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自控力?|懂得放棄,你才能更好地擁有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一開始的計劃,是上午的時間用來好好做課程;

但從網上搜集資料的時候,忽然有了新的靈感,我覺得很有必要寫一篇新文章,於是又建了一個文檔,開始想思路;

想思路的時候,感覺自己的積累實在是太貧瘠了,於是又搜了一大堆相關的書籍,挑了一本開始看;

看了幾頁書忽然驚覺:上午的時間已經過了一大半了,然而我課程沒做,文章就寫了個開頭,書就看了幾頁,大部分的時間,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思考、和從網上焦慮的搜集資料上了。

我痛定思痛,感覺這樣不對,於是重新制定了一個計劃:以後上午做兩個小時的課程,看一小時心理學的書,下午抽三個小時寫文章,兩個小時看一本思維提升類的書,晚上運動一小時,再看一小時佛學的書。

這樣的安排看起來有條理了一些,也將時間穿插著分配,更符合學習記憶理論。

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它並沒有起到效果。比如說在早上我不想做課程的時候,我就會想,那不如我上午先看兩小時的書,到了下午再做課程。

這樣的念頭一產生,我就很容易繼續想:我現在也不想看書,不如先寫寫文章。

但是文章我也不想寫。這時候我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於是我就去網上搜:怎樣提升執行力?

然後一上午的時間就又不知不覺間在刷知乎當中飛速的度過了。

在我身上發生的這件事,實際上也在很多很多的人身上同樣發生過。

我們明明是想要把事情做好,我們也的確希望能找到很好的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但卻又總是一次次的陷入焦慮的狀態之中:越焦慮,就越沒有行動力;越沒有行動力,也就越焦慮。

這種狀態之所以會持續的存在而得不到解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意識之中有一個最深的錯覺:認為我們的人生可以有無限的可能,認為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錯覺,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有無限的可能」這是一句從小只是用來鼓勵我們的空話,而完全不符合客觀的現實。

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在去設想自己的未來時,總會感覺還有很多的時間,彷彿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去,很多人都可以認識,很多事業都可以去成就。

我們把未來的無數種「可能」性,當成了這些所有不同的選擇和可能都是我們可以去經歷的。

而忽略在無數的選擇之中,我們一旦選擇了一個,在那件事情上我們的這個選擇就成為了唯一,其他的所有可能性也就因此而不存在了。

但是這種認為未來會有很多選擇的心態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是能夠有一種暫時性的好處的。

是什麼好處呢?

也就是我們會獲得一種好像能夠擁有很多的滿足感。彷彿有幾個億的資產在等著你去繼承。

但這種滿足感自始至終都只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當時間到了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很多人就一下子迷惘了。他瞬間就迷失了方向。

比如一個人在進行擇業的時候,他既想當老師,又相當一個自由職業者。在他沒做出選擇時,他在心理上所感知的未來,實際上是老師和自由職業者這兩者的「好處」的疊加,因而會對未來產生一種並不實際的美好預期。

但真的選擇了做老師,他就會很糾結很痛苦,因為這個未來和他當初「想」的不一樣。

當他做出這個選擇時,老師這個職業帶來的穩定這個好處很快就會被他適應,於是當他在生活中遭遇種種挫折時,很自然的就會懷念做自由職業者的那種自由感和無拘束。

但是即便他當初選擇的是做自由職業者,他同樣還是很可能在這種不穩定和沒有安全感的生活狀態中,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擇做老師。

有人會很困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在設想自己的未來發展時,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只看到這個選擇帶來的好處,而低估它可能帶來的壞處。

秉持這樣一種態度,那麼毫無疑問,你做任何選擇都很容易後悔和退縮。

但有人會更疑惑了:做選擇不是本來就要權衡利弊的嗎?如果你不考慮它會帶來的好處,那要怎樣選擇呢?

其實這是一個理解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只從好處和壞處這種層次去理解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只會因好處而欣喜,因壞處而痛苦。

只有你超越「利弊好壞」這個層次去看待問題,我們才能夠擁有恆定的目標,不退縮的勇氣。

超越好壞利弊,不意味著你就不再考慮它們。而是說只要在大體上一個選擇對我們來說是有利的,能夠滿足我們對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那麼除此之外,我們考慮更多的是這件事情能夠實現我們的「志向」。

當一個人的志向被滿足時,他就在那時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自我實現,而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可不是簡單的利弊好壞就能夠去衡量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明白為什麼歷史上有那麼多的名人可以做出非常驚人的、在我們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就。

因為他們內在的「獎勵機制」和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完全不同。

我們普通人的獎勵機制都是用外在得失好壞的標準來恆定,而他們的獎勵機制卻更多的是基於內在的,自我成就的。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非常強調人生要儘早「立志」的重要性。

為什麼呢?

因為立志意味著一個人決定了在看似無限的未來中,早早的就做出了一個選擇。在這之後他所有的人生都可以圍繞著這條主線來運作。因此,他也就少了很多的迷惘和焦慮,從而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時間。

我們必須明白:「想要的越多,你真正能得到的就越少」。

「時間」是每個人的生命當中最寶貴的一項資源,而這項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想做出任何不說是震古爍今、哪怕只是想超越一般人的成就,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需要將我們本就有限的「時間」這項資源,給切割出一大部分,投入到一項事業中。

我們必須將精力集中,時間集中,專註的把一項技藝反覆錘鍊,令我們的水平能夠在業內成為優秀,別的我們先不談太多,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很多人的生活為什麼很糟糕呢?

不少有些見識,對社會學有所了解的人會歸結於社會階級的固化,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但是具體到個人身上時,階級固化和分配不公這是我們要去抨擊的一種社會現象,而不能把它作為我們允許自己隨意浪費自己的生命的借口。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負責」,這句話我已經重複了無數遍。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人不能過頹廢的生活,而是除了「我自己就是想頹廢的活著,並且也願意為此負責」這一點,可以是你頹廢的理由之外,除此之外,任何外在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對我們個人來說,真正令我們生活糟糕的,本質上是源自於智識的缺乏。

因為缺乏智慧的認知能力,所以我們沒有深刻的了解社會的運作機制,社會分工的漏洞和模式,因此我們無法找到既適合自己,又能賺到很多錢的事業;

我們也沒有深刻的了解人類心理和生理的運作機制,因此不知道怎樣很好的控制自己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的人生就在焦慮和無所事事中不斷地消耗。

其實你越是成長就越是會發現,這個世界很複雜,也很簡單。

複雜的地方在於,任何一個結果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達成的。

比如說一個人他的生活狀態很迷茫,很空虛,導致這個結果的包括他的原生家庭,個人性格特質,運氣,智慧層次,行動力,心態等等。

這些因素又會相互影響,比如原生家庭會影響他的性格特質和智慧層次;

運氣會影響他的心態和思維方式;

智慧層次會影響他的行動力和心態;

簡單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能夠學會專註,那麼這些所有複雜的因素都可以被屏蔽、覆蓋、和超越。

專業能力上的卓越,能夠給你帶來經濟上的回報;

經濟狀態變好了,你的家庭和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更好。(很多人的家庭關係不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錢)

你的能力很優秀,自然的能夠獲得別人對你的尊重,自信心會有一種非常明顯的提升,而且這種提升是很穩固的。

「越有能力的人脾氣越大」,這句話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有能力的人。

但是這句話對於目前還沒有能力的人的參考價值是:如果你有能力了,你才有對別人發脾氣的資本。

(我忽然想插一句題外話……感覺我這篇文章越寫越像是咪蒙的那種毒雞湯。

但是我必須強調一下,可能遣詞用句會和那些心靈雞湯有些類似,但本質上絕對是不一樣的,希望大家不要嫌棄我今天的風格……)

很多人之所以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其實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沒有讓別人尊重你、聽你說話的資本。

你和我沒什麼關係,你也無法在什麼地方上可以鉗制住我,你更不可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那我憑什麼要照顧你的感受呢?

談到這一點也讓我有了一點反思,就是很多心理學的寫作者,也包括我,都有一種忽略客觀現實,而過度強調主觀感受的調整的傾向。

別人看不起我,那我不管他,我運用情緒ABC理論,將他對我的看不起解釋成不是對「我」的看不起,我去探索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解釋為什麼我會覺得他看不起我,為什麼他看不起我會令我感到不舒服,然後調整我自己的認知,這樣我就不會感覺到他對我的傷害了。

這樣一種方法當然不能夠說是錯誤的,但是只強調主觀而完全的忽略客觀,這始終會是有一些片面的。

前面我們談到的這些,其實只有一個核心的目的,也就是試圖幫你建立一種新的、更符合客觀現實的「利弊計算方式」。

過去我們都是習慣性的認為擁有的越多越好,所以在衡量利弊的時候,都是做簡單在做加減法;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的理解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就會知道加法不可能一直做下去,它很容易到達自己的上限;

也會明白如果不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性的去分配自己的經歷,那麼我們即便是做的加法,那麼每一個數字也都會非常的小,100個1相加也不過就只是100;

而如果我們能夠扭轉過去的那種認識,意識到「做加法」只是一種很笨的、試圖用假裝的努力替代思考的、實際上並不經濟實用的方法;

「做乘法」才是不僅更有效、而且更快速的方法,那麼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完成在「我要真正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這一點上的「立志」。

什麼是做乘法呢?

通過在一項事業上不斷地投入精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完成基數的增大,從1變成2、從2變成3、從3變成4……

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和不斷地重複,再加上一項成就所帶來的其他附利與加成的不斷擴大,這個基數就能夠不斷地以倍數去增長。

你必須真的理解並且開始接受這種計算的邏輯,通過對自己和身邊人的反覆驗證,令你意識到這種計算邏輯才是更符合客觀事實的,你才能夠在心理上徹底的拋棄渾渾噩噩的狀態和通過自欺獲得的虛幻的滿足感。

什麼叫真正的理解呢?

就是說過去你在去思考自己的未來時,你潛意識中所假設的那個未來,是模糊的、有著很多種可能性的,但是所有的未來和當下之間都是有著「斷層」的。

斷層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你其實並沒有想好、或者其實根本就拒絕去思考從現在到實現那個未來的具體路徑,和可操作、可實踐的方法。所以那樣的未來對你來說只不過就只是一種「幻想」,它只是你用來自慰的,其實你自己並沒有下定決心要去實現它。

但是當你真正的理解了之後,首先是你的未來就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並且它會隨著你的決定和自控力的增強,而變得越來越清晰。

其次是你的當下和未來之間沒有「斷層」,它們之間是有著聯結的,而且這種連接是你的感受中清清楚楚的能夠感覺的到的,這個你騙不了自己。

但是這種轉變絕對不是僅憑意識上的調整就可以達到的,還需要你在現實中的實際的調整和實踐。

實踐的步驟有兩個。

第一,你必須砍掉你人生總規劃中的絕大多數目標,只留下不超過三個。

這是在人生和未來這個宏大層面上的「放棄」。

以我自己為例,我既想成為一個有名的心理諮詢師,又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又想能夠走遍很多城市,又想在一個城市紮根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圈,又想成為一個在圈內很有能力的培訓師,又想做命理風水師,又想研究佛學,又想做一個成功的自媒體人,又想做一個情感諮詢師,又想寫小說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的目標我想去完成。

但是我最近意識到我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些所有的目標,所以我經過取捨後只留下了三個目標: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人,好好鍛煉自己的身體、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強大的心靈。

其他的想做命理師、寫小說、走遍很多城市等等都被我放棄了。

這种放棄必須是在心理上真正的給放棄,放棄那些目標可能帶給你的成就和自我滿足。

不是說我以後再也不寫小說、再也不研究命理和佛學,而是我很清楚我最主要的精力應該只放在我那三個目標上,其他的事情我不會分配太多的精力,至多業餘時間研究研究。

第二,在你自己可控的未來一段時間內,砍掉你絕大多數的目標,也只留下最多不超過三個的目標。

這是一種階段性的「放棄」。

同樣還是以我自己為例:即便只剩下三個總目標,我依舊還是想每天都能抽出一小時的時間做運動,想深入研究認知療法,還想深入研究短焦療法,想以情感諮詢的領域為主,還想以生涯規劃的領域為主,想做課程,還想同時做好煉己者和風墟先生兩個公眾號。

通過取捨之後,我6月份只留下了一個主目標:即做好「清醒的幸福」系列課。

次目標就是每天早晚進行十五分鐘的鍛煉。其他的做公眾號和研究某一療法的目標全被砍掉了。

經過這樣的「放棄」之後,我首先是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時間被充分的利用起來了。

當我做課程的時候不會因為突然想到什麼點子再去寫文章,或者刷知乎做別的事情。

當你階段性的有了一個主要的目標之後,你也不會再陷入無所事事、什麼都想干又什麼都不想乾的迷茫。

整個人的心態會更專註但是更放鬆,生活也會更加的具有條理性。

放棄了那些虛幻的可能性,我們才會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實在性。這些被我們踏踏實實握在手裡的,被我們踏踏實實創造出來的,它們才是我們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放棄,他抓得越緊,失去的也就越多。

本文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 ID:fengxuwake

關注後回復 風墟你好 ,即可獲得我精心整理的9本高質量電子書。


推薦閱讀:

創造力就是你成功的核心。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創造者,你也許在擔任創造者的支持性角色,比如代理人、才能主管、演員經紀或其他類似的工作。 (月運)蘇珊米勒2015年10月星座運勢獅子座
也許是前世有緣,今生才能相見
如何發起菩提心 菩提心怎樣才能堅固
最有福的人才能看的書(二)
完善自己 才能抵達幸福 善待別人 才能淡化痛苦.

TAG:放棄 | 提升 | 才能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