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那些事兒》:孩子被人「欺負」了該怎麼辦?
本期專家:劉乾躍
職業:教育工作者履歷:自貢一中教師擅長領域:知道家長如何為孩子更「專業服務」個人語錄:家庭左右孩子一生的命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
學校孩子多,在玩耍、追逐的過程中,孩子與孩子之間難免會發生摩擦,性格內向、年齡尚小、不善交際的孩子往往會被「欺負」。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究竟該怎麼辦?今天,劉乾躍老師就這個問題和各位家長聊一聊。 家長問:我讓他道歉難道錯了? 兒子在體育館打球,由於場地緊張,孩子多。他口渴,擔心自己喝水時位置就沒了,於是請旁邊的姐姐幫他佔位置,等他喝完水回來,發現位置被一個弟弟佔了。爭執下,兩人動了手,我馬上把兒子叫過來,告訴他不管發生什麼事、誰有錯在先,只要誰先動手,誰就錯了,今天你先動手,所以你錯了,應該道歉。話還沒說完,兒子就委屈地哭了,不肯道歉。對方家長說她兒子是不會打人的,意思也是錯在我兒子先動手了。我再次告訴兒子這事他錯了,應該道歉。他想了一會兒,哭著道歉,對方也原諒了他,但他轉身就跑了,早早地結束了打球!我知道他沒有服氣,幾次試著跟他談這件事,但他不願再提。 劉乾躍回復: 家長請先處理好孩子情緒 劉乾躍老師認為,這位家長遇到的問題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父母如果引導得不專業,可能會把事情越整越糟,讓孩子接收負面信息。 事情發生後,這位媽媽在處理時,只關注了對方孩子和家長的情緒,沒有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需要。所以,當孩子的感受得不到關注時,孩子會憤怒、煩躁、難受。這樣的負面情緒不是一時就可以消失的。雖然是孩子先打了人,但孩子也有他的理由,只是處理方式錯誤,如果要讓他認錯,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對方的錯誤又在哪裡?而在說誰對誰錯前,首先要解讀兩個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情緒釋然後,再解決問題。先處理好心情,才能處理好事情。如果先處理事情,再處理心情,順序顛倒了,會讓孩子一直處在情緒中,負面影響會加重。 孩子積壓的情緒來自三方面:一,對方搶佔了自己的位置,他感覺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二,雖然他先動手打人,但對方也打了他,而對方媽媽還幫自己孩子推卸責任,他有「被欺負」的感覺;三,自己的母親只關注對方孩子和自己的面子,沒有關注他的委屈,還硬要他認錯。 給家長的話: 正確處理方式是讓孩子學會思考 在這裡,劉乾躍老師想告訴各位家長,遇到孩子「被欺負」時,如上面這種情況,這位媽媽在兩個孩子大打出手時,應該趕緊抱住自己的孩子問對方:弟弟,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好生氣!看你和哥哥打,是哥哥讓你生氣了吧? 這時,弟弟憤怒的情緒會因你的解讀而停下來。你再繼續問:「看你們兩個都很生氣,我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來,我當裁判站中間,你們一個一個的說,但有個原則是不能去說對方的錯誤,只說自己的,誰說了對方,誰就犯規!」 這樣,你能很好地了解事情真相,然後說:「原來是這樣的哦!我想聽聽你們打算怎麼處理這個事情,我看你們都挺委屈、生氣的。先回答幾個問題:一,位置可不可以搶佔?二,別人搶了位置,可不可以採取打人的方式解決?三,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該怎麼給對方表達歉意? 把問題拋給孩子來思考,當他們思考時,對與錯就出來了,也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就叫做通過處理問題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作為家長要抓住這機會讓孩子成長。家長心態調整好了,處理問題就容易多了。如果自己有情緒,就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處理好事情。 用心感受孩子引導他正確處理問題 我們常說「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這樣,大的要讓著小的,不能以大欺小;無論誰先錯,動手就理虧三分;無論是誰的錯,都先找自己孩子的錯,絕不護短!」其實,這段話就折射出父母在強調面子,要讓人家看到你是一個「不護短」的家長,父母把自己認同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孩子怎麼不委屈? 所以,父母引導得不專業會在處理衝突時給孩子製造問題,讓孩子接收到負面信息。 在處理孩子衝突時,處理人要用心去感受兩個孩子,而且用技巧來解決問題。這樣處理偶發事件,既可以讓孩子通過這件事情成長,又啟發旁敲側擊了一些不講道理的家長,用這種方式讓她慚愧而受教育。不僅要用父母的嘴說出孩子受的委屈,也要說出孩子的心裡話,要徹底解讀孩子,替他說出他的感受來。記住:在處理孩子問題時,聆聽最重要,聽的四個要素:聽事實,聽感受,接納感受,回應感受,不提供方法。然後用你的嘴說出孩子的心裡話,用你的語言翻譯孩子想說而沒有說的話。你只要把感受給孩子說到位了,讓孩子知道你知道他的感受了,他情緒才會釋然,才能引導孩子走出情緒。 另外,在處理完當時的事情後,過兩天關注孩子完全走出了情緒,你看他開心時再問問他,「你覺得這個事情當時媽媽應該怎麼處理更好?面對那個給弟弟撐腰的媽媽,我們該怎麼辦?」讓孩子通過自己處理事情再次成長。 切記:家長在處理孩子矛盾時,要用心去感受雙方的孩子,要正確引導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不管你處理問題的方式對與錯,孩子都在學。
推薦閱讀:
※致愛情路上成長蛻變的你
※寧願「泯然眾人」,也別「鶴立雞群」
※相伴成長
※成長必經3個叛逆期,聰明的父母如何做?孩子2到16歲一定看看
※對不起 我不能陪你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