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三講 (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三講(下) 2014-09-01 18:03閱讀:

X  看到講表的三十六頁,我們剛剛講到『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願,這是《華嚴經》的思想,就是你一念具足叫做念劫相融,所以你一念跟普賢行願這種功德力相應的時候,你就可以一念具足一切的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夠圓滿無量無邊的功德叫作『一念一切悉皆圓』,叫作念劫相融。己三、結成迴向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再來講到「結成迴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這是一般我們在講的迴向文,普賢菩薩殊勝的行願,具足無邊的殊勝福報,但是我們都迴向給一切的『沉溺諸』有情,這是迴向『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迴向一切的六道的眾生他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能夠見佛聞法,證得無生法忍,究竟成就佛道這是迴向給眾生。乙二、結說贊善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接著「乙二、結說贊善」,「結說贊善」就是前面普賢菩薩受善財童子的乞請來演說普賢十大願王。我們翻開最前面好了(可能大家都忘記),所以我們看到經文的最前面,在第八頁《普賢行願品》這一品是由善財童子來乞請普賢菩薩來宣說,比如說第八頁你看最前面的序分『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這就是前面普賢菩薩用偈頌,來稱讚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然後『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是普賢菩薩告訴華嚴海會的菩薩,還有善財童子說,他之前用這麼多的偈頌來稱讚如來的勝功德,這只是占如來功德的一小部分,假設如來殊勝的功德要讚歎的完,需要十方一切的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劫』數,乃至於相續演說也不可以窮盡,這代表說佛陀的殊勝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殊勝。  再來正宗分。正宗分就是,『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這是普賢菩薩開示。『何等為十?』就講到十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迴向』,這是普賢菩薩開示的。第九頁這時候就開始,善財童子就乞請普賢菩薩詳細的敘述,『大聖』就指的普賢菩薩,『云何禮敬,乃至迴向』這是善財童子乞請普賢菩薩詳細的宣說,為什麼十大願王、十種廣大行願,可以成就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底下普賢菩薩就一一的解釋十種廣大行願的內容,所以我們從前面序分、正宗分,一直看到最後「結說贊善」,就知道是有相續連貫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我們回到三十七頁部分),『爾時』就是指著普賢菩薩前面講說這麼多的內容,包括十大願王的長行文乃至十大願王的偈頌。『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的前面,為華嚴海會的菩薩、乃至善財童子,宣『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所以『普賢廣大願王』就指著前面的長行文;『清凈偈』就指著後面的偈頌,所以就包括整部的《普賢行願品》,宣說《普賢行願品》到這裡圓滿。善財童子是當機眾,要成就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需要修持十大願王,所以善財童子聽完之後內心歡喜『踴躍』,不可言喻『無量』無邊,乃至『一切』與會的華嚴海會『菩薩皆大歡喜』,內心得到這種普賢行願這種殊勝的功德,內心皆大歡喜。  『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時候普賢菩薩全都宣說完,釋迦牟尼佛就印證普賢菩薩所說的『善哉!善哉!』就是印證普賢菩薩說的非常的正確、非常的好,叫作『善哉!善哉!』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你可以發覺到《華嚴經》的很多的會主都是菩薩,比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很多菩薩都是《華嚴經》的會主,就是由菩薩來說法,佛最後來印證『善哉!善哉!』所以最後佛的印證就代表這些內容是佛所認可、就等同佛所說,因為佛認可就代表跟佛的思想是相同的,跟佛所說是沒有差別的。我們一般講說經通五人、律唯佛制,經典在經藏當中的宣說的可能是天人、可能是菩薩、可能是佛--經通五人;但是戒律唯佛可以制定--律唯佛制。律為佛制就是因為戒律牽扯到十法界差別的因果,十法界差別的因果只有佛才可以究竟了知,就剛剛我們講的你要徹底證知受持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唯佛徹底能證知,等覺菩薩都沒辦法徹底證知受持普賢行願殊勝的功德,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來贊言:善哉!善哉!』,就等同這部《普賢行願品》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所宣說的。  我們講流通分之前,先看後面的附表,有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附表一、附表二我們都講過。我們現在講附表三,因為我們時間有限,我們這一節課就要把課程圓滿,所以附表三我們就大略的、節要的講。附表三是講到《普賢行願品》的修行大綱,修行大綱的內容就是從前面這麼多的內容所濃縮的摘要,有聽過前面內容的人,再來用摘要把它會歸起來,用一個大綱來攝持的話,你就更容易契入《普賢行願品》的義理;前面沒有聽的人在這裡可以簡略的來了解,假如要詳細的了解,還是要從前面--我們之前講那麼多節課的內容去詳細的了解。○科判表:甲一、所入甲二、能入乙一、能依(菩提心王)丙一、世俗菩提心丙二、勝義菩提心丙三、善巧之護念乙二、所依(十大行願)丙一、有相行丙二、無相行丙三、凈土行甲三、契合    我們看科判表,分為三個大科,「甲一、所入」、「甲二、能入」、「甲三、契合」。先講「所入」,「所入」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品名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所以「所入」的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  甲二是「能入」,怎麼樣去入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你要用什麼方法、要修什麼法門,才可以入到不思議解脫境界的這種大方廣的境界?它的方法有兩個方面,「乙一、能依」「乙二、所依」。「能依」的是我們『菩提心王』,就是我們成佛的這種理體菩提心;「所依」的就是你要開顯我們成佛的菩提心本體的一個方法、一個方便--就是用普賢『十大行願』的功德,來成就自性的菩提心王、自性的本體,所以一個是能依的本體,一個是所依的修持方法、善巧方便。  能依的菩提心王,它要開顯方法有講到三個方面:「丙一、世俗菩提心」、「丙二、勝義菩提心」、「丙三、善巧之護念」、護念菩提心。所依的十大行願的修持方便,它底下分為三個小科:「丙一、有相行」,就是有相的行願;丙二無相的「無相行」、無相行願;「丙三、凈土行」,凈土行就是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內容,這三個方向都是要幫助開顯菩提心王,所以這是能入的修持法門。  甲三就是「契合」,就是能所契合,你能入、所入能夠相契合,就是能所相應,能夠證入本體,證入到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本體,也就是我們菩提心王的本體、自性清凈心的本體。這是整個大科。底下我們有解釋,引用一些經文,乃至於一些敘述,我們就簡單的重點的提示。  甲一、所入經:不思議解脫境界(亦即「大方廣」)體大(開 展)四種法 界一、事法界—事無邊故(可詳見《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p.237)二、理法界—理深遠故用方廣三、理事無礙法界—此二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  「甲一、所入」引用經云:『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亦即就是『大方廣』。再來翻到第四頁,把『大方廣』跟『不思議解脫境界』做個表來了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它裡面就包括體大、相大跟用大;『體』就是『大』字,我們自性本體、體大;『用』就包括相跟用;『相』大就是『方』字,它的相狀是無量無邊的廣大;『廣』是『用』大就是我們自性本體的作用,是非常的廣大也是無量無邊的廣大,所以『用』代表就是『方』跟『廣』兩個字。  『大方廣』開展出來就是四種的法界,這四種法界都是不思議解脫境界的法界,所以這四種法界都是不思議、哪四種法界?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理事無礙法界』、第四『事事無礙法界』,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華嚴法界觀」。  『事法界』為什麼不可思議?事法界就是代表了十法界的種種差別因果,因為它太多的十法界差別因果無量無邊,唯佛才可以徹底證知,所以是不可思議,是『事無邊故』--十法界的種種事相的差別因果無量無邊,等覺菩薩都沒辦法究竟,所以它是不思議的。  『理法界』為什麼不思議?是『理深遠故』。『理』就代表二空真如之理,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我空、法空;我空、法空道理是非常的深,『深』就代表它是時間通三世;『遠』就代表它的空間遍十方非常的廣大,所以這種二空真如的理體是非常的深遠,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此二理事無礙法界,『此二無礙』就是『理法界』跟『事法界』是沒有互相障礙的,像一般講的水跟波--全水即波、全波即水,這兩個是沒有障礙的。水就是波的本質就好像理一樣,事相就是波浪,波浪是由水而起,但是水不離波、波不離水,它只是一種體相用的差別,所以理、事是沒有互相障礙的。  乃至最後『事事無礙法界--以性相容,融相重重無盡』,這就是《華嚴經》的這種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這種互含互攝,時間能夠一年還有一念跟一劫互相圓融;空間能夠須彌入一個芥子,整座須彌山能夠入到一個小小的豆子裡面。佛因為證到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他可以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放在手掌當中,沒有空間的障礙。但是根本都是源於你證得二空真如的理體,你能夠觀察所有的事相都是如夢如幻,這是《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都是一種幻相。當你證到幻相的本體,就不被幻相所障礙,所以就能夠證得『事事無礙法界』,性、相都可以圓融、重重無盡;大、小可以圓融;念、劫可以圓融。假設大家要再深入的了解,可以參考《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清涼國師解釋的內容。這是所入。甲二、能入二乙一、能依(菩提心王)三丙一、世俗菩提心經: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可依《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七重因果」所述‥(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平等舍→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發菩提心」而思惟修(注):這段經文實際上包含兩種菩提心,此中但取其菩提心生起之次第。  再來講到甲二的「能入」的部分,「乙一、能依」的『菩提心王』就是本體,底下「丙一、世俗菩提心」。我們前面也講過,在《普賢行願品》的經文當中,它就講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就把次第講出來、就是生起的次第。  我們要生起這種菩提心的次第,就是你可以依照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他引用阿底峽尊者所修的『七重因果』--第一個『平等舍』接著『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最後發起圓滿的菩提心。由這種七重因果--『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這是七重的修法,生起這種菩提心的次第。  第一個就是「平等舍」--冤親平等。於有情修平等心,因為你要發起菩提心的時候,你就不能有這種冤親的對待;比如說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你要發起的這種願力就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的眾生不管他是你的冤家也好、是跟你有緣的也好、無緣的也好,包括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要去度化的對象。所以你第一個要產生這種平等舍心、冤親平等,這是最基本的條件,你沒有辦法平等舍的時候,你對眾生有差別心對待的時候,你的菩提心就不圓滿,你就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菩提心,當然你就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你的因地不圓滿,所以你果報絕對不可能圓滿,所以這是一個修行菩提心的方便。  丙二、勝義菩提心關於勝義菩提心生起方法,廣見於諸多大乘經論,依課程中所述兩種方法,分別說明。於實際修觀修時,可任選一門而深入之。大願智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所求普—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悲 眾生無邊誓願度二、所化普—一毛端處,有多眾生皆化盡故智 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所斷普—無有一惑而不斷故(一)、依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清涼國師所立「十普」而生起:大行事無礙觀四、所行事行普—無有一行而不行故理無礙觀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徹理源,性具足故理事無礙觀六、無礙行普—上二交徹故事事無礙觀七、融通行普—隨一一行融攝無盡故能依相八、所起用普—用無不能無不周故用九、所行處普—上之八門,遍帝網剎而修行故所依處十、所行時普—窮三際時,念劫圓融,無竟期故時  再來講到「丙二、勝義菩提心」。我們在前面也都講過,「勝義菩提心」就是我們對菩提心理體義理的了解、而生起的菩提心叫做勝義菩提心,就是從自性的功德去開顯。前面的這種世俗的菩提心是從外在的事相來思惟而生起;勝義菩提心是透過思惟佛法的第一義諦,乃至於自性實相的道理而生起的叫做勝義菩提心,這有兩種的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依著清涼國師所批註的《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當中所講的『十普』,十普就是在我們前面講的普賢行願,普賢『普』字就代表十普。十普我們在左邊有列一個表,我們就是簡略的解釋一下,它整個十種的普就是從第一個『所求普』到最後『所行時普』,這叫十普。我們十大行願從第一個『禮敬諸佛』到最後的『普皆迴向』,每一個行願都具足十普,所以你在思惟的時候,在修習這種十大願王的時候,你每一個願都要會歸到十普、所求普乃至於所行時普,這樣法界觀的時候,你就可以契入普賢行願殊勝的廣大行願。  我們稍為解釋一下,十個普分成兩大類,前面三個是屬於『大願』,後面七個是屬於『大行』,所以剛好跟十大行願、普賢十大行願相契合。  十大行願--十普第一個『所求普』,我們看上面它是屬於『智』、智慧門,它包括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所求普,我們所希求的是非常廣大。怎麼樣的廣大?是『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的法性』,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屬於「智慧門」,是我們修習十大行願所共同要追求的,就是『證』得『一切如來所平等所證』的法性、平等的自性。  再來第二個『所化普』這是屬於「悲願門」,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它解釋『一毛端處,有多眾生皆化盡故』,在這一毛端非常微細的空間當中,就有包括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當中,無量無邊的毛端當然就更多的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眾生無邊都是我們要度化的對象,所以『有多眾生皆化盡故』,都是我們要能夠將『眾生無邊』都要度化。  第三個『所斷普』這是屬於「智慧門」,在四弘誓願當中就是屬於『煩惱無盡誓願斷』,『無有一惑而不斷故』--包括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沒有一個煩惱不是我們修習十大願王所不要斷除的,所以叫做『所斷普』--『無有一惑而不斷故』。  再來講到『大行』的部分它就會歸到四種的法界,叫做「華嚴法界觀」。  第一個事法界的『事無礙觀』,在事法界當中觀察無所障礙,所以它就是『所行事行普-無有一行而不行故』。這是屬於事相的修持,沒有一個事相的修持不是我們要去修持的,就是包括一切的事相的行門,都是我們要去修持的,事法界、事無礙。  第五『所行理行普』這就是講到『理無礙』,就是理法界的沒有障礙。『即上事行』一切的『事行』、事相修持的法門;『皆徹理源』,『理源』就是真如本體、二空真如;『性具足故』,這真如本體是我們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凈,這是第五個所行理行普。  第六『無礙行普--上二交徹故』,是『理事無礙』的意思、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法界。  底下四個普就是『融通行普』、『所起用普』,『所行處普』、『所行時普』,這就代表『事事無礙』法界。詳細的我們可能沒辦法介紹,假設你們有機會可以再去聽前面的解釋,我們在前面第五頁有解釋過,假設你們要詳細了解就去找第五頁的錄音帶,也可以再詳細的了解。(二)、依止經文中,初地菩薩所發「十大願」而生起‥十 大 願         內       涵一、受持願內容受持佛法之「教﹑理﹑行﹑果」,為一切菩薩道自他二利之張本。二、修行二利願生起複次,應當以四正勤勤修十波羅密,以護持大乘菩提心。內容以體﹑相(世間,出世間)﹑用﹑方便四門,以分述十波羅密之內涵。三、成熟眾生願生起複次,更披度眾生之弘誓鎧。內容發無盡時﹑空之大願,修行普賢行,令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四、不離願生起除上述之自力外,更求他力之護助。內容不離同行﹑教授兩種善知識。五、供養願生起既親近善知識已,應於知識前,修行財﹑法二供。內容依「福田﹑心﹑供具」三大為因行,引生「攝功德﹑因﹑時」三大之德能。六、利益願生起從此願起,為法身大士親證之境界,因入見道位,故能真實利益眾生。內容依不空因,成就不空果,於無盡佛剎,恆演菩提行以利生。七、轉法輪願生起菩薩誓度一切眾生,故當親近無量諸佛,學習無量法門,方能具足無量善巧。內容無量時空,諸佛轉法輪處,皆以甚深智力普能入。八、凈土願生起菩薩悲心無量,除為眾生說法,更建立凈土以安生。內容成就「同體﹑自在﹑因﹑相﹑果﹑受用﹑眷屬」七種凈之凈土。九、承事願生起願往(生) 無量佛土,恆常近事諸佛,聽受無量佛法。內容於無量時空,諸佛現八相成道處,皆同時深入而嚴凈。十、成正覺願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是一切願之究竟。內容以七種業因(自在﹑示正覺﹑說實諦﹑證教化﹑種種說法﹑不斷佛種﹑法輪復住),成就佛果三種業用(滅煩惱﹑降魔﹑普圓勝因),十業圓滿。    接著我們看到下一個方式,第二、在第六頁就是依止初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十大願』就是《普賢行願品》的偈頌,在第三十頁,我們上次也用清涼國師的《疏鈔》,有詳細的解釋這十大願。這十大願每個願都有一個偈頌,每個偈頌都有它涵蓋的義理在裡面。  第一個「受持願」,它的內容就是受持佛法的教理行果,為一切菩薩道自他二利的彰本,我們對照三十頁的偈頌就知道。『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就是「受持願」的內容。受持願裡面受持是受持什麼?就是受持佛法,佛法當中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教理行果是跟偈頌互相對應的;譬如說『我為菩提修行時』這就是受持佛法的果、菩提就是果;『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是受持佛法的理;『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兩句是受持佛法的行;後面的那一段四句是受持佛法的教,所以『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受持佛法的教,所以加起來剛好是教理行果。這是依照清涼國師批註《普賢行願品》的解釋,假設大家要詳細的更了解,就可以參考清涼國師的《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我們修持這十大願就是修持初地菩薩,我們知道初地菩薩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所發的十大願就是契合勝義菩提心,所以你依著十大願來修持,也可以契合勝義菩提心、開顯勝義菩提心,所以它裡面都有一個『內容』、有『生起』的方法。丙三、善巧之護念為了使菩提心生起已,能夠堅固不壞,應當以種種方便以護念之。依宗喀巴大師所開示,若欲堅固菩提心,應當依止四力:一、勝解力,二、堅固力,三、歡喜力,四、止息力。內容大致如下:一、勝解力—透過對於善惡業果、無常等法的思惟,生起斷惡修善的決心。這是四力的根本,由此生起其餘諸力[1]。二、堅固力—由於勝解力故,對於利益一切眾生的修行,發起捨我其誰的承擔力,且不願為煩惱所動搖。三、歡喜力—也是透過勝解力,真正了知所修之善業極為殊勝,因此發歡喜心而非勉強來修持菩薩道,就像小孩子歡喜的遊戲一般。四、止息力—如孔子所說:「其進銳也其退速」,因此若發心與修持超過身心所能負荷的範圍,因為過度的躁動不安,將對所修的法門生起厭煩心。因為這樣會與此法門結下惡緣,所以就要將心稍微放鬆,等待下次的精進。佛陀在《四十二章經》當中開示,修行人調心要像樂師調弦一樣,不緩不急[2],便是這道理。

    接著我們看到丙三的「善巧護念」,為了使我們菩提心生起來之後,還要保任它不退失,讓它堅固不壞,所以有時候我們生菩提心的時候,假設你不夠堅固會退失,所以就要用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依止這四種的力量來常常的堅固我們所生起的菩提心,令它不被破壞。哪四種力?  第一個『勝解力』、第二個『堅固力』、第三個『歡喜力』、第四個『止息力』。什麼是『勝解力』?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一種殊勝、理解、堅固的信心,就是透過你對佛法的善惡業果、無常等法的思惟,乃至透過思惟第一義諦的道理,生起這種堅固的、殊勝的理解,這是四種力的根本。所以底下有個小一的,就看到左邊,左邊我們有兩個,一跟二對不對?它就是說我們透過我們剛剛講的十種修持的方式,比如說書寫乃至於修習,這十種的修持的方式可以常常的熏習,來加強你對菩提心的殊勝的理解,就是要數數的熏習,使我們對菩提心殊勝的理解,不會退失,這是就是勝解力。  第二個『堅固力』就是透過勝解力來發起堅固的願力,就是這種承擔力,願力就是承擔力;當你發起殊勝堅固的願力的時候,你就把眾生的自利跟利他承擔挑起來,你要利益眾生你當然要自己要成就戒定慧,不然你用什麼方式去利益眾生?所以你產生堅固的願力的時候,也可以來護念菩提心,所以一般我們講說你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其實就在利益自己,道理是這樣子來的。但是你第一個條件需要具足勝解力,假設你自己都沒有戒定慧的功德,你就去利益眾生;就是說你沒有具足第一個勝解力、自利力的功德的時候,你就去發起廣大的願力去度化眾生,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你沒有資糧,沒有自利的功德、沒有戒定慧,你沒辦法去真正利益到眾生;所以你能夠利益眾生的是很小的範圍,乃至你可能也會因為眾生而起煩惱、退轉,因為你沒有第一個自利的基礎,所以你看後面的四個力,都是要由勝解力來做為基礎。  第三『歡喜力』就是我們發願之後,要常常生起歡喜心來修持菩薩道,要思惟菩提願修持的殊勝的功德,所以生起歡喜力。  第四『止息力』,這止息力就是ㄧ種調適,就是ㄧ般我們講說修行就好像調弦,你在行菩薩道、發起菩提願的時候,有時候要透過止息充實自己;譬如說你短暫的靜修、短暫的息諸外緣,來充實你自己的第一個勝解力、充實你的戒定慧,這樣子就會讓你所有的菩提道、菩薩道做的更圓滿。所以這四種力就是在護念菩提心、護念前面的菩提心。乙二、所依(十大行願)三如《摩訶止觀》:「南嶽師云:『有相安樂行』、『無相安樂行』,豈非就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懺,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者,故言『無相』,妙證之時悉皆兩舍」,因此修行時有「有相行」與「無相行」兩種差別。丙一、有相行所謂有相行的「涉事修六根懺」,即是修行此法門時,雖然是虔誠恭敬,但是並非依止我法二空的智慧而修,也就是說修行時無法觀察能修的我、與所修的法不可得,如此帶著我法二執,緣著種種事相的境界(佛號、咒語、經論等)而修,便是有相行。雖然佛法強調無相的功德,但是不可忽略有相行的重要性,因為它「為悟入弄引」—為成道之方便,若失去了前方便,則無法入道。如《大智度論》當中龍樹菩薩的告誡,若是福德資糧不夠,學習般若空慧則易生邪見,因此前方便有相行的基礎,往往比後來的無相行重要。  接著我們看到後面的「所依」的十大行願,所依的十大行願就分為「有相行」,這有相行就從事相上的修持,它是一個幫助我們進入無相的一個方便;比如說我們事相的禮敬諸佛--拜佛,這是屬於事相對不對?但是你透過事相的拜佛,再去內心去觀想無相的境界,就是這種透過這種觀的力量,在有相的行門當中去觀無相的自性、無相的理體。所以「有相行」是「無相行」的基礎,無相行是不離開有相行;但是你只是在有相行上的執著,不能契合無相的自性的道理,這是不夠的、這是不夠的,當然是比沒有去拜佛還好。但是你拜佛之後你還要去觀察自性的功德--「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能夠思惟能禮的你跟所禮的佛--「能禮所禮性空寂」,它的自性都是清凈的、屬於我空、法空,契合清凈自性的道理,這就從有相行契入無相行,在有相行當中大家就自己看,它有講到一些次第。丙二、無相行有相行與無相行的差別,不在修持的方式,而在於智能的差別。例如持佛名號,若是僅僅對於彌陀名號通身靠倒,虔誠皈依的念,則為「事持」,屬於有相行;若是持名念佛時,同時能夠觀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當下皆是法界的全體大用,當體不二。雖是如此,仍然通身靠倒的持佛名號,這是「理持」,屬於無相行。因此不應當以修持的方法,來區分有相與無相行。如修持禮敬諸佛前,將「禮佛偈」於寂靜處深入而且數數熏習。當禮佛時,一邊誦念此偈,一邊隨文入觀,即可隨順於無相行。因此對於此偈之深入學習與思惟,非常重要。其餘各門皆如是,詳見課程所述。  我們看到下一頁講到「無相行」,就講剛剛我們講到觀念,有相行與無相行的差別並不是在修持的方式,而是在於智慧的差別--就是你內心的觀慧。所以一個人修持,比如說同樣一個人念一句佛號,你開悟的人念一句佛號,跟你沒有開悟的人念一句佛號,是不一樣的、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開悟的人他可以念這一句佛號,契入到他的本體、契入到他的自性;他一念可以開展出無量無邊功德,但是你沒有開悟的人,沒有自性功德的力量,他沒有辦法去思惟無相的本體的力量,所以他就是執著在一個相狀的,這就是內心的智慧差別。同樣在事相上是一句佛號,蕅益大師講說一句佛號能夠具足六度萬行,指的有開悟的人,他在一句佛號當中他能夠契入布施、持戒,忍辱乃至於契入般若,乃至於契入六度萬行;但是沒開悟的人不可能,你就是一句佛號、只是一句佛號這樣有差別!所以無相行是不離開有相行,它是內心的差別而已。丙二、凈土行經: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凈 我時於勝蓮花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從經文可知,雖說普賢行願是快速成佛之法,但是必須有良好的修道環境,來長養聖胎,所以往生凈土是一個極佳的選擇。因為凈土透過依正二報,無間斷的為眾生宣說大本《華嚴》(見《講表》「翻譯傳授」),因此凈土眾生念念成就三不退,自然能夠念念實踐普賢行願。因此這是一個最好長養普賢行願的環境。  再來「凈土行」在我們經文裡面有講到偈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這就是在《普賢行願品》最後的--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發願往生極樂來圓滿普賢十大行願、成就圓滿的佛果。甲三、契合所謂契合,即是上述之能入與所入相應,亦即證入之相。清涼國師解釋‥「能所契合,泯絕無寄,方為真入」。因此,這是唯證方知的境界,若勉強欲以語言文字來說明,可參見《行願品別行疏鈔》p.286詳釋。  甲三的「契合」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能入」跟「所入」,所入的不思議境大方廣的境界,這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能入的菩提心王,跟十大行願修持的方式能夠相契合,證入這種不思議解脫境界的相狀,這是能所相契,這就是證入到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好、我們附表就簡單講過去,詳細的大家就再仔細看,或者是以後再聽前面有解釋的錄音帶內容。甲三、流通分二  我們翻回到流通分」,我們剩一點點時間把流通分解釋過,我們大家先請合掌,我們先將流通分讀誦過一遍。『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乙一、指所說法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流通分分作兩個科,「乙一、指所說法」就是所說的《普賢行願品》法門的內容,所以『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世尊與諸聖者』就剛剛我們講的,其實世尊是沒有說法的,他只是最後『贊言:善哉!善哉!』,所以這邊講到世尊與諸聖者,與諸聖者就是普賢菩薩等等,包括普賢菩薩等等與諸聖者、大菩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就是世尊印證之後,就等同世尊所說,所以叫做『世尊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就是指的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的法門,十大行願的法門就是可以入到--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殊勝的一個法門。乙二、時眾受持二丙初、列能持眾三丁一、菩薩眾四戊初、第一類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戊二、第二類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戊三、第三類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戊四、第四類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乙二就列出在《普賢行願品》當時所聽的眾生有哪些?「列能持眾」底下就分為三大類,菩薩、第一大類是「菩薩眾」、第二大類是「聲聞眾」、第三大類是「雜類眾」;但是在清涼國師在解釋《華嚴經》的時候,他說《華嚴經》要在華嚴會上能夠聽法的,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剛剛講的天龍八部、人非人,他說一切的包括示現的目犍連、舍利弗,都是法身大士來示現的,只是他所應化的相狀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剛剛看到的阿修羅,法身大士他為了去度化阿修羅的眾生,他就是到阿修羅的法界去示現,剛開始他是法身大士所示現的;比如說龍道眾生也有法身大士這大菩薩的示現;比如說我們世尊好了,他以前也為了度化眾生,他也入到三惡道裡面去,他也投生到畜生道、投生到鬼道去度有緣的眾生。所以清涼國師說只要能夠參與《華嚴經》殊勝大法的與會大眾,都是法身大士;他本門都是法身大士,但是他所示現的跡門可能是菩薩、可能是聲聞、可能是人道的眾生、天道的眾生,乃至於畜生道的眾生都有可能,這是清涼國師的說法。  菩薩眾又分為四種大類,文殊菩薩是『上首』包括了文殊菩薩所度化的『諸大菩薩』,還有『所成熟的六千比丘』;六千比丘在八十華嚴的第六十一卷,就是《入法界品》裡面有講到六千比丘,六千比丘都是過去生親近無量諸佛,聽聞無量的這種殊勝的大法、殊勝的法門,所以他在華嚴會上才可以參與聽聞佛說《華嚴經》。  第二大類『彌勒菩薩』還有『賢劫』的『諸大菩薩』,『賢劫』就我們講的現在賢劫有千佛出世,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就是第四尊,再來第五尊就是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這叫「賢劫千佛」,最後一尊就是韋馱菩薩他成佛,賢劫的最後一尊就是韋馱菩薩,所以韋馱菩薩他就發願護持前面的九百九十九尊佛的法,所以他是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他是因地發願護持前面成佛的九百九十九尊佛。  第三大類是『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這些大菩薩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一生補處』就是住灌頂位,就跟彌勒菩薩一樣是當來下生都是等覺菩薩。  第四大類就是『及餘十方』一切的華嚴海會菩薩摩訶薩都包括在內。丁二、聲聞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再來「聲聞眾」,聲聞眾就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種大聲聞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也是法身大士來示現的,有些可能是古佛來示現都有;所以在經論上講到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我們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有無量無邊的諸佛來護持,乃至於無量無邊的菩薩來護持;但是他不一定會現他本門的身,他可能能用種種的方式來示現,他可能示現的是人道的眾生、示現是天道的眾生都有可能,就是來護持佛出世說法。丁三、雜類眾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第三大類就是『人天、一切世主』,『世主』就是比如世間的國王,這就是世主;天龍八部--『天、龍、夜叉、干闥婆』,『干闥婆』就是我們第二層天,忉利天釋提桓因的樂神;『阿修羅』;『迦樓羅』就是ㄧ般我們講大鵬金翅鳥;『緊那羅』就是忉利天的釋提桓因的歌神;『摩睺羅伽』就是叫作大蟒蛇那一類的、屬於畜生道的眾生,他會變化,『人非人等一切大眾』這是「雜類眾」。丙二、總結受持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義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講表 竟 ————   「丙二、總結受持」--『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歡喜』在清涼國師有講到為什麼歡喜?第一個能說法的人清凈故歡喜;第二個所說的法門、普賢行願的法門清凈所以歡喜;第三個所證的果報清凈所以歡喜。所以能說人、所說法,還有所證的果這三種都是清凈的所以『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就是依教奉行。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末後牢關 和盤直拓 擬議躊躇 千錯萬錯 說性譚心 無繩自縛親睹如來無量光 方知此語非嬉謔 寄語參玄學語流 休將向上閑穿鑿————《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我們到這裡就把經文圓滿講完,最後有引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他有一段開示我們就念過一遍。他講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後牢關,和盤直拓』,這四句是屬於正說(大家放掌沒關係,我們解釋就可以)。蕅益大師開示普賢十大願王法門,最後能夠導歸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末後牢關』,『末後』是講到什麼?就是我們《華嚴經》講到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的最後叫作『末後』。所以說佛講《華嚴經》講那麼多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開顯出《普賢行願品》『導歸極樂』,就是把佛出世最重要的關鍵--『牢關』就是關鍵,就是希望我們眾生能夠成佛。怎麼樣成佛最快?就是『導歸極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所有十方諸佛共同讚歎的凈土法門,你所修的功德--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無上的佛果,這是佛出世說法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在《華嚴經》的最後一品『和盤直拓』,就是全部把關鍵內容開展出來,這是正說。  後面四句是反面的引證--『擬議躊躇,千錯萬錯,說性譚心,無繩自縛』。假設你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去虛妄分別,依文解義在這文字上去了解,這樣子沒辦法契合佛所說的本懷;佛所說的本懷就是能夠讓你斷掉煩惱,究竟成佛。所以假設你是在文字上的虛妄分別,你看《華嚴經》八十卷五十幾萬個字很多的內容,假設你只是在文字上的虛妄分別,只有談玄說妙這樣子就是『無繩自縛』,沒辦法把你的自性功德開顯出來。  下一段『親睹如來無量光方知此語非嬉謔』,這是正說。這是講到『導歸極樂』,假設你依著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可以『親睹如來無量光』,能夠面見阿彌陀佛、聽佛說法證無生;你證無生的時候『方知此語非嬉謔』,『此語』就是『末後牢關』佛在《華嚴經》最後要你『導歸極樂』法語,並不是佛『嬉謔』就是戲論的意思、不是佛戲論。  最後兩句『寄語參玄學語流休將向上閑穿鑿』這也是屬於反面的引證。假設你在文字語言上去研究而已,沒有像前面契入佛的本懷就不能夠『向上』、『向上』就是一般我們禪宗講向心性的意思。向上一著就是向你的內心會歸的意思,所以就不能將自性開顯出來,所以『休將向上閑穿鑿』不能悟到自性的意思,所以你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聽聞阿彌陀佛開示,就能夠把向上的自性開顯出來、開悟。  講到這裡我們終於把它圓滿,有些地方可能講得比較簡略,大家就回去自己再複習一下;就是大家可能也很忙,沒辦法每節都聽到,假如沒聽到的話,私底下我們有MP3或者是錄音帶可以請。《普賢行願品》法門就是能深能淺,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你等覺菩薩尚且要依止《普賢行願品》的法門來修習,才可以成就圓滿佛果,何況是我們凡夫眾生!我們凡夫眾生所了解的就是比較簡略,你沒有辦法開展出來,但是你慢慢、慢慢熏習,慢慢你的智能就會增長,你在每一次在研究《普賢行願品》的時候,所得到的這種境界就會越來越廣大,慢慢就會契入不思議解脫的境界。我們就今天到這裡,明天大家就要開始忙兒童營到禮拜日、一個禮拜,再來就是過年的佛七,大家有因緣來這裡打佛七,一天也不錯乃至於一支香也不錯,沒辦法七天念一支香也不錯,所以念佛法門契合佛陀的本懷,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能夠究竟成佛。好、我們迴向。[1]華嚴一乘佛法內容甚深甚深,因此若欲生起於此法門之勝解力,應當依止「十法師」(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之內容,日日不斷的薰習。修德有功,性德方顯。[2] 此四力的內容,廣見於《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上士道」中「精進度」之解說。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男人怕老婆的最高境界
    中國八字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算命
    捧腹段子 艷遇的最高境界。。。。
    緊身褲穿出這種境界, 妖嬈撩人艷壓群芳, 想不出眾都難!
    三個禪的境界:生與死的禪法--學佛網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