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二十韻》:回歸語文教學的原點
已發:《江蘇教育研究》2013.5A
《語文教學二十韻》:回歸語文教學的原點
◆ 滕衍平特級教師
江蘇省無錫市育英錦園實驗小學
[摘 要]
葉聖陶先生寫於1962年的《語文教學二十韻》,是其幾十年語文教育實踐的智慧結晶,內容集中地表達了他在閱讀、寫作方面的一些實踐與思考。該韻文語言平實生動,內涵豐富。重新解讀其內涵,發現其價值,對今天重新認知語文學科的性質,指導閱讀與習作教學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 鍵 詞] 葉聖陶 語文教學二十韻 閱讀教學 習作教學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語文教育思想既繼承和發揚了我國語文教育傳統,又充分吸收了外來的積極因素,是近百年來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語文教育思想。他創作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以下簡稱《二十韻》)集中地表達了他在閱讀、寫作方面的一些實踐與思考,重新解讀,對今天的語文教學依然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二十韻》內涵解析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貴能驗諸身。
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學子由是進,智贍德日新。文理亦暢曉,習焉術漸純。
操觚令抒發,二事有可雲,多方善誘導,厥績將無倫。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況復生今世,交流特紛紜。
二使樂其業,為文非苦辛,立誠最為貴,推敲寧厭頻。
常談貢同輩,見淺意殷勤。前途願共勉,服務於新民。
《二十韻》是葉聖陶先生幾十年語文教育實踐的智慧結晶,語言平實生動,朗朗上口,內涵豐富,易於理解。其內容包含著語文學科的性質、內容、方法等。許多讀者曾對其進行解讀。其中,魯丁《<語文教學二十韻>淺釋》[①] 頗具有代表性。筆者試結合此文,對《二十韻》進一步進行解析。這首《二十韻》中,前四韻為總論,意思是說:教學應該有多種方法,方法是否有效,關鍵在於教師的實踐,而實踐是檢驗效果的標準。教師對於教材的講解再詳密,學生得到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教學的真諦在於培養學生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並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接下來的八韻主要論及閱讀教學,意思是說: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說法不可取。我們的語文教學要重視精讀,並且強調只要我們「潛心會文」,就會達到精讀的程度。然後從作者和讀者兩個角度進行了讀書方法的闡述:作者寫文章是有情感的線索的,可以稱之為「情路」,也是有文章布局謀篇的脈絡的,可以稱之為「文路」,讀者在讀書的時候,遵循這樣的「路」才可得其真諦,「入其境界」才能抵達與作者同樣的感受,真切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精讀時要「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要推敲其中的字詞句段的精妙。文章是溝通讀者和作者的橋樑,學生沿著它前進,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提升自己的認識修養。掌握了這些方法,還要反覆練習並成為習慣,學生的讀寫技能才會逐漸純熟。在這八韻中,葉老強調閱讀教學注重精讀,並且指明了精讀的方法,點明了精讀要達到的目標。
下面六韻為作文教學方面的論述。操觚,在這裡是作文的意思。作文需要說明的問題很多,這裡主要說兩個方面,一是「需之切」,即要學生充分認識到作文的意義,作文是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是現代社會的交流需要。二是「樂其業」,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好的作文需要細心推敲,反覆修改。
最後兩韻為結束語,是葉老對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鼓勵我們為培育新時代所需要的新人而不斷探索和實踐創新。
二、《二十韻》的本質特徵
《二十韻》一文主要指向閱讀與寫作兩個方面。葉老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一文中談到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就是閱讀和寫作。因此,學習、研究《二十韻》,對於學習葉聖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以及改進當前的語文教學具有現實的和恆久的意義。
(一)《二十韻》:繼承、批判與發展的典範
《二十韻》,一方面源自於葉聖陶先生幾十年的教育社會生活實踐與思考,另一方面是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閱讀、作文理念。《二十韻》中的許多觀點繼承了我國古老的傳統教育文化。比如,「教亦多術也」一句見《孟子?告子下》,「運用在乎人」一句與《宋史?岳飛傳》中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內涵吻合;葉聖陶先生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的讀書方法,繼承了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觀點。
自然,葉聖陶先生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還有批判和發展。比如,他主張「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否定了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說,他認為對於中小學語文學習而言,需要精讀。並提出了「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②] 的觀點。這樣的批判是需要學術勇氣的。
同時,葉老的語文教學思想更有對古代教育論點的豐富和發展。比如,他對於孔子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觀點進行了發展,認為「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好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貴能令(學生)三反,觸處自引伸」,學生如果具備了這種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效果才會真正體現出來。也就是我們我們今天熟知的富有哲學意味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主張。這是對語文教學理論的重要補充,是對語文教學思想的重要貢獻。
《二十韻》,其文,是葉老實踐出真知的智慧結晶,是語文教學思想之大成;《二十韻》,其創作之歷程,是批判、繼承與發展的典範。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學習、研究語文教育理論做出了榜樣。
(二)《二十韻》:真知灼見,歷久彌新
《二十韻》寫於上世紀60年代,對於今天的語文教學是否具有意義?呂叔湘先生在《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的《序》中的一段話語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葉聖陶先生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寫的,為什麼現在還沒有過時呢?這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裡還是老問題,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實意義[③] 。此言一語中的。一直以來,語文教學改革可謂轟轟烈烈,一段時間強調讀書,過一段時間又轉移到了寫字,一會兒是變成某種模式,一會兒又標新「XX語文」,應當承認,多年來許多老師在教法的研究上出了很多新形式、新方法,似乎改革的步子從未停止。但是靜下心來,我們感到許多老師對語文教學更加茫然起來。因此,我們今天更需要回到語文學習的本源的問題中來。而重新學習語文教學的本真規律——學習《二十韻》,就是回歸語文學習的原點,進行本源的思考,就是立足於學生學習的本質規律。我們堅信只有在「本」上深挖掘,才不會盲目地捕風捉影。《二十韻》內容直指語文教學的本質問題,關注讀和寫的精髓,有教法也有學法,語言樸實易懂,既有理論的指引,又有實踐層面的操作。可謂是句句真知灼見,歷久彌新。比如,如何潛心會文,那就要從讀者和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學生寫好作文,那就要明確寫好作文的真正動機是什麼,解決了內因的問題,才有學生個性的習作。如果只是在技法上翻來覆去,那麼學生的作文必然是匠氣,很難真正有思想力、有個性的文章產生。
三、《二十韻》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澄明語文課程的性質
什麼是語文?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重新定位了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細品其中的關鍵詞,正是與葉聖陶的語文性質論有頗多吻合的。
(二)閱讀、習作與讀寫聯通
1.閱讀教學的本質回歸
閱讀教學應該教什麼,如何教,這是當前語文學界爭論最多的問題,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其實就是要弄清楚學生應該學什麼,如何學。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個方面必須聯成一貫:就是說,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是這種知識必須成為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⑦]一個是理解,一個是運用,閱讀教學應該歸真到如此簡約的地步。
首先是理解。理解什麼?理解課文的內容、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課文的語言、結構。以前許多老師對於「理解」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認為理解只是內容上的理解,其實,這裡的理解除了有「課文寫了什麼」,還有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如何理解?《二十韻》中葉老明確提出了「潛心會本文」。潛心閱讀,靜讀默思,是理解的途徑。語文學習,舍此而無它途。長期以來,語文課上老師習慣「講」語文,學生習慣「聽」語文,這是導致語文教學低效的關鍵原因。而唯有讓學生「潛心」地讀文,主動地讀書,加強閱讀的實踐,學生才會學會讀書,讀有所獲。不僅於此,《二十韻》中,也提出了促進「理解」的方法:「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些既有教的策略,也有學的方法。因為,就教師而言,對於文本的解讀,教師要能夠多重視角看教材。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遵循作者的表達思路研讀文本,這樣才能夠讀懂作者表達的情意,讀懂作者為什麼這樣表達的妙處,形成與作者或編者的共鳴。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潛心會本文」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方法的,「遵路識斯真」,也是學生的讀書方法,這自然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因此,教師應該在讀書方法上著力進行指導。比如,創設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引導學生學會精讀,細讀,學會關注文本的脈絡,也學會「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逐步養成語文學習的敏感,學會關注字、詞、句、段,品味字詞的運用之妙,句段落的別具匠心。
其次是運用。閱讀教學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議論紛紛,然而熱鬧過後,學生腦海里的東西所剩無幾。老師教過,但學生沒有學會。因此,「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些內容既是關於讀書方法的「知」,更要把其變成學生的能力。惟其如此,學生才能抵達葉老所說的「貴能令三反,觸處能引申」的境地,而由方法到能力的形成,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因此,葉老強調關於「行」的建議恰好能夠解決語文教學低效的問題。當前的許多教學設計,老師們往往以內容講授為主線,過分注重自身教學的系統性,一節課,教師教的非常完整,但是細觀學生的學習行為,則會發現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牽著走的,非常零散,關於讀書方法的學習和實踐甚少。葉老主張,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學生的能力,所以,教學設計應該關注的「線」不是教師的教路,而是學生的學路,教學過程沿著學生的讀書能力的發展,落實言語實踐線,採取板塊式的推進,實實在在的進行聽、說、讀、寫的運用和訓練,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提高能力,達到「三反」的水平。
2.習作教學的本質追求
(1)習作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寫作,在今天的眾多師生看來,習作的主要目的似乎就是在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學生為了分數而練習,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而煞費苦心。寫作,目的究竟是什麼?葉聖陶先生說「操觚令抒發」,習作在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並在1919年《對於小學作
為此,葉老在《二十韻》中關於習作教學重點表述了兩點:「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況復生今世,交流特紛紜。二使樂其業,為文非苦辛,立誠最為貴,推敲寧厭頻。」簡要梳理一下就是:一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習作是表達自己情感表達的需要,是我們學習生活的需要。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習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實,這正是關乎到習作的本質問題。當前,在許多學生看來,習作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寫作是滿足老師的需要,是一種痛苦的作業負擔。因此,提起寫作就犯難,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不知道如何去寫。這就需要我們改變策略,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表達慾望。我們知道「倘若一個人缺乏動機,看不出學習活動的意義,不主動地參加學習,那麼儘管教師試圖教他,仍不可能導致有意義的學習。」 [⑨]心理學上認為動機一般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因此,我們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 激發學生的表達需要,引起他們對習作的興趣,嚮往。當然,我們還要從「外部動機」入手,改變習作教學的呆板化、程式化的傾向,多採用鼓勵的評價方式,提倡參與式、體驗式等的教學思路,讓學生「樂於表達」。
(2)在「教不了」的地方著力
葉老認為,「操觚令抒發」,需要「多方善誘導」,但是,習作教學究竟教什麼是最重要的呢?今天,很多老師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習表達傾訴的需要,學生只是在習作技法上做文字遊戲,寫來寫去難以出現真正的作文。因此,葉老在《二十韻》中強調的不是習作技法的傳授和訓練,而是這樣兩點:「需之切」與「樂其業」 。
的確,對提高小學生的習作水平而言,究竟什麼是可以教的,什麼是教不了的,這個問題一定要弄明白。近年來,在習作教學方面,老師們研究最多的寫作技法問題,學生似乎也掌握了很多的習作技巧,如何開頭和結尾,如何使用修辭手法,如何使用過度等等。這些「可以教的」的技法對於小學生而言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千人一面,矯情造作的習作屢見不鮮,然而「立誠最為貴」,我們卻很難看到有真正思考和真情實感的文字產生。對於小學生真正的習作水平而言,還有比技法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訓練思想與培養情感」[⑩]。這是「教不了的」。而這些,恰恰是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要素。如何訓練思想和培養情感呢?葉老在《寫作論》引述了杜威一派的見解,認為「思想的起點是實際上的困難,因為要解決這種困難,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結果,疑難解決了,實際上的活動照常進行;有了這一番思想作用,經驗更豐富一些,以後應付疑難境地的本領就更增長一些。思想起於應用,終於運用;思想是運用從前的經驗來幫助現在的生活,更預備將來的生活。」[11]因此,思想情感的培養,必然要聯繫生活,在生活中體驗,鍛煉。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12]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沒有解決問題的情感體驗,要培養出有思想個性的人不可能的,要寫出有思想見地的作文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習作才會成為他們的需要,表達才可能成為他們的快樂。然而,反思我們今天的校園生活,學生的時間被安排滿滿,課程被安排滿滿,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獨立性的思考哪裡來?創造性的實踐哪裡來?習作中的真情實感哪裡來?葉老一再強調: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問斷地向著充實的(生活之)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走在這條路上,再加寫作的法度、技術等等,就能完成作文這件事了。[13]所以,我們要有改革的勇氣,應該將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經歷,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會說。在「需之切」與「樂其業」 這些「教不了的」的地方著力,為學生的真正發展服務。
3.閱讀與寫作聯通
《二十韻》中,葉老主要談及的就是閱讀和寫作的事,在葉老的整個教育理論文集中,閱讀與寫作以及二者的關係是他論述的最多的話題。「文理亦暢曉,習焉術漸純。」意思是說學生經歷了「精讀」的歷練,明曉了文章的情理,就可以自己要把文章寫得暢曉明白,掌握寫作的藝術技巧。這分明是在為我們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閱讀和習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並且二者是一個互為補充的過程。可是,要是習作之「術」達到「漸純」的程度,方法從何而來?能力從何而來?這自然不是僅靠教師的「教」得,更多的應該是學生的「讀」得和「悟」得,因為前面強調了「潛心會文」的重要,強調了讀書的方法,學生在「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以及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引領下,不僅關注讀懂課文寫了什麼,更讀懂了作者為什麼寫和為何這樣寫。讀為寫服務,寫促進了更為高效的讀。後期,葉聖陶先生為了強調這些主張,還專門撰寫《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文。這些都在明示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將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在教學中,只將讀聯繫起來,將讀寫融為一體,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筆,其讀寫能力才會有真正的提升。
(三)朝著「不需要教」的方向
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其語文教學理論的核心價值觀。「不需要教」是教學的一種理想境地。「不需要教」,直接受益者是學生,是學生已具備了「觸處自引伸」「潛心會本文」等能力。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不需要教」,背後呈現的則是教師「教」的藝術。語文教學如何達到這一境地呢?
首先,教給方法。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唯有方法的學習,才是最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因素。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夠自主地學習,學習主人的地位才能真正奠定。因此,《二十韻》中葉老重點地描述了讀書的主要方法:「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領悟這些語文學習的規律,善於引導學生髮現並總結語文學習的方法。學生有了這些方法的學習與實踐,讀書的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其次,形成能力。知道不等於掌握,學過不等於學會。讀書的方法需要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學習的能力只有在語文實踐中才能形成。《二十韻》的開始部分,葉老就強調了教學的藝術問題,他認為「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生學,而不能僅僅是教課文,如果不關注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就始終不能擺脫老師這個拐杖。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捨得花時間,在關鍵的環節,特別是在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敢於「迂迴」。很多時候,課堂上老師只滿足於學生讀過,自己講過,但是學生的腦海里往往只是留下了概念,心底依然模糊不清。還以讀書為例,當《二十韻》中的這些讀書方法學生知道於心,他們是否就會讀書了呢?很多時候課文學完,學生依然課文沒有讀通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師並沒有關注學生讀書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明智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用大量的時間指導學生讀書,教給方法,反覆實踐。
最後,好要養成習慣。有了方法,形成了能力,還需要養成習慣,三者必需兼具。葉老說「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教學應該讓學生由「知」變為「行」,由「行」再深化「知」,螺旋上升,並形成自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能力,當學生面對所接觸的學習材料,能夠自覺地,自然地投入學習之中,做到「觸處自引申」,這又是一種學習的習慣。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需要我們創設適合的語文教學情境,讓學生融於其中,進行語言的積累、遷移、模仿、運用,並不斷地進行保持和強化。最終使學生具備思考的習慣、動手的習慣,從而達到 「教學是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葉老的《二十韻》是為語文教育理論之經典,常讀長新。讓我們在課改進入「深水區」的今天,謹記其精髓,躬身於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不斷探尋其中的教育真諦吧。
參考文獻:
[①]魯丁.語文教學二十韻淺釋[J].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1
[②]葉聖陶.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66
[③]呂叔湘.序.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1
[④]呂叔湘.序.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1
[⑤]朱曉進.準確把握葉聖陶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J].民主.2012.8:17
[⑥]王兆蒼.立誠最為貴 智贍德日新——重讀葉老的《語文教學二十韻》[J]. 語文教學通訊. 1981. 07:34——35
[⑦]葉聖陶.略談學習國文.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64
[⑧]葉聖陶.對於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344
[⑨] [加]江紹倫.邵瑞珍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M].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1
[⑩]葉聖陶.寫作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360
[11]葉聖陶.寫作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360-361
[12]葉聖陶.寫作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359
[13]葉聖陶.寫作論.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06:363
推薦閱讀:
※歡迎來「語文教研群」和大家一起進步!
※五年級上冊語文複習資料
※【王補平語文資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詞語彙總
※原來愛一直在我身邊的作文怎麼寫?
※餘映潮語文閱讀教學藝術——教材處理的藝術(美文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