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古梁園 禹王吹台

「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宋代著名理學家劉子翚的組詩「汴京記事」把1000多年前宋都開封描寫成了東方的「好萊塢」。當時繁華的京都是歌舞昇平、美酒佳肴、紙醉金迷,達官貴人們生活在醉生夢死的花花世界。 時過境遷,秦將王賁鴻溝灌城,魏都大梁覆滅。金兵入侵,劉子翚筆下的繁華宋都也成了泡影。那麼歷史上的「梁園」是否存在?其具體位置在哪裡?現在又是什麼狀況呢?在明李濂的《汴京遺迹志》記載有答案:「梁園,在城東南三里許,相傳為漢梁孝王游賞之所。李白梁園吟雲:"平台為客幽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水揚洪波。"一名梁苑,孝王築吹台於苑中。」 現在具體位置就是開封市政府開發建設的重點文化旅遊項目「繁塔—禹王颱風景區」。她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具有廟會文化、菊花文化、音樂文化、碑刻文化、詩詞文化、治水文化、宗教文化和園林文化等等。真可謂「梁園文化足豐厚」。

《歷史文化》 梁園即繁塔—禹王颱風景區,是古都開封眾多文物古迹景點中資歷最深的大哥大。建園最早,相傳為春秋時期師曠奏樂之地,魏惠王築為梁園,距今有2300多年的歷史。 梁孝王劉武封為大梁王后,在梁園築吹台,為文人墨客樂遊覽勝,懷古幽思之所。到了晉朝,以乞活帥陳午領導的乞活武裝流民集團代替了文人,屯聚活躍在吹台,故一度把吹台稱為乞活台。武人擁兵召亂,吹台遭兵燹。到唐朝大曆年間在吹台廢址上有所增築,始有繁台稱呼。唐末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在此台閱兵講武,故又一度稱為講武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開封東京,隨著京城的營建,在梁園吹台上也先後修建了奉祀麻姑和紫姑的二姑廟,在繁台上修建了天清寺並在寺內修建了興慈塔,俗稱繁塔。到了明代成化年間把吹台上的二姑廟改建為碧霞元君祠。祭祀民間稱之為泰山娘娘的碧霞元君。 到了金朝黃河在陽武決口,黃河河道南遷直逼開封,在明代多次決口,為懷念禹王治水,明嘉靖二年在吹台上修建了禹王廟,又稱禹王台。並改建碧霞元君祠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的三賢祠。清代對禹王廟進行多次修繕,建造了御書樓和古吹台牌坊。清末河南法政學堂設於禹王台,並駐有一炮兵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河南同盟會在此作為秘密起義的一個據點。 民國期間,在禹王台成立了河南省農業改進所。後歸屬於國立河南大學農學院。新中國成立後,有河南農學院、河南省農業試驗場管理。1954年河南農學院隨省政府遷鄭,開封市人民政府將此地建為禹王台公園。歷史的長河,文人的足跡,文化活動為梁園,繁塔—禹王台景區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梁孝王游梁園。

天清寺繁塔。

天清寺規劃。

古吹台。

碧霞元君祠。

師曠奏樂,傳說他在地創作「陽春白雪」。

杭州美院創作的禹王像。

二程書院。

河南農學院。

農學院教師。

農院圖書館。

1950年11月河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前右四)和楊得志在古吹台合影。1953年農學院遷鄭,建禹王台公園。

用古吹台發行錢幣。

《廟會文化》 繁塔寺、禹王廟是開封人民舉辦傳統廟會的最佳場所,早在北宋時期,每歲仲春之季都要在禹王台前的先農壇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到了明清時代,已發展為傳統廟會。據清人李綠園《歧路燈》記載,禹王台「每年三月三有個大會,飯館酒棚,何止數百。若逢晴朗天氣,這些城裡鄉間,公子王孫,農夫野老,貧的、富的、俊的、丑的,都來趕會。就是婦女,也有幾百車兒。這賣的東西,整綾碎緞,新桌舊椅,各色莊農器具,房屋材料,都是有的。其餘小兒耍貨,小鑼鼓,小槍刀,鬼臉兒,響棒槌之類,也有幾十分子。棗糕、米糕、酥餅、角黍等項,說之不盡。……出南門往東,向繁塔來。早望見黑鴉鴉的,周圍有七八里大一片人,好不熱鬧。演梨園的,彩台高檠,鑼鼓響動處,文官搢笏,武將舞劍。扮故事的整隊遠至,旗幟飄揚時,仙女揮塵,惡鬼荷戈。酒帘兒飛在半天里,繪畫著呂純陽醉扶柳樹精,還寫道:「現沽不賒」。葯晃兒插在平地上,伏侍孫真人針刺帶病虎,卻說是「貧不計利」。飯鋪前擺著山珍海錯,跑堂的抹巾不離肩上。茶館內排列著瑤草琪花,當爐的羽扇常在手中。走軟索的走的是二郎趕太陽,賣馬解得賣的是童子拜觀音,果然了不得身法巧妙。弄百戲的弄的是費長房入壺,說評書的說的是張天師降妖,端的是誇不盡武藝高強。綾羅綢緞鋪,斜坐著肥胖客官。騾馬牛驢廠,跑壞了刁鑽經紀。飴糖炊餅,遇兒童先自誇香甜美口。銅簪錫紐,逢婦女早說道減價成交。龍鍾田嫗,拈瓣香昵昵喃喃,滿口中阿彌陀佛。浮華浪子,握新蘭,挨挨擠擠,兩眼內天仙化人。聾者憑目,瞽者信耳,都要來聆略一二。積氣成霧,哈聲如雷,亦可稱氣象萬千」。書中把禹王台傳統廟會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改革開放以來,自1993年起我市又開始恢復舉辦一年一度的東京禹王大廟會,繼承發展弘揚了廟會文化。

《岐路燈》描述東京禹王大廟盛況。

《菊會文化》 菊花是開封市市花,梁園作為開封市養菊種植觀賞基地,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國內外是絕無僅有的。也是國內唯一的有文字記載,歷史最悠久的養菊勝地。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詩句,就是描述早在一千多年的唐朝,汴州開封,養菊、賞菊已成為居民的民俗文化。在金秋時節,家家戶戶都擺放金黃色的菊花。在梁園,現在的禹王台、繁塔景區,不但養有菊花,而且改變了原來單一的黃色品種菊,培養出新品種白色菊花,呈現出梁園菊如霜的觀賞效果。明代詩人李夢陽在「吹台訪菊」中寫道:萬里游燕客,十年歸此台。只今秋色里,忍為菊花來」。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在「吹台賦詩」中寫道,「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由此可見梁園賞菊文化源遠流長。 從民國時期的河南省農學院到新中國的禹王台公園仍為菊花品種的養植基地。1979年河南省園藝會確定開封禹王台公園為河南省菊花栽培研究中心,此時菊花品種已達1000多個。1983年市人大決定命名菊花為開封市「市花」,開封市第一、二、三屆菊展主會場均設在禹王台公園。1984年第二屆開封菊會時,胡錦濤主席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到開封禹王台公園參觀了開封菊展,給予很好的評價。在菊展的推動下,詠菊、寫菊、畫菊的菊花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1984年胡錦濤主席參觀禹王台菊展。

《音樂文化》 梁園中的吹台,就是因大音樂家師曠在台上吹簫、彈琴、奏樂而得名。在古吹台庭院內一尊漢白玉雕刻的「師曠撫琴」塑像聳立在蒼松翠竹之中。師曠是春秋時晉國樂師,雖雙目失明,但音樂造詣深厚,品格耿直清高。人們不管彈奏什麼樂器,他一聽,馬上就能判定樂聲是否和諧。《淮南子·原道篇》中記載:「師曠之聰,合八方之調」。他有根據音樂彈奏的聲調,判斷士兵鬥志情緒的才能。在隨同晉平公與楚國打仗時,夜聽楚軍營帳傳來的琴聲,判斷楚軍鬥志渙散,平公根據他的判斷發起進攻,打敗楚軍。師曠還能嫻熟的彈奏各種樂器,最擅長的是撫琴。《史記·樂書》中記載,他彈奏悲哀樂曲時,可感天動地,讓萬里晴空突然飄起雲朵,繼而捲起狂風,飛沙走石。還能讓翔鶴紛落,隨樂起舞。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時,讓平公病情好轉。所以在古吹台上還有「玄鶴起舞」,「琴測吉凶」兩組雕塑。表現師曠高超的音樂文化技藝。 在繁塔上,鑲嵌有20尊樂伎菩薩,他們彈奏著簫、笙、鈸、琵琶等13種20件樂器,都是研究佛教音樂文化的珍品。

繁塔樂佛。

《碑刻文化》 繁塔、禹王台內現存的碑刻是開封諸個景點中數量最多,價值最高,歷史跨度最長,文化內容最豐富的碑刻。 僅在繁塔內就珍藏著碑刻178方,最珍貴的是在繁塔第一、二層南塔洞內,塔壁上鑲嵌的12方石碑。該碑刻於1千多年前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4年),而且是北宋大書法家趙安仁的傑作。其內容為《金剛波若波羅密多經》,《十善業道經要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事義經》上下卷等。其餘碑刻記載著建塔布施者的姓名,施捨銀兩等。據關百益先生考證,其筆法均系宋朝修塔時所刻。 在禹王台的古吹台上,保存有從明代到民國的各種碑刻近50餘方。按時間順序有明正德九年(1514)彭澤所立的「時雨亭記」和鄧璋所立的「撫安亭記」;明嘉靖二年(1523)李夢陽撰文,左國璣書的「禹廟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立的「吹台五賢祠記」;清康熙七年(1668)「重建禹廟記」;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修禹王台碑」;清康熙三十三年河南巡撫顧汧立《御書功存河洛匾額四道恭頌並序碑》;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南巡開封時「乾隆御碑」;清道光七年(1830)「修復吹台三賢祠記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劉樹棠刻立的「岣嶁碑」;民國五年(1916)「森林局拓地碑」;民國12年(1923)康有為「游禹王台詩碑」和民國十八年(1929)「河南農林實驗總場記略」碑等。這些碑刻不但記述了繁塔、禹王台的歷史變遷,而且展示了書法、金石、詩詞、文字等傳統藝術品,真可謂是碑刻文化的大觀園。

岣嶁文碑。

大禹治水磚雕。

乾隆御碑。

繁塔內石碑。

《詩詞文化》 敬賢惜才的梁孝王在梁園營建吹台的初衷,就是要給文人墨客提供一個憑弔思古,寫詩作詞的聚會之地。吹台建好後是群賢畢至,義士雲集。魏 .阮籍創作了「詠懷」,隋·盧思道寫作了「游梁城」。到了唐朝,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邊塞詩人高適三賢相聚在吹台,歌頌梁園詩詞文化的水平達到了頂峰。 梁園美景引發了李白的思古之情,揮毫寫下了「梁園吟」,惹得粉絲宗氏女慷慨解囊,千金買壁,進而演義出李白十載客梁園的愛情故事。到了明代,河南巡按御史毛伯溫為紀念三位詩人,在古吹台上雕塑三賢像,修建了三賢祠。明嘉靖年間又增加李夢陽、何景明二位詩人,改為五賢祠,後又增加一位開封籍的詩人高叔嗣,合為六賢,讓梁園詩詞文化不斷的發展壯大。 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巡幸河南,到禹王台欣賞梁園美景,拜讀祖父康熙御書「功存河洛」御匾,詩性大發,吟五言律詩「登吹台」一首,銹刻在御碑亭內。到了民國十二年(1923)康有為來汴游賞,即席揮筆寫下「游禹王台」詩一首。時至今日,禹王台公園舉辦菊花花會,又成為現代人賞景觀花,吟詩作畫的勝地。以此為題材編輯出版的有《菊城賦》、《詠菊詩選》等書籍。梁園的詩詞文化在繼承和發揚。

李白,杜甫,高適「三賢相聚」。

梁園賦詩。

借酒舒懷。

千金買壁。

十載客梁園。

康熙御書(御書樓內)。

乾隆吟詩。(御書樓內)

《治水文化》 古都開封飽受黃河水災的肆虐,頑強的開封人在治水的歷史長河中,在創造了城摞城世界奇觀的基礎上,還總結出經驗豐富的治水文化。禹王台內的水德祠就是歷史上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現。 禹王治水家喻戶曉,但修建祭祀歷代治水功臣的「水德祠」,全國獨此一家。水德祠祭祀的有從戰國時期魏國的史起,有漢、宋、元、明、清等歷代治水功臣,到清代的林則徐共38人,其中35人供奉牌位。另3位治水功德無量的專家型人物為其塑像。其一,魏國大臣史起,興修水利,引漳河水,灌鄴地,終古斥鹵,生之稻糧,獲得喜看鄴地稻麥千重浪的成果。其二,元臣賈魯,石船堵口治水災。採用27條大船滿載石頭,用鐵鏈連成一體,同時沉船堵住黃河決口。現汴西的賈魯河就是紀念賈魯治水而命名的。其三,林則徐,1841年黃河開封段決口,林則徐在遣戍途中,經總辦河務大學士王鼎推薦,派林則徐辦理決口河務,迅速堵住決口,又為民眾做了一件好事。至今黃河開封段還有「林公堤」,紀念林則徐治黃美德。治水文化是北方水城開封歷史形成獨有的特色文化。

魏國治水功臣「史起」。

元朝治水功臣「賈魯」。

清代開封治水功臣「林則徐」。

供奉歷代治水功臣牌位。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海底化石。

浙江美院設計製作的大禹治水圖磚雕。

浙江美院設計製作的大禹治水慶功圖磚雕。

岣嶁文記載大禹治水。

《宗教文化》 繁塔、禹王台景區的宗教文化可以說是佛、道、儒三教俱全,而且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繁塔是佛教文化的代表。其周圍有天清寺、國相寺、白雲寺等寺院林立,故統稱為繁塔寺。是民間開展佛事活動的集中地。塔內保持的石刻佛經是研究繁塔寺佛事活動的經典。特別是繁塔上佛磚,是一磚一佛,形象逼真,形態各異。是研究宋代服飾、樂器、書法等文化的依據。還有鏟王氣等民間故事廣為流傳。繁塔的佛教文化內容豐富。 禹王台是道教文化的代表。宋代帝王推崇道教,所以在吹台上建奉祀麻姑、紫姑的二姑廟,明代又改為供奉泰山娘娘的碧霞元君祠,道教香火旺盛。更為珍貴的是禹王台的整體建築從空中鳥瞰向下看,就是道教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龜蛇的化身,橢圓形的禹王台就是龜的殼體,東西四座小橋就是龜爪,龜尾是四亭橋,南邊的小山是龜頭。禹王台後東西走向的土陵就是條蛇,在震水之神玄武地形上建禹王廟,全國獨一無二,也表現出開封人治水的心思。 儒教要從大梁書院說起。繁台之東有大梁書院、祭祀宋程顥、程頤。<汴京遺迹志>>:載「大梁書院。汴舊有麗澤書院,在南薰門內,提學副使劉昌建也。後因改作巡撫治所,乃徒書院於城之東南三里許繁台之上,更名曰大梁書院」。此處原是北宋學者張戴的講學館,後張在此和二程講學論道。二程「天理」論的建構,以及對「格物致知」的理學化闡釋,都將儒學的理論思維水平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繁塔佛像磚。

道教碧霞元君像。

古吹台鳥瞰看是龜蛇組成的四方之神「玄武」。

儒教二程。

《園林文化》 「汴京八景」是開封園林名勝的精華,其中「繁台春色」、「梁園雪霽」兩景均在該景區。 「繁台春色」講的是北宋時每當清明時節,繁台上春來早,桃李爭春,楊柳依依,晴雲碧樹,殿宇崢嶸,京城居民郊遊踏青,擔酒攜食而來,飲酒賦詩,賞花觀草,人民盡情的享受春天裡的園林美景。北宋詩人石曼卿春遊時詩云「台高地回出天半,了見皇都十里春」,讚美在繁台春遊時,還能欣賞都市春天的景色。 「梁園雪霽」讚美的是梁園內殿廊亭樓,參差錯落,珍禽怪獸,名貴花木組成了一幅優美的古典園林畫卷。人們用「秀莫秀於梁園,奇莫奇於吹台」來形容梁園美景。尤其是冬天,白雪覆蓋,萬樹著銀,翠玉相映。當風雪停,雲霧散,太陽初升時,梁園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園林景色更加迷人,現已闢為禹王台公園。

牡丹園。

中日友好櫻花園。

一棵樹開兩種顏色的雙色碧桃。

禹王台一絕的雙獅石雕。

四亭橋。

辛亥革命紀念園。

孫中山先生銅像。

梁園文化,歷史跨度長,內容涵蓋面廣,豐富詳實,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繁塔、禹王颱風景區的建設,梁園文化的開發利用,使之成為開封又一處環境優美,古韻濃郁,文化深厚的旅遊勝地。

東京禹王大廟會,花香衝天遊人醉。


推薦閱讀:

千古傷官決
李清照與趙明誠:千古才女猶可憶,萬般心事向誰說?
千古名將英雄夢【歷史 人物】
移舟千古話三門——道教文化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