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
06-12
皮膚澱粉樣變(松皮癬) 皮膚澱粉樣變是一種澱粉樣物質在組織中沉積所引起的皮膚病變,屬中醫「松皮癬」的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先天氣血不足,外感風濕之邪,客於肌膚,郁於氣血,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所致。 [辨病] 1 臨床表現 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是指澱粉樣蛋白僅沉積於正常皮膚內,而無其他器官累及的證據。根據皮損特點可分為: 1.1 苔蘚樣澱粉樣變 又稱澱粉樣變苔蘚,臨床最常見,多見於中年人,皮損對稱分布於雙小腿脛前,其次在臂外側、腰、背和大腿。基本損害為淡褐色、棕色或膚色圓錐形、半球形的丘疹,芝麻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角化過度,有少許鱗屑,頂部有黑色角栓,剝脫後留臍形凹陷,皮損互不融合,排列成半球狀,呈荔枝殼樣外觀.有劇烈瘙癢. 1.2 斑狀澱粉樣變 多見於中年以上,好發於背部肩胛區,亦可累及軀幹及四肢,皮疹為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著斑,由點狀色素斑聚合而成,呈網狀或波紋型,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1.3 結節狀或腫瘤狀皮膚澱粉樣變 也稱澱粉樣瘤,罕見,是單發或多發黃色或皮膚色結節,位於頭、面、軀幹和四肢,自覺瘙癢。 1.4 結節萎縮型皮膚澱粉樣變 女性多見,好發於軀幹和四肢,呈單個或多個,棕色或金黃色約3cm大小的結節,表面皮膚萎縮鬆弛,中心指壓有疝樣下陷。 1.5 皮膚異色病樣澱粉樣變 簡稱PCA綜合征,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多在20歲前發病,男性多見,好發於背、腰、耳後或分布全身,除苔蘚樣丘疹外。有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網狀色素異常,多在春夏季出現水皰或血皰,可有掌跖角化和對光過敏,身材矮小或正常。 1.6 肛門、骶骨部皮膚澱粉樣變 多發生於老年人,可能與壓迫、摩擦等機械刺激有關。以肛門為中心有手掌大小、角化過度、暗褐色色素沉著斑,呈放射狀或扇形線條狀分布,有癢感。 2 診斷要點 2.1 有典型皮損. 2.2 病程緩慢,常遷延數年至十數年或更長時間,間可自行消退,但易複發. 2.3 剛果紅試驗陽性(用1.5%剛果紅溶液注入可疑皮損內,24~48小時內在有澱粉樣蛋白處呈紅色)。 2.4 組織病理和特殊染色顯示澱粉樣蛋白沉積。 3 鑒別診斷 3.1 神經性皮炎 大多數發生在頸部,皮損為圓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常融合成片,表面發亮而光滑,日久有典型的苔蘚樣變。剛果紅試驗陰性。 3.2 粘液水腫性苔蘚 在紅斑浸潤的基礎上分布有淡紅色或黃色群集蠟樣苔蘚樣丘疹,組織病理顯示真皮有粘蛋白沉積,HE染色呈亮藍色。 3.3 肥大性扁平苔蘚 皮疹為疣狀增殖之肥厚性斑塊,有薄的鱗屑,斑塊多呈圓形或卵圓形,周圍有散在性扁平丘疹。損害消退後,留有色素沉著及皮膚萎縮。剛果紅試驗陰性。 (辨證) 本病辨證可分為風濕蘊阻證和血虛風燥證兩個證型。 1 風濕蘊阻證 皮疹顏色淡褐,融合成片,皮膚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濡弦。 2 風燥血瘀證 皮疹乾燥、粗糙,呈荔枝殼樣改變,有灰白色薄鱗屑,或伴色素沉著,舌暗脈細。 [治療] 1 內治法 1.1 辨證論治 1.1.工 風濕蘊阻證 治宜疏風利濕止癢.方選消風散合二妙散加減. 1.1。2 風燥血瘀證 治宜搜風潤燥,活血化瘀。方選桃紅四物湯加全蟲、莪術、雞血藤等. 1.2 成藥、驗方 1。2.1 當歸片、地龍片,每次各5片,同時服二陳丸9g,1日2次。 1.2.2 全蟲6g,皂角刺6g,防風10g,苦參10g,白蘚皮30g,白蒺藜20g,當歸10g,丹參15g,雞血藤30g,首烏藤30g。水煎服,每日工劑。 2 西藥治療 2.1 氯喹,口服,每次0。25g,1日2次。 2。2 普魯卡因靜脈封閉:0.25%普魯卡因100~200ml,維生素C l一3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緩慢靜滴。對劇癢者較佳。使用本法時應先做皮試。 2.3 其他 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與丹參注射液,口服維生素A和維生素A酸,可試用. 3 外治法 3。1 外洗 荊芥30g,苦參30g,丹參30g,白蘚皮30g,大黃20g,地榆20g,大楓子20g,赤芍20g。水煎成2000ml微溫外洗患處。 3.2 外塗 用瘋油膏、金粟蘭酊外塗。 3。3 熱敷療法 用蒼朮、黃柏、防風、白蘚皮等量各30-~60g,分裝布袋,煮熱後外敷局部皮損,每日1次,每次1小時,每劑中藥可應用5—7天,對劇癢的疣狀局限性斑塊有一定療效。 3。4 吹烘療法 用lO%硫磺膏外塗皮損後,以電吹風吹烘15分鐘,每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 3.5 滾刺療法 先按常規消毒,再用帶小鈍刺滾筒進行推滾,直至皮膚損害處全部滲血,揩乾血後,撒上消毒的枯礬粉研磨片刻,外貼傷濕止痛膏或橡皮膏,5—7日推滾1次,7次為l療程。注意有疤痕體質者不宜用。 3。6 神燈照射療法 局部外塗10%硫磺膏後,照射神燈(7DP)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3.7 艾灸療法 用艾條或用艾絨直接灸皮損處。 3.8 針刺 下肢皮損主穴取足三里、陰陵泉、血海,得氣後留針15分鐘。 3.9 穴位封閉 取足三里、三陰交,用當歸或丹參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0.5ml,隔El治療1次,7次為l療程。 3。10 溫泉浴療法 全身浸泡在水溫41—44℃的溫泉水中,每次1小時,每日1次。 3。11 礦泥療法 用礦泥經溫泉水浸泡後加熱至60—65℃,做成5"~6cm厚的泥餅敷患處,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每周休息l 日,30次為1療程。 [現代研究] 1 發病學研究 西醫學對於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是由於澱粉樣蛋白代謝紊亂所致。部分病人有家族遺傳史。有人提出本病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證據表明在苔蘚樣和斑塊病變處的澱粉樣蛋白來源於表皮。結節狀病變的澱粉樣蛋白可能由局部漿細胞或纖維母細胞所合成。 2 臨床研究 孫步雲 採用中藥內服(基本方:秦艽、白僵蠶各10g,徐長卿、白花蛇舌草各30g,生山楂、玄參、紫丹參各15g,生甘草6g。濕熱互結,蘊於肌膚者,加紫草、夏枯草、龍膽草、車前子等;氣滯絡阻,痰凝血瘀者,加紅花、雞血藤、炮山甲、白芥子、膽南星、生大黃等;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者,加黃芪、當歸、熟地、制首烏、白蒺藜、青防風等)配合液氮冷凍,治療本病52例,結果痊癒40例(76。9%),有效9例(17.3%),無效者3例(5.8%).楊桂芹等以苦參湯(苦參、艾葉、花椒枝、徐長卿、硫磺、白礬)外洗治療本病20例,全部有效。尹玉貞採用梅花針彈刺配合枯礬粉外搽的方法治療本病,療效滿意,其治療機制在於梅花針彈刺能疏通經絡,活血祛瘀,治療後經絡暢通,氣血條達,癢感減輕,皮疹變薄縮小。 [述評] 皮膚澱粉樣變在我國較為常見,它已肯定是一種代謝障礙性皮膚病,而且與遺傳、免疫反應均有一定關係,目前在根治上有相當困難。本病由於病程纏綿,必致經絡阻隔、氣滯血瘀,故在辨證基礎上,須兼用活血化瘀之品。此外,近年在臨床上我們試用補腎法,也常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可供參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孩子喝的是奶粉還是「澱粉」?
※【食物熱量】薯類澱粉熱量
※Body新詞解vol.14:澱粉質
※澱粉成了「消炎藥」 生理鹽水充疫苗
※「驚人的澱粉減重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