著愛、樂五欲之境而不能出離生死輪迴。「貪」與「愛」為異名同體。「貪」是指欲求染污之愛或財物等而無厭足之精神作用;「愛」是指染著於境之貪煩惱。因為「貪」、「愛」能夠害人,因此將其比喻為毒箭。  ⑦市廛之北自宅中住:此住宅具有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市』者,喧雜。『北』主於滅。『自宅』即畢竟空寂。謂在欲行禪處喧常寂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中)這是說,行禪之地應該是外界嘈雜而心中常常寂靜。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心,經過思惟觀察已經見到諸法的空寂本性,得以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得以受持一切*輪陀羅尼門,能夠為一切眾生充當可以歸依的大悲力,能夠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能夠充滿法界清凈大願,獲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之光明,獲得徧莊嚴一切世界的自在力,獲得完全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大願。  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險難國的寶莊嚴城,在城中到處尋找婆須蜜多女。  城中那些不知曉婆須蜜多女功德智慧的人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現今的這位童子,諸根寂靜,智慧明了,不迷不亂,眼睛仔細審視不遠處,沒有疲倦與懈怠,沒有執取執著,目視不動,心無所動,其心猶如大海般寬廣深邃。這位童子不應該對於婆須蜜女產生貪愛心,產生顛倒心,產生與其親近的想法,產生佔有的慾望;不應該被此女的美色所攝伏。這位童子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被欲泥所陷,不被魔所系縛,不應該做的事情已經能夠不作,還會有什麼想法去尋找這位女子呢?」城中那些早先已經知曉此女之智慧的人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現今能夠推求尋覓婆須蜜女,你已經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你應該決定求取佛果之位,決定充當一切眾生的依怙,決定欲拔除一切眾生的貪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對於女色的所有慾望。善男子!婆須蜜女在此城內的市場之北自己的住宅中居住。」當時,善財童子一聽說這一席話,歡喜踴躍,立即前往婆須蜜多女的住宅之門。善財童子看見此女的住宅廣博而嚴麗,寶牆、寶樹及圍繞的寶塹,每一處都有十重圍繞;其寶塹中,香水充滿,金沙鋪地,各種天寶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徧覆水上;到處是宮殿、樓閣,門戶、窗牖相望排列,都設置了網鐸,都懸掛著幡幢,無數珍奇作為裝飾;琉璃為地,眾寶錯落分布,點燃瀋水香,塗抹了栴檀,懸掛著許多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徧布其地;種種嚴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有十大園林以為莊嚴。  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皮膚金色,目發紺青,不長不短,不粗不細,欲界人、天無能與比;音聲美妙超諸梵世,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①,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門;眾寶瓔珞及諸嚴具莊嚴其身,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而冠其首;復有無量眷屬圍繞,皆共善根同一行願,福德大藏具足無盡。時,婆須蜜多女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涼。爾時,善財前詣其所,頂禮其足,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慾際』②,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人、非人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慾,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慾,得菩薩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慾,得菩薩無礙音聲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慾,得菩薩徧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升我座,則離貪慾,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於我,則離貪慾,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頻申③,則離貪慾,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④,則離貪慾,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於我,則離貪慾,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恆不舍離三昧;若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慾,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章旨】善財童子終於見到無比美麗的婆須蜜多女,便禮拜此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婆須蜜多女向其講述自己所證得的「離貪慾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菩薩不斷貪慾而可得解脫,「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為菩薩所獲得的「究竟離欲」境界。【注釋】①字義:佛教之真言咒語之字輪相有字相、字義兩層面的解釋。「字相」是觀真言文字的形、音、義,「字義」是觀字的實義;詮明諸字的形、音及意義稱為「字相」,而各個字不可得的義趣,即為「字義」。而所謂「字義」,是字的真實義。②離貪慾際:澄觀這樣解釋這一法門:「凡夫染欲,二乘見欲可離。菩薩不斷貪慾而得解脫,智了性空欲即道故。如是染而不染,方為究竟離欲之際。」(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中。)這是說,菩薩不斷貪慾而可得解脫,「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為菩薩所獲得的「究竟離欲」境界。③頻申:為「奮迅」三昧的縮略語,全名為「師子奮迅三昧」。進入此三昧定中,如獅子王之奮迅勇猛,現佛之大威神力,故稱為「師子奮迅三昧」。④目瞬:目動;眨眼;看;注視。【語譯】這時,善財童子看見婆須蜜多女,面相端莊美麗,身體圓滿,皮膚金色,眼睛、頭髮青中透紅,毛髮不長不短,不粗不細,是欲界人、天無與倫比的;其美妙的聲音超過諸梵世,一切眾生各不相同的聲音都完全具足,沒有她不了解的;她深達真言密咒的字義,以方便善巧談論,獲得如幻智,進入方便門;她以許多珍寶瓔珞以及其它莊嚴具裝飾自己的身體,以如意摩尼為寶冠裝飾自己的頭;又有無數眷屬圍繞著她,這些眷屬與師子頻申女都具備同樣的善根、同樣的行願,其福德大藏具足無盡。這時,婆須蜜多女從其身發出廣大光明,完全照耀著住宅中的一切宮殿;凡是遇到這些光線的會眾,身體都獲得清涼的感受。這時,善財童子前往婆須蜜多女的住所,頂禮此女的雙足,合掌而住,對婆須蜜多女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聞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婆須蜜多女隨即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名叫『離貪慾際』的菩薩解脫境界,能夠針對眾生的欲樂而顯現出相應的身體。如果是天眾來見我,我就顯現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甚至人、非人等而來見我,我就顯現為人、非人女,針對其欲樂都使其得以看見。「如果有眾生被慾望所糾纏前來我的住所,我為其說法,他們聽聞佛法之後,就遠離貪慾,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如果有眾生短時間看見我,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歡喜三昧;如果有眾生短時間與我說話,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無礙音聲三昧;如果有眾生短時間拉著我的手,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徧往一切佛土三昧;如果有眾生短時間登上我的座位,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如果有眾生短時間觀察我,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如果有眾生觀見我的定力,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如果有眾生與我的眼睛對視一會兒,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如果有眾生擁持我,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永遠不舍離三昧;如果有眾生吻我的嘴唇,就可遠離貪慾,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是與我親近的眾生,就可獲得住於離貪之際,進入菩薩一切智地,顯現出無礙解脫境界。」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門』。善男子!彼高行如來哀愍眾生,入於王城蹈彼門閫①,其城一切悉皆震動,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明遞相映徹,種種寶華散布其地,諸天音樂同時俱奏,一切諸天充滿虛空。善男子!我於彼時為長者妻,名曰『善慧』;見佛神力,心生覺悟,則與其夫往詣佛所,以一寶錢而為供養②。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離貪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邊巧方便智,其藏廣大,境界無比;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善度』③;中有居士,名『鞞瑟胝羅』④,彼常供養栴檀座佛塔。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章旨】婆須蜜多女為善財童子解說修成此法門的因緣。婆須蜜多女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善度」城中的「鞞瑟胝羅」居士,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婆須蜜多女繼續南下。【注釋】①門閫:門檻。②以一寶錢而為供養:關於以一寶錢供養佛的含義,澄觀解釋為:「一,寶而能舍故得離貪。二,一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自在。」(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下。)③善度: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善度』者,無一善根不度到究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下。)這是說,所有善根都能夠度盡眾生使其到達究竟境界。④鞞瑟胝羅:據澄觀的解釋,「善友名『鞞瑟胝羅』者,此雲『纏裹』,義當『包攝』,塔中包攝一切佛故。或雲『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故。常供佛塔者,善根中最故。未詳何緣偏供此塔。有雲『以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一理。」(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下。)【語譯】善財童子又問婆須蜜多女:「聖者究竟種植了什麼善根、修行了什麼福業,而獲得成就如此自在?」婆須蜜多女回答說:「善男子!我記得過去有位名為『高行』的佛出世;其國王的都城名叫『妙門』。善男子!那位高行如來哀愍眾生,進入王城,剛剛踏上此城的門檻,其城中的一切都產生了震動,城市忽然變得廣博,許多珍寶裝飾,有無量光明競相輝映,種種珍貴的花朵散布在地面上,諸天音樂同時演奏出來,一切諸天充滿了虛空。善男子!我在那時為一長者之妻,名為『善慧』;當時,我看見佛的如此神力,心生覺悟,就與其夫一起前往佛的住所,以一寶錢作為的供養。當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的侍者,為我說法,使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如同諸位菩薩,成就了無邊巧方便智,其蘊藏非常廣大,境界無與倫比。「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行進,有一座名為『善度』的城市,此城有一位名叫『鞞瑟胝羅』的居士,那位居士常常供養栴檀座佛塔。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婆須蜜多女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婆須蜜多女。然後,善財童子告別婆須蜜多女,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歷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六參——婆須蜜多女會,至此敘述完畢。婆須蜜多女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五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的方法。所謂「」無盡功德藏迴向」,又作「無盡藏迴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迴向此等功德,莊嚴諸佛剎,以獲得無盡善根。善財童子第二十七參:鞞瑟胝羅居士會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善度城,詣居士宅,頂禮其足,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槃際』①。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槃,如是如來現般涅槃,如是如來當般涅槃。』我知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善男子!我開栴檀座如來塔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②。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無量殊勝之事。」善財白言:「此三昧者,境界云何?」居士答言:「善男子!我入此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③、拘那含牟尼佛④、拘留孫佛⑤、尸棄佛⑥、毗婆尸佛⑦、提舍佛、弗沙佛⑧、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如是等而為上首,於一念頃,得見百佛,得見千佛,得見百千佛,得見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阿庾多億佛、那由他億佛,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如是一切,次第皆見。亦見彼佛,初始發心,種諸善根,獲勝神通,成就大願,修行妙行,具波羅蜜,入菩薩地,得清凈忍,摧伏魔軍,成正等覺,國土清凈,眾會圍繞,放大光明,轉妙*輪,神通變現;種種差別,我悉能持,我悉能憶,悉能觀察,分別顯示。未來彌勒佛⑨等一切諸佛,現在毗盧遮那佛⑩等一切諸佛,悉亦如是。如此世界,十方世界所有三世一切諸佛、聲聞、獨覺、諸菩薩眾,悉亦如是。【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七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八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善度」城找尋「鞞瑟胝羅」居士。善財童子向「鞞瑟胝羅」居士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鞞瑟胝羅」居士向其講述自己所證得的「不般涅槃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在三昧定境中常常觀見一切諸佛。  【注釋】①不般涅槃際:此法門的核心是不見佛入於涅槃境界,因為「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下。)的緣故。②佛種無盡:「佛種」即真如佛性。「佛種從緣起,佛緣理生。見理湛然故,見佛無滅,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故。」(澄觀《華⑤拘留孫佛:又作「迦羅鳩孫陀佛」、「拘樓秦佛」、「俱留孫佛」等,意譯「領持」、「滅累」等。是過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⑥尸棄佛:又作「式佛」、「式詰佛」、「式棄那佛」,意譯「頂髻」、「有髻」、「最上」。指過去七佛之第二佛。⑦毗婆尸佛:又作「毗缽屍佛」、「鞞婆屍佛」,意譯為「勝觀佛」、「凈觀佛」、「種種見佛」,為過去七佛之第一佛,即過去莊嚴劫中出現之佛。釋尊於因位修百劫相好業時,偶逢此佛坐於寶龕中,威光赫奕,遂七日七夜翹足讚歎之。⑧弗沙佛:又作「底沙佛」、「帝沙佛」、「提沙佛」,為釋尊於過去世修百劫相好業時所遇之佛。據《俱舍論》卷十八所載,釋尊於過去世三阿僧祇劫修行成滿後,更勇猛精進修行百劫相好業之際,適逢底沙佛坐於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遂專誠瞻仰,翹足而立,經七日七夜而不倦怠,凈心以美妙的偈頌讚頌佛。(參見《大正藏》卷二,頁九五中)⑨彌勒佛:又作「彌勒菩薩」,意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⑩毗盧遮那佛:佛的報身或法身,又作「盧舍那佛」,意譯為「大日如來」、「徧照」、「光明徧照」等。據舊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所述,盧舍那佛於無量劫海修功德成正覺,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放大光明照十方,由身上諸毛孔出化身雲,演出無邊契經海。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下。)這是說,從真如理性的角度言之,諸佛是不滅的。③迦葉佛:又作「迦葉波佛」、「迦攝波佛」、「迦攝佛」,意譯作「飲光佛」。為釋尊以前之佛,即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為現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傳說為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④拘那含牟尼佛:又作「拘那含佛」、「羯諾迦牟尼佛」,意譯「金色仙」、「金寂」。過去七佛之第五佛,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二佛。【語譯】這時,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善度城,前往鞞瑟胝羅居士的住宅,頂禮居士的雙足,合掌而立,對居士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回答我的問題!」鞞瑟胝羅居士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了名為『不般涅槃際』的菩薩解脫法門。善男子!我不產生這樣的想法,說什麼『這位如來已經涅槃,那位如來已經涅槃,那位如來肯定要涅槃。』我知曉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最終沒有涅槃者,除非其為調伏眾生考慮而示現涅槃。善男子!我打開栴檀座如來塔門之時,獲得了名為『佛種無盡』的三昧。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念念得知一切無量殊勝之事。」善財童子又問道:「這一三昧的境界如何呢?」鞞瑟胝羅居士回答說:「善男子!我進入此三昧,依照其次第見到此世界一切諸佛。這些佛是: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無上勝佛、無上蓮華佛,以上述諸佛為上首,在一念的時間內,可以見到百佛,可以見到千佛,可以見到百千佛,可以見到億佛、千億佛、百千億佛、阿庾多億佛、那由他億佛,甚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如此一切,次第都可以見到。我因為可以看到這些佛從初始發心,種植諸善根,獲得特殊的神通,成就大願,修行妙行,具備波羅蜜,進入菩薩地,獲得清凈忍,摧伏魔軍,成正等覺,使國土清凈,眾會圍繞,放出大光明,轉妙*輪,變現神通。這些佛的種種差別變化,我都能夠護持而不忘失,我都能夠時常全部回憶,都能夠完全觀察,分別顯示。對於未來彌勒佛等一切諸佛,現在毗盧遮那佛等一切諸佛,也是如此。如此世界,十方世界所有三世一切諸佛、聲聞、獨覺、諸菩薩眾,也都是如此。「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以一念智普知三世,一念徧入一切三昧,如來智日恆照其心,於一切法無有分別,了一切佛悉皆平等、如來及我一切眾生等無有二,知一切法自性清凈,無有思慮,無有動轉,而能普入一切世間,離諸分別,住佛法印①,悉能開悟法界眾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②;彼有菩薩,名『觀自在』③。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已,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鞞瑟胝羅居士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補怛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鞞瑟胝羅居士繼續南下。【注釋】①法印:指佛教教義的根本性質、基本標誌以及證明為真正佛法之標準。印,旗印;印記;標幟;又有「真實」、「不動不變」之義。後世稱《雜阿含經》卷十所指的「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者為「三法印」。又稱「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為「四法印」。此四者之上再加「一切法空」,稱為「五法印」。②補怛洛迦:關於此地之象徵含義,澄觀說:「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在補怛落迦山者,此雲『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九至九四0)這是說,此山是以「小白華樹」而得名。③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觀音菩薩為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其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語譯】鞞瑟胝羅居士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境界。如同諸菩薩,以一念智完全知曉三世,一念徧入一切三昧,如來智之光永遠照耀其心,對於一切法都沒有分別,了悟一切佛都是平等的、如來與我及一切眾生完全平等而沒有區別,知曉一切法的自性都是清凈的,沒有思慮,沒有運動和轉化,而能完全進入一切世間,遠離諸分別,住於佛法之印,完全能夠開悟法界中的眾生。「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法門呢?善男子!從此地再向南行進,有一座名叫『補怛洛迦』的山,此山中有一位名叫『觀自在』的菩薩。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鞞瑟胝羅居士隨即誦出頌語:「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居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之後,又殷勤瞻仰居士。然後,善財童子告別鞞瑟胝羅居士,踏上繼續南下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七參——鞞瑟胝羅居士會,至此敘述完畢。鞞瑟胝羅居士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所得不般涅槃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五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的方法。所謂「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迴向」、「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即迴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會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彼居士教,入彼菩薩解脫之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念彼諸佛相續次第,持彼諸佛名號次第,觀彼諸佛所說妙法,知彼諸佛具足莊嚴,見彼諸佛成正等覺,了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①岩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②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善財見已,歡喜踴躍,合掌諦觀,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③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便即往詣大菩薩所。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來④!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普賢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凈,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恆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勢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凈猶如虛空,既自明了,復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爾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八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九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海中「補怛洛迦」山中找尋「觀自在」菩薩。善財童子向「觀自在」菩薩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注釋】①西面:觀音菩薩坐於西面,據澄觀的解釋,其原因在於:「西方主殺,顯悲救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上)②金剛寶石:佛典中常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於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為諸寶中之最勝者。此中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三昧。③十力:有「如來十力」與「菩薩之十力」兩種,此處應該指後者。「菩薩十力」是指在十迴向中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位」之菩薩所具足之十種作用: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遊戲神通力)、菩提力、轉*輪力等。④善來:為佛、菩薩對於有一定修行的比丘的稱讚性的稱呼。佛、菩薩對比丘稱「善來比丘」時,該比丘即獲得具足戒。此謂「善來得」,為十種得戒緣之一,是指限於釋尊一人特授之作法。即由彼人之願力與佛陀之威神力,佛、菩薩向欲出家之人稱「善來比丘」,彼人即為沙門,具備剃髮與著袈裟之相,得具足戒。 【語譯】在南行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思惟鞞瑟胝羅居士的教誨,進入居士所教授的菩薩解脫之藏,獲得菩薩能隨念力,回憶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出現次第,念起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相續次第,記憶在居士處所見諸佛的名號次第,觀想在居士處所見諸佛所說的妙法,知曉了在居士處所見到的諸佛具足的莊嚴,觀見那些諸佛成正等覺的過程,了解那些諸佛不可思議之業。善財童子逐漸南行,到達補怛洛迦山,在山中到處尋找觀自在菩薩。善財童子看見此山西面的岩谷之中,泉水清澈流淌,樹林鬱郁蒼蒼,柔軟的香草以右旋方向鋪滿大地。在西面的岩谷之下,觀自在菩薩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而坐,有無數菩薩都坐在寶石上恭敬圍繞,觀自在菩薩為其宣說大慈悲之法,使其能夠攝入感化一切眾生。善財看見這些之後,歡喜踴躍,合掌仔細觀察,目不轉睛。善財童子這樣想到:「善知識就是如來,善知識為一切法雲,善知識是諸功德所在,善知識難可遇求,善知識是證成菩薩十力之寶的因憑,善知識是無盡智之火炬,善知識為福德之根芽,善知識是進入一切智之門,善知識為智海之導師,善知識是至一切智的助道之具。」善財童子隨即便前往觀自在大菩薩的住所。這時,觀自在菩薩在遠處早已經觀見善財,也已經知曉善財的想法,就告訴善財童子說:「善財,來!你已經發大乘的意願,要普攝眾生,生起正直心專心求證佛法,以大悲心深重救護一切,普賢妙行接連不斷地顯現出來,你的大願深心圓滿清凈,辛勤求得的佛法都能夠領悟接受,積集善根永遠沒有厭惡滿足,順善知識而不違反其教誨;這些都是你依憑文殊師利功德智慧之大海而產生的,其心成熟,獲得佛的勢力;已經獲得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而產生大歡喜,智慧清凈猶如虛空,自己明了之後,又能夠為他人宣說,安住於如來智慧光明。」這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菩薩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合掌而住,對觀音菩薩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菩薩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①,相續不斷。「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②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③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④,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⑤,離惡名怖⑥,離於死怖⑦,離大眾怖⑧,離惡趣怖⑨,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⑩,離怨會怖11,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懮悲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12。』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凈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知一切三世法,常詣一切無邊剎,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13;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章旨】觀自在菩薩向善財童子宣說其以「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的因緣,其主要內容是以「四攝等門」攝取眾生以及以各種方便使其遠離「五種怖畏」。  【注釋】①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關於這一法門,澄觀解釋說:「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等』,相續不斷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上)②攝取:攝物而取之,即佛以慈悲之光明攝救苦難眾生。③化現:指化現形像,即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變化成種種形像示現於此一世間。④熱惱怖:對於熱惱逼迫身心的恐怖。熱惱,指被劇苦所逼迫,而使身心焦熱苦惱。⑤不活怖:又作「不活畏」、「不活恐怖」,五怖畏之一。剛剛開始修行之人,雖然行布施,但卻仍然存有我想,尚愛自身,深恐爾後難維生計,故常積存資財,未能盡施所有,這就叫作「不活畏」。⑥惡名怖:又作「惡名畏」,五怖畏之一。常常恐懼他人譏謗而使自己的名譽受到損害的心理。⑦死怖:又作「死畏」,五怖畏之一。指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常常畏懼自己的生命即將終了。⑧大眾怖:又作「大眾威德畏」、「怯眾畏」,五怖畏之一。是指眾生由於缺乏自信而具有的對於在大眾聚集場合出現所懷有的的恐懼心理。⑨惡趣怖:惡道畏,又作惡趣畏,五怖畏之一。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等惡趣。⑩愛別怖:即對於「愛別離苦」的恐懼。「愛別離」是指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11怨會怖:即對於「怨憎會苦」的恐怖。「怨憎會」是指那些常常怨恨憎惡之人,本來欲求遠離,但反而集聚在一起。12一切怖畏:本章羅列十八種「怖畏」。其中,「險道怖」、「熱惱怖」、「迷惑怖」都是從「因」言之的,其餘十五種則是以「五怖畏」為核心開出的。「系縛怖」、「殺害怖」、「貧窮怖」是從「不活怖」開出的,「黑闇怖」、「遷移怖」、「愛別怖」、「怨會怖」、「逼迫身怖」、「逼迫心怖」、「懮悲怖」則是從其它四種怖畏中開出的。13生死流:生死之苦海能使人漂流和湮沒,故佛典中常常以水流比喻生死。  【語譯】觀自在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已經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連續不斷地平等教化一切眾生。「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悲行門,常常住在一切諸如來的住所,完全顯現在一切眾生之前。有時以布施的方法攝取眾生,有時以愛語的方法攝取眾生,有時以利行的方法攝取眾生,有時以同事方法攝取眾生;有時顯現出色身來攝取眾生,有時顯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色凈光明網來攝取眾生,有時以音聲,有時以威儀,有時為其說法,有時顯現神變,使眾生心悟而得以成熟;有時又化現出與其同類的身形,與其居住在一起而使其成熟。「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希望以此永遠救護一切眾生;希望以此使一切眾生遠離對於險惡道路的恐怖,使其遠離對於煩惱的恐怖,遠離對於無明的恐怖,遠離對於系縛的恐怖,遠離對於被殺害的恐怖,遠離對於貧窮的恐怖,遠離對於不活的恐怖,遠離對於惡名的恐怖,遠離對於死亡的恐怖,遠離對於在大眾中出現所懷有的恐怖,遠離對於出生在三惡道的恐怖,遠離對於黑暗的恐怖,遠離對於遷移的恐怖,遠離對於愛別離的恐怖,遠離對於怨憎聚集的恐怖,遠離對於身體所受到的逼迫的恐怖,遠離對於心所受到的逼迫的恐怖,遠離對於懮傷悲痛的恐怖。我又發出這樣的大願:『希望諸眾生,只要想起我,只要稱呼我的名字,只要看見我的身,都可以獲得免除、遠離一切怖畏的結果。』善男子!我用此方便法門,使諸眾生遠離怖畏之後,又教誨他們使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永遠不退轉。「善男子!我只是獲得此菩薩大悲行門。如同諸菩薩,已使普賢一切願得到清凈,已經住於普賢一切行,常常實踐一切諸善法,常常進入一切諸三昧,常常住於一切沒有邊際的劫中,常常知曉一切三世之法,常常到達一切沒有邊際的國土,常常使一切眾生之惡得到熄滅,常常使一切眾生的善行得以增長,常常使眾生得以斷絕生死之流。而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法門呢?」爾時,東方有一菩薩,名曰「正趣」①,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皆以眾寶莊嚴。正趣菩薩放身光明,映蔽一切日、月、星、電,天龍八部、釋、梵、護世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一切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處,令諸惡趣眾苦皆滅,煩惱不起,懮悲悉離。又於一切諸佛國土,普雨一切華、香、瓔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於佛。復隨眾生心之所樂,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然後來詣觀自在所。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趣菩薩來此會不?」白言:「已見。」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章旨】觀自在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東方的「正趣」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觀自在菩薩繼續南下。【注釋】①正趣:關於「正趣」菩薩的敘述具有象徵意義,澄觀解釋為:「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方證故。名『正趣』者,正法徧趣,化眾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從空來者,智體無依,方契如故。『智輪圍上』者,如依妄惑顯故。足動界者,以定慧足除雜惡故。同前會者,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悲,成無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中)【語譯】這時,從東方一位名為「正趣」的菩薩,從空中出現。正趣菩薩到達娑婆世界的輪圍山頂,以足壓按大地,娑婆世界立即出現六種震動,此世界中的一切都被以許多珍寶裝飾起來。正趣菩薩從身體中發出光明,映蔽了所有日、月、星、電,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世天王等等所有光明都一齊消失,成為黑碳般的墨色;這些光明完全照耀著一切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所在地,使諸惡趣眾生所受的眾苦都得以消滅,其所具的煩惱不再生起,其心中的懮悲都得以遠離。與此同時,一切諸佛國土都降下所有花、香、瓔珞、衣服、幢、蓋;以這些莊嚴具供養在其佛前。又針對眾生心之所樂,完全在一切諸宮殿中顯現出身體,使那些看見這位菩薩身體的眾生都產生大歡喜,然後都前來觀自在菩薩的住所。這時,觀自在菩薩對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是否看見正趣菩薩來到了此會?」善財童子回答說:「已經看見了。」觀自在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會,至此敘述完畢。觀自在菩薩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大悲行門」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七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的方法。所謂「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又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即增長一切善根,迴向利益一切眾生。善財童子第二十九參:正趣菩薩會爾時,善財童子敬承其教,遽即往詣彼菩薩所,頂禮其足,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正趣菩薩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普門速疾行』①。」善財言:「聖者!於何佛所得此法門?所從來剎,去此幾何?發來久如?」告言:「善男子!此事難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等所不能了;唯勇猛精進無退無怯諸菩薩眾,已為一切善友所攝,諸佛所念,善根具足,志樂清凈,得菩薩根,有智慧眼,能聞能持,能解能說。」善財言:「聖者!我承佛神力、善知識力,能信能受,願為我說!」正趣菩薩言:「善男子!我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②而來此土,於彼佛所得此法門,從彼發來已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一一念中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步,一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剎。一一佛剎,我皆徧入,至其佛所,以妙供具而為供養;此諸供具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諸如來所忍,諸菩薩所嘆。善男子!我又普見彼世界中一切眾生,悉知其心,悉知其根,隨其欲解現身說法③,或放光明,或施財寶,種種方便教化調伏,無有休息。如從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二十九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三十會。善財童子遵從觀音菩薩的囑咐,到達正趣菩薩的住所向正趣菩薩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正趣菩薩向善財童子講述自己所證得的「普門速疾行」的菩薩解脫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一念速至一切佛所,一念速解一切佛法。【注釋】①普門速疾行:關於此法門,澄觀解釋說:「十方無際,故名『普門』;一念超多,故云『速疾』。」(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中)也就是說,以一念速至十方,觀見十方一切諸佛。②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所:關於此法門的獲得之處的敘述具有象徵含義。澄觀說:「從自本智如來藏界,普生萬善本覺而來故;行能速徧知一切法,不離心性萬行頓成。」(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下)這是說,「妙藏」為如來藏之義,而以此「妙藏」則可普徧出生諸佛(即「普勝生」)。③現身說法:佛、菩薩神通廣大顯現出種種之身向眾生說法。【語譯】這時,善財童子恭敬地秉承觀自在菩薩的教誨,立即前往正趣菩薩的住所。善財童子見到正趣菩薩之後,頂禮菩薩的雙足,合掌而立,對正趣菩薩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正趣菩薩回答說:「善男子!我獲得名叫『普門速疾行』的菩薩解脫法門。」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您是從哪一位佛的所在獲得這一法門的呢?這一佛所是從什麼國土來的?距離此土有多遠?從那處國土出發多長時間可以到達這裡?」正趣菩薩說:「善男子!此事難以知曉,因為它是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等都不能了解的。只有勇猛精進無退無怯的諸位菩薩眾纔能夠聽聞能夠受持,能夠理解能夠宣說,因為他們已經被一切善友所攝護,被諸佛所憶念,具足善根,立志以清凈為樂,獲得了菩薩之根,具備智慧之眼。」善財童子說:「聖者!我秉承佛之神力、秉承善知識之力,已經能夠信仰能夠受持,希望您能為我宣說這一法門!」正趣菩薩說:「善男子!我是從東方妙藏世界普勝生佛的住所來到此土的,我是在普勝生佛所獲得這一法門的,從東方妙藏世界出發經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在每一念能夠走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步,每一步都經過了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微塵數的佛土。每一佛土,我都完全進入,到其佛的住所,以美妙的供具作為給予諸佛的供養;這些供具都是無上心所作成,由無為法所印可,為諸如來所忍,為諸菩薩所感嘆。善男子!我又完全觀見那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完全知曉其心,完全知曉其根,針對其慾望和理解為其現身說法,有時放出光明,有時布施財寶,以種種方便永不休息地教化調伏眾生。與從東出發一樣,從南、西、北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以及上、下,也是這樣。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普疾行解脫,能疾周徧到一切處。如諸菩薩摩訶薩,普於十方無所不至,智慧境界等無差別,善布其身悉徧法界,至一切道,入一切剎,知一切法,到一切世,平等演說一切法門,同時照耀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不生分別,於一切處無有障礙。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墮羅缽底』①;其中有神,名曰『大天』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正趣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墮羅缽底」城中的「大天」神,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正趣菩薩繼續南下。【注釋】①墮羅缽底:這一城名具有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墮羅缽底城』者,此雲『有門』,謂有此無縛等微妙法門為法師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下。)這是說,有這一「無縛」法門為法之師。②大天:這一善知識的名字有象徵意義,據澄觀的解釋:「善友名『大天』者,現大身故,無縛無著智凈自在,故名為『天』;稱理普應故名為『大』;妙用難測故名為『神』。」(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下。)【語譯】正趣菩薩又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這一菩薩普疾行解脫,能夠迅速完全到達一切地方。如同諸菩薩一樣,到達十方無所不至,與佛之智慧境界相等而沒有差別,善於將自己的身體都徧佈於整個法界,到達一切道,進入一切國土,知曉一切法,到達一切世間,平等演說一切法門,同時照耀一切眾生,對於諸佛的住所不產生分別比較的意識,對於一切處無有障礙。「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法門呢?善男子!從此繼續南下有一座名為『墮羅缽底』的城市,此城市中有一位名叫『大天』的神。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正趣菩薩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菩薩。然後,善財童子辭別正趣菩薩,踏上了繼續南下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九參——正趣菩薩會,至此敘述完畢。正趣菩薩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普門速疾行」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八迴向「如相迴向」的方法。「如相迴向」,又名「真如相迴向」,是指隨順真如相而將所成種種善根迴向給眾生。善財童子第三十參:大天神會爾時,善財童子入菩薩廣大行,求菩薩智慧境,見菩薩神通事,念菩薩勝功德,生菩薩大歡喜,起菩薩堅精進,入菩薩不思議自在解脫,行菩薩功德地,觀菩薩三昧地,住菩薩總持地,入菩薩大願地,得菩薩辯才地,成菩薩諸力地。漸次遊行,至於彼城,推問大天今在何所。人咸告言:「在此城內,現廣大身,為眾說法。」爾時,善財至大天所,頂禮其足,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爾時,大天長舒四手,取四大海水自洗其面,持諸金華以散善財①,而告之言:「善男子!一切菩薩難可得見,難可得聞,希出世間於眾生中最為第一,是諸人中芬陀利華,為眾生歸,為眾生救,為諸世間作安隱處,為諸世間作大光明,示迷惑者安隱正道;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為大法將②,善能守護一切智城。菩薩如是難可值遇,唯身、語、意無過失者,然後乃得見其形像、聞其辯才,於一切時常現在前。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解脫,名為『雲網』③。」【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三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三十一會。善財童子遵從正趣菩薩的囑咐,到達「墮羅缽底」城,向大天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大天神向善財童子開始講述自己所證得的名叫「雲網」的菩薩解脫法門。【注釋】①長舒四手依據一句:此處對於大天神的敘述具有象徵意義,澄觀解釋說:「約『事』則發心難遇,凈目而觀,散華而供故。約『表』謂展『四無礙解』手,取所證勝流相應法門;先當自凈以洗身心,後因利他故云『華散』。亦表四攝遠展攝取四眾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下)「四無礙解」又作「四無礙智」,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智」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這是說,以「四無礙解」之手證得與其相應的「四無礙智」,也表示以「四攝」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來攝取四眾。②法將:即佛法之大將,此處指菩薩。以大將與軍隊的關係來比喻佛、菩薩與眾生的關係。③雲網:此處是以如雲彩之網來比喻菩薩六度,菩薩以此法門如網羅攝取眾生使其獲得解脫。【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進入菩薩廣大之行,求取菩薩智慧之境,觀見菩薩神通之事,憶念菩薩殊勝之功德,產生對於菩薩的大歡喜心,發起菩薩所具的堅強精進心,進入菩薩不思議自在解脫境界,行於菩薩功德之地,觀想菩薩三昧之地,住於菩薩總持之地,進入菩薩大願之地,獲得菩薩辯才之地,成就菩薩諸力地。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墮羅缽底城。在此城中,善財童子到處詢問大天現今的住所。人都告訴善財說:「他在此城內,顯現出廣大身,為眾生說法。」這時,善財前往大天的所在,頂禮大天的雙足,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為我回答這些問題!」當時,大天展開其四隻長長的手,取來四方大海水清洗自己的臉面,又手持諸金花散給善財。然後,大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一切菩薩難於看見,難於有機會聽聞其說法,在眾生之中是最希望至出世間的,是諸人中芬陀利華,為眾生歸依的對象,是眾生的救星,為諸世間創造出安全穩妥的生存環境,為諸世間放射出大光明,為迷惑者顯示出安全穩妥的正確道路;菩薩是眾生的偉大導師,引導諸位眾生進入佛的法門;菩薩是偉大的法將,善於並且能夠守護一切智之城。菩薩如此難於遇到,只有身、語、意沒有過失的眾生纔可以看見其形像、聽聞其辯才,菩薩在一切時間都可以在其眼前顯現出來。善男子!我已經成就了名為『雲網』菩薩解脫法門。」善財言:「聖者!雲網解脫境界云何?」爾時,大天於善財前,示現金聚、銀聚、琉璃聚、玻璃聚、硨磲聚、碼瑙聚、大焰寶聚、離垢藏寶聚、大光明寶聚、普現十方寶聚、寶冠①聚、寶印②聚、寶瓔珞聚、寶璫聚、寶釧聚、寶鎖聚、珠網聚、種種摩尼寶聚、一切莊嚴具聚、如意摩尼聚,皆如大山;又復示現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燒香、一切塗香、一切衣服、一切幢幡、一切音樂、一切五欲娛樂之具,皆如山積;及現無數百千萬億諸童女眾。而彼大天告善財言:「善男子!可取此物,供養如來,修諸福德,並施一切攝取眾生,令其修學檀波羅蜜,能舍難捨。善男子!如我為汝示現此物,教汝行施;為一切眾生悉亦如是,皆令以此善根熏習,於三寶所、善知識所,恭敬供養,增長善法,發於無上菩提之意。「善男子!若有眾生貪著五欲,自放逸者,為其示現不凈境界;若有眾生瞋恚、憍慢、多諍競者,,為其示現極可怖形,如羅剎等飲血啖肉;令其見已,驚恐惶懼,心意調柔,舍離冤結③。若有眾生惛沈④、懶惰,為其示現王、賊、水、火及諸重疾;令其見已,心生惶怖,知有懮苦而自勉策。以如是等種種方便,令舍一切諸不善行,修行善法;令除一切波羅蜜障,具波羅蜜;令超一切障礙險道,到無障處。 【章旨】大天為善財童子敘述「雲網」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以六度救度眾生。【注釋】①寶冠:又作「天冠」,指飾以寶玉之冠,是用於莊嚴佛、菩薩之物。②寶印:有多種含義。一是指佛、法、僧「三寶」中的法寶,「法」為諸寶中之寶,堅固不壞,故名「寶印」。二是指佛教的「三法印」,即「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因為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三是對諸佛、菩薩種種印契之美稱。③冤結:即「冤習」,對於對手的怨恨情緒。冤習交嫌而發沖恨,如陰毒之人,心懷毒惡,此業所感,故有投擲擊射等報。④惛沈:心所法之一,指內心惛昧沈鬱,使身心不能實踐善行。【語譯】善財又問大天神:「聖者!雲網解脫境界的內容是什麼呢?」這時,大天在善財童子前,示現出金聚、銀聚、琉璃聚、玻璃聚、硨磲聚、碼瑙聚、大焰寶聚、離垢藏寶聚、大光明寶聚、普現十方寶聚、寶冠聚、寶印聚、寶瓔珞聚、寶璫聚、寶釧聚、寶鎖聚、珠網聚、種種摩尼寶聚、一切莊嚴具聚、如意摩尼聚,這一切都如同大山;大天又示現出一切花、一切鬘、一切香、一切燒香、一切塗香、一切衣服、一切幢幡、一切音樂,也示現出用來滿足一切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欲樂的工具。這些物品如同大山一樣堆積在此。同時,大天也示現出無數百千萬億的童女。那位大天這時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可以隨意拿取這些物品來供養如來,修諸福德,並將其布施給眾生以攝取所有眾生,使其修學布施波羅蜜,使其能夠捨棄最難於捨棄的對象。善男子!如同今日我為你示現這些物品,教你實踐布施一樣,我也為一切眾生也都是如此做,都使他們以此熏習善根,在三寶的所在、善知識的所在地,能夠恭敬供養三寶、善知識,使善法得到增長,發無上菩提之意。「善男子!如果有貪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以及自我放逸的眾生,就可以為其示現不幹凈的境界;如果有瞋恚、憍慢、多諍競的眾生,就可以為其示現出極為可怕的情景,如羅剎等飲血吃肉的景象,使他們看見情景之後,驚恐惶懼,心意變得調和柔順,捨棄遠離冤習之結。如果有惛沈、懶惰的眾生,就可以為其示現出王難、賊難、水災、火災以及其它重大疾患,使其看見這些情形之後,心中產生恐怖,具有懮患意識而能夠振作勤勉起來。以這樣的種種方便,使眾生捨棄一切諸不善行,修行善法;使其除去一切波羅蜜之障礙,具備諸波羅蜜;使其超越一切障礙險道,到達無障礙之處。  「善男子!我唯知此雲網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猶如帝釋,已能摧伏一切煩惱阿修羅軍;猶如大水,普能消滅一切眾生諸煩惱火;猶如猛火,普能幹竭一切眾生諸愛欲水;猶如大風,普能吹倒一切眾生諸見取①幢;猶如金剛,悉能摧破一切眾生諸我見山。「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②菩提場中,有主地神③,其名『安住』④。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大天足,繞無數匝,辭退而去。 【章旨】大天神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中的「安住」地神,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大天神繼續前進求法。【注釋】①見取:即「見等取見」,是指執著於身見、邊見、邪見等非理之見。有為法在修行過程中是必須斷除的,相反,執著此有為法並且以為其最殊勝,這樣的心理活動稱之為「見取」。②地神:即世俗所謂「土地神」,其為大地之神,是守護疆界的功能神。③摩竭提國:又作「摩揭陁國」,其領域大致相當於現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方。摩竭提國是印度古代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在印度歷史上佔據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公元前七世紀佛教開始創立時,摩竭提國就很強大,頻毗娑羅王在位時,國都為王舍城。頻毗娑羅王是佛教的最大保護者,其子阿闍世王也與佛教有特殊的因緣。④安住:澄觀對此善知識之名的含義解釋如下:「善友名『安住地神』者,地為萬法所依,即所入法界。『安住』即入義。」(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0下)【語譯】大天又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雲網解脫法門。如同諸菩薩一樣,我猶如帝釋,已經能夠摧伏一切煩惱阿修羅軍;猶如大水,完全能夠消滅一切眾生諸煩惱之火;猶如猛火,完全能夠使眾生的愛欲之水干竭;猶如大風,完全能夠吹倒一切眾生諸見取之幢;猶如金剛,完全能夠摧毀破壞一切眾生諸我見之山。「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法門呢?善男子!在此閻浮提內摩竭提國的菩提道場中,有一位名為『安住』的土地神。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大天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然後,善財童子告別了大天,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三十參——大天神會,至此敘述完畢。大天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雲網解脫」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九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的方法。「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又名「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無縛解脫迴向」、「無縛無著迴向」,是指對於一切法無所取執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以無縛著解脫之心迴向所習諸善,饒益群生。善財童子第三十一參:安住地神會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趣摩竭提國菩提場內安住神所,百萬地神同在其中,更相謂言:「此來童子即是佛藏①,必當普為一切眾生作所依處,必當普壞一切眾生無明 藏②。此人已生法王種③中,當以離垢無礙法繒而冠其首,當開智慧大珍寶藏,摧伏一切邪論異道。」時,安住等百萬地神,放大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普令大地同時震吼,種種寶物處處莊嚴,影潔光流遞相鑒徹;一切葉樹俱時生長,一切華樹咸共開敷,一切果樹靡不成熟,一切河流遞相灌注,一切池沼悉皆盈滿;雨細香雨徧灑其地,風來吹華普散其上,無數音樂一時俱奏,天莊嚴具咸出美音;牛王、象王、師子王等,皆生歡喜,踴躍、哮吼,猶如大山相擊出聲;百千伏藏自然湧現。時,安住地神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於此地曾種善根,我為汝現,汝欲見不?」爾時,善財禮地神足,繞無數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唯然!欲見。」時,安住地神以足按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自然湧出,告言:「善男子!今此寶藏隨逐於汝,是汝往昔善根果報,是汝福力之所攝受,汝應隨意自在受用。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三十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三十二會。善財童子遵從大天神的囑咐,到達「摩竭提國菩提場內」向安住地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安住地神向善財童子顯示了善財童子昔日在此地下所種植的善根。【注釋】①佛藏:本指佛所說的大乘經以及所包含的明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佛菩薩神通變現以及利導眾生之事等等,在此是指善財童子已經完全掌握了佛法,堪為眾生理解修習佛法的依持。②無明  藏:能夠出生無明的卵子之集合。③法王種:即「法王之種子」。「法王」為佛的尊稱,因為王有最勝、自在之義,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語譯】這時,善財童子逐漸前行,到達摩竭提國的菩提道場內的安住地神的住所,當時百萬地神同在其中。這些地神互相議論說:「剛剛來此地的童子就是佛藏,一定會成為一切眾生的歸依之處,一定會完全毀壞一切眾生無明之卵藏。此人已經出生了成就法王的種子,會以離垢無礙法之絲帶裝飾其首,會打開智慧大珍寶之藏,摧伏一切堅持邪論的異道。」這時,安住等百萬地神放射出大光明,完全照亮了三千大千世界,完全使大地同時發出震吼,種種寶物處處裝飾著大地,明亮的光流使得大地明澈清潔;一切葉樹都同時生長出來,一切花樹都同時開放,一切果樹無不成熟,一切河流都充滿水流,一切池沼都蓄水飽滿;從空中降下的細香雨灑徧了大地,風吹落的花朵完全撒滿了大地,無數音樂一時奏出,天中的莊嚴具都發出美妙的聲音;牛王、象王、師子王等,都產生歡喜心,跳躍、吼叫,猶如大山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地下的百千埋藏的寶藏自然湧出顯現。當時,安住地神告訴善財童子說:「善財童子!你曾經在此地種植了善根,我現在為你顯現出來,你想看到嗎?」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地神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合掌而立,稟告地神說:「聖者!我確實想看到!」這時,安住地神以足壓按住大地,百千億阿僧祇寶藏就自然湧現了出來。安住地神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現在你看到的這些寶藏跟隨於你,它們是你過去善根的果報,是你福力之所攝受,你應該隨意自在享用。  「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可壞智慧藏』①,常以此法成就眾生。「善男子!我憶自從然燈佛②來,常隨菩薩恭敬守護,觀察菩薩所有心行、智慧境界、一切誓願、諸清凈行、一切三昧、廣大神通、大自在力、無能壞法,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普受一切諸如來記,轉於一切諸佛*輪,廣說一切修多羅門,大法光明普皆照耀,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示現一切諸佛神變,我皆能領受、皆能憶持。「善男子!乃往古世過須彌山微塵數劫,有劫名『莊嚴』③,世界名『月幢』,佛號『妙眼』,於彼佛所得此法門。善男子!我於此法門,若入若出修習增長,常見諸佛未曾舍離,始從初得乃至賢劫④,於其中間,值遇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應、正等覺,悉皆承事,恭敬供養;亦見彼佛詣菩提座,現大神力;亦見彼佛所有一切功德善根。「善男子!我唯知此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常隨諸佛,能持一切諸佛所說,入一切佛甚深智慧,念念充徧一切法界,等如來身,生諸佛心,具諸佛法,作諸佛事。「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迦毗羅城⑤,有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⑥。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地神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章旨】安住地神為善財童子敘述「不可壞智慧藏」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擁有不可壞的一念之智慧。安住地神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閻浮提摩竭提國迦毗羅城」中的「婆珊婆演底」夜神,囑咐善財童子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安住地神繼續前進求法。【注釋】①不可壞智慧藏:關於此法門的含義,澄觀解釋為:「謂一念之智冥乎法界,則不可壞。此中則無所不生,故名為『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一上)②然燈佛:又作「燃燈佛」、「普光佛」、「錠光佛」、「定光佛」。《大智度論》卷九說:「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大正藏》卷二十五,頁一二四中。)據《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說:定光佛之時,菩薩即後來的釋迦是一名儒童(學童)。此儒童菩薩遇見燃燈佛時,花了五百錢從一位賣花少女處買來五莖青蓮花奉獻給燃燈佛。定光佛預言儒童:「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儒童菩薩「稽首佛足。見地濯濕,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乃解發布地,令佛蹈而過。」(《大正藏》卷三,頁四七三上。)③劫名莊嚴:又作「過去莊嚴劫」,是相對於「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而言的。在現在賢劫之前,由一大劫所成。一大劫中總有成、住、壞、空之八十增減小劫,於其「住劫」中,以華光佛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莊嚴其劫,故稱莊嚴劫。劫,時分之義。④賢劫:即「現在住劫」、「現在賢劫」,「賢」又譯作「善」,即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佛教認為,在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此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⑤迦毗羅城:即佛世尊出生之地「迦毗羅衛」城,又作「迦毗羅衛」、「劫比羅伐窣堵國」等等,意譯為「蒼城」、「黃赤城」、「妙德城」等等。傳說迦維羅衛國是日族英雄喬達摩所建立。數論派傳說中之始祖迦毗羅仙人亦居於此,因此以其名為國名。在佛陀晚年,迦毗羅衛之釋迦族慘遭憍薩羅國毗琉璃王之虐殺而衰亡,此地亦漸次荒廢。關於此城的地理位置,現今仍未能取得完全一致,有兩種意見可以考慮:其一,迦維羅衛城位於尼泊爾南部的提勞拉柯特,此地據塔賴首府陶里伐以北兩英里。其二,迦維羅衛城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東北部巴斯提區北部的比普拉瓦。兩種看法都有考古發掘的成果作依據。「又此是佛生之城,表初地生佛家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一上)⑥婆珊婆演底:關於此夜神之名,澄觀解釋為:「『婆珊』者,此雲『春』也;『婆演底』者,此雲『主當』;以於春時主當苗稼故。謂顯初入地能生長萬行,護眾生故。地上多見夜神者,證智玄妙雜相破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一上)【語譯】安住地神又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獲得了名為『不可壞智慧藏』的解脫法門,並且常常以此法成就眾生。「善男子!我記得自從燃燈佛以來,我常常跟隨菩薩,恭敬守護菩薩,觀察菩薩所有的心理活動、智慧境界、一切誓願、清凈的行為、一切三昧、廣大神通、大自在力、無能壞法,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普徧地接受一切諸如來的授記,轉一切諸佛之*輪,廣說一切佛法之門,被大法的光明完全照耀,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示現出一切諸佛神變。菩薩的這些活動及其內容,我都能領悟接受、都能夠憶住遵循。「善男子!在久遠的過去世再經過須彌山微塵數的劫數,有一名為『莊嚴』的劫,其世界名稱為『月幢』,佛號為『妙眼』。我是在此佛所在獲得此法門的。善男子!我在此法門,有時進入有時出來,修習增長法力,常常觀見諸佛而從未捨棄遠離,從剛剛獲得此法門一直到賢劫,在此期間,我遇到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如來,我都完全承事,恭敬供養;我也見到過這些佛坐於菩提座,顯現出大神通之力;也看見過這些佛所有一切功德善根。「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不可壞智慧藏法門。如同諸菩薩,能憶持一切諸佛所說,進入一切佛甚深智慧,念念充徧一切法界,與如來之身相同,產生諸佛之心,具備諸佛之法,作諸佛事。「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法門呢?善男子!在閻浮提中的摩竭提國迦毗羅城中,有一位名叫『婆珊婆演底』的夜神。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地神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安住地神。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地神,踏上繼續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三十一參——安住地神會,至此敘述完畢。安住地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不可壞智慧藏」法門,是進入「十迴向」之第十迴向「法界無量迴向」的方法。「法界無量迴向」,又名「入法界無量迴向」、「法界無盡迴向」,指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迴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善財童子第三十二參:婆珊婆演底夜神會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安住神教,憶持菩薩不可沮壞智藏解脫,修其三昧,學其軌則,觀其遊戲,入其微妙,得其智慧,達其平等,知其無邊,測其甚深。漸次遊行,至於彼城,從東門入,佇立未久,便見日沒①。心念隨順諸菩薩教,渴仰欲見彼主夜神,於善知識生如來想,復作是念:「由善知識得周徧眼,普能明見十方境界;由善知識得廣大解,普能了達一切所緣;由善知識得三昧眼,普能觀察一切法門;由善知識得智慧眼,普能明照十方剎海。」作是念時,見彼夜神於虛空中處寶樓閣香蓮華藏師子之座,身真金色,目發紺青,形貌端嚴,見者歡喜,眾寶瓔珞以為嚴飾,身服朱衣,首戴梵冠,一切星宿炳然在體。②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現化度無量無數惡道眾生,令其免離險難之像;是諸眾生,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有趣向二乘菩提,或有修行一切智道。又彼一一諸毛孔中,示現種種教化方便,或為現身,或為說法,或為示現聲聞乘道,或為示現獨覺乘道,或為示現諸菩薩行、菩薩勇猛、菩薩三昧、菩薩自在、菩薩住處、菩薩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解脫遊戲③,如是種種成熟眾生。善財童子見聞此已,心大歡喜,以身投地,禮夜神足,繞無數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心冀望依善知識獲諸如來功德法藏。唯願示我一切智道,我行於中,至十力地④!」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三十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三十三會。善財童子遵從安住地神的囑咐,到達「摩竭提國迦毗羅城」向婆珊婆演底夜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由此,善財童子開始證入「十地」。【注釋】①從東門入一句:此句描述有象徵意義,澄觀解釋說:「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入證之始故。見日沒者,是夜神故,表分別見日皆已亡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頁九四一中)這是說,以「東門」象徵證入「十地」之開端,以「日落」象徵「分別」之見已經消亡。②夜神於虛空中一句:此句有象徵含義,澄觀解釋為:「『城』表教道,『空』表『證道』。服『朱衣』者,證、智明顯故。法門星像,不離一身如體,化生作用不離一毛之性。」這是說,「夜神於虛空中」指證得「空」理,「身服朱衣」是為了使證、智顯明,「一切星宿炳然在體」象徵此法門不離夜神之身體。③菩薩解脫遊戲:指菩薩所具的「師子遊戲三昧」。菩薩憑藉神通力,以度化眾生而自娛,使一切惡道地獄之眾生皆蒙解脫,得生於天上。④十力地:此處指如來十力之地。「如來十力」見《入法界品之一》注。【語譯】在繼續前進的路上,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安住地神的教誨,憶持菩薩不可沮壞智藏解脫法門,修其三昧,複習其軌則,觀想其遊戲三昧,進入其微妙之處,獲得其智慧,達到其平等境界,知曉其境界沒有邊際,測量而知此境界非常深邃。善財童子逐漸前進,到達摩竭提國迦毗羅城,從城的東門進入城中,剛剛在城中站立不久,便看見太陽落山了。善財童子這時非常渴望隨順諸位菩薩的教誨,渴望瞻仰拜見那位婆珊婆演底主管夜晚之神,渴望拜見善知識的感覺就如同對於如來的想念一樣。善財童子又這樣想道:「我由善知識而獲得周徧之眼,完全能夠明見十方境界;由善知識而獲得廣大的理解力,完全能夠了達一切所緣;由善知識而獲得三昧之眼,完全能夠觀察一切法門;由善知識而獲得智慧之眼,完全能夠明照十方國土之海。」正當善財童子這樣想的時候,他看見婆珊婆演底夜神在虛空中坐於寶樓閣香蓮華藏師子之座上,身體為真金之色,眼睛、頭髮為青中帶赤之色,形貌端正威嚴,非常讓人喜歡,以許多珍寶製作的瓔珞作為裝飾,身穿紅色的衣服,頭戴乾淨的帽子,一切星宿炳然印顯在其身體上。從婆珊婆演底夜神身體的每一毛孔之中,都可以顯現化度無量無數惡道眾生,使其免除、遠離險難的徵兆。這些眾生,有的可以轉生人道,有的可以轉生天道,有的則可以趣向聲聞、緣覺菩提,有的則可以修行一切智之道。此外,婆珊婆演底夜神的每一毛孔之中,示現出種種教化方便,有的顯現出身體,有的則為其說法,有的則示現為聲聞乘道,有的則示現為獨覺乘道,有的則示現出諸菩薩行、菩薩勇猛、菩薩三昧、菩薩自在、菩薩住處、菩薩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解脫遊戲。婆珊婆演底夜神顯示出了如此等等使得眾生成熟的法門。善財童子看見、聽聞這些之後,心中產生大歡喜,以身投地頂禮夜神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後來在其前合掌而這樣稟告夜神:「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心中希望依靠善知識獲得諸如來功德法藏。希望您能夠為我開示一切智之道,使我如法實踐,最終到達十力之地!」時,彼夜神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深心敬善知識,樂聞其語,修行其教;以修行故,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得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①。善男子!我於惡慧眾生起大慈心;於不善業眾生起大悲心;於作善業眾生起於喜心;於善惡二行眾生起不二心②;於雜染③眾生起令生清凈心;於邪道眾生起令生正行心;於劣解眾生起令興大解心;於樂生死眾生起令舍輪轉心;於住二乘道眾生,起令住一切智心。善男子!我以得此解脫故,常與如是心共相應。「善男子!我於夜暗人靜,鬼、神、盜賊、諸惡眾生所遊行時,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宿並皆昏蔽不見色時,見諸眾生,若入于海,若行於陸,山林、曠野、諸險難處,或遭盜賊,或乏資糧,或迷惑方隅,或忘失道路,慞惶懮怖不能自出;我時即以種種方便而救濟之。「為海難者,示作船師、魚王、馬王、龜王、象王、阿修羅王及以海神;為彼眾生,止惡風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隱。復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眾生,願令舍離一切諸苦。』「為在陸地一切眾生於夜暗中遭恐怖者,現作日月及諸星宿、晨霞、夕電種種光明,或作屋宅,或為人眾,令其得免恐怖之厄。復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眾生,悉令除滅諸煩惱暗。』一切眾生,有惜壽命,有愛名聞,有貪財寶,有重官位,有著男女,有戀妻妾,未稱所求,多生懮怖;我皆救濟,令其離苦。「為行山險而留難者,為作善神,現形親近;為作好鳥,發音慰悅;為作靈藥,舒光照耀;示其果樹,示其泉井,示正直道,示平坦地,令其免離一切懮厄。「為行曠野、稠林、險道,藤蘿所罥、雲霧所暗而恐怖者,示其正道,令得出離。作是念言:『願一切眾生,伐見稠林④,截愛羅網,出生死野,滅煩惱暗,入一切智平坦正道,到無畏處畢竟安樂。』【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為善財童子敘述「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以自己所具的「法光明」破除眾生的痴暗。此章先言興起救物救世之心,後又宣說以十門疆界對緣救攝眾生的實踐。第一門為總體言之,以下為救海難眾生、救處陸眾生、救求不得及行山險眾生、救樂國土眾生等四門。【注釋】①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據澄觀解釋,「『一切眾生痴暗』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無我智。又破眾生暗為『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四一中)「二愚」即十地菩薩所應破的兩種迷惑,一是執著我法之迷惑,二是執著惡趣、雜染之迷惑。「二無我智」即是知曉「人無我」、「法無我」二理之智。「悲」為大悲,「智」為智慧。②於善惡二行眾生起不二心:佛教從理論上,雖將善惡分別為二,順從、符合佛法之理為「善」,違反佛法之背理為「惡」,但以般若(智慧)之立場觀之,善、惡,都由因緣而生,其中並無實體,而系空性平等,無所差別,也就是說善惡本來就是不二的。善、惡都為空性,並非對立,而為平等一如。若從覺悟境地之不二立場觀之,在相對之世界中,善、不善之對立,並無任何實質可言,僅為虛妄分別,因此以智慧滅除善與不善相對分別之執著,則通達一切法無相平等,就可到達善、不善不二之境地。因此,佛、菩薩以其智慧法門使其持善惡截然二分的眾生最終生起「不二」之心。③雜染:指有為法,為「清凈」之對稱。雜,間雜;和雜。染,染污。因為有為法能夠染污眾生之真性,故稱「雜染」。④見稠林:即「邪見稠林」。邪見種類眾多,猶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稱「邪見稠林」。【語譯】這時,婆珊婆演底夜神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夠深心尊敬善知識,樂於聽聞其言論,樂於修行其教誨。因為你專心修行的緣故,肯定會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獲得了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善男子!我面對惡慧眾生生起大慈之心;面對不善業眾生生起大悲之心;面對作善業眾生生起喜心;面對善惡二行眾生使其生起不二之心;面對雜染眾生使其產生清凈之心;面對邪道眾生使其產生正行心;面對劣解眾生使其興起大解之心;面對樂著生死眾生使其捨棄輪轉之心;面對住於聲聞、緣覺二乘道的眾生使其住於一切智之心。善男子!我憑藉這一解脫法門,常常產生與此心相應的救度眾生的行為。「善男子!我在夜暗人靜而鬼、神、盜賊、諸惡眾生正在猖獗之時,在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宿都被完全遮蔽看不見任何顏色之時,仍然可以看見眾生。如果有入海的眾生以及在陸地中行走的眾生,在山林、曠野、諸險難之處,或者遭遇盜賊,或者缺乏資糧,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忘記道路,恐慌懮慮而自己走不出來。對於這些困境中的眾生,我立刻會以種種方便救助他們。我為在海上航行中遇到困難的眾生,示現為船師、魚王、馬王、龜王、象王、阿修羅王以及海神;為了這些眾生,制止惡風大雨的襲擊,平息大波浪,為其引路,為其顯示洲岸,使其免於怖畏,都完全得到安穩。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眾生,希望能夠使其捨棄遠離一切諸苦。』「我為在陸地行走而在黑夜中遭遇恐怖的眾生,顯現為日月及諸星宿、早晨的霞光、黃昏的電光等等光明,或者製作屋宅,或者扮做其同伴,使其得以避免恐怖之厄。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眾生,使其都得以免除諸煩惱黑暗。』在所有眾生中,有憐惜壽命的,有喜愛名聲的,有貪圖財寶的,有看重官位的,有愛著男女之形的,有眷戀妻妾的,這些慾望未能得到滿足,便會產生許多懮慮恐怖。對於這些困境中的眾生,我都會給予救濟,使其遠離痛苦。「我為在山中險道上遇到危險的眾生,顯現為善神,與其顯示親近的樣子;顯現為好鳥,發出美妙的叫音撫慰他;為其製作靈驗的藥品,以舒適的光芒照耀著他;為其顯示出果樹,顯示出泉井,顯示出正直之道,顯示出平坦之地,使其免於一切懮厄。「我為在曠野、稠林、險道上行走以及被藤蘿繩索所拌、被雲霧所遮蔽而產生恐怖的眾生,顯示出正確的道路,使其得以出離險境。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一切眾生,砍倒邪見之稠林,截斷愛欲之羅網,走出生死之荒野,滅除煩惱之黑暗,進入一切智之平坦正道,到達無畏處畢竟安樂的境界。』「善男子!若有眾生,樂著國土而懮苦者,我以方便,令生厭離。作是念言:『願一切眾生不著諸蘊①,住一切佛薩婆若境。』「善男子!若有眾生,樂著聚落,貪愛宅舍,常處黑暗,受諸苦者,我為說法,令生厭離,令法滿足,令依法住。作是念言:『願一切眾生,悉不貪樂六處聚落②,速得出離生死境界,究竟安住一切智城。』「善男子!若有眾生行暗夜中,迷惑十方,於平坦路生險難想,於險難道起平坦想,以高為下,以下為高,其心迷惑,生大苦惱。我以方便舒光照及,若欲出者,示其門戶;若欲行者,示其道路;欲度溝洫,示其橋樑;欲涉河海,與其船筏;樂觀方者,示其險易安危之處;欲休息者,示其城邑、水、樹之所。作是念言:『如我於此照除夜暗,令諸世事悉得宣敘;願我普於一切眾生生死長夜、無明暗處,以智慧光普皆照了。是諸眾生無有智眼,想心見倒之所覆翳,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我我想,不凈凈想,堅固執著我人眾生、蘊界處法③,迷惑因果,不識善惡,殺害眾生,乃至邪見,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不知惡人,不識善人,貪著惡事,安住邪法,毀謗如來,壞正*輪,於諸菩薩呰辱傷害,輕大乘道,斷菩提心,於有恩人反加殺害,於無恩處常懷冤結,毀謗賢聖,親近惡伴,盜塔寺物,作五逆罪④,不久當墮三惡道處。願我速以大智光明破彼眾生無明黑暗,令其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發心已,示普賢乘,開十力道,亦示如來法王境界,亦示諸佛一切智城、諸佛所行、諸佛自在、諸佛成就、諸佛總持、一切諸佛共同一身、一切諸佛平等之處,令其安住。「善男子!一切眾生,或病所纏,或老所侵,或苦貧窮,或遭禍難,或犯王法,臨當被刑,無所依怙,生大怖畏;我皆救濟,使得安隱。復作是念:『願我以法普攝眾生,令其解脫一切煩惱、生老病死、懮悲苦患,近善知識,常行法施,勤行善業,速得如來清凈法身,住於究竟無變易處。』「善男子!一切眾生入見稠林,住於邪道,於諸境界起邪分別,常行不善身、語、意業,妄作種種諸邪苦行,於非正覺⑤生正覺想,於正覺所非正覺想,為惡知識之所攝受,以起惡見,將墮惡道;我以種種諸方便門而為救護,令住正見,生人、天中。復作是念:『如我救此將墜惡道諸眾生等,願我普救一切眾生,悉令解脫一切諸苦,住波羅蜜出世聖道,於一切智得不退轉,具普賢願,近一切智,而不舍離諸菩薩行,常勤教化一切眾生。』」 【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以「菩薩破一切眾生痴暗法光明解脫」法門救度執著聚落眾生、暗夜眾生、惑業眾生、八苦眾生、惡見眾生。【注釋】①諸蘊:即「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②六處聚落:指「六根」的聚合體。「六處」為「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六處」就是出生六識之處,因為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在「十二因緣」的系列中,「六處」指在母胎內具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③蘊界處法: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法,為根本佛教與部派佛教對於人身的構成、身心及其與對象所形成的緣起關係的分析。④五逆罪:指五種極惡之行為,又名「五無間業」、「五無間罪」、「五不救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包含「殺」與傷害兩層含義。其中前四是身業,後一為口業。造此五罪必墮無間地獄受苦,故稱五無間罪、五無間業。又因殺父、殺母是違逆恩田,其他三種為背逆福田,故稱「五逆」或「五逆罪」。⑤正覺:又作「正解」、「等覺」、「等正覺」、「正等正覺」、「正等覺」、「正盡覺」,指達到成佛的真正覺悟,也就是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成佛又稱「成正覺」。「等」是就所證之理而言的,「盡」是就所斷之惑而言的。「非正覺」是針對未得此最終解脫智慧而言的。【語譯】婆珊婆演底夜神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如果有樂著國土並且產生懮苦的眾生,我會以方便,使其產生厭惡而遠離之。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一切眾生不對諸蘊產生執著,住於一切佛之一切智境。』「善男子!如果有樂著村落、貪愛宅舍、常常住在黑暗之處承受諸苦的眾生,我將為其說法,使其產生厭惡而遠離這些,使其滿足於佛法,使其依照佛法的要求行事。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一切眾生,都不貪樂六處這一村落,很快獲得出離生死之境界,究竟安住於一切智城。』「善男子!如果有在暗夜中行走的眾生,對十種方位產生迷惑,將平坦的大路當作險難去想,將險難之道路當作平坦的大道去想,將高處當作低處,將低處當作高處,這些眾生的心很迷惑,產生了大苦惱。我便以方便之舒光照及他們,為想要出門的眾生,顯示其門戶;對於想要行路的眾生,顯示其道路;對於想要跨過溝渠的眾生,顯示其橋樑;對於想要渡過河海的眾生,給與船筏;對於樂於觀察旅遊的眾生,顯示其險易安危之處;對於想要休息的眾生,顯示其城邑以及有水、生長樹木的地方。我又這樣想道:『如同我在此以光明照耀除去夜暗,使諸世事都能夠正常運轉,希望我能夠以智慧之光完全照耀一切眾生的生死長夜、無明暗處。這些眾生因為沒有智慧之眼,被想心顛倒之見所遮蔽,將無常當作恆常去想,將無樂當作樂去想,將無我當作我去想,將不凈當作凈去想,堅固執著於做人道眾生以及蘊、界、處之法,迷惑於因果,不知曉善惡,殺害眾生,執持邪見,不孝順父母,不尊敬沙門以及婆羅門,不知曉惡人,不認識善人,貪著於惡事,安住於邪法,毀謗如來,毀壞正法之輪,侮辱傷害諸位菩薩,輕視大乘之道,滅斷菩提之心,對於有恩之人反而加以殺害,在沒有恩遇之處常以冤讎看待,毀謗賢聖,親近惡伴,盜竊塔寺之物品,犯五逆大罪,這些眾生不久將墮入三惡道之處。希望我速以此大智光明破除這些眾生無明之黑暗,使其迅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發菩提心之後,示顯普賢乘,開創十力之道,也示顯出如來法王之境界,也示顯出諸佛一切智之城、諸佛的實踐、諸佛的自在、諸佛的成就、諸佛的總持力、一切諸佛共同的法身、一切諸佛平等之處,使其安住於這些境界。 「善男子!一切眾生,有的被病所糾纏,有的已經進入老境,有的苦於貧窮,有的遭遇災難,有的違反王法面臨被處罰的局面,沒有依靠,產生極大的恐怖。這些眾生,我都會去救濟,使其獲得安穩。我又這樣想道:『希望我以此法普攝眾生,使其解脫一切煩惱、生老病死、懮悲苦患,親近善知識,常常實踐法布施,勤懇實踐善業,迅速獲得如來清凈法身,住於究竟沒有變易之處。』「善男子!一切進入邪見稠林的眾生,住於邪道,對於諸境界產生邪分別,常行不善身、語、意業,妄作種種諸邪苦行,將非正覺當作正覺去想,將正覺當作非正覺去想,被惡知識所攝受,產生惡見,將墮入惡道。我將以種種諸方便門救護這些眾生,使其住於正見,生於人、天之道中。我又這樣想道:『如同我救度這些將墜入惡道的眾生一樣,希望我完全能夠救度一切眾生,都使其解脫一切諸苦,住于波羅蜜出世之聖道,對於一切智得以不退轉,具備普賢大願,親近一切智,並且不捨棄遠離諸菩薩行,常常勤奮地教化一切眾生。』」爾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脫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為善財童子而說頌曰:「我此解脫門,生凈法光明,能破愚痴暗,待時而演說。①我昔無邊劫,勤行廣大慈,普覆諸世間,佛子應修學。寂靜大悲海,出生三世佛,能滅眾生苦,汝應入此門。能生世間樂,亦生出世樂,令我心歡喜,汝應入此門。既舍有為患,亦遠聲聞果,凈修諸佛力,汝應入此門。②我目甚清凈,普見十方剎,亦見其中佛,菩提樹下坐,相好莊嚴身,無量眾圍繞,一一毛孔內,種種光明出;見諸群生類,死此而生彼,輪迴五趣③中,常受無量苦。我耳甚清凈,聽之無不及,一切語言海,悉聞能憶持;諸佛轉*輪,其聲妙無比,所有諸文字,悉皆能憶持。我鼻甚清凈,於法無所礙,一切皆自在,汝應入此門。我舌甚廣大,凈好能言說,隨應演妙法,汝應入此門。我身甚清凈,三世等如如,隨諸眾生心,一切悉皆現。我心凈無礙,如空含萬像,普念諸如來,而亦不分別。了知無量剎,一切諸心海,諸根及欲樂,而亦不分別。④我以大神通,震動無量剎,其身悉徧往,調彼難調眾。我福甚廣大,如空無有盡,供養諸如來,饒益一切眾。我智廣清凈,了知諸法海,除滅眾生惑,汝應入此門。我知三世佛,及以一切法,亦了彼方便,此門徧無等。一一塵中見,三世一切剎,亦見彼諸佛,此是普門力。十方剎塵內,悉見盧舍那,菩提樹下坐,成道演妙法。⑤」【章旨】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為善財童子以二十一首偈頌將前述法義重新作了說明。【注釋】①我此解脫門一頌:此頌講的是此法門的名稱與法體。②我昔無邊劫四頌:此四頌主要是激勵善財童子修學這一法門,並且以「四無量心」來救度眾生。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③五趣:又作「五道」、「五惡趣」、「五有」,指有情眾生五種所趣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中,地獄、餓鬼、畜生三者為純惡之所趣,人、天為善惡雜業之所趣,都屬於有漏,與無漏之凈土相對,因而總立名為惡趣。又從因果不亡之義而言,稱為「五有」。④我目甚清凈十頌:此以十頌分別以眼、耳、鼻、舌、身、意為線索,顯現修行之果使其進入此境界。⑤我以大神通六頌:此處以六頌說明此法門的廣大功能。【語譯】這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想為善財童子重新闡述此解脫之義,秉承佛之神力,觀察十方,為善財童子而說頌曰:(偈頌語譯略)。  爾時,善財童子白夜神言:「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幾時耶?得此解脫其已久如,乃能如是饒益眾生?」其神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過如須彌山微塵數劫,有劫名『寂靜光』,世界名『出生妙寶』,有五億佛於中出現。彼世界中有四天下①名『寶月燈光』,有城名『蓮華光』,王名『善法度』,以法施化,成就七寶,王四天下。王有夫人,名『法慧月』,夜久眠寐。時,彼城東有一大林,名為『寂住』,林中有一大菩提樹,名『一切光摩尼王莊嚴身出生一切佛神力光明』。爾時,有佛名『一切法雷音王』,於此樹下成等正覺,放無量色廣大光明,徧照出生妙寶世界。蓮華光城內有主夜神名為『凈月』,詣王夫人法慧月所,動身瓔珞以覺夫人,而告之言:『夫人當知,一切法雷音王如來,於寂住林成無上覺,及廣為說諸佛功德自在神力、普賢菩薩所有行願。』令王夫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僧眾。「善男子!時王夫人法慧月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於彼佛所發菩提心種善根故,於須彌山微塵數劫,不生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亦不生於下賤之家,諸根具足,無有眾苦,於天、人中福德殊勝,不生惡世②,恆不離佛及諸菩薩、大善知識,常於其所種植善根,經八十須彌山微塵數劫常受安樂,而未滿足菩薩諸根。 【章旨】善財童子又向婆珊婆演底夜神請教其獲得這一法門的發心時節機緣以及得法時間的長短。【注釋】①四天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②惡世:即濁惡之世。此時煩惱、邪見熾盛,且人壽短促,苦多而樂少。惡世中有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濁,其時眾生垢重,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應機示教,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之法。蓋正法時代,眾生煩惱薄少,人人自行十善,且其壽命長達數萬歲;反之,末法時代,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熾盛之時,特稱之為惡世或惡時。【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又問婆珊婆演底夜神:「你是什麼時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獲得這一解脫法門多長時間之後纔能如此饒益眾生呢?」婆珊婆演底夜神回答說:「善男子!在久遠的過去再過如須彌山微塵數劫,有一名為『寂靜光』的劫,此世界名叫『出生妙寶』,有五億佛在此世界中出現。那一世界中有一名為『寶月燈光』的四天下,有一名叫『蓮華光』的城市,城中有一位名為『善法度』的王,其王以法施化,成就了七寶,在四天下稱王。此王有一位名叫『法慧月』的夫人,此位夫人在深夜入睡了。這時,在此城東一處名為『寂住』的大森林中,有一棵名為『一切光摩尼王莊嚴身出生一切佛神力光明』的大菩提樹。那時,有一位名為『一切法雷音王』的佛,正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放出了無數種顏色的廣大光明,徧照世間產生了美妙的寶藏世界。在蓮華光城內,有一位名叫『凈月』的主管夜晚的夜神,前往王夫人法慧月的住所,以身上搖動的瓔珞使夫人覺醒,然後告訴夫人:『夫人應該知道,一切法雷音王如來在寂住林成無上覺,並且廣為宣說諸佛功德自在神力、普賢菩薩所有行願。此如來可以使王夫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僧眾。』「善男子!當時的這位叫法慧月的王夫人,難道是別人嗎?就是我身啊!我在那位佛的住所發菩提心種植善根,在如須彌山微塵數的劫中,不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也不生於下賤之家,諸根具足,沒有眾多痛苦,在天、人中福德殊勝,不生於惡世,永遠不遠離佛及諸菩薩、大善知識,常常在他們的住所種植善根,經過八十須彌山微塵數劫常常享受安樂,但是卻未使菩薩諸根得到滿足。  「過此劫已,復過萬劫,於賢劫前,有劫名『無懮徧照』,世界名『離垢妙光』。其世界中凈穢相雜,有五百佛於中出現。其第一佛,名『須彌幢寂靜妙眼如來、應、正等覺』;我為『名稱』長者女,名『妙慧光明』,端正殊妙。彼凈月夜神,以願力故,於離垢世界一四天下妙幢王城中生,作主夜神,名『清凈眼』。我於一時,在父母邊,夜久眠息。彼清凈眼來詣我所,震動我宅,放大光明,出現其身,贊佛功德言:『妙眼如來坐菩提座,始成正覺。』勸喻於我及以父母並諸眷屬,令速見佛;自為前導,引至佛所,廣興供養。「我纔見佛,即得三昧,名『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獲此三昧故,能憶念須彌山微塵數劫,亦見其中諸佛出現,於彼佛所聽聞妙法;以聞法故,即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得此解脫已,即見其身徧往佛剎微塵數世界,亦見彼世界所有諸佛,又見自身在其佛所;亦見彼世界一切眾生,解其言音,識其根性,知其往昔曾為善友之所攝受,隨其所樂而為現身,令生歡喜。我時於彼所得解脫,念念增長,此心無間;又見自身徧往百佛剎微塵數世界,此心無間;又見自身徧往千佛剎微塵數世界,此心無間;又見自身徧往百千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念念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亦見彼世界中一切如來;亦自見身在彼佛所,聽聞妙法,受持憶念,觀察決了;亦知彼佛諸本事海、諸大願海,彼諸如來嚴凈佛剎,我亦嚴凈;亦見彼世界一切眾生,隨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調伏。此解脫門,念念增長,如是乃至充滿法界。  【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又向善財童子演說自己獲得「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三昧並以之救度教化眾生的過程。【語譯】婆珊婆演底夜神繼續回答善財童子的說:「在寂靜光劫之後再經過萬劫,在賢劫之前有一名為『無懮徧照』的劫,此世界名為『離垢妙光』。這一世界是凈穢相雜的,有五百佛在其世界中出現。其第一佛名為『須彌幢寂靜妙眼如來、應、正等覺』;我當時為『名稱』長者之女,名為『妙慧光明』,長相端莊美麗。那位凈月夜神,以大願之力的緣故,在離垢世界一四天下妙幢王城中出生又作主夜之神,名為『清凈眼』。一時,我在父母身邊,於深夜中眠息。那位清凈眼來到我的住所,敲動我的卧室的,放出大光明,顯現出其身,讚歎佛的功德說:『妙眼如來坐於菩提座,始成正覺。』此夜神勸導我以及父母並諸眷屬,使我們迅速去拜見佛。這位夜神自己作為前導,將我們引至佛的所在,廣興供養。我剛剛見到佛,立即就獲得名為『出生見佛調伏眾生三世智光明輪』的三昧。我因為獲得此三昧的緣故,能憶念起須彌山微塵數劫,也能夠看見其中諸佛的出現,在彼佛所聽聞美妙的佛法;因為聞法的緣故,立即獲得此『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境界。「當我獲得此解脫之後,立即看見自身完全徧往佛土微塵數世界,也看見那一世界中的所有諸佛,又看見自身在其佛所;也看見那一世界中的一切眾生,理解其言語,知曉其根性,知曉其往昔曾為善友之所攝受,並且針對其所樂而為其現身,使其產生歡喜。我那時在那一位佛的所在獲得解脫,念念增長,此心沒有任何間斷;又看見自身徧往百佛土微塵數世界,此心沒有任何間斷;又看見自身徧往千佛土微塵數世界,此心沒有任何間斷;又看見自身徧往百千佛土微塵數世界。如此等等,念念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也看見那一世界中一切如來;也看見自身在那一佛所,聽聞妙法,受持憶念,觀察使義理決定明了;也知曉那一佛諸本事之海、諸大願之海,那位如來嚴凈佛土剎,我也嚴凈;也看見那一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針對其所應而為現身教化調伏他們。這一解脫法門,念念增長,如此如此甚至充滿了法界。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普賢無邊行願,普入一切諸法界海,得諸菩薩金剛智幢自在三昧,出生大願,住持佛種;於念念中,成滿一切大功德海,嚴凈一切廣大世界;以自在智,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以智慧日,滅除一切世間暗障;以勇猛智,覺悟一切眾生惛睡;以智慧月,決了一切眾生疑惑;以清凈音,斷除一切諸有執著;於一切法界一一塵中,示現一切自在神力,智眼明凈,等見三世。「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說其功德、入其境界、示其自在?善男子!此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內①,有主夜神,名『普德凈光』②。我本從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常以妙法開悟於我。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爾時,善財童子向婆珊婆演底神而說頌曰:「見汝清凈身,相好超世間,如文殊師利,亦如寶山王。汝法身清凈,三世悉平等,世界悉入中,成壞無所礙。我觀一切趣,悉見汝形像,一一毛孔中,星月各分布。汝心極廣大,如空徧十方,諸佛悉入中,清凈無分別。一一毛孔內,悉放無數光,十方諸佛所,普雨莊嚴具。一一毛孔內,各現無數身,十方諸國土,方便度眾生。一一毛孔內,示現無量剎,隨諸眾生欲,種種令清凈。若有諸眾生,聞名及見身,悉獲功德利,成就菩提道。多劫在惡趣,始得見聞汝,亦應歡喜受,以滅煩惱故。千剎微塵劫,嘆汝一毛德,劫數猶可窮,功德終無盡。」時,善財童子說此頌已,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閻浮提摩竭提國菩提場內」中的「普德凈光」夜神,囑咐善財童子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婆珊婆演底夜神繼續前進求法。【注釋】①菩提場內:此之所以名為「菩提場內」,是因為「得無誤犯,由契理故,理即菩提場。」(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三十五卷,頁九四一下)②普德凈光:據澄觀的解釋,「友名『普德』者,最勝法界無德不具故;『凈光』者,正智證入離誤犯之垢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三十五卷,頁九四一下)【語譯】婆珊婆演底夜神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此『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如同諸菩薩,成就普賢無邊行願,完全進入一切諸法界之海,獲得諸菩薩金剛智幢自在三昧,出生大願,住持佛種;於念念中,成就滿足一切大功德海,嚴凈一切廣大世界;以自在的智慧教化使一切眾生都得到成熟;以智慧之日,滅除一切世間暗障;以勇猛智使一切眾生從惛睡中覺醒;以智慧之月,使一切眾生的疑惑得到決定明了;以清凈之聲音,斷除眾生對於一切諸有的執著;在一切法界一一塵中,示現出一切自在神力,智眼明凈,同時看清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我為什麼能夠知曉這一妙行、宣說這一法門的功德、進入這一境界、顯示這一法門的自在呢?善男子!在此閻浮提摩竭提國的菩提場,有一位名叫『普德凈光』的主管夜晚的神。我本來是跟從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他常常以妙法使我開悟。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向婆珊婆演底夜神以偈頌形式說:(偈頌語譯略)當時,善財童子說完此頌之後,頂禮夜神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夜神。然後,辭別婆珊婆演底夜神,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三十二參——婆珊婆演底夜神會,至此敘述完畢。婆珊婆演底夜神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破一切眾生暗法光明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地」之第一地「歡喜地」的方法。歡喜地,即菩薩初地,又作「極喜地」。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故稱「歡喜地」。《十地經論》卷二說,初地菩薩有九種歡喜:「是菩薩住菩薩歡喜地中,成就多歡喜:多信敬、多愛念、多慶悅、多調柔、多踴躍、多堪受、多不壞他意、多不惱眾生、多不瞋恨。」(《大正藏》卷二十六,頁一三五下)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35)
陳益峰:郭璞之《葬書》白話註解(一)
《僧伽吒經》+白話全文注釋版(第四卷上)
白話《華嚴經》十地品概述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下)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