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地藏菩薩信仰
2011年12月26日 佛學研究網
中土佛教有四大菩薩之說,他們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普賢菩薩代表大行(即實踐),地藏菩薩則代表大願。地藏菩薩常居於地獄,救拔眾生,有著「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弘大法願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因而,地藏菩薩在民間受到廣泛的崇信和供奉,並經常被歷代的仁人志士引為矢志救世、堅韌不退、勇於犧牲的典範。
地藏菩薩的前世今生
地藏梵名Ksitigarbha,音譯作乞叉底檗婆,「地」是大地,「藏」是含藏、伏藏義。說的是此菩薩猶如大地,功德利益萬千眾生;又能含藏一切功德,自利利他。即《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說的「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佛教有「地藏三經」,即隋代僧人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唐朝僧人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這也是地藏經典體系中最重要的三部,對地藏菩薩的本生、誓願、功德等多有講說、宣揚。
按照佛教的說法,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要經歷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才有彌勒菩薩出世,示現成佛。因而佛祖圓寂之前,付囑地藏,要他在這一漫長的無佛時代,擔當救度眾生的重任。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的說法,地藏原來歷經無量數劫修行悟法,其功德、智慧其實已經可證佛果,但他秉承佛祖法旨,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稱「大願菩薩」,別稱「持地菩薩」、「無邊心菩薩」。
佛寺中的地藏菩薩的形像多為出家的比丘相,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千葉青蓮花之上。
地藏信仰的發展流傳
地藏信仰在印度也有存在,但遠不如在中土流傳廣泛和影響深遠。而它在中土的流傳、發展,也可以看成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一個縮影。
漢譯佛經中最早言及地藏菩薩的是《羅摩伽經》,該經由西秦僧人聖堅譯出,實為《華嚴經》的《入法界品》的早期譯本。據此可以推斷,地藏菩薩的名號大致在4世紀、5世紀之交的時候已經傳入中土。北涼(397年或401年~439年)時期譯出的《大方廣十輪經》,大力宣揚地藏菩薩的本願與功德,可以視為地藏信仰在中土廣為流布的開始。
在中土,地藏菩薩更多是與地獄相關聯,作為幽冥教主,即地府的最高領袖,獲得世俗的崇信。但地藏起初並未專門與地府關聯起來。他最初和觀音、彌勒一樣,也是以其慈悲和功德為僧徒和俗眾信奉。因為地藏菩薩誓願拯救眾生,眾生如果能夠虔誠念誦其名號或供養其法像,則可獲得無上功德與福報,可遠離各種憂愁苦惱,得二十八種利益,乃至得以生天、涅槃。
較早述及地藏菩薩救度地獄眾生的漢譯佛經是《須彌藏經》,此經由僧人那連提耶舍、法智於北齊天保九年(558年)譯出,但此經似乎並沒有廣泛流傳。隋唐以後,隨著地藏三經的先後譯出和流傳,地藏菩薩獲得了廣泛的信仰。大致上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有關地藏菩薩的造像在全國各地大量湧現。特別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翻譯與流傳,進一步將地藏與地獄關聯起來。這部佛經中說到,地藏菩薩誓願救拔,「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與之相呼應的是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643年~712年),他在其著作《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傳記》中都指出,地藏菩薩常處惡道中救贖眾生,地獄即是惡道之一。華嚴宗在武則天當政時期頗受朝廷推重,擁有重大的社會影響。地藏救度地獄眾生的觀念大概就是在此時正式形成,並開始流行起來。
但地藏菩薩在這裡也僅僅是地獄眾生的救度者,其地府至尊地位的確立要到唐末五代的時候。這時出現了一部偽經《佛說十王經》,這部偽經存在於敦煌文獻中,題為「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述」。此經中歷敘從秦廣王至五道轉輪王等十殿閻王的名目,它確立了後來中土民間頗為流行的地獄十王信仰。而地藏菩薩的形象在此經的圖文本中也多有描繪,佔據突出位置,如有一個版本中的插圖就畫有地藏與閻羅王並坐一廳的情景。此經的傳本有55種之多,可見十王信仰流傳的廣泛。隨著十王信仰的確立與流傳,冥府最高統治者的席位出現了「空缺」。此時地藏菩薩無疑是最具有條件充當此職位的,並最終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冥府至尊。北宋僧人常謹撰成於端拱二年(989年)的《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一書,專集中土信奉地藏菩薩靈驗之事。其中記載有僧智佑於五代時期駐錫清泰寺,供奉有地藏菩薩變相圖。此圖中地藏菩薩頭頂法輪,位居中央,左右有十殿閻王像,每邊各有5人。顯然,地藏菩薩在這裡處於被拱衛的中心地位,它的存在可以說明至遲在五代時期,地藏菩薩的冥府至尊地位已得到確立。
地藏於地府中的至尊存在,展示了佛教的慈悲與功德,引誘、啟示著世人皈依佛道,改過向善,滿足了世俗對於生命延續以及趨福避難的欲求。前面提到的《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其實就是以地藏之名號、法力來實現此功能的。宋代以後,此類故事多有出現。地藏信仰在與地獄十王信仰合流的同時,又被賦予了強烈的勸孝意味。這應該是源於被稱為佛門《孝經》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在這部佛經中,地藏菩薩多處宣揚孝道思想,教導信眾孝敬父母,止惡向善,可以獲無邊利益。並且地藏菩薩本身就是孝道的實踐者。此經中言及他前世曾為一婆羅門聖女,其母輕慢三寶,信從邪行,因而死後墮落地獄。聖女虔誠禮佛,布施供養,使得其母最終脫離地獄。地藏前世又曾經為光目,為拔救亡母墮落惡道及短命之報,供養羅漢,並於佛像前發下救度眾生皆得成佛、自己才成正覺的宏願,其亡母也因此得到超脫。到了明清時期,地藏又與佛教中身入地獄救母的目連合二為一,通過《三世光目寶卷》、《幽冥寶傳》這樣的文學作品作了形象的展示,其孝道的典型性進一步突出。應該說,地藏菩薩孝道色彩的強化與中土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它迎合了世俗百姓通過信奉佛教來促進社會穩定、家庭安寧的期望,使得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間的關係更為融洽,有利於地藏信仰在世俗社會的廣泛傳布與深入人心。
民間的地藏節
中土的四大菩薩各有道場,號稱四大佛教名山。其中觀音菩薩的道場是普陀山,普賢菩薩在峨眉山,文殊菩薩在五台山,而地藏菩薩的道場則在安徽青陽縣西南的九華山。之所以是九華山,它與唐代駐錫在此處的一位僧人金喬覺相關。根據《宋高僧傳》的記載,金喬覺是唐初新羅國王族,出家之後法號地藏,金地藏涉海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後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圓寂,壽九十九。金地藏身高7尺,頂聳奇骨,常年孤坐石室,以白土(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觀音土)和米為食。他圓寂以後,遺體置於木函中,經過30年肉身都沒有變壞。徒眾以其全身入塔,抬舉之時,其全身關節如金鎖鏗鏘作響。大概正是因為他多有高行異相,又恰好法號地藏,世人於是就認為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因此也成為了地藏道場,其所在寺廟為化城寺,後人並建肉身塔以供奉之。這兩個地方至今仍然可以在九華山見到。
除了九華山以外,兩宋以來,全國各地多建有專門供奉、禮敬地藏菩薩的廟宇。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三十日這一天,民間認為這一天是地藏菩薩的誕辰,也稱地藏節,各方善男信女爭先恐後進入廟宇中面向地藏菩薩,燒香禮拜,祈福還願。寺廟以外,民間還常在道路兩旁、自家的屋檐下,遍插棒香,或燃放蓮燈,通宵達旦,香煙繚繞,白夜如晝,以此來祈求地藏菩薩保佑全家平安與福樂。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地藏節緊接七月十五的紀念目連救母的盂蘭盆節,老百姓怕目連在地獄救母眼睛看不見,所以燃放香燭來照明。比較特殊的是蘇州地區,當天的燒香被稱為「燒狗矢香」。民間稱這其實是為了紀念元末蘇州的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張士誠乳名九四,本來應該叫「燒九四香」,但為了避免觸犯明王朝,所以就用諧音稱之為「燒狗矢香」。
以往,很多地方的地藏誕辰實際上已演化成民俗節日,融合了交際、遊玩、娛樂、商貿等元素。像南京的清涼山,相傳為地藏菩薩修鍊之所,逢地藏節,從農曆七月初起一直到月底,燒香膜拜者就絡繹不絕,沿途到處設有茶棚、商攤,並有百戲表演。常州地藏節以東郊三官堂為集會之所,除了進香以外,四郊的農民多於這天將田具及木製品陳列於路邊任人購買。地藏信仰到此時,可以說已經和世俗民眾的生活水乳交融了。(信息來源:中華佛光文化網)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讀誦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佛門孝經,大乘根基
※菩薩造像100餘張精美絕倫的地藏菩薩像,見者消業增福報!
※如果地藏菩薩說:我來自地獄,結果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