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講座》第一講六祖與壇經(下) —— 凈慧長老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壇經講座》
第一講 禪宗與六祖
——凈慧長老
1996年7月講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三、開悟的榜樣
1 開悟的榜樣談到開悟的榜樣,應該說禪宗所有的祖師都是開悟的榜樣。因為禪宗的祖師,如果未開悟的話,就不能夠「成佛作祖」,也就不稱其為祖師了。而在這濟濟的祖師大德叢中,六祖慧能大師,以他一生的行履,以他修行、開悟、保任、弘法的人生歷程,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煜煜生輝的開悟者的代表,成為千載以來眾生仰欽愛戴的榜樣。
六祖慧能大師,他本是一個出身微賤、沒有文化的砍柴人,二十二歲的時候聽到有人讀《金剛經》,而發起到黃梅五祖那裡求法的殊勝心。那時六祖的出生地廣東新會縣是個遠離中央政府的邊地,是個條件惡劣的充軍流放場所。六祖在古代交通極不便利、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經過種種艱難險阻,步行兩千多華里,來到湖北黃梅。
2 別無所求,只求作佛到黃梅以後,五祖見到他,就問:「你不遠千里,從嶺南來到湖北,來求什麼呢?」六祖說:「別無所求,只求作佛」。此語一出,舉座皆驚。五祖心中有所動,又說:「像你這樣一個南方邊地的人,又是一個獦獠(古代人對兩廣等地南方人的一種蔑稱),怎麼敢求作佛呢?慧能應聲答道:「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吾此獦獠身與和尚身雖有不同,佛性豈有不同嗎?」五祖心下暗喜,遂叫他到後院打柴。此時慧能又說:「我自性常長智慧,時時不離福田,不知和尚還要我做什麼呢?」當時祖師看到慧能根性這麼好,就阻止他再說下去,讓慧能到廚房破柴舂米。
3神秀寫偈
慧能在五祖處呆了幾個月後,五祖讓他的弟子們都寫一首偈子,看作者悟境深淺,以決定傳法的對象,。這時五祖會下有個叫神秀的上座,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子寫的非常好,形象、生動,把我們修行的任務、目標、方法,說得清清楚楚。我們如果能夠按照神秀大師的這個偈子去修,那就會像五祖大師所說的一樣,一定會有無量的功德,一定不會墮到三惡道中,而是常生到三善道中。但是,作為要承擔禪宗法脈的偈子,五祖認為其見地不夠,尚未見性。
4 本來無一物六祖聽到神秀大師的這首偈子後,也寫了一首偈子,與神秀的恰恰是針鋒相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把神秀所說的一切相全部掃除了。就是說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清清凈凈的,一物也無,哪裡有這麼多東西要去掃除、要去抹拭呢?這就是見地,就是般若,就是對生命的徹底的洞見。
5付法傳衣五祖看到慧能的這首偈子後,內心默許之。但為了避免徒眾間起紛爭,就說:「此偈亦未見性。」一直等到三更天時,五祖避開眾人耳目,將六祖喊入室內,為之付法、傳衣。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的悟境突然又加深了,於是他一口氣說了五個「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6 不二法門這幾句話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那一刻所說的話,全部印證了。釋迦牟尼佛那一課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果能夠去掉妄想與無明,則無師智、自然智當下具足。」六祖大師在這裡所證悟到的境界,正是釋迦摩尼佛當年所說的那種境界。他們悟到了什麼呢?他們悟到了自性,悟到了人人本自具足的清凈佛性(這個「自性」不是三論宗所要破除的那個自性,這個「自性」是把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都淘汰了的那個自性。它是不二法門,是連「一」都沒有的最圓滿的本體)。所以說,六祖慧能確實是禪宗史上千載以上、千載以下的一個開悟者的最光輝的榜樣。
四、開悟的經驗
1成佛之道
在這裡我們接觸到《壇經》的一些基本內容。《壇經》所說的與反覆強調的,就是六祖自己是怎樣開悟的,開悟以後有哪些體驗。它為我們確立了六祖以後禪宗的「成佛之道」。
儘管從表面上看《壇經》是六祖本人從得法到圓寂為止,覺悟、度眾、傳法的記錄,實際上它把一個個由凡至聖的整個生命歷程都和盤托出來了。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按照《壇經》所指示的路徑去修,那麼我們當生當世當下就可以覺悟成佛,就可以像六祖那樣,悟到「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壇經》里有一品,叫「機緣品」,那更是六祖在收徒、授業、傳法過程中具體指導弟子們轉識成智、轉迷為悟的親身體會。所以說,《壇經》是一個大寶藏,它有無盡的財富等待我們去開發、受用。
2《壇經》敦煌寫本《六祖壇經》這一部經,受到歷代禪門人的重視。到晚近以來,特別是上個世紀末,由於在敦煌出土了一個敦煌寫本的《壇經》,學術界掀起了一個研究《壇經》、研究禪宗的熱潮。這個熱潮幾乎是世界性的。在中國,以胡適先生為首,他曾寫過幾篇文章,而在日本研究的人更多。著作也更多。這個熱潮一直持續到四、五十年代,之後在大陸,學術研究和佛學研究中斷了一個時期。但《壇經》的話還是有人在引用,甚至於有些從政的人也在引用,諸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及「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等等。不過《壇經》的整體研究有一段時間是停頓了,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十年以前。
十年以前到現在,在中國大陸及港台三地,《壇經》與禪宗的研究又重新掀起了一個熱潮。講《壇經》的,寫《壇經》講義的,考證《壇經》版本的,甚至於專門開國際會議討論六祖慧能思想的,種種學術活動,在兩岸三地經常不斷地舉行。「禪七」、「禪三」、「禪一」,種種活動,各種有關「禪」的出版物,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我記得《六祖壇經》敦煌寫本有幾千字,現在我們的流通本有兩萬多字,而如今研究《壇經》、研究六祖的文字,則早已超過兩萬字不知有多少倍了。
3推廣佛法
這次熱潮反映了人們對於六祖慧能及整個禪宗所觸及到的我們生命深處的深層次問題的重視。我想,有人來問津,有人來研究,並且有人來實踐,這總是好的。不管他們從什麼角度、從什麼立場出發,至少它可以把禪宗這一法門推到我們社會每個人的視聽之前,它也直接間接地起到了推廣佛法、推廣禪宗的作用。
由此我們不由地回想起六祖當年用生命來承擔祖印、及如達摩與慧可以生命來傳法、受法的精神。他們的光輝事迹,種種付出,確確實實使我們在千載以下,唯有一片感恩之情。沒有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我們今天又何可而得聞此無上妙法。所以,我們這一次到新加坡來,也是想步各位先進者的後塵,講一點有關禪宗的意義。如果我們有興趣的話,也能夠在這邊,舉辦像禪三、禪七這類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我也聽說隆振法師在這裡舉辦靜坐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為我們進入禪門、進入禪的境界打基礎。
4本來面目《六祖壇經》第一品中有個故事:惠明追趕慧能欲奪取祖傳衣缽,慧能大師見惠明來了,就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說:「衣缽在這裡,你要就拿去吧。」惠明如獲至寶,趕快去搬,結果無論如何也搬不動。此時他覺悟了,說:「我並不為衣缽而來,我為佛法而來」。慧能大師說:「好,既為佛法而來,那麼現在摒息諸緣,把一切妄念都放下,當此不思善、不思惡之際,誰是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結果惠明當下開悟。那麼在這裡我借祖師一個方便,請問大家:「當我們放下萬緣,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又誰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呢?」請大家安坐默參五分鐘。各位在此時,可以觀照一下我們的心態,看看我們的心此時是怎樣活動的。
5照顧當下禪宗這個法門可以說是佛法里最精要、最迅捷、最直截了當的一個方法,而且修行起來立竿見影。它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顧當下。我們現在當下能夠靜下心來,就會看到我們的心念,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一樣,七上八下,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起點,觀心的起點,也是我們認識自己的起點。我們時時刻刻能夠照管此心,能夠明明白白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人生的痛苦,我們人生的迷茫,就會逐漸地減輕,我們的智慧就會逐漸地開發。
總之,禪宗的用功夫,就是教我們過去的不要去想,未來的不要去追,而只明明白白地照顧當下。照顧當下的時候,往往單憑我們的觀照力會不得力,在這個時候,用佛號來熄滅我們當下的妄心,也是非常有效的。所以禪與凈土雖然表面看來方法不同,但實質上它們是可以互通消息的,修凈土法門的人,如果不能夠心心念念把一句佛號聽得歷歷分明,那麼念佛,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修行如果能夠照顧我們當下的一念,使它歷歷分明,那麼我們的定境、定心、定力就會不斷地增強,我們的修行就會不斷地進步。
推薦閱讀:
※[王立群講座講稿]項羽的功過是非
※詩法講座
※篆刻講座 | 篆刻用字摭談(十三)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41)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