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麗:國際視野下的家庭早教

家庭

早教

中國育兒觀

的幾重幾輕

做了15 個國家的文化比較,發現 15 個國家裡面,0 到 6 歲孩子出現笑容頻率最少的是中國。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苟言笑?除了和我們的傳統文化,喜怒不形於色有關,最重要的一個恰恰與早期人際關係中母親的笑容有關,如果媽媽經常沒有笑容,孩子就不能有燦爛笑容。美國哈佛大學做的一個研究,表明如果每天家長和孩子有肌膚接觸,會對早產兒有好處。

我們傳統是祖父母在家庭中佔主導地位,今天開始轉變了,表現在以兒童為中心,一個家庭圍繞孩子在轉。日本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還是比較長幼有序的,祖父母比較悠然,相對參與度小一點。在歐美,早期家庭關係中,祖父母是更加超然的角色,父母和孩子平起平坐,祖輩有自己的生活,這個情況在我們中國目前很難做到。也就是說,祖輩帶孩子成為我們今天重大的課題。

在育兒觀的比較和思考中,中國家長育兒觀有幾重幾輕——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輕情緒情感發展;重學歷水平,輕實際技能獲得;重孩子出人頭地,輕與人和諧;重孩子的生活滿足,輕精神世界豐富。我們有實際的研究為證。第一是我們在幼兒園的門口看家長接孩子,問的第一句話,70%的家長問今天學到什麼本領了,20%的家長問寶寶今天吃了什麼?10%的家長什麼也沒問,接到孩子就走了。這麼長時間,有沒有家長問寶寶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這個問得相對比較少。

我們對智力的重視遠遠超出一般的國家。另外重學歷水平,我們十年中做過兩次研究,發現對孩子將來學歷的期待,日本的家長 50%是大專或以上,50%是隨便都可以。中國的家長 100%要本科,還有 50%要博士。

西方國家

育兒觀的比較

下面講一下日本家長的育兒觀。大地震後,日本民族表現出的一些對災害的態度方式,我覺得跟早期教育有關係,比如說,他們特別注意孩子與孩子的和諧相處,重視孩子體魄強壯,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禮儀,獨立自主和勞動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講一個言傳身教的事。我曾經在日本呆過 9 年半,2007年又作為訪問學者去了日本,這一年沒有回來過年,老師讓我去他家。家裡人馬上抓住這個機會,要給客人行大禮,不是因為我是什麼大人物,而是抓住一個言傳身教的機會。兩歲的寶寶看到媽媽如此恭恭敬敬地行大禮,就跟著做了一個極為規範的五體投地的動作。看,媽媽並沒有把孩子的頭往下摁啊。

我去我們的幼兒園,看到比較多的是人際交往當中缺乏禮儀,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下午兩點半起來,23個小女孩,老師給梳頭,梳好了,孩子頭一揚走了。我說怎麼這麼沒有禮貌,連謝謝都不說。結果看第二個孩子也一樣,23個孩子都這樣。三四歲的小朋友,上完廁所,老師幫他把衣服塞到褲子里,他們也不說謝謝。

如何培養獨立自主精神?

  • 孩子一歲半就自己吃飯。孩子自尊心的培養是從小開始的,通過對物體的關係,能夠駕馭。我們到中班的幼兒園去,還有孩子在喂飯。

  • 這張照片是一個媽媽讓很小的孩子走在一段矮牆上,媽媽說冒險精神從小要培養。孩子的畏懼情緒如果在小時候沒去除的話,長大會有比較大的社交恐懼,這是目前世界上宅男宅女越來越多的原因。許多家長不願意孩子冒險。我們的早教很少有冒險的東西,固然和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還有家長對老師的要求,不能摔傷,不能骨折,不能有一點小的擦掛。這樣如何讓孩子去冒險?

  • 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問題

  • 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腦癱,媽媽抓著孩子的手讓他把椅子推過去,說如果我把椅子推過去用不了30秒鐘,但我和孩子推可能要3分鐘,但從小要學會責任感,今天我幫他推,明天誰幫他推呢?由此聯想到我們的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寶寶摔倒了,哭了,家長會抱起來,使勁蹬地板,都是地板不好;撞了桌子,打桌子,都是桌子不好。寶寶不哭了,學會了把責任推給別人。

  • 歐美家庭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平等和諧,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和表現,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禮儀和決策能力,勞動能力。我在美國待了兩年,覺得美國的文化是注重自信心的培養。

  • 瑞典是非常富裕的國家,他們所有的教育全免費,再豪華的幼兒園也是免費的。這麼富裕的國家,他們給孩子什麼?讓孩子吃苦耐勞。所以我想,今天我們要跟別人競爭,可能問題不在於智力問題,而在於體力和毅力。

  • 「真正」二字

    知易行難

    在座各位都愛孩子,是不是真正愛孩子呢?我覺得「真正」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兩個字體現在什麼地方?比如,孩子喜歡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我對這句話一半贊成,一半反對。我們做過一個80後家長的問卷,85%的家長認為應讓孩子充分自由無憂無慮地長大,願意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但是如何把握度,到底從哪個角度愛孩子,這是一個問題。

    關注安全依戀的形成

  • 孔子偉大在於他的中庸之道,什麼是適宜的?如果在座的家長,有0到3歲的寶寶,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和孩子形成安全依戀。什麼是依戀?看這張照片,這個寶寶手舉起來了,腳也抬起來了,為什麼如此興高采烈?因為,第一,大人目光的注視相當重要,0到3歲的寶寶主要看大人的三角地帶,眼睛和嘴巴,你的目光在關注,孩子知道你在關注他。第二是笑容,非常誇張的笑容。還有是非常高的聲音,寶寶喜歡高8度的聲音,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跟寶寶說話要有歡聲和笑語。家庭環境很重要,形成安全依戀的,就是情感的紐帶。

  • 以往我們研究親子依戀是母子依戀,但後來發現,父子依戀相當重要,有一個心理學家科坦丘克對144名6—21個月的嬰兒進行了與父親分離的實驗,結果嬰兒90%表現了對父親離去的痛苦。寶寶和父親有天然的聯繫,父親參與育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將來是不是能夠敢於接受風浪。

  • 關注寶寶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 積極的自我預期情緒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關注寶寶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形成,0到6歲的孩子可能內疚和害羞、自豪並存,所以「在家是條龍,在外是條蟲」。關注孩子成長,每個孩子氣質不同,要分別對待。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關注寶寶積極的自我預期情緒,就是自尊。跟自尊反方向的是消極的,一是嫉妒,一是後悔。一般9歲以後才有後悔這一說,但嫉妒是蠻早就有的。積極的自我預期,自尊,跟良好的自我意識有關聯,比如能夠成功駕馭某件事情,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拿東西。被動性的兒童,從來不主動舉手發言,從不主動和別的孩子玩,一家訪,發現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往冰箱一看,爺爺就知道他要喝水了,什麼話都不說就把水拿過來,只要把眼光往那兒一瞟,奶奶就把玩具拿過來。孩子什麼都沒做,就什麼都有人做了,這其實是傷害了孩子,久而久之什麼都不能主動。讓孩子自己操作,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這樣關注寶寶自尊的養成。

  • 關注寶寶的情緒表達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關注寶寶的情緒表達。孩子最開心的是什麼?來自遊戲。這恰恰和我們文化有衝突。我們的文化是業精於勤,荒於嬉,但其實遊戲對孩子是最快樂的,而且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二,幸福來自被愛,就是看家長對他的愛有多深。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因為在家裡熟悉所有親人,而真實的表現自我,到了外面,馬上就有人際關係的壓力。

    心理學家對嫉妒分成兩組,一組是讓家長有意識地疏導,特別是弟弟妹妹出現了,或者跟其他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嫉妒情緒,爸爸媽媽總是有意識地說明、疏解。還有一種是讓他嫉妒吧。小孩9歲時做追蹤研究,嫉妒情緒得到宣洩的孩子不僅社會交往好,語言能力好,連數學成績也遠遠高於另一組。嫉妒情緒為什麼會影響到學業呢?有一種很好的解釋,前一類會認為不是老師或家長不喜歡我,是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而嫉妒的孩子會覺得被忽視,所以自卑。嫉妒的情緒得到及時宣洩,讓孩子知道媽媽爸爸愛他,這是相當重要的。

    關注寶寶移情

    能力的培養

    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會關注寶寶移情能力的培養,就是把人家的情感拉到自己身上,感同身受。其實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有天然要去安慰別人的生理移情,為什麼人到後來越來越冷漠?可能跟我們早期發展教育有一點關係。這個移情能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關注孩子大能力的培養

    真正的愛是關注對孩子大能力的培養。大能力第一要培養孩子的信心。很多孩子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信心。有一次我到一個幼兒園去,老師拿來新玩具,一個小男孩在後面坐著,不去玩,他說我不會玩。我說新玩具,你怎麼知道不會玩?他說我很笨。問他媽媽,她說我孩子很聰明的,但她在別人面前說過自己孩子笨。

    培養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專註的態度,但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不要給他高於發展水平的任務,否則做不下去,形成淺嘗輒止的壞習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馬上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行為。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能夠友好對待十多年前性侵過自己得繼父以及不知情的母親?或者說需不需要?
    戀愛7年談婚論嫁的時候男方父母以買了房無餘錢希望一切從簡否則就推遲婚期怎麼辦?
    261.與喵共舞140~送鑰匙
    你媽媽/爸爸跟你說過次數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
    不和睦家庭十個寫照

    TAG:家庭 | 早教 | 國際 | 視野 | 國際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