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真的相吸嗎
「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在磁力學領域裡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這條法則在戀愛關係中也同樣適用嗎?新的研究表明,一旦涉及到人類的心靈領域,情況就複雜起來了。研究發現,相似的人之間更容易互相吸引並建立戀愛關係。同樣的年齡,相同的宗教信仰,政治傾向和知識結構都是導致互相吸引的因素。在今年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由來自不同國家的經濟學家組成的專家組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願意與同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結婚,而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傾向於選擇同樣程度的人。總的來說,物以類聚,戀人也以群分。但他們比其他人幸福嗎?這個奇怪的問題就是內森 哈德遜研究員(Nathan Hudson)和克里斯 弗拉雷研究員(Chris Fraley)新的研究課題。他們想要檢測,性格相近的情侶是否比性格相反的情侶更有滿足感。研究員們召集了數對情侶,並在為期一年的研究過程中對他們進行五次測試,平均每兩個月一次。研究召集了174對情侶——其中包括一對男同性戀情侶和一對女同性戀情侶。74%的受試者是18—25歲的白人,相對來說,他們彼此忠誠。他們中的93%對彼此非常專一,3.3%已經訂婚。少數剩餘的受試者將他們的關係表述為「隨意的」。受試情侶們的戀愛時間也各有不同,從不到一個月到七年不等,平均起來是17個月。為了評估相似性,哈德遜和弗拉雷參考了五大人格特徵。讓參與者們將自己和他們的伴侶劃分為以下五類:外向型、親和型、盡責型、情緒穩定型(反面則是情緒敏感型)和開放型。他們也建立了一項用來衡量戀愛關係滿意度的標準。研究者們在分析數據後得到了有趣的結果。親和型和情緒穩定型這兩個人格類型的情侶對彼此關係的滿意度較高。相反,屬於外向型、盡責型和開放型這三類人格的情侶的滿意度就沒有那麼高了。因此,除非雙方都認為彼此相似,相似的性格並不一定會帶來令人滿意的關係。哈德遜和弗拉雷發現,無論性格是否真得相似,只要情侶雙方認為彼此相似,那麼就會有令人滿意的關係。哈德遜和弗拉雷沒有就此止步,他們又將研究推向更為有趣的領域。根據依戀類型是決定戀愛行為模式的基本因素這點,他們想測試成人的依戀模式是否會對性格相似性與感情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受試者也需要完成一份關於依戀模式的調查問卷)。人們的依戀模式發源於嬰兒時期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撫養者對嬰兒的響應性與有效性。早期依戀模式影響深遠,它奠定了長大成人之後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廣義上來說,始終沐浴在愛的關懷下的孩子會發展成安全依附型人格,而當撫養者嚴厲且反覆無常時,孩子就會形成不安全依附型人格。不安全依附型人格之下又分兩類:一類是極端迴避型人格,他們認為他人不會回應自己的需求,因此就會相應地對他人產生消極看法。這類人傾向於迴避親密關係,當他們的伴侶與之太過親密時,他們便會局促不安。另一類是極端依戀焦慮型,他們過分關注他人且對自己持消極看法。這類人渴求親密關係和與他人之間的聯繫,在戀愛關係中,他們總是表現得過分親昵,是「愛饑渴」那種類型。而安全依附型人的依戀迴避與依戀焦慮指數較低,並在控制與他人的關係方面表現出較高的能力。結果非常明顯,依戀迴避型人在伴侶性格與自己相近的情況下,會更有滿足感。研究者們將這項發現解釋為「反依賴」一個階段的反映,在這個階段里迴避型人會覺得十分舒適。也就是說,雙方性格中相似與相異部分的最佳平衡有助於迴避型人彼此迴避親密,保持距離。但對於依戀焦慮型人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當他們伴侶的性格與他們自身的極度相似或極度不同時,他們都能產生很強的滿足感。哈德遜和弗拉雷推測,性格極度相近的伴侶會使焦慮型人有一種「一體感」,這是他們一直渴望從他人身上得到的感情。性格極度相異的伴侶會激發他們的「依賴感」,研究者認為,對於焦慮型人來說,這是他們彌補自身不足的方式。所以,「異性」真的相吸嗎?不得不說,這很難說清。但是,我們應該想到,人們常說,幸福的愛情不是依靠彼此相似,而是要依靠對彼此不同這點的深刻認識。這種敏銳觀察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研究的素材。
推薦閱讀:
※劉邦分封了8個異性王,殺了7個,唯獨不敢殺這個王
※開叉裙, 彰顯女王的魅力, 吸引異性的目光
※大數據告訴你 如何科學的和異性相處
※和異性朋友相處如何避免陷入戀情?
TAG: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