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的儀式

佛教的儀式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08-08-06點擊次數: 739

  三皈依     佛教徒在入教時必須先於師前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思是對佛法僧的歸順依附。《大乘義章》卷十:「皈依不同,隨鏡說三,所謂皈佛皈法皈僧。依佛為師,故曰皈佛;憑法為葯,故稱皈法;依僧為友,故名皈僧。」   受戒

  佛教徒通過一定儀式,接受佛教戒律稱為受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之別,因而受戒的儀式也各不相同。

  三羯摩

  譯為「業」、「辦事」、「作法」等。佛教規定受具足戒時,三師(傳戒師、教授師、羯摩師)之一的羯摩師向僧眾告知某某提出出家要求,然後連問三次(三羯摩),如無異議,則准予受戒為僧。  灌頂 

  本為印度古代國王即位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於國王頭頂,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於僧人嗣阿闍梨位時,設壇舉行灌頂儀式。

  布薩

  有三種意義:出家僧尼每半月集會一次,專誦戒律,稱為「說戒」,謂能長養善法;在家信徒,於每月的六齋日實行「八戒」,亦謂能增長善法;信徒向別人懺悔所犯罪過,叫做「斷增長」,意思為斷惡長善。    安居

  東南亞稱為「雨安居」,中國稱為「夏安居」,簡稱「坐夏」,開始稱為「結夏」,結束時稱為「解夏」。在印度雨期的三個月(約四月半至七月半)里,禁止僧尼外出,免傷草木蟲蟻,應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   朝參

  早晨進堂聽住持說發,於早飯後進行。《禪門清規》:「闔院大眾,朝參夕聚。」   晚參

  傍晚集會聽住持說法或念誦。《祖庭事苑》卷七:「日哺念誦,謂之晚參。」   禁語

  一切眾生之生死輪迴,皆由身口意三業所致,若消除「三業」,可促成解脫。禁語就是為了減少「口」業。僧尼行禁語時,自備一小木牌,上寫「禁語」二字,遇人和自己說話,即出示木牌。

  問訊

  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齊眉,叫做「問訊」。合掌作揖,口問安否,亦稱「問訊」。

  禮拜

  致敬的意思。在古印度有九種形式:1.發言慰問;2.附首示敬;3.舉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長跪;7.手膝踞地;8.五輪俱屈;9.五體投地(亦名「頂禮」)。

  繞佛

  圍著佛像右繞(即順時針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對佛的尊敬。原為古印度禮節之一,後被佛教採用。

  供養

  一般以香花、燈燭、飲食、衣服等供佛、菩薩及亡靈,也指齋僧尼。通常以飲食等食物供佛、供僧為「財供養」,以講經說法或增送經卷,稱「法供養」。

  結緣

  一般指與佛法結緣,為將來得度創造條件。結,謂,結構,立機之始;緣即助緣,能成其終,則為未來修得斷、智、悲三德之先萌。

  布施

  六波羅蜜之一,名「檀波羅蜜多」。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和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的積累功德以致解脫的一種修行方法。瑜伽行派等分布施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推薦閱讀:

現在科學越來越發達了,越來越沒有以前苦了,那修解脫輪迴之道的根本意義還存在嗎?
生非長久,死乃必然——佛教與舒緩療法
走近一代高僧,聆聽他們最後的囑託
佛陀講一念不生,不執著念頭,那麼如果人人都不執著於念頭,這個世界怎麼發展怎麼變好呢?
你最有好感或最喜愛或最尊重的佛、菩薩或善知識是哪位,你個人最中意的修行法門是哪個?

TAG:佛教 | 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