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成拳毛髮如戟——內勁修鍊

大成拳樁功為求取整體勁力的核心功法。談及樁功之修習,目前大成拳界多有論述,但大多是以意求力,或以力求意,各有所長。然矛盾之統一,體現拳學中的相互對應,就不得不使我們再深一層次地去探討在意與力之間是否有一連接的紐帶而達「意即力也」的平坦之途,因此,筆者的所述必將觸動一些人的敏感神經,甚至招來非議。不過在是與非面前,真經只有其一,孰優孰劣,君請自鑒!   薌齋先生早期傳藝是以鍊氣、養氣為主,其所傳之渾元樁功要求靜心定意,以體認呼吸之綿長,再以呼吸之綿長而達丹田之充盈,繼以丹田之充盈再貫滿全身而達於四梢,如此內勁生而力量足。由此可知,所謂內勁(內功)就是通過一定外形的配合而調心、調息來改善人體內部的機能,使之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三全之境和所謂「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旺盛、健康的生命機體,這才是渾元的真正含義。故渾元之意不是什麼抱球、抱樹的意念的活動,而是自身通過內在的修法而達到「整體如鑄,身如灌鉛」的周身膨脹力,故老一輩稱之為「內渾元」。筆者認為,不求內勁修法,只苦練樁功經年,試力、發力也不過是拳學表皮而已。因此習練大成拳要在意、氣、力三方面下功夫求之,尤其是在氣上細心研究,掌握方法,合理訓練,使內勁滋生而達功夫上身,如此方為大成拳正軌。   1926年前後,薌齋先生所著《意拳正軌》一書闡述拳學之秘,其中有煉筋骨、鍊氣、養氣之論。1939年,薌齋先生寓居北京,弟子齊執度整理之《拳學新篇》中言:「薌齋先生授拳,嘗以意、氣、力並重,並極重『氣』字。」且該書中尚有養氣之論(但已無鍊氣之說)。1994年,薌齋先生《拳道中樞》完稿,文中僅有意力之說,已無氣法之論。1959年,薌齋先生《樁形與四形》一文補充前言對氣法一說做了解釋,即:「此文原為《意拳論》之一部分內容,後為考察從我學者是否有切實體認,故從《意拳論》中抽出,非我自私,實不願嚼飯混人,知我者謂我心慮,不知者謂我何求!」那麼此篇樁功內勁心理及生理的把握關鍵及健舞之四形在《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中的確沒有記載,所以薌齋先生之《意拳論》即指《拳道中樞》而言,這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他是為了考察在京期間的從學者是否在不明內勁修法的狀態下也能修出內勁而進行的一種實驗,但結果是得出了薌齋先生否定氣的論斷,並一直影響了幾代傳人。   筆者曾追隨數位名家修習大成拳,但均無內部調整法,甚至可以說談氣變色。後筆者拜識津門李洪喜先生,才知其所傳承的大成拳中極重視內勁功夫的培養,而且爆發力之強勁觸之即飛,方信內勁之存在,並拜學重修,雖短短數載,但進益之大可說日新月異。由此筆者才明大成拳之真義所在,當為內勁功夫的培養。從《意拳正軌》到《拳學新篇》,再到《拳道中樞》及《樁功與四形》,敘述了薌齋先生探討拳學的基本過程,從開始的鍊氣階段歸於養氣階段,再由養氣階段而達養神有意階段,這是層次的提高所產生的不同認識。而今人則根本不明鍊氣、養氣之理,直接養神存意,豈非天方夜譚。故大成拳之失真當為內勁功夫的喪失為主要原因。   那麼「氣」究竟是什麼?近年來,這一敏感的問題一直在大成拳界有所爭議。筆者根據洪喜先生傳授,又經大量參閱有關資料及經過自身之體認,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武學之根本離不開氣的培養,而氣的培養必須經歷兩個階段的訓練來完成,方可達到內勁充實。這就是鍊氣、養氣。鍊氣之法就是通過一定的呼吸方法來加強內部氣血的運行,使氣血運動獲得改善,達到充實飽滿的狀態,在外部則使肌肉、韌帶形成張力,骨骼具備撐力,這種形態結構的外力形成,均由內部氣血流量大小決定,故氣貫全身、渾元均整之力均由呼吸培養之法獲得。訓練有素者,在體形上將有所變化,如腰腹充實,胸背圓實,四肢變粗、沉重,但並非增長脂肪的肥胖,而是全身肌肉呈流線形,不產生塊狀肌肉,但十分堅韌和有彈性。所以鍊氣之法當為內勁滋生的根本,拳學中呼吸方法有先天呼吸和後天呼吸法兩種,這兩種呼吸方法對內勁的培養各有側重,先天不足,必須培養先天;待先天之呼吸達到要求後,再輔以後天呼吸法,如此才能氣貫全身,薌齋先生所言「以後天補先天之不足」即指此意。 [NextPage]  養氣之法則是對鍊氣之法的一種調解,因鍊氣的目的是培養內勁,然而內勁形成後,這種在呼吸作用下形成的力量尚不能靈活自如地應用,故謂之「濁圓」。老一輩稱之為「武火」修法。「武火」顧名思義,就是力量偏剛尚有稜角,有「過」的現象,而養氣之法則是在內勁不失的前提下忘掉呼吸,任其自然,利用神意的培養和形體的放鬆使內勁在體內自由流動和運行,從而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的內勁協調統一的傳導,故老輩稱之為「文火」修法。最終文武火相合,即陰陽平衡而達自然之法則,所以大成拳之養生樁乃拳學中高級功法,並不適合初學者,因為初學者根本沒有內勁或內勁不足就進行放鬆訓練(鍊氣未達標準),用文火無法滋養體內功力,更達不到培養功力的目的。形意拳為何先練明勁,後練暗勁和化勁,這是有階段性的步驟。如果沒有明勁功夫,你所習的暗勁和化勁只是偷機取巧的手段,這種技巧只能試勁而不能實戰。呼吸功能達到均、慢、細、長之境乃拳學內勁氣血流動的最自然狀態,是呼吸深長、內勁充盈後的自然呼吸,這種自然呼吸非功夫達到上乘境界方可做到,道家稱之為「忘息」,故沒有呼吸方法的訓練,內勁根本無法形成。這也是很多大成拳友修習時雖痛下苦功,但卻不長功夫的癥結所在(這也是大成拳為何上不了擂台的原因之一,體能極差、肺活量不夠)。   調整呼吸之法,薌齋先生亦稱理氣,即調理氣息之方法。氣是人體生命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呼吸而達吐故納新,使心肺擴張、收縮,來保證心臟這個血液循環的動力泵進行有力的搏動,從而促進血液的流動。而氣產生的壓力大小將導致血液循環的能力。壓力小(呼吸量小),血液流動緩,身體便不強壯;壓力過大,血液流動過快,血管壁擴張超負荷,容易裂,傷身體(憋氣的道理就是如此)。故呼吸之法也須合理訓練,久而久之,隨著功夫的進展而延長呼吸,最終不但內勁充盈,而且變成了自然呼吸(即通過合理訓練後形成的勻慢、細長的呼吸取代了沒訓練之前的呼吸)。這種自然呼吸因為呼吸的能力增強,體表毛孔隨之張開,起到輔助口鼻呼吸的作用,故前輩有「毛孔呼吸」之說法,即薌齋先生所說之「毛髮如戟」的狀態,如此才有支撐宇宙與大氣相呼應的超級感應能力,從而達到「一觸即發,有感皆應」的敏脆身手。   氣在發力時的作用至為重要,比如說虎形發力,當後足蹬地時,後腳與地面形成一個作用力,同時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向上傳導達於梢節。那麼後足的蹬力力源在哪?按現代科學解釋,是胯下坐使腳產生向下的壓力而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彈力,但是從內部講,如果沒有脊柱運動對腹部的壓力,沒有隔肌對腹腔的壓力,丹田不瞬間鼓盪,那麼胯向下的瞬間坐力就大打折扣,同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也不會強勁。因此形於雙手的爆發力在於形體正確的動作和協調性以及內在勁力瞬間爆發的起動速度。自然界中的物質有三種狀態,即固態、液態、氣態,固態有形有象,液態無形有象,氣態無形無象。從人體生理方面講,固態者人體之肌肉、骨骼、毛髮等,液態者人體之血液及津液等,氣態者人體之呼吸。而從力的生成形式講,則由氣態壓縮催動血行,血行於四梢而力貫骨肉,骨肉伸縮形成外力作用於體外。如果沒有內勁,僅憑骨肉之伸縮也能產生一定的作用力,但因為缺乏內部的起動和支撐,也僅僅是外力而已,其威力則大減。氣之運行,薌齋先生稱之為「呼吸彈力」或「隔肌動力」就是對內勁釋放為外力的合理描述。如果內勁不足,你體內的彈力也不過如泄了氣的皮球,什麼鼓盪開合,什麼渾元互爭全成了泡影。由此可知氣並不是什麼神秘物質,但因為他是無形的物質,所以有人就否定他,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呼吸的空氣你看得見嗎?難道空氣不存在嗎?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就是因為這一口氣而存在。故從拳學的領域中如何培養強大的力量就要從有形和無形中共同探求,有形的肌肉、骨骼容易抓住,無形的意、氣卻成了神秘之物,因為他存在於形體之內,難以感知。然而中國的內家拳的形成告訴我們,在人的生命歷程中,精神與物質的聯結紐帶就是人體的呼吸功能,否則精神與物質怎樣達到矛盾統一?   至此,筆者不願再做深談,留下些許回味讓讀者去感悟些東西。薌齋先生早已駕鶴西行,他留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不去探求,那怎麼去真正了解這位在中國武術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我想僅僅盲目地崇拜不如去探求他武學生涯中的每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全部是他的最終結果,失去了這一條,王薌齋永遠生活在後人的幻覺中。這是大成拳的悲哀,也是大成拳後來人們的悲哀! [NextPage]大成拳登堂入室的法門   筆者十餘歲即接觸大成拳(意拳),先後拜識諸多名師,最終拜在天津李洪喜先生門下,始知薌翁拳學之真,其間曾與恩師多次拜訪拳學名宿張恩貴老人,並得到老人的指教。張恩貴先生現已96歲,乃形意拳嫡系傳人,為李存義之弟子張鴻慶先生之傳人,後與義弟張恩桐、同門趙道新、裘稚和、卜恩富共同求學於王薌齋門下,得到了薌翁的喜愛,並傳以拳學真諦。張恩貴先生掌握之技藝以及其拳學之深厚,曾以過硬功夫獲得全運會搏擊比賽第三名。解放後,張恩貴匿居津門,只在有限的範圍內與趙道新、張恩桐、卜恩富、裘稚和、趙佐堯等人交往並切磋拳技。至今老友均已謝世,惟老人年近百歲,身體康健,每日清晨還到公園練拳不輟。在筆者與老人多次接觸中,發現老人掌握的拳學技藝是那樣的豐厚,甚至是當前大成拳界的多處空白(亦包括形意拳)。更為重要的是,趙道新、張恩桐這二位大成拳高手人物的拳學體系,因為種種原因很難窺其一二,但從老人的講授和敘述中已清晰地再現了他們的拳學底蘊。正如恩貴先生所說,「我與恩桐自幼年即相伴習武,一直到他故去,他的東西我了如指掌;道新性情古怪,與人多不和,但與我和稚和最善,他們活著的時候經常到我這來練拳,故他的東西我也知道不少。你既然追求大成拳,我把東西告訴於你,希望你能真心地探索,把東西繼承下去。」如此機緣,筆者在得到恩師李洪喜先生的教誨時,又得到了恩貴老人的親授。數年間,筆者感到自身技藝突飛猛進,更加使我堅定了探求傳統武學精髓的信心。然而,看到當前追求者被所謂「大成名家」迷惑得習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窘態,筆者深感大成拳精髓若不公開披露,再過幾十年,本門曾經擁有的輝煌將付之東流,王薌齋和他的拳學體系就會成了編織神話的笑柄。因此,筆者願對薌齋先生之拳學做一重新探討。   大成拳是薌齋先生在繼承傳統形意拳的基礎上吸收了太極、八卦及其它拳法的精華而創。但是形意拳的基礎在哪裡?太極的精華在哪裡?八卦的精華在哪裡?難道就是削掌、 掌、掖掌這三招嗎?這怎能是王薌齋的創新呢?所以說某些傳人所津津樂道的精華恰恰是大成拳的糟粕。本門在勁力上繼承了形意拳的整勁練法(實際王薌齋先生就是形意拳名家),故有「內提外連(隨)」之說,什麼是「內提外連」?沒有明確的說法。所謂內提,就是形意拳中「緊撮穀道內中提」,其含義是通過穀道上提把下肢的勁力通過髖關節帶膝關節帶踝關節,使力量聚于丹田(小腹),這樣使內勁歸於丹田,外在筋肉有向上牽拉之動(極細微,但能摸出來),我們所津津樂道的足趾抓地,足心空含是這樣形成的。穀道不提則髖不能上抽,髖不向上則膝不能有提縱之力,膝不提縱則足趾不能抓地,如此是大關節帶小關節,於層層遞進中,而使下肢與軀幹連成一體,這實際也是「雞腿」的真義所在,即內提外連。上肢勁法,薌齋先生要求為橫撐豎裹。所謂橫撐,即雙肩有橫開之力,勁力到肘,謂之肘橫;豎裹則是在橫撐之基礎上雙臂有前抱之力,但是在一個三維空間中有橫向、縱向和軸向,前抱為縱向是豎裹,向下抱為軸向亦為豎裹,故豎裹之力既有向前也有向下,其含義是向前豎裹肩不易下沉,肩不沉則手臂之力無法歸於身,故在向下之豎裹後,使上肢之勁力歸於丹田,手臂與身體亦連為一體。所以肩下沉使手臂有回抱之力,這樣,上肢與下肢都與身體有牽連之內勁,不但外形連到一處,而且內勁也歸於丹田(人體重心),這樣內外相連才能練出整勁和內勁。整勁是身體各部的協調統一,內勁則是培養整體基礎上的力量,所以不論站樁、試力多麼用功,如果不明上述兩點,永遠也難成一整體,更不用說整體發力。   有關大成拳技擊樁中前足如何去「站」,恐怕很多人都是足尖直出,這樣的站法,將會使下肢只有前後之頂力(有的連前後力都沒有),而無左右之力。正確的練法則是前足跟有外撇之力,足尖有內扣之力,這樣前後、左右均有支撐,使樁步穩健。如在實戰中,足踏中門一定要前足內扣,有抖撞對方前腿之含力,使對方連根拔起而飛出。不然,對方在失重時會順勢用膝頂撞我方的襠部。現在大成拳中腿的發力已基本失傳,其原因是只知站高樁,而不站中架和低架樁之故,從而造成下肢力量不足,也彈抖不出功力。取而代之的則是踢、踹、蹬等威力遠遜於散打的腿法。中架樁、低架樁更重視內勁的培養和修鍊,而不是重心放低就是低架樁。張恩桐先生之樁功勁力來源於低架樁(亦稱大渾圓),目的是為了培養腿部力量的彈抖功能,也是為了使內勁更加充實、飽滿。所謂氣充則力強,技擊樁之練法注重於神意與肢體的鬆緊運動,即精神、意念的內部活動是否能夠使肢體產生相應的反應。技擊樁是在外形不動的情況下,運用大腦的精神假借,使人體內在氣血向所思方向運動。如果能達到這一步,那就會感到雖外形未動,但內勁的催動而使形體有了極其微小的動(動狀之態),這樣,自身就有了阻力感,則具備了動的條件(即試力功夫)。但是,樁法訓練的過程,須培養出充實的內勁,所謂「體整如鑄,身如灌鉛」,即整體外在為堅實的支撐架,內在如充氣的皮囊,外形雖實但不僵,不影響動轉的靈活。所謂「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其含義極深,並非單一的放鬆。 [NextPage]  「五行拳」乃大成拳打法模式,源於形意拳五行操法,近代所傳大成拳,其五行拳已失去了薌翁五行之真義,如炮拳成了直拳,鑽拳成了鉤拳,劈拳成了拍拳,橫拳成了沒有威力的橫掃拳,崩拳更加離譜。如此,難道就是薌齋先生對形意拳的創新和發展嗎?大成拳現在有兩種流派:一種是現代搏擊派的大成拳;一種是所謂傳統的大成拳,後一種佔領了大成拳的市場。筆者分析,前一種吸收了現代打法(拳擊)的不是王薌齋的大成拳風格,也不能證明傳統打法落後於現代打法,所以會成為現代打法的大成拳,大概因為這位前輩年輕時也對拳擊鐘情的緣故。另外,所謂傳統打法的大成拳,則是外形上看似傳統,並不具備傳統打法的內核,是一種看似威猛,實則胡掄亂打的玩命拳,如不具備一定的身高體重,是產生不了威力的。薌齋先生的打法是劈、崩、鑽、炮、橫的五行勁力,動作亦不離形意之規矩,只是在落點變化上不同於形意拳,所以薌齋先生曰:是劈、崩、鑽、炮、橫;非劈崩鑽炮橫。因此我們深入地探討五行勁力時發現,劈拳似斧,有斬釘截鐵之力,其勁法為向前、向下之搨勁,但是一定要有向前打透之力後,才能形成向下的發力,而這個向下乃指向前下方45度角搨進。現在的劈拳則成了向下的拍力,根本無威力可言。拳譜有「沾實始發力」之說,力在掌根,雖為掌打,實為點打,如此才有透敵之力。崩拳似箭,有透甲之功,其力來源於雙手擰轉交錯以及後足雞步蹬踏之力,使拳似箭般抖出。鑽拳實為前打,小臂在抖出瞬間有擰鑽之力,為一弧線前打,並非現在像勾拳一樣的發力。炮拳打的是起落,應為先砸後炮或先炮後砸,故也有砸為炮之說。而現在炮拳則成了左右直拳,只是後手有上架之形,但已無挑掛之發力,更因不明蓄力而直接發力,故所發之力僅為外力而已。橫拳更加離譜,今之橫拳僅僅成了橫向發力。老譜中有「起橫不見橫」和「橫拳打豎勁」之說。橫拳之勁法乃身有橫意而拳為豎勁,橫拳似彈(彈弓),即有彈抖之能,固此為傳統五行勁法。薌齋先生乃郭雲深夫子之嫡傳,怎能不明此種含義,而創出於理於實踐皆不相通的五行拳呢?故現今之五行拳非薌齋先生之五行拳,實為後人不明真義而僅學其形而已。筆者曾搜集很多當代大成拳名家的錄像資料請恩貴先生欣賞,老人看後傷感地說:「哎!怎麼老先生的東西變成了這個樣子,不對,這不是王先生的東西!」後來,我通過恩貴先生的講解,才明白了五行拳的勁法以及五行合一的真正內含,而且也明白了王薌齋是如何從形意拳向大成拳過渡的過程。   此文能否使大成學子感到大成拳真諦呢?筆者認為,秘傳不在於招,不在於形,而是究竟應該怎樣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拳理和拳學要點。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深刻地體認,你練的不是拳,而是操。而沒有明師的教誨、傳授,也永遠不會登堂、入室。
推薦閱讀:

隨感:六十甲子本命元辰修鍊
喜好喜好的【女人修鍊】
陳氏太極拳修鍊要旨
道家修鍊方法:最上乘天仙修鍊法秘笈
女子如何修鍊成「精」

TAG: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