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心理學

社會如此險惡

叢林法則一直都沒有隱藏起來

把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吧

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很多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失去了方向;很多人自卑,面對一切沒有把握或不了解的事物都會緊張、退縮;很多人自大,面對每個人都會驕傲、輕蔑,其實,這些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也不了解真正的社會,不知道自己真正面對著什麼,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未來的一段日子裡,我將與你一同尋找真正的自我。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自己吧,真正的自己是誰?這得從人格說起。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評價一個人這樣的評語:「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歡與他相處」。這說明如果一個人可以控制並優化自己真實的本性--人格,那麼他在人際關係問題和行事風格上就是成功的,相應的,在其他事情上他也會相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人格也稱個性,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人格的特徵主要有四個:獨特性,穩定性,統合性,功能性。

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懂環境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

統合性:人格是有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統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各方面彼此和諧統一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出現人格分裂。

功能性: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憤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現。據此根據其特徵我們可以在心理學上將人格定義為:是個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並具有很大的穩定性。

穩定性:人格具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並不能表徵他的人格。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裡的「秉性」就是指人格。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和環境的變化,人格也有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養和發展人格。人格是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說到這,前邊過於學術了,簡單來說就是,人格是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它是由人的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形成的,尤其是幼兒和兒童時期對人格的形成影響深遠。它會跟隨你一生,影響你每一個決定,且一旦形成,很難改變。但是,它是有可塑性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你的人格,以便於你更優秀,更容易適應社會和生存。那麼我們需要修正的人格是哪一部分呢?

人格分為三個完全不同的角色--本我,自我,超我。三個角色各自分工不同。

本我屬於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一般由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組成,比如飢餓,口渴,性慾等。本我遵循快樂的原則,一旦出現,必須立刻滿足,就像嬰兒飢餓時就會大哭,要求喝奶,而不會考慮時間是清晨還是半夜。

與本我相爭的就是超我了,它會按照社會道德的標準來壓抑本我的衝動,超我是人格中接受社會約束而逐漸形成的,它會按照完美的原則要求人的行為符合理想的標準,或者規定人的行為不犯錯。

自我存在於本我和超我之間,負責緩衝本我的原始衝動,調節超我的完美管制,自我會按照具體情況的要求來指揮人的行為,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它就會依從現實的情況,找尋滿足本我的方法,同時,讓本我的衝動符合超我的道德標準。

本我反映了人的生物本能,屬於「原始的人」;自我按照現實原則行事,屬於「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人的社會性,屬於「道德的人」。

通常這三個角色能夠和平相處,保證一個人正常發展,如果三者之一發生失調,都可能產生可怕的後果。比如,本我衝動為滿足原始需要,無惡不作,甚至發展為反社會人格。普通人通過自我和超我的調節,能夠讓自己的行為按社會標準進行,在滿足個人慾望的同時,還會考慮到行為的後果。

說到這,也許你該明白了,你真正需要改變並強大起來的就是「自我」。它是調節你行事方式的天秤準則。大多數人的超我是比較標準的,而自我卻有很多的缺失與不足。

我們不要看一個人是大人,就以為他「成熟」了,他可能在混社會的意義上成熟了,但在心裡上,還是一直「停留」在小時候的某種階段。有的人甚至活了一輩子,在最深層的心理特徵上,依然是個嬰兒。

從今天起,讓我們做一個強大自我的主人。

下周我們來探討一下,我們心理為什麼脆弱,什麼是自卑,如何面對。

僅與你共勉。


推薦閱讀:

不給面子是嗎?呵呵,是的!
耶魯大學《心理學》之二——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
扣分還是加分,決定著親密關係的走向
瑞典人快樂的秘密?
我家有個話嘮娃

TAG:心理學 | 心理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