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三峽:香溪古鎮好風光
夢回三峽:香溪古鎮好風光
沒入水下的香溪古鎮,那自古以來的青山綠水,那數千年的文化遺迹,總在眼前揮之不去。
香溪古鎮什麼季節最美?
有人說,香溪古鎮春天最美麗。在古鎮任何位置向長江對岸看去,是一片花的海洋。從卜庄河開始,一直順長江向上延伸:窯灣溪、東門頭、龔家河、祠堂河、舊洲河,黃色的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李花,紫色的長春花……萬紫千紅。特別是桃花,如一條粉紅色的巨龍,橫卧在長江南岸。不僅是長江邊,香溪河兩岸也是繁花似錦,夾溪吐艷。每當春天來臨,香溪人,哪一個不是滿目春花?
香溪河春日
清同治年間有一位舉人范昌棣,寫有一首《吟香溪》描述香溪景色。
一棹入仙源,三月花如雨。
隔花不見人,欸乃一聲櫓。
——清·范昌棣《吟香溪》
「欸乃」是搖櫓聲。范舉人好像在吟誦:春日融融,胭脂點點。溪河兩岸,花樹比株成林。溪河之上,薄霧順流蜿蜒。花開,紅妝爛漫似雲;花謝,落英繽紛如雨。展眼望去,猶彩雲飄飄,若煙霞隱隱。一槳劃入這仙境,花蔟對面不見人影,只聽得見「欸乃」搖櫓聲——好一幅神仙幻境般的香溪春光佳景!
有人說,香溪古鎮夏天最美麗。清晨,天藍雲白,山秀水清,輕柔的峽風吹在身上真是爽!溪邊,到處是穿紅著綠洗衣女,姑娘們銀鈴般笑聲響徹香溪河畔,別是一番風景。中午酷暑,工人們各自尋覓著樹蔭,打杵插在背架里,倒頭睡在背架上,管它遠遠近近的鳥叫與那高高低低低的蟬鳴。到了下午,孩子們放學後一定會瘋狂般地奔向長江。剛到水邊,大一點兒的孩子穿著短褲,小一點兒的孩子打著條胯(赤裸的意思),大家皆迫不及待地撲向江水中。不必擔心,他們從小在江邊長大,個個是「浪里白條」。
香溪孩子愛游泳(何懷強攝於1974年6月8日)
有人說,香溪古鎮秋天最美麗。秋天,一陣金風掠過,青草漸漸枯黃,常青樹顏色慢慢變暖。山坡上,紅葉紅了,在風中搖曳著茁壯的枝幹。溪水上,飄浮的片片枯葉旋轉著,隨波逐流。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田野里一片金黃。田地周圍,房前屋後,碧翠的柑桔枝頭掛滿紅澄澄、黃澄澄的果子。人們穿梭於柑桔林中,興高采烈地採摘紅桔、桃葉橙、甜橙、臍橙、錦橙……人們摘下的柑桔一下子無法運回家,就手堆在樹下、路邊,像一座座金黃色小山。路過的人均有口福,此時「管吃不管帶」,看你能吃多少?
豐收季節
有人說,香溪古鎮冬天最美麗。冬天來了,古鎮上通常不下雪。想看雪?沒關係,古鎮東邊九嶺頭每年一定有雪。那皚皚白雪覆蓋在譚家山上,如同戴著一頂白帽。古鎮下雪天總是來得悄無聲息。如果晚上就寢時大雪紛飛,夜間聽見窗外枯枝斷裂聲,可以肯定是徹夜雪驟。果不然,清晨開門推窗,峽江兩岸銀裝素裹,分外妖嬈!此時,孩子們最喜歡——因為有雪可玩;大人們更喜歡——因為「瑞雪兆豐年」。
香溪瑞雪
我的QQ名叫「夢回香溪」。不少武漢同事問我:香溪有什麼美景?我們去,有什麼好玩的?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去吳家溝。先在酒廠朋友那裡把窖酒喝好,然後下香溪河坐船打魚。放鉤、垂釣、網舀,怎麼都行。香溪河的魚太多,什麼麻花魚、黃骨頭、鱷嘎子、橫插子、鯉拐子、胖頭兒、洋魚、草魚、甸魚兒……若能坐漁划子去打魚,那最愜意。一看打魚二看流水,船家說不定還給你唱上一段:「香溪十八灣,魚兒滿河灘。從前打魚要罰款,如今打魚沒人管。清晨划進馬龍潭,下午回來魚滿船……」
香溪河
香溪河(2002年)
後來筆者查閱資料,三峽大壩修建前,在三峽辦、四川科委支持下,四川自然資源研究所對三峽庫區進行漁業資源調查。1986年12月完成前期普查,編寫了《三峽庫區漁業環境和漁業現狀的分析》一書。書中統計結果,香溪河至少存在39種魚類。列表如下(括弧中是別名)。
香溪河原來有這麼多種魚,你知道嗎?如果你想看看每種魚的照片,可以上網搜索筆者另一篇文章《夢回三峽:三峽里原來有哪些魚類?》。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去逛逛老街。古色古香的老街,是香溪古鎮的靈魂。老街依山而建,大致呈東西走向,長約500米。過公路橋後斜向下,一直向東走,從西邊進入石板街,沿途有文具店、小學、郵政所、銀行、茶館、油炸館、餐館、派出所、診所藥鋪、糧庫糧店、民房……街道不寬闊,局部凸凹不平,有幾條狹窄小巷通往江邊。由於古鎮年代久遠,從後山上流下來的山水,形成兩條大溝,將整條老街分成三段。因此,狹窄老街上也就有了兩座橋:一座石橋,一座木橋。老街上青石板路,被千百年來的腳板打磨得鋥光發亮。在這條小街上,有天井式的曹家大院,西洋風格的李家洋樓,古樸的向家三層吊腳樓,新式的街東劉家高樓,還有青磚房、土坯房、板壁屋、吊腳樓——儼然一座古今中外建築博物館!
卜庄河看香溪古鎮
江中看香溪古鎮
俯視香溪古鎮
香溪峽口看香溪古鎮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到鎮東的岩(方言讀ǎi)頭起,去看清濁合流。香溪與長江匯合處,一年四季涇渭分明。香溪水,長年清澈見底。生活在香溪河畔的人們都知道,即使大雨引起山洪暴發,溪水短時間內變渾濁。但雨過天晴,溪水會很快恢復它清純的本來品質。香溪古鎮東邊注入浩浩長江的香溪水,與挾裹泥沙的長江水在匯流處,常年形成清濁分明的分界線,令人稱奇。在古鎮東頭約100多米長的岩頭絕壁上散步,鎮東紅紅的石榴花,楊家沱鵝黃色的菜花,對岸亭亭玉立的昭君姑娘,清濁混合的江水,悠閑打魚的小舟——是不是一幅恬靜淡然的水彩山水畫?
香溪古鎮岩頭起看清濁合流
香溪口的昭君塑像
如果朋友來香溪,我會帶他去看看八字門弔橋。這89年才建的弔橋,不僅方便了劉家壩、新屋包、尹家灣、胡家坪的民眾出行,八字門居民過河也容易多了。慢慢地走到橋中心,吱悠吱悠,150多米長的鐵索全部晃蕩起來,別是一番風味。膽小的女生若大聲尖叫,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絲迴音。因為兩岸綠色植如同厚厚的吸音層,能將聲音全部吸收。站在橋上,香溪河口的船隻顯得太小,感覺就像是玩具。香溪碧綠澄明,溪畔果樹成林,來來往往的路人,如同在畫中行走。
香溪河八字門弔橋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到大麥沱觀車渡夕照。夕陽西下,香溪峽口北岸雞籠山與南岸雞米寺山被照得十分清晰。滔滔大江,浩浩蕩蕩向東奔流。汽車輪渡在卜庄河與大麥沱之間往返忙碌,船的輪廓在夕陽下呈現一片金黃。兩岸輪渡上下坡車道,十分醒目。大車小車,客車貨車,上坡一條龍,下坡一條龍,上上下下,形成一幅動態的壯觀畫面。
卜庄河至香溪大麥沱輪渡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去大麥沱西詭異的三門洞探奇。三門洞,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叫的?我懂事時,那裡至少有五個洞。以前,三門洞是香溪古鎮到歸州古鎮必經之路。小時候總聽老人講那裡棒老二(打劫的盜匪)特別多,經常發生殺人越貨的事。因此一走近那裡,就想到「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晚上斷然不敢從此經過。後來修了公路,三門洞就在公路上。我和小夥伴們白天去看過,洞不深,在洞里可以看到香溪峽口。此洞會不會是抗戰時,封鎖江面的戰鬥堡壘?進洞後,偶爾還可以看到篝火灰燼,或許是過路人在此避過雨?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帶他划船到香溪河上看月亮。入夜,帶上酒食出發,溯流而上。香溪河觀月不同於其它地方,除了四野月光如銀,更有溪畔草木花香!清代山水畫家劉允升,號桐村,觀賞香溪月亮後寫有一詩。
林巒雲水共幽芳,天與昭君寫淡妝。
明月溪光開鏡匣,芙蓉出色想衣裳。
哀情訴自琵琶曲,兵氣銷為粉黛香。
青冢年年無恙在,西風吹徹玉關涼。
——清·劉允升《香溪觀月》
你看,林木蔥蘢,重巒疊影,雲霧水色,幽花吐芳。如同蒼天為昭君打扮,淡淡妝,天然樣。明月照射在溪流上,好似打開的鏡匣一樣相互輝映。與朋友舉杯邀月,共度良宵。這時,溪上映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最容易聯想到遠在大漠的昭君。姑娘,你可安好?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會晚上帶他去水府廟觀香溪古鎮萬家燈火。站在水府廟門前看長江,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會化作他的真切實感。轉身面對古鎮,從江邊漁火,到小鎮萬家燈火盡收眼底。滿目燈光,或明或暗,亮亮閃閃;山上江面,星羅棋布。此時,最能體會到廟門對聯「日觀千人拱手,夜看萬盞明燈」的描述,實在精到!
香溪水府廟
水府廟看香溪古鎮
朋友如果來香溪,我一定會午夜帶他到香溪峽口聽風——因為這是我的至愛。回想當年住在香溪對岸石灰窯背石灰的日子,白天總是汗流浹背,最大的享受是夜半獨自坐在峽口絕壁巨石上聽峽江風。夜闌人靜,深遽的峽谷張開黝黝黑洞,好像時空隧道就在眼前,令人感到好奇而神秘。或許是晝夜冷暖空氣對流,兵書寶劍里陡峭絕壁間流動的空氣聲音產生極大變化:「呼——」是正常聲音,「嘶——」是急風聲音;「呼——嘶——呼——」是時而緩和,時而急促的風聲;「呼——嘶——吱——」是越來越急促的風聲。在這聲音中,一直伴隨有電線杆上電線發出的「嗡嗡」聲。如果江中有夜航輪船,船上舷燈照亮了江面,船頭探照燈四下照射,疾駛而過。輪船拉響汽笛,「嗚——」。汽笛聲在峽谷里回應,越來越弱。我數過,至少有三次迴音出現。如果有夜航的機動船與輪船在峽江里相會,它們會用長短聲來通知對方選擇航道。輪船發出聲音「嗚,嗚——」,一短一長,告訴機動船:我從右邊航道走。機動船發出聲音「嘟,嘟——」,一短一長,回應輪船:我也從右邊航道走了。兩船的回聲在峽谷里迴響很長時間。加上風聲、電線聲、遠方偶爾傳來的犬吠聲,渾然構成一場峽谷交響音樂會,妙不可言!!
其實,香溪古鎮的美景,早已選錄在縣誌中——同治年間「歸州八景」,有三景在香溪古鎮。這三景是:玉洞靈泉、雞籠夕照、歸峽風帆。
玉洞靈泉美景在玉虛洞。
玉虛洞位於香溪河東岸譚家山山腰,又名神農洞、玉石洞。玉虛洞因何而得名?據《歸州志》,「唐天寶五年(746年),有人遇白鹿於此,薄而觀之,洞壁間有異紋,略作龍虎、花木之狀。東石正圓如日,西石半規如月。中有石三座,鍾乳下滴,結成佛像,列於前後,溫潤如玉,因名玉虛洞。」
此洞享有盛譽,原因有三:地理環境幽奇;泉水名聞天下;文化遺迹悠久。
玉虛洞口呈半月形。進洞沿陡坡下50餘步,洞室豁然開闊,洞底地面平坦。玉虛洞左右各有一個小洞,一名青蓮,一名水簾。洞後譚家山,洞前香溪河。古歸州八景中,「玉虛三洞」或「三洞參佛」景點即在此。玉虛洞口呈半月形,青石上刻有「玉虛洞天」四個大字。入洞後,斜下數十步,便到了光滑平展的洞底。洞底長約85米,寬約45米,高約50米,寬敞壯麗,猶如地下宮殿。玉虛洞內有一根高約10餘米的巨大鐘乳石,其形如龍盤石柱,直指洞頂。據說,它是秭歸迄今發現最大的石灰岩溶洞。玉虛洞長年冬暖夏涼,清泉不絕,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稱為「洞中魁首」,當之無愧!
玉虛洞泉水,名揚天下。唐朝有一位才子張又新,深州陸澤(今河北衡水深州縣)人。在三次朝廷大考中,他連中三元,均得第一名。此人嗜茶,品遍天下名茶,出一書《煎茶水記》。書中遍數天下名泉,其中將香溪水列入「歸州玉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
在他之前,有一陸羽。他一生愛茶,精於茶道,以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人們稱他為「茶聖」。他嘗試過各地泉水煎茶,最終排列出六大天下名泉,其中有「第四泉:香溪水。(註:位於湖北秭歸香溪鎮北4華里處譚家山玉虛洞下)。」香溪河畔玉虛洞泉水被列為全國六大名泉之四,可見香溪水在「茶聖」心中是何等的神聖!
玉虛洞內外摩崖石刻和碑刻很多,現存最早摩崖石刻為宋朝謝崇初所題,最長碑刻為清代甘立亨所撰。嘉慶六年,甘立亨其兄甘立朝來歸州任知州,他也跟隨來到歸州。聽說玉虛洞勝景,兩次入洞探究,寫下《游玉虛仙洞記》。此記描述了玉虛洞內奇特景物。
玉虛洞內宋代題刻
中國古代流傳,凡是名洞總有仙怪,玉虛洞也不例外。當地村民傳說,玉虛洞內原有一仙女,長得如花似玉,常常助人解難,人們稱之為玉虛仙女。一個劉姓財主不懷好意,圖謀不軌。玉虛仙女懲治劉財主後,雲遊深山,品嘗百草。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她把從各處採集來的珍貴藥草放在玉虛洞口,供百姓服用,藉以免除病疫。明代詩人劉蔭來此遊玩後,曾寫過一首《游玉虛洞古風》嘆息:「玉虛仙子歸何處,採藥山中不知去。……」或許,玉虛仙子已採藥歸來,也未可知?
玉虛洞有異境,有靈泉,還有玉虛仙子,國人皆知。於是,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一些名人軼事。
蘇軾赴京趕考,途經香溪,很想到玉虛洞看一看。不期船上的人瞞哄了他,使他終未成行,留一心結。後寫一詩記錄心中懊惱:
玉虛悔不至,實為舟人誑。
聞道石最奇,寤寐見怪狀。
——宋·蘇軾《出峽》
「寤(wù)」即醒,「寐(mèi)」即睡。詩里說,東坡先生後悔當初被船上人哄騙,找各種理由使他游玉虛洞沒能成行。落得最後,醒了時想著玉虛洞,睡著了還是夢見玉虛洞。
陸遊則不然。他路過香溪,專程入洞觀光。他的《入蜀記》曾記有:「十五日。……肩輿游玉虛洞。去江岸五里許,隔一溪,所謂香溪也。……呼小舟以渡,過溪,又里余,洞門小才袤丈。既入,則極大可容數百人,宏敞壯麗,如入大宮殿中。有石成幢蓋、幡旗、芝草、竹筍、仙人、龍、虎、鳥獸之屬,千狀萬態,莫不逼真。其絕異者,東石正圓如日,西石半規如月,予平生所見岩竇,無能及者。」閱讀此文,陸遊對玉虛洞細膩的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
看來,為一睹玉虛洞芳容,東坡失意,放翁如願。
香溪古鎮東邊有一座山,形似雞籠,叫雞籠山,也稱蛤蟆山。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白狗峽,在秭歸縣東二十里。據《道經》,系七十二福地之數。又名雞籠山。」雞籠山陡崖壁立,江邊崖龕中有石,極似白狗。平時,如狗形的白石清晰可見。每當下雨前,狗形白石顏色變青。當地人常以「白狗」測晴雨。若「白狗」顔色變青,則預示著即將下雨。最早記載此事是南朝盛弘之,他在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撰寫的《荊州記》中記載:「蜀江水中,兩右如削紫色壁之際,隱出白石,如狗形具足,故名。天欲雨,則狗形青,居人世間卜陰晴。在今歸州東南十七里。」《元和郡縣誌》雲「石形隱起如狗,因名之。此石大水則沒,行人無不投飯飼之。」《歸州志》也有描述:「天欲雨則狗青,居人以此卜陰晴,甚驗。」居住在白狗峽中的山民憑經驗以「白狗」視為天氣預測的神靈,至為虔誠。即使洪水時將「白狗」淹沒,人們仍然在江邊投食供奉。
雞籠山位於香溪峽口北岸
南宋之前,人們將此峽一直稱作白狗峽。峽谷風光,為人稱道。宋朝詩人范成大曾寫有一首描述白狗峽的景緻。
江紋圓復破,樹色昏還明。
連灘竹節稠,洶怒奔夷陵。
石磯鐵色頑,相望如奸朋。
踞岸意不佳,當流勢尤獰。
山回水若盡,但見青竛竮。
慘慘疑鬼寰,幽幽無人聲。
顛沛安危機,艱難古今情。
俯窺得目眩,卻立恐神驚。
白雲冒岩扉,下維玉虛庭。
神仙坐閱世,應笑行人行。
——宋·范成大《白狗峽》
「天欲雨則白狗青」,是一種物理現象。因為石頭熱導率(物理名詞,即物體導熱能力的量度)比空氣大,故而吸熱快,散熱也快。特別是夏季,石頭溫度低於空氣溫度,當空氣中含有較多水汽時,水汽附在石頭上凝結。石頭上水汽越多,由於光的折射緣故,石質則越顯青色。
天長日久,風吹日晒,加之反覆附著在石頭上水汽氧化作用,這些白色石頭逐漸變灰變暗,與周圍岩石顔色融為一體。千百年後,「白狗」慢慢地消失,白狗峽的稱謂也逐漸被人遺忘。隨著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在民間廣泛傳播,白狗峽被越來越多的三峽人叫作「兵書峽」,或「兵書寶劍峽」。
船行峽中,遠遠仰望,只見北岸絕壁上有一洞穴,洞口的層疊物好像是一匒書卷——這便是人們傳說中的「兵書」。峽江水位較低時,可以清晰地看見在「兵書」左下方峭壁上,另有一條劍狀岩石,劍尖向上指向天空。人們傳說,那洞穴中藏有一匒兵書,此乃當年諸葛亮路過三峽時,將他畢生的兵書留在絕壁之上,待有識後生取讀。為保護兵書不被歹人盜走,另留下一柄寶劍倒置在側,作為鎮書之寶。久而久之,此傳說越傳越廣,人們便將此峽稱作「兵書峽」或「兵書寶劍峽」。不過,也有另一種傳說:「兵書」並非諸葛亮所傳,而是漢朝開國謀士張良雪藏於此,以便傳於後人。
兵書寶劍峽
兵書寶劍峽之兵書
兵書寶劍峽之寶劍
明朝中葉,「兵書峽」或「兵書寶劍峽」始見於文字,且名聲遠揚,而「白狗峽」的稱呼逐漸淡出。詩詞中,兵書峽稱謂最早見於明代何景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河南信陽人何景明時任中書舍人,奉命出使雲南,路經此峽,留下《兵書峽》一首。
空岩一卷書,綠苔字應滅。
志決功不成,千載有餘烈。
——明·何景明《兵書峽》
清同治《歸州志·八景》描述「雞籠夕照」景觀「夕曛返映,浮嵐如畫。」「曛」即黃昏、傍晚。雞籠山,東坡陡峭,為典型的三峽斜切地貌;西坡山腰胡家坪地勢稍緩,然後斜插到香溪河畔水府廟;南面兵書寶劍峽如刀削壁立千仞;北邊與譚家山相連,迤邐雄壯。由於雞籠山高聳入雲,氣勢宏偉。黃昏,夕陽要落山前,一抹陽光照射在山巔,顯露出金黃色的峰頂。從上游石門看去,夕陽下的雞籠山金字塔般的巔峰如同浮在白雲之上。近山翠濃,遠山煙淡;近黯遠明,濃淡相宜——好一幅如詩如畫的雞籠夕照圖!
「歸峽風帆」的「歸峽」在哪裡?清同治《歸州志》中對歸峽風帆的描述是:「古三峽之一。入蜀舟航至此,必乘風而行十餘里出香溪口,帆影絡繹不絕。」地理上,白狗峽自殷商開始屬歸國(即今秭歸縣),一直屬於古代歸州府轄地,因此也稱「歸峽」「歸州峽」。由此可見,「歸峽」指的是古代的白狗峽,今天的兵書寶劍峽。
兵書寶劍峽還有一個名,叫米倉峽。在兵書寶劍的斜對面,距小青灘上游不遠的峽谷懸崖下有一岩洞。當江風勁吹時,白色的碎石順豁岩經洞口漏入岩下,好象是糧倉開口向外流出的白米。當地人傳說,那是諸葛亮當年屯糧的米倉,洞口叫米倉口。「米倉峽」由此得名。
香溪峽口,兩岸是直上雲天的峭壁——江北岸是雞籠山,江南岸是鎖住山米倉口。雄偉的大山擋住了高層空氣流動,兩岸挺拔陡峭的石壁,迫使此段峽谷江面上形成巨大的氣流,受阻的流動空氣順勢而匯合成峽江風。
峽江里一年四季都有風,不是上風,就是下風。香溪古鎮街上長大的孩子,都會唱一首兒歌「香溪白狗峽,天天把風刮,十天半個月,不是上刮就下刮。」行船有經驗的駕長,總可以藉助風力,揚帆而行。
你看歸峽風帆:一抹晚霞,映紅了峽中雲霧繚繞的山峰。晚歸帆船,在勁風中溯江而上。峽江兩岸,壁立千仞。滔滔江水,浩浩向東。百舸爭流,劈波斬浪。峽風正勁,帆鼓船疾……
風帆出峽圖(岑學恭畫)
便將萬管玲瓏筆,難描香溪古鎮美!
推薦閱讀:
※《與朱元思書》《三峽》練習題答案
※《三峽》教學設計(點評)資料全有筆記
※三峽1916新品黃金「道」酒上市眾明星助陣喝彩
※江湖三峽
※第25課《三峽》習題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