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金洞寺: 文殊普賢殿山門枓栱觀音閣宋代

【轉載】金洞寺: 文殊普賢殿山門枓栱觀音閣宋代

2014-03-20 21:04:40|分類:默認分類|舉報|字型大小訂閱

本文轉載自周青耀《金洞寺: 文殊普賢殿山門枓栱觀音閣宋代》

【金洞寺(1)】

--- 怎一個亂字了得 ---

金洞寺,也叫金門寺,位於晉國忻州城西北約20千米的合索鄉西呼延村西約一千米的山腳下,依山勢層層起伏而建,現存的廟院座北向南為二進院落。從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域上說,這裡距離我們頭腦中理解的「五台山」已經很遠了,但是金洞寺的主殿並非常見的大雄寶殿(以供奉釋迦摩尼),而是明顯屬於「五台山性質」--- 主殿供奉文殊菩薩,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因此,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時,都把金洞寺歸入到五台山寺廟群中。主要地因金洞寺中保存的宋代木結構建築「轉角殿」至為珍貴,公元2006年6月7日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是「省保」標誌碑】

【「金洞寺平面草圖」】

金洞寺的殿宇朝向及其布局很不普通:主要殿宇都隨正殿一字向前看,而不管前後順序,左右次第;完全不似我們常見的寺院布局那樣,配殿(或廂房)是面對面地恭維主殿,這種奇特的樣子至少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如果僅僅是殿宇的朝向不普通也就罷了,更要命的是:金洞寺殿宇的布局也是一塌糊塗--- 正殿左右兩邊不是跺殿,正殿左邊附近是兩眼窯洞;遠處是一座朝向正殿的偏殿,其他房子都隨主殿「向前看」,唯獨這個房子她的朝向又改「正常」了。

而正殿的右側卻是一座三教殿,與正殿不分「主次」地位於同一起跑線上,這也就算了;問題是這兩個殿還不是一條直線--- 三教殿是偏離正殿的橫向延長中線的(為了圖片美觀,我的草圖沒有表現這個錯位)。

正殿前方的左右,又分別建有兩座殿宇:左邊的就是著名的「轉角殿」,右邊是普賢殿。不管怎麼說,以正殿來說,這兩座房子倒是對稱的。但是這兩座的房子不僅外觀相差懸殊(轉角殿是方形單檐歇山頂,普賢殿則是矩形單檐懸山頂),而且她們相距中軸線的距離不一樣。

金洞寺把我們習慣中的「中軸線對稱布局」純粹藐視,把我們的整齊有序的傳統布局搞的一片混亂--- 所有這些殿宇亂七八糟,不僅外觀上五花八門,而且其位置自由散漫。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當初創建時就是如此混亂呢?還是歷代添建、改建時隨心所欲呢?不得而知。總之,這破廟完全顛覆了我們所能接受的「正常思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金洞寺(宋-清)】

【山門·外觀·清】

【觀音閣(山門內觀)·清】

【(山門內)觀音閣壁畫·清】

金洞寺山門也是一座不算普通的建築,外觀看上去是一座高層的、單檐懸山頂的拱券門洞,面闊尺寸很小,孤零零地駐守在整個陣地的最前沿。但是當你穿過門洞後看她的內觀,她又變了--- 成了一座底層通行的二層樓閣,類似於晉中或晉東南常見的山門兼倒座舞樓。不過金洞寺這個不是倒座舞樓,是倒座觀音閣。這種在門洞上方,與門洞聯體建造殿閣的形制本身不算稀奇,比如晉中一帶常見的堡(寨)門就是這樣,問題是金洞寺是山門(當然,這不是孤例)。

在山門內的第一座建築,我叫她「二道山門」,因為鐘鼓樓位於其兩旁(當然這不是「絕對理由」,因為鐘鼓樓的位置本身就很亂。正常來說,鐘鼓樓是位於山門左右兩側的;但是也有位於山門兩側而靠後的;還有的是位於院子正中間的左右兩側;甚至更有位於大殿左右的。)所以我不知道這座建築究竟是「殿」還是「門」。不過現存的這座建築是「門殿混合物」--- 左邊是娘娘殿,右邊是關帝殿,中間是過道門。

總而言之,金洞寺把這眾多稀奇古怪(儘管不是絕無僅有的孤例)的形制布局集於一身,使她顯得很別出心裁,甚至在晉國數以千計的寺廟中鶴立雞群,確實讓人驚詫不已又耳目一新。

【「二道山門」及鐘樓(及鼓樓遺址)·清】

【文殊殿·明】

【文殊殿前檐枓栱及里轉】

【文殊殿後檐枓栱及里轉】

【文殊殿梁架】

金洞寺文殊殿是其主體建築,位置也在整個廟院的最高處,俯瞰著整個廟院。現存文殊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大眼看上去可能也是一座進深大於面闊的異型殿宇。從木結構看上去,確是一座明代建築,清代維修過。前後檐均有枓栱且形制不一,後檐枓栱看上去比較古老,明顯早於前檐,假枊甚有早期遺韻;前後檐枓栱里轉均設「挑斡」。

文殊殿的梁架為四椽栿對前後劄牽用四柱,四椽栿和下平槫為柱樑造,而上平槫和脊槫下均裝令栱。殿內空間寬綽。左右山牆的正中間底部,各遺留壁畫一幅,均為單人繡像,看上去筆法流暢、構圖粗狂,頗有些韻味,可能是明代所作。

殿內左側山牆上緊貼壁畫的左側,有一大段道家的「勸善文」,字跡清晰、篇幅完整,可以流暢識讀;該文為一個叫做「張瑞春」的道士所題,落款日期只寫著「己巳秋月」。文章沒有題目,以一首七律開篇,內容冗長,雖稍兼韻文和駢文的意味,但是語言淺顯,可能是民國遺作。

【文殊殿壁畫·明】

【文殊殿「道士《勸善文》」·民國?】

【普賢殿·清?】

【三教殿及前檐枓栱·明】

金洞寺除正殿以外,三教殿也是明代所建,形制普通,不過建築還算精良,三開間四架椽;普賢殿看上去是新建的,或者是落架大修了;與普賢殿隔中軸線相望的就是轉角殿,此殿為方形,木構奇特,不僅宋代作派悠揚,而且殿內保存了一座完整的同代小木作,梁栿下滿是歷代題識。轉角殿是整個金洞寺的核心價值所在(另外發文)。

【廟院一瞥】

【轉角殿·宋】

【窯洞·民國】

文殊殿左側有兩間窯洞,題額為「無所住」,可能是禪房。如今西呼延村看廟的大姐曾經住在這個窯洞中,大姐的父母就是看廟的,如今傳了輩數,她也接著看廟。不過現在「正規」了,她領取文物局的補貼,屬於臨時文保員的角色,不是義務性的了。大姐的姑姑(抑或是她母親)曾是金洞寺的出家尼姑,「文革」中捨身保廟,使得金洞寺轉角殿得以殘留下來,後來她被迫還俗。

在眾多的資料中都提到金洞寺有一座經幢,上面記載了轉角殿的建造年代,但是我們沒看到這截經幢,也許是我們看的不仔細(好幾個殿都沒進去),也許這經幢已經不在了。以石頭佐證木頭,本來也不算什麼高明,但是宋代的經幢本身還是有價值的,因此如果是我們大意了,那真的有些遺憾。

不過在金洞寺的右側牆外,我們意外地看到一座石塔。這個塔就在距離金洞寺圍牆不過30米的路邊,毫不隱蔽卻從未有人提起過,所以我壓根就不知這個石塔的存在,這屬於我的一個意外發現。該塔高約2米,基座被掩埋只留塔身,石塔雕鑿樸素,構造簡潔,特徵不太明顯,塔身也沒有文字,從造型上看,與晉中的同類型石塔比較,大致不會早於明代。可能是金洞寺的和尚墓塔。

【石塔·明】

【金洞寺院內】金洞寺可算是我們此行「順便撿到的」最驚奇的「國保」,因為我們事前壓根就沒想到過她,純粹是因為我們的計划進行的順利節約了時間,才開始關注她的。事實上我們當時甚至連她在哪兒都不知道,是「旅行者」進網吧花了一塊錢才得知她的準確地點的。隨後我們從忻州市內打車前來,苛刻的「的哥」除了行車之外,只給我們半小時的時間遊覽金洞寺。所以我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轉角殿上了,其他殿宇甚至根本就沒進到屋裡去看。當然,我們不是遵守的哥的時間,如果有必要的話,我們一句話就打發他回家了。只是由於轉角殿實在太精美了,大樹底下的小草,誰顧得上看呢?


推薦閱讀:

今天,觀音菩薩與我最投緣|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殊勝佛日
三十七天的人間奇緣和奇蹟!(一位非佛弟子親歷觀音菩薩顯靈的經歷)
觀音菩薩渡眾生
觀音靈感歌
男戴觀音女戴佛

TAG:轉載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