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地地名的由來
安徽各地地名的由來
合肥市
名稱之由來,說法有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夏水暴漲,施(今南淝河)合於肥(今東淝河),故曰合肥。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里分而為二,其一東南流(南淝河),經過這裡入巢湖;其一西北支(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淮南市
以在淮河南岸而得名。1951年設淮南市。 淮北市
因地處淮河以北而得名。1971年設淮北市。 蚌埠市
相傳古時曾在此采蚌取珠。船舶聚集的地方叫埠頭,稱蚌埠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1946年設蚌埠市。 馬鞍山市
因西側沿長江有馬鞍山,故名。1956年設馬鞍山市。 銅陵市
因銅官山而得名。1956年以銅官山礦區設銅官山市。1958年改名為銅陵市。 安慶市
東晉詩人郭璞曾登臨安慶長江邊的盛唐山遠眺,曰「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唐朝以前,此地被稱為「宜城渡」,又因安慶的江邊有一座盛唐山,又稱為盛唐灣。天寶元年( 742年)改稱為同安郡,至德二年( 757年)改稱為盛唐郡,乾元二年( 759年)復改名舒州。北宋初屬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設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設舒州安慶軍。由此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築安慶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首字的合稱。因安慶境內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繞流其間,春秋時期這裡曾有過一個皖國,安徽簡稱「皖」即出於此,因此,人們常說安慶為安徽之源。 蕪湖市
又名鳩茲,說的是一種生於蘆葦叢中的綠色的精靈——鳩茲鳥衍變而形成,精靈鳩茲下綠色的蛋,孵化成雛鳥,因有鳩佔鵲巢一說,故衍射蕪湖人:鳩笨拙不會搭窩,就強佔鵲窩來住,比喻強佔別人的居所和勞動成果,鳩茲的叫聲悅耳動聽。 又一說因蕪湖靠長江,又有叫鳩江,但不多用此名,其中鳩江區是全市五個區中最大的一個區,蕪湖是從有記載起約 200餘年歷史的商業城市,是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因為城市中有山有水,也被評為全國十大明珠城市。蕪湖的中山步行街在全國名列前茅。 因蕪湖臨長江,青弋江,內河四面環水,叫蕪湖也是說沒有湖的寓意,怕太多的水造成災害。傳說中蕪湖是一塊荷葉地,水漲它漲,所以歷史上歷次的洪澇災害都未能把蕪湖變成一片汪洋 滁州市
因滁河而得名。 春秋時屬鍾離,南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 536年)在今滁州市置南譙州。隋開皇九年(公元 589年)改南譙州為滁州,是為滁州之名始見於史籍之發端。 阜陽市
作為行政區域地名,阜陽在周代稱為鬍子國。公元前 495年楚滅胡,改稱汝陰地;公元前 221年,蓁建汝陰縣,隸屬陳郡;漢代汝陰縣隸屬汝南郡;三國·魏景初二年( 238年)置汝陰郡,治汝陰縣;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潁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順昌府。州、郡、府之名歷代雖有更易,但治所縣名仍稱汝陰,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陰縣,縣地直屬潁州,汝陰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潁州治所均未設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撫王紘認為潁州地域過大,應升為府,於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隸潁州,界連豫省,地方遼闊,錢穀而外,刑名時間數倍他屬,即本州地方之事,憂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顧屬邑。似應將潁州升為府台,設立知府一員。附廓添設知縣一員,即以潁州原治地方為新縣管轄……恭候欽定佳名。」雍正准奏,升潁州為潁州府,附廓(同城)所設新具賜名「阜陽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而存縣,撤消潁州府,保留阜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阜陽縣同城設阜陽專員公署,1971年改為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5年12月於阜陽縣城區建縣級阜陽市;1979年 2月阜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92年12月撤阜陽縣、阜陽市,重新組建縣級阜陽市;1996年 1月,撤消阜陽地區和縣級阜陽市,設立地級阜陽市。 自清雍正十三年設立阜陽縣以來,隨著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革,無論是地區或是縣、市,均冠以「阜陽」之名。但「阜陽」一詞的含義是什麼,二百八十年來,人們多有疑問。為此,清道光九年(1829年修成的《阜陽縣誌》曾專文進行了考碼證,但其文終無定論,最後不得不把問題推給雍正皇帝,說「阜陽」之名,是皇帝欽定,「無庸以管蠡窺測」。 毫州市
安徽省阜陽地區轄布,煙葉和白芍重點產區,素稱「芍藥之鄉」。位於省境西北部。面積2226平方公里,人口124.57萬。市境為湯都南毫故地。1912年設縣。1948年設毫州市,1949年廢市復縣,1986年又撤縣設市。歷史上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之際,毫州商業興盛,舟車絡繹,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為中國四大葯市之一。市境位於皖北平原。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為大宗,栽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省首位。又為毫芍、毫菊、毫桐、核桃和山羊板皮著名產區。白芍種植史已有2000多年,年產量佔全省80%以上。並為中國泡桐出口重點縣之一和全國平原地區最大核桃產區。1949年以來已建立食品、建材、機械等地方工業,產品有古井貢酒、阿膠等,併產紗燈、羊毛氈、篩絹、銅器等傳統手工藝品。交通便利,公路通皖豫兩省,新建的商(丘)阜(陽)鐵路縱貫市境。毫州是老子、曹操、華佗的故鄉。名勝古迹有花戲樓、薛閣塔、華祖庵、曹操宗族墓群等。
這下面的三個縣(市)行政上已經不屬於安徽省了,但是在歷史上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屬於安徽,所以也列在下面:
泗洪縣(今屬江蘇省)
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對洪澤湖進行管理,所以將洪澤靠泗陽、泗洪、盱眙的鄉鎮和部分村劃給靠近的縣,只保留了靠近盱眙的老子山。而泗洪剩餘的部分大概現在面積的一半主要是現在泗洪青陽鎮的周遍鄉鎮和西南崗地區是安徽泗縣划過來的。泗洪得名就是主要為安徽泗縣和江蘇洪澤的劃撥組成的。
婺源縣(今屬江西省)
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眾家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辭海》里是這樣說的: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現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婺源美景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鱅水流入婺州」,故名。也有的人看法是,這三種觀點都不夠完美。其一,婺源縣城確有一條河繞城三面而過,但是這條河雖然稱為婺江,它卻是樂安江的上游,流經江西的德興、樂平,最後進入鄱陽湖。它之所以稱為婺江,是因為先有婺源,而後才把它稱為婺江。其二,休寧隸屬婺州是隋代的事,並且也只有18年的歷史,而婺源建縣是在這以後約 140年,並且相隔了一個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說明稱作婺之源的原因。其三,婺源縣東面和浙江交界處確有一座大鏞山,發源於大鱅山的「鱅水」,流向浙江的開化,經衢州、蘭溪、金華至富春江,這一帶隋唐時期曾稱作為婺州,但是,「鱅水」雖流至婺州,在金華也稱作婺江,但並不能說明是婺之源也,所以這種說法也難以服人。
我國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稱女宿星座、須女星座,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顆。婺女,乃勤勞賢惠之美女也,故我國古代用她作為星座的名稱。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縣時,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長安)的東南方向出現,欽天監奏明玄宗,玄宗是酷愛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為婺源,其意為婺女之源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婺源就是美麗勤勞賢惠的婺女的家鄉。舊時,婺源縣境內多修建有婺女廟,廟內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為例證。
自古以來,婺源一直屬於徽州府的管轄範疇,不僅在地理上同屬黃山山脈,而且在經濟、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縣是同為一體的。
永城市(今屬河南省)
據史料記載,秦置芒縣(今陳集)、酇縣(今酇城)。東漢建武中元年間改為臨睢縣, 晉廢。 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 610年)始置永城縣。
傳說隋朝年間,隋煬帝楊廣為了自己享樂,不管人民的死活大興土木,動用數百萬民工挖運河。沿岸築堤,栽植楊柳、綠樹成蔭,風景一時頗盛。隋煬帝下令,沿河一百里設一個驛站,供他歇息、遊玩。在今永城這個地方就設了一個站,那時不叫永城,叫馬甫城。建立之後,過路的行人絡澤不絕,擺小攤做生意的人逐漸多起來,成為繁華的交通要道。
隋大業四五年間,沿運河兩岸連年慘遭水患,河岸的驛站經不住大水的衝撞,大部分被沖毀了,只有馬甫城還保存完好。
大業六年三四月間,隋煬帝為了開心取樂,他帶著貴妃、仆女、歌妓、舞女等一大幫人,浩浩蕩蕩沿汴水、運河,乘船巡遊江南。一路之上,歌妓、舞女又唱又跳,隋煬帝楊廣縱慾淫樂,花開酒地。一日來到了馬甫城,隋煬帝看到各種建築,不失往年規模。高興之餘,不禁脫口而出:「馬甫城,馬甫城,馬甫城即永城也。」那時,皇帝說話是金口玉言。地方官聽到後,就把馬甫城改為永城了。雖然歷史上幾經變更,但時間都比較短,永城之稱一直延續至今。
推薦閱讀:
※安徽淮北是一所怎樣的城市?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22)第19節 唐朝b
※你聽到「安徽」會想到什麼?
※安徽省散曲微刊 創刊號
※為什麼安慶不是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