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就是「拆違章」

親子教育就是「拆違章」

多少次與家長們交流時,我感覺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許多家長無法建立起教育孩子的完整體系,也就是說,他們只是針對孩子的某一問題提問,得到答案後轉身便走,可第二天遇到另一個問題時,他們還會懵。

這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和性格和內心世界,為什麼?因為,他們連自己都搞不懂。

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一位母親問我:「我怎樣才能控制3歲的女兒?」 我的第一反應是:她為什麼一定要控制孩子呢?這個命題已經錯了,那麼在此之後的一切做法肯定會有問題,而且事與願違。 因此,她的問題都沒有問對,那麼哪裡會得到正確的解決方案?同時,當她認為孩子不聽話時,自然會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流露出來,並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肯定會收到,並從母親的態度中得到對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它是什麼?它就是人格的基礎。一個孩子對自己的了解程度,幾乎100%來自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比如當一位父親總給兒子講大道理時,孩子根本聽不懂,但他一定得到:「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表達(才正確)。」同時,他在向父親學作男人,於是,他也會向小朋友這樣講空話,同時對威權人士也會既恐懼,又抵觸,這才是他真實的感受,也是父親給他留下的「乾貨」。 大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給孩子留下的東西,與他們的初衷相差甚遠,也就是說,動機與效果基本不會一致。比如一位40歲左右的父親在對孩子表達時,完全站在40歲那個年齡的立場,其內容也是40年的社會經驗、閱歷、教訓、能力等總結出來的東西,與只有幾歲孩子的經驗、閱歷、教訓、能力等,一點關係也沒有,孩子聽他說話時,就像一個文盲在聽大學教授的理論,與之不同之處,在於文盲有權離場,可孩子不行,因為如果他們因聽不懂而離去,便無法生存。 這就是「聽話」的根源,嚴格上說,孩子根本聽不懂家長那些話的真實含義,可家長非說不可,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在一家4S店看見一個兩歲多的男孩子在用一次性紙杯玩水,飲水機周圍到處都是他灑的水,他用一個杯子接滿水後,再倒入另一個杯子,那個專註勁,要比聽課的三好生更投入。

他的父親著急了,一把奪過兒子的杯子,兒子哇地一聲哭了。但沒過多久,兒子又走了過去……

於是,父親再一次上前干涉,當然,站在他的,和許多成人的角度,這孩子就是在禍害東西,在浪費水。這就是大人的「懂」。然而,這不是孩子的「懂」,在孩子眼裡,什麼都是玩具,他不知道飲水機值多少錢,也不知道水費的價格,更不知道那些紙杯子是用錢買的,以及水灑在地上有什麼不對勁……這一切,都是一個孩子所不了解的,如果他在那個年齡就已經知道這些有關價值觀的信息,那就反而不正常了。 顯然,他在與父親對抗,可父親根本沒那個耐心,兩次三次後,幾巴掌就過去了,小屁股紅紅的,孩子哭的同時,得出了一項真正的經驗:「我的好奇心是不對的,我的創造與觀察是不好的,我是得不到親人認同的,我是不夠好的!」 於是,一系列心靈的種子被播種:自我否定、自貶、自卑、挫敗、孤獨……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當這些個「種子」繼續發芽、成長,父母一定會再接再厲地否定他。我們多次問一些因上述制約而力不從心的年輕人,你們為什麼那麼在乎父母的評價呢? 他們似乎沒有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毋須回答,父母嘛,當然最重要。然而,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也是一個人行為的基本程序,那就是安全感。因為,離開父母的評價,或者不聽父母的話,父母一定會讓孩子「好看」,一個小孩子最怕的也就是這個「好看」,因為那與他是否能夠安全在活著有關。 在生存能力面前,父母當然有一個免死金牌,孩子當然是弱者,父母當然一切正確,孩子當然要聽從——這多像一個專制的單位,領導無論是否正確,下屬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因為他手裡有權力,拿著所有下屬的飯碗。 可孩子是下屬嗎?如果父母一定要當領導,那孩子肯定要成為下屬。可與企業相同的是,家長早晚也要退休,到那個時候,誰說了算? 當然,社會上有一項規則:孝順父母是美德。好的,長大的孩子一定要孝順年邁的父母,可心裡的那些負面信息呢?那些在父母當任時對孩子的打壓呢?這些未被處理的情緒,因無法向他們的締造者(父母)發泄,但又必須找一個突破口發出去,於是,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再當了父母后,轉身一看,哈哈,孩子,他們跑不了!現在想一想,當那個孩子玩水的時候,父親的想法難道就那麼簡單嗎?是的,如果拿那些規則來說,父親當然是怕孩子浪費水,可他的表達方式呢,自然會攜帶著大量的,來自他的父母對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看不見的了,就是潛意識的了,因此,他在表達的同時根本意識不到,然而就是這些看不見的、意識不到的方式,他的兒子全部收到,而且會繼續遺傳和保留。 情緒會遺傳,而且會變成所有的樣子出現。在我多年研究親子關係的過程中,發覺它是最讓所有人發懵的東西,因為情緒是能量,現象只是它的表現形式,就好比主機和顯示屏的關係。若要看清或讀懂能量,需要平靜下來,需要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不是人們不具備這種方法,而是「靜不下來」,也因此而無法調整思維方式。 當那個男孩子在玩水的時候,我也坐在一邊等待著修車,當孩子注意到我在向他微笑時,自然地會關注我,我知道,他是通過我的,以及眾人的目光和情緒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於是,我微笑著指著外面說:「外面的小樹和小草已經很渴了,你能不能幫它們喝點兒水?」 於是,孩子端著紙杯去「澆花」,為了讓植物喝個飽,他還在外面撒了泡尿——很美,真的,一個孩子在與自然親近時是沒有顧慮的,他認為自己就是在愛它們,包括他的尿,都是一種恩賜。 再回來,當他再想打水時,我微笑道:「小朋友,你真棒,那麼你能不能幫叔叔辦件事,守在這個飲水機旁邊,不讓別人再浪費水,不許別人隨便玩水,這樣,我們和那些小樹就不會渴死了。」 孩子聽懂了,他一直關注著飲水機,不再玩水,因為他得到邀請,被尊重,他感覺是在替大人辦事,所以,他很負責。 這就是引導,利用孩子那天然的愛心,以及人性里那個希望被認可的本能,去引導他按成人需要的方向行為。而不是以大人的想當然,以大人的經驗和價值觀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如此,當這種引導和關注成為親子互動的習慣時,一個孩子自然也會得到這種互動經驗,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是不是也會以此來對待別人和自己,他的素質和情商,甚至面對學習時,還需要家長那麼操心嗎? 我的方法雖然也來自頭腦,但我的頭腦中有一個約定,那是與自己的約定:我接納自己是個人,是個有權被尊重,被理解的人。在這個人身上,有童年的深深痕迹。 深曉「眾生平等」的同時,首先把自己當作一個眾生,那麼這個眾生一定首先是個孩子,對,我也曾經是個孩子,這個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尊重和認可,因此也會按父母的指令成長,形成種種的負面人格特質。可我今天做了一件事:把那個孩子從糾結的經驗中拔了出來,這不是叛逆,而是解脫。叛逆是較勁,它的中心還是父母,但解脫不是,解脫是放下,放下一切家庭經驗,說得再明確些:我已經長大了,就算沒有父母在身邊,我也照樣能活得很好。

這就是擺脫依賴感,擺脫過往的安全感,只是活在當下的狀態里,不是活在過去的經驗中。所以稱為解脫!

解脫之人可以隨時切換到孩子的感受中,因為解脫而沒有牽掛,沒有自己的經驗,是的,「本來無一物」的時候,你就會獲得自在。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自在地引導一個孩子,跟他作朋友,與他合作,引導他健康成長。 每個家長都想如此引導孩子,但沒有方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身體里「違章建築」太多,只要碰到一件事,無論是親子教育或夫妻關係,甚至是工作和人際,那些個違章都會左右他們,給他們定式與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生命中的制約。因此,無論做什麼,先要拆違章,因為:哪來的那麼多教條,哪來的那麼多否定,那麼多禁止的不安,什麼諄諄教導,什麼憶苦思甜,什麼望子成龍,什麼教條經驗,累不累呀?最可怕的,是還把這些個沒用的玩藝兒加在一個小孩子身上,定做他們並複製他們,憑什麼呀,他們為什麼一定要按大人的計划行事,為什麼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成為別人,而單單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個根本意識不到的「違章建築」,我們的經驗里,這些教條太多了,它壓得我們既力不從心,也活到現在,我們根本覺察不到它們其實根本就是有問題的,但只因為它們來自父母,就顯得不能有問題,是的,我們怕向自己的生存和安全感挑戰,我們怕失去成長過程中早就習慣的依賴感,所以,我們必須聽從長輩的一切,包括對我們不利的信息。 對自己的不公平,導致對孩子的不理解。那天跟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說,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會愛,自然就無法遇到一個真正愛你的男生。她說,一旦她開始用情,就會被傷害。當然,不否認一些男生的問題,可她有能力改變他們嗎? 後來說來說去,原來是,她的愛與不愛,均來自她的母親,當她的母親勸她應該理解男友的時候,她開始理解,母親教她應該包容男人的時候,她要求自己去包容,在這個過程中,她沒有自己,那麼愛上男生的人,是她,還是她的母親(教條),再者說,母親教她的,是婚姻中對待老公的經驗,她沒有考慮到女兒只是在戀愛,並未涉入婚姻。那麼,當女兒把男友當老公時,有些個力不從心的男生,當然會逃走,就算真想與之結合的男生,也會因她的忽冷忽熱所焦慮和恐懼,因此會保持一定距離。

說白了,她只不過是母親的一個吊線木偶,一個沒有自己的女孩兒,那麼,她愛自己嗎?一個連自己都找不到的人,哪裡談得上愛自己,就算她按此結婚,她真的可以左右自己的生活嗎?

看,這麼大了還在依賴母親,這難道不是親子教育?那麼,那位母親就算年事已高,難道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之害嗎? 「違章建築」,到處都是,不拆除,就構建不起自己的心靈家園,那麼就算生了孩子,作了父母,因連自己都丟失的緣故,又哪裡會作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母親?是的,根本不可能的,那麼孩子,也自然地把「丟失自我」遺傳過來,接著不作自己,接著壓抑,接著構建那些違章建築,長大後,他們是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他們很有可能像這個戀愛屢屢受挫的、花樣年華的女孩子一樣……

也可以想像,那個玩水的,僅有兩歲多的男孩子,當他一直被父母那樣要求著,否定著,強迫著,「愛」著,那麼他的獨立與自信,也一定要出問題,到時候,父母的操心才真正開始,可為什麼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未形成這些負面人格的時候,就開始調整自己的人格呢,為什麼不先拆除自己的違章呢?

我的鄰居里有一位母親是幼兒園老師兼園長,可她的孩子上小學時就成績最差,同學關係最差,老師只為他一人頭疼。但這位母親還固執地認為是學校教育不好,老師沒水平——這種表達的背後,是她的自以為是。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什麼她的孩子最差,到哪兒都不行?

其實,她根本不懂孩子,只是通過開幼兒園來做生意,來賺錢。為什麼?因為她是家中老小,她的母親因重男輕女而忽視了她,不給她買零食,長大了也不給零用錢,所以她很自卑,所以她想出人頭地。然而,她仍然用母親的方式「愛」著自己的孩子,那麼,就算她開了一萬家幼兒園,幫十萬個家庭看孩子,又有什麼用呢?她的根源,也來自她的母親,一代一代,無窮盡也!

幾乎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知道,親子教育的實質是家長教育。家長的力不從心,來自他們的違章(成長經驗),根本不是孩子造成的,這是一個認知過程,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根源的東西,不是表面現象。所以,就算你讀過上千本親子教育的圖書,聽過上百場親子教育的課程,如果不從自己的經歷入手,不以自己為解剖對象,那麼,孩子的變化肯定會讓你力不從心,孩子的問題只會讓那些圖書和課程成為商家的利潤。

教育孩子是門功夫,不是功課,功夫是自己的,功課是教條。自己的功夫就是功夫,來什麼人就打什麼人——出現什麼問題就搞定什麼問題,所以佛家說:聰明人不求福報,只求功德。福報,就是學歷、收入、好事;功德,是「我掌握自己的命運,我懂得別人的內心,所以,我愛我自己,也愛他們,更愛我的孩子!」 ?


推薦閱讀:

女子違章被罰不服 用百元大鈔狂扇警察耳光
寶馬違章
佔用應急車道不會被扣6分的方法
高速/省內違章的區域代碼! - 論壇 - 長城交管卡·車友俱樂部

TAG:教育 | 親子 | 親子教育 | 違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