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譯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測,隱居之處只有孤雲。
松林中間明月微露,灑下清輝似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濃,芍藥園圃滋生苔紋。
我也想要謝絕世俗,來與西山鸞鶴合群。
【創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齡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後的經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常建「淪於一尉」,只做過盱眙縣尉,此後便辭官歸隱於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卻並未退隱。此詩即作於常建辭官歸隱途經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縣石門山時。常建夜宿故人舊時隱居之處,觸景生情,遂作此篇。
【賞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確同《題破山寺後禪院》,「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詩人善於在平易地寫景中蘊含著深長的比興寄喻,形象明朗,詩旨含蓄,而意向顯豁,發人聯想。就此詩而論,詩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的舊地,深情地讚歎隱者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誠摯地表示諷勸和期望仕者王昌齡歸來的意向。因而在構思和表現上,「唯論意表」的特點更為突出,終篇都贊此勸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達,使王昌齡隱居處的無情景物都充滿對王昌齡的深情,願王昌齡歸來。但手法又只是平實描敘,不擬人化。所以,其動人在寫情,其悅人在傳神,藝術風格確實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型大小不詳,有說是邢台人或說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
推薦閱讀:
※想要去隱居?這本書幫你了解現代隱士的苦與樂
※論隱居在鄉村裡如何維持生計
※隱居萁山的許由
※毛澤東隱居滴水洞的神秘十一天
※一位隱居京城的老師給我們講的第十七個故事:虛空是怎樣粉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