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單身潮來襲 媒體:這比世界大戰嚴重得多
在百度輸入「第四次」,自動跳出來的第一詞條就是「第四次單身潮來襲」,其後才是什麼「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世界大戰」。你看,單身這事兒,比世界大戰嚴重多了。這怎麼讓人愉快的單身?
單身潮
島妹我從小語文學得好,一眼就看出來,單身潮的「潮」可做兩種解釋:一是人潮人海的「潮」,二是潮流前線的「潮」。同為「大潮」中的「單身狗」,心態卻可能大相徑庭。有人被迫單身,哀怨焦慮;有人樂得單身,逍遙自在。
先說第一種,在人潮人海中的單身者們。
知乎上有條提問叫「單身究竟有多好」,大概有1萬5千的關注;而相關問題「非單身究竟有多好」,才700人關注。可見「單身」是個話題,「非單身」就沒啥人在乎。所以,雖然你單身,但起碼引人注目啊。因為引人注目,所以當單身的人數超過一定數量,專家們就開始出來發言了:中國的非婚人口早已經超過2億,據此認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已經來襲。
島妹查找了前三次我國單身人口增加的原因,發現和第四次畫風不太一致:前三次增加的主要是離婚人士;而今增加的主要是大齡未婚人士。
1950年代,我國第一部《婚姻法》出台,過去只知道「休書」不知道「離婚」的圍城中人(尤其是女性)覺醒了,過不下去的無需再忍,離!
1970年代末,「知青」返城大潮出現,異地婚姻難敵城鎮戶口,離!
1990年代,改革開放富起來,溫飽足而思……自由,離!
現在,單身人數第四次攀上高峰,比前三次更上一層樓,都無需走到離婚那一步,直接從不結婚的源頭開始創造單身潮,斬草除根。
人數一多,就成了「社會現象」,常常會引發「社會問題」。由於計劃生育,中國男女比例失調。即使回到原始社會的規則,允許男性拿著大棒子出門打暈一個姑娘,扛回家就能當老婆,也會有2000萬的男性仍是單身。這些被男女比例過濾而剩下的男性,大部分在農村地區。而在大城市,選擇單身的大齡女青年,又會被冠以「剩女」的稱呼。這是教育部 2007 年公布的 171 個漢語新詞之一,到今天,這個辭彙已經顯得令人厭倦。詞語不再時髦,而現象一直存在。以超過30到39歲而未婚作為「剩女」的界限,《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這個人群超過582萬。
島妹覺得,如果要快速解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的問題,也許,讓大家買得起婚房,可能是個主意。
說到買婚房,也許許多獨身主義者會嗤之以鼻。畢竟,標榜自由獨立的人越來越多,單身也不一定真是因為「自己丑還看不上別人」,而就是「寧肯錯過、不願將就」,偏偏願意享受那種無拘無束的狀態。有雞湯云:「單身是最好的增值時期。」所以也有標榜「潮」的單身者,我就是愛單身,我就是很fashion。前兩天那篇很流行的文章《張曼玉睡過多少男人卻還是自由身》,讓島妹的多少單身閨蜜嘖嘖讚歎,看,這才叫人生瀟洒走一回。
早在中國之前,已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被獨身主義者們攻佔。據台灣媒體報道,2012年台灣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為939萬人,佔總人口約42%;法國約有250萬單身成年人;16歲以上美國人中,約50.2%是單身;德國柏林獨身人口達到54%;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到2030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男性比例將增至30%,而女性則增至23%。所以有人說,獨身潮是伴隨著現代化而必然產生的潮流。所以,讓你自由獨立的獨身主義,這真的是依靠「獨立思考」產生的么?
單身,不是一個人的事
選(bei)擇(po)單身,只和自己有關?Too simple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親密關係」,指成年後與伴侶關係。每一個正常的人,都會有構建「親密關係」心理需求。我們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時期遭受過一些心理的創傷,形成性格中的一些弱點,這些問題的修復可能依靠普通的人際關係難以達成,唯有構建親密關係,才能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一直單身的人,可能會在這個層面的心理需求上永遠處於缺憾狀態。如果社會上有過分大量的單身人士,可能會造成整個社會層面的心理改變,比如對責任感、同情心、人與人的親密界限等等的認知改變。
單身也會帶來社會經濟方式的變革。大家都知道,計程車司機是許多城市的一大神秘組織,其成員往往無所不知。有一次,島妹與朋友打車時聊天,腦洞大開,想開一家只接待「單身狗」的小快餐店,理由是一個人吃飯速度肯定快,這樣客人流動速度就快,感覺能掙大錢。司機師傅聽完對話,表示非常不屑:「還不如開只接待情侶的飯店,一對情侶點菜花的錢肯定比兩個單身客人多。」我們大呼有理。「單身經濟」與「情侶經濟」,是兩種不同的運營方式。在「單身經濟」開發較早的日本,出現了「膠囊旅館」,還有為單獨食客提供毛絨玩具陪吃的餐廳,「無印良品」出售有為單身設計的「小號」廚房用品。在韓國,有攝影店為獨身女性提供「一個人的婚紗照」(感覺這一條可以推廣,解放許多已婚但是不願意當婚紗照中「道具」的男性)。
然而,從人類繁衍、社會勞動力需求的長遠角度看,單身畢竟尤其弊病。所以,幾乎沒有國家和政府會鼓勵單身,許多政策設置不利於單身人士,比如貸款。在美國,銀行給單身人士的貸款額度要比已婚人士的要低。尤其在房貸發放上,一般會默認夫妻兩個人的還款能力要比單身的要強。此外,單身人士在住房支出、醫療開銷等方面也高出許多。2010年,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單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鎊,單身獨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萬英鎊,這也被戲稱為「單身稅」。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窮」會導致單身,單身可能也會導致「窮」。復旦大學調研了「80後」的教育、工作、婚戀、生育、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行為。調查結果顯示,結婚的人比單身的賺得多。澳大利亞學者更早之前也有研究顯示,結婚能夠改善單身人士的經濟狀況,還可能是單身人士增加收入的最好方式——結婚之後好多單身時的花銷可以免除或者減少,通過分享一些東西減少開支。
這樣看來,「雙十一」真是一個巨大的陰謀,一方面不但在原本的「光棍節」這一天促進了單身人士的「節日消費慾望」;還把非單身人士也拉下了水,使他們也並沒有「減少多餘的花銷」。
單身有煩惱,但該被尊重
有部台灣電影叫做《愛》,其中最震撼島妹的情節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意外懷孕,但沒啥猶豫就決定做未婚媽媽,而且她的家人給了巨大支持。如果在大陸,我想這個決定會更加艱難。《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定,其他不符合法律規定和生育政策的孩子需要交納社會撫養費。非婚生子女就是屬於「不符合生育政策要求」的,因此應當根據國務院和各個地方的法規規定來辦理登記非婚生子女的戶口,並且繳納社會撫養費。也就是說,哪怕是第一胎,未婚生育也和超生的待遇一樣,要被收數額不小的罰款,各地不一。
7月,徐靜蕾宣布自己「冷凍卵子」,8月,央視新聞報道稱我國單身女性不能使用冷凍卵子生育。而早在2003年6月,國家衛生部公布了新修訂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明確規定「禁止給不符合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法規和條例規定的夫婦和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這些例子都有些極端,在我們生活中,更常見的單身煩惱,是被父母親友催婚。大齡男女青年一周不相親十次八次,這春節回家就算是白過了。父母逼迫相親也就算了,一位朋友還曾被領導逼迫相親,這也是像中國這樣以婚姻為本位的傳統社會,轉型路漫漫的縮影。
不論單身好與壞,關係個人還是社會,如果能減少單身者面臨的障礙、忽視,減少「單身狗」們被壓迫的焦慮感,也許他們的自嘲里會真的多一點輕鬆和愉快。
2015年要過去了,唯希望世界和平,還有……祝島上像無忌公子一樣的單身狗早日脫單!祖國真的需要你們!
文/紅拂出塞
推薦閱讀:
※2014年,媒體人都在讀什麼?
※一點簡介
※境外媒體:全國政協會議閉幕引國際關注
※【轉】這就是媒體力量!
※《新聞1+1》主持白岩松是哪裡人?